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方案成果说明书样稿

合集下载

课程设计设计成果展示模板

课程设计设计成果展示模板

课程设计设计成果展示模板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第二章“生物的基本特征”的核心概念和原理。

学生将通过学习,能够识别和描述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生长和繁殖等。

此外,学生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生物现象,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能够准确地描述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相关概念。

2.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生物的基本特征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生物现象。

2.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验证生物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第二章“生物的基本特征”展开。

教学大纲如下:1.第二章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概述–生物的定义和特征–生物的分类和命名2.第二章第二节: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功能和作用3.第二章第三节:新陈代谢–新陈代谢的概念和类型–新陈代谢在生物体内的作用4.第二章第四节:生长和繁殖–生长的概念和类型–繁殖的方式和机制5.第二章第五节:生物的基本特征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生物特征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相关概念。

2.讨论法:引导学生就生物现象进行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生物特征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实验法:通过生物实验,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生物学》第二章相关内容。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生物学术资料,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课程设计成果说明

课程设计成果说明

课程设计成果说明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了解学科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对XX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认识学科的社会价值。

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讲解教材中的关键章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学科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介绍学科的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学科的演变,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领域。

3.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演示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安排一定的实验课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实验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教材中的关键章节,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实验能力和观察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权威、实用的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4.实验设备:确保实验课程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和器材。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程设计结果讨论与说明

课程设计结果讨论与说明

课程设计结果讨论与说明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XX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概念和原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XX方法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XX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教学大纲将按照教材的章节进行安排,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如下:1.第一章: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第二章:XX方法的应用3.第三章:XX学科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4.第四章:XX学科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包括: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XX学科在实际中的应用。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XX方法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XX学科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器材,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的机会。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支持,我们将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

平时表现将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和讨论进行评估;作业将定期布置并批改,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考试则将全面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评估标准将明确透明,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和不足。

课程研究成果展示方案模板

课程研究成果展示方案模板

一、方案概述【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课程时间】【课程地点】本方案旨在展示【课程名称】在【课程时间】期间的研究成果,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向学校、同行及社会各界展示课程的教学成果、学术水平和创新成果,促进课程建设与发展。

二、展示目标1. 展示课程的教学成果,提升课程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2. 推广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为同行提供借鉴和参考。

3. 展示课程的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4.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展示内容1. 课程教学成果(1)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教学资源(2)课程教学团队介绍(3)课程教学成果(如课程论文、项目报告、竞赛获奖等)2. 学术研究成果(1)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教材等(2)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竞赛获奖等(3)课程创新点及特色3. 实践教学成果(1)实践教学大纲、实验项目、实习基地等(2)实践教学成果(如实践报告、作品展示等)(3)实践教学对学生能力的提升4. 学生综合素质(1)学生获奖情况(2)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情况(3)学生就业情况四、展示形式1. 线上展示(1)建立课程网站,发布课程教学成果、学术研究成果、实践教学成果等(2)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课程相关信息,扩大课程影响力2. 线下展示(1)举办课程成果展示会,邀请学校领导、同行专家、学生及家长参加(2)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等,展示课程研究成果(3)开展教学交流活动,推广课程教学理念和方法五、展示时间1. 线上展示:课程结束后立即启动,持续进行2. 线下展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举办六、组织实施1. 成立课程成果展示领导小组,负责方案的实施和协调2. 制定详细的展示计划,明确各阶段任务和时间节点3. 组织教师、学生积极参与展示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4. 加强与学校、同行及社会各界的沟通与联系,扩大课程影响力七、预期效果通过本次课程研究成果展示,预期达到以下效果:1. 提升课程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为课程发展创造有利条件2. 推广课程教学理念和方法,为同行提供借鉴和参考3. 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课程研究水平不断提高4.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八、总结与反思展示结束后,对本次课程研究成果展示进行总结和反思,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课程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课题成果说明

