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社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纲要(5课打包·名校精品)(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课程纲要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以“漫游语文世界”为主题,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言,从家庭到校园、到社会,关注周围人们的语文生活,一方面汲取营养,一方面干预语言文字使用中不规范不文明的现象。
课
程
目
标
1、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 深入思考, 反复咀嚼, 领会课文意味深长的用词,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
2、学会朗读,力求把握好停顿、重音、语调、语速、感情。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
5、争取每堂课留两到三分钟给学生整理收获,说的多不如学生记得牢。
6、注意每课检查落实,搞好阶段性复习和总结。
学习方式:利用导学案,通过自主预习、小组交流、班级展示、运用操作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1、通过朗读、速读、默读学生能迅速抓住课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梗概。
2、开展各项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4、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给每位学生做出综合评定,评价方式应当多种多样,即可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
(三)教师教学行为评价:
1、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提问覆盖面广。
2、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3、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兴趣高。
4、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有风格。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拓展训练(5课打包·名校精品)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第二单元6 理想课外拓展阅读下面诗歌,回答12-14题。
当我走向宏伟的目标[法国]维克多·雨果当我走向宏伟的目标,威胁我的事物冲我狞笑。
天哪,我的要求是正义的,我争取的目标一定要达到!无论可怕而残暴的六月,无论叫骂,无论挖苦的嘲笑,无论目光睥睨(pì nì)的波拿巴,无论大海上吹来的狂飙,无论以我为对象的仇恨,任什么都不能使我动摇。
如果旧世界崩溃,它倒下的废墟可能会压坏我,却无法使我折腰。
12联系流沙河的《理想》,和本诗意义相似的诗句有。
13本诗在艺术表现上主要是直抒胸臆,个别诗句的诗意表达得较曲折。
“大海上吹来的狂飙”象征。
14本诗表现了雨果为了反抗拿破仑三世的专制统治的斗争决心,(选择恰当的三个成语)刻画了一个形象。
表达实践15、青春年少,憧憬着五彩的人生画图,请用稚嫩的手笔,写下心中的梦想。
在班里组织一次以“理想”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让同学们为奋斗着的你加油。
创新运用16、仿照第一诗节,以“爱心”“书籍”“快乐”“知识”,任选一个为话题写几句话。
17、成语对对子:(注意对仗要工整,意思要相对)粗茶淡饭()流芳百世()井然有序()指鹿为马()固若金汤()精雕细刻()雪中送炭()伶牙利齿()妙语精华☆关于理想的各国谚语·最糟糕的人,就是没有志向的人。
(苏联)·人无志向,等于迷途的盲人。
(朝鲜)·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无志者只觉千难万难。
(印尼)·有志气的人能叫石头长出青草来。
(朝鲜)·不指望自己成为将军的士兵,算不得好士兵。
(苏联)·向着星星瞄准,比向着矮树瞄准要打得高些。
(苏联)·要吼就要像狮子那样吼,要飞就要像雄鹰那样飞。
(阿富汗)·每个人心中都隐伏着一头雄狮。
(土耳其)·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有失节。
(英国)☆关于理想的格言·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
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梳理PPT课件

非常高兴。 第三段(第4至6自然段):写母亲去世了,昏迷前仍然牵挂着“我”
和妹妹。 第四段(第7自然段):写“我”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七、课文主题 这篇散文记叙了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忍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
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的故事,突出表现了母亲的艰辛和母爱的伟大, 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感怀,以及正确面对生命的残缺遗憾,勇敢地“ 好好儿活”的决心。
暴怒:突然非常的愤怒。 沉寂:非常安静,非常寂静。 捶打:用拳头或器物砸。 央求:恳求,苦苦地哀求。 神色:指面部表情,面部表露出来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 敏感:感觉敏锐,对外物的事物反应很快。 淡雅:雅致简单,清新。 深沉:形容颜色深,程度深。 喜出望外: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高兴。
六、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四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写重病缠身的母亲想方设法鼓励“我”好
三、写作背景 此文写于1985年,最先发表于当年的《中国青年报》上。当时莫怀戚
