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产业也在迅猛增长。
然而,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可能阻碍产业的良性发展。
本文将对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主要问题1. 产业结构单一化当前许多地区仍然过度依赖于某些传统行业或特定领域,导致整体经济结构单一化。
这种情况下,一旦该行业受到不利因素影响,整个地区的经济都会受到严重打击。
2. 创新不足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然而,在一些地区和企业中,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弱。
缺乏创新意味着无法跟上市场变化和技术进步的步伐,从而导致竞争力下降。
3. 人才流失由于各种原因,包括薪酬待遇、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方面的不合理安排,许多优秀人才选择离开本地区或公司,导致人才流失。
这对产业发展来说是不利的,因为人才是推动产业创新和发展的核心力量。
4. 资金短缺一些中小型企业在进行战略布局或技术研发等方面,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
而大型企业可能会面临资金分配不合理的问题,使得资源无法最大程度地发挥效益。
5. 环境污染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一些地区或企业忽视了环保责任,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环境恶化不仅对公众健康造成威胁,还会影响到可持续发展和企业形象。
三、对策分析1. 多元化产业结构通过鼓励多样化发展,可以降低对某一行业的依赖性。
政府可以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外来投资并促进新兴行业的发展。
同时推动开放合作和跨界融合,加强各个领域之间的协同作用。
2. 加强创新能力政府可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加强研发和创新能力。
同时,建立创新引领的产业链条,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成长,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3. 优化人才培养及激励机制提升地区或企业的吸引力,以留住和吸引优秀人才。
这可以通过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薪酬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发展前景等方面来实现。
此外,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更多符合产业需要的专业人才。
论述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调整对策

论述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调整对策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结构单一化:我国产业结构过于依赖于传统的制造业,尤其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这导致了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较低,创新水平较差,难以满足国内消费升级的需求。
2. 产业发展不平衡: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明显快于西部地区,形成了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格局。
东部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西部地区则以资源型产业为主。
这种不平衡导致了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更加先进,而西部地区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的产业中。
3. 环境污染严重: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模式以高耗能、高污染为特点,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这不仅对人民的健康造成了威胁,也限制了我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可以采取以下调整对策:1. 优化产业升级布局: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同时,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提高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多元化。
2.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通过改善基础设施、降低制度性壁垒等措施,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发展中国西部地区的新兴产业,推动西部地区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3. 推动绿色发展:制定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鼓励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 加强人力资源培养:发展新兴产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支撑。
加强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普及率,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与创新能力。
同时,加强职业教育的培养,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通过以上的调整对策,可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还能提高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我国仍面临诸多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产业基础薄弱,核心竞争力不足1. 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产业结构偏重,制造业占比过高,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2. 产业链不完整。
我国部分产业链上游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中游产业链附加值较低,下游市场同质化竞争严重。
3. 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创新体系不完善,导致核心竞争力不强。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布局不合理1. 区域发展差距较大。
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发达,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区域间产业协同发展不足。
2. 产业布局不合理。
部分产业过度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不足,产业转移面临诸多困难。
三、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创新驱动发展受阻1. 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我国在产业政策、财政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制约了产业创新驱动发展。
2. 创新驱动发展受阻。
企业创新动力不足,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创新驱动发展受阻。
四、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不完善,人才瓶颈制约产业发展1. 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不完善。
我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人才储备不足。
2. 人才瓶颈制约产业发展。
企业对高端人才需求旺盛,但人才供给不足,导致产业发展受限。
五、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1. 环境污染严重。
部分产业在生产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2. 可持续发展问题。
我国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产业发展面临可持续发展压力。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 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链水平。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服务业比重,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
2.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布局。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东部沿海地区带动作用,提升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
产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产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问题分析1. 产业结构单一化当前社会,许多地区的产业结构仍然偏向于传统行业或资源依赖型行业。
这种结构单一化的问题导致了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在遭遇外部冲击时更加脆弱。
同时,由于行业同质竞争激烈,企业之间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难以取得长期稳定增长。
