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合集下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一、说教材。

本篇短文是历代传诵的名篇。

文章先以六个出生低微,经历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历艰苦的磨练,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业。

并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理国家的道理,显得水到渠成。

基于本文说理的特点,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相关要求及教科书的编排惹图。

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M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培养阅饯文言文的能力4过程与方法’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探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理解哉生于忧患,死于安球"的含义。

并从中获得效益,増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荐生活。

理清论证的思路,把握说理的方法总教学的重点。

正确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曲道理,从中获得教益是难点。

二、说学情。

首先,初中学生文言文积累有限,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尚未形成,因此,文义理解方面存在困难。

教学时,要注意文意的疏通。

其次,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

只要能理解文中的道理并从中获得教益即可,切忌旁征博引。

再次,议论文学习一般比较枯燥,而且议论文学习一般议论文体知识较欠缺。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教学要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兴趣。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读一一议一一析”相结合。

教学方法上要采用诵读法理清文意,培养阅读能力。

一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

特别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我选择三段阅读教学法,让琅琅的读书声伴随整个课堂。

认知阅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理解阅读: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拓展阅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注意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积累的结合,结合实际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指导学生阅读,教给阅读方法,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言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

并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一等奖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一等奖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一等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一、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教材分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出自《孟子·告子下》。

这篇文章是孟子思想的重要体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从内容上看,文章开篇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圣贤在困境中崛起的事例,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接着从个人推及国家,论述了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忧患意识,往往会走向灭亡,从而得出“死于安乐”的结论。

文章结构严谨,采用了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在教材中的地位,这篇文章是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篇目。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有助于学生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同时,文章所传达的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也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如“舜、畎亩、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拂乱、曾益”等。

- 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如“于、以、其”等虚词的用法,“舜发于畎亩之中”等被动句的句式特点。

- 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哲理,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 教学难点- 体会孟子散文的雄辩特色,理解论证方法的作用。

- 引导学生将文中的哲理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培养忧患意识。

五、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问题引导法。

通过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自主解决问题,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教师活动:教师先给学生讲一个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将一只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锅里,青蛙触电般地立即窜了出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优秀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优秀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优秀5篇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

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忧患意识,能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4.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

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教学难点: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课时安排:五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学过孔子的《论语》,和《论语》并列为四书的还有《孟子》、《大学》、《中庸》,今天,我们要学习《孟子》中的文章。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与老子、孔子、墨子,并称中国四古董。

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政治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

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三、朗读:1.听范读。

强调句子的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2.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翻译课文1.结合注释,试译课文。

2.全班交流,扫除翻译难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本文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他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在由个人说到国家进而导出本文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

(二)说教学目标(1)学习文言文要品读关键词句,深层挖掘作品内蕴这篇文章逻辑严密,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语言精辟,读后发人深思,颇受启迪基于这两点,我设计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1、复习上节课知识,进一步了解一些文言实词的使动用法2、归纳文章大意,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2)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因此我设计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反复练习诵读学习课文运用的论证方法,进而体会逐层论证的写法。

(3)学生对作品的倾心解读,实际上也就是情感培养的过程,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我设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联系实际体会本文论点在今天的积极意义(三)说教材的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全文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使结构非常清晰,富有说服力,所以我对教学重、难点是这样设计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诵读,归纳文章大意,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难点是通过学习课文运用的论证方法,进而体会逐层论证的写法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

二、说学生初三的学生已经有了两年文言文的积累,具有了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对于本文的学习应该说并不存在太大的困难,但还是要加强阅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勇敢的面对挫折和忧患意识三、说教法理解阅读来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拓展阅读来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我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突出了精美与实效的特点,处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指引,并配以声音,辅助教学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唱《卖报歌》我们感受到了一个苦难中的孩子坚强不屈、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我教五岁女儿唱这首《卖报歌》时对她说的一些话引出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师生齐唱,使教师更贴近学生,更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进入本课的学习(二)回顾旧知1、接力背诵:《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有如下要求:“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我设计了这一环节旨在诵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万岗刚一、教材分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孟子〉两章》中的一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经典之作,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感情强烈、文采斐然、论述严密、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掌握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②积累文言词句,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过程与方法③读准字音,划准节奏,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④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态度、情感与价值观⑤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句,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关于人才造就的观点,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三、学情分析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学生首次接触此类文章,对文体理解上必然存在困难,且初中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过于透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适当引导,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把握主旨”上,文体解读上可简单带过。

