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oscale Vortex Generation and Merging Process: A Case Study Associated with a Post-Landfall T
FactSage_热力学计算在耐火材料抗渣侵蚀性中的应用

第43卷第3期2024年3月硅㊀酸㊀盐㊀通㊀报BULLETIN OF THE CHINESE CERAMIC SOCIETY Vol.43㊀No.3March,2024FactSage 热力学计算在耐火材料抗渣侵蚀性中的应用郭伟杰1,2,朱天彬1,2,李亚伟1,2,廖㊀宁1,2,桑绍柏1,2,徐义彪1,2,鄢㊀文1,2(1.武汉科技大学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㊀430081;2.武汉科技大学高温材料与炉衬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武汉㊀430081)摘要:商用热力学计算软件FactSage 在耐火材料抗渣侵蚀性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耐火材料研究中应用越来越广泛㊂本文总结了近15年来热力学计算在耐火材料抗渣侵蚀性研究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耐火材料抗渣侵蚀研究中常用的热力学计算模型,分析了各种模型的原理㊁特点㊁适用情景㊁精确度与局限性,并给出了详细的运用实例㊂此外,本文介绍了热力学计算与其他方法相结合运用的实例,包含ANSYS㊁动力学分析㊁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方法,规避热力学计算的局限性,更加全面地分析熔渣对耐火材料的侵蚀行为㊂最后,本文对热力学计算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基于现有研究现状对其发展前景与方向进行了展望㊂关键词:耐火材料;热力学计算;抗渣侵蚀性;FactSage;热力学模型中图分类号:TQ175㊀㊀文献标志码:A ㊀㊀文章编号:1001-1625(2024)03-1110-13Application of FactSage 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 on Slag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RefractoriesGUO Weijie 1,2,ZHU Tianbin 1,2,LI Yawei 1,2,LIAO Ning 1,2,SANG Shaobai 1,2,XU Yibiao 1,2,YAN Wen 1,2(1.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efractories and Metallurgy,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81,China;2.National-Provincial Joint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High Temperature Materials and Lining Technology,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81,China)Abstract :Commercial 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 software FactSa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nalysis of slag corrosion process,therefore i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research of refractories.Application of 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 on slag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refractories and 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 models which are commonly used in the slag corrosionresistance of refractories were introduced.The mechanisms,characteristics,applicable situations,accuracy and limitations of every model were discussed,and the detailed examples were given.Furthermore,the application examples of FactSage combined with other methods including ANSYS,kinetic analysis and MD simulation were given,aiming to avoid the limitations of 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 and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slag corrosion stly,the common problems of 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 were summarized,and the direction of further development was proposed.Key words :refractory;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slag corrosion resistance;FactSage;thermodynamic model 收稿日期:2023-09-27;修订日期:2023-12-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U21A2058,U1908227,52272071);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2CFB024)作者简介:郭伟杰(1998 ),男,硕士研究生㊂主要从事耐火材料抗渣性能的研究㊂E-mail:1099255596@通信作者:朱天彬,博士,副教授㊂E-mail:zhutianbin@ 0㊀引㊀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集成了大量热力学数据的商用热力学计算软件成为研究者的重要工具㊂FactSage [1]最早于1976年提出,2001年加拿大蒙特利尔综合工业大学的FACT-win 软件与德国GTT 公司的ChemSage 