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简史》是2012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该书作者是冯友兰,译者是涂又光,赵复三。
该书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史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
当代伟大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被聘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讲座教授,以教授中国哲学史。
他的英语讲座被编入《中国哲学简史》,该书于1948年由美国著名出版公司麦克米伦出版。
该书一出版,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研究中国哲学的超级入门书。
后来有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南斯拉夫和日语的翻译版本。
50多年来,它已成为世界各地大学普遍接受的中国哲学教科书,并在西方产生了巨大影响。
很长时间以来,这本书没有中文版。
直到1980年代,冯友兰的学生才根据英文文本将其翻译成中文。
该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
第一版印刷了100,000册,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畅销书。
201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对其进行了重新出版,并进行了精装,内容和质量得到了极大提高。
可以说,这本书是理解中国哲学的第一选择,也是影响公众生活的经典。
这本书是冯友兰先生的哲学和思想的结晶。
有了专为哲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专着,我们就可以了解古代和现代中外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充满了智慧和哲学见解。
特别是,作者对实际问题的关心是“学习但不要忘记拯救国家,而要拯救国家而不忘记学习”的举止。
《中国哲学简史》以200,000个字符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史,并结合了古代和近代中国及国外的相关知识,并在有限的空间内融合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
因为它最初是一个讲座,所以它的语言非常流利。
因为它是英文翻译的,所以其文字与当代阅读极为一致。
它在世界范围内有许多翻译,并且一直是许多大学中关于中国哲学的通用教科书,也是理解中国文化的入门书。
它对当今的读者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一种可以影响一生的文化经典。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000字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000字摘要:一、引言二、对中国哲学简史的概述三、中国哲学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四、对中国哲学的认识和反思五、读后感总结正文:一、引言作为一名热衷于探索传统文化和哲学的读者,近日我阅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概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让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分享我对中国哲学的认识,以及对本书的感悟。
二、对中国哲学简史的概述《中国哲学简史》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讲述了中国哲学的起源、诸子百家、道教、佛教、儒家等各个时期的主要哲学流派。
作者以客观的角度,通过对比分析各流派的核心思想,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到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
三、中国哲学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1.儒家思想: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主张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对后世教育制度和家庭伦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2.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强调内心的宁静和自由,对古代政治哲学和养生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3.佛教思想:强调因果报应、轮回转世,提倡慈悲为怀、修行解脱,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诸子百家:包括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等,各家有各自的主张,如法家的法治、墨家的兼爱、名家的辩论等,丰富了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四、对中国哲学的认识和反思阅读《中国哲学简史》使我对我国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领略了各流派的精髓之后,我认识到中国哲学的魅力在于其博大精深、兼容并蓄。
无论是儒家、道家、佛教还是其他学说,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
同时,我也意识到,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哲学观念,这些观念既是时代背景的产物,又对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读后感总结《中国哲学简史》让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使我深感自豪。
同时,我也认识到,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将古代智慧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原本是冯友兰先生1947年在宾西凡尼亚大学讲课的英文讲稿,后由其学生翻译成中文出版。
先生在自序中开篇直抒胸怀:“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
姓名,学派之清单也。
非全史在胸,克臻境。
惟其如此,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祥也。
”先生自然是全史在胸,大有“小范胸中百万兵”之气势。
先生抽筋扒皮,把两千年的哲学脉络清晰地展现于大家眼前。
