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香型白酒的起源、工艺

合集下载

酱酒的工艺和流程

酱酒的工艺和流程

酱酒的工艺和流程酱酒是我国古老的传统酒种之一,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风味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它的工艺和流程也是非常独特的。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传统的酱酒工艺是选用黄豆和麦曲为原料,经过蒸、混料、发酵、沉淀、提香、贮存、勾调等多个环节而成。

首先黄豆和麦曲分别蒸熟,然后将其混合均匀,发酵时放在发酵池内,不断加入清水和麦曲,周期一般在2~3个月。

酿造过程中,温度和风速控制要恰到好处,以免影响酵母菌的生长和发酵。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厂家采用了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生产工艺。

其主要流程是:原料清洗、加水浸泡、蒸煮豆饼、配发曲酵母、发酵发酵、压滤固体、提提取酒香、贮藏和勾兑等环节。

整个生产过程中,设备技术和控制系统的先进程度,对产品的质量、产量和工艺手段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传统工艺还是现代工艺,酱酒的制作流程基本相同,但处理过程却存在很大差异。

传统制酱酒方法采用黄豆、小麦和麦曲发酵后,经过慢速压滤,以去除杂质和残留的固体材料,提取出干净的液体。

现代酱酒工艺在定剂方面更加科学,在压滤后加入蛋白除脂酸、聚山梨酸酯和其他成分,使酒液较快沉淀,效果显著。

酱酒种类繁多且因地方习惯不同而不同,但比较有名的还是茅台酒、泸州老窖、国窖1573等。

这些著名的酱酒品牌大多拥有自己的独特制酒工艺和秘方。

例如,茅台酒采用了“浸泡”和“回流”等独特的制酒工艺,使酒液呈现出特别的风味和香气。

总的来说,酱酒作为中国传统的酒品之一,其制作工艺和流程极为重要。

不同的品牌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制酒方式和特殊工序,这是保证酒品质量和口感的关键。

随着现代物化技术的不断发展,酱酒的制造方法也在不断更新,以适应现代市场需求。

酱香型白酒生产工艺

酱香型白酒生产工艺
一、特征
其香味特点是:酱香突出、幽雅细腻,空杯留香幽雅 持久,入口柔绵醇厚,回味悠长.有“杯中香气经久不变,空 杯留香经久不散”的说法. 对于其主香物质说法不一,其主要有五种: (1)四-乙基愈疮木酚说. (2)吡嗪及加热香气说, 认为生成酱香物质的途径有:一氨基 酸的加热分解;二蛋白质热分解;三糖与蛋白质反应等七 种途径. (3)呋喃类和吡喃类说, 该学说认为形成酱香的物质共有呋喃 酮、吡喃酮类等二三 种. (4)一糖醛;二苯醛;三乙二甲基丁醛等一0 种特征成分说. (5)高沸点酸性物质说.
➢沙:茅台酒生产中粉碎后的高粱; ➢下沙:第一次投料:占总料量的五0%,要求 整粒高粱与破碎粒之比为八:二;.高粱粉碎 的目的是在于使原料更有利于吸水膨胀,同时 有利于糊化及糖化发酵作用,利于后期轮次中 的发酵和蒸馏,还有利于排出原料带来的杂味,
并有利于原料的灭菌作用.
8
一一一
12/5/2021
原料的粉碎
20
一一一
12/5/2021
可避免酒精从甑边上升过快,造成蒸馏时蒸汽钻边现 象,不利于甑内酒醅中酒精、香味物质的提取.缓慢高 温馏酒,严格控制进汽在0.0五-0.0八MPa,馏酒温度三 五 -四0℃,馏酒速度一.五-二.0 kg/min,每甑酒头取 一-一.五 kg等关键工艺参数的控制.
取酒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到酒液的温度、浓度及口感, 特别是口感.量质摘酒后进行分别存放,如发现有邪杂 味.立即终比接酒.改用尾酒坛接酒.用于制作窖底醅 或泼窖.俗语讲“生香靠发酵、提香靠蒸馏、保证质 量靠掐酒”就是讲分段取酒的重要性.
原料粉碎 酱香型白酒生产把第一次投料称下沙,第二 次投料称糙沙,投料后需经过八次发酵,每次发酵一个 月左右,一个大周期约一0个月左右.由于原料要经过 反复发酵,所以原料粉碎得比较粗,要求整粒与碎粒之 比,下沙为八0%比二0%,糙沙为七0%比三0%,下沙和 糙沙的投料量分别占投料总量的五0%.为了保证酒质 的纯净,酱香型白酒在生产过程中基本上不加辅料,其