软件整合为FactSage,这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热力学计算软件之一㊂该软件集成了大量热力学数据库,包括溶液㊁化合物㊁纯物质㊁熔盐㊁合金的数据,并整合了以多元相平衡计算为代表的多种功能,是一㊀第3期郭伟杰等:FactSage热力学计算在耐火材料抗渣侵蚀性中的应用1111个综合性集成热力学计算软件[2-3],已在全球800多所大学㊁实验室和企业中应用[4]㊂在耐火材料领域,FactSage热力学计算同样占据着重要地位,已被应用于相图绘制㊁熔渣侵蚀分析㊁液相含量分析㊁黏度计算㊁复杂条件下多元多相体系平衡㊁体系热力学函数计算等诸多方面[5-8]㊂其中,热力学计算能够较好地分析耐火材料抗渣侵蚀性,在熔渣性质㊁热力学平衡相㊁液相组成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㊂因此,本文综述了近15年来FactSage热力学计算在耐火材料抗渣侵蚀研究进展,给出了基于热力学计算的抗渣侵蚀性研究案例,以期为相关科研工作者使用热力学计算分析耐火材料抗渣侵蚀机理提供参考和借鉴㊂同时,基于近年来的研究现状,总结FactSage热力学计算在耐火材料抗渣侵蚀性的发展趋势,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㊂1㊀耐火材料抗渣侵蚀研究中的热力学计算模型热力学计算中,FactSage的Equilib模块是模拟熔渣与耐火材料反应过程的最常用工具㊂该模块通过原ChemSage的算法,基于吉布斯自由能最低原理[9-10],能够较好地预测熔渣对耐火材料侵蚀过程中的热力学平衡相与液相组成变化㊂使用该模块进行耐火材料抗渣侵蚀性研究的常用过程如图1所示㊂图1㊀使用FactSage的Equilib模块对熔渣-耐火材料侵蚀过程进行分析的主要步骤Fig.1㊀Main steps during the analysis of slag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refractories using Equilib module of FactSage选择合适的热力学计算模型是获取准确的热力学计算结果的前提㊂不同的热力学计算模型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应当基于当前研究体系的特点,选取合适的模型以达到较好的模拟效果㊂目前,经过国内外研究者的长期研究,以界面反应模型为代表的热力学计算模型被广泛开发,并经过了大量实验验证,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与可信度㊂下面对常用的热力学计算模型分别进行介绍㊂1.1㊀物相-温度模型图2为物相-温度模型的示意图㊂物相-温度模型是一种常用的计算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物相随温度的变化情况㊂物相-温度模型的示意图如图2(a)所示,熔渣与耐火材料的质量恒定(常设定为100gʒ100g),在该模型中温度是唯一的变量,通过计算得到物相-温度曲线(见图2(b)),从而反映物相随温度的变化过程㊂该模型常用于分析温度对耐火材料抗渣侵蚀性的影响以及高熔点相在耐火材料内的生成温度等情况㊂此外,该模型变量较少㊁上手门槛较低,适用于大多数耐火材料抗渣侵蚀性分析㊂图2㊀物相-温度模型的示意图Fig.2㊀Schematic diagram of phase-temperature thermodynamic model在Gehre等[11]关于含硫渣对尖晶石耐火材料的侵蚀行为的研究中,通过设定30g熔渣与10g耐火材料在强还原气氛下进行反应,得到了尖晶石㊁CaMg2Al16O27相在800~1450ħ的变化趋势(见图3),较好地描述了固相随温度降低逐渐析出的过程㊂类似地,在刚玉尖晶石浇注料体系中,Ramult等[12]在1112㊀耐火材料硅酸盐通报㊀㊀㊀㊀㊀㊀第43卷图3㊀矿物相与熔渣含量与温度的函数关系[11]Fig.3㊀Func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eral phase,slag content and temperature [11]1200~1700ħ设定50%(文中均为质量分数)耐火材料与50%钢渣反应,比较了三种不同碱度的熔渣对浇筑料侵蚀后的产物区别㊂该方法同样在铜工业用无铬耐火材料中运用,Jastrzębska 等[13]通过将50g 的不同种类铜渣与50g 的Al 2O 3-MgAl 2O 4耐火材料进行计算,发现尖晶石能够在较大温度范围内稳定存在,证实了该种耐火材料对铜渣具有较好的抵抗能力㊂而在炉渣的固相分数分析中,Anton 等[14]则使用该模型计算了熔渣的完全融化温度,发现碱度不随固体析出而变化㊂物相-温度模型对熔渣-耐火材料体系内固相的析出温度具有良好的精确度,并能够准确判断固相在高温下的稳定情况,且可以确定产生液相的温度点㊂此外,这种热力学模型以温度作为变量,适合于描述较大温度范围内的熔渣侵蚀情况,能够提供从升温到降温的全过程熔渣侵蚀产物分析㊂然而,该种模型具有明显的局限性㊂众所周知,熔渣侵蚀耐火材料的过程中,熔渣含量变化导致系统物相组成不断变化,熔渣侵蚀耐火材料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㊂使用温度-物相模型时,由于熔渣与耐火材料组分未引入变量,采用了固定值进行计算,导致其计算结果是对熔渣侵蚀最终结果的预测,而无法渐进㊁全面地展现熔渣对耐火材料的侵蚀过程㊂侵蚀过程描述的缺失使得中间相的产生机理无法较好地被描述(如浇注料体系中二铝酸钙(CA 2)与六铝酸钙(CA 6)相的含量变化),导致复杂体系的精确度较差㊂1.2㊀溶解模型图4为溶解模型示意图,图5为不同气氛下镁铬耐火材料-冰铜渣系统的热力学平衡相㊂溶解模型也是耐火材料抗渣侵蚀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模型,如图4(a)所示,该模型设定耐火材料的质量恒定不变,熔渣质量线性增加㊂在该模型中,定义质量比A =m S /m R (m S 为熔渣质量,m R 为耐火材料质量),对系统内各组分使用表达式<m R +m S ˑA >进行描述,即随着A 值的增加,在耐火材料质量不变的情况下,熔渣质量从0开始不断线性增加,从而模拟熔渣量从少到多的侵蚀过程㊂如图4(b)所示,该模型较好地反映了组分在熔渣内的溶解速率情况与稳定程度,通过物相质量-A 曲线的斜率定性反映溶解速率,通过曲线归零时所需A 的绝对值反映该物相在熔渣内的稳定程度㊂图4㊀溶解模型示意图Fig.4㊀Schematic diagrams of dissolution model 溶解模型由于具有较好的普适性而被广泛运用于耐火材料抗渣侵蚀研究中㊂在Liu 等[15]㊁王恭一等[16]和程艳俏等[17]针对镁铬质耐火材料抗渣侵蚀性的研究中,根据如图5所示的热力学计算,发现镁铬尖晶石㊁镁铁尖晶石以及镁橄榄石在系统内可以稳定存在;而在还原气氛下(见图5(b)),镁橄榄石的含量明显下㊀第3期郭伟杰等:FactSage热力学计算在耐火材料抗渣侵蚀性中的应用1113降,且生成了Pb(g),从而解释了还原气氛下耐火材料抗渣侵蚀性下降的原因㊂在评价耐火骨料抗渣侵蚀性的研究中,金胜利等[18]分别计算了高炉钛渣对棕刚玉㊁电熔刚玉㊁亚白刚玉㊁镁铝尖晶石以及特级矾土的侵蚀,通过比较刚玉相完全消失时的A值分析了五种常见骨料的抗侵蚀能力㊂桑绍柏等[19]通过热力学计算发现SiC能够与含Ti熔渣反应生成稳定的FeSi与TiC相,且SiC在A=4.5时才完全消耗,证明了SiC在该体系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㊂吕晓东等[20]通过该模型计算发现SiC㊁钛尖晶石在钛渣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这与静态坩埚法得到的结果一致㊂马三宝等[21]也计算了钢包渣对轻质方镁石-尖晶石耐火材料的侵蚀,得出尖晶石的溶解速率大于方镁石㊂而李真真等[22]使用该模型研究了氧化钛对镁砂抗渣渗透性能的影响,发现生成的CaTiO3在熔渣内比镁砂更加稳定㊂图5㊀不同气氛下镁铬耐火材料-冰铜渣系统的热力学平衡相[15]Fig.5㊀Equilibrium