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精华总结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精华总结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精华总结中国哲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庞大的学科,涵盖了众多的思想流派和学派。

它从远古的先秦时期,一直延续至今。

本文将对中国哲学简史中的各章进行精华总结。

以下是各章的要点概括:第一章:先秦诸子哲学本章主要介绍了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

众多思想家的不同观点和学派相互交织,形成了中国哲学的初步体系。

例如,孔子强调人道和仁义道德,墨子提出了兼爱和非攻的理念,老子则主张虚无和无为。

这些思想家的观点奠定了后世中国哲学的基础。

第二章:儒家哲学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义道德和家庭伦理。

孔子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奠基人,他的弟子们继承并发展了他的思想。

其中,孟子主张天命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则重视礼仪之道。

第三章:道家哲学道家哲学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和追求道的境界。

道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的自然和谐,强调“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的原则。

老子和庄子都认为,人应该摒弃功利主义和个人欲望,追求内心真实的自我。

第四章:墨家哲学墨家哲学强调兼爱和公平,提出了非攻的理念。

墨子认为,社会应该充满爱和友善,并消除战争和冲突。

墨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与儒家和道家的观点相似,但强调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

第五章:名家哲学名家思想代表了诸子百家中的一种观点。

名家强调言辞的艺术和辩论的技巧,他们认为通过辩论可以寻求真理。

其中,荀子是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重视人的天性和道德修养。

第六章:纵横家哲学纵横家的思想主张胜于德行和身份地位。

纵横家认为人们应该善于利用社会关系和权力,以达到个人的目标和利益。

第七章:法家哲学法家的主要思想是以法治国,强调法律和秩序的重要性。

法家认为,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和明确的责任,可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

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以法治国”和“法者,天下之公器”的观点。

第八章:兵家哲学兵家思想主要探讨战争和军事战略。

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九篇】

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九篇】

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九篇】阅读后的感觉是指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文章、几句名言和一首音乐,然后将这种感觉和启示写进一篇文章,称为阅读后的感觉。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的文章9篇 ,欢迎品鉴!这几天念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才发现自己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一窍不通。

虽然听不懂,但从这本只有300页的书中,我感觉到了中国哲学思想在中华上下5000千年历史的发展脉络。

冯在书中讲述了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

其实我也不知道怎么说。

哲学的东西真的很难理解啊但是,他的这本书已经很容易理解了。

是我见过的哲学书中最好读的。

这本书的第一句话: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到的地位,一直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较之。

我们可能将晓得中国哲学的重要性。

从这本书中了解八卦的由来,各思想学派的发展历史,各学派的代表人物。

中国哲学的精神,儒家文化为什么在中国有这样的地位,自我感觉各家的思想是相互吸收和参考的历史,哲学是否全部形成,哲学可能是这样。

我认为任何时代的思想都会受到自己所处时代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尤其是物质方面的条件,经济基础决定高层建筑。

哲学思想在经济发展中也有意无意地随着发展。

书中也谈至了一些东方哲学思想和西方哲学思想的区别,毕竟两者的物质、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的基础都就是不一样的,所以自然就是有区别的。

但是两者都就是人类杰出文明的一部分,只有将两者杰出的成分融合出来就可以利用,正像书中所说的中过哲学上负的方法与西方哲学正的方法结合,就可以产生未来的哲学。

自己完全没有水平,但幻想着抛砖引玉的效果!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理解。

也许当我第二次读这本书时,我会感觉到一些东西!中国哲学始于“农”,祖先们在春种秋收的自然规律中苏醒,寒来暑往,日月盈虚,于是便存有了“反者道之动”,进而健全出来了“中庸之道”。

这个理论贯彻落实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于是我们格外注重此间原则,在兴盛时不忘慎重有情,在黑暗时不忘静候光明。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四十章,意思是说道的运动循环往复,道的作用微妙柔弱。

《中国哲学简史》阅读感想

《中国哲学简史》阅读感想

《中国哲学简史》阅读感想《中国哲学简史》是我在大学本科时期阅读的第一本系统的哲学类书籍,作为中文系的学生,哲学类书籍应当成为我们拓展自身阅读范围的重要选择。

然而,一直以来,我却对哲学类书籍持敬而远之的态度,一是认为它们所讲内容玄之又玄,似乎与我们生活的周围世界联系并不明显;二是觉得自身能力不足以达到哲学里形而上的思辨水平。

因此,我与这本书的见面晚了三年。

此书的作者是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这本书中,先生以二十余万字述中国几千年哲学史。