父亲去世不久,照料了莫怀戚多年的母亲似乎一下子给抽调了了生活的目 标,身体情况变得很复杂。莫怀戚有个弟弟是医生,私下说,莫怀戚母亲 处在丧偶综合症中,这是一个微妙的阶段,必须谨慎度过,最不能缺的就 是子女的陪伴。同时,作者在和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交流时候发现国外 对“孝”也是倍加推崇,因此在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时候产生了 写下这篇文章的念头。
禁不住(jīn) 悄:悄然(qiǎo) 宿:整宿(xiǔ)
住宿(sù) 落:降落(luò)
落枕(laò)
情不自禁(jīn)
悄悄(qiāo) 星宿(xiù)
落下(là)
五、重点词语 侍弄:经营照管。 诀别:多指不再相见的分别。 絮叨: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事情而感到高兴。 憔悴:形容人脸色不好 烂漫:颜色绚丽多彩,十分美丽 沉寂:非常寂静;杳无音讯。
人教社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习纲要(5课打包·名校精品)(人教版)

第三单元11、春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是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他出生在江苏东海县,而他的祖籍是浙江绍兴。
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等,著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12月病逝于北平。
毛泽东称赞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背景材料《春》,没有作者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色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格调的新鲜和情绪的欢快,是一篇有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
本文大致写于1928年到1937年期间。
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作田园牧歌式的抒唱,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语言积累☆正音辨形水涨(zh ǎng) 捉迷藏(c áng) 酝酿(y ùn ni àng) 应和(h è)黄晕(y ùn) 蓑(su ō)衣 巢(ch áo) 抖擞(d ǒu s ǒu )☆词语释义欣欣然:高兴的样子。
朗润:明朗润泽。
赶趟儿:原意是赶得上,这里是“赶热闹”的意思。
酝酿:原意是造酒发酵的过程,这里是说各种气息的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卖弄:炫耀。
宛转:同“婉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应和:相呼应。
嘹亮:(声音)清晰响亮。
静默:安静而沉默。
舒活:舒展,活动。
抖擞:振作。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
思路结构盼春:东风来,春天近 东风报春(总写)山:朗润起来 水:涨起来 日:红起来 春回大地草的特征:小、嫩、绿、软草的范围:一大片、满是 草的好玩:打滚、踢球、赛跑草的样子:软绵绵 春草嫩绿花儿多:赶趟儿 花色美:像火 像霞 像雪花果甜:带甜味 花类广:遍地是 春花烂漫 风的和煦——听觉、触觉 风的芳香——嗅觉风 花 草 (分述)绘春风的声音——听觉 春风和悦春雨连绵——多 牛毛细雨——细细雨蒙蒙——密 春雨适时天上:风筝多了 地上:孩子多了 人人:各做各的事 春到人迎赞春 像娃娃——春之新生 像小姑娘——春之美丽 像青年——春之健壮文章主旨本文作者描绘了生气勃勃、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象,歌颂了春天的活力,抒发了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努力,去创造人类美好的春天。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秋天的怀念

下课后,妈妈给“我”重讲 知识要点,同学们都听烦了
(3)_____讲__得__眉__飞__色__舞________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点拨】 第(1)空:根据第②段可知,“我”上学第一天,同
学们一阵哄笑,妈妈先是脸涨得通红,随后脸上有一种 视死如归的悲壮;第(2)空:根据第④段可知,当其他同 学扭头看着“我们”,或捂嘴偷笑,或窃窃私语时,妈 妈却向“我”投来鼓励的目光;第(3)空:根据第⑥段可 知,下课后,妈妈给“我”重讲知识要点,同学们都听 烦了,妈妈却依旧讲得眉飞色舞。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点拨】 D. 联系末段中的“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
菊花”“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 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可知,母亲去世以后,“我”振 作了起来,决心要和妹妹一起好好活下去。此时,“我” 已经走出人生的“秋天”了。
返回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6. 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一文后,文中那种伟大无私的 母爱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人。为此,七年级(1)班决定 举行以“感恩母爱”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 参加并完成下面的活动。 (1)母爱是世间最伟大、最美丽的爱,请你写出两句歌 颂母爱的名言吧。 _示__例__:__①__世___界__上__有__一__种__最__美__丽__的___声__音__,__那__便__是___ _母__亲__的__呼__唤__。__—__—__但__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②__母__爱__是__一__种__巨__大__的__火__焰__。__—__—__罗__曼__·_罗__兰________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① 语 段 中 有 错 别 字 的 词 语 是 “ ____罗__唆____ ” , 应 改 为 “____啰__唆____”。