phases of magnesia chromite refractories-matte slag system under different atmospheres[15]该模型对高熔点物相在熔渣体系内的稳定度预测展现出较为良好的精确度㊂由于该模型中引入了变量A=m S/m R,特定物相消失时的A值反映了该物相在熔渣内的稳定程度,因此该模型能够较好地发现特定熔渣体系内的高熔点相(如尖晶石相㊁CaTiO3相与方镁石相),为针对性地开发具有优异抗渣侵蚀性的耐火材料提供依据㊂并且,该种模型能够有效地对比不同耐火材料体系在特定熔渣下的稳定程度,从而针对酸性渣㊁碱性渣㊁富钛渣㊁富锰渣等不同熔渣体系挑选对应的耐火材料,满足特定条件的需求㊂然而,该种模型仍具有一定局限性,虽然能够良好地预测高熔点㊁高稳定相的生成,却缺乏定性地描述这些物相在侵蚀区域相对位置的能力,例如其能够精确地预测刚玉骨料外侧生成CA2与CA6相,但难以定性地描述两相在骨料外侧的位置㊂因此,使用该种模型时需结合SEM㊁EDS等表征手段进行深入分析㊂此外,在真实的熔渣侵蚀过程中,由于耐火材料组分向熔渣中逐渐溶解,熔渣的组分受到耐火材料的影响而不断改变,因此熔渣组分处于 不断更新 的状态㊂而该模型中熔渣组分恒定不变,即恒定保持初始化学组分㊁仅逐步提升熔渣的质量,无法精确地描述熔渣与耐火材料之间的组分交换㊂因此,该种模型适合对静态坩埚抗渣法等熔渣组分变化不大的情景进行分析,对感应炉抗渣㊁回转窑抗渣㊁钢包渣线抗渣等组分交换剧烈㊁熔渣处于动态情景的模拟精确度较低㊂1.3㊀界面反应模型界面反应模型能够有效地模拟熔渣-耐火材料界面处的相互作用过程,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耐火材料体系中,其计算结果经过了广泛验证,是目前常用㊁可信的模型之一㊂该模型最早由Berjonneau等[23]于2009年提出,最初用于模拟恒定温度㊁压力条件下二次冶金钢包渣对Al2O3-MgO耐火材料的侵蚀㊂界面反应模型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该模型中定义了反应度B=w R/(w S+w R),并满足w R+w S=1,其中w R为耐火材料质量分数,w S为熔渣的质量分数,对系统内的组分采用表达式<m S-(m S-m R)ˑB>进行描述㊂B反映了耐火材料-熔渣界面的反应程度,当B接近0时,系统中熔渣比例较高,反应程度较低,反之B接近1时,系统中耐火材料占比较高,反应程度越高㊂如图6(b)所示,反应度B可以近似为熔渣-耐火材料接触的界面层的相对位置,B趋近于1时,生成的物相越接近耐火材料表层,而其趋近于0时物相靠近熔渣侧㊂这一特性使得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了侵蚀过程中固相的相对位置与生成量,因此尤其适合模拟保护层的生成情况㊂1114㊀耐火材料硅酸盐通报㊀㊀㊀㊀㊀㊀第43卷图6㊀界面反应模型的示意图[21]Fig.6㊀Schematic diagrams of interlayer reaction model[21]溶解模型在耐火材料抗渣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被大量实验证明具有良好的精确度㊂Berjonneau 等[23]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模型的精确度,计算结果与实际侵蚀区域的微观结构呈良好的对应关系(见图7(a)),并得出了CA2和CA6相的形成机理(图7(b))㊂Tang等[24]使用该模型对Al2O3坩埚的侵蚀行为进行了分析和实验验证,发现热力学计算预测的熔渣㊁CA2㊁CA6㊁尖晶石以及刚玉骨料的位置与实际实验结果一致㊂在蒋旭勇等[25]的研究中,通过该模型计算了铝镁质浇注料对不同Al2O3含量的CaO-SiO2-Al2O3渣的物相生成量,发现高Al2O3含量的熔渣能够促进形成更厚的隔离层㊂在高纯度镁质耐火材料对富铁渣的抗渣侵蚀性研究中,Betsis等[26]利用该模型发现,富铁渣将方镁石转化为MgO-Fe x O,且发现液相中FeO含量上升㊂类似地,Oh等[6]也观测到了MgO-Fe x O层,且MgO㊁FeO相对含量与显微结构观察一致㊂李艳华等[27]使用该模型对LF渣对ρ-Al2O3结合铝镁质浇注料的侵蚀行为进行了分析,通过FactSage软件得到了尖晶石的组成,结果显示生成的尖晶石中含有一定量的MnAl2O4和FeAl2O4,即熔渣中的Mn2+㊁Fe2+生成了复合尖晶石㊂Guo等[28]使用该模型计算了熔渣侵蚀钙镁铝酸盐(CMA)骨料产生的热力学平衡相,发现CMA骨料内的一铝酸钙(CA)㊁CA2相在高温下转化为液相,提高了熔渣的Al2O3含量㊂图7㊀熔渣对刚玉骨料的侵蚀的热力学计算结果[21]Fig.7㊀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 results of corrosion of slag to corundum aggregate[21]㊀第3期郭伟杰等:FactSage热力学计算在耐火材料抗渣侵蚀性中的应用1115溶解模型不仅可以预测物相组成的变化,还常用于预测熔渣侵蚀过程中液相组成的变化与黏度变化[29]㊂Wang等[30]使用该模型对ZrO2耐火材料对高碱度精炼渣的侵蚀行为进行了研究,图8为ZrO2耐火材料的侵蚀过程的热力学计算结果㊂EDS线扫描中ZrO2含量从耐火材料到过渡层逐渐降低,CaO含量随着渣层到过渡层逐渐降低,其趋势与热力学计算结果一致㊂鄢文等[31]研究了熔渣对刚玉尖晶石浇注料侵蚀的热力学模型,结果显示,侵蚀层到耐火材料内部SiO2㊁CaO含量逐渐降低,而SiO2的含量则先降低后增加,这与A值介于0.66至0.84之间的曲线相吻合㊂此外,Peng等[32]计算了轻质方镁石-尖晶石浇注料与熔渣反应过程中的液相黏度变化,证明了该种耐火材料优秀的抗渣渗透性能㊂图8㊀ZrO2耐火材料侵蚀过程的热力学计算结果[27]Fig.8㊀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 results of corrosion process of ZrO2refractories[27]作为最常用的抗渣模型之一,界面反应模型最大的优势为能够生动地描述物相的生成机理㊁生成位置㊂由于变量B=w R/(w S+w R)的引入,界面反应模型能够细致地描述熔渣对耐火材料侵蚀的全过程,详细地展现各热力学平衡相的含量变化,其良好的精确度与泛用性使得其被广大研究者所使用,助力了许多研究成果的产出,并得到了广泛的实验验证㊂然而,该模型同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㊂如前文所述,熔渣对耐火材料侵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渣组分会随侵蚀程度的改变不断变化,Zhang等[33]指出,该模型忽略了耐火材料溶解对熔渣化学组分变化,使得其对动态渣蚀的模拟存在一定的误差㊂在真实熔渣侵蚀过程中,耐火材料的损毁常是由溶解㊁化学反应与渗透共同导致的㊂该模型虽然能够较好地描述熔渣-耐火材料界面上的化学反应,却不能很好地胜任熔渣渗透过程的模拟㊂此外,受制于热力学计算的局限性,界面反应模型无法展现耐火材料表面形貌㊁扩散速率㊁熔体冲刷等因素对抗渣侵蚀性的影响㊂1.4㊀逐步迭代模型在实际侵蚀过程中,熔渣化学组分会随着熔渣与耐火材料的反应而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熔渣的侵蚀能力,而溶解模型与界面反应模型忽略了这一变化,且两者均不能较好地模拟熔渣的渗透过程㊂针对以上问题,Luz等[34]设计了一个新的模型,迭代模型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