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全国卷历史一轮复习练习:考点35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作业 含解析 精品
全国通用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准培优练习(精品解析)

全国通用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准培优练习(精品解析)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精准培优专练一、单选题1.1911年7月,《大江报》因发表两篇鼓吹革命的时评被政府封禁,消息传出,武汉三镇舆论大哗,全国各地报馆纷纷响应支持《大江报》的正义斗争,《大江报》因此声名大振。
该材料可用于佐证A.辛亥革命的思想准备B.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言论自由成社会共识D.维新变法影响深远【答案】1.A【解析】从材料“1911年7月”“《大江报》因发表两篇鼓吹革命的时评被政府封禁”“全国各地报馆纷纷响应支持《大江报》的正义斗争”中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前,革命派从思想上进行比较充分的准备,故A项正确;B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材料中强调的是辛亥革命的背景,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言论自由成为共识和维新变法的影响,排除CD项。
2. 1908年4月,上海公共租界英商电车公司颁布了乘车守则若干条,其中规定:不准在车辆行驶时上下车、不准头和手伸出车外、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不得带狗等动物上车等等。
该守则A.有意贬损中国人道德水准B.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C.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养成D.与中国传统习俗发生抵触【答案】2.C【解析】材料对人们乘坐交通工具的行为进行具体的规定,有利于人们形成文交通出行习惯,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的养成,C正确;材料与“贬损中国人道德水准”无关,排除A;材料的规则,不只是适用于中国人,也适用于租界的外国人,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贬损中国人道德水准”,排除D。
3.1908年《图画新闻》中载有一份衙门堂审记录:“(女子严阿苏与男子梁海相识,路上相遇,因邀同行,为巡士抓获)官问:何时与梁相识?阿苏回: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官问:此事汝母知否?阿苏回: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
官斥二人:汝不凭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居然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业】

课时作业2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高三联合考试)“编结毛辫,向非汉制所遗。
自从满清入主,强迫人民为之。
现已实现改革,积习自当力除。
惟直光复伊始,剪否听民便宜。
衣服暂可仍旧,并非必仿泰西。
”该告示的写作者认为()A.留辫已成风俗,应尽量保留B.应理性地看待社会风俗变迁C.满汉民族必须平等相待D.应与清政府作必要妥协解析:“剪否听民便宜”“并非必仿泰西”等字眼意在强调应理性地看待社会风俗变迁而不能整齐划一,选项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可以保留也可以不保留,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民族平等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理性地看待而非作必要妥协,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答案:B2.(2018·佛山高三评估)下图为近代《图画日报》上刊载的《上海社会之现象——妇女亦乘脚踏车之敏捷》的图文报道。
该报道反映的历史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A.19世纪中期B.20世纪初叶C.20世纪20年代D.20世纪50年代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妇女着旗袍骑自行车郊游”反映了服饰和交通工具的变化,体现了近代中国的进步,这些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辛亥革命后,故20世纪初叶,B项正确。
19世纪中期,妇女没有得到解放,排除A。
图示信息无法确定是20世纪20年代,故排除C。
20世纪50年代迟于20世纪初叶,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答案:B3.(2018·榆林高三诊断)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自次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卑职”等用语。
此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
这种现象说明()A.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B.晚清时期封建陋习已基本被清除C.部分清廷官员逐步认同近代观念D.晚清时各省已摆脱中央政治控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019版高考历史(课标版)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第十三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2018模拟题)

第十三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1912年的《大公报》记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喜用外货,亦无足异。
无如政界中人,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
”这表明近代中国( )A.生活方式的变化有明显的政治色彩B.生活方式实现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C.西装革履成为当时社会生活的时尚D.报纸等大众传媒引领社会生活时尚2.[2014课标全国卷Ⅱ,28,4分]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3.[2018辽宁庄河中学、沈阳二十中联考,26]1935年4月3日,“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在上海市江湾新市政厅大礼堂内举行。
57对新人结成佳偶。
没过多久,汉口、北平等地纷纷效仿,几乎每届都由市长等名流给新人证婚。
这反映出( )A.市民生活习惯日趋文明B.追求自由观念深入人心C.中国传统习俗逐渐消亡D.政府积极推动移风易俗4.[2018甘肃武威六中测试,25]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1982年为144.6千克,2002年降至78.5千克,这表明( )A.自然灾害致粮食产量下降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C.居民膳食结构日益多样化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
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
20 世纪80 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
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
中国青年热情地接受了西方现代文化,中国服饰也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思考一:1876-1894年铁路发展为什么缓慢?
