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语文二上】8 古诗二首 教学反思(4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二上】8 古诗二首 教学反思(4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4篇)8《古诗两首》教学反思《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篇。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

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伟。

放眼宇宙之无限,寄哲理之深沉。

后两句语出自然,千古传颂,被人们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追求更高目标、争取更好成绩的激励语。

也成为许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

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意味。

《望庐山瀑布》是唐朝诗人李白的名篇。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帘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

“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

“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

“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一、教学效果在读、背、识字的基础上,加入整体感知诗意、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的要求。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意境,体会感情,领悟内涵。

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审美修养。

我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力求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理解诗意。

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地体会诵读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

整堂课下来,效果极佳!在这节课上,学生们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的能力,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学习中。

从课上我们也发现,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都很强。

这次尝试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又一次得到了提高,也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二、成功之处1、在学习这两首诗的过程中,我紧紧围绕着“读”来做文章。

而且让学生有目的地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通诗意,环环相扣,浑然天成。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 第1课 古诗二首 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 第1课 古诗二首 教学反思

1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一)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村居》一课时,我先把学生带入一个青草萋萋、百花盛开、花香四溢的教学情景中。

在这美丽的春天里,采用了各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比赛读等),让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来。

在初步感知整首古诗的基础上,老师与学生配上音乐吟诵古诗,在肢体语言的帮助下,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并在自己的头脑中模模糊糊地创造出古诗所特有的意境。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没有让学生来说一说古诗的意思,没有一句一句地讲解古诗文,而是让学生在吟诵古诗中感悟语言,在歌声中想象意境,在舞蹈中创造图画。

学生们学习的兴致盎然,这节课结束了,但古诗的韵味永存。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本节古诗教学课,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就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具体体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情境,搭建平台,让学生通过理解字词的意思,通过一遍一遍地诵读,进一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咏柳》整堂课的教学来看,流程进行得很好,从对“咏”的理解,到对柳树从远到近的认识,以及作者从对柳树的观察到充满奇妙的想象所体现出的对春的无限的热爱之情,课堂中呈现得都很好。

不足之处是,老师表现得多,学生发挥得少,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

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如果在课中先让学生画一幅自己眼中的柳树,并写上一两句赞美柳树的话,让学生能提前从色彩方面感知一下碧玉妆成般的柳树,也能从形态方面感知何为万条绿丝绦。

这样一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就会更加容易一些。

(二)《古诗二首》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村居》是清朝文人高鼎写的一首诗。

早春二月,绿草茂盛,黄莺飞舞,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乡间的孩子们放学回来的很早,一个个借着东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

全诗展现了春天生机盎然、儿童活泼可爱的特点,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2篇)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2篇)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2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计划、写方案、写教案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下面是我整理的《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2篇)》,快快拿去用吧!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回乡偶书》和《赠汪伦》这两首诗都是唐诗中的极品。

它们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都是难以估量的。

要把握好低年级古诗教学很难,讲浅了学生不明白,讲深了学生还是无法理解。

到底该怎么把握才是恰到好处呢?我认为应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能忽视识字写字,低年级无论什么课文,识字写字都是教学的重点。

古诗教学时,同样要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读生字。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来识字,并主动创设生活情境,利用课文中出现的语言文字进行口语交际或书面交流。

第二,朗读感悟古诗的意思时,不必逐词逐句地串讲和赏析。

由于古诗的语言精炼,表达简洁,意蕴深长,低年级孩子的领悟能力又是有限的,学生对古诗的主题思想、情感、意境、韵味的感悟,是需要日后不断地咀嚼,需要人生阅历来丰富。

老师需要加强朗读的`指导,通过创设情境,开展多种形式的塞读、评读、表演读,让学生体验情感,积累巩固,感悟诗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

第三,老师要有主动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意识,可适当向学生提供一些描写思乡的、送别的古诗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文化积累,并将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丰富课程资源。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2《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上册第一组的课文,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富有韵律感的诗歌。

全诗语言生动形象,把自然知识蕴含文字当中,语言朗朗上口,内容浅显易懂。

全诗共有五小节,全诗共五节,第1节激发学生思考:植物用什么方法传播种子;第2、3、4节运用拟人的手法,分别讲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等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第5节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发现新知识。

二年级语文上册19课古诗二首教学反思简短

二年级语文上册19课古诗二首教学反思简短

【导语】二年级语文上册19课《古诗二首》是学生学习古诗的重要课程之一。

本文将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二年级语文古诗教学提供参考。

【正文】一、教学内容1.1 教学内容回顾19课《古诗二首》是二年级语文上册的古诗课程之一。

本课以《春晓》和《小池》两首诗作为教学内容,旨在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古诗的基本形式和意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

