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复习用

合集下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教案第一章:复习目标与重点1.1 复习目标1. 巩固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的理解。

2. 加深对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的记忆。

3. 提高对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

1.2 复习重点1. 文章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2. 文章中的重要论据和论证过程。

3. 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第二章:文章内容回顾2.1 文章背景介绍回顾文章的背景,了解作者的生活年代和写作背景,对文章的理解会有更深入的把握。

2.2 文章结构梳理对文章的结构进行梳理,了解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是如何组织起来的,有助于记忆和理解文章的内容。

2.3 文章主要观点和论据回顾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理解作者是如何提出观点并加以论证的,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三章: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3.1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比等,理解这些修辞手法是如何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的。

3.2 语言特色鉴赏鉴赏文章中的语言特色,如词汇的选择、句式的运用等,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的表达来传达观点和情感的。

第四章:复习练习4.1 选择题设计一些关于文章内容、观点和论据的选择题,通过做题来检验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4.2 简答题设计一些关于文章内容、观点和论据的简答题,通过回答问题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2 拓展思考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拓展思考,思考文章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意义和启示。

六、教学方法与策略6.1 教学方法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促进对文章深层次理解。

案例分析:选取文章中的关键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思维导图: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理清文章的逻辑结构和主要观点。

6.2 教学策略循序渐进:从文章的基本内容开始复习,逐步深入到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分析。

反馈机制: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题,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和深化理解。

联系实际:将文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复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复习
一个人的想法表现在脸色上,表现在叹息中, 然后才能被人们了解。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文言重点语句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恒亡。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 和能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国外 患,这个国家往往就会灭亡。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之后人们才明白因为忧患而生存发展、 因为安逸享受而衰亡(的道理)。
•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饿其体肤
翻译: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2)行拂乱其所为
翻译:使他做事不顺。
经典试题
• 12. 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 “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3分)
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经典试题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是
,文
章举出古代 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词类活用 • 饿其体肤(使……饥饿 。使动用法) • 空乏其身(使……经受贫困 。使动用法) • 行拂乱其所为(使…… 颠倒错乱。使动用法) • 动心忍性(使……惊动 。使动用法)
(使……坚强 。使动用法)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一词多义 • 行拂乱其所为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舜发于畎亩之中 • 征于色发于声 • 发闾左 • 野芳发而幽香 • 黄发垂髫 • 苍颜白发
违背 通“弼”,辅 佐 被任用 发出 征发 (花)开 头发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一词多义 • 舜发于畎亩之中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然后知生于忧患 • 征于色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举大计亦死 • 死即举大名耳
从 给 因为 在 被选拔 发动 成就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一词多义 • 而后作 • 往来种作 • 属予作文以记之 • 作亭者谁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上使外将兵 • 项燕为楚将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性默写复习谢谢大家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述了经历磨难后产生的结果是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4、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其中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5、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2、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3)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炼。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曾益其所不能。

(4)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6)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诗缘情,亦蕴理:如王安石《登飞来峰》“,。

”就蕴含着“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定名为《战国策》,体裁是国别体,长于议论和叙事。

二、语音: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ɡuān)窥(kuī)镜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三、通假字孰视之孰,通“熟”,仔细四、古今异义词1、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名词,地点,处所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国君近旁的近臣今义:方位词。

3、明日,徐公来古义:“旦日”的后一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4、能谤讥于市朝古义:指责别人的过错。

今义:诽谤。

5、窥镜而自视古义:照。

今义:偷偷地看。

6、暮寝而思之古义:躺着。

今义:睡觉地方。

五、词类活用1、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

2、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3、私我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4、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5、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6、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六、重点字词解释: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纳:接受。