㊂该模型具有一个迭代程序,其原理如图9(a)所示,设定第一反应阶段初始耐火材料质量与熔渣质量均为100g(S为熔渣,R为耐火材料),将反应后将得到的改性渣(S1)再次与相同质量的耐火材料进行二次迭代计算得到新的改性渣(S2),不断重复该过程直至熔渣量归零或达到饱和,通过该迭代程序,每一次循环后熔渣组分都会改变㊂该模型同样可以用于描述熔渣对耐火材料的渗透过程(图9(b)),即更大的迭代计算次数对应更长的熔渣渗透距离[31]㊂Calvo等[35]在钢包用铝碳质耐火材料的用后分析中使用该模型分析了熔渣对耐火材料的渗透,其热力学计算结果与用后耐火材料的显微结构如图10所示(MA为镁铝尖晶石)㊂热力学计算结果显示,随着熔渣渗透深度的增加,尖晶石和六铝酸钙将会依次生成㊂从侵蚀区图像中可以看出,从工作面到耐火材料内部依次为镁铝尖晶石㊁二铝酸钙和六铝酸钙,基本与热力学计算一致㊂类似地,在Muñoz等[36]对铝镁碳耐火材料抗渣侵蚀性研究中,该模型计算结果与熔渣渗透区的显微结构吻合程度较高㊂此外,该模型仍可以较为精确1116㊀耐火材料硅酸盐通报㊀㊀㊀㊀㊀㊀第43卷地预测物相的生成情况,并非专用于描述熔渣对耐火材料的渗透情况㊂在Luz等[37]针对尖晶石浇注料的熔渣侵蚀研究中,该模型预测了CA2和CA6相的存在,并通过显微结构验证了热力学计算的准确性㊂Han 等[38]使用该模型计算得到了MgO-Fe x O层,这与侵蚀后试样的显微结构一致㊂在Luz等[39]对镁碳质耐火材料的抗渣侵蚀的研究中,通过该模型计算发现MgO溶解量随着熔渣碱度降低而增加,证明了低碱度渣对镁碳质耐火材料的侵蚀更加强烈㊂图9㊀迭代模型的示意图[31]Fig.9㊀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iterative corrosion model[31]图10㊀用后铝碳质耐火材料的热力学计算结果[32]Fig.10㊀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 results of spent Al2O3-C refractories[32]与溶解模型㊁界面反应模型相比,迭代模型能够模拟耐火材料组分对熔渣侵蚀能力的影响㊂每次迭代时,熔渣组分都会被耐火材料所改变,改性渣再次与新的耐火材料反应,这个过程模拟熔渣组分更新,因此该模型对动态渣蚀具有更加良好的模拟精确度㊂此外,该种模型能够定性地描述渗透过程,反映熔渣渗透过程中熔渣组分的变化与物相的变化,从而为耐火材料用后分析㊁熔渣渗透行为分析提供重要的参考㊂在真实的熔渣渗透过程中,熔渣的渗透行为除了受到熔渣的组分和黏度的影响外,还会受到接触角㊁气孔孔径㊁晶界渗透㊁渗透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该模型仅能从热力学的角度预测熔渣组分变化㊁黏度变化和物相变化,对物理过程缺乏描述的能力㊂因此将该模型用于描述熔渣渗透过程时,迭代次数仅能够定性地反映渗透深度,不能够精确地给出渗透距离㊂此外,随着熔渣深入耐火材料内部,耐火材料工作面与内部之间的温度梯度也会影响熔渣的渗透行为,而该种模型设定耐火材料内外温度恒定,导致对耐火材料深处的物相的预测存在一定的偏差㊂并且,该种模型中引入了迭代程序,使得计算量大幅增加,部分体系中甚至需要十几次以上的循环计算才能使熔渣完全耗尽或达到饱和,对模型使用者造成了较重的负担㊂这些因素制约了该模型的普及与发展,因此较少研究使用该种模型进行热力学模拟㊂1.5㊀其他热力学计算模型除上述四种最常用的热力学计算模型外,国内外研究者针对不同熔渣侵蚀过程的特点,针对性地开发了新的热力学计算模型,从而更加精确地预测耐火材料侵蚀过程㊂㊀第3期郭伟杰等:FactSage热力学计算在耐火材料抗渣侵蚀性中的应用1117针对迭代模型的局限性,Sagadin等[40]使用FactSage与SimuSage[41]开发了一种新型耐火材料侵蚀模型,用于模拟镍铁渣对镁质耐火材料的侵蚀,并对气孔率和温度梯度的影响进行了模拟,具体如图11所示㊂如图11(a)所示,该模型将耐火材料分为了十个区域,温度从外到内线性递减,每个区域均含有定量的耐火材料与气孔㊂图11(b)为该模型单个区域的运算流程,耐火材料与熔渣首先进行计算,产物被 物相分离器 分离为固体与熔体㊂由于耐火材料的气孔仅能允许一部分熔渣向深处渗透,因此研究者使用SimuSage设计了 熔体分离器 ,将熔体分离为可以进入下一区域的熔体A与被阻碍在该区域的熔体B㊂熔体B与固体氧化物组成混合体并在该区域内再次计算,而熔体A则进入下一区域㊂该模型不仅能够描述熔渣化学组分的变化,还考虑了耐火材料气孔率对熔渣渗透的影响[42]㊂并且,由于温度梯度的存在,橄榄石等能够在材料深处的低温区域稳定存在,这在恒定温度的模型中是无法实现的㊂图11㊀基于FactSage与SimuSage的耐火材料侵蚀模型[37]Fig.11㊀Corrosion model based on FactSage and SimuSage[37]在感应炉抗渣法中,熔渣由于电磁场的作用剧烈地冲刷耐火材料,熔渣的组分由于耐火材料的损毁和熔渣的对流运动而不断混合和改变,并且耐火材料基质与骨料的侵蚀速率不同,导致两者对熔渣组分的改变能力不同,因此需要新的热力学计算模型描述动态条件下的熔渣侵蚀过程㊂在轻量化MgO-Al2O3浇注料的抗渣侵蚀性研究中,邹阳[43]提出了一种新的热力学计算模型,这种模型中熔渣组分受到耐火材料侵蚀的影响,并可以反映骨料与基质的侵蚀速率差别㊂该模型将熔渣侵蚀过程分为了n个相等的时间段,在每个Δt内,熔渣分别与骨料㊁基质进行计算,得到新的液相加和,即为 更新 后的熔渣组分㊂图12为动态熔渣侵蚀下的热力学计算模型㊂相较于其他模型,该模型能够形象地显示骨料㊁基质抗侵蚀能力的差异,且由于受到了骨料㊁基质的共同影响而不断 更新 ,其具有更高的精确度,更加符合动态熔渣条件下熔渣受到对流而不断混合的实际情况㊂图12㊀动态熔渣侵蚀下的热力学计算模型[40]Fig.12㊀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 model of dynamic slag corrosion condition[40]综合来看,以上模型在现有的经典模型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进,使之能够更好地描述熔渣侵蚀过程,展现熔渣侵蚀模型的改进潜力㊂然而,这些改进模型计算方式复杂,或需要使用其他软件,导致其难以掌握㊂同时,这些模型提出较晚,未在大量研究中被广泛使用,缺乏实验数据的验证㊂受制于热力学计算本身的局限性,这些模型还是仅能从热力学角度描述化学反应过程㊁物相变化,对湍流㊁扩散等现象造成的影响无法给出预测㊂。
间充质干细胞及其迁移的研究进展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年2月第6卷第6期综述DOI :10.19347/ki.2096-1413.20210606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项目(No.81903949);浙江省基础公益研究计划项目(No.LQ19H290004)。
作者简介:戚亚钦(1999-),女,汉族,浙江绍兴人。
研究方向:临床医学。
*通讯作者:方燕,E -mail :fangyan@.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 )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表现出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非造血干细胞,广泛存在于骨髓、脂肪、外周血、脐带、胎儿组织、肌肉等中。
