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资源套餐】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课件

合集下载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优质教学课件(34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优质教学课件(34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 教皇的权威》优质教学
课件(34张)
2020/9/21
导入
在中世纪,天主教堂遍布欧洲大部分地区 ,教堂钟声不绝于耳,几乎所有欧洲居民 一出生,就要由神甫施行洗礼,成年后要 在教堂举行婚礼,死后要由神甫施行涂油 礼,作为信徒,每周都要到教堂参加弥撒 ,犯错时要到教堂进行忏悔;而且当时学 校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传播宗教教义。
教皇派 圣礼、善功、神职人员 因行称义
路德派
信仰得救
因信称义
使人获得精神自由 和灵魂得救自主权 ——人文主义色彩
二、过程
1.马丁 ·路德改革
著作 《九十五条论纲 》
反对赎罪券
理论 因信称义
日记 1520年12月20日
1520年12月20日,路德当众把教皇令投入火中。
日记 1525年7月25日
3、马丁·路德的主张有
①因行称义
②因信称义
C ( )
③赎罪券的功效微不足道 ④先定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③④
4、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是 A 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B 先定论 C 为资产阶级发家致富辩护 D 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5、宗教改革中,新教各派集中反对的目标是 A 罗马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 B 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专制 C 罗马教廷对各国的经济掠夺 D 罗马教皇垄断教职的任免权
D ( ) A ( )
B ( ) B ( )
6、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A 新教各派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 B 天主教会内部各派争权夺利的斗争 C 封建君主摆脱罗马教廷的斗争 D 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7、有关西欧宗教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摧毁了西欧的封建势力 B 有力的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 C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D 促进了西欧民族文化的发展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13《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件(27张)(共27张PPT)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13《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件(27张)(共27张PPT)

11.(1)否定教皇的权威。代表资产阶级 的利益。 (2)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惟一 根据和权威;主张“因信称义”、信仰得 救。 (3)主张建立民主教会。
1、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 “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 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 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 场宗教改革 ( ) A.否定宗教信仰 B.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C.挑战教会权威 D.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1、政治: 天主教会的精神禁锢和腐败;
2、经济: 天主教会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源); 3、文化: 文艺复兴促进思想解放 4、导火线: 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
二、宗教改革的过程
(一)路德教(德国)
1、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2、主张:
人的得救不在于参不参加宗教仪式,买不买‘赎罪券’,而
2、意义: A从理论上否定教皇和教会的权威,并为资产阶级 发财致富作辩护; B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意识形态方面依据;
二、宗教改革的评价
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 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 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1、人文主义含义:批判神权统治, 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决定于对上帝的信仰!” (1)因信称义(核心) ——否定教皇权威,体现人文主义色彩 “真理的根据,不是教会或者教皇的意思,而是《圣 (“信仰耶稣即可得救”) 广告集装箱 ——马丁•路德 Add经》。” something here Add something here (2)人人有权读圣经 ——反映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 (3)简化宗教仪式, ——反映资产阶级建立廉俭教会的 僧侣可婚配和还俗. 要求,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历史: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课件3(岳麓版必修三)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历史: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课件3(岳麓版必修三)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D、宗教有很大旳困惑性,人民易于接 受
10、西欧宗教改革运动对于资本主义发展旳最大影响是 : (C) A、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夺取了天主教会旳土地和财产 B、西欧各国旳王权得到加强 C、摧毁了天主教神学旳精神统治 D、增进了西欧各国文化、教育事业旳发展
间接对话、得救 (2)、影响:
直接对话、得救 使人取得精神自由 和灵魂得救自主权 ——人文主义色彩
第13课 挑战教皇旳权威
一、宗教改革旳背景 二、宗教改革旳主要内容: 1、马丁·路德旳宗教改革 (1)、内容 (2)、性质: 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旳社会运动
(3)、成果:新教 产生; 三教鼎立