2. 创新能力不足我国在科技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很多企业过于依赖引进技术和模仿生产方式,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
这导致产品附加值低、市场影响力有限,并且无法有效应对国际市场变化。
3. 人才流失与培养困境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高层次人才更容易受到其他国家的吸引而流失。
此外,在某些领域内找到合格的专门人才成为了一个困境。
与此相反,在某些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出现严重的就业问题。
4. 环保压力随着人们对环境意识的提升,社会对产业环保要求越来越高。
然而,在一些地区和行业中,生产过程导致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人民生活质量,还限制了相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策建议1. 多元化与升级多元化产业结构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政府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培育新兴产业,并鼓励现有企业转型升级。
同时,通过促进地区间合作与交流,推动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2.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政府应在教育、科研机构间建立紧密联系,并提供更多支持来推动技术创新。
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以激励自主创新。
国家政策应该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提供更好的税收优惠和融资渠道。
3. 人才引进与培养并重政府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留住优秀人才,如提供良好的薪资待遇、职业发展空间和福利保障。
同时,加大对科研院所与高等学府的支持力度,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此外,与其他国家开展合作交流,吸引他们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应用于我国产业。
4. 推进环境友好型产业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并对违反者进行惩罚。
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来降低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推动产业发展,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然而,产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和研究。
本文将对其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产业转型升级不易随着经济转型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进,各个行业都在不断地进行着技术和结构的升级。
然而,许多企业在产业转型中遇到了困难,很难彻底完成转型升级。
这是因为一些企业存在资金和固有利润的压力,同时制度和政策也存在不够完善的情况,导致企业转型成本高昂,效果不卓越。
对策:政府应建立资金和市场的经济体系,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资金、技术等支持;政府还应出台新的政策和制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吸引更多优秀企业来发展。
二、产业发展的环境问题在产业发展中,环境污染问题不能忽视。
由于一些企业的不良管理和共同利益的贪婪,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的加重。
这不仅影响全社会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可能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最终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策:企业应该更加注重环保问题,对其自身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少废物和污染。
政府应对环境污染实施严格的监管和惩罚措施,保障全社会环境的优化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三、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在现代化经济中,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至关重要。
然而,部分传统产业厚重,效益不佳,部分新兴产业缺少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持。
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显得非常的重要,以提高效益、推进创新和提高竞争力。
对策:推动产业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服务密集型的方向转化,进一步加强产业转型和升级,为创新和发展打下基础。
同时,扩大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的智力和素质,为企业和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
四、产业国际化曲折随着各国之间的商业和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产业的国际化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和必要。
但在国际化过程中,本土企业和行业往往面临一系列的政策、资金、技术和人才等问题,导致企业难以进入国际市场和获得更广泛的机会。
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一、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1. 低附加值产业过度依赖:许多地区仍然依赖低附加值的产业,如原材料采集和手工制作等。
这导致了经济增长缓慢,创新能力有限。
2. 传统产业转型困难:一些传统行业面临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而转型升级又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阻力。
3. 产业链条短缺:部分地区缺乏完整的产业链,无法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综合性产业体系。
这限制了国内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1. 研发投入不足:我国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相对较低,无法快速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创新产品。
2. 培养高素质人才相对滞后:虽然我国人才储备庞大,但与创新需求相比,高素质人才仍然不足。
这直接影响到创新能力和企业的竞争力。
3. 创新环境不完善:缺乏专业研发机构、科技合作平台和创新孵化基地,限制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三、战略规划不系统的问题1. 缺乏长远发展战略:一些企业只注重眼前效益而忽视了长期发展规划。
这会导致企业在未来面临激烈市场竞争时难以应对。
2. 地区间协同不足:由于缺乏地区间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着资源浪费和低效率问题。
这阻碍了整体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
3. 产学研融合程度低:我国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联接,无法形成良好的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
四、资金需求难以满足的问题1. 融资渠道单一:大部分中小微企业仅依靠银行贷款进行融资,而政府扶持资金等其他融资渠道相对有限。
这为企业融资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2. 利率过高: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的企业贷款利率较高,在融资成本上面临较大困扰。
这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和投资能力。
3. 风险投资匮乏:我国风险投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对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有限。
这影响到创新的推进和新项目的落地。
对策分析一、优化产业结构1. 加强创新驱动型产业:加大对高科技行业、现代服务业等具有高附加值和竞争力的产业支持,提升产业结构中高级环节的比重。
现代产业体系_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已成为国家战略。
现代产业体系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提升国家竞争力、保障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构建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分析现代产业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问题分析1. 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产业结构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
传统产业占比过高,新兴产业占比偏低,产业链整体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2. 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短板部分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对外依赖度高,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卡脖子”风险。
同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度不高,供应链稳定性不足。
