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史笔记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篇1《中国文化史》是一本由张传燧教授编写的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

该教材共分为五个部分: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和宋元明清时期。

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礼乐制度为主导,强调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诗经》、《尚书》等经典文献。

此外,先秦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如孔子、老子等,他们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秦汉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大一统为主导,强调中央集权的统治。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史记》等文学巨著,以及造纸术等科技发明。

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玄学为主导,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世说新语》等文学巨著,以及山水画等艺术形式。

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在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盛世为主导,强调文化繁荣和对外交流。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金刚经》等文学巨著,以及唐诗、宋词等文学形式。

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在宋元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理学为主导,强调道德规范和思想统一。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本草纲目》等科技巨著,以及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

此外,儒学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造和发展。

总体来说,《中国文化史》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教材,它全面介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深入剖析了各个时期的文化特点和发展成就。

通过阅读该书,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现状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篇2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一、背景介绍中国文化史是指中国从古至今的文化发展历程。

它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社会的文化变迁,包括了哲学、宗教、艺术、科技、文学、社会等方面。

(完整)外国文化史笔记(孟昭毅)

(完整)外国文化史笔记(孟昭毅)

第一篇上古文化 第一章原始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明了原始文化这一人类文化的初生态形成与发展的情况。

学习这一章,要明确原始文化伴随原始人类的劳动和生活被创造出来的过程与阶段,掌握原始文化的特点与成果。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原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重点) 识记:原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

(二)原始艺术和原始宗教(重点) 识记:关于艺术起源的诸种说法; 原始宗教信仰和巫术行为。

理解:原始洞窟壁画。

第二章古代两河流域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古代的两河流域文化几千年孕育和发展的过程及其鲜明特色,详细介绍了它对人类文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学习这一章,要求掌握古代两河流域在文字、科学、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留给人类的珍贵遗产,理解其何以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渊源之一。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汉谟拉比法典(重点) 识记:汉谟拉比法典。

(二)两河流域文化对人类的贡献(次重点) 理解:楔形文字与泥版文书; 法律、科学和宗教; 文学艺术。

第三章古埃及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作为人类早期文明发育的四大摇篮之一的古代埃及文化的形成、发展历程及特点,详细介绍了它对于人类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

学习这一章,要求掌握古埃及文化在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中取得的成就,并且理解它与古代两河流域文化在政治制度、法律、宗教等方面的异同。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古埃及文化对人类的贡献(重点) 理解:宗教; 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

(二)古埃及与两河流域文化之比较(重点) 识记:两河流域和埃及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地区; 两河流域的文明产生要比古埃及略早一些。

应用:两河流域和古埃及在政治制度、法律和宗教等方面的异同。

第四章古希伯来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希伯来民族发展的历史概况以及其文化成就,重点介绍了希伯来民族宗教——犹太教的产生、发展和文献。

学习这一章,要明确希伯来文化的世界影响;理解犹太教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教义的主要特点;掌握《旧约》何以既是犹太教的宗教经典,又是希伯来文学总集和文化总集;在理论上还要掌握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关系和区别,理解希伯来文化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是它在同希腊文化交流、融合基础上产生了世界第一大宗教——基督教,并通过它影响到西方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文化史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文化史读书笔记篇一: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武汉大学历史系冯天瑜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研究,且学术偏好为明清文化史。

冯教授对中国文化生态、中国文化特质、中外文化互动等诸多论题进行过考究。

20XX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中国文化史》就是由冯教授领衔,并与何晓明教授、周积明教授在中国文化史领域共同创作的研究成果。

冯天瑜教授在其著作《中华文化史》(以下简称“冯著”)“导论”部分指出,“文化史是史学的一个分支,是文化学与史学相结合的一门历史科学”。

至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冯教授认为,文化史是“把人类文化的发生、发展作为一个总体对象加以研究??”。

笔者认为,所谓文化史就是以人类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文化史是通过历史视角、借助历史理论和方法来解读人类文化的一门学科。