课题成果说明
课题成果说明
课题名称
九年一贯制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
成果名称
提高学生综合性学习兴趣的策略(英语作文写作教学)
实验教师
刘辉
成果说明(500字)
针对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写作文、不会写作文这种状况,我结合新目标教材的特点,围绕每单元的话题,在写作之前融入听力和阅读,尤其是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学生通过感知英语语言信息的交流与运用,学会积累词汇和语句,学会模仿,然后融入自己的思想,创造性地写出自己的语句,完成作文写作任务。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面对写作内容要求,能够做到有所想、有所说、有所写,之后就会找到写作英语作文的灵感和乐趣。那么在作文课上,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很容易进入英语写作的状态,应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验证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选取和本课话题一致的生动有趣的听力材料,一方面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了解本次学习任务的内容,在听的过程感知语言的交流与运用,感觉并捕捉使吸引并使感动自己的句子。本部分教学我设计的听力内容是一组对话。
同样选取本课相同话题的阅读一篇或两篇。阅读篇章的内容难度要适中,以最大多数学生能读懂为准。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划出并记下与作文主题相关的、尤其是自己喜欢的句子、词汇和短语。
教师通过用赞赏的、鼓励的评语,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定,在讲解的时候,帮助学生们认识到所有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相同相融的特点,鼓励学生去理解除本族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并乐于应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通过评价帮助学生建立和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了解学生对英语写作的认识以及写作能力提高的程度,帮助学生学会英语写作的方法,实现自由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为教师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提供依据。
在以上基础工作完成之后,结合本单元的话题引出要完成的作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通过听、读、思考、积累和观察的基础上,已经做好了丰厚的准备,可以很容易地进入写作的情境。作文本设计,我要求学生用侧翻的笔记本,左侧写积累的句子,右侧书写作文。评价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结果说明

课程设计结果说明

课程设计结果说明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第三章“物质的状态与变化”的核心概念,能够运用科学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 理解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的条件;2. 掌握物质的相变规律;3. 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区别。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和记录物质变化的过程;2. 能够运用实验操作技能进行简单的物质变化实验;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物质变化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2. 培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3. 培养合作交流、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教材第三章“物质的状态与变化”为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2. 物质的相变规律及其应用;3. 物质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对比分析。

教学过程中,将通过实验、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状态与变化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包括:1.讲授法:用于讲解物质状态与变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 实验法:用于观察和记录物质变化的过程;3. 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物质状态与变化的规律。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第三章“物质的状态与变化”;2. 参考书:提供更多关于物质状态与变化的拓展知识;3. 多媒体资料:包括实验操作视频、物质变化现象的图片等;4. 实验设备:包括显微镜、加热器、实验药品等,用于进行物质变化实验。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提问回答等,占总成绩的30%;2. 作业:包括练习题、实验报告、小论文等,占总成绩的20%;3. 考试: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

教案成果简介范文模板

教案成果简介范文模板

一、教案名称《XX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XX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XX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XX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XX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教学内容概述:本教案以XX课程为载体,围绕XX主题展开教学。

2. 教学内容详细安排:(1)XX模块:讲解XX概念、原理,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演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XX方法。

(2)XX模块: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XX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XX模块: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针对基本概念、原理,采用讲解、举例等方式,使学生掌握XX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法: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实际场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新课:讲解XX概念、原理,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3.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4.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实际场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评价教学效果。

3. 教学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七、教学成果1. 学生掌握了XX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课程设计说明书-范本

课程设计说明书-范本

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年产1万吨间歇式液相本体法聚丙烯合成车间工艺流程设计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学院完成日期:2016年12 月摘要关键词:3~5个目录摘要 (I)第1章文献综述 (1)第2章原料及产品介绍 (2)2.1产品规格 (2)2.2 原材料性能和规格 (2)第3章工艺流程说明 (5)3.1 工艺设计原则 (5)3.2 工艺流程选择 (5)3.3 催化剂选择 (6)3.4 影响聚合反应的因素 (8)3.5 工艺流程的叙述 (10)第4章物料平衡计算 (13)4.1 化学反应式 (13)4.2 确定计算任务 (13)4.3 绘制物料流程草图 (13)4.4 计算数据 (14)4.5 分布计算 (17)第5章设备工艺设计计算 (23)5.1 聚合釜的工艺设计 (23)5.2 闪蒸釜设计 (24)第6章车间布置 (25)6.1 车间布置基本原则 (25)6.2 厂房布置的原则和要求 (25)6.3 车间设备布置 (26)参考文献 (27)第1章文献综述3000~4000字第2章 原料及产品介绍2.1产品规格表2.1 成品质量指标项目 指标外观 白色、无结块的微球粉粒技术指标 合格品 等规指数 ≥92% 灰分 ≤0.05% 氯含量 ≤0.25% 表观密度 ≥0.40g/cm 3 拉伸屈服强度 ≥27.0MPa 熔融流动速率1.9~4.2g/10min2.2 原材料性能和规格2.2.1 原材料丙烯无色透明液体,分子式C 3H 6,分子量42.078,相对密度为0.5193,折光率为1.3625,沸点为-47.7℃,临界温度91.89℃,临界压力4.54MPa ,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极限范围(V%)2.0~11.1%。

