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公开课)

合集下载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课件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课件

写 作 背 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 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 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 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 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 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 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 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 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 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 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 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全词总结: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 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 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 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 愤懑。
表现手法

运用典故
词中用典虽多,却贴切恰当,非 但没有妨害思想感情的表达,而且以 英雄业绩——可悲现实 少胜多,表现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思 想。正如《词综》所说,“发端便欲 刘裕——刘义隆 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遏:廉颇 对比 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 扬州路——佛狸祠 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词味。”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断鸿hóng 水龙吟yí n 遥岑远目 cén 玉簪螺髻zān B.拍遍piàn 倩何人qiàn 鲈鱼堪脍 guì 季鹰归未wèi C.元嘉jiā 永遇乐lè 舞榭歌台 xiè 寻常巷陌mò D.仓皇huáng 佛狸祠cí 神鸦社鼓 gǔ 尚能饭否fǒu
廉颇——自己
直 击 高 考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北固题壁【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 愁,山山不到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中 “住”字的含义。 (2)词的上阕说“依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 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

辛弃疾《水龙吟》 完整版PPT课件

辛弃疾《水龙吟》 完整版PPT课件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 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 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 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辛心
弃 疾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在 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这时他南渡已十二 年之久,尚未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在这种 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 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 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 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 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 遍,无人会,登临意。
登高远望 雄浑阔大
遥岑远目,献愁 供恨,头,断鸿 声里,江南游子。
叹国破家亡 怨壮志难酬
苍凉悲壮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 报国无路 遍,无人会,登临意。 壮志难酬
孤独愤懑
总结上阕
上片从江天一色的广阔秋景起笔,为渲染愁 思展开一幅大背景。接着由远及近,层层递进, 先写远景:遥望远山,“玉簪螺髻”般美丽的山, 却“献愁供恨”,使无生命的山峦有了人的情感, 点明了“愁”与“恨”。再写近景:在落日、楼 头、断鸿等一片凄凉的景色里,引出了江南游子, 点明了山河沦陷之恨与远寓江南的乡思之愁。最 后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为了实现收复失地、重 返故乡的壮志,“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然 而却“无人会,登临意”。整个上片融写景与抒 情于一体,融家愁与国恨于一体,这就提高了愁 绪的思想境界。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ppt课件(63页)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ppt课件(63页)

对比
目的
作用
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 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
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通过这些交
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 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 互重叠的对
这是以历史上的英主与庸才相比 日应有的做法
比,使词义
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 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相比
更加丰富曲 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 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折加,委感婉情强更烈, 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淡了 形象更加鲜

01 文本精准导读
容 索
02 主题群文通读·读辛弃疾

03 文本读写联动
Ⅰ通读 导图引路,概览全文
(1)根据《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一词内容,在图中①~⑦处分别填写
相应内容。
落日 断鸿



乐于归隐
雄才大略
(2)阅读《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根据图中上片、下片所概 括的“叹”“问”的内容,将“忆”“恨”的内容填在图中⑧⑨处。
4.《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请简要 回答。 答案 本词的上片主要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怀想与仰慕,含蓄地表达了 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宏伟志愿,同时又流露出一种“时不我与,英雄 难觅”的隐伤之情。下片讽刺了当朝者冒进轻敌的思想,抒发了对沦 陷区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 苦闷。
可堪
表达对南宋政权不 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廉颇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记载:“廉将军虽老,尚 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 遗矢(屎)矣。”
凭谁问
以廉颇自比,虽已年 老仍想为国效力但不 得,抒发了词人壮志 未酬的苦闷

【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6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6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课题】 6、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目标】1、明白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体会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掌握词中寄托的情感。

3、知道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教学重点】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及用典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的情感,并感受它的形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是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且千古传诵。

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④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夕》⑤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1161年,金统治的北方汉族人民发起了抗金起义,济南有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造成很大威胁。

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

后来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他率领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抓住了叛徒,而后带领着抗金义军万余人渡过淮水,到达建康,投奔了南宋。

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杭州,临时安顿,欺骗百姓的)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高宗杀害了岳飞,对于“归正人”(从敌占区投奔过来的武将)辛弃疾不重视。