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三单元预习提纲知识汇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三单元预习提纲知识汇总【第二单元】⑴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莫怀戚《散步》、《散文诗二首(泰戈尔《金色花》、冰心《荷叶·母亲》)》、刘义庆《〈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散文诗、笔记体小说(或曰志人小说)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⑵词义和语境⑶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文章语言的品味、关键语句的理解、景物描写及其作用、对称句子的作用、重点词语:【秋天的怀念】憔悴瘫痪暴怒沉寂侍弄捶打央求絮叨诀别淡雅高洁烂漫翻来覆去喜出望外【散步】信服分歧取决一霎两全粼粼各得其所【散文诗二首】匿笑花瑞菡萏敧斜蒂梗沐浴祷告姊妹亭亭徘徊遮蔽心绪流转荫蔽【〈世说新语〉二则】内集儿女文义俄而骤何所似差可拟未若因风期行日中舍去乃尊君在不相委而去家君引顾(实词、虚词的理解与用法)写作:⑴记事能力的培养方法与途径:反复学习、训练;写日记或周记的习惯⑵记事的要求:写清楚;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来龙去脉,按顺序有条理地写;⑶记事的目的:传达情感、分享经验;⑷如何记事:写亲身经历的、有真切感受的,说发自内心的话⑸模仿课文写法综合性学习:⑴如何交友?⑵展示自我(自我介绍)的方法⑶综合性学习的评价语文知识:【第三单元】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论语十二章》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散文诗、笔记体小说(或曰志人小说)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⑵词性:动词⑶词语的感情色彩⑷默读的方法与要求,过渡段的作用⑸出自《论语》的成语含义及用法重点词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确凿长吟轻捷拥肿(臃肿)攒敛人迹罕至无从消释宿儒人声鼎沸拗盔甲绅士窜觅跪云霄倘若鉴赏啄食和蔼恭敬质朴博学渊博倜傥淋漓【再塑生命的人】不求甚解混为一谈花团锦簇美不胜收捡感慨搓捻绽开争执惭愧悔恨激荡奥秘拼凑企盼截然不同疲倦不堪小心翼翼恍然大悟油然而生【《论语》十二章】子时习不亦说乎愠君子吾日三省为人谋忠信传十有五立惑天命耳顺从心所欲逾矩温故而知新罔殆回箪堪之者好乐饭疏食,饮水肱于如浮云焉善者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三军夺匹夫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实词、虚词的理解与用法)写作:如何写好一个人:首先要细心观察,抓住人物的特点;展开具体描写,要抓住人物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把人放在事件中来写(与人交往,个性化语言、动作行为和心理活动);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了解《朝花夕拾》的内容与各篇特典,以及读经典的作用与意义。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5

(3)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
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扑”“抓”表明母亲非常 在意“我”的内心感受,怕 “我”禁不住打击。“忍”
一方面写母亲劝慰 “我”好好珍惜生 命,一方面也暗含
字写出母亲抑制悲痛去鼓励、 为了儿子,母亲会
安慰“我”的良苦用心。
勇敢面对病魔。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讲解教学课件
4.从全文的叙述描写来看,作 者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这是一位活得很苦,却又无比 慈爱、包容、细心、无私、坚 忍、睿智的母亲。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讲解教学课件
慈爱 包容
她深深理解儿子的痛苦,能够包容儿子的暴 怒;她想方设法宽慰儿子,多次央求儿子出 去散散心,到北海看菊花,盼望儿子早日走 出内心的绝望,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苦难。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讲解教学课件
初读课文
自主探究
1.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双腿瘫痪后的“我”内心极其痛苦,随意发脾气, 母亲用体谅、宽容默默忍受着我的坏情绪,用自己 的生命来呵护“我”,直到生命的尽头。“我”在 母爱的感召和影响下,变得坚强勇敢。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讲解教学课件
①对母亲无尽的怀念之情。 ②对自己未能及时理解母亲的良苦 用心的悔恨与愧疚之情。 ③对“好好儿活”的领悟。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讲解教学课件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文章记叙了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 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的故事,歌颂 了至真至纯的伟大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 念和悔恨、愧疚之情,同时也启示人们,当面对生命 的残缺遗憾时,要勇敢镇定地“好好儿活”。
人教社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习纲要(5课打包·名校精品)(人教版)

第四单元16.化石吟作者简介张锋,当代科普工作者,诗人,其诗作被称为是“第三代诗歌”,反讽手法被广泛运用。
代表作是小诗《本草纲目》,短诗对中国古典文化中许多著名的意象进行了调侃式的借用,解构了其中悠然的韵味并对中国文化的阴柔缺乏阳刚之气表示不满的情绪。
生平不详。
相关知识(1)化石的形成化石,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
大多数是茎、叶、贝壳、骨骼等硬体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充填和交替作用,形成保持原来形状、结构或仅是印模的钙化、硅化、黄铁矿化、矿化的生物遗体、遗物。
也有少数是由于特殊的保存条件而未改变的完整遗体,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等。
