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附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附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训练班级姓名(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2、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入则无法家拂士困于心衡于虑曾益其所不能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苦.其心志()所以动心忍.性()人恒过.()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出.则无敌国外患者()4、翻译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D.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6、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7、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8、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9、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二)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日:“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日:“子何恃而往”日:“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日:“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 带答案

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 带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一、单选题(共4题;共8分)1.下面选项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旨相同的一项是()A.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B.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C.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D. 霜叶红于二月花2.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这篇课文,选自《孟子》。

《孟子》是孟子自己编著的,收录的是他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B. 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

C. “孙叔敖举于海”,是指孙叔敖,隐居海滨。

当时的君王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任命他为宰相。

D. 拂,在“行拂乱其所为”中发“fú”的音,而在“如则无法家拂士”中发“bì”的音。

3.下面是对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 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 第三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 文章结尾点明本文中心论点,这种写法叫卒章显志。

4.下面是对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 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 第三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此句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

二、填空题(共2题;共2分)5.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________”的论断。

三、文言文阅读(共7题;共121分)7.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习题及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习题一13.孟子有一句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人们认为是千古的至理名言。

但是现在社会进步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安乐之中,不愁吃不愁穿。

那么在这种环境中的人就不能成才吗?请你说说自己的看法。

共同成长合作共赢在班级组织一次辩论会。

正方观点:逆境出人才反方观点:顺境更易出人才要求:(1)在班中组织若干支参赛队,每队设教练一人,辩手四人。

(2)另设主席一人,评判团若干人。

方法与步骤:(1)主席开场,介绍对垒人物。

(2)正方第一位队员先发言,接着由反方第一位队员发言,然后是正方的第二位和第三位队员轮流发言,发言时间各3分钟。

(3)自由辨论,每队各有4分钟,队员的发言顺序、时间和次数不受限制,但整队的发言时间为不早不超过4分钟。

(4)正方第四位队员总结陈词,反方第四位队员总结陈词。

双方各有4分钟。

(5)主席宣布评判团评决。

(6)主席宣布最佳辩手和优胜队。

读书做人长在岩石间的树,总是物别苍劲;沙漠里的种子,遇到一点儿水分就能快速萌发;极地的苔藓,可以经历长期的干燥寒讼依然存活。

不平凡的遭遇常能造就不平凡的人生。

顺利的境遇、优越的地位、富足的资财、舒适的生活,似乎应该是个人、家庭以至民族发展的有利条件。

但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却一再告诉我们:沉醉于安乐享受之中,国家的灭亡也随之来临。

一个对自己目前的环境不满意唯一的办法,是让自己战胜这个环境,超越这个环境。

譬如行路,当你不得不走过一段险阻狭窄的道路时,唯一的办法是打走精神,克服困难,把这段路走过去。

而不是停在中途抱怨,或索性坐在那里打盹,听天由命。

生活在优越安乐中的你,怎样才能把自己高楼大厦成锋芒的宝剑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习题二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文言文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目及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目及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目及参考答案文言文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目及参考答案「篇一」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段,完成以下各题。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这段文字选自《孟子.公孙丑》。

孟子,名____________,是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

《孟子》是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书,而另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

我们曾学过其中几则语录,如“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说乎?”2.解释下列句中斜体词。

(1)行拂乱其所为拂乱_________(2)人恒过过___________(3)衡于虑衡___________(4)入则无法家拂士入___________3.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两狼之并驱如故B.彼竭我盈,故克之C.温故而知新D.一年归,妻跪问其故4.对“所以动心忍性”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这样),所以他的.心惊动起来,性情也坚韧起来B.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的原因。

C.(通过这些),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D.(所以这样),是因为他的内心警觉,他的性格坚定。

参考答案:1.轲、论语、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2.(1)违背(2)犯错误(3)通:“横”,梗塞,不顺。

(4)在里面,指国内。

3.B4.C文言文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目及参考答案「篇二」(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一、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畎亩之中()2、法家拂士()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4、百里奚()二、解释加点的字:舜发于畎亩..之中:田间人恒过.:犯过错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任用管夷吾举于士.:狱官百里奚举于市.:市场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样的人行拂乱..其所为:使…违背错乱所以动.心忍.性:使…震动,使…坚韧征.于色:表现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而后作.:有所作为法家拂士....:坚持法度的大臣辅佐君主的贤士发.于声:表露敌国..外患..: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而后喻.:明白...入.:在国内出.:在国外生于忧患....:忧愁祸患使人生存死于安乐....:安逸享乐使人死亡三、选择题: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C 】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 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去) D.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曾,同“增”)2、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A 】A.必先苦其心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公与之乘(《曹刿论战》)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对此句理解有误的项是( D )A.全文只有此句是用来论证“死于安乐”的。

B.此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C.此句是针对国君治国而言,告诫国君要居安思危,否则死于安乐。