而形貌昳丽:光艳美丽。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用于比较。

孰,谁,哪一个。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又一次。

皆以美于徐公:以为,认为。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当面指责。

能谤讥于市朝:公众场合。

时时而间进:不时,有时候。

//偶然进谏。

间,间或、偶尔。

期年之后:满一年。

七、课文内容理解: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

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中考文言文专项复习之《生于忧患》

中考文言文专项复习之《生于忧患》

2.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 境能成才”的观点,请你再举一些这方面的例子。
屈原被谗害作《离骚》
司马迁受腐刑而作《史记》
贝多芬即使在双耳 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 持音乐创作。
老鹰的幼雏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赶出家门,独立成长!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 少不勤苦,老必艰辛。——林辛
1. 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很难一 帆风顺。身处逆境时,我们应以怎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篇文 章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示例:应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
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这启示我们: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要像一个遭遇风暴的渔夫,憧憬着美好与希 望,包蕴着力量暴风雨的挑战。(言之成理即可),
《孟子》二章
复习目标
▪1.积累巩固重点文言知识; ▪2.理解文本内容和写法特点; ▪3.掌握高频考点。
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 (现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 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 “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孟子生活在兼 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 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
【乙】《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 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②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 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③,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 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注释】①《书》:指《尚书》。②其:指后唐庄宗李存勖。③数十 伶入困之,而身死国灭:李存勖灭梁以后,骄傲自满,宠信乐工、宦官, 李嗣源谋反,李存勖中流矢而死,李嗣源继皇帝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点复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点复习

比较阅读(二)
【乙】兽有猱①,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不 休,成穴,虎殊快②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而汰其余③以奉 虎曰:“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虎曰:“忠哉, 猱也!爱我而忘其口腹。”啖已又弗觉也。久而虎脑空,痛发, 迹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 (选自刘元卿《猱》)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 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 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3.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 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 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 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 能被人们所了解。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 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 家常常会灭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 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比较阅读(一)
【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 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蜂窟于土或 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 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 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 殒也固宜。 (选自《齐东野语》) 译句:只知道向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够安守自己的 窝,它们的死亡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甲文的主要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趋炎附势者没有好下场。 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卒章显志。

