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稳定及岩体稳定分析的几个基本问题

合集下载

区域稳定性问题

区域稳定性问题

根据我国经验,一般在Ⅵ度以上,Ⅸ以下的基本烈度区设 防,而在Ⅵ以下的基本烈度区不设防。
四、地基的地震效应
1.场地地质因素对烈度的影响 (1)岩土层类型及性质的影响 a.地基刚度的不同对建筑场地的烈度具有明显的影响
b.土层的厚度对震害也有明显影响 (2)地形条件的影响 在孤立突出的山丘、山梁、河谷边岸或悬崖陡壁边缘部 位,都表现为震害加大,烈度增高,而低洼沟谷则震害减小。 (3).地下水的影响
宏观液化的唯一鉴定标志就是该场地是否发生了喷水冒砂或
液化变形。不论喷水冒砂或液化变形严重,人们都可以肯定该土
层发生了液化,这就是宏观液化。 1)只有宏观液化才是实际有效进行判别的客观标准; 2)只有产生了喷水冒砂或液化变形,才有明显的工程意义。
1.液化的影响因素
(1).地震因素 a.产生液化的烈度阀值为Ⅺ度。当地震小于5级时,从 中国的地震文献中没有发现喷水冒砂纪录。震级5级时震中 烈度为Ⅺ度,据此估计,砂土液化的最低烈度是Ⅺ度。
(2)静力触探试验判别法
(3)等效均匀循环剪力法
六、软土地基震陷 七、地面脉动卓越周期的测试 八、工程场地的地震危险性评价
1.地震危险性评价的确定性方法
2.地震危险性评价的概率性方法
第4节
一、概述
水库地震
水库诱发地震是指水库蓄水后,改变了库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天然应力场, 使库区及其邻近地带的地震活动性明显增强的现象。
1973年提出能动断层这一术语代替活断层。美国核管理委 员会和国际原子能委员会规定,具有下列一个或几个特征的断 层,即可认为是能动的: (1)在过去3.5万年内,在地表或近地表处至少发生过一次 运动,或在过去50万年内发生过重复性质的活动;
(2)有足够精确的仪器测定的记录证明大地震活动与断层 有直接关系; (3)与由(1)和(2)的特征确定的能动断层有构造联系, 当已知能动断层运动时,它会预期伴随活动。 这一定义已在我国核安全局、国家地震局有关规定中采用。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结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结

⼯程地质分析原理总结第⼀篇区域稳定及岩体稳定分析的⼏个基本问题⼀、地壳岩体结构特征的⼯程地质分析(5分)1、岩体、结构⾯、结构体岩体:通常指地质体中与⼯程建设有关的那⼀部分岩⽯,它处于⼀定的应⼒状态,被各种结构⾯所分割。

结构⾯:指岩体中具有⼀定⽅向、⼒学强度相对较低、两向延伸的地质界⾯或带。

结构体:结构⾯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可将岩体分割成形状、⼤⼩不同的块体,称为结构体2、结构⾯的主要类型(按照成因、规模分类)及特征(如何描述结构⾯)按成因:原⽣结构⾯、构造结构⾯、浅表⽣结构⾯按规模:A类(贯通)、B类(显现)、C(隐微)3、岩体的分类:岩体结构分类(哪5类?);岩体的⼯程分类(考虑三⽅⾯因素?)按结构特征分类:块体状结构、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块状结构、散体状结构三⽅⾯因素:⼒学性质、岩体结构、赋存条件4、岩体的变形随深度有何变化特点?剪切或拉裂拉裂与弯曲弯曲弯曲与压扁压扁压扁与流动流动。

⼆、地壳岩体的天然应⼒状态(10分)1、岩体应⼒:天然应⼒和初始应⼒⾃重应⼒:指在重⼒场作⽤下⽣成的应⼒。

σv=γh(µ为岩体的泊松⽐,N。

称为岩体的侧压⼒系数。

)构造应⼒:指岩⽯圈运动在岩体内形成的应⼒。

⼜可分为活动构造应⼒和剩余构造应⼒。

变异及残余应⼒变异应⼒:指岩体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岩浆的侵⼊等引起的应⼒。

残余应⼒:承载岩体遭受卸荷或部分卸荷后,岩体中某些组分的膨胀回弹趋势部分地受到其他组分的约束,于是就在岩体结构内形成残余的拉、压应⼒相平衡的应⼒系统感⽣应⼒2、岩体天然应⼒状态类型(1)σx=σy=σv=rh 注:越往地壳的深部,存在静⽔应⼒式的可能性越⼤。