3. 人才短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但我国目前人才短缺问题突出,特别是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短缺。
4. 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产业布局、技术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5. 环境污染与资源约束传统产业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和资源约束问题日益严重,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形成制约。
二、对策建议1. 优化产业结构(1)加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
(3)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2.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1)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降低对外依赖度。
(2)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供应链稳定性。
(3)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链向中西部地区延伸。
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1)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2)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
(3)加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培养复合型人才。
4.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1)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区域间产业合作。
(2)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政策支持力度。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互联互通水平。
5. 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1)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绿色转型。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一、引言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全球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状问题入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之策。
二、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状问题1. 传统产业发展瓶颈目前,我国的传统产业仍然占据着较大比重,尤其是重工业和传统制造业。
这些行业在发展中存在着技术落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制约了整体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2. 创新能力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领域依然存在差距。
企业创新意识淡薄,科研投入不足,导致了整体产业的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实现产业升级。
3. 资源配置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的资源配置存在着过度偏向一二线城市和沿海地区的情况,而中西部地区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这导致了产业发展不均衡,影响了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4. 环境压力加剧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环境污染问题尤为突出。
传统产业的高能耗、高排放已经对环境造成了巨大损害,这也成为了制约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障碍。
三、对策建议1. 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政府应该加大对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促进技术创新。
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激发企业的创新热情。
2. 推动产业转移和布局优化政府应该引导企业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和布局,推动产业转移和布局优化。
建立一体化的产业发展规划,加强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
3. 强化环保政策执行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推动企业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和治理能力,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促进产业绿色发展。
4.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推动产业链延伸和升级。
四、总结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毕业论文这篇文章是宝鸡文理学院的一个学生在我们这边买的一篇文章,完成后他把钱又从淘宝要走了,特此曝光下。
文章大家可以自己使用。
姓名什么的我就不提了只是把文章的使用权收回,钱既然您要回去了,文章我们要自行上传到百度文库。
题 目 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学生姓名专业名称指导教师教学单位学生学号编号年月日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产业结构调整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产业结构及其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越来越体现出来,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己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经济增长必然带来经济结构的变动,结构调整又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当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时,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产业结构由无序到有序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因此,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研究和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具有紧迫性,而且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调整对策Abstract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always been the attention of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s and its influence on economic growth is increasingly reflected 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become the endogenous variable of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growth will inevitably bring about the change of economic structure,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further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Whe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incompatible with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must be adjusted to adapt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a certain extent is industrial structure from disorderly to orderly spiral rising process. Therefore, the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the key to realize the sound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t is not only urgent, but also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and guide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Key words: industrial structure;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目录一、引言 (5)(一)研究背景 (5)(二)研究目的 (5)(三)研究价值 (5)(四)研究方法 (6)二、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与演进 (6)(一)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6)(二)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 (8)三、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9)(一)三大产业的发展不均衡 (9)(二)三大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11)(三)区域产业发展不均衡 (12)(四)三产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大 (13)(五)产业发展方式粗放简单 (14)四、调整我国产业结构的思路 (14)(一)制度创新消除内部障碍 (14)1、彻底改革产权 (14)2、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15)3、关注产业发展方向选择 (16)(二)调整产业内部资源的配置 (16)(三)促进科技创新和信息产业发展 (17)(四)建立新型的政府管理方式 (17)结论 (18)参考文献 (19)一、引言(一)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