MSCs 具有来源丰富、获取方便、增殖率高等特点,已成为组织工程和临床研究的理想种子细胞[1]。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MSCS 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以MSCs 为基础的细胞移植替代治疗显现出良好的效果,MSCs 在临床试验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已得到了更好的证明[2]。
1MSCs 的临床应用1.1MSCs 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研究与应用目前,许多神经系统疾病如缺血、缺氧性脑病、恶性脑胶质瘤、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等仍无有效治疗方法,预后较差。
脑缺血后神经元的坏死将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缺陷,现有治疗手段尚不能逆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变性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3]。
MSCs 通过旁分泌作用,增加神经生长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释放,促进神经障碍中丢失或损坏的神经元的恢复,减少神经元细胞的凋亡[4]。
MSCs 还可通过增加血管生成因子的分泌,促进病灶区新生血管生成;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的凋亡和氧化应激,减少血管炎性损伤,增加脑血管的完整性[5]。
Xu 等[6]通过建立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大鼠模型,证实MSCs 的脑内移植可减小脑梗塞体积,有效改善神经损伤,进而改善大鼠运动功能,为临床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但研究发现,缺血区局部不利的微环境使得能够迁移并存活在损伤区的MSCs 数量很少,严重限制了MSCs 的应用前景[7]。
适应现象例子

适应现象例子【篇一:适应现象例子】感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刚走进花园,你会闻到一股花香味,但过了几分钟,就闻不到了。
这种现象就是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sensory adaptation)。
这是在同一感受器中,由于长时间的刺激作用,导致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适应既可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所有感觉都存在适应现象,但适应的表现方式和速度不尽相同。
视觉的适应可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在夜晚由明亮的室内走到室外时,开始时我们的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清楚,一段时间后,眼睛就能分辨出黑暗中物体的轮廓了。
这种现象叫暗适应(dark adaptation)。
相反,由漆黑的室外走进明亮的室内时,开初感到耀眼炫目,什么都看不清楚,只要稍过几秒钟,就能清楚地看到室内物体了。
这种现象叫明适应(light daptation)。
视觉适应是环境刺激由强(或弱)向弱(或强)过渡时,由于一系列相同的弱(或强)光刺激的持续作用,导致对后续的弱(或强)光刺激感受性的不断提高(降低)。
现代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表明,暗适应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视网膜的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被分解,突然进入暗处时尚未恢复,所以不能立即看清物体。
进入暗处后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来恢复,即视紫红质的合成增多,含量逐渐增加,对弱光刺激的感受性逐渐提高,这样就能逐渐看清物体了。
反之,明适应是由于感光物质被大量分解,对强光刺激的感受性很高。
此时神经细胞受到过强的刺激,因而只感到眼前一片光亮,甚至引起疼痛,睁不开眼,同样看不清物体。
几秒钟后,感光物质被分解掉一部分后,对强光的感受性就迅速降低,从而能看清物体。
在视觉适应过程中,除视网膜的感光细胞发生变化外,还有中枢机制参与。
与视觉适应相比,听觉适应就不那么明显。
在听觉适应问题上一般存在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一般的声音作用之后,听觉感受性有短暂的降低,并认为听觉适应具有选择性,即在一定频率的声音的持续作用下,只降低对该频率声音(包括邻近频率的声音)的感受性,而不降低对其他频率声音的感受性。
MESOSkinlab觅索无创科学美容优势详解

MESO Skinlab觅索无创科学美容优势详解北京觅索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11月,由王子元先生及陈莉莉女士联合创办。
旗下品牌“MESO Skinlab觅索”为管理个性美的医学美容艺术家高端品牌,创新引进世界高效明星护理系列产品及服务,并在中国启动高端护肤中心,为男士和女士提供独一且丰富的美疗服务。
除此之外,觅索还拥有独创的专利技术、国内首创“鸡尾酒”式理疗方式以及世界领先的科学仪器。
当医美科学遇上艺术大师,MESO Skinlab觅索的这些优势,也将见证中国美丽事业的新革命。
团队优势总经理—陈莉莉女士(Ms. Tan Lily )新加坡于澳大利亚取得设计学学士学位,于英国完成美容专业的深造在美容医疗领域拥有近30年的经验,曾就职于雅诗兰黛、法国娇兰等品牌曾为包括文莱皇家医院及美诺集团在内的公司策划并开发水疗中心、康复中心及健身设施等。
她还曾担任世界最大的商业顾问公司亚太区副总裁,负责过多家五星级豪华酒店spa项目的顾问与设计。
科技优势欧美原装进口高效产品,包括医疗级别产品及首次引进国内的高端产品产品和仪器多次在国际上获得好评及奖项(图片)以医学科技为指导,配合医疗级别的产品和仪器,量身制定专属解决方案顶尖研发团队,包含全球排名前十的整形医生及全球第一位荣获“化妆品终身成就奖”的医学博士结合独创专利技术产品和仪器全部采用世界领先科技项目优势国内首家真正意义上的无创医学美容皮肤管理机构疗程全面——从面部到身体,提供国际先进去皱抗衰、酸类护理、祛斑淡斑及瘦身塑形等疗程,特有国内首创“鸡尾酒”式理疗方式高端国际品牌级别定位,从店面选址到品牌后续各个细节的完善,均经过严格筛选考核具有统一完善的VI、CI、SI等体系,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服务优势5星级服务接待流程与标准;一对一私人量身定制服务体系,顾问—理疗师—经理全程参与其中,最大限度满足顾客需求;从面部至身体的全方位科学检测,检测仪器均为全球最领先科技技术;完善的客户专属档案管理体系,保证客观的疗程依据;所有顾客资料均为云端加密存储,安全私密;源自西班牙、美国、韩国与新加坡的产品研发团队,所有工作人员都经过至少三个月的专业培训;媒体优势合作媒体均为一线级别,例如有Vogue 时尚芭莎、elle中文网、时尚cosmo、GQ男士、悦己、瑞丽伊人、罗博报告环境优势MESO崇尚环保理念,道法自然,全方位打造安全舒适、自然静谧的环境。
胶原蛋白:迷思与真相