同治二年(1863)上海洋商禀请造上海至苏州的铁 路时,总理衙门即指示李鸿章:“铁路与发铜线, 事同一律,万难允许”,并要求“密致通商各口岸, 一体防范”。 ——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 政府明令禁止 1876年,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淞沪铁路。但 不久即被拆毁并掷入大海。
▲新中国成立: 人民当家作主,生活改善,极左 思想影响 ▲改革开放: 经济发展迅速,与世界日益接轨
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
1、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1)政治上:促进了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 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 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
近现代工商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城市 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3)思想上: 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促进 思想解放,自由平等观念等深入人心 (4)科技上: 科技水平进步,物质产品、生活 用品、娱乐设施等不断丰富
(5)进步人士的推动
先进中国人认识到自身落后,主动向 西方学习,进步人士的鼓吹与提倡(如:维 新派人士倡导的不缠足运动) (6)民众心理: 崇洋媚外、追求时尚、美观、舒适等心理
三、影响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的重大事件
▲鸦片战争:列强侵略、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传入 ▲洋务运动: 兴办洋务、近代工业、教育等 ▲维新变法: 向西方学习,发展工商业,为实现 强国目标,要求改良社会风俗 ▲辛亥革命: 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民主共和 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 民主科学思想传播,思想解放
(数据来源:《剑桥中华民国史》与国家统计局权威数据)
3.5 3 2.5 2 1.5 1 0.5 0 0.04 1.27 1.03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江苏专版):(十八)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时检测(十八)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1904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劝戒缠足示谕》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民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B.移风易俗借助了官方的权威C.上海率先出现社会习俗的嬗变D.废止缠足已为社会各阶层接受解析:选B考生从题中可知,张之洞、袁世凯作为官员推动了禁止缠足的运动,所以依据天足会发行的书目可以看出“借助了官方权威”,故B项正确。
A项“民国政府”与材料“1904年”不符;C、D两项材料未体现。
2.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
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
由此可知民国初年()A.服饰文化颠覆了传统B.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C.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D.服饰变革带有时代色彩解析:选D“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表明服饰文化并未颠覆传统,故A项错误;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是随着外国的侵华战争,故B项错误;“普遍接受”说法太绝对,故C项错误;“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
民间衣着更为自由”表明服饰的变化受时代的影响,故D项正确。
3.(2018·宿迁质检)《申报》1897年7月14日报道,“有客籍之人旅游过此者,谓之较之两三年前有不同焉,以沪上求时新……而不知在土著之人观之,则凡诸不同者,不待两三年也,有一岁而已变者焉,有数月而即变者焉”。
材料表明近代上海() A.中外贸易发展较快B.社会生活受西方影响较大C.社会习俗趋新善变D.地处通商口岸交通较便利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的“较之两三年前有不同焉,以沪上求时新”,说明近代上海社会习俗变化较快,C项正确。
材料中未涉及中外贸易,A项错误。
材料中未体现“受西方影响”,B项错误。
2019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课后限时集训: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课后限时集训((时间:45 分钟分值:85 分)(对应学生用书第339 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 分,共48分)1.“窃以为此其间不如变通办理,易女工而为男工。
夫织布、纺纱、轧花等事,虽似乎近乎妇人女子之事,其实仍是工作,机器或稍笨重,一有脱落等情,妇女即束手无策,仍须借力于男工。
而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
”材料反映了()A .对妇女的关心与尊重B •传统封建观念影响妇女就业c.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完全解体D•妇女不能适应机器生产的要求B [A 项与材料“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 不符,故A 项错误;根据材料“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可知,男女不平等的封建观念影响妇女就业,故B项正确;C项完全解体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故c 项错误;D 项表述过于绝对,故D 项错误。
]2. (2017汉中高三质检)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在《剑桥民国史》中写道:“任何人把1912-1949 年的中华民国与在它之前的晚清时期及在它之后的人民共和国作比较,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
”下列史实能为费教授提供论证的是()A .时逢满岁戏抓周,罗列书玩并砚筹B .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C.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D •伶人歌唱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生D [根据材料中“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可知,这里强调的是西方对中国的影响。
A、B、C 三项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排除;D 项中留声机属于西方事物,故D项正确。
]3. 同治年间,美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希望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但没有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了;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遭到拒绝。
