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采区设计 精品
潘一矿煤矿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潘一矿采区巷道布置设计第一章采区概况潘一矿是淮南矿业集团主力矿井之一,1983年投产,设计生产能力 3.0M t/a,经过技术改造,2005年核定生产能力 4.0M t/a,矿井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13层。
其中13—1煤层是矿井目前的主采煤层,平均厚度 4.5米。
煤层结构复杂,顶底版一般为泥岩或沙子泥岩,遇水易泥化。
矿井投产以来,先后采用普通综采和综采放顶煤工艺开采13—1煤层。
由于普通综采采高较低,13—1煤层不能一次采全高,开采效率低,难以实现高产高效,综采放顶煤开采虽然可以一次采全高,但煤炭灰分较大,不能适应煤炭市场需求,且放顶煤开采影响工作面推进进度,制约生产能力的提高,另外综采放顶煤开采采空区留有余第一节煤系及煤层石炭、二叠系为本区煤系地层,共有可采煤层14层,总厚度为27.67m。
自上而下分别为1、3、4-1、4-2、5-2、6-1、7-1、8、11-2、13-1、16-1、16-2、17-1及18煤,其中13-1煤层为本采区主要可采煤层。
第二节采取内地质构造该采取根据地质勘探和邻近采区揭露的资料看,无较大的断层和明显的褶曲构造,对井下开采无明显的影响,构造尚属简单。
第三节煤层要素及顶底板特征所开采的C组13-1煤层:平均厚度4.49m,煤的密度为1.34t/ m3。
为较稳定煤层,无夹矸,煤质中硬,结构简单,高瓦斯。
顶底板特征见下表:第四节采煤方法和采煤工艺及劳动组织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在13-1煤层中,本采区采用后退式走向长壁一次采全高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回采。
初放期间采高为3m以内,正常回采期间为3.5-4.5m.工作面最大控顶距3.5m,最小控顶距2.3m,面积为13.5m2,三角煤根据情况采用炮采或丢弃方式处理。
工作面总体沿走向推进。
采煤工艺及劳动组织见下表:第二章采区及巷道布置第一节采区形式及工作面划分根据采区的走向长度和产量要求及采区的基本情况,将采区设计为采取上山在后面(即井底车场一侧)的单翼开采形式。
矿井开采设计--采区下部车场设计示例

n' nT 1841 21 62 75 301
20
采区中部车场设计——甩入平巷
m
T
n
c
b
S
α
a
B
T
L
α
21
采区中部车场设计——甩入平巷
2、确定竖曲线的相对位置
1)竖曲线各参数计算
取高道平均坡度iG=11‰, Gtg1iG3'7 4'9 ' 取低道平均坡度iD=9‰, Dtg 1iD3'5 0''6
存车线道岔选为ZDK615-4-12,参数同前,则
L k a B T 1 33 7 40 0 1 81 8 1 21 5553
29
采区中部车场设计——甩入平巷
4、甩车场线路总平面轮廓尺寸及坡度计算
1)总平面轮廓尺寸m2、n2计算
m 2 a 1 c a 2 o b 1 m c s ' c o ' T o 1 c s ' ' l D s o T 外 c s ' o
3)计算斜面非平行线路联接各参数
2、确定竖曲线的相对位置
1)竖曲线各参数计算
2)最大高低差H的计算
3)竖曲线相对位置——L1和 L2值计算 3、高、低道存车线各参数计算
1)闭合点的位置计算
2)计算存车线长度
3)平曲线各参数计算
4)计算存车线直线段长度
5)计算存车线单开道岔平行线路联接点长度
4、甩车场线路总平面轮廓尺寸及坡度计算
取低道竖曲线半径RD=9000;暂定高道竖曲线半径RG=20000。 高道竖曲线半径各参数计算:
G '' G 1 0 3 0 '4 ''1 3 1 '4 7 '' 9 9 0 5 '5 '3 ' 2
天顺煤矿采区设计 精品