该原料低毒、有刺激性气味、易燃、易爆,常温常压下为无色透明气体。

表2.2 原料规格进装置丙烯 精制后丙烯丙烯%(V) ≥98 硫 ≤3ppm 乙烯%(V) ≤0.005 水 ≤20ppm 硫mg/kg ≤3 氧≤10ppm水ppm(V) ≤100 其它同进装置丙烯 氧mg/kg ≤30 丙二烯%(V) ≤0.001 丁二烯+丁烯%(V) ≤0.001 烷烃%(V )余量2.2.2 催化剂CS-2比较均匀的规整的球形颗粒,粒径在30~60μm ,以MgCl 2为载体,有效成分是TiCl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课程设计成果说明书题目:基于USB的通用无线传输接口设计学生姓名:韩旭晓学号:041013112学院:东海科学技术学院班级: C04电信指导教师:赵秋亮浙江海洋学院教务处2007年7月2日浙江海洋学院《课程设计成果说明书》规范要求课程设计说明书是课程设计主要成果之一,一般在2000~3000字。

1.说明书基本格式版面要求:打印时正文采用5号宋体,A4纸,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2cm,行间距采用固定值20磅,页码底部居中。

文中标题采用4号宋体加粗。

2.说明书结构及要求<1)封面<2)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3)任务书(指导教师下发><4)摘要摘要要求对内容进行简短的陈述,一般不超过300字。

关键词应为反映主题内容的学术词汇,一般为3-5个,且应在摘要中出现。

<5)目录要求层次清晰,给出标题及页次。

最后一项为参考文献。

<6)正文正文应按照目录所确定的顺序依次撰写,要求论述清楚、简练、通顺,插图清晰整洁。

文中图、表及公式应规范地绘制和书写。

<7)参考文献浙江海洋学院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2006—2007学年第2学期浙江海洋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2007—2008学年第1学期基于USB的通用无线传输接口设计韩旭晓< 浙江海洋学院机电学院浙江舟山 316000 )东海科技学院学生上一行改为<东海科学技术学院机电系浙江舟山 316000)摘要目前比较多见的无线传输方式有蓝牙<Bluetooth)和无线局域网<WLan),无线传输的最大优点在于摆脱了线缆的束缚,因为用户可能需要添加、更换和升级电器,不同的接口和线缆是一个令人头疼的事。

对于家庭网络来说,线缆和接口是很关键的部件,用户大都有这样的经历,家中电视机的画面质量不好,这很有可能是线缆的阻抗不匹配造成的。

目前的电器连接局限在有限的几台设备之间,而且数据传输速率较低,如果升级到标清或高清的数字电视,线缆的影响可能会更大,如果使用不合格的线缆,轻者使图像质量下降,重者可能无法接受。

我们当然建议用户选用得到认证的线缆,但这些线缆肯定比较昂贵,在一次性投资时用户不一定能接受。

接口也有同样的问题,随着半导体工艺的提高,芯片抗击静电的能力有所下降,对于具有热插拔功能的接口技术要求很好的防静电设计,电器本身也需要有很好的接地,如果这两者不理想,很有可能在热插拔时将芯片击坏,严重的可能伤害整个系统。

