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与蛐蛐》赏析
蝈蝈与蛐蛐读后感

蝈蝈与蛐蛐读后感《蝈蝈与蛐蛐》是一部由知名作家刘慈欣所著的科幻小说。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哲理,深受读者喜爱。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蝈蝈和蛐蛐这两个寓意深刻的角色,探讨了人类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引发了读者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思考。
小说以一个虚构的未来世界为背景,描述了蝈蝈和蛐蛐这两种生物在这个世界中的生存状态。
蝈蝈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智能生物,他们拥有先进的科技和文明,生活在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中。
而蛐蛐则是一种原始的生物,他们生活在野外,依靠自然规律生存。
在这个未来世界中,蝈蝈和蛐蛐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冲突和合作成为了整个故事的主线。
通过蝈蝈和蛐蛐这两个角色的对比,作者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中的种种问题。
蝈蝈代表了现代社会中的精英阶层,他们拥有着先进的科技和文明,生活在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中。
而蛐蛐则代表了普通人,他们生活在自然规律下,依靠着简单的生存方式。
蝈蝈和蛐蛐之间的冲突和合作,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利益冲突。
通过这种对比,作者呼吁人们反思现代社会中的种种问题,思考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
除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小说还通过蝈蝈和蛐蛐之间的冲突和合作,探讨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在小说中,蝈蝈代表了现代科技文明,而蛐蛐代表了自然规律。
蝈蝈通过自己的科技和文明,试图改变自然规律,却最终陷入了困境。
而蛐蛐则通过顺应自然规律,生存下来。
通过这种对比,作者呼吁人们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警示人们不要过度干涉自然,要学会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总的来说,《蝈蝈与蛐蛐》是一部富有哲理的科幻小说,通过蝈蝈和蛐蛐这两个角色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引发了读者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是一部值得深入阅读和思考的作品。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小说,从中获得启发,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外国诗两首1

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 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 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 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 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像”进行 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 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 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 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 写在水 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 在月光下熠熠生辉。 第四节 又回到夜的静谧,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以反复的吟咏 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 美丽的氛围,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情感 的波荡和律动。
四、 总结: 诗人所描写的夜景,是多么静谧,又是 多么美丽,像优美的图画,像轻柔的音乐, 像迷人的梦境,让人沉浸其中而产生无限的 遐想。作者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 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全诗虽是纯然 写景,却渗透着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 透着生命的底蕴。
十月革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 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 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 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 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 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 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二、整体感知:
这首小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 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 心境。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 “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 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 馨气氛,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照又十分和谐, 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 最后以“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 草茸茸的山上鸣叫”结尾,在诗人的联想中, 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让冬天“蛐蛐的 歌儿”呼应盛夏“蝈蝈的乐音”,在诗人的心 灵中交织成一首此起彼伏的“从来不会死 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蝈蝈与蛐蛐读后感

蝈蝈与蛐蛐读后感《蝈蝈与蛐蛐》是一部以蝈蝈和蛐蛐为主题的小说,作者通过两种昆虫的对话和互动,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友爱。
这部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引起了读者的深思和共鸣。
在小说中,蝈蝈和蛐蛐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有着天然的敌意。
然而,在面对外界的威胁和困难时,它们却能够放下成见,携手合作,共同克服困难。
这种友爱和团结的精神,给予了读者极大的启发和感动。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情景,当人们面临共同的困难和挑战时,往往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实现共同的目标。
另外,小说中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
在小说中,蝈蝈和蛐蛐虽然表面上是友好相处,但内心却存在着猜疑和嫉妒。
这种复杂的心理描写,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脆弱和矛盾。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也常常存在着这样的猜忌和嫉妒,这种心理对人们的关系和社会的发展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理解和包容,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此外,小说还通过蝈蝈和蛐蛐的故事,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在小说中,蝈蝈和蛐蛐生活在大自然中,它们对自然的景色和生命的奇迹充满了敬畏和赞美。
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给予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珍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珍惜和保护自然,尊重生命,与自然和谐共处。
总的来说,小说《蝈蝈与蛐蛐》通过对蝈蝈和蛐蛐的故事的讲述,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善良和友爱,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这部小说不仅给予了读者深刻的思考和启发,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智慧。
希望读者能够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感受到其中的温暖和力量,从中汲取正能量,成为更加善良、友爱和积极向上的人。
《蝈蝈与蛐蛐》阅读答案

《蝈蝈与蛐蛐》阅读答案
《蝈蝈与蛐蛐》阅读答案
《蝈蝈与蛐蛐》问题研究
1、《蝈蝈与蛐蛐》一诗的构思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
全诗分
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
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这首诗仅仅勾
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
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
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
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
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
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
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
的想像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2、《蝈蝈与蛐蛐》一诗中,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
怎样理解的?
此题意在让学生感受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
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全诗的主旨。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蝈蝈与蛐蛐》赏析