酱香酒的酿造工艺流程

酱香酒的酿造工艺流程

酱香酒的酿造工艺流程
《酱香酒的酿造工艺流程》
酱香酒是中国传统的名酒之一,其酿造工艺源自数百年的历史传承。

酱香酒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下面是酱香酒的酿造工艺流程:
1. 原料准备
酱香酒的主要原料是高粱、小麦、大米等。

首先将这些原料清洗干净,然后泡水浸泡一段时间,以便将淀粉充分溶解。

2. 糖化发酵
将经过浸泡的原料进行糖化处理,加入酿造酵母和曲菌进行发酵。

这个过程需要控制好时间和温度,以保证发酵的顺利进行。

3. 蒸馏
经过发酵的原料倒入蒸馏罐内进行蒸馏。

蒸馏的目的是提取酒精,同时去除杂质和异味。

4. 陈酿
蒸馏后的酒液需要进行陈酿,这个过程一般需要长时间,以确保酒液的口感和香气达到最佳状态。

5. 配制
陈酿后的酱香酒需要进行配制,根据不同的口感和香气需求进行调配,以便最终出厂的酒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6. 包装
最后,经过配制的酱香酒需要进入包装环节,进行瓶装、封口和装箱等工序,最终送到市场销售。

通过以上工艺流程,酱香酒才能最终呈现在消费者面前,以其独特的风味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传统的基础上,酱香酒的酿造工艺也在不断创新和提升,以适应现代人的口味需求,久负盛名。

酱香酒和浓香酒的区别

酱香酒和浓香酒的区别

酱香酒和浓香酒的区别酱香酒和浓香酒是中国传统的两种白酒类型,它们在制作工艺、原料选择和口感特点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酿造工艺、原料选择、口感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四个方面来详细介绍酱香酒和浓香酒的区别。

一、酿造工艺的区别酱香酒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固态酿造发酵方法,即将酒曲加入米、麦等粮食中,经过蒸煮、糖化、发酵、蒸馏等一系列工艺,最后陈酿而成。

酱香酒的酒曲是它的核心,它包含着多种微生物和酵母,通过发酵过程,产生了丰富的香气物质,赋予了酒品独特的风味。

浓香酒的酿造工艺相对简单,主要采用液态酿造发酵方法。

将高粱、黍等粮食经过蒸煮、糖化、发酵等工艺后,直接进行蒸馏,得到的酒液就是浓香酒。

浓香酒的发酵过程相对较短,酿酒技艺要求较高,需要掌握火候和发酵温度等关键因素,才能保证酒品的质量和口感。

二、原料选择的区别酱香酒的主要原料是高粱、大米、小麦等多种粮食,其中高粱的比例较高。

高粱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作物,在我国各地广泛种植,因此酱香酒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

同时,酱香酒的所用水源也非常重要,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酒品的质量。

浓香酒的主要原料是高粱,高粱的选择也很讲究,一般选用颗粒饱满、水分适中的好高粱。

与酱香酒不同的是,浓香酒的原料中不含大米和小麦等杂质,浓香酒的纯度相对较高。

三、口感特点的区别酱香酒的香气非常独特,酒体醇厚且口感多层次。

其香气主要来源于酒曲中的多种微生物发酵产生的复合香气物质,包含了芳香、麝香、酱香等多种气味。

浓香酒的香气相对较浓烈,具有酸、甜、苦、辣等多种口味,清爽、纯净,口感柔顺且回味悠长。

浓香酒的香气主要来源于高粱本身的香味,通过蒸馏工艺得以保留和提升。

四、历史文化背景的区别酱香酒是中国传统的名酒之一,起源于汉代,具有悠久的历史。

酱香酒产区主要集中在山西、陕西、四川等地,且产量较大。

酱香酒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浓香酒源于江西南昌,有着200多年的历史。

浓香酒产区主要集中在江西、湖北等地,产量相对较少。

白酒的起源与传说故事

白酒的起源与传说故事

白酒的起源与传说故事白酒,作为中国传统的酒类饮品,经历了几千年的悠久历史。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酒类文化的瑰宝之一。