这些现象说明当时清政府()A .注重维护国家主权B .在被动地向西方学习C.仍缺乏近代化意识 D .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C [材料中“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不属于侵略行为,故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向西方学习,故B 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对近代事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故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对外政策的变化,故D项错误。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练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练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单选题1.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
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
该年画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答案】1.D【解析】《海上第一名园》明显是写实的风俗画,不是以形求神的文人画,故A项错误;清末追求时尚还未成为国民共识,故B项错误;由图中的路灯和电线可知,此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此时最新的交通工具是汽车,而年画中并没有,故C项错误;年画中张园建筑风格偏向西化,与传统风格合为一体,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场景,有马车、有人力车,有礼帽、马褂、路灯、电线等,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故D 项正确。
2.1895年,《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机关报,内容首为阁抄;余依次为选登英国路透社新闻电讯选译《泰晤士报》等外国报纸的消息、评论;选录津、沪、港、粤、汉等地报纸的新闻、言论,摘编“西国格致有用诸书”;最后附有梁启超等人的编者按和论说。
据此可知,该报A.体现了晚清腐败统治 B.志在于宣传维新思想C.有利于平息社会矛盾 D.是晚清大众传媒创新【答案】2.B【解析】《中外纪闻》是维新派创办的报纸,“西国格致有用诸书”说明其创办的目的是宣传维新思想,推动中国社会思想进步,故B项正确。
A项错在晚清的腐败政治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来。
C项错在该报纸并不能平息社会矛盾。
该报纸并非晚清大众传媒的创新,创新是指以前没有而现在新出现的事物,没有证据说明该报纸是中国近代的第一份报纸,故D项错误。
3.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用前清官厅恶称。
”上述称谓变化的社会意义主要在于A.强调信念一致 B.强化公仆意识C.充实人民语言 D.彰显平等精神【答案】3.D【解析】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的影响。
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练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时练习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民国后的舆论强调:“民国建制,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
今世界各国,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
”这充分说明()A.服饰嬗变认识逐渐趋同B.传统服饰退出历史舞台C.中国服饰已经完全西化D.城乡服饰渐趋走向统一解析:认识逐渐趋同,与材料中“民国后的舆论强调”“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舆论强调”“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反而表明传统服饰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故B项错误;材料中“舆论强调”“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反而表明尚未完全西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规定服制”是指“趋用西式”和传统服饰,而非城乡服饰,故D项错误。
答案:A2.戊戌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与“万国同风”,民间应者寥寥。
辛亥革命后仅武昌一地,因改穿西式冠履输出白银便达2000多万两;天津在1912年初,一个季度进口洋服洋帽耗资达125万两白银。
这反映了()A.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群众基础B.政治时局对生活习俗的影响C.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D.国人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解析:A项不能反映材料后半部分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戊戌时期……辛亥革命后……1912年初……”,反映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民国建立对服饰、风俗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先进习俗取代落后习俗的必然性,故C项错误;材料仅能反映国人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可程度不断增加,故D项错误。
答案:B3.(2018·菏泽市模拟)民国成立后,在服制上明确规定“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服装已不按职位、身份加以区别,而只是按性别不同、场合不同给以区分。
这一变化表明()A.服饰不再表现等级划分,体现平等原则B.西方服饰在中国服饰领域占据主导地位C.传统服饰对新式礼服提供了重要的借鉴D.社会习俗变化缓慢,带有鲜明政治色彩解析:“服装已不按职位、身份加以区别”说明服饰不再表现等级区别,“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说明体现了平等原则,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西方服饰,占主导地位说法也欠妥,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传统服饰及新式礼服,故C项错误;民国建立引起服饰的变化,说明社会习俗变化快,故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三十五)
一、选择题
1.1902年清廷颁布《劝行放足歌》诏书:“女子缠足,最为中华恶俗。
惟当缠足之时,任其日夜号哭。
对面置若罔闻,女亦甘受其酷!为之推原其故,不过扭于世俗。
意为非此不美,且将为人怨怒。
务各互相解释,切勿再事拘囿。
”这从实质上说明() A.世俗偏见阻碍社会进步
B.清末女子普遍放足
C.清政府顺应近代化潮流
D.清末政府迫令放足
答案:C解析:女子放足、不缠足,改变社会陋俗,是社会习俗近代化的表现,故C项正确;A、B两项材料无法体现;D项中“迫令放足”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2.[2018·枣庄实验中学月考]“自西医发明齿科之学,世之患齿病者,皆受其益。
至其所镶之齿,有磁制者、有金制者。
金制者价较昂贵,最觉璨然可观,于是此风盛行。
即平日并非无齿男女亦有彼此镶嵌二三粒。
”这种现象表明了当时社会()
A.盛行外来文明冲击下的拜金之风
B.审美观念呈现出多样化