“路德教”或“新教路德宗” 简化仪式
7、马丁路德改革和加尔 文改革旳相同点是:
①都主张“因信称义” ②否定天主教旳等级制度 ③都创建了不受罗马教皇 控制旳新教 ④改革都在德国进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加尔文旳先定论在 宗教改革时期具有主动 作用,它是:( C)
A、为封建世俗势力夺 取政权服务
B、为使欧洲各国人民 免于罗马天主教会旳精 神控制而斗争
()
D
A、它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旳神学统治
B、是一场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C、改革后创建旳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 鼎立旳新局面
D、它违反了基督教旳本意,客观上造成了人们思 想上旳混乱
6、加尔文被称为“ 欧洲宗教改革旳第二 位伟大人物”,他旳 宗教观念旳关键是:
A、因信称义
B、先定论
C、因行称义
D、无为而治
3、马丁路德强调旳学说是: ( )B
A、君权神授
B、因信称义
C、政教合一
D、教皇至尊
4、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旳学说,其实质意义在 于 B( ) A、确立了“依托信仰才干得救”旳新教义 B、否定了天主教会及其神学旳绝对权威 C、为德国宗教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旳利益

【精品资源套餐】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课件6

【精品资源套餐】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课件6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三:四点 三十九分。
甲:人生来是有罪的,只有尊崇上帝,忠实地履行七种圣 礼:洗礼、圣餐、悔罪等,通过苦修才能得到上帝的 恩典。
乙: 只要虔诚地信仰耶稣就可灵魂得救,无须经过烦 琐的仪式。这些仪式中,除圣餐外,皆是糟蹋钱财 的多余之举,皆可废除。
甲: 上帝是不与油嘴之人直接交往的,只有在我们教士的 主持下,才能聆听到上帝的福音;否那么,就要受到永世 惩罚。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三:四点 三十九分。
结合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思想,分析
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含义。 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主要是指反对
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 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 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三:四点 三十九分。
三、宗教改革的实质: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三:四点 三十九分。
P54 阅读与思考
在路德“因信称义〞的潜台词里包含着解放人的个性的革命主张。它从神学角度论证了 宗教的和现实的人身依附的不合理性。
——罗竹风?宗教通史简编?
你怎样理解路德“因信称义〞的潜台词?
路德的主张表达了这一时期蓬勃开展的资 产阶级要求摆脱神学束缚、打破天主教会精神 专制,争取精神自由和反封建的强烈愿望。
束缚。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三:四点 三十九分。
材料二: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 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罗马 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
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洲后,人 文主义思想活泼。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三:四点 三十九分。
材料三:据估计,1521年教廷内部有2000 多个神职可以用金钱买到。教会内部贿赂成 风,教皇的选举与贿赂,争权夺利结成了不 解之缘,几乎所有的教皇都是靠贿赂中选的。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精美课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精美课件

二、冲破樊篱的呐喊(宗教改革内容)
2、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1)加尔文改革的内容: ①主张“依靠信仰才能得救”——先定论
(加尔文宗教观核心)
——否定对教皇的盲从,否定封建君主的特权 ②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 ③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影响
其学说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 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信仰耶稣即可得救”)
鲜明人文主义色彩,把信仰和善功对立。 平信徒皆祭祀;《圣经》至上。 (2)君主权力高于教皇教会。 (3)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以结婚。
二、冲破樊篱的呐喊(宗教改革内容)
我的信仰教会做主 教皇 因行称义 教徒 神职人员 上帝 教徒 我的信仰“我”做主 马丁·路德 因信称义
×
直接对话、得救
“原罪”
“救赎”
一、穿透黑暗的曙光(宗教改革的背景) 政治:天主教会的堕落和残暴激化社会矛盾。必要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摆 脱天主教会的束缚。 思想:文艺复兴宣扬了人文主义,解放了思想。 导火线:教皇在德国兜售赎罪券
教 火 权 烧 高 布 于 鲁 王 诺 权 天主教会的封建统治阻碍了欧洲资本主义
资料卡片 —基督教信仰的核心
原罪:原罪是人类始祖亚当 和夏娃违背上帝命令偷吃禁 果所犯的罪行,传给后世子 孙,是人类一切罪恶和灾祸 的根源。 救赎:人类因有原罪而无法 自救,上帝(天主)差遣他 的儿子耶稣来到世间,被钉 死在十字架上,在上帝面前 替人类赎了罪。凡是信仰上 帝、跟随耶稣的人都能得救。
“圣安娜,救我! 我愿意成为一名修士!”
修士路德发誓终身不婚,过着禁食、抑欲、守夜的苦修 生活,希望得到救赎。 路德还获得了两次到罗马教廷参观学习的机会,然而天主 教会、教皇的权威和腐败,却让他很失望甚至愤怒。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13《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件(31张)(共31张PPT)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13《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件(31张)(共31张PPT)

教皇出售赎罪券
1517年,路德在维登堡教堂大门 上张贴《九十五条论纲》
导火线:
1517年教皇印制大量“赎罪券”向教民兜 售。马丁· 路德对此在教堂门口贴出《九十五条 论纲》,痛斥了“赎罪券”的欺诈。 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拉开了序幕。
为什么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发生?
