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第四章
《教育哲学》自学指导讲解

7.1民主与人生
7.2民主与教育
7.3教育的民主化 第八章公正与教育
8.1公正与人生
8.2公正与教育
8.3教育中的公正问题
P7复习思考题
1
P10复习思考 题
P35复习思考
题1、2、3
P45复习思考
题1、2
P56复习思考
题1、2
P181复习思考 题1、2
P197复习思考 题1
9~12
第五章理性与教学
5.1理性与人生
5.2理性与教学
5.3理性的教化
第六章自由与教育
6.1自由与人生
6.2自由与教育
6.3教育中的自由及其限度
P219复习思
考题1、2
P285复习思
考题1、2
P297复习思考 题1、2
P327复习思考 题1、2、3
13~1复习思考
题1、2
P71复习思考
题2
P103复习思考 题1、2
5〜8
第三章人生与教育
3.1人的存在与教育
3.2人的形象与教育
3.3人的境界与教育
第四章知识与课程
4.1知识与人生
4.2知识的性质与课程
4.3知识的类型与课程
P130复习思考 题1、2
P147复习思 考题1
《教育哲学》自学指导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适用专业:函大学学前教育本科
节次
自学内容及要求
作业
1〜4
第一章什么是教育哲学
1.1教育哲学的定义
1.2教育哲学的价值
1.3教育哲学的学习与研究
第二章教育哲学简史
2.1中国教育哲学的历史
2.2英国教育哲学的历史
2.3美国教育哲学的历史
P24复习思考 题1
教育哲学石中英第四章

第四章知识与课程第一节知识与人生1.对知识的理解、选择、组织和控制,就成为课程和教育生活得以可能的重要前提。
(填空)2.什么是知识?从日常用法来看:第一,“知识”是一种重要的智力资源,“知识”的获得和应用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第二,“知识”不是个体一种内隐的心理要素,而是一种可以在公共领域加以传播的社会要素;第三,“知识”是个褒义词,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寡,相当程度上代表着人们对一些事物了解程度的深浅或实践能力的大小;第四,“知识”是后天习得的,而非是先天遗传的。
只有那些善于学习的人,才能掌握某方面的知识。
3.《辞海》中给“知识”一词下的定义是:“①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
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
4.郎特里在其编著的《英汉双解教育辞典》中将“知识”定义为“个人通过生活经验与教育获得的信息与认识的总体。
5.不同视野知识的概念(关于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各种人物)柏拉图将“知识”和“意见”相区分,认为“知识”是人类理性认识的结果,是人们对于事物“本质”的反映和表述,不同于人类感性认识所产生的“意见”。
笛卡儿作为西方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在“知识”概念问题上和柏拉图一样对感觉经验的可靠性持怀疑主义的态度。
在笛卡儿看来,由感官获得的知识是混乱的,是人与动物共同具有的;只有由思想获得的知识才是清晰可靠的,是人类所独有的。
笛卡儿之后,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以及康德等也都强调知识构成中的逻辑成分及知识形成中的理性作用。
与上述理性主义的知识概念并肩而立的就是经验主义的知识概念。
经验主义的知识概念反对任何先验的观点和范畴,认为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都是对外部世界各种联系的反映。
这种观点在培根和洛克那里得到了最集中的阐述。
为了获得这种新的、更加可靠的知识,培根吁请人们抛弃长期以来控制思想的四种“假像”——“部落假像”、“洞穴假像”、“市场假像”与“剧场假像”。
培根认为,这些假像的存在使得人们的观念没有一种是完全反映外界事物的本质,因而都是虚妄的、扭曲的和错误的。
教育哲学参考书目

教育哲学参考书目《教育哲学》张楚庭著,教育科学出版社前言第一章从哪里开始考察教育第一节教育中有多少问第二节什么是最重要的第三节教育曾经怎样被考察着第四节从什么视角观察第五节“教育就是教育”第二章人是什么第一节教育的第一问第二节谁提出了第一问第三节反身性第四节我与我第五节人有没有本质第六节自增性第七节语言与人第八节“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第九节人被考察得怎样了第三章关系中的人第一节关于关系第二节时代与人的关系第三节关系与人的存在第四节人创造了关系第五节关系给人带来了什么第六节人怎样变小,怎样变大第七节人与个人第八节主客体关系第九节关系是可以改变的第四章人发展什么第一节关于功利第二节教育服务与服务教育第三节美育的功能第四节语言教育第五节发展人的可发展性第六节可发展性探询第七节更是一种权利第八节作为目的与作为条件第九节发展着走向全面第十节发展与解放第十一节关于全面的“全”第十二节实质是个性发展第五章教育特性第一节教育成为教育第二节在泛化中窄化第三节教育的权利第四节教育对象性的失落第五节教育的反身性第六节“灵魂工程师”论第七节受教育目的第八节教育目的链第九节教育的自我觉醒第十节作为检讨者的教育第六章教育公理第一节规律问题第二节自然哲学是一切?