胶原蛋白:迷思与真相本期特邀博⼠|马晓瑜The applications of collagen胶原蛋白分布于皮肤、骨骼、粘膜等各个组织中,是人体必不可少的基质组成。
在皮肤中,胶原蛋白更是在维持年轻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随着合成生物学在国内的发展,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不断出现在研究与新闻中。
对于胶原蛋白,海量的信息中既藏有真相、也夹带着误解。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客观看待胶原蛋白这一成分呢?本期的“博士开讲”栏目,《中国化妆品》杂志社邀请到马晓瑜博士,为大家揭示胶原蛋白的真相。
荷兰莱顿大学、法国国家重点实验室(LabEx LERMIT)、巴黎萨克雷大学、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药科大学等科研院所从事多年生物医药科研转化工作,研究经历涵盖糖化学生物学、天然产物药物及合成化学领域创新药物及活性分子设计合成与筛选验证。
《中国化妆品》智库专家。
彗柏生物创始人。
98ChinaCosmetics ReviewPart 1什么是胶原蛋白?胶原蛋白,英文名称为Collagen,源于希腊语“Kolla”和“Genos”,原意为“生成胶的产物”。
如今,人们对胶原蛋白已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是一种结构蛋白,广泛存在于骨骼、肌腱、关节和皮肤等结缔组织中[1]。
尤其在哺乳动物中,胶原蛋白含量丰富,约占体内总蛋白质质量的30%。
胶原蛋白由氨基酸组成,其中最主要的氨基酸为甘氨酸(Gly),脯氨酸(Pro)和羟脯氨酸(Hyp)。
由于分子间作用力,氨基酸链缠绕形成三股螺旋,形成了胶原蛋白有别于其他基质蛋白的特征性结构[2]。
基于不同的亚基组成,人们目前已经发现了28种不同的胶原蛋白,并根据其分子结构和功能进一步归类为纤维胶原蛋白、纤维结合胶原蛋白、基底膜胶原蛋白、长链胶原蛋白、短链胶原蛋白、以及跨膜胶原蛋白等[3]。
其中,I 型胶原在所有胶原中含量最⾼,起到结构支持的作用;III 型胶原在新生儿皮肤中含量较⾼,人们认为其有修护功能;IV型胶原是基底膜网状结构的主要组成成分;VII 型胶原起锚定功能,能够改善表皮与真皮层的连接;XVII型胶原则是一种跨膜胶原,在改善皮肤衰老、促进毛发再生中具有潜在应用。
膀胱癌发病过程中细胞铁死亡的调控机制及其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膀胱癌发病过程中细胞铁死亡的调控机制及其靶向治疗研究进展江鹏程,程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武汉430060摘要: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的脂质过氧化介导的细胞死亡方式,主要特点是细胞内铁和脂质过氧化物的过度积累。
铁死亡在肿瘤生长抑制及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铁死亡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增加细胞内铁离子、抑制SLC7A11表达、激活p53等可诱导膀胱癌细胞铁死亡,非编码RNA对铁死亡也有一定调控作用。
靶向某些铁死亡相关基因或应用某些化合物,能诱导铁死亡,减轻膀胱癌对化疗药物的耐药。
深入研究铁死亡作用机制及相关作用靶点,有望开发新的膀胱癌靶向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铁死亡;靶向治疗;膀胱癌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3.20.021中图分类号:R73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3)20-0083-04膀胱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
因吸烟、职业暴露等各类致癌因素增加,膀胱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目前膀胱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免疫治疗、放疗及辅助化疗。
由于膀胱癌的高转移率和多药耐药性,患者预后较差,迫切需要开发新疗法。
铁死亡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种铁依赖性的脂质过氧化介导的细胞死亡方式,细胞内活性氧(ROS)生成和降解失衡导致细胞抗氧化能力降低、脂质过氧化超载和质膜破裂,最终导致细胞死亡[2-3]。
大量研究表明,铁死亡在肿瘤生长抑制及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4]。
此外,肿瘤细胞增殖比正常细胞需要更多的铁,即肿瘤细胞对铁依赖性死亡的敏感性更高[5-6]。
因此,针对膀胱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细胞铁死亡调控机制的研究也大量涌基金项目: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2021KFY039)。
通信作者:程帆(E-mail: urology1969@)[33]YE T, YANG X, LIU H, et al. Theaflavin protects against oxa‑late calcium-induced kidney oxidative stress injury via upregula‑tion of SIRT1[J]. Int J Biol Sci, 2021,17(4):1050-1060.[34]KHAN S R.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s the molecular modulators of calcium oxalate kidney stone formation: evidence from clinical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J].J Urol,2013,189(3):803-811.[35]MING S,TIAN J,MA K,et al.Oxalate-induced apoptosis through ERS-ROS-NF-κB signalling pathway in ren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J]. Mol Med, 2022,28(1):88.[36]LIU Y, SUN Y, KANG J, et al. Role of ROS-induced NLRP3 in‑flammasome activation in the formation of calcium oxalate nephro‑lithiasis[J]. Front Immunol, 2022,13:818625.[37]IVERSEN M B, GOTTFREDSEN R H, LARSEN U G, et al. Ex‑tracellular superoxide dismutase is present in secretory vesicles ofhuman neutrophils and released upon stimulation[J]. Free RadicBiol Med, 2016,97:478-488.