目录前言 (3)一、矿井概况 (3)二、开拓方式 (3)三、通风系统 (4)四、开采状况 (4)五、本采区设计依据 (5)第一章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 (7)第一节采区概况 (7)一、采区范围 (7)二、邻近采区开采情况: (7)三、地面位置及建筑物: (8)四、区内钻孔情况: (10)第二节煤层赋存情况及顶底板特征 (11)一、煤层赋存情况 (12)二、顶底板特征 (12)第三节采区储量分析 (13)第四节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7)第五节地质构造 (17)第六节水文地质 (17)第七节其它地质因素 (18)第二章采区方案设计及方案比较 (18)第一节方案设计 (18)第二节方案比较 (20)第三章采区巷道布置 (21)第一节采区巷道布置 (21)一、采区准备巷道布置: (21)二、采区阶段划分 (22)三、区段石门、回采顺槽布置 (23)四、采区工程量 (23)第二节巷道断面及支护 (24)一、巷道断面: (24)二、巷道支护方式: (24)第四章采掘顺序及采煤方法 (24)第一节掘进顺序 (24)第二节回采顺序 (29)第三节采煤方法 (31)一、采煤方法选择的原则 (31)二、采煤方法的选择 (31)第五章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34)第一节采区生产能力 (34)第二节采区服务年限 (35)第六章矿井通风 (35)第一节矿井总风量计算 (35)一、其它井巷实际需要风量计算 (36)二、矿井风量计算方法 (36)三、矿井总进风量 (43)第二节矿井通风路线 (43)第三节避灾路线 (44)第七章采区排水系统及设备选型 (44)第一节排水系统 (44)一、消防降尘供水系统 (44)二、排水系统 (45)第二节排水设备选型 (45)第八章采区供电及装备 (46)第九章运输系统 (46)第十章压风系统 (46)第十一章防尘系统 (47)第十二章供水系统 (47)第十三章防火系统 (48)一、灌浆防灭火 (48)二、氮气防灭火 (50)三、其它综合防灭火措施 (51)第十四章采区通讯系统 (52)第十五章安全监测监控系统 (52)一、监测监控系统 (52)二、人员定位系统 (54)第十六章灾害预防及处理措施 (54)一、预防瓦斯和粉尘爆炸的措施 (54)二、预防井下火灾的措施 (55)三、粉尘的综合治理 (58)四、井下顶板事故防治措施 (59)五、预防井下水灾的措施 (59)六、其它事故的防治措施 (60)七、矿山救护 (61)第十七章采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61)第十八章提升、通风和排水设备 (62)第一节提升设备 (62)一、概述 (62)二、立井提升设备 (63)第二节通风设备 (65)一、设计依据 (65)二、风机所需的风量及负压 (65)三、设备选型 (66)四、反风措施 (66)第三节排水设备 (66)采区设计附图: (67)前言一、矿井概况天顺矿业位于东天山以北,地处巴里坤煤田的西部,巴里坤盆地的平原地区,井田中心坐标:北纬44°08′59″,东经92°24′52″。
煤矿采区设计

第一章矿井概况第二章设计采区地质概况一、采区位置+2343m水平南翼采区位于矿井运输下山车场以南, +2359水平以下,阶段高度16m。
从井田中央车场(2365水平车场)南翼采区总走向长度为380米,煤层平均水平厚度34米,南翼采区内煤层沿走向煤层倾角有变化,从运输上山位置算向南翼走向270米倾角为14°,从270米至采区边界煤层倾角约为20-23°。
采区与地面的垂深为78米。
二、采区邻近关系及老窑和采空区+2359水平南翼采区上部为+2365水平南翼采区,两个采区之间的高差6米,2004年6月25日已采完封闭,回采范围为走向从+2365水平井田南边界到+2365水平南翼采区第一煤门以南10米处,共329米,回风水平标高+2386,阶段高度21米。
+2365水平北翼采区范围为走向从+2365水平井底车场算起向北153米。
+2365水平井底车场永久煤柱为86米。
+2365水平和+2359水平南北翼采区范围内无小窑开采破坏区,但上部+2365水平南翼采区采空区与+2359水平南翼采区有重叠现象。
因+2365水平以上(包括+2365水平)都为仓储式开采,有阶段煤柱和仓间煤柱,采空区顶板没有完全垮落,采空区的火、水、顶板等灾害对+2359水平的影响较大,采区布置过程中要做好探放水工作,并采区投产前要做好采空区灭火和预先放顶工作。
矿井南部有原乌鲁木齐县水西沟乡小东沟(东来顺)煤矿立井,开采最底水平标高为+2357米(一说+2337m),北翼采区走向长度为102米。
原乌鲁木齐县水西沟乡小东沟煤矿北翼采区与我矿南翼采区边界之间有40米的边界煤柱。
