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香正浓》导学案
《梅香正浓》课堂教学案例:如何培养学生情感教育?

梅香正浓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它以细腻优美的笔触,描绘出了梅花轻盈如舞的美妙景象,让读者深感清新自在之美。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其词意和文学价值,更要通过课堂教学,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情感教育,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上受益匪浅。
本文旨在分享以《梅香正浓》为例的情感教育课堂教学案例,来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的意义情感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在于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及理解情感,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提高学生情感沟通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动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我们不难发现,当前许多学生存在情感困惑,如过于消极、抑郁、沮丧等,这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因此,情感教育应成为我们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梅香正浓》情感教育案例《梅香正浓》作为一首古诗,内容无论从艺术性、情感内涵、文化历史等多个层面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选取其中的某些方面,来进行情感教育的探讨呢?(一)情感体验展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些具有极强感染力的词句和语句,让学生通过大声朗读或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等方式,来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世界。
如下:1、梅花雪,几时见?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请学生模仿范例的语调和情感,大声朗读出这段诗句,让学生尽可能贴近诗人的情感世界,去感受那一份辽阔、遥远的情感体验。
2、捣衣砧、几时休?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请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等方式,表现出这段句子中的清新、温暖与美好。
(二)情感共鸣激发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讲述自己的个人感受,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和人生的更深层或更广泛的理解,这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1、捣衣砧、几时休?春风送暖入屠苏。
引导学生围绕如下的问题展开讨论:你觉得这句话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情感?为什么?你有没有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情感体验?如果有的话,你能否将其与这段句子联系起来,从而进一步理解这段句子中的情感世界?2、赏析以下这一段诗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梅香正浓》导学案

学案
导案
课前预习
一、抄写下列词语并注音。
敬畏体恤壮怀激烈视死如归
寡廉鲜耻戕害同胞卖身求荣
感慨浩然正气有邦国而无自身
二、抄写飨堂前的对联。
三、读课文,了解史可法的英雄事迹,搜集岳飞、文天祥、秋瑾、刘胡兰、江姐等资料。
探究案(小组合作学习)
探究点一:细读课文,了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从中感受到他怎样的英雄气概?
学习内容
梅香正浓
共一课时
主备人
韩立军
审核人Biblioteka 使用人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句子,熟读或背诵第7自然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体会他为民族大义、为国家社稷而英勇赴死的英雄气概。
3、感受“梅香”的含义,继续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重难点
感受“梅香”的含义,继续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探究点二:文中的“梅香”指的是什
么?
达标检测
一、填空。
1、课文自然段写史可法的英雄事迹,是按顺序写的,可以概括为:()——()——()。
二、背诵第7自然段。
课后
反思
课文《梅香正浓》教案

课文《梅香正浓》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梅香正浓》,了解作者、作品背景,把握文章主旨和大意。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字典、词典独立解决字词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增强对传统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梅香正浓》是一篇描写冬季梅花的小说,通过描绘梅花的高洁、坚强和美丽,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结构,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主旨。
2.3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描写梅花所表达的美好品质和情感。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通过字典、词典解决生字词问题。
3.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总结文章主旨。
3.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梅花所象征的美好品质。
3.5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启示,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抄写生字词。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相应评价。
5.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在生字词学习和文章理解方面的掌握情况。
5.3 情感态度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美好情感的体验和态度,评价学生在珍惜生活、热爱美好事物方面的表现。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直观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习兴趣。
6.2 情感教学: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
6.3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七章:教学活动7.1 课前活动:让学生收集有关梅花的诗词、故事等,进行分享,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梅香正浓教案设计

《梅香正浓》教案设计知识目标: 1.复习以前学过的有关于梅花的诗词,达到拓展知识的目标2.掌握文章中的关键生字词,夯实基础知识过程方法目标:1.通过复习以前关于梅花的诗词,总结出梅花形象在诗词当中的内涵2.通过诵读文章达到检查生字词读音以及体味文章情感这两个目标3.教师讲解关键段落和关键句子,逐渐渗透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全程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国主义精神内涵。
教学过程:一,让学生列举以前学过的有关于梅花的诗词。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早梅齐已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村前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二.在诵读的基础上教师简单讲解相关内容并总结出“梅花”形象在古代诗词中的深刻内涵,以及形成这种固定内涵的形成方式。
由于梅花的独特生理特性:是一种非常耐寒的花种,它开花的时候往往是万木凋零的深冬季节,这正是“凌寒独自开”。
古代的那些不得意遭受打击的文人墨客,往往喜爱把自己的不幸和自己的高洁性格和梅花的这种特性联系起来。
就这样梅花就渐渐被赋予了这种深刻的内涵。
三.导入本课:历史的星空多么璀璨,是英雄俊杰之士的肝胆,像日月一样照彻了历史的乾坤。
天地因有正气而万劫不衰,一个民族也因为有英雄而万代不朽,他们是照耀星空的日月!他们是贯穿古今的永不枯竭的江河!他们是民族的脊梁!这些英雄的品质比松挺,比梅香,比翠竹更挺拔!今天,让我们借助《梅香正浓》这篇课文回到那民族危亡的时刻,感受他们的气概。
四.学生自读,教师范读,解决生字词。
一)、读标准音:寡廉鲜(xiǎn)耻纵情逸(yì)乐高官厚禄(lù)拜谒(yè)崇(chóng)敬虬(qiú)枝峥嵘(zhēng róng)捐(juān)躯昏庸(yōng)殉(xùn)自刎(wěn)尸骸(hái)飨(xiǎng)楹(yíng)酷(kù)爱召(zhào)集瞻(zhān)仰体恤(xù)戕(qiāng)害伫(zhù)立怂恿(sǒngyǒng)(二)解词:1、酷爱:十分喜爱。
六年级教案《梅香正浓》优秀5篇

