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_《青松》的教学反思
课文青松的教案反思

课文《青松》的教案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青松》。
(2)理解课文《青松》的大意,了解课文中描述的青松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课后资料了解课文背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坚定信念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青松》。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青松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3)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青松的象征意义。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青松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青松的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青松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青松》。
(2)学生通过课后资料了解课文背景。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青松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
4.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青松的理解和感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造句。
(2)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以青松为主题的诗歌或短文。
四、教学反思:1. 课堂导入是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环节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 课堂讲解是否清晰易懂,让学生掌握了青松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4. 合作学习环节是否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5. 课堂练习是否有助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青松》。
2. 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为家人讲述青松的故事。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青松精神的理解。
青松教学反思教案教学设计

教课反省教课反省教课《青松》一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挺且直”和“松高洁”,我用了角色变换的方法进行教课,收到了优秀的成效。
比方说“挺且直”,我问学生谁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学生联合插图,有的说雪固然大,可是松树能挺住,有的说松树站得很直。
我知道孩子们领悟了,但不可以言传。
我告诉学生“且”是并且的意思,而后问谁能做个“挺且直”的动作,结果,多半孩子都站了起来。
他们挺着胸,抬着头,一幅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
“松高洁”理解起来的确有难度,我指引学生看图,想一想雪化以后松树叶子的变化,学生说出叶子是更为绿了,更为高大了。
正好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叫松洁,我让小朋友想一想为何他的爸爸妈妈帮他取这个名字呢?小朋友们一下就说出了,希望像松树同样坚毅,不怕困难。
那这里的“高洁”就已经理解了。
《青松》教课反省《青松》选自陈毅同志的《冬夜杂咏》,全诗描绘了大雪重压下青松绝不恐惧、葱翠挺秀的形象,颂扬了青松高洁的品行。
诗人先描述了一幅“大雪压青松”的图景,触景生情,颂扬青松的高洁。
而后缘情写景,想象雪后阳光普照、冰雪消融后,青松干净葱翠的美好形象。
整首诗情形交融,一呵而就。
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课文,领会青松不畏寒冷、贞洁崇高的品行是本课的教课要点。
教课本课时,我基本上采纳由字到词入篇的教课次序,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我以为以下几点是自己比较值得必定的地方。
一、闲步诗林巧引题。
由一个“咏”字引入,“有些古诗的题目里经常有这样一个字‘咏’,知道这个‘咏’是什么意思吗?”、“还记得哪些古诗的题目里就有这个字?”调换学生的思虑踊跃性和知识累积,学生一一说开了(《咏鹅》《咏柳》),还可以朗朗上口地背诵这些学过的古诗,借此检测学生的古诗掌握程度,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训练要点。
接着,联系前方学过的旧知《识字5》,1/3进行说话:“这回我们把咏的范围定在冬季,你想歌唱哪些景或物呢?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我想歌唱大雪。
由于大雪很白,晶莹剔透的。
青松教后反思

《青松》教学后记2011-12-02 19:17:47| 分类:默认分类|举报|字号订阅首先,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习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是理解“挺”、“待”、“高洁”等几个词语的意思,加深学生对青松品格的认识。
青松的形象很美,所以我先让学生观看图画,了解青松的形象。
学生也惊讶于青松在雪中的形象之美和雪后精神之美。
能让学生从感性上感知青松之形象美。
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教学了“压”字。
什么叫“压”?厚厚的大雪压在了青松身上,这么大的力量把松树压弯了吗?学生回答:没有。
这样就进入下一句诗,“青松挺且直”。
大雪重压在青松的身上,可青松依然苍翠挺拔。
哦,原来“挺”就是“挺拔”的意思,而“直”就是“直立”的意思。
在这里,“直”和上文的“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让学生可以更好认识到青松的苍翠挺拔。
下面的难点就是让学生理解“高洁”的意思,我通过视频让学生明白:青松被雪水清洗后,松树显得更加绿,更加苍翠,这就是“纯洁“。
没有被大雪压弯枝头,依然笔直,这就是青松的“高尚。
学生似乎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也有学生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我又结合诗句让他们更进一步理解诗句的含义,理解青松的品格。
诗歌的教学,一定要让学生会读诗。
学生在读诗时,节奏和字的重音都把握地不错。
如果能知道哪些字重读,哪些字轻读,也就是能大概了解了诗的意思。
在这方面,通过对诗的反复吟诵和理解,学生就能很好读出诗的韵味了。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最后,让学生学习写话:青松,我想对你说·······这样让学生更深感知青松的的品格。
我以为这次教学相对很成功,可是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
比如,学生对“压”、“挺”字容易写错,对“高尚”、“纯洁”的意思还是并不太懂,而且对于青松的品格精神体会并不深刻。
所以教学还有待进一步地提高,我还需要多多努力。
二年级上语文听课反思18青松_苏教版-word