据报道,中国2010年GDP达到人民币39.8万亿元,相当于全球GDP的9.5,并超过日本而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2011年中国GDP更是达到了47.15万亿元;而到2015年中国GDP将占到全球的五分之一。
2010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国大陆(含香港,不含台湾,下同)共有54家企业上榜,中国石化、国家电网、中国石油更是位列前十;2011年中国大陆共有61家公司进入《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2012年中国大陆的上榜公司连续第9年增加,共有73家公司上榜,比上年增加了12家。
至2012年,中国大陆上榜公司数量己经超过了日本,仅次于美国的132家。
但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成为制约经济长期发展的瓶颈,堕需进行产业调整和振兴。
(二)研究目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是产业调整和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深化,是适应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做出的战略调整,目的是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产业升级,提高产业自主创新和自主发展能力,增强产业,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可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深刻变化促使我们必须将产业调整和发展作为“后危机”时代和“十二五”时期加快产业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任务,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是产业调整和发展的首要任务。
持续发展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三)研究价值在现代国际竞争中,经济发展程度影响着一个国家在国际中的话语权,各个国家都在拼命地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不仅包括总量的增长,还包括结构的变化,即经济增长质量。
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表明,经济发展越是处在较高的阶段,经济增长质量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就越高。
然而衡量经济增长质量高低的标准就是产业结构效益。
所谓产业结构效益就是产业结构在向高级化的转换过程中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
因此,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考察实质上就是对从产业结构效益的考察,产业结构合理与否,对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研究方法本文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对影响中国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进行系统分析,以更加全面了解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产业调整和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并系统的提出产业调整和发展的财税政策。
本文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对中国产业结构现状、自主创新能力、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困难等进行了分析,并以财政学、产业结构理论、自主创新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为基础,对中国产业调整和发展的财税政策进行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
二、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与演进(一)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自1986年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一直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2012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3.9%%, 54.1%和42%,第三产业的比重刚刚超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最大;到2014年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3.7%, 51.9%和44.4%,第二产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仍然是最大,但此时第三次产业已经远远超过第一产业,比2013年的第三产业上升了0.5个百分点,尽管和第二产业产值仍然有差距,但已经相差不大。
图2-1 2011-2015 三大产业所占比例从图2-2中不难看出,自1986年以来我国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一直在持续下降,第三产业发展迅猛,比重不断上升,第二产业比重虽然在几年间有升有降,但始终大于一、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
同时从图中可以看出,2014年之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第二阶段,即“二、一、三”阶段;然而从2014年开始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产业结构由第二阶段进入第三阶段,即“二、三、一”阶段。
其中,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主要是由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所推动的。
从生活服务看,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更愿意把增加的收入更大比例投入到提升个人素质教育、体育、保健、艺术表演、旅游、闲暇、度假等方面。
从生产服务看,在生产向信息化、社会化、专业化发展的条件下,企业加大了对金融、保险、审计、设计、通讯、运输等服务行业的投入和依赖。
在生产的高级化阶段,以信息处理和技术研发、创新及设计为代表的生产服务,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图2-2 我国三大产业所占比例以山东省的产业结构为例,从图2-3可以看出,我国从2011-2015年的三大产业都是呈上升状态的,全国上升了7.4个百分点,山东省上升了7个百分点,济宁市上升了6.5个百分点。
说明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不断的完善中。
图2-3 2011-2015年产业结构曲线图(二)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自1949年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历史阶段:第一阶段自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自力更生阶段;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后的全面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前中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因此,产业结构的演变和经济的发展都是在政府的干预下进行,资源配置大多体现了政府的意愿;改革开放后,政府在经济调节中的作用慢慢削弱,并提倡资源在价格的指导下自由流动,在各个部门和行业间重新配置,以实现资源的效益最大化,逐渐走向了产业结构的自然变迁之路。
然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三大产业的发展又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1978-1985年,恢复性高速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的产业结构由28.19:48.88:23.93逐渐演变到1985年的28.44:42.89:28.67,经济总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结构改善并不是很大,农业在三产中的比例下降的并不是很明显,工业的比例略有下降,逐步转移到服务业中,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靠传统的产业大规模的生产所带动的;第二时期:1986至今,是结构的改善期,三产比例由27.15:43.72:29.13调整到今天的10.87:46.86:42.97,这一时期经济增长适当放缓,比重基本稳定,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农业所占比例大幅下降,新兴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发展势头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