三、采区地质煤层顶底板A号煤层顶板岩性为粉砂岩,含泥质成份,不稳定,易冒落,属软弱岩石。
A号煤层底板为泥岩,厚2.0m。
全区稳定发育,遇水软化或膨胀。
该泥岩极不稳定,开采时一般都留有护底煤柱,不揭露该底板,A号煤层底板为软弱岩石,曾经发生过因顶板冒落造成人员伤亡事件。
煤矿采区设计文本

目录第一章采区概况及建设条件 (2)第一节采区概况 (2)第二节地质情况及可采煤层情况 (3)第三节采区储量 (5)第二章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7)第一节采区生产能力的确定 (7)第二节采区服务年限 (8)第三章采煤方法选择及采区参数选择计算 (9)第一节采煤方法选择 (9)第二节采区(或盘区、分区)参数选择计算 (11)第四章采区巷道布置 (14)第一节采区巷道布置方案的、采区上(下)山的位置、数目和用途选择 (14)第二节采区生产系统综述 (15)第三节采区回采工作面配备和生产能力验算 (16)第四节开采顺序 (17)第五节采区准备工作及组织 (17)第五章回采工艺 (19)第一节设计回采工作面概况 (19)第一节回采工艺的确定 (21)第三节循环方式、作业形式的选择及循环图表的编制 (22)第一章采区概况及建设条件第一节采区概况一、采区位置、开采范围宏杰煤矿四采区位于井田南翼二水平,上(浅部)以+1400m标高煤层底板等高线为界,与一水平二采区相接;下(深部)以+1200m标高煤层底板等高线为界;南以井田边界为界,北与二水平5采区为界。
二、与邻近采区关系、采区内煤系产状、可采层厚度含煤地层为龙潭组,井田内自下而上共有6层可采煤层,其中全井田可采和基本可采煤层3层,厚度8.40m;三采区可采煤三层,见表1-2-2。
1、1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中段上部,一般厚2.10~3.20m,可采平均厚2.65m,容重为1.46t/m3。
全区可采,煤层稳定,属特低硫中灰煤,煤层硫份在0.82%,灰份平均16.23%,可选性好。
顶板条件:1号煤层煤层直接顶板为粉砂质,厚3.50m左右,具水平层理,节理较发育。
底板条件:底板为泥岩、炭质泥岩,较软,无夹矸,吸水性较强。
2、2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中段中部,一般厚2.40~3.10m,可采平均厚2.75m,容重为1.56t/m3。
全区可采,煤层稳定。
顶板条件:9煤层顶板为粉砂质泥岩,厚4.0m左右,为灰色泥质粉砂岩,具水平微波状层理。
【精品】煤矿采区设计范本

第一章采区地质概况第一节采区概况一、交通位置能源煤矿,行政区划隶属于XX县XX镇管辖。
矿区位于XX县城南东方向,公路里程56千米处(简易公路),地理坐标:东经104°25′00″—104°26′00″,北纬25°32′15—25°33′15″,面积2.39平方千米。
省级公路从大河西部通过,大河镇至矿区有简易公路相通,里程约26千米,富源至曲靖65千米(二级路面),贵成线支线经过富源县城,交通尚属方便(见图1).二、矿井情况该矿井位于××矿一水平右翼,东以矿井边界为界,西与六采区相临,东翼1950等高线为界,西翼1700m等高线为界,走向平均长度1200m,采区平均倾斜长800m,采区面积为0。
45Km2。
采区可开采煤层为K9一层煤,K9平均厚度2 m,煤层的倾角平均为170,一层煤均为主焦煤,煤的密度均为1.4t/m3.能源煤矿矿区属低—中山区,地势西部、北部、东部高,中部、南部低,地形切割剧烈.区内最高点为北东区无名山梁,海拔标高+2181。
72米,最低点为南部小溪沟,海拔标高为+1823米,最大相对高差358.72米.第二节地质特征及水文地质条件一、煤层顶底板情况K煤层伪顶为粘土岩及砂质泥岩。
粘土岩厚0.05~0。
2m,鲮片状,松软易土脱落;砂质泥9岩厚0.2m~0。
4m,灰黑色、厚状、质硬。
直接顶为厚0。
05m~0。
15m等间距互层的层状、似层状菱铁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厚度为6m~10m,基本顶为中等稳定顶板。
伪底为厚0.1m~0.3m的碎屑状粉砂质粘土岩,水侵呈粘糊状,易膨胀.直接底为透境状、藕节状菱铁质粉砂岩包裹于泥质粉砂岩中.厚度为4m~5m。
二采区地质构造采区内为向斜构造,向斜两翼为单斜构造。