对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学者们见仁见智。

有人认为,文化史与学术思想史或典籍文化史同义;也有人认为文化史应集中于精神文化的历史,研究重点如特定历史时期的观念、时尚、宗教崇拜、方言、习俗、娱乐等。

从理论上讲,撰写通史性著作的难度要远远大于专门史。

而撰写跨越数千年专门史的难度又大于撰写某一个朝代、某一个阶段专门史的难度。

因为人的学力、精力有限。

具体到“中华文化史”领域,时间跨越数千年,内容包罗万象,如果不是在此领域潜心研究数十载,断然难以写出如此鸿篇巨制。

大概是出于确保著作质量考虑,冯天瑜教授并未独自完成这一课题,而是选择与何天明、周积明等教授合作,以期达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效果。

冯著洋洋百万言,从“人猿相揖别”的上古一直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远古时期人类“质朴的精神之花”一直写到毛泽东思想,对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梳理。

正如作者在全书“题记”中所写的那样:本书以《中国文化史》拟题,意在研讨中华民族文化的生成机制与发展历程。

一、“中华”的概念作者在“题记”中首先对“中华”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中华文化历程笔记.

中华文化历程笔记.

中华文化历程第一章上古:中华文化的多元发生第一节“人猿相揖别”一、盘古与女娲的传说二、中国人起源第二节草莽开辟一、“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中华文化的曙光从旧石器时代升起,中华先民以石器的研磨敲打,演出中华文化史诗的前奏。

二、生命之火三、艰难创物第三节质朴的精神之花一、原始艺术1.原始艺术品主要有陶塑、陶绘和木雕、骨雕、石雕。

原始雕刻艺术以平面线为多。

2.原始歌舞先民用形象的语言、富于韵律的曲调,配合节奏感强烈的动作来表达劳动的愉快,丰收的喜悦,祈祷的虔诚和不幸的忧伤,这便是原始歌舞的诞生具有较强的模拟特征二、原始宗教“万物有灵论是宗教思想发展的最初阶段”梦幻诱发了先民的“灵魂”观念。

这种观念扩而大之,他们便认为举凡世上不受人的身体直接控制、不受人的意愿随意支配万事万物,都是受某种神灵驱使。

原始宗教由此发端。

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1.自然崇拜中华先民最先感受到的是自然的存在及其巨大威力,自然物、自然力因而成为最古老的崇拜对象。

如:太阳、土地2.生殖——祖先崇拜先民对自身的繁衍非常关注。

为了人口的繁殖,氏族的兴旺,先民虔诚的奉行女阴崇拜。

与此相连,将祖先作为崇拜对象。

母系氏族:供奉女性祖先。

父系氏族,男性祖先取而代之。

3.图腾崇拜“图腾”:新石器时代的中华先民一般都相信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联系,并以之作为氏族的崇拜对象和标志。

这就是图腾。

现成的自然图腾:鸟、鱼、熊抽象、概括出的非实有图腾:龙、凤(这种图腾的诞生,是原始宗教走向成熟的起点)随着氏族、部落之间的相互融合,作为氏族标志的各种图腾形象也产生了拼和,飞禽走兽游鱼,各取其外型特点鲜明的部位,拼和而出一种综合性的,虚拟的动物,以之作为打破了血缘关系而按地域划分人群的文明时代中华先民共同存在的全民族的保护神。

第四节“群之可聚,相与利之”一、群:人的社会化特征人聚成群,结成社会,方能以超出一般动物的水平顺应自然,利用自然,驾御自然,方能“裁万物、制禽兽、服蛟龙”。

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华文化史》是一部阐述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及其特点的史学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从远古时期的原始文化,到夏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国文化在不断地创新和融合中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中国文化不仅包括了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还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领域的思想和实践。

在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了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例如孔子、孟子、秦始皇、汉武帝等,他们在不同的时期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中华文化史》,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感到骄傲和自豪。

同时,我也认识到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和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为弘扬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世界文化史 笔记

世界文化史 笔记

一古希腊史学产生的原因1东方文化的影响 a 希腊海外殖民第的建立b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 希腊哲学的影响自然哲学智者运动3 神话和史诗神话世界观,神人同形同性,自然力和社会活动的人格化。

荷马史诗提高了人的地位。

4 爱奥尼亚纪事家的影响卡德姆斯狄奥尼修斯赫卡奥特斯二希罗多德 bc485-bc4251《历史》的特点 a内容丰富 b编纂体例历史叙述体以某一历史事件为中心,纪事连贯,叙事生动具有较大的连贯性。