[38]KANG J, SUN Y, DENG Y, et al. Autophagy-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inhibition mechanism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in theformation of calcium oxalate kidney stones[J]. Biomed Pharmaco‑ther, 2020,121:109649.[39]SUN Y, KANG J, TAO Z, et al. Effect of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mediated excessive autophagy on apoptosis and formation ofkidney stones[J]. Life Sci, 2020,244:117232.[40]WU Y, ZHANG J, LI C, et al. The activation of ROS/NF-κB/ MMP-9 pathway promotes calcium-induced kidney crystal deposi‑tion[J]. Oxid Med Cell Longev, 2021,2021:8836355.[41]RIGALLI J P,BARROS E R,SOMMERS V,et al.Novel as‑pects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in the regulation of renal physiologi‑cal and pathophysiological processes[J].Front Cell Dev Biol,2020,8:244.[42]SINGHTO N,THONGBOONKERD V.Exosomes derived from calcium oxalate-exposed macrophages enhance IL-8 productionfrom renal cells,neutrophil migration and crystal invasionthrough extracellular matrix[J]. J Proteomics, 2018,185:64-76.[43]YAN L, CHEN J, FANG W. Exosomes derived from calcium ox‑alate-treated macrophages promote apoptosis of HK-2 cells by pro‑moting autophagy[J]. Bioengineered, 2022,13(2):2442-2450.[44]SHI J,DUAN J,GONG H,et al.Exosomes from miR-20b-3p-overexpressing stromal cells ameliorate calcium oxalate depositionin rat kidney[J]. J Cell Mol Med, 2019,23(11):7268-7278.(收稿日期:2023-03-10)83现,铁死亡也为膀胱癌的治疗提供了新方向,现就相关文献展开综述。
《临床肝胆病杂志》推荐使用的规范医学名词术语

临床肝胆病杂志第40卷第3期2024年3月J Clin Hepatol, Vol.40 No.3, Mar.2024[3]XIA SL, LIU ZM, CAI JR, et al. Liver fibrosis therapy based on biomi⁃metic nanoparticles which deplete activated hepatic stellate cells[J]. J Control Release, 2023, 355: 54-67. DOI: 10.1016/j.jconrel.2023.01.052.[4]LIU YW, DONG YT, WU XJ, et al. The assessment of mesenchymalstem cells therapy in 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 and chronic liver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J]. Stem Cell Res Ther, 2022, 13(1): 204. DOI:10.1186/s13287-022-02882-4.[5]ZHANG ZL, SHANG J, YANG QY, et al. Exosomes derived from hu⁃man adipos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meliorate hepatic fibrosis by inhibiting PI3K/Akt/mTOR pathway and remodeling choline me⁃tabolism[J]. J Nanobiotechnology, 2023, 21(1): 29. DOI: 10.1186/ s12951-023-01788-4.[6]ZHAO T, SU ZP, LI YC, et al. Chitinase-3 like-protein-1 function andits role in diseases[J].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2020, 5(1): 201. DOI: 10.1038/s41392-020-00303-7.[7]YANG H, ZHAO LL, HAN P, et al. Value of serum chitinase-3-likeprotein 1 in predicting the risk of decompensation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J]. J Clin Hepatol, 2023, 39(7): 1578-1585. DOI:10.3969/j.issn.1001-5256.2023.07.011.杨航, 赵黎莉, 韩萍, 等. 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3L1)对肝硬化患者发生失代偿事件风险的预测价值[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3, 39(7): 1578-158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07.011.[8]MA L, WEI J, ZENG Y, et al. Mesenchymal stem cell-originated exo⁃somal circDIDO1 suppresses hepatic stellate cell activation by miR-141-3p/PTEN/AKT pathway in human liver fibrosis[J]. Drug Deliv, 2022, 29(1): 440-453. DOI: 10.1080/10717544.2022.2030428. [9]NISHIMURA N, DE BATTISTA D, MCGIVERN DR, et al. Chitinase 3-like 1 is a profibrogenic factor overexpressed in the aging liver and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J].