六年级教案《梅香正浓》优秀5篇六年级教案《梅香正浓》篇一教学目标通过阅读,了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感受“梅香”的具体含义,体会英烈们的气概。
教学重点了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
教学难点感受“梅香”的具体含义。
教学过程一、古诗引入,揭示课题。
1、以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导入。
2、梅花,以她的超凡脱俗,吸引着人们,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赞美梅花,以梅喻人的诗词,你们还知道哪些与梅花有关的诗词?3、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英雄辈出,他们如松一样挺拔,如竹一样高洁,如梅一样清香。
这节课,让我们走近民族英雄史可法,看看他的事迹,他的精神为何会光耀千秋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将文章读通读顺。
正音:寡廉鲜(xiǎn)耻纵情逸(yì)乐高官厚禄(lù)拜谒(yè)崇(chóng)敬虬(qiú)枝峥嵘(zhēng róng)捐(juān)躯昏庸(yōng) 自刎(wěn)尸骸(hái)飨(xiǎng)楹(yíng)联体恤(xù)戕(qiāng)害伫(zhù)立怂恿(sǒngyǒng)2、指名介绍本文的主要内容,可以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全面感知。
三、再读课文,精读感悟。
1.再读课文第2-6自然段,想一想,文章写了史可法哪几件事?第一件:写在民族危亡之时几次起草奏章,提出救亡方略,规劝皇帝,为国家民族的`前途担忧。
第二件:写史可法在明朝大势已去之时,发誓与扬州城第三件:扬州陷落,史可法宁死不降,最后“大骂气绝身亡”。
2、天地因有正气而万劫不衰,一个民族也因为有英雄而万代不朽,史可法的所作所为,无愧于英雄二字,请你挑选出最令你感动的事朗读,并说出你的感受。
3、“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月明故臣心”a.指名读,引导谈体会。
b.思考:文中还能赞美那些具有梅花品质的人呢?4、生将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再次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史可法那崇高的民族气节与英雄气概。
2016-2017学年最新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梅香正浓》优秀学案(精品)

《梅香正浓》学案一、学习目标1.学习认读生字、新词,并且能够正确书写。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梅香”的具体含义,体会英烈们的气概。
4.了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
2、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认读生字、新词,并且能够正确书写。
2.难点:了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感受“梅香”的具体含义,体会英烈们的气概。
三、导学问题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看到梅花会想到哪些与梅有关的诗词?请写几句。
2.史可法的精神源自于什么?3.文中最后提到的两类人,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四、参考资料史可法因祖上的荣誉得以世袭锦衣卫百户。
传说史可法的母亲梦见文天祥来到他的屋里而受孕怀胎。
万历三十年(1602年),史可法生于河南祥符县(今开封),因为孝顺被乡里人所知。
史可法早年以孝闻名于乡,崇祯元年(1628年)中进士,出任西安府推官,后迁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
崇祯八年(1635年),史可法迁升为右参议,负责镇守池州、太平两地。
同年秋,总理侍郎卢象升大举讨贼,史可法被改封副使,巡行安庆、池州等地,监江北军队。
黄梅贼攻掠宿松、潜山、太湖等地,史可法率军追击潜山天堂寨的贼人。
崇祯九年(1636年),滁州的叛军被祖宽击败后,逃往河南。
十二月,叛将马守应联合罗汝才、李万庆从郧阳向东进犯,史可法转驻太湖,扼守要道。
崇祯十年(1637年)正月,叛军从安庆石牌的小路突围出去,驻扎在桐城。
参将潘可大将其击败,叛军逃走途中又被庐、凤两地的军队阻拦,叛军被迫又逃回桐城,早桐城周围劫掠。
史可法与潘可大率军围剿,叛军败走庐江,史可法与左良玉又在枫香驿将敌人击败。
三月,潘可大与副将程龙在攻打宿松时阵亡,敌人分出同党摇天动,另外编为一营,合计八营共二十多万士兵,分别驻扎在桐城的练潭、石井、淘冲等地。
总兵官牟文绶、刘良佐率军在挂车河将其击败。
崇祯十一年(1638年)夏,史可法因为长时间没有平定叛乱而获罪,朝廷令他戴罪立功。
崇祯十二年(1639年),史可法因为岳父的去世而离职。
课文《梅香正浓》教案