而使用无线传输就不会有类似的烦恼。

USB通用串行总线主要用于USB设备与主机之间的数据通信,特别为USB设备与USB主机之间大量的数据传输提供了高速、可靠的传输协议。

射频通信以其优点也应用在越来越多的场合。

本文所设计的USB无线串行接口电路由nRF2401单片射频收发器、LPC2210微控制器和USB接口芯片组成。

本系统充分利用USB数据传输功能,设备连接方便,系统可用于进行无线串行数据双向传输,在仪器仪表、计算机遥测遥控系统、家庭网络系统等中得到了应用。

通过这次设计我们可以得出:无线USB将会为手机、消费电子产品和电脑外设带来更好的连接性和便携性。

它将是一项关键技术以满足消费者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进行娱乐的联网需求,无线传输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将来它将取代有线连接技术,或者仅仅是有线连接技术的一个补充。

关键字:无线传输;USB;nRF2401;LPC2210;目录前言11.无线传输系统的介绍21.1无线网络技术21.2数据传输的理论计算22.无线传输收发电路42.1 CY7C63231A芯片42.2 SN74LVC4245A芯片<略)52.3 nRF2401芯片的接法<略)52.4电源电路和复位电路52.5 无线传输收发电路模块图63.PCB图绘制83.1 PCB设计流程83.2 总电路图的PCB图114.传输系统的测试124.1 工作频点有无干扰测试124.2 选用设备接收信号场强测试124.3 传输系统误码统计12[参考文献]13前言目前,短程的RF通信技术是一种热门技术近几年来,也有很多基于这项技术的设备问世,例如利用这项技术可以将很多的消费类电子设备以很高的数据传输速率相连接,广泛地应用于报警和安全系统、无线通信、电信终端和工业控制等各个领域,用以满足消费者对短距离无线通信小型化、低成本、低功率、高速数据传输等要求。

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低功耗无线收发模块nRF2401来实现距离监测的方法,利用微控制器80C51对低功耗无线收发模块进行工作频率和发射功率的配置;无线收发模块接收端根据接收到发射信号的幅度输出一个电压信号,经过电压比较器对该电压信号进行比较来实现对距离的监测。

系统原理:RF通信技术是采用微波作为数据传输媒介的,一般的情况下等待传输的数据频率较低,其主要集中在频谱中的低频部分,称为数据基带信号,不适合直接在信道中传输。

因此传输的时候需要通过扩展频谱的方法将数据基带信号的频谱扩展至几倍或者几十倍,然后再搬移至射频发射出去;接收端的任务正好相反,接收端将从射频接收到的微波信号通过压缩频谱的方法过滤掉信号中的高频成分,取出其低频的频率成分然后输出,完成了整个数据的发送和接收过程。

采用扩展和压缩频谱的方式的无线局域网一般选择在ISM 频段。

nRF2401便是一个为ISM 频段设计的真正无线收发芯片,它的发射功率和带外辐射满足欧洲电信工业标准<ETSI)和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工业标准<FCC),该频段无需提出专门的申请即可免费使。

本文提供的系统使用了2片nRF2401芯片分别作为数据传输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分别通过一片微控制器来配置该芯片的工作频率和发射功率,保证芯片可以在最低的功耗下进行工作。

整个系统采用无线电波的发射抑制原理,如图1所示,工作时发送端在ISM 频段发出稳定的无线电波,接收端接收到无线电波信号后不报警,当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距离超过预定的距离值时,接收端接收不到发射端所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后便立即发出报警声或者给出其它提示等,以此完成整个距离超限的报警实现。

图1 系统的设计原理1.无线传输系统的介绍1.1无线网络技术数据传输可以简单地分为有线<包括架设光缆、电缆或租用电信专线)和无线<分为建立专用无线数据传输系统或借用CDPD、GSM、CDMA等公用网信息平台)二大方式。

