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肩袖袖山高与袖中线角度的关系

合集下载

袖子结构2

袖子结构2

两片袖结构设计
1)袖山高:将前后片侧缝合并,侧缝向上延长线为袖山线,袖山高=前后肩高度差的1/2到袖窿深线的5/6,袖山高点向后身偏1cm为A点(袖山顶点)。

袖山点向后移动1cm,平衡前后AH量,符合手臂的前倾性。

2)袖长线:自袖山点向下量取袖长=58cm,画袖口基线。

3)袖肥大:从袖山顶点分别量取前AH和后AH+1cm,连接到袖窿深线确定AB(前袖山斜线)、AC(后袖山斜线),并得到前、后袖肥大。

4)前袖山弧线: AB与前袖窿弧线交点为D点,AD的中点垂高2cm为凸弧点,D E=1cm为袖山弧线与AB的交点,自袖窿深线上抬2.5cm,其交叉点为前袖窿凹弧点,圆顺连接点A、凸弧点、点E、凹弧点及点B画前袖山线。

5)后袖山线:根据前⊕定出后凸弧点,AC的1/3为F点,CF间凹弧0.6cm,圆顺连接点A、凸弧点、F点、凹弧点及点C画后袖山线。

6)袖里缝线:以前袖肥中线为准,前偏袖量=3cm,前袖肘处凹进0.5cm,袖口处偏出0.5cm,画大、小袖缝线。

7)袖口线:袖口宽= 15cm,袖口倾斜度1.5cm,画袖口线。

8)后袖缝线:以后袖肥中线为准,后偏袖量=1.2cm,袖肘处偏进 1.5cm,顺势连画大小袖的后袖缝。

浅析插肩袖造型的影响因素

浅析插肩袖造型的影响因素

浅析插肩袖造型的影响因素作者:崔艳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10期摘要:插肩袖是现代衣袖中的一种常用款式,衣身的肩部和袖子连成一个整体,在服装上应用广泛。

本文浅析了插肩袖造型的三个影响因素——袖中线倾斜角、袖山高与袖肥、肩点延长量。

探讨了它们与造型的关系,当袖中线斜度小时,运动机能性越好,但外观造型稍差;当袖中线斜度大时,外观造型越合体,但其运动机能性越差。

袖山高越高,袖肥就越小。

肩端点延长量与袖中线的斜度有关,袖中线斜度小,延长量小;袖中线斜度大,延长量越大。

关键词:插肩袖;袖中线倾斜角;袖山高;袖肥;肩点延长量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047-01一、插肩袖概述(一)插肩袖袖子可以分为圆装袖、非圆装袖和无袖。

在非圆装袖中,有连袖和插肩袖。

插肩袖是现代衣袖中的一种常用款式,衣身的肩部和袖子连成一个整体。

它穿着方便,袖窿和袖身的结构线很有特色,衣身和袖子相连的部分属于造型设计。

这类袖型在服装上应用比较广泛,尤其在大衣、风衣、休闲服、运动类服装上的应用。

(二)插肩袖的分类按照构成可分为:一片袖、手臂外侧没有缝线;二片袖:前、后两片构成;三片袖:外袖的前、后两片,再加上一片内袖。

按照袖身的形态可分为:直身袖、弯身袖。

按照其肩部分割的位置不同可分为:半插肩式、抛物线式、育克式。

二、插肩袖造型影响因素插肩袖造型的影响因素有袖中线倾斜角、袖山高与袖肥、肩点延长量等。

(一)袖中线倾斜角首先考虑人体手臂的活动范围。

手臂的运动主要以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为支点,每个支点都具有一定的活动范围。

首先是肩关节,人体上肢在肩关节处的运动幅度很大,活动自由。

整个上肢可以前后摆动、侧举、上举、回转等。

其次是肘关节,肘关节使得上臂和前臂之间可以自由屈伸,前臂还可以自由转动,肘关节特定的运动方向,使得手臂只能前屈,不能后弯。

上肢运动主要以肩关节和肘关节为转折点,产生人体运动变形。

袖山高与袖笼的配合关系

袖山高与袖笼的配合关系

袖山高与袖笼的配合关系:摘 要: 袖山高是决定袖子造型美观和舒适程度的主要依据, 其在传统的款式制图中确定方法不同, 且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因素。