第三节人的意识与教育规律第四节规律不可改变吗第五节改变,还是违反第六节教育的保守性第七节教育的超越性第八节“适应论”评析第九节两种极端第七章自由教育第一节人与自由第二节人文知识的命运第三节知识的性质第四节知识权利第五节自由教育的命运第六节学校是什么第七节象牙塔与故纸堆第八章教育社会性问题第一节辩证法存在于历史之中第二节人的社会关系第三节个性与社会性第四节教育的性质第五节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第六节应然的命令与实然的命题第七节教育何以善待社会第八节社会以何善待教育结束语《教育哲学》郝文武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版目录绪论从本体存在到本质生成的教育建构论第一编教育哲学总论第一章教育哲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教育哲学的产生和形成第二节教育哲学体系的特点第三节教育哲学与教育科学第二章教育哲学的反思及其对象和任务第一节反思:教育哲学的方法第二节教育思想:教育哲学反思的对象第三节前提反思:教育哲学的任务第三章从教育哲学看教育学的科学化和合理性第一节教育学科学化与合理性的过程第二节教育学科学化与合理性的实质第三节教育学科学化与合理性的方法第四节教育学科学化与合理性的本原和标准第二编教育生成论第四章教育本体论第一节哲学本体论第二节教育本体论第三节教育本体论与人性论第五章教育主体论第一节主体、本体、实体与客体第二节主体性及其理解的发展第三节教育主体的认识和形成第六章教育价值论第一节教育价值的本质第二节教育事实判断与教育价值判断第三节教育价值的分类和系统整合第四节教育价值与人的价值第七章教育本质论第一节教育本质的结构和生成第二节教育首先是一种学习第三节现代教育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第四节现代学校教育是主体间的系统指导学习第八章教育规律论第一节教育规律的生成规律第二节教育规律的语言表述第三节教育规律的逻辑分类第三编教学实践论第九章课程知识论第一节课程知识的本质第二节课程知识的类型及其合理性建构规律第三节课程分化和综合的辩证法第十章课程教学论第一节自然主义课程教学论第二节唯人主义和技术理性课程教学论第三节实用主义课程教学论第四节当代课程教学论的新发展第四编教育理想论第十一章教育目的论第一节人的全面发展的永恒理想第二节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第三节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第四节全人教育与素质教育第五节创新教育的本质与实施第十二章人文教育论第一节人文精神与民主科学精神第二节当代人文精神的特点第三节当代人文精神的形成和教育第十三章教育公平论第一节公平、平等和效率第二节教育平等和效率统一的教育公平第三节教育公平的实现主要参考文献后记《教育的哲学基础(第七版)》奥兹门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9月版本书是在美国使用时间最长、再版次数最多的教育哲学教材之一。
《教育哲学》学习要点(2014)

《教育哲学》学习要点与练习第一章绪论一、概念1.教育哲学是教育学科群中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分支学科、边缘学科。
二、填空题1.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教育中的根本理论问题__2.教育哲学的任务是_______________ 。
3.现代教育哲学分为_________ 和_________ 两大派别。
4.__教育哲学____ 是哲学和教育学结合的产物。
5.教育哲学是用_哲学_____的观点和方法研究_教育中的根本理论问题__ 的一门学科。
三、选择题1.教育哲学是哲学的_____c____学科。
A.具体 B.基础 C.应用 D.一般2.教育哲学是________c_______结合的产物A.哲学和科学 B.哲学和社会学 C.哲学和教育学 D.哲学和人类学3.教育哲学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______c_________的一门应用学科。
A.教育具体问题 B.教育一般问题 C.教育理论问题 D.教育方法问题四、辨析题1.教育哲学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具体问题的一门学科。
错的是研究教育理论问题第二章教育基本问题(包括本质论、要素论)一、概念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教育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二、填空题1.教育的基本问题是问题和问题。
2.教育的内部构成因素是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3.根据教育系统的存在空间划分,教育形态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三、选择题1.教育的一切问题都是围绕着“ c ”的问题而展开。
A.人的发展 B.社会发展 C.培养人 D.教育实践第三章教育历史发展论一、填空题1.__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心理起源论 _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劳动,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传递_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需要。
4.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错误在于否认了教育的_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有意识的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______ 。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复习重点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复习重点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它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人的素质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基石,是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
下面是教育学原理的各个章节的重点复习内容。