单斜产状:左翼213°NE∠17°右翼1°SE∠17°在开采时可沿向斜轴布置上山巷道。
采区边界有一正断层,对采区影响较小,可作为采区边界。
13煤采区设计

前言新疆库车县墩阔坦镇煤矿位于库车县阿艾矿区捷斯德里克向斜东端,库车河东岸,距217国道700m,行政区划隶属库车县北山牧场管辖。
2002年9月受新疆库车县墩阔坦镇煤矿委托,新疆煤炭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新疆库车县墩阔坦镇煤矿初步设计》及《新疆库车县墩阔坦镇煤矿初步设计安全专篇》。
2003年6月《新疆库车县墩阔坦镇煤矿初步设计》及《新疆库车县墩阔坦镇煤矿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由新疆煤炭管理局审批通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炭工业管理局文件(新煤规发【2003】187号文件),关于新疆库车县墩阔坦镇煤矿初步设计(代可研)审查意见。
新疆煤矿安全监察局文件(新煤安监发【2003】78号文件),关于新疆库车县墩阔坦镇煤矿初步设计(代可研)安全专篇的审查意见。
该煤矿2003年11月28日开工建设,2006年12月15日竣工试生产。
2007年7月正式投产,目前矿井生产能力9万t/a。
开拓方式为斜井开拓。
该煤矿2009年8月28开始进行专项技术改造,2011年3月经生产能力核定。
目前矿井生产能力45万t/a。
井田内共有可采煤层下12、下13层,编号分别为下12、下13平均厚度分别为5.1m、2.11m。
井田内煤层赋存较稳定,两煤层均属特低灰、特低硫、特低磷、弱粘结~微膨胀熔融粘结、低熔、高发热量的煤。
矿井为低瓦斯矿井,煤尘具有爆炸性,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目前该矿井采用走向长壁综采放顶煤采煤法,采区回采率达到约80%左右。
采用该采煤方法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面安全条件,提高了矿井煤炭资源回收率,减少了矿井万吨掘进率。
矿井目前准备开采上山采区下13煤层,为了进一步提高矿井的安全技术水平,特委托我院编制矿井上山采区下13煤层采区设计。
一、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1.新煤安监发〔2008〕111号《转发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挂关于加强煤矿放顶煤开采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2.2001年12月由新疆煤田地质局一六一煤田地质勘探队编制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墩阔坦乡煤矿东井详查地质报告》及批复。
煤矿采区毕业设计

第一章矿井概况一、矿井的交通位置、开采范围及周边情况。
湘东八矿矿井位于永兴县马田镇内。
东西走向长3.53km,南北倾向宽1.56km,面积约5.06 km2。
开采上限标高为+236m,下限标高为-400,现已开采至-180水平。
地理坐标:东经117°”,北纬27°”。
铁路有京广线、公路有107国道、矿区内有矿用窄轨铁路,往西经马田矿业公司矿部直抵马田煤业公司集中煤仓,往东经高泉塘可达新星,湘东八矿距京珠高速公路马田出口只有2km,距107国道有5km,本井田交通十分方便。
二、矿区自然地理、水源和电源、区域经济和建设材料矿井地形属丘陵地形北高南低, 地表水系较发育,从北流向南,矿井涌水量随季节变化而变化,雨季增大,旱季减少,大气降水和老窑水是矿井涌水的主要补给源。
区内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降雨量最大为1870.90mm,最小为906.9mm历年最高气温41.5℃,最低气温-7.7℃,年平均气温+16.1~18.2℃,适宜植物、农作物生长。
矿井水源、电源条件满足矿井生产需要,生产建设用材料供应方便,当地社会经济条件良好。
三、矿井开拓部署概述矿井采用底板斜井开拓。
在井田中央布置一条主井和一条副井,采用中央边界式通风系统,抽出式通信网方式。