 袖山高是指袖的顶点贴近落山线的程度, 俗称袖山高。

它是决定袖子造型美观及舒适程度,也是制约袖型质量的重要条件。

袖山高可依据款式造型不同, 在一个可行的范围内变化。

长期以来, 在我国服装行业中,习惯应用的袖山高确定方法, 多采用独立确定法, 即把成衣胸围尺寸作为基数, 采取不同的分配比例, 加上不同的调整量来计算袖山高的尺寸。

例如:0.15的胸围+1.5CM等。

更多的就直接把袖山的高度尺寸设为定数。

例如:14-15-16-17CM等。

这种方法沿用较久,应用较简便。

需要凭借丰富的经验来控制袖山弧长与袖笼弧长的匹配合理, 才能保证加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图1:原则上讲, 袖山弧长与袖笼弧长应在量上达成一致, 按造型工艺要求, 还应使袖山弧长比袖笼弧长有一个增值缝份。

这个增值又由于面料不同、袖子造型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

 在袖肥宽一定的前提下, 袖山高是影响这个增值的重要因素。

如图1所示: 如果A 、B 两点不变, 袖山顶点由D 点变化到E点,其袖山弧长是不等的。

且袖山弧长与袖山高DC 成正比。

不难看出, 如果把AB 、DC 都以定式计算, 尽管这些公式都是经过一系列的比例关系推算出来的, 但是袖山弧长必然是一个定数, 若想使其因面料或造型的要求而适应与袖笼弧长的匹配关系, 必须依靠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来控制。

因此, 采用独立确定袖山高的方法并不是十分科学的。

图2:袖山高与其它参数的关系 为了找出确定袖山高的最佳方法, 我们不妨对决定袖山高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

袖山高与袖笼高的关系把衣身缝合, 装上垫肩后置于人台上, 便可测出袖笼高如图3 所示。

对于贴体袖形, 袖山高应与袖笼高一致。

考虑缝合工艺要求, 且在顶部留有一定的松量, 以满足缝份翻折后各种面料袖子造型所需要的量。

服装结构设计中插肩袖的结构原理研究

服装结构设计中插肩袖的结构原理研究

服装结构设计中插肩袖的结构原理研究【摘要】在服装结构设计中任何造型的袖子,几乎都是以袖窿尺寸为依据,所设计的袖子结构必须与身型的袖窿尺寸相吻合。

无论是合体造型还是宽松造型,关键在于掌握其基本原理,把握好袖与身型的关系。

对于袖子结构设计来说,决定插肩袖造型的不仅只限于袖山的高度,更重要的是袖山线倾斜角度决定着服装的外观造型,控制着人体运动的舒适度。

【关键词】袖窿;插肩袖;角度;袖山线;空隙袖子的造型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一类是上装袖,另一类是连身袖。

从造型上看前者的袖子与身型是分开的,通过袖与身的缝合才能组合成完整的服装,而后者的袖子则与身型在不同程度上连接成为一体,其身型的某一部分与袖子相连成为一个整体。

在结构设计中任何造型的袖子,几乎都是以袖窿尺寸为依据,所设计的袖子结构必须与身型的袖窿尺寸相吻合。

无论是合体造型还是宽松造型,关键在于掌握其基本原理,把握好袖子与身型的关系。

对于服装制板师来说,上装袖的绘制相对比较容易把握,只要将所绘制袖型结构中的袖山与袖肥、袖弧线与身型袖窿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就能够保证其纸样在缝制成为成品服装之后,其外观的造型及穿着的舒适度。

而肩连袖的造型除处理好上装袖各部位的关系外,还需要注意袖山线的倾斜度,倾斜度的大小不但决定袖子的造型,而且影响服装的机能性。

下面就以属肩连袖造型的插肩袖为例进行具体分析:1.肩连袖的结构原理肩连袖或称身连袖在袖子造型中是一个总称,顾名思义,它是指袖子与身型或身型的某一部位相互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身连袖的造型是袖子与身型相连成为一个整体结构,袖与身的样板是一个整体,例如蝙蝠袖。

在实际应用中,袖子与身型的相互连接,是根据款式造型的需要,在袖造型上增加了某种形状的部分,同时在对应的身型上减掉其形状部分,所构成的袖与身型是分开裁制的则称之为肩连袖,它属身连袖的范围。