C.口腔医学受到了国人的追捧
D.全盘西化的偏激文化心态
答案:A解析:材料“金制者价较昂贵……即平日并非无齿男女亦有彼此镶嵌二三粒”体现了当时人们对金牙的盲目追逐,实为拜金之风,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人们以金牙为美而非审美观念的多样化,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镶金牙风气的流行而非口腔医学
的流行,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全盘西化的特点,故D项错误。
3.[2018·阳新一中期末]据学者统计,20世纪二三十年代,婚俗在教育发达地区已改变很大,如集体婚礼、西式婚礼等,但即便在大城市,丧葬旧俗依然盛行,如丧事披麻戴孝,期内不洗脸、不洗衣服等,南北各地均如此。
究其原因主要是()
A.传统忠孝礼节观念根深蒂固
B.年轻人与年长者观念不一
C.资本主义经济不够发达
D.西方教育影响的地域差异
答案:A解析:本题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尽管婚俗在教育发达地区已改变很大,但是丧葬旧俗依然盛行,如丧事披麻戴孝等等,这足以说明传统忠孝礼节观念根深蒂固,A项正确。
B、C、D三项表述都与材料的主旨不符,均排除。
4.1879年,李鸿章奏请修建一条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廷不准。
为此,李鸿章想出一个办法,在奏折里特别声明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动力的“快车马路”。
清政府这才勉强同意。
这一过程体现了() A.统治集团的愚昧无知
B.民族工业的艰难起步
C.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D.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破坏
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李鸿章奏请修建铁路并未得到清廷批准,后声明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动力的“快车马路”才得到清政府勉强同意,这说明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冲突,故选C项。
当时清朝内部有洋务派和顽固派,并非整个统治集团都愚昧无知,故A 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族工业发展如何,故B项错误;材料
信息未体现D项。
5.“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文中的“番菜”与正宗传统西菜是不一样的,正宗西菜的生、臊、腥颇不合中国人的口味,广东人遂加以中国传统烹调技法加以改造,名之曰“番菜”。
西菜传入中国后的变化反映了()
A.西餐深刻影响了国民饮食
B.民众产生了崇洋媚外的心理
C.近代饮食的中西合璧特征
D.国人对西方餐饮去芜存菁
答案:C解析:题目中“正宗西菜的生、臊、腥颇不合中国人的口味,广东人遂加以中国传统烹调技法加以改造”信息,说明番菜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故A项错误,C项正确;根据题目中“广东人遂加以中国传统烹调技法加以改造”,并非完全的崇洋媚外,故B 项错误;题目反映的是近代中国饮食出现中西合璧特征,故D项错误。
6.下表是北京电视台第一次试播时的节目内容,由此可以看出()
B.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亲密无间
C.工农题材的作品在宣传中占重要地位
D.文艺战线的“左”倾错误已经非常严重
答案:C解析:“工业先进工作者和农业合作社”体现了工农题材,《到农村去》是农村题材,《工厂里来了三个姑娘》《“大跃进”的号角》是工业题材,《牧童与村姑》是农村题材,故选C。
北京电视台创办于1958年,表格中未涉及“人民公社化”的相关信息,A 项错误;播放莫斯科科学普及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科学教育片《电视》并不能体现中苏两国合作亲密无间,B项错误;“左”倾错误通过表格的节目单无法体现,D项错误。
7.[2018·湖北重点中学联考]1933年广州的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半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
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
该材料说明了()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答案:C解析:本题以广州报纸对汉口三种女人的报道为背景材料,考查对近现代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掌握。
A项描述不全面,材料中还有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故排除;材料未涉及新文化运动影响的信息,故排除B项;材料展示的三种小姐正是体现了社会风俗的多元化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中还存在缠脚的女人,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8.服饰和社会习俗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西方现代文明伴随着工业化浪潮向全世界扩散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服饰和社会习俗的改变也成为中西文化融合的表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
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
……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苗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迎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政论集》材料二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人……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
——《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材料三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1840—1949)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基本主张并说明其主张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是如何“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
(3)根据材料三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新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答案:(1)基本主张:易服、剪辫。
理由:影响外交;影响工业生产;影响军事;不利于个人卫生;有损民族尊严。
(2)变化趋势: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
“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方式: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
(3)新变化:否定传统生活习俗;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
认识:中外文化交流是必由之路;文化碰撞交流所激发出来的历史进步作用是巨大的;学习和融合外来先进文化为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但同时要保留文化的民族性与延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