白酒的起源和传说故事更是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神奇和浪漫。

一、白酒的起源白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辽河文化时期,约距今5000年左右。

在那个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简单的酿酒技术,生产一种原始的酒精饮品。

然而,真正的白酒产生于中国的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那时的酿酒技术已经相当发达。

二、传说故事一:酒仙黄帝酿酒根据传说,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位名叫黄帝的酒仙。

他是中国炎黄子孙的祖先,被誉为酿酒之神。

黄帝发明了酿酒的方法,并将其传授给了人们,使其享受到了美味可口的白酒。

黄帝的酿酒技术以其独特的风味和醇厚的口感而享誉世界。

三、传说故事二:嫦娥奔月与黄桂花酒另外一个与白酒相关的传说是关于中国古代的神话人物嫦娥与黄桂花酒的故事。

相传在古代,神仙女嫦娥偷吃了不属于她的仙丹,她被惩罚被送到月亮上。

为了消磨她的时间,嫦娥开始酿造酒精饮品。

她使用月亮上的黄桂花,配合其他的原料,酿造出了美味的黄桂花酒。

这种酒后来被带回到人间,成为白酒制作的重要原料之一。

四、中国白酒的酿造工艺中国白酒的酿造工艺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主要有以下几个过程:粮食的选材、酒曲的培养、酒曲的繁殖、酒曲的使用、糖化过程、发酵过程、蒸馏过程和陈酿过程。

这些工艺的独特之处在于采用传统手工制作,并且强调自然酿造的过程,使得白酒的风味更加纯正和独特。

五、中国白酒的文化意义白酒在中国的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人们日常饮食和社交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饮料,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白酒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流传了几千年,被誉为“人类酿酒业史上的瑰宝”,其独特的酿造工艺和浓郁的文化内涵使得它成为中国的一张国家名片。

总结:无论是白酒的起源与传说故事,还是中国白酒的酿造工艺和文化意义,都展现出了白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特魅力。

酱香型白酒基础知识大全(收藏版)

酱香型白酒基础知识大全(收藏版)

酱香型白酒基础知识大全(收藏版)酱香型白酒制作过程主要分为四步:制曲、酿酒、贮酒和调酒。

其中,制曲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因为酒曲决定了酒的口味和香气。

厚曲酒工艺被认为是最上乘的。

据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记载,使用酒曲酿酒的时间大约为公元前六七世纪。

酿制醇香浓厚的酒,酒曲制作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酒曲对酒的浓度和醇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制曲本质上就是培养及扩大酿酒微生物的过程,即:将自然中的微生物,在淀粉质原料中进行富集、扩大培养,然后风干储藏,生产时按需取用。