《蝈蝈与蛐蛐》赏析
这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早期创作的一首富于哲理
性的小诗,洋溢着明朗欢乐的情调。
诗人以精微的观察,抒写了夏日郊外的蝈蝈和冬夜炉边的蛐蛐交替歌唱的情景。
但开头疲于暑热的鸟儿,其实是春天的歌手,而蛐蛐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刻正是秋季(可参看济慈的《秋颂》),况且,春夏两季正是百鸟争鸣,千虫欢唱的黄金季节。
这样,实际上诗人是揭示了一年四季大自然歌声不绝的规律,从而赞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美。
这种美是永恒的,“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点出了这首诗的主题。
这首小诗很富于田园诗的情趣。
着墨不多,冬夏两幅小景宛然在目。
夏日的草地、篱笆和浓阴,冬夜令人昏昏欲睡的温暖的炉边,把人自然引入静谧安详的境界。
这时传来的蝈蝈和蛐蛐的声音,更衬托出环境的幽静,真可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收到以动衬静的效果,能唤起人一种亲切的回忆。
为了适于表达主题,诗人采用了冬夏对比的手法,然而,由于冬夏两种境界之情调十分相似,加上诗人明写冬夏,暗示春秋,末尾又添上由蛐蛐到蝈蝈的巧妙联想,使全诗浑然一体,毫无割裂之感。
──摘自《欧洲名诗人抒情诗赏析》,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
第 1 页。
《蝈蝈与蛐蛐》02

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
大地的诗歌从 来不会死亡。 (点明主旨) 生机勃勃的盛 夏(动景)
前 后 呼 应
大地的诗歌呀, 宁寂严冬和 从来没有停息 联 温馨家庭 (再次点明主 想 (静景) 旨) 夏冬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诗歌的涵义 (诗人这样写的目的)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 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 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 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 情。
问题探究
诗人把夏天蝈蝈 的“乐音”和冬 天蛐蛐的“歌儿” 称为“大地的诗 歌”,你是怎样 理解的?《蝈蝈 与蛐蛐》要表达 怎样的主题思想?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 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 大自然的歌手,把他们的鸣唱当作大 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 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对大自然的无 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蝈蝈与蛐蛐
济 慈
教学目标:
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感觉诗人对大自然的爱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 1795年10月29日生,1821年2月 病逝,只活了25岁。他的一生是 短暂的,但却留下了不少壮丽的 诗篇,为英国和世界文学宣言增添了光辉。 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死时年 仅25岁,可是他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 被认为完美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 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他自幼酷爱文学,但不满16岁就离开学校 去跟一个医生学徒,1816年获得助理医师 资格。这一年,他认识了雪莱等作家,由 于对文学的酷爱,使他弃医从文,走上了 写作的道路。1816年5月,发表了第一首诗 作《呵,孤独》。1817年,他在雪莱的帮 助下,出版了第一本诗集《诗歌》。他最 著名的有《夜莺颂》、《希腊古瓮颂》、 《秋颂》、《忧郁颂》等作品,这些诗表 现了济慈所独有的对大自然的感爱、想象 以及生动表现这一切的卓越才华。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蝈蝈和蛐蛐》含反思

教材分析:这首歌曲调幽默诙谐,具有北方戏曲的演唱风格。
整首作品以蝈蝈和蛐蛐吹牛皮这一大事为主线,以幽默的故事情节引起幼儿演唱欲望。
幼儿通过活动,不但能了解北方戏曲的演唱风格,还能获得表现力、制造力和社会交往等多方面力量的培育。
活动目标:1、体验和表现出蝈蝈和蛐蛐吹牛皮的行腔特点和得意神情。
2、了解北方戏曲拖长腔、回环的特点,并能初步分角色演唱歌曲。
3、懂得不能任凭说大话的道理。
活动预备:幼儿事先学会与老师分角色朗诵歌词歌曲原声带和伴奏带、录音机活动过程:一、朗诵歌词导入老师与幼儿一起有节奏的朗诵歌词。
二、观赏歌曲,了解歌曲的风格1、完整听音乐一遍,提问:这首歌好玩吗?2、哪个地方好玩?[拖长腔、儿化音]3、跟我们以前学的歌有什么不一样?[听起来像唱戏]三、学唱歌曲1、提问:这首歌是不是从头到尾始终都在唱呢?[老师范唱,幼儿找出并学唱歌曲中说白的两句话。
2、提问:蝈蝈和蛐蛐在介绍自己时是怎么唱的?[幼儿学唱前四句,并总结出前三句旋律一样,第四句的音低下去]之后分角色演唱第一段。
"屈,老师.教案,网出,处!3、提问:吹牛皮是什么样子?[幼儿仿照吹牛皮时得意的样子]之后换角色演唱。
4、提问:蝈蝈和蛐蛐吹牛皮的时候谁来了?大公鸡是怎么把他们吃下去的?[幼儿学唱最终一段]四、以不同形式演唱歌曲1、小结学唱歌曲部分。
2、完整演唱一遍,要求要把歌词唱清晰。
3、自己选择角色演唱一遍,要求表现出得意神情。
五、嬉戏中提升阅历1、老师扮演大公鸡,幼儿扮演蝈蝈和蛐蛐,进行嬉戏。
2、争论:吹牛皮有什么不好。
3、小结:以后都不做吹牛皮的人。
活动反思:一首叙述性的诙谐歌曲。
歌曲以拟人化的手法,讽刺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相互吹捧、相互比说大话,他俩“越吹越得意”“越侃越入迷”,到头来都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
以此来告诫幼儿,要踏踏实实、千万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个诚恳的人。
《蝈蝈和蛐蛐》教学设计及点评

