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教资统考专业知识:语文基础知识重要考点(十三)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证笔试中的语文知识点梳理

教师资格证笔试中的语文知识点梳理

教师资格证笔试中的语文知识点梳理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是教师资格证笔试中的必考科目之一。

掌握并了解语文知识点对于备考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围绕教师资格证笔试中的语文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了解文言文的古代文字和古代文化对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阅读理解和写作都有所帮助。

1. 古代文字:了解古代文字的基本认识,如篆书、隶书、楷书等,以及常见的古代文字的形状和特点。

2. 文化常识:学习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人物、历史事件、文化内涵等。

这些知识对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以及背景意义至关重要。

3. 古代文学作品:熟悉一些重要的古代文学作品,如《史记》、《论语》、唐诗宋词等。

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作品,可以提升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对语文的应用能力。

二、现代文在语文教学中,对于现代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是重要的考察点。

现代文是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基本工具,具备良好的现代文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质。

1. 阅读理解:理解现代文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要求。

无论是报刊杂志、公文文件还是网络文章,都需要理解其中的含义和观点。

2. 写作综合能力:写作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师要求准备一些常见的现代文写作题目,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并要熟悉写作的结构和技巧。

3. 文字应用:掌握常见的表格、公文、书信等文字应用的规范和格式,以及准确使用标点符号和词语的搭配,是日常工作中必备的能力。

三、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是指为了增加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和感染力而采用的一种手段。

1. 比喻:通过比较和类比来形象地表达抽象的概念或感受。

2. 比拟:通过明确的比较,来突出事物的特点和作用。

3. 夸张:为了强调某一事物或情感,对其进行过分的描述或夸大。

4. 排比:通过列举相同结构或含义的词语、短语或句子,在排列上达到一定的韵律感。

5. 对仗:通过使用平行的词语、短语或句子,使它们在音、义上相对应,以显得工整和美感。

初中语文教资考试知识点超详细考点总结

初中语文教资考试知识点超详细考点总结

初中语文教资考试知识点超详细考点总结
一、古代文学知识点
- 古代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 《诗经》的特点与代表作品
- 古代文学的主要体裁及代表作品
- 古代文学的作者及其作品
二、文言文阅读知识点
- 文言文的特点和基本语法
- 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 文言文中的常用文言虚词
三、文学常识知识点
- 文学常识的定义和作用
- 主要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品
- 文学创作的主要要素和表现手法
- 文学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
- 常见的文学修辞手法
四、现代文学知识点
- 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 现代文学中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现代文学的主要体裁和表现形式
五、修辞手法知识点
- 修辞手法的定义和分类
- 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
六、作文写作知识点
- 作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结构
- 常见的作文题材和体裁
- 作文写作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七、古代文人知识点
- 古代文人的生平和作品
- 古代文人的主要思想和影响
- 古代文人的代表作品赏析
八、文学评论知识点
- 文学评论的定义和作用
- 文学评论的分类和方法
- 文学评论中的常见术语
以上是初中语文教资考试的知识点超详细考点总结,希望对你的备考有所帮助!。

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基础知识整理

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基础知识整理

语文知识大全(一)1.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2.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3.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

其作品是:《龙须沟》4.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5.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6.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7.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8.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9.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墨10.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

11.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有两大词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以王维,孟在为代表的其风格,前者雄浑豪,后者恬淡疏朴12.常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

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彦,李清照为代表。

13."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反对旧礼教,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14.两篇《狂人日记》的作者分别是:俄罗斯的果戈里我国的鲁迅15.世界文学中有两大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16.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17.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18.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19.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20.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21.岁寒三友:松竹梅22.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23.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24.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25.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2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27.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28.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29.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30.佛教三宝是:佛(大知大觉的)法(佛所说的教义)僧(继承或宣扬教义的人)31.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32.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33.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34.《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35.三王:夏禹商汤周公36.三山:蓬莱方丈瀛37.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38.巴金"爱情"三部曲:雷电雨"激流"三部曲:家春秋39.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40.三代:夏商周41.三原色:红绿蓝42.三体石经:尚书春秋左传古文小篆汉隶三种字体书写43.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品德辞令仪态女工44.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

小学语文教师考编知识点

小学语文教师考编知识点

小学语文教师考编知识点
一、语文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
1.语文学科的定义、特点和功能:语文是人类交流、思维、认知和文
化传承的工具;语文学科的特点是文科性、人文性和实用性。

2.语文学科的发展与历史:了解语文学科的创设、发展和变革。

3.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了解语文学科的本体特征和价值特征。

4.语文学科的认知与学习:了解语文学科的认知过程和学习特点。

二、教学方法与策略
1.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重视问题导入、情感导入、认知导入
等教学方法的运用。

2.学习策略与教学设计: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在教学设计中应用。

3.任务型教学与合作学习:了解任务型教学与合作学习的原理与教学
设计。

4.多元智能理论与差异化教学:了解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在语文教学中
的应用,掌握差异化教学策略。

三、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
1.《语文》教材解读:了解《语文》教材的体系、结构与特色,掌握
教材的编排原则与设计思路。

2.课程标准解读:了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理念和要求。

3.教学设计与教案写作: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步骤,能够编写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和教案。

四、评价与教学研究
1.语文教学评价:了解语文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掌握常用的评价方法与技巧。

2.教学研究:了解语文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过程,掌握教学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3.学科发展动态:了解语文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教育政策,关注教材、教学研究和教育问题。