矿井共划分为三个水平,一水平开采标高为+236m~±0,共布置11、12、13三个采区;二水平开采标高为±0~-200m,共布置21、22、23三个采区;三水平开采标高为-200~-400m,共布置31、32两个采区。
一水平已开采完毕,二水平已采至-180m。
三水平为接替水平,目前正在开拓准备中。
四、矿井储量、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矿井储量汇总表(单位:万t):2、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矿井生产能力15万t/a,服务年限37年。
第二章采区位置、范围、煤层及开采技术条件一、采区名称与位置本设计采区为湘东八矿三水平的第一个采区,即32采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煤矿采区设计说明书编制:审核:负责人:日期:第一章序言一、矿井基本情况1、XX县XX煤矿位于XX省XX县城北方向,距XX县城约13km,距下山镇约6 km。
矿区有简易公路与320公路相连,交通方便。
XX 县XX煤矿隶属XX县下山镇管辖;属私营性质。
XX县XX煤矿属于整合矿井,由原XX县XX煤矿、XX县兴柳煤矿、XX县海马坡脚煤矿等三矿整合形成,整合以原XX煤矿为主体进行,整合后新的矿井名称为XX县XX煤矿,于2011年5月验收合格成为年产15万吨的生产矿井,云南工投集团动力配煤股份有限公司又于2 0 1 1年10月将其收购。
2、根据采矿许可证的划定,XX省国土资源厅2011年5月下发的XX县XX煤矿采矿许可证(证号:C5200002011051120113066),由17个拐点坐标划定。
准采标高由+1650m至+1200m 面积3.7402Km。
根据XX 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2007年5月提交的《XX省XX县XX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保有(122b +332+333)资源量为819万吨(包括村寨及工业广场压覆资源量为188万吨);潜在煤炭资源量(334?)为936万吨(包括村寨及工业广场压覆资源量为188万吨)。
”矿井服务年限18.79年,该矿井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管理。
3、矿井为平硐矿井用一条主平峒(串车运输)担负煤炭、矸石、材料运输及行人、进风、敷设各种管线等任务;用一条回风斜井回风。
主平峒位于原XX煤矿工业广场,回风斜井位于原兴柳煤矿工业广场,中央分列式通风方式,开采方式为本次开采方案设计设置+1548m运输大巷,+1548m运输大巷布置在K1煤层和K 2煤层之间。
在K3煤层回风大巷标高布置回风大巷,回风大巷主要做一采区回风用。
回风大巷与回风斜巷沟通后与回风斜井相连。
采煤工艺原一采区为放炮落煤。
4、矿井水平划分:整合后开采系统初期主采向斜轴西北翼K2和K3煤层,初期开采水平为主平硐和运输大巷标高+1548m。
初期只划分为一个水平。
企业注册地云南省昆明市,注册资本46亿元,现有资产总额130亿元,从事煤炭开采和销售,目前处于生产阶段。
二、编制依据1、《XX县XX煤矿开采方案设计(变更)》(2010年7月);2、《XX县XX煤矿开采方案设计(变更)安全专篇》(2010年8月);3、XX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XX县XX煤矿《采矿许可证》(副本)证号5200000710957;4、XX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2008年5月提供的K2、K3煤层煤层自燃倾向性与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表;5、XX省煤炭管理局文件:黔煤行管字[2007]516号《对黔西南州煤矿2007年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6、黔煤生产字[2008]1379号《对黔西南州煤矿2008年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7、XX省能源局文件(黔能源发[2009]276号)关于黔西南州煤炭局《关于上报黔西南州2009年度煤矿瓦斯等级鉴定的报告》的批复;8、XX省煤炭管理局文件-黔煤生产字[2008]241号文-关于《关于转报〈XX县XX煤矿K2、K3煤层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报告〉的报告》的批复;9、《煤矿安全规程》(2010年版);10、设计规范、规程、和有关法律法规。