肩连袖可称之为插肩袖或连肩,其基本原理是将衣身肩部的某一部分裁掉,然后将裁掉的部分与片组合并进行裁制,组合后的样仍然是完整的整体。

袖山经典计算方法

袖山经典计算方法

袖山经典计算方法---——文字,图解(我自已画的图哦)山头袖的袖山头织得好不好看,关键有三个:1、山头深度适中2、山头宽度定妥3、山头曲线优美1、山头深度:女装以10-15厘米,男装以8-—13厘米当然这不是规定的,要根据衣服款式要求和穿着习惯对深度进行增减调整。

2、山头宽度:可根据袖壮大小来定(袖壮就是袖子平铺后最宽处),女装可掌握为袖壮针数的1/5,男装和童装为袖壮针数的1/4,如果袖壮针数为单,山头宽针数也应为单,反之则成双。

3、山头曲线的减针(加针)法:以减针为例:(1)计算山头曲线减针数:山头减针=(袖壮针数-山头宽针数)/2例:袖壮针数84针,山头宽针数16针(84*1/5)山头减针=(84-16)/2=34针(2)减针方法:分五段计算:ABCDE五段A段:一次减1。

5—-—2厘米(如果超过5针分2次减)根据小样片(1厘米=2针)算出实际针数:2针*2厘米=4针即:2—4—1B段和E段为固定的减针数:B段:2—3—1 2-2-2E段:2-3—1 2-4—1这样先算出ABE三段共减去了多少针和多少行:A段2-4—1B段2—3—12—2—2E段2-3—12—4—1共针:减去了18针,6次(也就是12行)接下来计算C段和D段应减针的次数(X)和针数(Y)C段或D段减针次数=(山头深行数—12)/2 =(36-12)/2=12次减针针数=总减针数-ABE段减针数=34-18=16针得出:Y=减针针数-减针次数 =16-12 =4X=减针次数-Y =12-4 =8由此得出:C段为 2-1-8D段为 2—2—4最后计算出来了:A段 2—4—1B段 2-3—12—2-2C段 2—1-8D段 2—2—4E段 2-3-12-4—1那么为了使曲线更加完美,所以再加以调整,如果你不想调整,那么这样也就可以了。

调整后为:A段 2-4-1B段 2—3-12—2—3(增加1次)C段 2—1—8D段 2-2-3(减少1次)E段 2—3—12—4—1今天为了帮论坛中的朋友算袖山的织法,我又仔细看了下帖子,发现不用这么复杂的计算。

教程四种插肩袖的直裁法(附:各种袖子的款式变化)

教程四种插肩袖的直裁法(附:各种袖子的款式变化)

教程四种插肩袖的直裁法(附:各种袖⼦的款式变化)⼀、普通类插肩袖直裁法设袖⼝⼤=14cm 袖斜线倾⾓为15:y(取值7~11)=15:10前⽚制图步骤:1.先描出前⾐⾝。