每年的夏至及端午节来临时,仁怀市茅台镇的酱香型酒厂就要制作酒曲了。

女人踩曲是茅台大曲独特工艺之一,在湿热的制曲厂房内,年轻女子们用灵巧的双脚在木框上踩着酒曲,不到两分钟的时间,一块呈龟背状的酒曲坯就踩好了。

酿酒是酱香型白酒制作的第二步,而“端午制曲、重阳下沙”则是千百年来并列的两件头等大事。

坤沙酒工艺被认为是最上乘的。

贮酒和调酒也是制作酱香型白酒的关键步骤。

从酿造到上市,酱香型白酒至少需要五年时间。

酱香型白酒不仅口感醇香,而且对身体有营养和保健作用,超越红酒。

但是,你是否喝的是真正的传统中国白酒呢?中国白酒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历史。

茅台镇位于贵州省仁怀市,赤水河横穿而过。

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人在这里酿酒,当时的酒也是XXX极了。

在XXX时期,汉朝使者XXX来到了这里,取回了枸酱酒,献给了XXX,XXX称之:“甘美之”。

酱香型白酒品酒需要正确的品鉴流程。

酱香酒的酿造过程严格遵循“端午制曲、重阳下沙”两大传统节令,历经千百年沉淀,成为世界上最复杂的蒸馏酒酿造工艺。

其中,厚曲工艺是指在端午制曲完成后,经过陈化和贮存1年以上的优质酒曲,成为各家酒厂的核心机密,也是下一批制曲必不可少的药引子。

据说使用纯的厚曲和坤沙工艺酿造的酒,气味芬芳、口感独特,主要作为高成本的调味酒和高端特酿酒。

酱香酒制曲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要点非常复杂。

首先,制曲原料全部使用纯小麦,粉碎要求粗细各半,拌料时加入3%~5%的母曲粉和40%~42%的水。

酱香型白酒工艺

酱香型白酒工艺

酱香型白酒工艺酱香型白酒工艺(一)酱香篇酱香型白酒:亦称茅香型,以贵州茅台酒为代表,属大曲酒类。

其酒体具有酱香突出、幽雅细致、酒体醇厚、回味悠长、清澈透明、色泽微黄等特征。

在所有的白酒中,酱香型白酒所含的总酸是相当高的一种,可达2.0g/L(以乙酸计)以上,有着广大的消费群体,市场发展潜力很大。

其发酵容器是石壁泥底窖池,酒体主体香成分不明确。

其工艺流程图如下:图1 酱香型白酒生工艺说明酱香型白酒的生产工艺可以概括为: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长时间贮藏,精心勾兑而成。

两次投料指下沙和糙沙两次投料操作。

有八次发酵、七次取酒。

酱香型白酒生产工艺特点可以概括为:四高两长,一大一多。

四高是: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发酵、高温流酒;两长是指:生产周期长,历经一年;贮藏时间长,一般需要贮藏3年以上。

一大指的是用曲量大,用曲量与粮食质量比达到1﹕1;一多指的是多轮次发酵,即八轮次发酵。

在酱香型白酒的生产工艺中,第一次投料称下沙,第二次投料称糙沙,投料后需经过八次发酵,每次发酵一个月左右,一个大周期约10个月。

1. 下沙于每年的9月重阳开始下沙。

将原料高粱按比例粉碎好后,堆积于晾堂甑桶边,将堆积润粮后的高粱拌合,拌合均匀后上甑,蒸粮2h~3h,使粮食有7成熟,在出甑之前,泼上热水(称量水)后出甑。

将蒸好的原料铺于晾堂摊凉至适宜温度,撒适量酒尾,加入高温大曲粉,进行发酵;2. 糙沙取出窖内发酵好的生沙酒醅,与粉碎、润好后的高梁(高梁润粮操作与生沙相同)按照1∶1拌和均匀后装甑,混蒸,蒸粮蒸酒,所得的酒即为生沙酒(生次酒因其酒体杂、涩味重、带有霉味等原因而回窖发酵)。

将蒸好的原粮摊凉后加入适量酒尾(生沙酒加水配成)、高温大曲粉拌匀,入窖池发酵后开窖蒸酒。

3. 七次取酒将糙沙轮次入窖发酵好的糟醅从窖内起出,堆于甑桶旁,糟醅不再添加新料,按照窖内糟醅的不同层次,分层蒸酒,高温流酒,掐头去尾。

蒸酒结束后,将糟醅出甑摊凉加尾酒和大曲粉,拌匀后起堆堆积发酵,高温堆积后入窖发酵,一个月后开窖,按窖内上、中、下3层将糟醅分别起出,分层蒸酒,高温流酒,掐头去尾,量质摘酒,分等存放。

酱香型白酒的酿造工艺

酱香型白酒的酿造工艺

FOOD INDUSTRY · 157 蔡建臻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制酒十车间酱香型白酒的酿造工艺的粮,称为造沙。

原料尽少部分粉碎。

发酵一个月后出窖取酒,以后每发酵一个月取酒一次,只加大曲不再投料,共发酵取酒7轮次,历时12个月完成一个酿酒发酵周期。

本文以茅台酒为例分析其制造工艺进行详细分析,如下:高温制曲。

茅台酒坚守传统人工制曲,踩制成型为中间高、四边低、松紧适宜的“龟背型”曲坯,更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后期发酵。