材料:对于罗马教皇来说 ,意大利是它的老巢,法 兰西和西班牙是两个动辄 诉诸武力的超级大国,英 格兰又远在海峡彼岸,因 此只有积弱不振的近邻德 意志是可以任意欺凌压榨 的最佳对象。教会巨大的 财政开支在很大程度上要 靠老实的德国人来支付, 德国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 德国:德国四分五裂,是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
人文主义宗教观 合理性,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都主张信仰 得救
两位改革家 思想的异同 ?
异:加尔文的先定论 (更激进)
都否定罗马 教皇的权威
都体现了人文主义 精神
思考:宗教改革的实质?
1、这场改革由哪个阶级发动? 新兴资产阶级 2、矛头指向何方?
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
思想、社会
3、在哪些领域进行?
(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扩展)
欧洲宗教改革第二 位伟大人物加尔文
1536年《基督教原理》
思想核心:“先定论”
上帝 永生与永罚
选民

弃民
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 否定了教皇信仰权威、否定封建主的特 的标志,就是选民与弃民的标志。 权,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 ——加尔文《基督教原理》
甲:人生来是有罪的 ,只有尊崇上帝,忠 实地履行圣礼,通过 苦修才能得到上帝 的恩典。
乙:只要虔诚地信仰 耶稣就可灵魂得救, 无须经过烦琐的仪 式。
1 甲乙各代 表谁的观点? 2 二者主张 甲:上帝是不与 有何不同? 乙:每个教徒,只要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13《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件(30张)(共30张PPT)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13《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件(30张)(共30张PPT)
挑战教皇的权威
基督教发展历程
基督教 (诞生于公元一世纪的罗马帝国)
第一次分裂1054年
东正教(东派)
天主教(西派)
第二次分裂16世纪 (即宗教改革)
新 教 Protestantism
(路德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等)
天主教
东正教是在罗马帝国 分裂后产生的,主要 的建筑特征有圆顶的 屋顶,基本上看到这 种感觉洋葱头建筑的 都是属于东正教。
教士向信徒出售各种“圣物”,包括圣母玛利亚的奶
汁、十二门徒进行最后晚餐时的桌板、天使的羽毛、
上帝造亚当时剩下的泥块……
Hale Waihona Puke 欺诈欺骗社会:教会的腐败
德国名义上是统一的”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长年 处于四分五裂的诸侯割据,这使得德国皇帝无法不依 赖于教会的力量,罗马教会作为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 占据了全德意志1/3的土地。每当罗马教会出现财政 问题的时候,就会想方设法从德国聚敛钱财,以至于 德国被人们戏称为“教皇的奶牛”。当时梵蒂冈计划 建造一座新的圣彼得教堂,于是在整个德国大量发行 赎罪券。
上的权力......
天主教会经是济西欧:最天大主的封教建会主,拥有天 主地教 上世 享界 有是地 政西产 治的 和欧经1最/济3,大特并权的且。封在它自采己取的各领种 手段搜刮建钱主财,如征收十一税、特赦税、
材料三:中世纪的欧洲,
平 有 们思禁读一民想锢经定大:着、的都讲文不控人道化识制们,知字和的宣识,传。教神教士学士具。材料四:
教规
义 要得救,必严守繁缛的宗教
仪式和等级教阶制度
仪式
教权高于俗权(即国家权力) 地位
上帝
罗马教皇 红衣主教 大主教
主教
神父 信徒
教阶制是基督教逐渐形 成的神职人员的等级制 度。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学课件(18张)(共18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学课件(18张)(共18张PPT)
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这句话“义人靠 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上帝以恩典使我们 因信称义。在他(上帝)里面,恩典、公义、平安、自由与 万事都应许你了;你若相信,就有一切,你若不信,就缺一 切。
我立时感到自己已得重生,进入天堂之门……
——《这是我的立场》
教 皇
教阶制度 + 圣礼
职业都是“善功”。
他(马丁路德)打破 了对权威的信仰,是 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 权威。他把僧侣(神 职人员)变成了俗人 ,是因为他把俗人变 成了僧侣。
___马克思
三、独树一帜的加尔文
1. “先定论”
2. “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政体”实
永践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贫穷
与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 意志无法改变。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21/8/72021/8/72021/8/78/7/2021 6:51:27 PM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21/8/72021/8/72021/8/7Aug-217-Aug-21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 的错儿 。2021/8/72021/8/72021/8/7Saturday, August 07, 2021
“于是新兴的列国国君,便向它要回法庭 独立权,要回敕封主教权,要回国家在教会产 业上的收税权;人民也举起手来,向它要回思 想自由权、读书自由权、判断善恶的自由权、 生的权和死的权;一般困苦的农民,更是额皮 流血地叩求教会,去减少他们的负担。可怜那 个气焰熏天,不可一世的教会,此时,竟是四 面受敌了。” ——《西洋史》
主教 神父
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 佳途径。
信徒