1.2 问题分析在教学中,部分学生对古诗的意境理解不够深刻,很多学生只能默写古诗的文字,却对其中的意境和情感理解不够透彻。

有的学生对古诗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把握不准确,导致朗诵时缺乏韵律感和表现力。

二、教学方法2.1 教学方法回顾在教学方法上,老师主要采用了韵律朗读、情感朗读、意境描绘等方法,以提高学生对古诗的审美情感和意境理解。

老师还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并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寻古诗的影子。

2.2 问题分析教学方法方面,部分学生对韵律朗读和情感朗读的体验不够深入,缺乏深入的情感表达和对古诗意境的感知。

老师在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呈现较为呆板,缺乏趣味性和生动性的问题。

三、教学效果3.1 教学效果分析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的问题,本次教学的效果总体上仍有待提高。

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知不够深刻,诗词朗诵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较弱,整体上还未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2 问题分析其中,部分学生对《春晓》和《小池》的意境感知不足,只停留在了对文字的理解和记忆,较少对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进行深入挖掘和理解。

诗词朗诵时缺乏韵律感和情感表达,学生的表现力有待提高,整体表现略显平淡。

四、改进建议4.1 改进建议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改进建议:一是加强学生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引导学生从诗词中寻找情感共鸣,加深对古诗意境的把握;二是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三是加强学生诗词朗诵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和情感表达能力,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本课是唐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大自然美景的诗。

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杜甫的《绝句》,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为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

同时,诗人愉悦的心情也蕴含于写景之中。

地学习本课时,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吟诵,感受到这两首诗歌不同的旋律与优美的意境。

当学生感受到两位巨匠描绘的意境而陶陶然时,可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们提出再吟诵“李杜”其他诗歌的要求,利用“积累运用”中的两首古诗,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李白和杜甫两位诗人的人物背景。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2这两天上了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和《所见》。

我发现理解古诗的意思以及正确地朗读古诗都没有多大的问题。

但在想象古诗的意境的时候,学生就不太流畅了。

我让学生在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后,让学生闭眼伴着老师的范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然后让学生来述说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可是发言的学生们寥寥无几,即使发言了也是语言平淡,没有多少拓展,只是把诗意重复一遍。

我很茫然,为什么学生们的想象力是如此贫乏,语言的表达是这样的枯寡。

想想可能在课堂设计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我把一首古诗全扔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来描述。

对学生来说,难度可能是较大的。

因为一方面学生来还没有掌握想象的方法,很有可能学生眼睛是闭上了,但是脑中一片空白。

另一方面即使想象了,但不知道如何来表达。

基于这样的原因,我想这样调整也许会好些:首先让学生读第一句诗:牧童骑黄牛。

然后引导: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个牧童的形象是怎样的?学生充分交流,并在头脑中形成丰富多样的牧童的形象后再引导:他骑在黄牛身上会是有怎样的神情?会有什么样的动作?等。

通过这一系列的设问引导,我想学生的想象空间就能得到一定的拓展,并且缩小了表达的视点,循序渐进,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引言古诗是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通过教授古诗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瑰宝。

然而,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反思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评估这些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本文将围绕古诗教学的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即教学优点和不足。

教学优点1.促进情感交流古诗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其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教学古诗,我们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并引发学生的共鸣。

这种情感交流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发展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2.培养审美能力古诗作为经典的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美感。

通过教学古诗,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欣赏和评判诗歌的艺术价值。

这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培养非常有益。

3.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古诗的语言通常精炼、简练,但又充满意境。

通过学习和吟诵古诗,学生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使用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来描述和传达思想。

这对学生的语言发展和写作能力的提升非常有帮助。

4.增强文化认同感古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古诗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不足1.学习负担过重古诗的学习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语法知识。

对于一些学习基础较差或对古代文化不感兴趣的学生来说,学习古诗可能会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导致他们对古诗的兴趣和积极性下降。

2.缺乏实践应用古诗教学通常注重诗歌的理解和吟诵,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很少有机会运用所学的古诗知识。

这种缺乏实践应用的教学模式可能会使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感到乏味和无趣。

3.缺乏多样化教学方法古诗教学往往依赖于传统的讲述和吟诵方式,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参与度降低,教学效果的下降。

4.地域文化偏重由于中华古代文化的多样性,不同地区的古诗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5篇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5篇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5篇《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5篇《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 《古诗二首》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两首诗都从不同角度写景,所以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的认识。

本课的主要目的是:可以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同时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中所蕴含的道理,并理解诗中几个词语的意思。

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古诗,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两位诗人的背景资料和学过的相关诗文;再让学生通过或相关资料,以及联络诗文的方法,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大致理解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对于学生仍然不能理解的地方,进展交流,老师讲解的方式共同解决。