第一章教育学概论本章主要介绍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重点复习内容包括: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教育学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教育学的历史沿革本章主要介绍教育学的历史发展过程,重点复习内容包括:先秦教育思想,汉代及以前的教育思想,魏晋南北朝教育思想,唐宋明清的教育思想,近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学的兴起和发展。
第三章教育哲学与教育学本章主要介绍教育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重点复习内容包括:教育哲学的概念,教育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教育哲学的基本理论,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
第四章教育学派及其教育思想本章主要介绍几个主要的教育学派及其教育思想,重点复习内容包括:新古典主义教育学派,实用主义教育学派,人文主义教育学派,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现代主义教育学派,后现代主义教育学派。
第五章教育学研究方法本章主要介绍教育学的研究方法,重点复习内容包括: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概述,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分类,实证研究方法,非实证研究方法,教育学的量化研究方法,教育学的定性研究方法。
第六章学习与教学的基本过程本章主要介绍学习与教学的基本过程,重点复习内容包括:学习基本过程的概念与特点,知觉与注意,觉醒与决定,情感与态度,思维与语言,记忆与遗忘,创造与发展,教学基本过程的概念与特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与反馈。
第七章教育目标与课程本章主要介绍教育目标与课程的设计,重点复习内容包括:教育目标的概念与特点,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教育目标的分类,教育目标的设计原则,课程的概念与特点,课程的类型与结构,课程的设计原则。
第八章个别的差异与教育本章主要介绍个别差异与教育的关系,重点复习内容包括:个别差异的概念与特点,个别差异的种类与成因,个别差异的检测与评价,个别差异与教育的适应。
《教育哲学》课程笔记

《教育哲学》课程笔记绪论一、教育哲学的产生与发展1. 教育哲学的起源: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教育改革浪潮席卷全球,人们开始关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方法等问题,教育哲学应运而生。
2. 教育哲学的发展:20世纪以来,教育哲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哲学体系的建立:教育哲学家们开始构建教育哲学的理论体系,试图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教育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教育哲学家们开始关注教育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以丰富教育哲学的研究内容。
(3)教育哲学的实践转向:教育哲学家们越来越关注教育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强调教育哲学应立足于教育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1. 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哲学以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探讨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价值等问题。
2. 教育哲学的体系:教育哲学体系包括理论教育哲学和实践教育哲学两大类。
理论教育哲学主要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如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等;实践教育哲学则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如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育管理等。
三、教育哲学的性质1. 哲学性质:教育哲学属于哲学范畴,具有哲学的普遍性、抽象性和深刻性。
2. 应用性质:教育哲学关注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教育实践的功能。
3. 交叉性质:教育哲学与多个学科领域交叉,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
四、教育哲学的价值1. 对教育实践的作用:教育哲学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帮助教育工作者明确教育目标、选择教育方法、改进教育管理。
2. 对教育政策的作用:教育哲学为教育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引导教育政策更加科学、合理。
3. 对教育研究的作用:教育哲学为教育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推动教育研究向纵深发展。
第一章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一、中国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1.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1) 先秦时期: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教育思想,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的“性善论”等。