(2)垂直应⼒为主的观点地壳岩体内的应⼒以⾃重应⼒为主,主要存在于地表(3)⽔平应⼒为主的观点地壳岩体内的应⼒主要受构造运动影响,最⼤主应⼒近于⽔平。

3、影响岩体天然应⼒状态的主要因素及其作⽤(1)地区地质条件及岩体所经历的地质历史对岩体天然状态的影响:岩体的岩性及结构特征:决定着岩体的容重和泊松⽐,从⽽影响⾃重应⼒场的特征;统⼀区域构造应⼒作⽤下,岩体内应⼒分布的特征主要取决于岩性、结构特征及其⾮均⼀性;决定着岩体的强度及蠕变特性,因⽽决定了岩体承受及传递应⼒的能⼒。

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

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

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稳定性分析是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分析岩体的力学性质和外力作用情况,评估岩体的稳定性。

稳定性分析常用的方法有解析法、试验法和数值模拟法。

解析法是通过分析岩体内部应力和变形的数学模型来预测其稳定性。

例如,通过应力和位移边界条件,可以推导出对应的稳定性方程,进而求解岩体的稳定状态。

这种方法适用于岩体较简单的情况,但实际工程中往往存在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力学问题,因此其应用范围有限。

试验法是通过实验的方式来模拟分析岩体的破坏过程和稳定性变化。

例如,可以通过室内试验或者现场试验的方法,对岩体进行加载、变形、破裂等测试,进而确定其稳定性。

试验法能够为稳定性分析提供准确的数据,但其局限性在于试验成本高、周期长,且试验结果受试验条件的限制。

数值模拟法是通过数值计算的方式,在计算机上建立岩体的数学模型,模拟岩体的应力、变形和稳定性变化。

数值模拟法主要包括有限元法、边界元法、离散元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较好地模拟岩体的复杂力学行为,对于评估岩体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防治措施研究是为了减少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保护环境和社会稳定。

针对不同的灾害区域和岩体特性,可以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一方面,可以通过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及时了解岩体的变形变化,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

同时,加强对危险区域的监测和监控,实时监测岩体的变形与位移,及时采取防护措施,确保人员安全。

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工程措施对岩体进行稳定治理。

例如,通过加固岩体的方法,包括钻孔注浆、爆破压裂、锚杆加固等,增强岩体的承载能力和抗滑能力,提高其稳定性。

此外,还可以采取生态措施,如植被恢复、防护林带的建设等,通过保护和恢复植被,增加地表抗滑能力,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综上所述,崩塌危岩体的稳定性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是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重要工作。

通过稳定性分析,可以了解危岩体的稳定性状况,评估崩塌的危险性。

第四章 区域稳定性问题

第四章 区域稳定性问题

③正断层 在错动过程中,垂直断面走向的水平方向有所伸长。伴 随这类断层活动的变形(下沉)和分支断层错动,主要集中于 下降盘。与河谷平行断面倾斜的正断层,可以使拦河坝产生 比其它形式断层运动更宽的初始裂缝(下图)。一般说来, 这类断层的可识别程度介于走滑断层和逆断层之间,其影响 带宽度和对工程的危害程度也介于两者之间。
在基础理论、研究思维方法等方面的一些新进展。
1)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重点论述地壳稳定性分析、主要 地质灾害风险估算和地壳稳定性评价3个层次的基础理论。
2)研究思路和方法不断更新。主要论述系统的、多层次的研究思
路;动态的、发展演化的研究思路和多种方法相互补充验证的研究思 路。
第二节 活断层的工程地质研究
美国原子能委员会:
狭义上,是全新世一万年以内; 广义上,能动的断层,过去3.5万年内活动过; 过去50万年内反复活动过,与之有联系的断层; 有地震活动记录的断层。
在我国:分铁路1万年内; 核电站5万年内。

2.活断层的基本特征
(1)深大断裂反复活动的产物;
(2)具有继承性,反复性; (3)具有两种活动方式:
补充阅读:

(2)我国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的新进展 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是工程地质学中与地质力学和构造地质学关 系密切的一个分支学科。近10年来,随着国家大型工程建设的高速发 展,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 理论——区域地壳稳定性工程地质学。我们从两个方面介绍这门学科
在我国逆冲型活断层主要发育于西部地区。 受印度板块年速率约6cm的NNE向俯冲的推挤, 自南而北有喜马拉雅山南麓逆冲推覆断层,天 山南侧,天山北侧逆冲推覆断层等几个长达数 百公里走向近东西的逆冲型活断层,青藏断块 东界的北段,则有走向北东的龙门山逆掩推覆 断层;所有这些断层都是活动性强烈的发震断 层。

