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阅读答案
关于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关于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关于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
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
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
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
”“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
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
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
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
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
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
赵括少时学兵法阅读答案

赵括少时学兵法阅读答案【篇一:《赵括纸上谈兵》阅读附答案】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④,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
”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小题1】用些线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王以/为何/如其父b.王/以为/何如其父c.王/以为何/如其父d.王/以为何如/其父【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的字(2分)(1)、使赵不将括即已()(2)、及括将行()【小题3】说说“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的意思(2分)【小题4】从文中可以看出赵括是个怎样的人?(2分)【小题5】读了这段文字你获得了一些什么启示呢?(2分)答案【小题1】b【小题1】(1)、以??为将(2)、等到【小题1】(赵括)曾经和他父亲赵奢谈论军事,赵奢不能难住他,然而(赵奢)并不赞美他。
【小题1】只会夸夸其谈、没有真才实学、贪图钱财(或贪图小利)等【小题1】例如:(1)、成功来自于生活实践,读死书或死读书行不通。
(2)、做人必须踏踏实实,不能光说不练,只会夸夸其谈的人是不会有真才实学的。
( 3)、做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书本知识。
(4)、从赵王做决定可以看出,为人为事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有益建议。
《意境》阅读试题及答案

《意境》阅读试题及答案《意境》阅读试题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12分)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
在西方文论里恐怕还难以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和术语。
人或以为“意境”一词创自王国维,其实不然。
早在王国维提倡意境说之前,已经有人使用意境一词,并对诗歌的意境作过论述。
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抛开王国维的意境说,但也不可为它所困。
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实践出发,联系古代文艺理论,我们可以在广阔的范围内总结古代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意境的艺术规律,为今天的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
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
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
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
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
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
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
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
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
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
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
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
”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
《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的阅读答案与赏析

《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的阅读答案与赏析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南宋] 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这首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南宋高宗绍兴五年)陈与义退居浙江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时所作,追忆了二十多年前(北宋亡国之前)宋徽宗政和年间在洛中与好友们游乐的往事。
②午桥:在北宋河南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
陈与义:两宋重臣,生于北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历靖康之难。
绍兴五年(1135)五月,作者因病辞官,寓居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
②新晴,雨过初晴的月色。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描绘出“旧游”中怎样的美好情境?请作简要分析。
(2)全词如何围绕“闲”的心绪,发出怎样的感慨?(3)“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
(4分)(4)请从语言、意境、结构中任选两个角度,赏析“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5)请简要分析此词中所包含的复杂情感。
(6)词的上片“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下片“闲登小阁看新晴”表达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分)(7)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①动静结合。
② 借月色迷蒙、疏影斑驳和豪英坐饮、流水无声、笛声阵阵来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
动静结合:碧空中,月色迷蒙;花丛中,树影斑驳(静);午桥上,豪英坐饮(动);长河中,流水无声(有动有静);杏花里,笛声阵阵(动)。
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
(2)从洛阳旧游到现今偏寓江南(湖州)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从昔日与豪英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
《山水画的意境》附答案

从双基教学的产生,到素质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等一系列理念的提出、研究和实施,不难发现,在这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教学目标的实施一步步具体、明确、可操作,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体现了教育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们要深刻体会这种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
本课中,既体现出了双基教学,也在高效课堂上注重了重要环节的描写。
通用技术课程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融科学与人文于一体,课程学习与实践中,必然涉及相关的数学核心素养,与其它素养相辅相成,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山水画的意境》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观点。
2.能够体会“意境”的本质,提升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欣赏山水画,谈谈自己的感受)二.作者简介【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三.整体感知1.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然后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说说。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四.细读感悟探究:1.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本文观点简要分析。
山水画不仅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着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情感,景与情是相融合的。
而摄影往往是从实用性和视觉美感出发的,这也就意味着山水画不会被摄影作品所取代。
北京市2017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35意境鉴赏解说