因为两首诗歌比拟相似,所以,我在教学时采用了比照的方法,一边比拟,一边区分进展理解:比方教学《登飞来峰》时,引导学生抓住“千寻”等词语体会飞来峰的高耸入云,并且用传说引发学生联想“鸡鸣见日升”的辉煌情景,进一步体会在飞来峰上视野开阔,诗人朝气蓬勃,信心充分的情景,从而得出“登高望远”,“站的高,看的远”的道理。

在教学《题西林壁》时,我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重点理解“题”字的意思,然后抓住“横、侧、远、近、高、低”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庐山景象的“各不同”,同时也借助庐山的图片帮助学生,感知庐山在不同角度观察时,所呈现的不同景象,让学生边读边感受庐山风景,激发学生的联想,最后引导学生抓住“不识、缘”等词语进展比照,从而体会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才能有所提升,掌握了一定理解古诗的方法,同时可以理解诗中所包含的哲学道理,课堂效果良好。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2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途中,看到柳树后突发感想所创作的一首诗。

当时正是初春时节,柳树吐出的嫩芽,呈现出了春的勃勃活力。

授课前,我先让学生画一幅自己眼中的柳树,并写上一两句赞美柳树的话,好让学生提早从色彩方面感知一下碧玉妆成般的柳树,也从形态方面感知何为万条绿丝绦。

这样一来,学生对古诗内容较容易理解一些。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教学反思:本章节包含两首经典古诗,《春晓》和《静夜思》。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之情,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内容主要包括:朗读与背诵两首古诗;学习生字词,掌握古诗中的重点字词;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境;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挥想象,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古诗的魅力。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中的自然美和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分析诗人的情感,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能够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示对某些部分仍然存在疑问。我认识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反馈,对于他们的疑问要进行及时的解答,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1.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古诗的朗读与背诵:通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与背诵两首古诗,掌握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举例:《春晓》中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指导学生注意“春眠”与“处处”之间的韵律,以及诗句的平仄。
(2)生字词的学习:掌握古诗中的重点生字词,如“晓、眠、闻、啼、月、光、床、前、疑、举头、低、思”等。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朗读体验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他们享受这个过程,也在互动中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但同时,我也观察到一些学生在讨论中不够主动,可能是因为性格原因或者是对话题的不熟悉。为此,我考虑在下次的活动中,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教学《古诗二首》前,我仔细阅读了教学参考,学习了一些有关低年级古诗教学的文章。

教学参考上提出了五方面的教学目标:1、了解春天早晨的景色和野草返青的自然现象,体会诗人对春光和野草的赞美。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古诗、处处、风雨、野火”等词语的意思。

3、会用“处处”写句子。

4、能说出两首古诗的意思。

5、能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是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是体会诗的意境。

我想,那我该如何来教学这一课,让我们二(1)班的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真正能体会诗的意境,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呢?倘若我在教学过程仅作单纯地分析讲解,然后提问,让学生再回答,说说古诗每个句子的意思,接着反复练习背诵。

这样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着,使劲地记着,至于审美情趣的陶冶,诗的意境的体会这样的文化性就不能体现了。

显然,这样的教学早已淘汰。

人本主义教学观指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

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

”“新课标”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

我平时正努力地用新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那这二首古诗的教学,我如何尝试用新理念来更好地达到教学的完善?我动了一些脑筋。

首先,让学生在“问”中发现古诗奥妙无穷。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

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

我觉得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只要能充分挖掘出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他们就会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

古诗短短的几行字,里面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诗人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学生一定会有许多好奇。

片段一:
师:(两手放背后,学古代文人的样慢步踱进教室,边踱步边吟诗《春晓》)
生(许多):我也会念。

(并轻轻念起来)
师:(出示诗《春晓》)那我们念念,想想你会不会有问题?
生:这首诗是谁写的?
生:那个人干吗写这首诗?
生:他写的是什么意思?
生:写这首诗的人是什么时候的人?
生:什么叫“不觉晓”?
生:“春晓”是谁?(不明白,特好奇)
生:我好想看看诗人的样子!
生:最好我也会写这样的诗。

生:如果有一个神奇的机器猫把我带到古时候,该多有趣。

……
瞧,虽然学生在幼儿园甚至更小已经会念这首《春晓》了,可他们那小脑门中仍然装着无穷无尽的问题。

而且,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会敢于用自己的独特思维进行提问。

即使有的问题显得非常天真、幼稚,可这都是他们的真实想法。

学生在问中想象,在想象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喜欢了学古诗。

其次,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诗意。

修订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而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又特别好动,学习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