二年级上语文听课反思-18青松苏教版11月,我在南京市五老村小学听了由史莹老师教授的一节语文课——《青松》。
这是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全文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这首诗是开国元帅陈毅所写。
全文语句很精练,明着写的是青松,暗喻着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
史老师先让孩子通读全诗,然后出示重点字词让孩子熟读,帮助孩子顺利读诗。
在教学“大雪压青松”这一句诗,从“雪”和“松”的颜色着手,让孩子体会茫茫大雪中那唯一的绿色,然后抓住“压”字,结合书上插图,再加上一些图片,引导学生体会雪之大之厚之重。
而教学“青松挺且直”这句时,可抓住“挺”、“直”两个字,让学生体会青松在大雪重压下依然“挺且直”。
这里,史老师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训练:鹅毛大雪不住地下着,松树上的积雪越来越厚,可松树却一点也没被压弯,仍然笔直笔直的,看到这样的情景,你觉得松树怎么样?让此景触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好多孩子也能说出青松不畏严寒、无比坚强的种种精神。
就这样,第一、二句诗所展现的青松不畏严寒、坚强挺拔的形象就能较好地贮存于学生头脑之中了。
史老师的这节课有一下几点值得我学习:1、激趣导入富有新意。
用同学们最近爱玩的游戏《植物大战僵尸》改编成《植物大战寒冬》,引出前段时间在识字课中才学过的“岁寒三友”-松竹梅,非常有意思。
既复习了前文,又引出了青松耐寒的特点。
2、反衬手法运用恰到好处。
在学第一句“大雪压青松”时,老师让同学们看冬天冰雪覆盖大地的图片,配上风雪声,请生说你感受到什么?想到哪些有关的成语?引出“冰天雪地、风雪交加、鹅毛大雪、大雪纷飞”,让南方的孩子们也能感受到雪之大,从而体会到“压”字的分量不轻,“压”不仅表示往下压,而且还要用力,从而更加体会到“青松挺且直”时那不屈不挠、毫不低头的坚韧挺拔的精神。
3、补充诗歌,适当引申含义。
在学完《青松》后,老师让学生说说你对陈毅的了解并出示了他写的另外两首诗《红梅》《秋菊》,让学生对陈毅的性格以及写诗的风格有了更深的印象。
18青松(精选13篇)