四、教法学法在“学——议——启——结”教学模式下,通过教师启发诱导,引导学生独立解读文章,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本教育理念。

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思路,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体会文章写作方法。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个好的导语能有效创设文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上节课接触了作者作品,所以就以复习提问形式出示问题,检查识记效果,顺势导入本篇文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说教材的内容和地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被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之一,文章从个人成才事例类推到国家治国的道理,阐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中心论点全文逻辑严谨,结构清晰,论证充分,文采斐然,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生动精辟的语言值得我们学习,其阐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好材料。

(二)说教学目标及其依据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具体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本文是一篇浅易的文言文阅读课文,教学任务既要表现在积累文言知识又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文言语感,初步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借此读懂其他文言文故此本文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能力目标(1)正确诵读课文。

(2)疏通疑难字、词、句,积累文言知识。

(3)把握课文关键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4)理解逆境成才,并以此砥砺人生。

2、过程与方法目标(1)以“读”贯穿整个教学教程,在读中积累文言知识、感知内容、品味语言、领悟文章内涵(2)在讨论、质疑中,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把握文章的结构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学习我国古典文学精髓,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和古代文化的兴趣(2)阅读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启迪学生明了“逆境中造就人才”的道理(三)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理解文章思想内涵(四)教学难点学生对论文结构、论证方法及文章思想内涵的把握二、说教法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和基础,通过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其本上能理清文章的大意,提出疑难点因此根据该课程标准及学生的特征,以读为核心,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形成生动开放的教学模式;创设“质疑——探疑——解疑”的教学情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引导、点拨、对话、指导等教学方法,并且教学和多媒体运用相结合三、说学法倡导自主思考、合作研讨、集体探究的学习方式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和韵味2、学生齐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句及文章大意,并提出疑难点,小组讨论后派代表提出问题3、小组之间先互相解答疑难点,教师加以指导,并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并积累文言知识:(每个举一例)(1)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曾通(2)词类活用: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苦;劳;饿等(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通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关键句,写出文章论证思路,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提问启发: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的?(画出文中重点句子)运用了那学论证方法?小组讨论,教师指导、明确(四)赏读课文拓展延伸孟子以其酣畅淋漓的论述,阐明了“逆境中造就人才”这个道理,请同学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观点的看法(教师用PPT出示一些古今中外名人励志故事)开辩论会。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板块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关键句,写出文章论证思路,小组讨论后,代 表发言。 提问启发: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的? (画出文中重点句子)运用了那学论证方法? 小组讨论,教师指导、明确。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个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齐读。读出语气,读出气势。 范读。音频或自己读。
2、字词正音: 蹴cù(践踏) 与yú(同欤) 龠yuè(箫笛类) 蹙cù(收紧) 旄máo(古代有装饰的旗子)
3、解题:鱼我所欲也 【明确】 这是一个判断句。“鱼”是主语,“所欲”是谓语,“我”是所字结 构“所欲”的定语。全句意为: 鱼是我所喜欢的。作者主要借《鱼我所 欲也》来宣扬他的性善论。
三、说教学目标
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排比的修辞手法,理解文章内容。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4.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 2、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及逐层深入的论证过程。
一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最后一 个单元中《〈孟子〉三章》中的的第三章,本文从个人成才事例类推到 国家治国的道理,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逻辑严谨,结构清晰,论证充分,文采丰 富。文章感情强烈、论述严密、观点鲜明,思想深刻,读后发人深省,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8、梳理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2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 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1段:列举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业的人。 2段:从事实中归纳出:“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观 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精选11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精选11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精选11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篇1教学目标: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大声诵读课文,默写课文。

3.理解课文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设想:1.指导学生预习、自学,理解生字、难词。

2.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然后进行课文分析。

3.结合课文向学生进行在学习上事业上要想成功,就要经历磨难或者挫折。

4.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以“发”“举”的意义解释引入先从“发”“举”两个词义该怎样解释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一开始就紧扣课文,激发学生思考,旨在启发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训练和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待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之后,我又话锋一转:同学们表现不错。