二、采掘情况及调整采区设计原因1、XX县下山镇XX煤矿是由海马坡脚煤矿、兴柳煤矿,整合而成的煤矿,各层煤都均在不同程度上有所破坏,由于XX县历史原因,在整合后的兴旺煤矿范围内原XX煤矿、兴柳煤矿、海马坡脚煤矿均开采K2煤层,经调查,该煤层已全部采空、破坏,该煤层现已基本停采,原设计的采区布置无法继续向前施工巷道。
2、从我矿开采的情况来看,在矿井的最西南侧附近存在一向斜构造,煤层的产状与开始设计用的产状完全不相同,如果按以前的采区划分将在运输环节上受到一定的制约。
3、根据各个煤层的露头以及生产过程中所揭露的煤层巷道来看,在矿井的西翼端只需布置一个水平,一个采区上下山开采,这样大大提高了运输能力,并简化了通风系统。
第二章采区概况一、采区位置地面位置位于矿区的西南侧边界,最低标高+1561m,最高标高+1758m 。
井下位置:二采区位于1525运输巷下部,靠近井田西南部边界。
邻区无其它采区开采。
采区平均走向长540米,倾斜长度650米。
二、开采范围:由于XX煤矿为整合矿井,矿区范围内K2煤层已全部采空,现有可采煤层共有K3、K4、K5、K6在开采该区域时有一向斜构造经过。
开采上限1525米,开采下限1485米。
第三章采区地质特征一、矿区地层及区域地层1、区域地层区域范围均为沉积岩。
区域内缺失中、上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地层均有出露,以二叠、三叠系地层分布最广,见表2——1。
区域地层简表表2—1工作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准地台(1级)—黔北台隆(11级)—六盘水断陷(Ⅲ级)—普安旋扭构造变形区(Ⅳ级)—潘家庄背斜南东翼。
构造以北东向展布为主。
出露地层以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及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为主,二叠系为一套碎屑岩沉积,三叠系为一套碎屑岩沉积。
2、矿区地层矿区及周边出露的地层有上二叠统龙潭组及第四系地层。
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1、龙潭组(P31):深灰、灰黑色薄层含煤粘土岩、砂岩,少量泥灰岩、硅质岩。
与下伏茅口组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厚大于350m。
依岩性可分为三段,其中第一段在工作区未出露,在此不已赘述,现叙述如下:1)第二段(P3l2)为区内主要含煤地层:灰、褐灰色粘土岩、砂质粘土岩夹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粉砂质粘土岩、钙质砂岩、及炭质页岩、煤层夹泥灰岩,区内未见底部,顶部灰、灰褐色中厚层泥质粉砂岩、细砂岩,在全区内主要可采煤层有K1、K2、K3、K4、K5、K6,其余为局部可采。
该组产腕足类、瓣鳃类、海百合、螺等动物化石及大羽羊齿、栉羊齿等植物化石。
厚度大于170.6m2)第三段(P3l3)灰、黄灰色粘土岩、砂质粘土岩,夹深灰、灰色薄至中厚层粘土质粉砂岩、细砂岩、炭质粘土岩、铁绿泥石岩及层煤。
在区内未见顶,有K1、K2煤层可采,其余煤层均不可采。
厚度大于:50m、2、第四系(Q):为灰黄色粘土质坡积物、冲积物,厚度小于25m,主要分布于低洼处。
工作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准地台(1级)—黔北台隆(11级)—六盘水断陷(Ⅲ级)—普安旋扭构造变形区(Ⅳ级)—潘家庄背斜南东翼,工作区发育一宽缓小向斜,其轴线呈近北东一南西向展布,在向斜南东翼地层总体倾向北西,倾角8-12°,向斜北西翼地层侧向南东,倾角8-15°,矿区内无断裂分布。
综上所述,矿区内地层走向主要为近北东一南西向,倾向北西或南东,倾向变化不大,倾角8-12°,矿区没有断裂分布,因此确定该矿区为构造复杂程度为简单—中等类型。