教师招聘考试语文高频考点

教师招聘考试语文高频考点
【高频考点 11】熟语误用类型“张冠李戴”
例句:这部喜剧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人们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了。
【解析】使用错误。涣然冰释: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不能形容烦恼,可用“烟消云散”。
【高频考点 12】熟语误用类型“谦敬错位”
例句:我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做到了海纳百川、虚怀若谷。
【解析】使用错误。文不加点: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这里把该词当作“没有加标点”的意思,望文生义,故错误。
【高频考点 10】熟语误用类型“褒贬不当”
例句:这些年轻的科学家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解析】使用错误。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词。这里当作褒义词使用,故错误。
【解析】使用错误。萍水相逢:浮萍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高频考点 18】熟语误用类型“形近混淆”
例句:这次选举他最有希望,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负众望,结果落选了。语境中两
人已经相识,故错误。可改为“不期而遇”。
【解析】使用错误。不负众望:负:辜负,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不孚众望:孚:信服,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应用“不孚众望”。
①临近考试,各位学员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提高了。
【解析】“学习态度”不可与“提高”搭配。
②秋天的北京是个美丽的季节。
【解析】“北京”不能是“季节”。此句中,由于定语和中心语放错了位置,导致主谓搭配不当。
【高频考点 21】语病辨识“成分残缺或赘余”
1.成分残缺,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宾语残缺、修饰语残缺。如:
【高频考点 14】熟语误用类型“词义重复”
例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使我国人民生灵涂炭。

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核心知识点word精品文档27页

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核心知识点word精品文档27页

第一部分学科知识(略)第二部分教学设计第一章概述(一)教学设计的内涵语文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原理在语言学科中的运用,是指语言教师运用系统方法,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针对具体教学对象,对语言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具体环节所做出的行之有效的策划。

其目的是优化语文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语文教学设想。

(二)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师生交往的互动性和互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老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教学资源。

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沟通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2、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强调结论与过程统一努力改进课程学习,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综合。

3、重视情态、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强调认知与情意的统一4、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第二章教学设计的原则与依据一、教学设计的原则和依据(一)原则1、整体性原则——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把握教学目标的整体性,二是形成整体教学思路2、系统性原则3、实效性原则4、可操作性原则(二)依据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课程不再只是由课程计划、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等组成的文本课程,而更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体验课程,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语文课程的创生与开发。

2、教材内容把握教材体系独立钻研教材3、学生实际了解学生学习新任务的预备状态或先决条件了解学生对目标知识是否有所涉猎、娴熟于心或是一无所知了解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情感态度了解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自我监控能力4、教师实际教师是课堂教学工作的主导,其既是教学设计者,又是教学实施者。

教师资格证语文学科知识点大全

教师资格证语文学科知识点大全

教师资格证语文学科知识点大全教师资格证语文学科知识点1.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2.小学语文课程的总目标;3.小学语文课程的阶段目标。

高频考点速记一、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二、小学语文课程的总目标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语文教师证面试的知识点

语文教师证面试的知识点

语文教师证面试的知识点一、课程教学知识1.1 课程设计与教学目标•教师应具备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的能力•熟悉国家课程标准,能够设计符合标准的教学任务和活动1.2 教学方法与教具运用•熟悉各种教学方法的原理和特点•能够根据不同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具1.3 课堂管理与评价•掌握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能够设计有效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二、语文学科知识2.1 语言文字知识•掌握语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熟悉汉字的基本结构、构字法和演变规律2.2 文学作品与文学常识•对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有一定了解•熟悉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及其作者2.3 语文教育理论与方法•了解语文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历程•熟悉不同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场景三、教育教学知识3.1 教育学基本理论•了解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动态•熟悉教育学的各个分支领域3.2 学生心理与发展•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能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和指导3.3 教育评价与辅导•掌握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能够进行学生的综合评价和个别辅导四、教师职业素养4.1 师德师风•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和职业道德•熟悉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和法律法规4.2 课外知识与综合素质•具备广泛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关注时事热点,增强自身知识储备4.3 学科研究与教学创新•具备一定的学科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五、面试技巧与准备•提前了解面试流程和考官评分标准•做好充分的面试准备,包括自我介绍、教学设计等方面以上是语文教师证面试的一些知识点,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祝愿大家取得好的成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教资统考专业知识:语文基础知识重要考点(十三)
云南教师资格考试请访问云南教师考试网,为了更好的协助大家备考云南教师招聘考试,中公云南教师考试网为大家准备了云南教师资格证的相关考试题型,大家可以参考学习,云南教师考试网祝大家早日成功。

【重点文言虚词(一)】
1.而
(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②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④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⑤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恂恂而起。

(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如:一人、一
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何
(1)用作疑问代词。

云南教师考试网提供云南教师招聘、云南教师资格考试资讯、真题资料,教师考试选中公快速提分好轻松
①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②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如:豫州今欲何至?
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如:然则何时而乐耶?
(2)用作副词。

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如: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如: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3.乎
(1)用作语气助词。

①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如:欲安所归乎?
②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③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如: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云南教师考试网提供云南教师招聘、云南教师资格考试资讯、真题资料,教师考试选中公快速提分好轻松
④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如:胡为乎遑遑何之?
(2)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如:生乎吾前……
此外,可作词尾。

如: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4.乃
(1)用作副词。

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如: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
骑。

(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
作宾语。

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5.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②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如:秦王恐其破壁。

(“其破壁”作宾语。

)
云南教师考试网提供云南教师招聘、云南教师资格考试资讯、真题资料,教师考试选中公快速提分好轻松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⑤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如: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

)
(3)用作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表假设。

)
6.且
(1)用作连词。

①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如: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②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2)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如:不出,火且尽。

更多云南教师资格证考试、云南教师招聘考试信息尽在云南教师考试网,欢迎广考生访问。

云南教师考试网提供云南教师招聘、云南教师资格考试资讯、真题资料,教师考试选中公快速提分好轻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