《蝈蝈和蛐蛐》教学设计及点评课件www.5yk本资源推荐人:洪啸音乐教育网友媚眼如丝本教学设计:吉林省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小学部宋蓥萤教学年级:小学五年级一、教学内容《蝈蝈和蛐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音乐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第十册第六单元京韵中的一首歌曲。
二、目标与策略1.遵从“音乐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以聆听为主,从体验入手,使学生能够简单的了解京剧,同时学会演唱京韵儿歌。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充分利用本课幽默但具寓意的歌词及教师的表演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蝈蝈和蛐蛐,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3.以合作学习为主要的模式,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使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4.充分体会国粹艺术的传承价值,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二)新课教学师:我看得出来,同学们今天学习状态非常的好,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来辨别一下我带来的两幅图片。
(出示两幅图片)谁知道这两只小昆虫分别是什么?生:(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师:这两只小昆虫十分相像,就像一对小兄弟。
绿色的这只叫蝈蝈,褐色的这只学名蟋蟀,我们北方人叫它蛐蛐。
它们栖息在房间地头,吃庄稼的根、茎、果实,是危害农作物的害虫。
现在同学们就来听一听这小哥俩在干什么?(教师表演歌曲《蝈蝈和蛐蛐》)生:体会歌曲的演唱情绪及演唱特点。
师:同学们,这首歌曲的演唱情绪是什么样的,你们觉得这首歌曲的演唱风格和我们以往学习的儿童歌曲有什么区别?生:诙谐、幽默;像京剧。
师:同学们的感受能力非常好。
《蝈蝈和蛐蛐》这首歌曲就是将京剧元素和儿童歌曲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首京韵儿歌。
那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京剧的演唱有什么特点?生:回答不出来。
师: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首京剧的著名唱段《苏三起解》。
(教师播放)(出示京剧的形成、主要唱腔、主要伴奏乐器、发音特点。
)生:认真聆听、感受、了解。
师:教师播放歌曲《蝈蝈和蛐蛐》。
生:带着刚了解的知识再次欣赏、感受,并可轻声哼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蝈蝈与蛐蛐》赏析
这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早期创作的一首富于哲理
性的小诗,洋溢着明朗欢乐的情调。
诗人以精微的观察,抒写了夏日郊外的蝈蝈和冬夜炉边的蛐蛐交替歌唱的情景。
但开头疲于暑热的鸟儿,其实是春天的歌手,而蛐蛐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刻正是秋季(可参看济慈的《秋颂》),况且,春夏两季正是百鸟争鸣,千虫欢唱的黄金季节。
这样,实际上诗人是揭示了一年四季大自然歌声不绝的规律,从而赞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美。
这种美是永恒的,“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点出了这首诗的主题。
这首小诗很富于田园诗的情趣。
着墨不多,冬夏两幅小景宛然在目。
夏日的草地、篱笆和浓阴,冬夜令人昏昏欲睡的温暖的炉边,把人自然引入静谧安详的境界。
这时传来的蝈蝈和蛐蛐的声音,更衬托出环境的幽静,真可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收到以动衬静的效果,能唤起人一种亲切的回忆。
为了适于表达主题,诗人采用了冬夏对比的手法,然而,由于冬夏两种境界之情调十分相似,加上诗人明写冬夏,暗示春秋,末尾又添上由蛐蛐到蝈蝈的巧妙联想,使全诗浑然一体,毫无割裂之感。
──摘自《欧洲名诗人抒情诗赏析》,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