辛弃疾首先被解除了武装,此后就一直担任无关轻重的小官。

虽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

超级详细讲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直接用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超级详细讲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直接用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新 新课导入
水龙吟
登健康赏心亭
辛弃疾
作 走进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 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 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 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旳爱国信念一直 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 旳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 在情感体现和艺术特色方面旳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旳悲愤之情。 体现手法:利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旳特点,于高远中 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旳享有。
水龙吟
登健康赏心亭
辛弃疾
背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作于淳熙元年(1174) 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 东带领人马来到南宋已经有十数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 朝廷旳重用。朝廷只给他某些地方官当当,决不愿让 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 心充斥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 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叹涌上心头,遂写下 了这首慷慨、激昂旳抒情词。
探 梳理探究
唐宋词中旳“凭栏”意象探究
“凭栏”意象在唐宋词作中频繁出现这一现象有 其必然性:受老式心理影响,也有栏杆旳时空特征旳 原因,还与时代有关。凭栏意象在词中有某些普遍特 征:时间久,形象孤,气氛静。凭栏具有深刻旳文学 审美价值,它代表了愁、恨、销魂、神伤,而词本身 就是感伤文学,凭栏是这种感伤旳良好载体,它形象 雅致,意境深远,能够说是词这种民族艺术瑰宝上旳 一颗明珠。
析 文本分析
【典故分析】
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旳是说,家乡旳美味让人怀念, 但目前南北分裂,尽管秋风起了,自己思乡心切,却 是有家难归。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公开课)教材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公开课)教材
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情。
浩渺 壮阔 气势 雄浑 苍茫
断鸿 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因飘零的 悲凉
身世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
思考 2、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
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
仔细端详抽出鞘来的宝剑; 用手使劲拍打亭上的栏杆。
看、拍、会、登 “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 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 闷。“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 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 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知己。
张翰 —乐于归隐
许汜sì—谋取私利 下片:
反面
刘备—雄才大略 正面
桓温—叹时光流逝
用典
为国 为民
真可谓: 报国欲死无战场 栏杆拍遍悲断肠
20余年。到了晚年,朝廷又起用他,任 浙东安抚使和镇江知府。任职后力主抗 金而不能久于其位,抑郁而殁mò。
•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 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 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 雪耻、收复失地。因此, 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 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 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 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此取揾,。英红倩雄巾何 泪翠人 ?袖唤,忧这那揩愁样穿拭,老红英光大着雄阴了绿留虚。的下度请温的,什情眼连么女泪树人子?木唤,都得来
思考1、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什么触动
自己心弦的东西?表现了词人怎样的
心境?
江天 水天相接,无边无际,雄 浑,显得空寂苍凉。
山景 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 景,满怀愁恨。
落日 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也
4、 词人借这些历史人物表达 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水龙吟(市级公开课优秀课件)

水龙吟(市级公开课优秀课件)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 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 泪 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抒情手法
词人是怎样层层铺垫来写“泪”?
拓展延伸 辛词中的“泪”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 ——《鹧鸪天 代人赋》 (41岁) 少日父老,不须和泪看旌旗。后会丁宁何日是? (44岁) ——《定风波 送卢提刑,约上元重来》 罗巾浥泪别残妆。旧欢新梦里,闲处却思量。 (48岁) ——《临江仙》 海棠花下去年逢。也应随分瘦,忍泪觅残红。 (52岁) ——《临江仙 金谷无烟宫树绿》 辽阳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栊慢捻,泪珠盈睫。 (56岁) ——《贺新郎 赋琵琶》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59岁) ——《满江红 敲碎离愁》
鲈鱼西风, 乐于归隐 求田问舍, 贪求私利
解读关键词
“休说”
用典意图
不愿弃官的决心 故土难归的乡思 不图恢复的激愤 反用 鄙弃谋求私利的宵小 反用 请缨无路的悲愤 年华虚掷的悲哀 正用
许汜 桓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见” “可惜”
树犹如此, 感叹流年
1.增加容 量,丰 厚内蕴; 2.以古比 今、借 古写怀; 3.言近旨 远,辞 约意丰。
拓展延伸 滴不尽的时代“泪”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南宋 张孝祥《浣溪沙》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南宋 陆游《诉衷情》 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 ——南宋 刘克庄《贺新郎》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课件PPT (2)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课件PPT (2)


“把吴钩看了”, 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
器,现在却闲置身旁,以物比人,烘托词人空有
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
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
的情态。
“无人会,登临意”直抒胸臆,感叹自己空
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领
会自己的用意,无人是知己。
四、文本字词
•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 遥岑远目( cén ) 献愁供恨 ( gōng ) • 玉簪螺髻(Zān jì) 鲈鱼堪脍(lú kuài) • 倩何人唤取(qiàn) 揾英雄泪( wèn )
2.解释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词。
• ①遥岑: 远山。岑:这里指小而高的山岭 。
• ②献愁供恨: 呈现;供给 。
• ③用桓温慨叹时光流逝典故,表现了词人怀才不 遇、年华虚度的愤慨和苦痛。
3.“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 答: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 的装束,这里就是指代少女。在宋代,一 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劝 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 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写出了英 雄失落的孤独与痛苦心情。
• 盘结的发髻。比喻远山秀美