C史料上,充分利用各种史料,亲身采访和实地调差获得第一手资料。

在史料的考证问题上,开门见山,直抒己见,存疑,在史料的选取上,持有一种“客观主义”的态度。

2 史学思想:a 人本思想,体现在对波西战争双方性胜败原因的分析上(人的欲望,人的本性)b神妒观,命定论。

C历史学是保存功业和记载的原因,对历史学性质的分析。

D视野开阔 e比较公正的对待东西方各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3 史学评价:a是西方史学的奠基者,开辟了西方史学的新时代 b首创历史记叙体,这种体裁经修昔底德的完善和发展,这近仍被西方史学界封为正宗,成为编纂历史的通用体例。

C在史料问题上,希罗多德重视对史料的考证和批判,为西方历史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局面。

D把历史的真实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4 与司马迁的比较A西方史学之父中国史学之父 b学识渊博,阅历丰富,行迹极广。

C都开拓了新的史书编纂体例,历史叙述体和纪传体。

D目光远大,胸襟开阔 e富有历史的批判精神 f将历史的真实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g对历史学性质的认识。

三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约公元前460-公元前396古代希腊杰出的历史学家1 内容集中在书中只叙述了伯战争的经过以及与其有关的人和事,基本没有涉及战争以外的事情,对雅典的文化发展状况也只字未提。

史料过于狭隘。

2 史料批判原则 a反对有言必录 b 尽可能的使用第一手的材料 c重视对史料的辨析和考证,d排除神话和无稽之谈的传说,为求真实客观的描写历史。

西方文化史复习笔记完结版

西方文化史复习笔记完结版

阿布维利-阿舍利文化的代表性工具是:手斧。

在欧洲,首先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是:尼安德特人化石。

莫斯特文化遗址中已经出现了埋葬死者的习俗。

晚期智人也被称为克罗马农人。

克罗马农文化成就最突出的是岩画艺术。

最具代表性: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和法国拉斯科洞穴岩画。

最早的雕刻:法国“持角杯的少女”,或称“洛塞尔的维纳斯”。

新石器文化特征:磨制石器和陶器的使用、家畜驯养和定居农业的出现。

现已发现的欧洲最早的农业居民遗址在南欧。

欧洲最早奴隶制文明:克里特岛——爱琴文明(即克里特——迈锡尼文化)米诺斯王宫的发掘者阿瑟-伊文斯。

(一度称霸爱琴海的奴隶制文明)早期爱琴文化创造者:皮拉斯基人、卡里亚人或勒列吉人。

希腊神话中所说的“迷宫”指的是米诺斯王宫。

爱琴文化由克利特文化转为迈锡尼文化(阿该亚人)时间:15世纪末线性文字A的发明者是克里特人。

泥板文字——线性文字B的发明者是阿该亚人。

特洛伊战争:公元前12世纪初,标志迈锡尼的衰落。

“尼罗河的赠礼”指的是埃及;“肥沃的新月形地带”指的是两河流域。

两河流域最早的奴隶制文明是由苏美尔人创造的。

两河流域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集权国家是由阿卡德人建立的。

楔形文字的创造者是苏美尔人,时间是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

亚述学:通过楔形文字来研究两河流域的历史和文化。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史诗最著名的是《吉尔伽美什史诗》。

“恣意无敌的洪水”是用来描述天神恩利尔。

《汉谟拉比法典》是巴比伦的一部成文法典,刻在黑色玄武岩石柱上。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最杰出的建筑成就“空中花园”、“七级大庙塔”——供奉马都克(巴比伦神话中众神之王)。

今天历法中的星期制度来源于古巴比伦以日、月、水、火、木、金、木七星神的名字命名一周7天的文化制度。

象形文字的发明者是:古埃及人。

字母文字由腓尼基人创造。

埃及学是研究象形文字的新学科。

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最初是图腾崇拜。

古埃及的著名诗作:《打谷歌》《阿顿颂诗》。

古代埃及的箴言以《伊浦味箴言》最为著名,它反映了埃及人民大起义时的情况。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完整版.doc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完整版.doc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完整版.doc一、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人类非遗传的创造,是人类所创造的道德、美学、工艺、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全部实践成果的总体。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人类的第二个家园。