意境鉴赏解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它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简言之,“意”就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境"就是诗人描绘的生活图景。
诗是用来抒情的,诗人往往将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寄托于描绘的自然画面和生活图景之中,这样,“情”有了依托,“境”有了灵魂.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赞美祖国山河,就高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抒写壮志难酬,就唱响“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表达闲适恬淡,就舒啸“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寄托羁旅愁情,就低吟“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刘海粟将对生活的恬然、安适、从容淡定的心态寄托于“庭前花”和“天边云”,意境清新淡远.当今流行乐坛上的词作大家方文山先生的歌词大都注意创造意境,营造氛围。
如《东风破》《本草纲目》《青花瓷》《兰亭序》.意境和意象有什么异同?意象是单个的事物,意境是意象的组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寂寞沙洲冷。
”词中意象是“缺月”“疏桐”“漏断"“孤鸿”,共同构成了孤寂凄凉的境界,表达了诗人遭遇挫折后孤高自赏、不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
意境在山水田园诗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画时说“品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讲的就是画中有境、诗中有境。
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看,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娴静潇洒;听,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境界广阔深幽。
像王维一样,许多山水田园诗人在诗中将山林、溪流、云雾、明月等气象构筑成一幅幅清丽幽深的美妙画面。
赵括少时学兵法阅读答案

赵括少时学兵法阅读答案【篇一:《赵括纸上谈兵》阅读附答案】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④,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
”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小题1】用些线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王以/为何/如其父b.王/以为/何如其父c.王/以为何/如其父d.王/以为何如/其父【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的字(2分)(1)、使赵不将括即已()(2)、及括将行()【小题3】说说“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的意思(2分)【小题4】从文中可以看出赵括是个怎样的人?(2分)【小题5】读了这段文字你获得了一些什么启示呢?(2分)答案【小题1】b【小题1】(1)、以??为将(2)、等到【小题1】(赵括)曾经和他父亲赵奢谈论军事,赵奢不能难住他,然而(赵奢)并不赞美他。
【小题1】只会夸夸其谈、没有真才实学、贪图钱财(或贪图小利)等【小题1】例如:(1)、成功来自于生活实践,读死书或死读书行不通。
(2)、做人必须踏踏实实,不能光说不练,只会夸夸其谈的人是不会有真才实学的。
( 3)、做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书本知识。
(4)、从赵王做决定可以看出,为人为事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有益建议。
【诗词阅读及答案】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诗词阅读及答案】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说说中国传统诗歌强调意象和意境,但在中学教材中,什么是意象和意境往往是模糊的。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补编)也认为,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形象所表达的境界和意境”,形象是“意境”,二者是完全一致的。
事实上,在许多情况下,这两者是一致的。
然而,从文学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发现两者之间仍然存在许多差异。
一、内涵不同当诗人创作诗歌时,他必须依靠某种意象。
这些作品中的意象就是意象的“意象”。
然而,由于它们是在诗人的选择和判断之后写成的,它们附加了诗人的主观知识和情感(即“意义”),因此这些意象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意象,因此被称为“意象”。
我们可以把这种把主观感受和外在事物结合在一起的心理意象称为“意象”。
意境是不同的。
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客观画面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取决于作品的形象。
它超越了具体的形象,只能通过联想和想象来实现。
而且,当我们说意境时,它只是为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并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
二、范围不同图像通常可以按数量计数,这属于个体概念;意境是一个整体概念。
例如,毛泽东的《沁源之春·长沙》:“看红山、染红的森林、碧绿的河流、数百条小船争相奔流,鹰击苍穹,鱼飞浅滩,各种霜冻争抢自由。
”图片种类繁多:山、林、河、戈、鹰和鱼,多达6种。
然而,作为一种意境,只有一种,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了一幅绚烂而充满活力的秋景。
浓重的色彩、激烈的场面、战斗的气势和自由的飞行在读者心中合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带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远远超出了这六幅画面所表达的范围。
三、获得不同图像可以直接从作品中获得。
诗人可以直接“数数”他所写的几个物体或场景;意境需要“启迪”才能获得。
因为“环境在形象之外”,所以“理解”的结果与读者的个人志向、个性、知识修养和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即使是同一个人,也可能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实现”不同的意境。
但这并不是说在意境中没有共同的东西,因为诗人属于某个民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
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
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
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
”“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
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
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
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
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
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
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
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
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
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
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镜》)
1.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
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十分有限,而意境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意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于让人通过它们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对于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B.从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有区别这一点来看,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往往有两种意味,而其中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
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参考答案:
1.A
2.C
3.B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