曲坯要经过40天仓内培养,期间大曲在发酵过程中温度在60度以上,达到优选环境微生物种类的目的,形成以耐高温产香细菌为主的特殊微生物体系。

曲块成熟后转入干曲仓存放半年才能投人生产使用。

制酒。

首先,茅台酒严格遵守季节性生产,一年一个生产周期。

其次,两次投料,即每年重阳开始投料,又称下沙,第一次投料占原料的50%,蒸粮、入窖发酵一个月后出窖,再投入50%的粮混合蒸粮,称为造沙,全年投料即告完成。

投料期间的润粮一次性投足水分,以后各轮次均不再加水。

最后,两次投料入窖发酵1个月后出窖取酒,以后每轮次入窖发酵1个月取酒1次,共7次取酒,只加大曲不再投料。

同一批原料要经过9次蒸煮、8次加曲、堆积发酵、入窖发酵,7次取酒才能丢糟,一年一个生产周期。

高温堆积。

茅台酒采用开放式晾堂堆积发酵与封闭式入窖内发酵相结合的两种发酵方式。

高温堆积发酵工序是茅台酒的独创,是糟醅充分利用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二次制曲”的过程,更是茅台酒香气香味物质形成最为重要过程。

堆积发酵的质量直接影响酒的质量。

高温馏酒。

茅台酒的馏酒温度高达40度,有利于低沸点挥发性物质的挥发和高沸点物质的有效提取,形成茅台酒低沸点物质较少,高沸点物质较多的特殊成分体系,是茅台酒饮后不口干、不上头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贮存。

长期贮存自然老熟,茅台酒基酒贮存3年以上,采用陶坛作为贮存器具,在贮存过程中酒体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使酒体更为醇厚丰满,回味更加悠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酱香型白酒的起源、工艺
还是以茅台酒为例,早在公元前135年前后,茅台古镇就酿出令汉武帝淌口水的“枸酱酒”,那便是“酱香型”茅台酒的前身。

秦以后露香型逐渐向清香型酒演变,直到唐代都是清香型酒占主导地位。

因此,“汉代,仁怀一带枸酱(低度甜酒)供奉汉皇室享用。

”是后人的附会之说。

枸酱酒的起源时间是五代十国,其时也是勾兑技术的开始。

所谓的“枸酱酒”其实就是在当时的清香型白酒勾入果酒和黄酒,再用中药材调味而成,其知名度仅限于贵州。

“风曲法酒”的问世,为大曲酒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风曲法酒”之香型介于酱香型和浓香型之间。

“风曲法酒”是“枸酱酒”衍生而来的,由上品“枸酱酒”勾入黄酒鹿血并辅以符咒后进行蒸馏,蒸馏时加入中药材,最后进行贮藏。

“风曲法酒”衍生为“回沙茅台”后,大曲酒问世。

“回沙茅台”作为贡品开始向宋朝廷供奉,到元代中期酱香型定型,之后因战乱而荒废,至明清又发展到鼎盛。

到了清朝中期“回沙工艺”失传。

因“回沙茅台”的产量极低及朝廷大量的索取,致使“回沙工艺”失传。

真正的“回沙工艺”是在每一个回沙流程中加入鹿血和不同种类和数量的中药材,“回沙工艺”产出的酒因成份复杂而口感不纯,必须进行贮藏。

贮藏期少则3年,多则愈百年。

因此,真正的“回沙工艺”是没有勾兑一说的。

清朝中期,因“回沙茅台”的产量极低及朝廷大量的索取之矛盾,为应付差事和避免杀头之罪,“回沙工艺”被简化,回沙流程中应加入的鹿血和中药材被取消,代之以勾入不同的酒,然后进行贮藏。

茅台第一次获得巴拿马金奖用的就是勾兑后经长期贮藏过的酒。

而现在的茅台生产工艺则是贮藏以后再勾兑,其谬又甚也!多数人不习惯茅台酒的口感,并非这些人不会品酒,事实是经过勾兑的茅台酒不但品质低下,而且口感不好。

茅台最早的酒坊名称,据查考,是大和烧房。

这个信息是从茅台杨柳湾一尊建于清嘉八年(1803年)的化字炉上所铸的捐款户名单有大和酒坊名称而获得的。

据最近的考证发现,有一家比大和烧房更早的酒坊叫偈盛酒号。

这是在1990年茅台至县城的三百梯段出道的路碑上发现的。

碑上刻有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茅台偈盛酒号。

茅台酒在清代兴旺起来,这与在乾隆年间,开修赤水河,茅台镇成为川盐连黔的集散地有很大关系。

到嘉庆道光年间,制作茅台酒的烧房已发展到不下20余家。

据黄植青《自流进李友堂由发韧到衰亡》一文,富顺、荣县大盐商“李四友堂”与陕西商人田、刘二姓在仁怀所设盐号“协兴隆”就拥有了子号70余外,分布在由仁怀至贵阳的各州县。