18青松(精选13篇)18青松篇1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在诵读中领悟诗人情感;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在诵读中领悟诗人情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在诵读中领悟诗人情感学习生字:挺课时重难点:读文,明理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小朋友,你们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一首给大家听听呢?指名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新的诗歌,看老师写课题。
师板书:青松初读课文:介绍是陈毅写的。
指名读课题正音:“青”是后鼻音齐读课题谈谈松树再你脑海中的印象。
那陈毅爷爷笔下的青松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读读这首诗吧!师配乐朗诵,生认真听评价:你觉得老师读的怎么样?告之方法:老师课前不仅反复朗读这首诗,还弄懂了生字词的含义,明白了诗的意思,所以才读的这么好。
想像老师这样读吗?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细读课文: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压、挺且直待化指名读,齐读回忆:以前在理解生字词的含义时都曾用过哪些方法呢?(做动作、看图理解、联系生活实际、问长辈、查等)那在这些词中你明白了哪个的意思呢?介绍的时候别忘了告诉我们方法哟!生自由汇报:压:做动作挺且直:看图待:等待(查字典)化:融化(联系生活实际)师小结,鼓励以后经常使用这种学习方法。
指名读整首诗评价,指出诗的正确节奏。
同桌互查男小朋友读一二行谁能联系课文插图,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呢?指名说(大雪重重地压在青松的身上,但青松却挺得很直很直)说得真好!看(课件),大雪重重地压在青松的身上,但青松仍然挺拔、直立)请站起来,现在你们就是那笔直的青松,我就是那压在青松身上的大雪,现在,(做动作)我重重地压在你们的身上,你们怕了吗?你们想对我说什么?(生自由说)多么勇敢、坚强的青松呀!指导朗读好这一句。
《青松》教学反思 五塔小学:潘心诚

《青松》教学反思
二年级语文老师:潘心诚《青松》这首诗内容比较简单,语言接近白话,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所以我把重点放在了感悟青松高洁的品质上。
我首先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画面,说说这是什么季节,你从图画上看到了什么,让你想到了哪些成语。
孩子们因为有了识字5和练习5的学习基础,看到这幅图画时,都很快地举起了小手,“白雪皑皑”、“鹅毛大雪”、“冰天雪地”、“银装素裹”等成语脱口而出,同学们都能感受到雪下得很大。
然后我让学生从这首诗中找出能突出雪大的词语,孩子们找到了“压”字,这时,我再让学生观察挂图中的青松,上面覆盖了厚厚的一层白雪,可是青松依然站得直直的,我还让学生展开想像,其他花草树木是怎样的。
通过比较,松树坚强的品格更加突显。
《青松》教学案例反思

《青松》教学案例反思《青松》教学案例反思师:“大雪压青松”,这是怎样一场大雪呢?请同学们看书上的图。
师:虽然这是雪后的情景,但是从地上的雪我们也能猜想到,这雪下的时候,一定很(大),下的时间也一定很(长)。
用一个成语来,这真是(生:鹅毛大雪)。
下这么大的雪,气温一定很(低)。
天一定很(冷)。
你又想到了哪个成语呢?生:雪窖冰天生:冰天雪地生:滴水成冰……(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低年级教学中,直观性原则尤为重要。
把看上去十分抽象的古诗句与相关的图画联系起来理解记忆,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联想和发展形象思维。
苏教版教材中一个最大的特点是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
古诗也不例外,这一环节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想象雪的`大,并用上积累过的好词语,既为下面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的精神做铺垫,又加强学生对好词佳句的积累。
)师:是呀,就是在这样的天,这么大的雪压在青松身上。
同学们再读这个“压”字,给你什么感觉?生:重重的。
生:一定压得气都喘不过来了。
师:青松是怎样挺且直的呢?谁愿做青松?(请一生上台来演,生昂首挺胸,生评议。
)师:通过这么一演,你们都知道挺的意思了,挺就是——(挺起胸),直就是——(直起腰)。
中间用了一个“且”把两个字连起来。
同学们再看这个挺字,什么旁?(提手旁)从这个偏旁也许我们还能想到,在挺起胸的时候,还应有一个动作,什么动作?(生用手拍胸),用手一拍这胸脯,挺就挺出这感觉来了,什么神情?(有信心,有勇气)师:同学们在什么情况下会挺胸?生:我考试考了好成绩的时候常常会挺起自己的胸膛。
生:我参加跳绳比赛时得了第一名,我就很高兴地挺起胸膛。
……师:面对着大雪,青松没有惧怕。
反而挺直了自己的胸膛。
同学们,青松这一挺,挺出的是自信,挺出的是勇气,挺出的是一个微笑的强者,挺出的是一个钢毅的汉子。
(低年级小学生对表演特别感兴趣,在理解青松的“挺且直”时,我让学生上台表演,这样的设计是建构在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弘扬了学生的个性,也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二年级语文教案)《18、青松》教学反思