“发”“举”的意思,我们可以从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找到答案。

(二)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默读,找疑难,老师辅导在这段时间里,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找出自己的疑问,老师走下讲台,随时发现学生的疑问,随时给予辅导解答。

2.让学生齐读课文(1)老师在读课文前明确读的要求:a.读准字音;b.读出停顿;c.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学生齐读。

(3)老师引导学生根据以下三个要求,自己评价同学们的朗读情况,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3.老师范读,尤其应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4.再次让学生齐读全文读的环节相当重要,它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而放声朗读则是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使他们心无旁骛的最好方法。

通过这几轮读,学生对全文的内容已基本上有了一个整体的轮廓,为随后的“知”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第二课时(一)教读第1段第1段的内容和写法前面已有分析,教读的程序是:1.指定让一个男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是否符合老师所提出的朗读要求,后进行评价。

2.齐读,读出排比句的气势,从中悟出文章列举6位名人的意图。

3.让学生提问,引导启发学生解答。

4.老师归纳性提问,引导学生抓本段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孟子〉两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加以说明: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目标;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六、教学理论。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经典之作,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文章感情强烈、论述严密、观点鲜明,思想深刻,读后发人深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面对的是九年级下的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正式学习过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

在议论文方面,学生也已基本掌握了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但是接触文言议论文还是首次。

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适当降低难度,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上,而不在文体阅读上浪费时间。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学常识,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及写作特色。

3、情感与价值观:辩证地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学会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4、重点: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

5、难点:把握文章写作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个好的导语能有效创设文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卧薪尝胆”这个故事所传达的一个很重要的意思就是越王在逆境之中完成大业,与本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所以我用这个故事作为导入。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

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二)诵读
诵读是古诗文教学方法之首选,也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是古诗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其成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本节课要充分引领学生诵读。

在诵读中,我力求让学生读出三个层次: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对停顿;三读,读出气势和感情。

当然,一开始就让学生读出文章气势和感情是不大可能的,这还要依赖后面对文意的疏通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为了使诵读充满情趣,在课堂上将引导学生采取形式多样的读,有学生自读、评读、齐读,还有教师配乐范读等。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诵,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哲人对话,感知文章的思想内涵,突出了教学重点中的“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

(三)翻译
翻译环节至关重要,是学生积累文言词语的过程,牵涉到学生对文意的正确理解和对文章思想的正确解读。

本环节分为五步:①自主翻译,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词逐句把文章翻译成现代汉语。

②小组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疑难词句。

③课堂释疑,学生提出上两步尚未理解的词句,师生共同解决。

④重点强调,通过大屏幕检查学生翻译效果,并强调重点词句。

⑤全文通译,让三生翻译全文,其他同学纠正、补充。

此环节五个步骤,步步推进,稳抓稳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其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突出了教学重点中的“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并为下一步探究文章做好了准备。

(四)探究
本阶段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文章写了什么?(思想观点)二是怎样写的?(写作思路、语言特色等)
首先,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文章思想观点,明确文章观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后,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把握文章写作思路及语言特色。

学生发言后,通过屏幕展示文章思路:文章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说明人才在苦难中造就;然后从正面论述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由人生扩展到治国,反面论述没有忧患的危害;最后得出作者的思想观点。

语言特色是使用了大量排比句,雄辩有力、富有气势等。

本环节进一步落实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再次体现了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思想”,并解决了教学难点“把握文章写作特色”。

(五)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所以,语文课堂应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所以逆境出人才离学生可能略远,因此要引导他们知道环境只是辅助作用关键在于自身的主管愿望和努力程度,因此设计了小小辩论赛作为思维拓展。

通过辩论,辩证地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1、各小组选择观点,讨论、组织材料进行辩论。

正方:只有逆境才能造就人才
反方:顺境也能成就人才
2、引导: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在于自身的主观愿望和努力程度,环境只是起辅助作用。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本堂课我采用了图解式的板书,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论证方法设计。

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我的板书主要集中于教学环节中的第四个模块即探究部分,展示文章写作思路。

在多媒体运用上主要用于导入、诵读、以及翻译等环节。

1
2、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