由中国哲学的精神和背景开篇,自先秦至现今社会,先生向我们尽述在几千年文化大地上源远的哲学派别,以及它们各自随着历史和时事的不同而产生的融合与改变。

无论是道家、法家还是儒家、名家,亦或是阴阳家和墨家,先生都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各派别的主要思想、各个阶段主要代表人物对于自己派别核心思想的更新或补充,同时在恰当的时候与西方哲学家如柏拉图、苏格拉底等人的观点进行比较。

短短篇幅,却道尽中国哲学自古及今发展的主要脉络和方向,让我在这近一个月的阅读中将自己头脑里关于中国哲学思想的零碎片段得以进行系列整合,同时更让我体会到了中国哲学一路带来的无限风光。

在书中,作者提到中国哲学的形成主要是在中国社会政治大转变的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社会政治的瓦解,拥有各种知识的官方代表散落民间后,凭他们的专门知识或技能,开馆招收门徒以维持生计。

因为这些人各有自己的专长,又各人发挥自己的思想见解,因而形成了不同学派的雏形。

随着本书阅读的不断深入,我自己也对于早期中国哲学思想的特点有了自己的理解。

在我看来,在先秦时期,各家各派由于自身形成来源不同,其研究侧重点也各具特色,各有差异。

如有以讲授经书、礼乐见长的文士而形成的儒家,他们在先秦时期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第一阶段的核心思想主要是仁,旨在以仁的实践来规范个人品德,完成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并以经书中包含的各种知识教诲学生来帮助他们“成人”,即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才。

中国哲学简史经典语录

中国哲学简史经典语录

中国哲学简史经典语录一、引言中国哲学源远流长,拥有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丰富的经典著作。

本文将通过经典语录的方式,探讨中国哲学简史中的重要思想和观点,以及对中国哲学发展的影响。

二、道家思想2.1 道德经言简意赅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形神者,谓之天道;百姓啮草朽根者,谓之地道;合而为一者,谓之仁义。

2.2 无为而治的核心思想1.明主寂然无为,而百官自行其事。

2.取乎其无,有乎其不。

上古之人,其出也终日而不穷。

3.天下一视其有异,而抱诸不同,是以圣人不为也。

三、儒家思想3.1 孔子论仁义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2 孟子强调性本善1.人之性自善,如水之就下,罔不至也。

2.人不喜怒难害人,不畏威难害人,不畏利难害人。

3.君子以义辅礼,礼以节欲。

3.3 儒门达到道德境界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墨家思想4.1 兼爱非私爱1.兼爱非攻,忠信尽节,而不厌人之言,而畏人之众。

2.利仁者胜利不败,害人者败利不胜。

3.施小仁以德,久施大仁以义。

4.2 非攻原则与和平墨子1.非攻者,非杀戮也。

利其害者,所以害人也。

2.非攻,所以行道也。

行道者,不徇财也。

3.德者死之,非攻者有之。

五、名家思想5.1 名即是实的观点1.名无实事,实事无名。

故名者实也,实者名亦实也。

2.路不拾遗,名不拾遗;名不拾遗,则知。

3.名与国不敢同,在智者不敢同。

5.2 名教与道德修养1.名教之心也正,正则穷厚安平。

名教之心也诚,诚则风行天下。

2.得理行之,传之而不藏,施及百世。

3.应说其言,以充其实,以恭其辞。

六、总结中国哲学简史中的经典语录,代表了不同学派的核心思想和理念。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强调仁义道德的修养,强调孝悌忠信;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追求和平;名家强调名实一致,注重真实和诚信。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哲学领域的重要著作。

这本书以简洁而深入的方式,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思想的博大精深。

阅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从内容上看,这本书是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的精简版。

但实际上,这本书的写法和《中国哲学史》完全不同。

《中国哲学简史》本名《中国哲学小史》,最初是冯友兰先生为外国人了解中国哲学而撰写的英文著作,后来又有了中文版。

或许正因如此,这本书中的古文引文大幅度减少,一些细枝末节的人物也减少了论述,使得整本书的主线更为明晰。

而且,书中的章内小节的编排也更符合“哲学史”的一般写作范式。

总体来说,论述比《中国哲学史》更为清晰。

全书共二十八章,虽然没有像《中国哲学史》那样分为上下两部,但子学经学的分界还是十分明显的。

自学时代作者主要论述了儒墨道法四大家以及常常被忽视的名家和阴阳家。

其中,儒道墨三家内容比较复杂,所以作者对这三家的不同阶段做了区分,儒家分了孔孟荀三章来介绍,道家分了前中后三个阶段,墨家也分了墨子和后期墨家两个阶段。

对名家的处理则稍微特殊。

一般来说,名家代表形名之学,代表人物有惠施、公孙龙等。

但形名之学却不仅仅是名家一家在研究。

儒墨道法其实都关注这个问题。

尤其是道家,中晚期道家几乎是名家真正的继承者。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大量形名之学的材料就是在道家文献中保存下来的。