囫囵吞枣读完此书,我仍有许多不解,实在是自己资质愚钝。
所谓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
才者,文笔之精妙也;识者,选材之精当也;学者,史料之精熟也。
先生虽然强调著小史意在通俗,难展其学。
我觉得此书已是三者兼备,方才领悟有人说,49以后大陆已鲜有可读之书(译著除外)。
我自己归纳出一些基本的问题。
一,哲学和宗教。
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但是对于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统的人更少。
这种思想,之所以称为反思的,因为它以人生为对象。
产生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
宇宙是人生的背景,思想本身就是知识。
宗教,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
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必要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
二,中国的三教。
人们常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其实不然。
儒家不是宗教,道家只是一个哲学派别,道教才是宗教。
道家与道教是有很大区别,两者教义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道教教人反乎自然,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类宗教)。
三,道德价值和超道德价值。
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可以叫做“超道德价值”。
爱人是道德价值;爱上帝(宇宙)是超道德价值(更准确地说,爱上帝是准超道德价值,按斯宾诺莎,爱宇宙才是超道德价值)。
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地欲望之一,中国人并不例外。
中国人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
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
中国哲学简史极简版

中国哲学简史极简版中国哲学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思想宝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以极简的方式介绍中国哲学的简史,带你一窥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脉络。
第一部分:先秦哲学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的起源,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和墨家三大流派。
儒家强调人伦道德,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
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和孟子。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修身齐家治国的道德伦理观念。
孟子则提出了天命思想和人性本善的观点。
道家注重个体修炼和自然追求,强调返璞归真,追求无为而治。
道家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庄子。
老子提出了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和“无为而治”的思想。
庄子则强调个体自由和超越世俗的观点。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和尚同,强调公平正义和和平共处。
墨家代表人物为墨子。
墨子的学说主张兼爱,反对战争和暴力,提出了“非攻”的观点。
第二部分:两汉哲学两汉时期,儒家成为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经过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
汉代的儒家学者主要注重经学和礼学,他们强调儒家经典的研究和传承。
代表人物有刘向和班固。
到了东汉末年,儒家的学说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新儒家代表人物为王充和扬雄。
王充在《论衡》中提出了一些反儒家的观点,扬雄则注重文学和修辞。
第三部分:魏晋南北朝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开始在中国传播,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强调解脱和超越,提出了诸多修行方法和观念。
佛教代表人物有竺道生和庄昌于。
道教则注重炼丹修炼和长生不死,追求神仙之道。
道教代表人物为庄子和李白。
第四部分:唐宋明清哲学唐宋时期,儒家重新兴起,形成了新儒家学说,主要代表人物有程朱理学派和朱熹。
程朱理学强调心性道德和天人合一,主张以理治国。
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心即理,性即命,道即道”。
代表人物有程颐和朱熹。
明清时期,儒学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种学派。
代表人物有王阳明和黄宗羲。
王阳明强调“心即理”和“致良知”,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点。
黄宗羲则注重经世致用和改革思想。
总结:中国哲学简史涵盖了先秦哲学、两汉哲学、魏晋南北朝哲学和唐宋明清哲学等多个时期和学派。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1、反者道之动(道德经第40章):这是儒道两家的共同理论思想,即无论在自然和人生的领域里,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就有一种朝反方向的另一极端移动的趋势。
这个理论对儒家和道家都主张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论据,“毋太过”“过犹不及”成为两家共同的格言,处事宁愿不及,也不要过甚,因为行事过分,就将适得其反。
(另一相同点,认为在理想国家里,国家首脑应当是一个圣人。
)2、入世和出世:儒家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道家则强调人内心自然的禀性。
“儒家游于方内,道家游于方外”。
两者相反相成,使用权中国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得以较好的取得平衡。
3、司马谈和六家:后代史家试图对“百家”进行分类,首先进行这种尝试的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
他把在他之前几个世纪中的哲学家分为六家:一阴阳家:讲宇宙论的一派,由于它把宇宙的原理归结为阴阳两个主要原则,因此称为阴阳家;二儒家:儒的本意指读书人或思想者。