《教育哲学》 教学大纲

《教育哲学》(小学教育四年级本科)教学大纲一、课程概况(Course Overview)课程名称:教育哲学Course: The Philosophy of Primary Education适用学生:本科三年级(小学教育专业)Designed for: The third year students Majored in Primary Education学分:2, Credit: 2学时:32, Class hour: 32二、课程简介《教育哲学》(小学教育本科四年制)是运用哲学的观念、思维方法分析、阐释小学教育问题的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从教育实践出发以培养教师的教育人格与教育智慧为宗旨。
课程引导小学教育师范生思考儿童,思考教育的目的与价值,思考教师的教育身份与人格,思考教育行动的伦理特点,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儿童观、知识观、教育观和教师观,形成以卓越的教育美德和教育智慧为基础的教师人格品质。
课程以哲学理论与现实教育问题的结合为出发点,通过哲学的反思、对话、辩理、讨论、叙事分析,引导师范生学会反思、审视、判断和评价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观念,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或教育哲学思想。
其探讨的主要议题有:教育目的是什么;儿童是谁;儿童的精神世界;儿童的经验与教学;儿童与课程;小学教师是谁;小学教师的伦理与情感;小学教师的个人教育哲学;做热爱智慧的教育者,等等。
The course “The Philosophy of Primary Education” applies philosophical concepts and thoughts to understand and analysis issues and problems within primary education. It aims to foster the ethical character of the teachers and the practical wisdom to complete the duty of education. It will help the student-teacher to think about the childhood and to deliberate the ideals and values of education, and to think over about the teacher identity and the educational life. The course will facilitat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education and help them to form their conceptions of children and childhood, creeds of education and what the good teacher should be. It will use some specific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seminar discussion, team dialogues, narrative writing, cases valuing, interviews with the outstanding exemplary teachers and help the student teachers to form their ow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三、教学目的: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哲学》课程旨在培育小学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教育品格,通过引导学生对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的规范性思考,通过对教育现实问题的分析,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和教育观,形成教师身份的自我认同,形成教师的伦理认同,培育学生的实践慎思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过一种反思的、而有意义的教育生活。
康德的教育哲学

康德的研究:
以1770年为标志,康德的一生可分为前期和 后期两个阶段。在前期他主要研究自然科学, 重点是数学、天文学和化学,主要成就有正 负数理论和星云学说,在其他学科方面也深 有造诣;后期他则主要研究哲学,还涉及宗 教、逻辑学和人类学等领域。
.
康德的著作:
在其三十多年的研究生涯中,留下了三部划时代的 杰作:
.
自由意志与善的意志的关系
自由必然意味着善么?自由就是有可能为善也可能为恶。
亚当和夏娃如果不摘苹果,就不会犯罪,但也没有自由意 志,他们是上帝决定的动物。追求自由的目的不在于善, 而是要把人从动物提升上来。赋予人以高贵性,把人当作 有尊严的生物。
有尊严,可善可恶。恶棍也可能是高贵的,因为他是有自 由意志的,自由意志坚持一贯,敢作敢当,他也可以保持 人格上的高贵,当然我们在道德上要谴责他。我们追求的 是这样的自由,并不是说有了自由一切都好了。恰好相反, 有了自由一个人通常首先做坏事。但只要有自由,他在做 坏事中就可能会慢慢做起好事来。他会发现真正要自由得 到满足的还是做好事。做坏事是一时的,接下来就是不自 由了。
1755年康德重返哥尼斯堡大学,任讲师。1770年康德 被评为教授,1786年升任校长。在校期间他先后当选 为柏林科学院、彼得堡科学院和科恩科学院的院士。
1797年康德辞去大学的教学工作。1804年2月12日康 德逝世。
.
康德的生活:
一位传记家赞叹道:“康德的一生就像是 一个最规则的动词。”
道德律何以可能?
.
康德的答案
自由意志
每一个人应该为自己所做的行为负责。 为什么自由是最终的根据?自由是不可认识的,
可认识的就不是自由。所谓自由就是不可决定。 如果能够为自由找到根据、原因,它就不是自 由了,它就被纳入机械因果性的链条中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成中英认为,在构建本体论哲学体系时, 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中国的思维 方式是整体体验性的,而西方的思维方式则 是分析求证性的。中国的体系首先注重构建 宏观整体的本体框架,具有本源与根本、历 史与基础两个维度。这一体系不是静态的, 而体现了源与流、本体与变体的统一,形成 了虚体与虚用,有无相生、虚实互发的道的 结构。其中所蕴涵的深刻哲理,在今天也是 很有启发意义的。
二、近代哲学本体论
在近代,随着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 的兴起,哲学家对本体论的思考更加深 入,到了黑格尔,他的形而上学体系使 本体论达到了顶峰。
笛卡儿(Descartes,R.)发展了柏拉图 的理念哲学,诉诸理性权威。他从普遍的怀 疑出发,首先肯定了自我的存在。他认为, “我思”既是“我在”的根源和前提,也是 “我在”的本质规定和目标追求。他在“本 体”的基础上提出了“实体”的概念,而上 帝才是绝对意义上的存在物。精神和物质是 两个相互独立的实体,并且都依赖于上帝的 存在。笛卡儿否认物质的第一性,强调思维 的第一性。他认为,人的思维决定了人的存 在、人的本质。
自然人性论到了近代,一些思想家对 “自由人性”有了新的理解,象自爱、自由 和平等 “天赋人权”就得到了尊重与保护。 尤其是在被称为“自由哲学家”卢梭为代表 的思想家的努力下,自然人性论在西方获得 了长足的发展。。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自 然人性论实质上是纵愚弃智人性论,而西方 近代思想家的自然人性论则是纵欲求智人性 论。
第三节 教育本体论与人性论
人性是什么?是人的本性还是人的个性? 或者二者就是一回事?我认为,人性是指人 的本性,是构成教育本体论的基石。而人的 个性是“表明个人对社会自主创造关系的思 想与行为的总体特征” ,它主要表现在 “独立性、独特性、创造性和完整性”四个 方面,从生成性和完整性上看,人的个性与 人的本性(人性)有关,但从总体特征上看, 人的本性主要指先天生成的,而人的个性主 要还是后天形成的。因此,人性不等于个性。
三、现当代哲学本体论
在现当代,人类取得的进步是无与伦比 的。它一方面说明西方实证科学在理论和实 践上的巨大成功,似乎证明科学无所不能, 另一方面当人类面对战争、经济危机、自然 灾害等等又如此不堪一击(尤其是第一、二 次世界大战)。
海德格尔面临的“存在”不是如何理解 “存在的存在”、“存在的本质”以及存在 的属性,而是存在的意义,这个“存在”只 有通过“此在”的“人”才能昭示出来,因 为只有人才能询问存在的意义。存在主义解 释学认为,存在之所以存在,就在于在者或 此在始终处于去存在、去显现存在的过程。 人这个在者与其他在者的不同在于,它不是 凝固化的、现成的存在者。它最基本的存在 方式就是理解,“此在”的理解展示存在的 意义。
一、从人性:本善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性善论认为,善既是人生成的本原, 也是社会和教育形成人的最高目标和终极 归宿。在先秦儒家中,性善论的始祖应该 是孔子。子曰,“性相近,习相远”,这 里所说的性,就是指人类天生的本性。孔 子认为,人性本来是近似的,显然是指人 一出生在“善”的方面都是差不多的,并 不存在根本的差异。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 子的性善论,他提出“四端”的性善论的 内涵。
四、三等人性:层次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在古代,三等层次人性论在中西方都有人提出 过,其根据是认为,人性是有差别的甚至是分等级 的。从孔子到汉代的董仲舒、唐代的韩愈等人都提 出过“性三品”的主张。在古希腊,柏拉图由“善 的理念”产生了善的本体和善的人性。由此,他把 “善的灵魂”分为“理智、意志和情欲”三个部分 或三个层次。而且,在他的理想国中的人和教育对 象也分为三个层次:哲学家(金子做成的);武士 (银子做成的)和劳动者(铜和铁做成的)。教育 的最高目标是形成具有最高善性的哲学家。
第二节 教育本体论
1、什么是教育本体
在教与学整体关系中,教育者因受教育 者而存在,反之,受教育者因教育者而存在, 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在教与学整体关系中存 在。 “作为教与学的关系性存在”是教育本
体。
2、教学作为教育本体的特征
教与学作为相互依赖的整体性存在,它 包含了教育的三方面特征: (1)有意识性的存在。 (2)具有价值导向性。 (3)教的规范性和学的效率性。
《教育哲学》
讲稿
张国定 教授
第四章 教育本体论
第一节 哲学本体论
一、古代哲学本体论
具有代表性的是古希腊本体论哲学。它 将超验“存在”作为研究对象,认为“存在” 是“在者”所“在”的原因。发端时期的代 表性的人物是巴门尼德(Parmenides)。巴 门尼德所追问的是自然万物最普通、最一般 的共相,即逻辑上先在的本质。
对于人们争论不休的“本体论”问题, 逻辑实用主义创始人奎因(Quine,W.V) 认为,任何科学理论学说都是具有某种本 体论立场的,都包括肯定和否定这样和那 样事物存在的某种本体论的前提,……。 哲学家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通过科学语言 的逻辑分析来解释或澄清其基本立场。
作为20世纪的“世纪性命题”之一的 “本体论承诺”就是奎因提出的。奎因 从对概念的分析入手,简洁明快地提出, 所谓“本体论”问题,就是何物存在的 问题,而人们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 则必须区别两种不同的问题:一是何物 实际存在的问题,一是我们说何物存在 的问题;前者是“本体论的事实”问题, 后者是“本体论的承诺”问题。奎因在 这里表达的对本体论问题的现代理解, 触及了传统哲学本体论的症结所在,就 是把“本体论的承诺”当作了“本体论 的事实”。