• ⑾流年: 流逝的年华(时光) 。
3.理顺下面文言句子的正确顺序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远目遥岑,玉簪螺髻,献愁供恨 。
• 五、背读课文,整体感知
• 1.听录音
• ①指出韵脚字: 际、髻、子、意、未、气、泪

• 韵脚均为入声,应读得浑重有力一些。
• ②下阕中有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应读出激愤、忧愁 感慨的基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刀看过,把亭上的栏杆拍遍,但 没有人能领会我登高望远的心情。
休说鲈鱼堪脍, 不要说鲈鱼如何鲜美, 尽西风,季鹰 可以切碎煮熟品尝,如今 归未?求田问 秋风已起,张季鹰回到故 乡没有?求田问舍的许汜, 舍,怕应羞见, 刘郎才气。可 恐怕会羞于见到雄才大略的 刘备。可惜年华如水流去, 惜流年,忧愁 我为这风雨飘摇中的祖国而 风雨,树犹如 忧愁,光阴虚度,连树木都 此。倩何人唤 这样老大了。请什么人唤得 取,红巾翠袖, 那穿红着绿的温情女子,来 揾英雄泪? 揩拭英雄留下的眼泪?
辛 弃 疾
登水 建龙 康吟 赏 心 亭
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 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 幼安,号稼轩,汉族, 山东历城 (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 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 与 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 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题材 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 词风以豪放为主;作品有《稼轩 长短句》。
4、 词人借这些历史人物表达 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自己既不愿弃官归隐,又不 肯去追求享受,他决定要为实现 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而奋斗到底。 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
思考
5、“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
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理想, 又叹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
孤寂。抒发作者内心的孤独与痛苦。
•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 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 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 雪耻、收复失地。因此, 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 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 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 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 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 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 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 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 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 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 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 抒情词。
张翰 —乐于归隐
许汜sì—谋取私利
下片: 刘备—雄才大略
反面
用典
为国 为民
正面
桓温—叹时光流逝
真可谓: 报国欲死无了词人怎 样的心境?
浩渺 壮阔 气势 雄浑 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也 落日 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情。 苍茫 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因飘零的 悲凉 断鸿
身世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
思考
江天 水天相接,无边无际,雄 浑,显得空寂苍凉。 山景 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 景,满怀愁恨。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 《南园
晋朝吴地人张翰(字季鹰) 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 想到家乡莼 (chún) 菜羹和鲈鱼 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 于是,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 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
购买田地和房舍。
《三国志·陈登传》记载:许汜向刘 备诉说自己去拜访陈登时,陈登不理 睬他,自己上大床躺下,让许汜睡下 床。刘备说:当今天下大乱,你没有 救世之意,只知道求田问舍,言无可 采。如果是我,我就睡在百尺楼上, 而让你睡在地上。这里是指那些只知 道谋求私利而不关心国家安危的人。
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 2、听读课文。
楚地的天空辽远空阔,千里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 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浩荡的 江水流向天边,秋色无边无 际。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玉 际。遥望远处起伏的山岭, 簪螺髻。落日 有的如玉簪般峭立,有的如 楼头,断鸿声 螺髻般回旋,向我呈献出无 限的愁苦和怨恨。在落日斜 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 照的赏心亭上,在孤雁的哀 栏杆拍遍,无 鸣声中,流落江南的游子站 在楼上瞭望。我仔细把吴钩宝 人会,登临意。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
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知己。
景色:江天、山 寓情于景 上片: 景、落日、断鸿 动作:看、拍、 报国无门 的忧愤 会、登
思考
3、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 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 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 事呢?根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 些“登临意”?
春秋吴人善铸钩,故称。 后也泛指利剑。
1161年,21岁的辛弃疾率众 2000多人 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抗金义军。辛 弃疾曾亲率 50 骑,直入驻有 5万大军 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义军的 叛徒张安国,渡过淮水,南归建康(南 京)。 历任湖北、湖南、江西安抚 使(掌管一路军政的长官),多有利国 便民举措。从 43 岁起,闲居江西信州 达20余年。到了晚年,朝廷又起用他, 任浙东安抚使和镇江知府。任职后力主 抗金而不能久于其位,抑郁而殁mò。
思考
2、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 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
仔细端详抽出鞘来的宝剑; 用手使劲拍打亭上的栏杆。
看、拍、会、登
“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 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 闷。“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 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语出《世说新语》。晋朝的 桓温北伐,途中见到自己早年 栽种的柳树已经粗过十围,便 叹息道:“木犹如此,人何以 堪?”此处借以抒发自己不能 为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而效力, 徒然虚度光阴的感慨。
张翰 —念鱼归隐 个人短志 许汜 —谋取私利 为国为民 刘备 —雄才大略 控诉当朝 桓温 —时光流逝 哀叹虚掷年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