他们讲授古代的经书,是古代文化的传承者,孔子是这一学派的领袖人物和创始有;三是墨家:内部有严格的纪律和组织;四是名家:其兴趣是分辨名实,究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五是法家,不赞成以德治国,认为政府必须建立在一个成文法典的基础之上。
第六是道德家或是道家,这一派人的形而上学和社会思想都“尚无”,“无”也就是道,认为它是人天生的本性,也就是德。
德是道在任何事物内的具体化。
4、刘歆:将诸子百家分为十类,扩展了纵横家(外交家)、杂家(不拘一言的折衷派)、农家、小说家。
5、孔子:孔子名丘,鲁国人,是中国历史上大量招收私人学生和创立私学的第一人。
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去诠释古代的经书。
对古代文明理性化、合理化。
正名:一个社会要想走上轨道,井然有序,首要的是“正名”,即每类事物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每个名字都含有一定的含义,这类事物就应该做到与它们的名字含义即其本质相一致。
每一个名字都包含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任何人有其名,就应当完成其责任和义务。
仁义:对于个人的品德,孔子强调仁义,尤其是仁。
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

目录分析
1.1哲学在中国文明 中的地位
1.2中国哲学的问题 和它的精神
1.3中国哲学家表述 思想的方式
1.4语言的障碍
2.1中华民族的地理 环境
2.2中华民族的经济 背景
2.3 《上农》—— 农业的价值
2.4 “反者道之动”
2.6家族制度
2.5对自然的理想 化
2.7入世和出世
2.8中国的艺术与诗 歌
24.1程颢对“仁” 的认识
24.3程颐的“理” 的观念
24.4陶冶感情 的方法
24.5寻孔颜乐 处
25.1朱熹在中 1
国历史上的地 位
2
25.2 “理” 或原理
3
25.3太极
4
25.4 “气”
5
25.5性和心
25.6政治哲学
25.7修心养性 的方法
26.1陆九渊关于 “心”的概念
26.2王守仁的“宇 宙”概念
17.6历史哲学
17.8社会进步的三 个阶段
18.1思想的统一
18.2孔子在汉代思 想界的地位
18.3古文经学与今 文经学的分歧
18.4扬雄和王充
18.5道家与佛 家
18.6政治和社 会背景
19.1名家再次引起 人们的兴趣
19.2对孔子的重新 诠释
19.3向秀和郭象 19.4道是“无”
01
19.5万物 的“独化”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其实我是先从涂又光先生翻译的版本看起来的,说实话前面部分,对于我一个古文功底不够扎实的人来说, 着实有点晦涩难懂,大段大段的富有思考逻辑的古文引用,几乎都不太读得懂,得一点一点的搜索翻译,一点一 点的扒拉开来看。
不论你在什么搜索引擎里问:想学中哲应该看那本书?冯老的中哲简史一定是那个最多人所推崇的版本,其 专业与精炼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赘述。常读常新!。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所写的一本书,由涂又光,赵复三翻译,于2012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史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
《中国哲学简史》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20万字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
因为它最初是讲义,所以它的语言极其流畅;因为它是由英文翻译过来的,所以它的文字极其符合当代人的阅读。
它在世界各地有多种译本,一直是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入门书。
它对当今的读者有极大的意义,不失为一部可以影响一生的文化经典。
当代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著名出版公司麦克米兰出版。
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超级入门书。
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出版。
五十多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此书没有中文版本。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本书才由冯友兰先生的学生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首版印刷十万册,很快售罄,成为当时学术界的大畅销书。
201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并做了软精装,内容和品质都有很大的提升。
可以说,本书是了解中国哲学的首选读本,也是影响大众一生的经典著作。
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
以一本哲学学生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
特别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大家风范。
中国哲学简史

内容简介编辑各种版本的《中国哲学简史》各种版本的《中国哲学简史》(14张)当代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著名出版公司麦克米兰出版。
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超级入门书。
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出版。
五十多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此书没有中文版本。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本书才由冯友兰先生的学生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首版印刷十万册,很快售罄,成为当时学术界的大畅销书。
201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并做了软精装,内容和品质都有很大的提升。
可以说,本书是了解中国哲学的首选读本,也是影响大众一生的经典著作。
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
以一本哲学学生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
特别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大家风范。
《中国哲学简史》以20万字的文字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
因为它最初是讲义,所以它的语言极其流畅;因为它是由英文翻译过来的,所以它的文字极其符合当代人的阅读。