天主教层级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加尔文的先定论在 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 作用,它是:( C ) A、为封建世俗势力夺 取政权服务 B、为使欧洲各国人民 免于罗马天主教会的精 神控制而斗争 C、为资产阶级发财致 富作辩护 D、为使天主教焕发新 的生命而进行大刀阔斧 的改革创造舆论
9、16世纪西欧的反封建斗争往往带有宗 教色彩的原因是: (A) A、宗教在当时意识形态中占统治地位, 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B、宗教和神学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工 具 C、天主教会反对殖民扩张,维护了资产 阶级的人性主张 D、宗教有很大的迷惑性,人民易于接受
C、改革后创立的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 鼎立的新局面
D、它违背了基督教的本意,客观上造成了人们思 想上的混乱
6、加尔文被称为 “欧洲宗教改革的第 二位伟大人物”,他 的宗教观念的核心是: A、因信称义 B、先定论 C、因行称义 D、无为而治
7、马丁路德改革和加尔 文改革的相似点是:
①都主张“因信称义” ②否定天主教的等级制度 ③都创立了不受罗马教皇 控制的新教 ④改革都在德国进行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知识结构
欧洲宗教改革的原因
经济 政治 思想文化 导火线 马丁•路德改革 《九十五条论纲》 “因信称义”
欧洲宗教改革
加尔文宗教改革
创立新教
《基督教原理》 “先定论”
创立政教合一的加尔文教 宗教改革的性质 宗教改革的意义
1、16世纪西欧大陆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 是: (C ) A、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深入人心 B、罗马教廷与西欧各国世俗王权的斗争白热化
对加尔否定罗马 教皇的权威
两位改革家的 共同之处?
都体现了人文主义 精神
宗教改革的 性质?
宗教改革的 历史意义?
三、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
1、性质:在宗教外衣下的资产阶级反 天主教会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2、它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 的精神独裁; 3、并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 展。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标要求
• 1、知道马丁· 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
• 2、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一、西欧宗教改革的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经济(根本 原因)
2、政治 3、思想文化
天主教会的堕落和 残暴激化社会矛盾 文艺复兴中人文主 义的思想解放
教皇出售“赎 罪券”
4、导火线
欧洲在16、17世纪时候,教会大量向民间出售 “免罪符”,即购买免罪符的人,灵魂可以直接升天堂。 教皇公布﹕杀人犯—7个盾(德意志货币)﹐抢劫犯—9个 盾﹐谋杀亲属犯—4个盾﹐这样﹐他们的灵魂就可以得 救。总之﹐无论任何人犯下任何罪﹐只要拿出规定的金 币来购买赎罪券﹐就会得到上帝的赦免。
计划建造一座新的圣彼得教堂,于是在整个德国大量 发行赎罪券。
资 料 卡 片
马丁路德(1483— 1546),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 动的发起者。出生于富裕市民家 庭,少年时受到严格的宗教教育, 18岁时进入爱尔福特大学学习法 律。1505年,他断然放弃学业, 进了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上了修 道士,希望通过苦修,求上帝赦 免自己的罪过,后入神学院学习。 1507年成为教士,1512年获得神 学博士学位,不久应聘为萨克森 维登大学哲学和神学教授,以后 长期在该校任教。曾于1510和 1511年两次访问罗马,目睹了罗 马教廷的腐败,这促使他改变了 对天主教会的传统看法,并从事 于宗教改革。先后发表《罗马教 皇权》《论基督徒的自由》和 《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
欧洲在16、17世纪时候, 教会大量向民间出售“免罪符”, 即购买免罪符的人,灵魂可以直 升天堂。欺骗民众也罢了,还把 他们尊崇的圣人不当人看:随便 拿一块破毯子,胡说是基督用过 的,随便找一块破头巾,说是圣 母玛利亚戴过的,最无耻的是用 猪,羊等畜生的骨头冒充圣彼德 的遗骨,5个金币出售一块。至 于用一堆鸡毛冒充天使的羽毛出 售,他们就更不难做出。
教皇最富,为 何要花穷人钱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二、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1、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 (1)、内容
罗马教会 A、 教徒 马丁· 路德
因行称义
神职人员 上帝
因信称义、信仰得救
(信仰上帝) 教徒 上帝
间接对话、得救
(2)、影响:
直接对话、得救
使人获得精神自由 和灵魂得救自主权 ——人文主义色彩
至今在德国仍流传着这样一则马丁· 路 德的小故事:一年夏季马丁· 路德在返乡探亲 途中,突遇暴风雨,电光闪烁,火球落在他的 脚前。 他自念死期临到,仆倒在地, 大呼: 圣安娜救我!我愿意成为一位修士。瞬间雨过 天晴,结果他平安家。为了守此誓约,虽遭到 家人大力反对,他仍坚决投进奥古斯丁修会, 专心侍奉神。 进入修道院后,他从事最卑贱 的工作,开关大门, 敲钟扫地, 清理房间, 甚至在额富德城街上逐门逐户乞食,期望修道 士的刻苦生活可以拯救他。正是这位虔诚的天 主教徒却在后来敢于挑战教皇的权威,走上宗 教改革的道路,在欧洲引起轩然大波。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的原因 二、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1、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 (1)、内容 罗马教会 A、 因行称义 B、 兜售赎罪券
马丁· 路德 因信称义 《关于赎罪券的功效(改革序幕) 功效微不足道 只要真诚悔罪 就能得到赦免