文化的构成要素: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的。

物质文化:是指物质财富和物质产品,如建筑、食品、工具、器皿、艺术品等。

精神文化:是指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法律、道德等文化纲领,意识形态,传统风俗等。

二、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1.从原始社会到商代原始社会:原始氏族文化。

彩陶文化:彩陶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符号。

龙的象征:在中国文化长期演变过程中,龙逐步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2.从春秋到战国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思想的兴起。

《周易》的创作和发展。

《论语》的创作和发展。

齐东野语和战国策。

3.从秦汉到唐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道家和儒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诗词、散文和小说的兴起和发展。

佛教在中国国内的传入和融合。

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4.从元明到清代元代:本土文化和外来蒙古文化的融合。

明代:文艺复兴,以唐宋八大家为主。

四书五经被定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清代:诗词歌赋、戏曲、小说均有长足发展。

思想、文化、制度改革。

5.现代化的中国文化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学改革,思想解放,文化现代化。

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

现代化的中国文化:经济的现代化和中国崛起。

三、中国文化的特点1. 文化的传统:中国文化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2. 文化的民族性: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自己的特有的民族文化元素。

3. 文化的综合性:中国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包含了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和思想体系。

4. 文化的思想性:中国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思想体系和哲学思考,具有深度和广度。

5. 文化的艺术性:中国文化中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其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6. 文化的现代性:中国文化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也在与时俱进,日益现代化。

四、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教育体制的建设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史笔记
一、导论
1、文化的功能:认知功能,记录功能,传播功能,教化功能,凝聚功能,调控功能。

2、文化与文明的联系与区别:
①文化由文与化组合而成,是人为化成、文治教化的简称。

②文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
为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化指二物相接,指一方或双方改变性质,进而引申出教化,化育等。

③文化构成词语,始于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指文治与教化。

其获得现代义是在日本对译西洋术语时赋予的,包括对树木禾苗的培养,进而对人类心灵知识的化育,从重在物质到重在精神。

①文明之文,指文采,文藻,文华;明指开明,明智。

②进入文明的标志:文字的发明与
使用,金属工工具发明与使用,城市的出现
总之,文化和文明都是属于人类的现象,但二者所蕴含的历史内容又有所差异,文化的本质内涵是,自然的人化,人通过有目的的劳作将自然改造为文化。

但文明确是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或泛指对不开化文化的克服,或超越蒙昧和野蛮。

3、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①地理环境:奇异的气候类型,繁复的地形地势,为中国
文化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自然基础。

②经济土壤:自然经济培植了以人文为重点的私学文化,两汉以后的大一统帝国文化,以及中国文化的诸多深层次特点,包括注重经验理性,务实,中庸循环的思维模式,重农抑商,重本轻末的社会经济结构,尊君重民,集权专制的国家体制③社会结构:a政治权利和经济产权相继承;b血缘纽带维系宗法组织,家族长久不衰c族权和政权相结合④国际条件:佛教与本土思想的交融,新儒学形成:中国面临外部环境的新特点,东洋人的威胁和工业文明的威胁。

4、中国文化的特质和世界影响:①人文传统②伦理中心③尊君重民④中庸
协和⑤延绵坚韧。

影响:a汉字,儒学,律令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国文化的传播、辐射主导了东亚各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

B16世纪之前的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走在世界前列,中国的物质文明为欧洲的文艺复兴和近代化提供某些诱发因子(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的直接源头)。

C中国的伦理观,哲学观,政治思想,尤其是实用理性对欧洲的启蒙运动产生过影响。

D汉代就建立的文官考选制度。

发展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制度对法国革命后的欧洲和19实际的美洲的考试和文官制度提供借鉴。

5、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前文时期(猿
人到大禹传子)、文明奠基到元典创制期(夏商周)一统文化探索定格期:秦汉、胡汉、中印文化融和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近古文化定型期(唐中叶至明中叶)、东西方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明末至今)
6、中国一词的本意,引申义,现代义分别是什么:本义:中央之城;引申:a诸夏列邦b国境之内c中等之国d中央之国。

现代义: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