2.肩点抬⾼1cm,袖窿深增加0~3cm。

3.肩宽放出0.1y=0.1X10 =1cm ,确定A点。

4.找斜交点,胸宽线的1/2处量下2cm,与A点连线为袖斜线。

5.在袖斜线上作袖斜线倾⾓15:9~10,作出上平线。

6.过A点作上平线的垂线为袖中线,作袖长53cm。

7.量斜交点以下袖窿弧长,作斜交点以下袖⼭弧长,使袖⼭弧⽐袖窿弧长0.3~1cm的吃势量(吃量根据⾯料的厚度⽽定,薄料可⼀样长),确定袖⾕点。

8.过袖⾕点作袖中线的垂线为袖⼭底线。

9.作前对称轴线10.前袖⼝⼤=袖⼝规格14cm-0.3f(f 指前后袖窿弧差)=13.7cm。

后⽚制图步骤:1.描出有后肩省的后⽚原型。

2.肩点抬⾼1cm,袖窿深增加0~3cm。

3.肩宽放出0.1y同前⽚。

4.找斜交点,以背宽线中点量下2cm。

5.延长肩线作肩线与袖中线的夹⾓,取值=15:0.8X前⽚肩线与袖中线的夹⾓=15:0.8∅。

6.确定后⽚袖⼭⾼=前⽚袖⼭⾼=●。

7.后袖肥中点=前袖肥/2+f/2。

8.袖中点往中⼼线外偏◎/2,确定袖⼝⼤=袖⼝规格14+0.3f。

9.后袖⼝中点与后袖肥中点连线为后对称轴线。

10.量斜交点以下袖窿弧长,作斜交点以下袖⼭弧长,使袖⼭弧长与袖窿弧长等长。

11.胸背宽各减⼩1cm。

插肩袖要点:1.肩点抬⾼1cm,肩宽放出0.1y。

2.袖窿加深根据⾯料厚度,去值~3。

3.胸围分配以前⽚B/4 - 1 ,后⽚B/4 +1为宜,胸背宽各减⼩1cm。

4.前⽚⾐⾝分割线要折叠0.3~0.6,折叠量要转到胸省。

5.后⽚下袖缝⽐前中下袖缝长1cm左右,缝合时归缩后⽚,拉伸前⽚。

⼆、合体类插肩袖合体类插肩袖与普通类插肩袖的区别是:合体类合体性更强,袖斜线倾⾓更⼤(取值为15:12+h/2~13+h/2),袖肥更⼩,袖⼦更优美,但舒适、活动性减弱。

两片插肩袖袖中线斜度与袖山高关系的研究

两片插肩袖袖中线斜度与袖山高关系的研究
名如下 : 样品 4 8件 。
( )袖 中线斜度 为 x ,其 中 X一= 0 , 1 。 2。 。
X1 =3 - 2 0。 , _=45 。 Xl 3 。
( ) 三 样品试穿主客观评价 1主 观评 价 : 观评 定 是 样 衣在 人 台及 人 体 . 主
( )胸 围加 放 量 为 x ,其 中 X一 8m, 着 装 ,通 过视 觉 和触 觉感 受 对 服装 的舒 适 性 、 2 : : c = 外 X2 = 0 m ,  ̄ 1 c  ̄ 1 e X2 = 2 m。 观造型等性能进行评定 , 在人台试穿 以外观造型 () 3 在两片插肩袖选定袖 中线斜度及胸 围加 为依据划分评价等级 , 在人体试穿 以外观造型及 放量 的条件下 , 使其款式造型及舒适性最优的袖 舒适度为依据划分评价等级 。
的一种特殊结构。 在实际科研与生产中, 装袖的研 每个袖山高以 0 c . m递增 , 5 进行打板 。 究 比较成熟 , 相对而言插肩袖的研究相对较少。 袖 中线 斜度 为 合体 袖 时 ,袖 山 高范 围为


两片 插肩 袖 袖 中线 斜 度 与袖 山高关 系的
研究 实验
H 1. 1c = 3 ~7m,任取多个袖山高 ,每个袖山高以 1 0c . m递增 , 5 进行打板。
褶。
山高 为 Y。
②抬手沿体表向侧抬至不能再抬高。 ③手向正前方举起 、 举到不能举。 () 2本实验参与评价的人数 2 人。评价结果 0
袖 中线 斜度 为 宽松 袖 时 ,袖 山高 范 围为 H 0 9m, 0= 0 , = e 取 【2。 任取多个袖 山高 , 每个袖 如表 1 所示 。 山高以 0 e . m递增 , 5 进行打板。 袖中线斜度为较松身袖 时 , 袖山高的取值范

袖子基础|袖窿、袖山、袖肥之间的关系

袖子基础|袖窿、袖山、袖肥之间的关系

袖子基础|袖窿、袖山、袖肥之间的关系
袖窿的形状设计来源于人体腋窝的截面形状,腋窝呈蛋形。

要把人体腋窝的立体形状转化为平面袖窿,一种方法是确定前胸宽和后背宽,文化式原型的前胸宽计算公式为B/8+7.4cm,后背宽为B/8+6.2cm,窿门宽为B/4-7.6cm;另一种方法是确定前后冲肩量。

1、袖窿门宽度的设计:合体型服装袖窿宽,宽松型服装袖窿窄。

2、袖窿深的设计:袖窿深的设计,要依据服装款式品种及风格而确定。

原型的袖窿深为B/12+13.7cm,为合体型服装的袖窿深,紧身服装的袖窿深可在此基础上抬高0~1cm,较宽松服装可加深1~3cm,宽松服装可加深3cm以上。

3、袖窿造型线的设计:
A为合体的袖窿和袖子
B、C为较为宽松的袖窿和袖子
D、E为宽松的袖窿和袖子
袖山高与袖肥的关系
在AH不变的前提下,袖山越高,袖肥越小,袖子越合体;袖山越低,袖肥越大,袖子越宽松。