有时在岩层中还保存了古代生物活动的遗迹,如足印、爬迹、穴迹等等。
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早在五、六世纪,我国古籍中已有关于化石的记载。
(2)猛犸的故事猛犸是地球上早已灭绝的哺乳动物,尽管它们生活的冰河时代距今已很久远,但科学家们对它那富有神秘色彩的生活习性仍怀有极大的兴趣。
猛犸(又被称为古象)作为大象的祖先,它们的体形比象要大,嘴里伸出的獠牙比当代的象牙要长得多。
因而,从外形上看,猛犸的确给人一种青面獠牙的凶猛感觉,而不像今天的大象那样温驯谦和。
猛犸的尸骨残骸最早是在西伯利亚地区发现的。
但在1900年以前,由于诸多原因,人类从未获得过完整的猛犸尸体。
语言积累☆正音辨形奇幻(huàn)骸(hái)骨潜(qián)行葱(cōng)茏(lóng)裹(guǒ)藏(cáng)幽(yōu)雅(yǎ)海枯(kū)石烂猛(měng)犸(mǎ)引颈(jǐng)长吼☆词语释义奇幻:奇异得让人不敢相信。
思绪:思想的头绪。
造物主:基督教徒认为上帝创造万物,因此称上帝为“造物主”。
乌有:虚幻,不存在。
葱茏:(草木)青翠茂盛。
腐朽:木材等含有纤维的物质,由于长时期的风吹、雨打或微生物的侵害而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6 理想作者简介流沙河,原名余勋坦。
1931年生于成都。
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
1957年因在《星星》诗刊上发表具有广泛影响的散文诗《草木篇》(五首)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而长期搁笔。
1979年复出发表作品,诗情勃发,创作走向成熟,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作品出版20种。
背景资料流沙河自小喜爱文学,读高中时喜欢上新文学,17岁就开始发表文学作品,逐步成为诗坛的一颗“新星”。
1956年出席全国青年创作会议,进中央文学讲习所学习。
正当他准备为文学理想大展宏图时,1957年却被错划为“右派”,残酷的打击并没有让他放弃对文学的追求,在成都从事多种劳作之余,还坚持研读诸子百家。
1966年,更大的打击来临,诗人被遣送回家乡,在金堂县城厢镇一家木器社当“解匠”,就是拉大锯把圆木锯成木板。
这段经历,在他的《中秋》一诗中有所描述:“纸窗亮/负儿去工场/赤脚裸身锯大木……”他还经常被揪去批斗,挂黑牌、戴高帽,被毒打、关押,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12年。
但诗人仍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一直坚持勤奋写作。
“十年浩劫”结束,诗人终于重见光明,迎来了文学事业的又一春。
《理想》这首诗歌,写出了诗人饱经磨难之后对理想的深刻而真切的感悟。
语言积累☆正音辨形忙碌(lù) 弧度(hú)鬓发(bìn)抱怨(yuàn)船舶(bï)点缀(zhuì)倔强(juã jiàng) 洗濯(zhuï)寂寥(jì liáo) 玷污(diàn) 扒窃(pá)庸俗(yōng)蜕变(tuì) 功勋(xūn)诅咒(zǔ zhîu)榆树(yú)☆词语释义离乱:用“乱离”,因遭战乱而流离失所。
缀连:用针线等连起来。
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
即,靠近,接触。
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洗濯:洗。
濯,洗。
寂寥:寂静,空旷。
寥,静寂,空虚。
绝处逢生:指在没有出路的情况下遇到再生的希望。
形容事情有新的转机。
浪子回头:比喻游荡不务正业的青年人重新做人。
玷污:弄脏(多用于比喻)。
玷,使有污点。
蜕作:(人或事物)性质变质。
蜕,蛇、蝉等脱皮。
碌碌终生:指一生平庸,没有作为。
碌碌,平庸,没有特殊能力。
诅咒: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思路结构 第2~3节:理想的历史意义(推动,脊梁)第4~7节:理想的人格意义(力量、欢笑)第8~11节:理想的人生意义(伟大、新生)第1节 第2~11节第12节 (前进的方向)(鼓舞、奋斗)文章主旨 这首诗反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奋斗。
写作分析1、多方比喻,蕴涵丰富总写理想的意义总写理想的意义本诗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
诗歌多的是“是字句”,这是比喻中的暗喻,一连串的“理想是……”的比喻句,形象揭示了理想的意义。
如第3节诗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最后一节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希望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
总而言之,这首诗是说,人生一定要有理想。
诗人从多角度赞美理想,用一连串形象的比喻,使诗歌蕴涵丰富的意义。
2、结构整齐,朗朗上口全诗12节,每节4行,每两行之间又存在着或承接、或展开、或对比、或解释的关系,这样使诗歌在朗读时既朗朗上口,同时又充满了一种哲理的思辨。
3、逐层深入,脉络分明这首诗开头一节总起赞扬了理想的意义;然后承接上文,第2、3两节“理想的历史意义”,第4~7节写“理想的人格意义”,第8~11节写“理想的人生意义”,这三层意义的赞扬,是逐层递进的;最后一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全诗脉络分明。
精读品析☆妙句涵咏1、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评点]:这里说的是: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起初对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
2、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
[评点]:这是说,理想使老年人的心理年龄非常年轻,他壮心不已,奋斗不息,是理想使他充满活力。
3、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评点]: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
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而不是个人荣誉。
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佳段欣赏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
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