《关于赎罪券的功效》 宣称 的实质:从根本上否定教会的作 用,强调人与上帝直接对话, 带有浓厚的人人平等的意味。 质问
2.加尔文改革内容:
1)出版《基督教原理》,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 否定教皇权力,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称新教百科全书);
2)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
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 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世生活中的成功与失 败,是“选民”和“弃民”的标志。这种“先定论”以宗 教学说的形式,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 意识形态。资产阶级竞相追求利润,人人都想发财致富。 胜利者产生了优越感,增加了自信力,认为自己肯定是上 帝的“选民”,而那些失败者则无疑是“弃民”了。“预 定论”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C、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
D、剥夺天主教会的土地和经济特权
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导火线是: ( B )
A、天主教会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B、罗马教皇向教民出售赎罪券 C、天主教会征收什一税 D、天主教会出卖教会职位
3、马丁路德强调的学说是: A、君权神授 C、政教合一
(B) B、因信称义 D、教皇至尊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二、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1、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 (1)、内容 (2)、性质: 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 (3)、结果:新教 产生; 三教鼎立
“路德教”或“新教路德宗”
简化仪式
基督教 (诞生于1C的罗马帝国)
第一次分裂(1054年) 天主教(西派) 第二次分裂(16C)
自我测评
分析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含义。
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主要是指反对 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 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 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东正教(东派)
天主教
新教(宗教改革的产物)
日内瓦的新教教皇加尔文
加尔文 (公元15091564年)(著名改教家和神学家) 被誉为欧洲改教时期的第二位伟 大人物,地位仅次于德国的马丁 路德。 在对待旧教上,他比路德激 进,他企图论证新教在教义上比 罗马教会更接近古代基督教的思 想。他用“因信得救”来反对中 世纪基督教的等级观念,用“因 信得救”来取消教皇、主教、神 父统治人民的权力。
4、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的学说,其实质意义在 于B( )
A、确立了“依靠信仰才能得救”的新教义 B、否定了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绝对权威 C、为德国宗教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5、关于马丁路德改革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D ( )
A、它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
B、是一场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10、西欧宗教改革运动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影响是: ( )C
A、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夺取了天主教会的土地和财产 B、西欧各国的王权得到加强 C、摧毁了天主教神学的精神统治 D、促进了西欧各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堂设问
阅读教材的“解析与探究”。请思考:“因行称 义”、“因信称义”和“信仰 救”三种学说有什么异同?
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德国爆发?
阅读材料:
⑴德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发展; 材料一 : 德国名义上是统一的”神圣罗马帝国”,实 ⑵政治上四分五裂,没有形成强大的王权, 际上长年处于四分五裂的诸侯割据,这使得德国皇帝 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的分裂、落后,使 无法不依赖于教会的力量,同时由于神圣罗马帝国大 得教会剥削沉重,罗马教廷与德国的矛盾异 统一梦想是包含了意大利的,所以德国皇帝必然要和 常尖锐; 教会合作,教会的力量非常强大。每当罗马教会出现 ⑶同时没有强大的王权,反倒有利于各种反 财政问题的时候,就会想方设法从德国聚敛钱财,以 至于德国被人们戏称为“教皇的奶牛”。当时梵蒂冈 教会思想的存在。
教皇出行
出售“免罪券”
参考答案
同: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目的都是为实现 灵魂得以升入天堂。 异 : “因行称义”的本质是为加强罗马天主 教会的绝对权威,是为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 而服务的。 “因信称义”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赎罪券 的掠夺,简化了宗教仪式,解放了人的个性。 “信仰得救”是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 步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后者的 继承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