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21, 118(17): e2019633118. DOI: 10.1073/pnas.2019633118.[10]WANG CG, LI SZ, SHI JM,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in differenti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purification methods of 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 to mesenchymal-like cells in vitro[J]. J Jilin Univ Med Ed, 2023, 49(6): 1655-1661. DOI: 10.13481/j.1671-587X.20230634.王成刚, 李生振, 史嘉敏, 等. 体外人多能干细胞向间充质样细胞分化、鉴定和纯化方法的研究进展[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49(6): 1655-1661. DOI: 10.13481/j.1671-587X.20230634.[11]LI TT, WANG ZR, YAO WQ, et al. Stem cell therapies for chronicliver diseases: Progress and challenges[J]. Stem Cells Transl Med, 2022, 11(9): 900-911. DOI: 10.1093/stcltm/szac053.[12]YANG X, LI Q, LIU WT, et al.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in hepaticfibrosis/cirrhosis: From pathogenesis to treatment[J]. Cell Mol Im⁃munol, 2023, 20(6): 583-599. DOI: 10.1038/s41423-023-00983-5. [13]ZHAO SX, LIU Y, PU ZH.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derived exosomes attenuate D-GaIN/LPS-induced hepatocyte apop⁃tosis by activating autophagy in vitro[J]. Drug Des Devel Ther, 2019, 13: 2887-2897. DOI: 10.2147/DDDT.S220190.[14]LEE CG, HARTL D, LEE GR, et al. Role of breast regression protein39 (BRP-39)/chitinase 3-like-1 in Th2 and IL-13-induced tissue re⁃sponses and apoptosis[J]. J Exp Med, 2009, 206(5): 1149-1166.DOI: 10.1084/jem.20081271.[15]HIGASHIYAMA M, TOMITA K, SUGIHARA N, et al. Chitinase 3-like 1deficiency ameliorates liver fibrosis by promoting hepatic macro⁃phage apoptosis[J]. Hepatol Res, 2019, 49(11): 1316-1328. DOI:10.1111/hepr.13396.收稿日期:2023-06-09;录用日期:2023-08-17本文编辑:邢翔宇引证本文:LIU PJ, YAO LC, HU X, et al. Effect of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treatment of mice with liver fibrosis and its mechanism[J]. J Clin Hepatol, 2024, 40(3): 527-532.刘平箕, 姚黎超, 胡雪, 等.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对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分析[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4, 40(3): 527-532.读者·作者·编者《临床肝胆病杂志》推荐使用的规范医学名词术语有关名词术语应规范统一,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各学科名词为准。
生活史进化

第2章生活史进化张大勇生活史进化对策的研究起始于本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主要是由动物种群统计学(demography)和进化理论相结合而形成的。
在1920~1950年这一时期,生态学家已经开始广泛地运用寿命表方法研究动物种群,因而对于生活史的定量种群统计学后果已经具备了一个有效的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考察的是特定年龄个体的死亡率和生育率。
生态学家已清楚地知道,这些生活史参数无论是在种内还是在种间都有很大的变异。
种群遗传学和数量遗传学的迅猛发展同时也为达尔文关于表型性状适应价值的论述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第1章内,我们已经提到,早期的种群生态学并不关注种群内部的遗传变异,而种群遗传学也基本上忽略了种群动态过程。
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是生态学领域内长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一个难题;而这对于生活史对策研究却是至关重要的。
尽管Fisher(1930)早在30年代就已经提出应把种群统计学性状看作为表型的一部分并探索它们的适应性基础,但人们公认现代生活史进化理论创立于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Lack(1947)关于鸟类窝卵数、Medawar(1946,1952)关于衰老、以及Cole(1954)关于单次生殖/多次生殖进化的研究。
其后,生活史进化方面的研究蓬勃兴起,有关文献可说是浩如烟海。
但在本章内我们并不打算对整个领域进行全面地综述,而是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核心问题介绍其理论背景和发展趋势。
如果读者想要更全面地了解该领域,可以参阅Roff(1992)以及Stearns (1992)的专著。
侧重于基础理论方面的书籍有Charlesworth(1994)。
在进入本章具体内容之前,我们有必要首先熟悉一下生活史进化研究的基本途径—表型优化理论(参见第3章)。
2.1 进化生物学中的表型优化研究途径近些年,进化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已经开始广泛采用工程学和经济学领域内的数学方法来认识生命的多样性问题(Maynard Smith 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