[评点]:第2节讲,人类的理想步步提高,从温饱到文明,从安定到繁荣,具有历史性。
这(第3)节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理想,把理想比作珍珠,比作历史的脊梁骨。
因为正是一代一代的理想,使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
“照”字既承接“莹莹光”,又照应第1节诗里“照亮”的“照”,先辈的理想照亮了子孙前进的道路。
这节诗的意思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问题探究1.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解答]不必孤立地体会每个比喻的喻意,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
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
“黎明”指理想境界。
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联系实际,就很好懂。
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像灯一样,照亮了夜行的路。
这个理想像路一样,引中国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国,引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前两个比喻,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想传播的过程,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
2.第5节的大意怎样概括为好?[解答]先要理解每一句诗。
“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这是说,理想使人乐观。
例如,饥寒年头,有了温饱的理想,相信靠勤劳的双手一定能赢得丰衣足食,满怀希望,情绪就乐观了。
“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这是说,理想使人充满斗志,顽强不屈地奋斗。
例如,面对不幸,面对厄运,有了理想,相信厄运是可以战胜的,前途是光明的,就会不屈不挠地奋斗。
“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就是说,理想使老年人的心理年龄非常年轻,他壮心不已,奋斗不息,是理想使他充满活力。
一是乐观,二是斗志,三是活力,概括起来,是力量,包括精神力量在内。
这节诗的大意,可以概括为,理想给人力量。
3.第6节怎样理解?这里所说的“牺牲”是不是指黄金梦被敲碎,自私心被洗濯?[解答]不错。
显然,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决不是什么黄金梦。
一个人想发财,想有几万、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的资产,不是诗人所说的理想,即使通过正当手段发财致富也不是诗人所说的理想,更不必说,用非法手段去攫取钱财了。
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
4.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解答]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
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
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
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
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
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
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5.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解答] “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
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习题指津一[思维展示]有的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有的要联系语境去理解。
学生有学生的生活体验,例如,为理想而勤奋学习,做功课的时间就不能看电视,可以说牺牲了看电视的愉快。
用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诗句就容易理解了。
[参考答案]1.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
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2.(本题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答案不拘一格。
)3.两首诗的内在联系是主题相同,都抒写了理想的意义。
《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以上诗句都说,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在山的那边》:“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理想》:“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以上诗句都说,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
二、三大题从略。
体验对话师问: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意深刻。
花季少年对未来充满憧憬,多彩的理想画笔绘出壮美的人生蓝图。
同学们能模仿诗作,用很美的话来概括、赞美理想吗?甲生:理想是茫茫大海上那灯塔雪亮的眼光。
乙方:理想是十字道口那路标醒目的手臂。
丙生:理想是驱逐寒夜那火种熊熊的烈焰。
[思维点拨]这个问题是要求学生以“理想”为话题仿写句子。
要求与课文句式相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即可。
7 短文两篇《短文两篇》之《行道树》作家作品张晓风,1941年生于浙江金华,1949年抵台北,毕业于东吴大学中文系。
她是台湾著名散文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