相比较,用无线电台建立专用无线数据传输方式比其它方式具有投资少、开通快和运行维护简单等优点,缺点是“不是那么稳定可靠”。

802.11标准是IEEE制定的无线局域网标准,主要是对网络的物理层<PH)和媒质访问控制层<MAC)进行了规定,其中对MAC层的规定是重点。

各厂商产品在同一物理层上可以互操作,逻辑链路控制层<LLC)是一致的,即MAC层以下对网络应用是透明的。

这样就使得无线网的两种主要用途----“<同网段内)多点接入”和“多网段互连”,易于质优价廉地实现。

对应用来说,更重要的是,某种程度上的“兼容”就意味着竞争开始出现;而在IT这个行业,“兼容”,就意味着“十倍速时代”降临了。

今年三月底,朗讯<Lucent)推出了速率与10M以太网等同的WaveLAN新产品----从而实现了“无线网达到有线网速率”这一近期目标,相对于以前无线网最大速率2Mbps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飞跃,而这其中,802.11无疑也是原动力之一。

1.2数据传输的理论计算1、理论计算相距较远的两个点之间能不能通?通了以后误码率是多少?抗干扰稳定性有多强?在理论上取决于如下两个因素。

A、视距传输电波信号的传输根据工作波长<频段)的长短不同具有地面波传输<长波)、电离层反射传输<短波)、空中传输<超短波、微波)三种方式,我国无线电管理部门将专用无线数据传输业务主要分配到220~240MHz频段<另外还有800MHz、2.4GHz等频段),这个频段的电波传播是通过空中进行的。

由于地球曲率的影响,两个点<天线高度分别为HM和hM)之间最大可视距离D公里为:<1-1)假设主站天线架设在办公楼顶<高约100m),远程站天线架设在平房顶上<高约4m),则公里 <1-2)考虑到230兆频段电波具有一定的绕射能力,该种假设架设天线,理论上最远可以通到50公里左右。

同样假设主站和远程站天线高都是1M<如手持),则理论上最大传输距离为6公里左右。

因此天线架设的相对高度是决定通讯距离的第一因素。

B、接收场强:电波从电台发出,经过馈线和天线,通过空中向远方传播,信号受到衰减,到远端接收机时,场强电平为:<1-3):正常接收电平<dBm):发信功率<dBm):收发天线增益<dBm):收发馈线损耗<dBm):自由空间损耗<dBm)<1-4)电波信号到达接收机的场强不同,解调输出信号的信噪比亦会不同,从而影响系统的判决造成误码。

如果场强太小,即使距离再近接收机亦收不到。

所以接收场强是决定通讯距离的第二因素。

接收场强与接收机的门限电平差距即为衰落储备。

与接收门限电平差距越大,衰落储备越多,抗干扰能力越强,误码越少,一般要求衰落储备在20dB以上。

2、实际测试由于现场的实际环境不可能是绝对平坦的,如有山丘、建筑物、树木,不同程度和方式影响电波的传播。

因此,在工程实施前,必须进行现场电波传播和接收场强测试<准确到多少dBm),以便根据现场环境和工作要求,确定主站和各远程站电台的功率、天线类型、架设高度等参数,使上下行信号达到足够的抗干扰能力,才能实现有效可靠的无线数据传输。

总之,只要选用技术指标高、质量稳定可靠的电台,再经过现场测试,确定天线类型、架设高度和电台的功率,您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一定能稳定可靠运行的。

2.无线传输收发电路本次设计采用的是nRF2401芯片,为什么要选用这种型号的芯片,而不选用其它的芯片呢?因为nRF2401的应用电路中外设电路只需要很少的外围元件。

nRF2401应用电路一般工作于3V,它可用多种低功耗微控制器进行控制。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可使用单鞭天线或环形天线。

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各种电磁干扰,注意调整电阻、电容和电感的位置,特别要注意电容的位置。

在使用不同的天线时,为了得到尽可能大的收发距离,电感电容的参数应适当调整,而且调整起来也很方便。

为了能设计出总电路,我们先定出总框图:图2.1 电路总框图2.1 CY7C63231A芯片CY7C63231A系列是组成的8位RISC一次性可编程微控制器。

指令集已得到了优化,特别适合USB和PS/2,而且微控制器可用于各种其他嵌入式应用。

图2.2 CY7C63231A 芯片引脚图CY7C63231A特征多达10个一般用途的I/O<GPIO)引脚,以支援USB,在PS/2和其他应用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