所以,本书对名家的介绍是穿插在道家的章节之中的。

阴阳家部分介绍的是阴阳五行学家,他们是中国哲学史上比较少见的宇宙论研究者。

虽然他们最初的方法近似巫术,但他们的愿景却和科学一致。

也因此,在阴阳家的学说中蕴含了一些科学的萌芽。

古代的天文历法就出自阴阳家之手。

最后法家作为百家终结者的形象登场。

说是终结,其实也有继承,例如其性恶论来自儒家荀子、部分方法和思想又来自名家和道家。

虽然立场和墨家完全不同,但墨、医、农、兵等诸家的技术知识却要为法家所用。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3000字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3000字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原创:陈福祥自我弃西方哲学投入中国哲学已近三年,三年来每日读一些,也读了几家思想,但是各家思想差距之大已经超过了我的把握能力,以至于"不敢言"、"无以言"."无以言"的两种含义我在这里暂且说是不知如何言说,远远达不到可能也不会达到那个语言无法言说的境界。

正好闻说冯友兰先生所著的《中国哲学简史》,于是读之以疏通胸臆。

此书算是先生给外国学生的讲义,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著,本是英文的,后由国人翻译成中文才见得此书。

因为是翻译,有些地方文法不够流畅,而且本书前面有先生的《自序》,由《自序》再入此书,只觉得本书的文采难以和一个小序相媲美。

可是我还是读完了,书二十八章,前面三章几次坐火车时陆续读完,后面二十五章用了三日读完,自毕业论文上交之后,读书也算惜时。

今日书读完,已是傍晚,雨后的傍晚有些寒冷,我从图书馆出来,看着阴云翻滚的天空,我真的"无以言",却又有"无数言",于是啰嗦着写下几段较深的感触。

一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哲学发展各家在成长的过程中就是个互相借鉴、吸收、融合的过程。

最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结果。

1 先秦诸子先秦时期,大家互不相让,考虑到春秋战国那个天下纷乱,有志之士力在拯救苍生的情况下,各家都提出了"圣人"的存在("圣人"各有不同),并且希望天下由圣人来治理,而且多是以追古的形式来加以论断,这种思维方式几乎存在于今天。

不得不说的是儒家和道家都支持"中庸",可是即使都支持中庸,在思想上似乎是不可调和的,以至于从治国角度各家单独看来都是有很大的不足。

今天我们比较接受的治国方式其实是诸家学说的融合体,各都取一部分,比如儒家的"仁政"、法家的"依法治国"、道家的"无为"(例如基层管理和市场经济方面)、墨家的"兼爱、非攻"等。

《中国哲学简史》阅读感想

《中国哲学简史》阅读感想

《中国哲学简史》阅读感想“哲学”一词,源自于古希腊语,意为“对智慧的热爱”或“追求智慧的学问”。

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哲学可分为物理学、伦理学和理论学三大领域,对应着如今的宇宙论、人生论和知识论。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以西方哲学为参照系,提出了自己的哲学观,即“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他以反思为核心,以人生为对象,认为宇宙论、人生论和知识论三者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在冯友兰先生看来,哲学的各个组成部分紧密相连。

人生论以宇宙论为根基,同时涉及知识问题;知识论可以验证宇宙论,三者相辅相成。

这种观点体现了他对人生、宇宙和知识的深刻洞察,也为我们理解哲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在 1947 年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后经整理于1948 年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

2017 年新星出版社的全新修订注释版本,对 1948 年的英文原始版本进行了全面修订。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并指出我们的许多思想和决策都深受哲学思想和各家学派观点的影响。

对于很多读者来说,他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尽管可能并不完全认同冯友兰的某些观点,但绝对能够理解他的观点。

他认为,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的社会哲学,也是中国人的人生哲学。

同时,他也能以严谨客观的态度对待其他各家学派的思想,以时代人的思想与倾向为我们阐明观点中蕴含的思想内容。

他总是以宏观的把握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我们展现中国哲学史的脉络,为后人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学术追问的可能性。

哲学常给人以晦涩难懂的印象,而各家学派观点各异,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主要内容。

然而,冯友兰先生从史学角度出发,以宏观视野和时间线索,为我们清晰呈现了中国哲学各学派的思想起源和发展脉络。

他将思想与情趣相结合,让我们发现哲学思维也能在生活中得以展现。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提到了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命题。

《中国哲学简史》阅读感想

《中国哲学简史》阅读感想

《中国哲学简史》阅读感想这本书的作者冯友兰先生以其深入浅出的讲解,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从诸子百家到王阳明心学,从哲学思想到人生境界,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智慧的火花。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更深入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长期以来,我一直对哲学抱有敬而远之的态度,认为哲学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科,与日常生活无关。