《梅香正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梅香正浓》,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梅花形象及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3)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梅花形象及寓意。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绘的梅花形象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描绘的场景。
2. 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梅香正浓》原文。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生字词卡片。
4.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梅花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梅花的特点。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梅花的特征。
(3)教师简要介绍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梅香正浓》。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
(2)学生组内交流,运用生字词造句。
4. 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题。
(2)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讨论梅花寓意(1)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讨论梅花所象征的品质。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课文《梅香正浓》教案

课文《梅香正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课文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阅读,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梅香正浓》。
2. 生词和短语列表。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课文《梅香正浓》有所了解。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生词和短语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词和短语。
(2)教师出示生词和短语列表,引导学生一起学习和朗读。
(3)用例句或情景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生词和短语。
3. 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教师出示课文中的重要句子或段落,让学生进行翻译或解释。
4. 课文讲解与分析:(1)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解释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
(3)通过讨论或写作,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课文和生词,并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梅香正浓》导学案杨金太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六()班学习小主人::课题:课型:自学展示课
总课时:二分课时:第一课时组名:主备人:
学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课文中的生字词及成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
教学重难点:学习生字词,熟读课文,了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拜谒.()虬.枝()峥嵘
..()()楹.联()
自刎.()尸骸.()怂恿
..()()飨.堂()酷.爱()瞻.仰()戕.害()唾.骂()高官厚禄.()寡廉鲜.耻()纵情逸.乐()2.词语解释
拜谒:
峥嵘:
怂恿:
戕害:
寡廉鲜耻:
3.我能熟读课文。
(同伴互查)
【探究学习】
探究点一: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容。
探究点二:课文介绍了史可法的哪几件事?
我们组还探究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当堂检测】
1.抄写下列词语。
敬畏体恤壮怀激烈视死如归寡廉鲜耻戕害同胞卖身求荣感慨浩然正气有邦国而无自身
2.抄写飨堂前的对联。
我的发现
我的问题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梅香正浓》导学案
六()班学习小主人::课题:课型:展示提升课
总课时:二分课时:第二课时组名:主备人:
学习目标:1、在充分熟悉内容的基础上,质疑问难,解决问题。
2、了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体会他为民族大义、为国家社稷而英勇赴死的英雄气概。
3、感受“梅香”的含义,继续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感受“梅香”的含义,继续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自主学习】积累本课好词好句:
【探究学习】
探究点一: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发展的?
探究点二:文章的结尾“梅香”的含义是什么?
探究点三:文章使用了什么写法?
【当堂检测】1、读一读,请你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砚台()足迹()俘获()沉浸()体恤()妥协()
卫冕()楹联()尸骸()自刎()厚禄()厌恶()
2、适当地使用修辞可以使语言表达得更生动、更形象。
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A.一类人有邦国而无自身……另一类人则重私利而轻大义。
B.墓前飨堂上有一幅七言楹联,上书:“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
C.这位出生于中原的张里先贤好像在审视我,使我顿时由伤感而肃然。
D.史德威泪如雨下,不能举刀。
3、成语是我们汉语词汇中的精华,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素材,下面是一个同学用本学期学过的成语造的句子,其中只有一句话的成语用对了,你能把这句话挑出来吗?()A.新一届中国女排东施效颦,像老女排学习,终于获得了世界杯的冠军。
B.杨利伟是独一无二的,除了美国和俄国的宇航员没人能和他相比。
C.把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说成是杜甫的,这不是张冠李戴吗?
D.这个歹徒小心翼翼,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抢劫他人财物。
4.说话得体很重要。
如果你的父亲在一件事上错怪了你,对你大发雷霆,你最恰当的回答是()。
A.爸,你别这么急呀!你了解事情的真相吗?
B.爸,你这样跟我闹,实在没有道理,你有话不能好好说吗?
C.爸,你这样大喊大叫的,对身体可没有好处,要急出病来,你可别后悔。
D.爸,你先消消气,听我慢慢跟您说好吗?
5.下列人物不属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人物的是()。
A.刘备关羽诸葛亮B.范进胡屠户张敬斋C.唐僧孙悟空牛魔王D.刘姥姥晴雯薛宝钗
6.背诵优秀的古诗文可丰富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相应的语句。
①不要人夸颜色好,。
②《墨梅图题诗》中回答为什么不用彩笔绘梅的诗句是,。
③《墨梅图题诗》中哪句诗交代了梅花的生长位置:。
【课后反思】
自我评价:☆☆☆学科长评价:☆☆☆教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