区内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1)中上部,为深灰、灰黑色薄层粘土岩、砂岩,少量灰岩、硅质岩,含煤层10——20层,其中有编号的为6层,编号分别为K1、K2、K3、K4、K5、K6,含煤平均总厚约20.88m,其它为零星或局部采煤层。
矿区内含煤地层为龙潭组(P31)中上部,厚约220m,含煤层10——20层,含煤平均总厚约20.88m,其它为零星或不可采煤层,含煤系数0.91%,可采煤层为K1、K2、K3、K4、K5、K6煤层六层,总厚9.88—11.82m,一般10.88m,采用厚度10.88m,占该组总厚的0.41%。
矿区主要可采煤层为K1、K2、K3、K4、K5、K6煤层,由上到下叙述如下;(一) K1煤层位于龙潭组(P31)上部,下距K2煤层约15 m,较稳定,厚度1.9—2.2m,平均2.00m,全区稳定可采,无夹矸,结构较简单。
顶板:直接顶板为粘土岩,强度低。
间接顶板为泥质粉砂岩。
粉砂岩为钙质胶结,坚硬,局部裂隙较发育。
底板:直接底板为粘土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粘土岩,强度较低,水稳性差。
间接底板为细砂岩、煤层,细砂岩为泥质胶结,易风化破碎。
(二) K2煤层位于龙潭组(P31)上部,较稳定,上距K1煤层约15 m,下距K3煤层约50 m,煤层厚度1.5—2.13m,平均1.81m,全区稳定可采,无夹矸,结构较简单。
顶板:直接顶板为粘土岩、泥质粉砂岩,强度较低,水稳性差。
间接顶板为粉砂质粘土岩、泥质粉砂岩、细砂岩、煤层。
泥质粉砂岩、粉砂质粘土岩,强度较低,水稳性差;细砂岩为钙质胶结,裂隙较发育,抗压强度较大。
底板:直接底板为粘土岩、泥质粉砂岩。
粘土岩、泥质粉砂岩,强度较低。
间接底板为细砂岩或泥质粉砂岩或煤层。
细砂岩为钙质胶结,抗压强度较大;泥质粉砂岩强度较低,易风化破碎。
(三) K3煤层位于龙潭组(P31)中部,较稳定,下距K4煤层约25 m,煤层厚度1.0—1.5m,平均1.2m,全区稳定可采,无夹矸,结构较简单。
顶板:直接顶板为粉砂岩或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粘土岩,强度较低,易风化破碎。
间接顶板为细砂岩、粘土岩。
细砂岩为钙质胶结,裂隙较发育,坚硬;粘土岩易风化,软弱。
底板:直接底板为泥质粉砂岩、粘土岩,软弱,易风化。
间接底板为细砂岩、粉砂质粘土岩、煤层。
细砂岩钙质胶结,微小裂隙较发育、较坚硬;粉砂质粘土岩,强度小,水稳性差。
(四) K4煤层位于龙潭组(P31) 中部,较稳定,下距K5煤层约20 m,煤层厚度2.3—2.7m,平均2.58m,全区稳定可采,无夹矸,结构较简单。
顶板:直接顶板为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粘土岩,强度较低,易风化破碎。
间接顶板为细砂岩、粘土岩。
细砂岩为钙质胶结,裂隙较发育,坚硬;粘土岩易风化,软弱。
底板:直接底板为粘土岩,软弱,易风化。
间接底板为细砂岩、粉砂质粘土岩、煤层。
细砂岩钙质胶结,微小裂隙较发育、较坚硬;粉砂质粘土岩,强度小,水稳性差。
(五) K5煤层位于龙潭组(P31) 中部,较稳定,下距K6煤层约15 m,煤层厚度1.9—2.2m,平均2.0m,矿区稳定可采,无夹矸,结构较简单。
顶板:直接顶板为炭质粘土岩,强度较低,易风化破碎。
间接顶板为细砂岩、粉砂岩。
细砂岩为钙质胶结,裂隙较发育,坚硬;粘土岩易风化,软弱。
底板:直接底板为粘土岩,软弱,易风化,间接底板为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煤层,粉砂质粘土岩,强度小,水稳性差。
(六) K6煤层位于龙潭组(P31) 中下部,不稳定,上距K5煤层约18 m,煤层厚度1.0—1.5m,平均1.2m,矿区稳定可采,无夹矸,结构较简单。
顶板:直接顶板为粘土岩、泥质粉砂岩,强度较低,水稳性差。
间接顶板为粉砂质粘土岩、细砂岩、煤层。
泥质粉砂岩、粉砂质粘土岩,强度较低,水稳性差;细砂岩为钙质胶结,裂隙较发育,抗压强度较大。
底板:直接底板为粘土岩、泥质粉砂岩。
粘土岩、泥质粉砂岩,强度较低。
间接底板为细砂岩或煤层。
细砂岩为钙质胶结,抗压强度较大;泥质粉砂岩强度较低,易风化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