由于盐业的兴隆,茅台地区,商贾云集,民夫川流不息,对酒的需求与日俱增,从而刺激了酿酒业的发达和酿酒技术的提高,正如清代大诗人郑珍所说:“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

”当时茅台酒的独特工艺已基本形成,而且生产规模不小,(清道光)《遵义府志》相《田居既室录》说:茅台酒,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黔省称第一,其料用纯高梁者上,用杂粮者次,制法:煮料和曲即纳地窖中,弥月出窖烤之,其曲用小麦,谓之白水曲,黔人称大曲酒,一日茅台烧。

仁怀地瘠民贫,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


清道光年间,茅台酒已远销滇、黔、湘、川。

清朝张国华《茅台村》作技词写道:“一座茅台旧有村,糟丘无数结为邻。

使君休怨曲生醉,利锁名疆更醉人。

于今酒好在茅台,滇黔川湘客到来。

贩去千里市上卖,谁不称奇亦罕战!”清朝卢郁芷有诗赞云:“茅台香酿严如酒,三五呼朋买小舟,醉倒绿波人不觉,老渔唤醒月斜钩。

”清咸丰初吴振或在《黔语》中写道:“南酒道远、价高,至不易得,寻常沽贳烧春也。

茅台村隶仁怀县,滨河土人善酿,名茅台春、极清洌……。


到清咸丰年间,在黔北一带有杨龙喜领导的号军起义。

清咸丰四年(1854年)派兵镇压,与号军战于茅台,村寨夷为发墟,茅台的几十家酒房皆毁于兵燹茅台酒生一度中断。

战后1
862年华聊辉在茅台开办“成裕酒房”(成义酒房的前身),茅台酒从此才逐渐恢复和发展。

清光绪年间,由于再说疏通赤水河道,大大提高了川盐入黔的货运量,加上改革运销制度,实行官运商销,使茅台盐运业进一步兴旺,因而也促进了茅台酒的恢复和发展。

这个暑期具有特色的“茅春”、“茅台烧春”、“回沙茅酒”等名酒也远销外地。

茅台酒的独特工艺在这个暑期也大体定型。

据《续遵义府志》载:“茅台酒、前志:出仁怀县西茅台村,黔省称第一,《近泉居记录》制法,纯用高梁作沙,蒸熟和小麦面三分,纳酿地窖中,经月而出,蒸烤之,即烤而复酿,必经数回然后成。

初曰生沙,三四输曰燧沙,六七输曰大回沙,以此概曰小回沙,终乃得酒可饮,品之醇气之香,乃百经自俱,非假曲与香料而成,造法不易,他处难以仿制,故独以茅台称也……”
目前酱香型白酒生产企业采用的工艺主要有三种:
(1)传统的大曲酱香工艺:以优质高粱为原料(不破碎或破碎20%),用小麦制高温大曲做糖化发酵剂,两次投料、高温堆积,采用条石筑的发酵窖,经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采用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发酵、高温流酒的特殊工艺,生产周期为一年,按酱香、醇甜及窖底香3种典型体和不同轮次酒分别长期储存,精心勾调而成的具有典型酱香型风格的蒸馏白酒。

该工艺白酒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醇厚协调,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原料出酒率达到25~28%。

(2)麸曲(碎沙)酱香工艺:以粉碎的高粱为原料,用小麦制高温大曲、麸曲、糖化酶(或干酵母)等按一定比例作为糖化发酵剂采用条石筑的发酵窖发酵或地面直接堆积发酵,经发酵、蒸馏、勾调而成的具酱香型风格的蒸馏白酒。