《18、青松》教课反省二年级语文教课设计本首诗选自陈毅同志的《冬夜杂咏》,全诗描绘了大雪重压下的青松毫无恐惧、葱翠挺秀的形象,颂扬了青松坚毅高洁的品行。
教课这首诗的时候,我经过上一首古诗的学习方法,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并且《青松》这首诗平常易懂,因此我想在这一课的教课上,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
第一初读古诗,分组练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正确字音,读通畅诗句,并且让读的形式多样化让每个学生都有读的时机,在生动的朗诵练习中逐渐达到熟读成诵。
其次,关于理解有困难的词语进行指导,如:“高洁”的理解必定有困难,我利用挂图给学生看雪化后的青松,谈谈雪化后的青松是怎么样的?依据学生的回答点到雪化后的青松更干净葱翠。
最后,要点对“挺”字的书写指导。
经过这样的教课方式关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也许有些过早,有些知识部分学生理解不透辟,可是学生对自主学习方法仍是很感兴趣。
《青松》教课反省《青松》这首诗内容比较简单,语言靠近白话,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简单,因此我把要点放在了感悟青松高洁的质量上。
我第一出示挂图,让学生察看画面,谈谈这是什么季节,你从图画上看到了什么,让你想到了哪些成语。
孩子们由于有了识字 5 和练习 5 的学习基础,看到这幅图画时,都很快地举起了小手,“白雪皑皑”、“鹅毛大雪”、“雪窖冰天”、“银装素裹”等成语信口开河,同学们都能感觉到雪下得很大。
而后我让学生从这首诗中找出能突出雪大的词语,孩子们找到了“压”字,这时,我再让学生察看挂图中的青松,上边覆盖了厚厚的一层白雪,但是青松依旧站得直直的,我还让学生睁开想像,其余花草树木是如何的。
经过比较,松树坚毅的品行更为突显。
《青松》教课反省《青松》选自陈毅同志的《冬夜杂咏》,全诗描绘了大雪重压下青松绝不恐惧、葱翠挺秀的形象,颂扬了青松坚毅高洁的品行。
在梳理完诗的意思以后,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地感觉到青松的品行,我采纳了对照的方式,即出示春季的一些植物、秋季的菊、冬季的青松图,让孩子们赏识不一样的植物在冬时节各自不一样的情景,孩子们看到了春季的花在天气凉时就立刻凋零,秋季的菊花在隆冬也随之枯败,而青松在一年四时都常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青松》的教学反思
1、在引导学生用‛压‚来体会,感受青松的不怕
寒冷;不怕重压时,虽然指导读了,但读的不到位,应
引导读出压的感觉,大雪应该虚读,这一点课前我没理
解透,不愧是专家,佩服!
2、在课堂上,教师的激情不够,要想引导学生读
出情教师要先动情,,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即以情激情。
3、在介绍写作背景时,太随意,或许教师自己不在意,但是学生是认真的,他们把你的一言一行都当圣旨,所以为了孩子,你应该在意,学会在意,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4、介绍背景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含义,让学生知道‘青松’借指坚强的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不弯曲,当时我问:孩子们,这里的青松还会指谁呢?一声说:指陈毅。
他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由于坚持自己的预设,没对该生的回答做任何的肯定,虽然后来做了弥补,但显得很牵强。
这说明自己缺少课堂教学的智慧,也说明自己对教材钻研的不透彻。
如果当时说;对是指他自己,表达自己要向青松一样不怕困难,相信自己。
同学们想一想,除了指他自己,还会指谁呢?让学生进一步联想指的是中国人民,整个中华民族,该有多好啊!课堂真是遗憾的艺术!直到现在回想起来,犹感惭愧,不为自己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为了孩子的好想法没被承认。
没被认可。
5、在学生描述雨后的青松是什么样子后,教师可用排比的句式深情的语言描述情境,引导读出轻松的‘高洁’。
试着让学生说出:不怕寒冷就是高洁,依然苍翠就是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