它在世界各地有多种译本,一直是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入门书。
它对当今的读者有极大的意义,不失为一部可以影响一生的文化经典。
作品目录编辑自序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第三章各家的起源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第五章墨子: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第六章道家第一阶段:杨朱第七章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第八章名家第九章道家第二阶段:老子第十章道家第三阶段:庄子第十一章后期墨家第十二章阴阳家和先秦的宇宙发生论第十三章儒家的现实主义派:荀子第十四章韩非和法家第十五章儒家的形上学第十六章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第十七章将汉帝国理论化的哲学家:董仲舒第十八章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第十九章新道家:主理派第二十章新道家:主情派第二十一章中国佛学的建立第二十二章禅宗:静默的哲学第二十三章新儒家:宇宙发生论者第二十四章新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第二十五章新儒家:理学第二十六章新儒家:心学第二十七章西方哲学的传入第二十八章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作品评价编辑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的生命灯塔的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简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11广电1 2011370120 杨萌第一部分: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philosophy)是一个译名,其西文原字出于希腊,本是“爱智慧”的意思。
百度百科说“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
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
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
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
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称为二元论,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
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
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于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
也有一些哲学家如D.休谟和I.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是哲学史上的不可知论者。
根据以上的第一方面可以将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将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物质由原材料产生,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具体又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该流派哲学一直强调感官认知与理性推理及客观证据,由于自然科学发展的局限,该流派在关于世界起源的解释上尚无定论。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唯心主义内容十分之复杂,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客观唯心主义,其包涵了唯心主义的所有共同特点,主要表现在比较古老的“具象神”宗教,强调主宰万物的神灵的客观存在。
主观唯心主义,包涵唯心主义的所有共同特点,认为物质的存在是因为人的意识(而非神灵的)存在。
更深入地追究,就是将“认知”与“存在”等价起来,主观唯心主义所讲的“存在”是狭隘的“客体”对于“主体”的被认知。
绝对唯心主义,包涵唯心主义的所有共同特点,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的末尾对“绝对理念”进行了详尽阐述,但其原文十分之复杂难懂,就连哲学家瓦勒斯、罗素也难以作出解释。
在追究世界的本源元素时“绝对唯心”陷入了与“客观唯心”一样的观点,但不同的是绝对唯心对“神灵是实体”进行了否定。
亚里士多德的“神”以及伊斯兰苏菲主义均属于该范畴。
根据以上的第二方面可以讲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个基本观点: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知的,持该观点者多为唯物论者,认为人可以凭借感觉器官及其延伸(指科学仪器)完全认知世界,而至今尚未被认知的部分只是因为技术的不发达,人完全认识世界是必然。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认知的或不能被完全认知,此处的不能完全被认知并非“尚未被认知”,而是指世界的某些部分或某些层面,人类是永远无法知道其真相的。
持该观点多为唯心主义者,“概念世界”是研究不可知论时不可不提的概念。
中国古来并没有与今所谓哲学意义完全相同的名称。
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家思想,儒家俨然成为一种宗教。
而事实上,儒家并不是一种宗教。
正如冯友兰先生说:“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
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
”而儒学,并非如此。
先秦所谓的“学”,其意义可以说与希腊所谓哲学略约相同。
先秦时讲思想的书都称为某子,《七略》将所有的子书都归为《诸子略》,于是后来的“诸子之学”成为与今哲学意味大致相当的名词。
魏晋时,有玄学的名称。
南北朝后,玄学成为专科,与经、文、史学平列。
到了宋代,又有“道学”、“义理之学”、“理学”等名称。
清朝人又将学问分为义理、考据、辞章三类,所谓义理,即是哲学。
许多人习惯认为,道、儒、佛是中国的三大宗教。
其实,儒家并不是宗教。
而道家和道教是不同的两回事,道家是一种哲学,道教才是宗教。
它们的内涵不仅不同,甚至是矛盾的。
如冯老所说:“道家哲学教导人顺乎自然,道教却教导人逆乎自然。
”所谓中国哲学,也可以指中国系的哲学。
可以在外来哲学的基础上与本民族的哲学文化不断的融合,创造出自己民族所适合的、认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将来的世界里,哲学将取代宗教的地位,这是合乎中国哲学传统的。