该工艺发酵时间短、贮存期短、资金周转快、出酒率比传统大曲酱香工艺高40~50%,被许多中小型酱香白酒生产企业广泛采用。

但与优质大曲酱香型白酒相比酒质尚有一定差距。

(3)以传统的大曲酱香工艺和麸曲(碎沙)酱香工艺生产出的原料酒为基酒,按不同比例勾调而成。

该工艺被许多酱香白酒生产企业所采用。

(大曲)酱香型白酒独特的酿造工艺(大曲)酱香型白酒的生产工艺古老而独特,是茅台镇千百年来历代酒师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顺应大自然的变化而创造和积累起来的,是独特的自然条件和酿造工艺科学结合的典范,既继承了古代酿造工艺的精华,又闪烁着现代科技的光彩,是我国宝贵的民族遗产。

(一)严格按照节气,端午踩曲,重阳投料,一年一个生产周期。

(二)、同一批料要经过9次蒸煮、8次加曲、堆积、入池发酵,7次取酒才丢糟,历时整整一年。

(三)(大曲)酱香型白酒在长达一年的开放式发酵过程中,参与其生产发酵过程的微生物非常多,使得香气成分多种多样。

酒体香而不艳、低而不淡、丰满醇厚。

(四)、生态窖藏。

(大曲)酱香型白酒通过九蒸八酿,七次取酒后分别把七个轮次的原酒在
无污染,无公害、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成分的朱砂土窖内天然窖藏老熟,在三年的窖藏过程中,通过氧化还原、酯化、挥发和物理自然变化,使酒体变得更加醇和、细腻、酱香更突出。

与其它添加了陈味剂和机器老熟的白酒有本质区别。

茅台酒制作方法
1.投料:根据茅台酒的工艺特点,一年一个周期,只投两次料,即第一次下沙投料(原料用量占总投料量的50%),第二次糙沙投料(原料用量占总原料量的50%),并且对原料粉碎度要求整粒与碎粒粮之比,下沙为8∶2,糙沙为7∶3。

高粱破碎后,先用90℃以上热水(称发粮水)润料4~5小时(随季节气温有所变化),然后加5~7%的母糟拌匀,进行混蒸,出甑后在晾堂糟梗上再洒35℃以上量水补足。

发粮水和晾水总用量约占投料量的56~60%,其中发粮水占48~52%,晾水占6~8%。

据测定,下沙化验水分为37~40%,糙沙水分为40~44%。

2.下沙(堆集发酵和入窖):撒晾水后,经摊晾、加尾酒(或次酒)和曲粉,加曲粉量占总用曲量的10~12%,然后拌匀,即进行堆集发酵(底曲为15千克以上),要求上堆要匀、圆。

冬季堆高,夏季堆矮。

堆集时间4~5天,待堆顶品温达到45~50℃,以手插入堆集醅内部,取出酒醅,有香甜味和酒香味,就可以入窖发酵一个月。

3.糙沙:糙沙是高粱经粉碎、润料,加入等量的下沙酒醅进行混蒸(这种首次蒸馏所得的酒叫生沙酒,全部泼回原醅子内再加曲入窖发酵,也叫“以酒养窖”)。

然后摊晾,加尾酒和曲粉,曲粉量占总用量的11~5%,拌匀再堆集,再入窖发酵,底曲为15~10千克,发酵一个月。

4.蒸酒:将糙沙酒醅取出蒸馏,量质接酒即得一次原酒入库贮存,此酒叫糙沙酒,甜味好,但味冲,生涩味和酸味重(糙沙酒要单独贮存,以作勾兑用,酒尾则泼回醅子,叫作“回沙”)。

然后经过摊晾、加尾酒和曲粉(从这次操作起就不再加进新原料了),拌匀堆集,又放入窖里发酵一月,取出蒸馏,即制得第二次原酒入库贮存,此酒叫“回沙酒”,比糙沙酒香、醇和,略有涩味。

以后的几个轮次均同“回沙”操作,分别接取三、四、五次原酒(统称为“大回酒”,其特点是香浓、味醇厚、酒体较丰满、邪杂味少),以及六次原酒(也叫“小回酒”,其特点是醇和、糊香好、味长),还有七次原酒入库贮存(称为“追糟酒”,其特点是醇和、有糊香,但微苦、糟味较大)。

经八次发酵,接取七次原酒后,其酒糟即可甩掉作饲料,或再综合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