袖山高的范围:
宽松的袖山高在9cm以下;
比较宽松的袖山高10~12cm;
比较合体的袖山高12~15cm;
合体袖的袖山高在15cm以上。

袖山高与袖窿深、贴体度的关系
低袖山的袖子结构,对应的袖窿应开得深度大,宽度小,呈窄长型,袖子和衣身较为宽松;
高袖山的袖子结构,对应的袖窿应深度浅,宽度大,形状接近原型袖窿,袖子和衣身较为贴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e k y f rd sg n a l n se v . Th s,we a o t d 1: p te n d sg a e n p ooy e a d ma e h e o e inig r ga l e e u d p e 1 at r e in b s d o r t tp n d
插 肩袖 袖 山高 与袖 中线 角 度 的关 系
姚 怡 , 正 良 徐
( 江南 大Biblioteka 纺 织 服 装 学 院 ,江 苏 无 锡 242 ) 1 12
摘 要
插 肩 袖 的 袖 山 高 与 袖 中 线 角 度 的 配 合 是 设 计 插 肩 袖 的关 键 。 为 此 , 用 原 型 衣 身 1 1 图并 制 作 成 衣 实 采 :作
文 献 标 志 码 : A
中图 分 类 号 : S9 1 6 T 4 .
Re e r h o e a i n hi t e l e e h i h n l ntng a l s a c n r l to s p be we n se v e g t a d s a i ng e
co h n . Th mp rc lr g e so q ai n fr t e se v ih n l n i n l f se v iln f lt i g e e ii a e r s in e u to h l e e heg t a d sa t o ng a ge o le e m d i e o r ga l e e b s d o h oo y so ti e a l n se v a e n t e pr ttpewa b an d, a d te e i o d l a o r l t n b t e h m . n h r s a g o i r c rea i ewe n t e ne o On t sb ss h m p rc lr g e so q a in wa e iid a d f r c se k n lt i g W e as hi a i ,t e e iia e r si n e u t sv rfe n o e a td by ma i g c oh n . o lo g tt e c l u ain f r u af rt e se v eg ta d sa tn nge o le e m iln fr ga le e u d r o h ac lto o m l o h le e h ih n ln i g a l fse v d i e o a ln se v n e n r a cr u sa c s y u t e m ah mai a d d c in. An lss h ws h t h ln a r g e so o m l ic m t n e b f rh r te t l e u t c o a y i s o t a t e i e r e r s in e uain fr t e se v eg ta d sa tn n l fse v d i e o a ln se v r v d s a t e r tc l q to o h le e h i h n ln i g a g e o le e mi ln fr g a l e e p o i e h o eia b ss fri r v n c ur c fp te n d sg n o u e e in n . a i o mp o i g a c a y o atr e in a d c mp t rd sg i g K e r s r ga l e e; se v e g t le e mi l e;se v d h; a l fse v d i e y wo d a l n se v l e e h ih ;se v d i n le e wi t nge o l e e mi ln
A b t a t T e rl t n h p b t e l e e h ih n l n i g a g e o l e e mi ln fr ga l e e i s r c h ea i s i ewe n se v eg ta d sa tn n l fse v d i e o a l n se v s o
o l e e m i i f r g a l e e fse v dl ne o a l n se v
YAO Yi ,X U Z e g i n h n l g a
( ol eo ete& Cltig,Ja g a iesy,Wu i in s 2 4 2 C l g fT xi e l ohn in n n Unvri t x ,Ja g u 1 1 2,C ia) hn
验 的方 法 , 出在 衣身 原 型情 况 下 插 肩袖 袖 山高 与袖 中 线 角 度 之 间 的经 验 回 归 式 , 者 之 间 具 有 很 大 的 线 性 相 关 得 二 性 。在 此 基 础 上 对 经 验 回 归 公式 进 行 检 验 与 预 测 , 制 作 成 衣 进 行 实 际 检 验 。通 过 进 一 步 的 数 学 推 导 , 到 在 一 并 得 般 情 况 下 插 肩 袖袖 山 高 与袖 中线 角 度 的 计 算公 式 。 分析 认 为 , 肩 袖 袖 山 高 与 袖 中线 角 度 之 间 的关 系 式 能 为 提 高 插 作 图 精 度 和 计 算 机 制 图 提供 理论 参 考 。 关键词 插肩 袖 ; 山高 ; 中线 ; 肥 ; 中线 角 度 袖 袖 袖 袖
第 3 卷 2
第 1 期

织 学

V0 . 2.No 1 13 .
21 0 1年 1月
J ur a fTe tl o n lo x ieRes ac e rh
J n ,2 1 a. 01
文章 编 号 :2 3 9 2 ( 0 1 0 .0 6 0 0 5 .7 12 1 ) 10 9 —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