语文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

语文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
了解 指国内
句子翻译1
▪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 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 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来使他的 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
文言词语------其他2
▪ 苦其心志 ▪ 劳其筋骨 ▪ 饿其体肤 ▪ 空乏其身 ▪ 乱其所为 ▪ 所以动心忍性
使┅┅痛苦 使┅┅劳累 使┅┅饥饿 使┅┅贫困 使┅┅扰乱
用来 使…….惊动
使……坚韧
文言词语------其他3
▪ 人恒过
犯错误
常常
▪ 而后作 ▪ 征于色 ▪ 而后喻 ▪ 入则
奋起,指有所作为 脸色
▪ 苦:_______
劳:__________
▪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征:_________
喻:_________
▪ ②征:征验,表现 喻:了解
▪ 4.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困于心,衡 Nhomakorabea虑,而后作。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总结 本文中孟子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
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 发展,安逸享乐使国家萎靡死亡。
精要练习1
▪ 1.孟轲是我国_____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_____,后 世并称_____。
文言词语------通假字
▪ 曾益其所不能 ▪ (通“增”增加) ▪ 衡于虑 ▪ (同“横”指不顺) ▪ 法家拂士 ▪ (同“弼”辅弼,辅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
修辞手法
探讨文章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偶等,分析其表达效果和艺术价值 。
篇章逻辑关系和中心思想
篇章逻辑关系
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理 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结构。
中心思想
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作者通过 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和意图。
03 忧患意识在文章中体现
忧患意识概念阐释
忧患意识定义
对个人成长的警醒
作者通过自身经历和感悟,提醒读者要保持清醒 头脑,不断学习和进步,以应对未来可能遇到的 困难和挑战。
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文章中对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进行了深 入剖析和反思,呼吁人们要有忧患意识,积极寻 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对比分析其他相关论述
与“温水煮青蛙”对比
忧患意识强调对潜在危机的警觉和预见,而“温水煮青蛙”则比喻人们逐渐适应环境而失去警觉性,最终导致灭 亡。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避免长时间连续学习导致疲劳,每隔一段时间进行短暂的休息。
归纳总结关键知识点
梳理文章结构和主要论点
理清文章的逻辑框架和核心观点,有助于记忆和理解。
归纳重要概念和术语
将文章中出现的重要概念和术语进行归纳整理,加深记忆。
总结文章启示和意义
思考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以及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做题技巧和时间管理策略
分段解析
将文章分为若干段落,概括每段的主 要内容和作用,理清文章脉络。
关键字词释义与用法举例
关键字词释义
解释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如“忧患”、“安乐”、“生”、 “死”等,明确其含义和用法。
用法举例
结合文章中的具体例子,说明关键字词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 和表达方式。
句子结构剖析与修辞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配套》140页、153页
《互动》156页、162页
《点睛》78页、137页
3. 文中划线句子能否删除?请结合上下文说明理由。 (2分) 答: 4. 本文开头列举的六个事例可以印证“逆境出人才”的道理, 而当代中学生大多处于“顺境”之中,在这样的“顺境”中 怎样才能避免“死于安乐”呢?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 法。(2分〉 答:
3.
不能删除;①因为这句话前面的内容都是从造就人才的角度进行论述的, 而这句话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论述的,这样由个人到国家,能使论述更 全面、更严密。②这句话前面的内容是正面论证,而划线句是反面论证, 如果删去,就不能够全面充分的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 评分说明:(2分)答出“不能删除”的观点得0.5分;理由答出其中一 点即给1分,两点都答出得1.5分。 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挫折与磨难有时会不期而至。所以生活 在“順境”中的我们要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 中不断的磨炼自己,让自己的性情变得坚韧起来,自立自强,勤奋进取, 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学生,只有这样,当危难来临时,我们 才不会“死于安乐”。(2分〉 评分说明:(2分)观点正确得1分;能结合自身实实际论述,完整严密 得1分。
1、所以上天要把重大的责任降给这个人,一定先使他 的心志困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2、用这些来使他的心意震动,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 他原先不具备的能力。 3、一个人常会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4、心意受到困扰,思虑受到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5、心情表露在脸色上,思想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然后 才能被人了解。 6、(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纪律的大臣 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国家 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会灭亡。 7、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能激励人奋 发),使人能够生存,而安逸享乐能使人死亡。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答案:(一)1.(1)被选举 (2)使……臣服 或 使……称臣 2. A 3.(1)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纪律的大臣和辅 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这 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2)然而创建大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了(已成为过去的往 事)。
4.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相似之处是什么? 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
1、熟读背诵全文 2、默写后三段
3、易错字:版筑、士、市、拂乱
曾益、恒、衡、法家拂士
一、解释词语: 1节:发、畎亩、举、士、市 2节:故、任、是、苦、劳、饿、空乏、拂、所 以、动、忍、曾、益、所不能 3节:恒、过、衡、作、征、色、发、喻、入、 则、法家、拂士、出、然后 二、总结: 1、通假字:说、曾、衡、拂 2、词类活用:苦、饿、劳、空乏、乱、忍、动、

二、翻译句子: 1、第二节全段,尤其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第三、四节全段,尤其是: A、人恒过,然后能改。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E、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课文阅读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 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
【译文】唐太宗问身边大臣:“创业与守成哪 个难?”房玄龄说:“建国之前,与各路英雄 一起角逐争斗而后使他们臣服,还是创业 难!”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从 艰难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中失去天下, 守成更难!”唐太宗说:“玄龄与我共同打下 江山,出生入死,所以更体会到创业的艰 难。魏征与我共同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富 贵而导致骄奢,忘乎所以而产生祸乱,所 以懂得守成更难。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 为过去的往事,守成的艰难,正应当与诸 位慎重对待。”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2)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 臣: 2. 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 安乐也 C.莫不/得之于艰难 D. 玄龄与吾/共取天下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答案:他们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 不要“安逸享乐”。 甲文孟子认为“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强调忧 患意识对于国家生存的重要性。乙文中唐太 宗谈到:“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 知守成之难。”也是说治国要有忧患意识,不 能贪图安逸享乐,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 “守成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
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 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 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 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 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 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 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注] 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 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纪》)
1.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B.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 C.必先苦其心志(动词,使……困苦) D.孙叔敖举于海(由于)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
答案: 1. D ( “于”是“从“的意思) 2. 心情表露在脸色上,思想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然后 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评分说明:(2分)译对重点字词“征”、“发”得1 分,整个句子翻译完整流畅得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