萨特(Sartre,J.P)认为(72页上),人 的存在„是一种自在自为的存在。海德格尔 把理解的概念扩展到存在性,即存在的一个 基本限定,看作人的存在的根本方式,从而 超越了传统哲学的精神与存在、主体与客体 的二元分裂。这就解释了存在主义的“存在 先于本质”的含义。并将解释学真正导向了 关涉人的存在意义的本体论的方向。
二、反人性:本恶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性恶论认为,善是天理,是社会的要 求,但人的本性并不是善的,人的本能欲 望是恶的,善是由教育和社会养成和形成 的。荀子主张人性恶。。在西方,赫尔巴 特也奉行性恶论,特别重视教学的教育性, 并主张教育实施体罚。显然,性恶论教育 理论实际上是一种用反人性的方式来育人 性的理论。
近现代教育的预言人是赫胥黎(Huxley T. H )和斯宾塞(Spencer, H ),他们对“什么 知识最有价值”的回答,确定了科学教育和技术 教育的地位,开创了辉煌的现代科学教育和技术 教育。到了20世纪,不论是永恒主义教育哲学, 强调发展人的理智能力,注重基础理智训练,还 是要素主义教育哲学,倡导智慧训练的教学理念, 组织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开发,都表明在艺复兴时期,古希腊的传统逐渐得 到了弘扬,理性又占据了统治地位,科学革命 的兴起使得自然科学凭借理性的力量大步前进。 这是一个由古代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变的伟大时 代。夸美纽斯(Johann.Amos.Comenius, ) 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弗兰西 斯·培根(Francis Bacon )的《新工具》总 结出了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的理性 方法,并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与其他本体 论的根本区别。 根本区别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上。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既不统一于思维 和超人的精神,也不统一于独立于人之 外的物质,而是统一于人的实践。而且,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怎样理解作为“存在”的“人”?
说明:人的存在既生成于生命活动(包括实 践活动)的过程,也体现在这一过程的一定 阶段的结果上;人作为人类历史的经常性前 提,反映了人的存在的发展性(保持“必要 的张力”,打破“微妙的平衡”)实质; “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基于人的“本我” (与生惧来、无意识的“我”)的潜能、 “自我”(发展中的“我”)和“超我” (道德化了的“我”)的实践本性和思维本 性的本体追求。
三、纵人性:自然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自然人性论在中国古代的代表性人物 是庄子。老庄等人的自然人性论认为,古 代自然人本性混混沌沌,无知无欲,无善 无恶。他们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大道费,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这样就可以避免由于追求知识、由愚变智、 追名逐利而造成的争斗;就能形成“绝圣 弃智,民利百信”,“自然无为”的理想 社会。
3、哲学本体论的“三重基本内涵”(P75, 第12-15行) 4、本体论追求的合理性和真实意义(P75, 倒数第6行-本段结束)
五、中国哲学的本体论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在其著作《道德经》 中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常,无 为而无不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这里的“道”就是“本体”。 而“道,可道,非常道”则表明了老子对 “本体”——“道”的看 法
黑格尔(Hegel,G.W.F.)扬弃康德的自 在之物(“物自在”)的关键在于他把认识 看作一个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推动 的发展过程。黑格尔不仅试图以辩证法来解 决认识问题,而且使认识论上升到本体论的 高度。他提出“实体及主体”的基本原则, “绝对理念”或“绝对精神”是最高、最后 概念,构建起本体、主体、实体和绝对、真 理、理念、概念的含义相一致的哲学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既充分肯定了黑格尔的辩证 法,又对他的唯心主义作出了中肯的批判。
五、永恒人性:理性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理性人性论把理性看作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是人与生俱来的固有性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本原, 是把形成具有理性的人看作教育的最高目标和终极 追求。在古希腊,苏格拉底强调理性的普遍智慧, 并怀着强烈的使命感来维护理性的尊严。柏拉图推 崇理性使之享受着神圣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亚里士 多德把理性尊为人的决定性的形式,正是理性不断 在人身上揭示出来,才在人的德智体和谐发展中起 决定作用。
柏拉图(Plato)在其《理想国》中,建 立了一套以理念为基础的哲学体系。这个理 念是什么?他把理念看成特殊性质所表明的 类,一类物质一个理念。这种理念是永恒、 普遍、绝对和必然的,是知识的对象,事物 存在的依据、共相和本质、目的是事物的本 体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