然而,《中国哲学简史》却改变了我的看法。

它让我明白,哲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生活品质。

书中作者不仅阐述了中国哲学的门派和发展,还进行了中西哲学的对比。

他指出,中国哲学以“直觉的概念”为出发点,在形上学的方法是负的;西法哲学以“假设的概念”为出发的,形上学的方法是正的。

西方哲学重逻辑,中国哲学重觉悟,两者结合才是未来哲学的方向。

这一观点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更为可贵的是,作者解释了什么是哲学以及人生哲学的四个境界。

哲学是研究人该怎么过一生的学问,它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人该怎么过一生?人与其他人该如何相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每个人对人生有自己的理解,这就属于哲学范畴。

这些问题是科学无法解决的,就属于哲学了。

从古至今,不断地有人在思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想,就成了哲学。

我自己也经常会思考哲学领域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可是却思考不出什么,现在认为漫无目的思考不如老老实实看书。

因为解释得再合理合情,脑子里的一些思辨想表达也表达不出来,就需要读中国哲学简史,通过这种哲学书籍来寻求一些行业词汇,描述和解释思考的事情。

我们所遭遇的烦恼、困顿与悲苦都能从先哲们的思考中找到慰藉。

古人的智慧,他们思考的问题,远在我们之上,这一点,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所替代不了的。

古人的思想深度真的令我震惊。

人生的四个境界,分别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
第1章绪论
一、哲学之内容
1. 哲学
(1)分类:物理学、伦理学、论理学
(2)内容
a. 宇宙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世界之道理”。

1. “本体论”,研究“存在”之本体及“真实”之要索者。

2. “宇宙论”,研究世界之发生及其历史,其归宿者。

b. 人生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人生之道理”
1. 心理学所考究的,研究人究竟是什么者。

2. 伦理学、政治社会学等所考究,研究人究竟应该怎么者
c. 知识论:目的在求一“对于知识之道理”
1. 知识论,即研究知识之性质者
2. 伦理学,即研究知识之规范者。

三者关系:宇宙论与人生论,相即不离,有密切之关系。

哲学之人生论,皆根据宇宙论。

哲学家中有以知识论证成其宇宙论者,有因研究人之是什么而联带及知识问题者。

二、哲学之方法与论证
1. 哲学之方法
哲学之方法,是直觉的,反理智的。

直觉能使吾人得到一个经验,而不能使吾人成立一个道理。

一个经验之本身,必为逻辑的、科学的。

科学方法,即是哲学方法。

2. 哲学中论证之重要
哲学包含两部分:即其最终的断案与其所得此断案之根据,即断案之前提。

故哲学乃理智之产物,哲学家欲成立道理,必以论证证明其所成立。

三、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
西洋所谓哲学,与中国魏晋人所谓玄学,宋明人所谓道学,及清人所谓义理之学,其所研究之对象,颇可谓约略相当。

“义理之学”其研究天道之部分,即约略相当于西洋哲学中之宇宙论;其研究性命之部份,即约略相当于西洋哲学中之人生论。

四、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
1. 中国哲学之弱点
(1)盖中国哲学家多未有以知识之自身为自有其好,故不为知识而求知识。

(2)中国人一向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

(3)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而不注重于人之有什么。

2. 中国哲学的弱点产生的原因
(1)中国哲学未以知识问题(狭义的)为哲学中之重要问题。

其所以,固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喜为知识而求知识,然亦以中国哲学迄未显著的将个人与宇宙分而为二也。

(2)中国哲学家多未竭全力以立言,故除一起即灭之所谓名家者外,亦少有人有意识地将思想辩论之程序及方法之自身,提出研究。

(3)中国哲学家,又以特别注重人事之故,对于宇宙论之研究,亦甚简略。

五、哲学之统一
哲学系统之系统,即指一个哲学之实质的系统也。

中国哲学家之哲学形式上的系统,虽不如西洋哲学家,但实质上的系统,则同有也。

讲哲学史之一要义,即是要在形式上无系统之哲
学中,找出其实质的系统。

六、哲学与哲学家
1. 威廉·詹姆对哲学家的分类
(1)软心的哲学家:其心即软,不忍将宇宙间有价值的事物归纳于无价值者,故其哲学是唯心论,宗教的,自由意志论的,一元论的。

(2)硬心的哲学家:其心既硬,不惜下一狠手,将宇宙间有价值的事物概归纳于无价值者,故其哲学是唯物论的,非宗教的,定命论的,多元论的。

2. 海佛定之哲学
海佛定亦所谓哲学中诸问题皆在吾人知识之边境上,为精确的方法所不能及之地,故研究者之人格,乃决定其思想之方向,而或不自知。

七、历史与哲学
1. 历史的二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