人不需要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
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所提供的最高福分!”第二部分:走进《中国哲学简史》的世界初读《中国哲学简史》,才发觉原来自己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一窍不通。
虽然看不懂,但是感觉从这只有300来页的书本里看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在中华上下5000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
这本书里讲了中国历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等等,尽管对哲学知之甚少,但书中所写"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这句话,可以大概使我们了解到中国哲学的重要性。
纵观全书,冯老将中国哲学的各个点都涵盖到了,不仅着重讲解了儒、道、佛三家的哲学文化。
更是在对其仔细区分的基础上,还具体写到了新道家、禅学、更新的儒家文化。
总体而言,冯老的语言文字虽然简明扼要,但是内容却无比丰富,每一个段落都可以作为一个哲学命题进行研究,甚至一段话里都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就我自己这次写读书笔记的感受而言,我个人认为刚开始时不是很喜欢这本书。
总觉得整本书中没有规划出一个清晰的大纲,就像顺着历史痕迹延伸写出来的。
这对于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可能是因为自己历史知识的欠缺和文言知识的匮乏,而且对于那个遥远的时代感悟力不强吧。
而且正是由于冯老的书内容全面,涉及点多,在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不知道该怎么下手,所以就避而不谈,仅仅很简单的写了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大体情况,并没有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后来我无意中找到了张岱年先生的一本《中国哲学史大纲》,仅仅是看了一下目录部分,就让我豁然开朗,于是我便按照张老的思路着手写读书笔记。
但是,张老的书美中不足的是,对于佛教、道教以及后来的新道家、新儒学、禅学等方面都没有涉及到。
刚刚借到了冯老另外一本书《中国哲学的精神》,这本书的大体内容跟《中国哲学简史》是相似的,但是也有不同。
所以,我便多方参考,继续学习。
曾听过这么一句话,至今仍觉得妙不可言——“文学是用于通情的,史学是用于明故的,哲学是用于达理的。
”而文史哲本来就是浑然一体的,离了哪一门学科另外的理论就无法得到论证。
写史易,写简史难。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这一本看似简单的书,实际上却凝结了冯友兰先生许多年的学问和人生经验。
但是仔细读来,本书不枯燥,不高深,再细细品味个中语句,心中那几分迷茫渐渐拨开了云雾,透出了些许的曙光,让我平添了几分理智。
我不禁想起了培根《论读书》中说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而人生,就是一个学无止境的过程,“活到老,学到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不断借鉴古人的经验,并把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付诸实际。
这样,我们做学问才有了价值,而不仅仅是读懂或能写出一堆文字,就像邓小平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尺!真正的人生哲理是用生命感悟出来的,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的出的经验才是最有价值的。
记得高考前语文老师说过,只要阅读题中有问作家为什么能写出好文章之类的,那么我们首先一点要答的就是这个作家丰富的人生经历。
真的觉得,我个人还没有足够的人生经历去读懂这本《中国哲学简史》,但我还是会细细体会。
王国维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余知真理,而余又爱其谬误伟大之形而上学、高严之伦理学与纯粹之美学。
”王国维先生是在研究古代文献之后的感悟,与此相同的,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也是以古代文献为基础的。
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因而完全可以当成一部研究文化史实的书来读。
中国封建社会主流哲学思想主要有儒、法、道三家。
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
每个朝代之初,百废待兴,统治者大多励精图治。
道家“清虚自守”、“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就其用来作为恢复国力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法律指导思想。
比如西汉初的“文景之治”,为后来汉武帝的雄伟霸业奠定了基础。
而到了统治中期,社会需要稳定秩序,统治者大多采用儒家伦理来教化百姓。
这里,我想首推的就是董仲舒。
儒家思想的推广,旨在使子女孝顺父母、臣民忠于君主。
但是到了王朝末期,官吏贪污腐化,鱼肉百姓。
此时民怨沸腾,统治者又不得不采用法家的重刑法的那套办法来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
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当时的人也称为“显学”。
下面,我将进行具体的分析。
1、儒家的哲学思想孔子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而且不单单只是一位儒生。
他在教育、探索人生、本性论、为君之道等等方面都有独到见解。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五十岁以前,他追求的都是表面的比如道德价值、行为准则、人生智慧等东西。
比如他的“仁”与“义”,忠与恕,正名等思想。
但五十岁后,他才懂得了天命和顺命。
如“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江南废也与,命也。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觉得自己承受了一种神圣的召唤,而与此相同的还有苏格拉底。
在冯老这本书里,我最喜欢关于孟子的就是他讲孟子的政治哲学。
第一,我觉得孟子特别有先见之明,他提出社会和国家的起源要追溯到社会中人伦关系的存在,而其之所以能一直存在,是因为它应当存在。
他的这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与亚里士多德不谋而合,即认为“人是一种政治动物”。
第二,他讲据孟子的看法,百姓有一种道德权利,就是在领袖无德时进行革命。
这个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到1911年,推翻帝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