D.此句是从正面论证受磨炼的益处。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四.填空题:①全文的中心句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含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含答案姓名座号成绩一、文言文阅读(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2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两章)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必先苦.其心志(3)曾.益其所不能(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17.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答:二、文言文阅读(16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②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上①谓侍臣曰:治《如治病,病导愈,犹宝将护。

俛|遽自放纵,病复作,【注】①上:指唐太宗。

②傥:倘若。

1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管夷吾举于士( ) (2)困于心衡于虑( ) (3)病虽愈()(4〉四夷俱服( ) 12.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二、相关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忧外患三、用原文答题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问答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对比论证。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所以只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以下是我共享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盼望能关心到大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及答案1. 本文的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名轲,字子舆。

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亚圣。

本文选定,全文主旨在于说明道义高于一切2.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

田间,田地。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

管夷吾举于士狱官百里奚举于室市井,集市。

故天降大任于世人也所以。

责任,担子。

必先苦其心志使.......苦痛劳其筋骨使......劳累。

行拂乱其所为行为。

空乏其身资财空乏,即贫困。

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

使坚韧。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人恒过犯过失。

困于心忧困。

衡于患同横,梗塞,指不顺。

而后作作为,奋起。

征于色征验,表现出来。

而后喻明白,了解。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

国恒亡经常。

死于安乐也安乐享受。

入则无法家拂士在里面,指国内; 有法度的臣士; 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同弻,辅弼。

3. 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受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启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需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困难甚至苦痛的磨练。

4. 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用意是什么?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受了困难之后在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劝说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5. 说顾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

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当大任的人。

6.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需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苦痛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加与困难作斗争的阅历和士气,磨练意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及答案
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二、实词积累
(1)发:起,指被任用(2)畎亩:田间,田地(3)举:被选拔(4)筑:捣土用的杵(5)士:狱官(6)市:市井之间,市场(7)任:责任,担子(8)苦:使……受苦(9)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是动词,使……受到贫困之苦(10)拂乱:拂,违背;乱,使……混乱;拂乱,使……做事不顺(11)所以:用这些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12)动:使……心动(13)忍:使……坚韧(14)曾:同“增”,增加(15)恒:常常(16)过:犯过失(17)衡:通“横”,梗塞,不顺(18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19)征:征验,表现(20)色:脸色(21)喻:了解(22)入:在国内。

(23)法家:坚守法度的大臣(24)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25)出:在国外(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三、给下列字注音:畎(quan)说(yuè)鬲(gé)拂(bì)
四、写出文中四个通假字并解释:
(1)曾——增,增加(2)衡——横,梗塞,不顺
(3)拂——弼,辅佐(4)忍——韧,使坚韧
五、相关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忧外患
六、相关对联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3、生无情轻如鸿毛死有义重于泰山
4、孔仲尼厄演《春秋》,生于忧患李后主因赋离愁,死于安乐
七、用原文答题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过: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
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磨炼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八、问答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5、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

6、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年代顺序。

(按严格的时间顺序,百里溪应该排在孙叔敖的前面。


7、“发”和“举”意思相近,为何六个例子不用同一字?
“发”是“起”,指被任用”;“举”是“被举用,被选拔”之意。

但舜为帝王,其余人为臣子,故而有细微差别。

8、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人?上述六个人及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10、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
心理、身体、生活境遇。

(生活、思想、行为)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道理论证。

讲道理论述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1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为下段做铺垫。

13、“人恒过……国恒亡。

”一段内部层次是:
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

第二层: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无内忧外患,国家灭亡)。

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

14、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
第三段进一步论述磨难如何使人“动心忍性”。

15、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

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失败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历失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

(即生于忧患的观点:只有经历了苦难的磨炼,才能最终成就一番大事业。


16、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增长经验,磨砺性情,使人充满生活的激情。

17、有人试验,将青蛙直接置入温度较高的水中,蛙能跳出水中逃生;若将它置于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蛙最终会被与前次试验相同温度的水烫死。

这个现象说明了文中的什么道理?死于安乐。

18、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
不能。

结合“现代生活竞争日益激烈,个人价值能否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等”谈自己的看法。

19、第一段列举六个人物,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都出身卑微,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20、文中“举”“发”有何异同?
同:即表现人物由低微向显贵的转换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

异: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主要是靠自身才干和努力,故用发;傅说等人,他们的成功除自身努力外,主要是明主知遇,故用举。

21、“是人”指的是什么人?第一段中所举的一类人及和他们一样的人。

22、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排比。

增强气势,意在引出下文议论
23、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由第(1)段的六个特殊事例,归纳出第二段的普通性结论。

并论证其事业上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发展中增长了才干。

24、第2段中的过渡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25、本文列举六个贤人,论述环境(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

用事实证明了人处困境激发斗志的道理。

26、如何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一个遇到困难并不可怕,用它可以激励人们勤奋,发愤;而人们贪图享乐倒是可怕的,因为它会使人萎靡不振,甚至导致国家灭亡。

2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此可联想到一个成语:居安思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