2区域稳定-工程地质学

2区域稳定-工程地质学

地基稳定性分级及单因素评价指标
场地土 类别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坚硬 中硬 中软 软弱 平均剪切 卓越周期 波速 ≥500m/s 500~270 270~140 ≤140 <0.25s 0.25~0.4 0.4~0.6 >0.6 承载力 >0.4MPa 0.4~0.15 地下 水 >6m >4m 地形条件 坡度<0.05,高差<2m 0.1, 5m 0.1~0.2, <10m >0.2, ≥10m
2018/12/8 8
二、区域稳定基本理论 1、区域地壳稳定性分析原理
2章
c.区域稳定工程地质理论:将区域地壳稳定性评 价分为构造稳定性评价、地面稳定性评价和场地稳 定性评价三个层次,其核心是围绕内外动力地质综 合作用的灾变过程,从以上三个层次综合对区域地 壳稳定性做出评价。
2018/12/8
9
二、区域稳定基本理论
2、区域地壳稳定性分级与分区理论
2章
区域稳定性评价:在区域稳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评估不同 地方现今地壳及其表层的稳定程度差异与潜在的危险性。 区域稳定性评价的原则和内容:以构造稳定性评价为主, 以地面稳定性、岩土介质稳定性为辅,其主要内容包括区域 稳定性指标的确定、稳定性分区与分级原则、稳定性定量化 模型建立。
20
2章
主要内容
一、概念: 区域稳定性、区域稳定性评价
二、简答
区域地壳稳定性基本理论包括那三个,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简述中国构造地貌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国挽近期主要活动断裂带? 试述区域稳定性划分原则与区域稳定性分区?
2018/12/8
21
2章
区域稳定性评价:是指根据有关工程地质因 素和工程地质问题,进行评价工程建设区 域地壳稳定性和建设地区地表稳定性问题, 涉及工程场址和工程建筑直接联系的岩土 体的稳定性问题。

工程地质学第三版课后题答案

工程地质学第三版课后题答案

工程地质学第三版课后题答案
【1】工程地质问题包括哪几个方面?答:工程地质问题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问题,区域稳定性问题,地基沉降变形问题,地基、斜坡或洞室围岩的稳定性问题,渗漏问题等问题。

【2】工程地质学的定义。

答:工程地质学广义的讲是研究地质环境及其保护和利用的科学。

狭义的讲是将地质学的原理运用于解决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一门学科,是岩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3】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工程地质条件与人类的工程建筑活动的矛盾。

【4】工程地质条件有哪些?答:工程地质条件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各种地质要素的综合,包括地形地貌条件、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结构与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作用、以及天然建筑材料等六大方面,是一个综合概念。

【5】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什么?答:工程地质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地球与地貌、岩石与岩体、岩体的地质构造、第四纪堆积物与土的工程性状、地表水与地下水性质、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对策和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等内容。

【6】工程地质学的分析方法有哪些?答:工程地质学常用分析方法包括自然地质历史分析法,工程地质建模与计算,工程地质实验与现场试验,工程类比法。

上述4种方法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综合应用才能事半功倍。

岩体稳定性分析的块体理论方法研究_李建勇

岩体稳定性分析的块体理论方法研究_李建勇
LI Jian-yong,XIAO Jun,WANG Ying.Simulation method of rock stability analysis based on block puter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2010,46(21):4-8.
有限性定理:JP∩EP=Φ或 BP=Φ且 BP=JP∩EP。 可动性定理:JP≠Φ且 JP∩EP=Φ。 这两个定理已由石根华给予了严格的数学证明,故也称 为 石 氏 定 理 ,是 块 体 理 论 的 核 心 。 在 此 基 础 上 运 用 全 空 间 赤 平 投 影 和 矢 量 计 算 法 可 对 边 坡 、隧 洞 等 的 可 动 块 体 进 行 快 速 有 效 的 识 别 和 判 断 ;然 后 假 定 刚 性 块 体 沿 软 弱 结 构 面 脱 离 或 剪 切 滑 移 ,在 主 动 力 合 力 的 作 用 下 ,即 可 确 定 相 应 块 体 的 滑 动 模 式 ;最 后 根 据 结 构 面 的 内 摩 擦 角 识 别 出 真 实 的 关键块体。 经典块体理论为了理论的完备性,假定结构面为无限大 的平面,然而在实际工程中岩体结构面往往复杂多样,形状各 异,大小不同,位置不定,并且实际上也很难得到结构面的全 部信息;经典块体理论关于块体的刚性滑移模型的假定也是 对现实世界的高度抽象,实际工程岩体的物理力学特性复杂, 往往表现出弹塑性特征,而且块体失稳模式多样,滑移只是最 常见的一种失稳形式之一。
ì无限块体
块体 íï îï有限块体
ì不可动块体
ï í îï可动块体
ì稳定块体 ï í îï非稳定块体
ì潜在关键块体 íî真实关键块体
图 1 块体分类体系图
3 块体理论的典型发展
3.1 随机块体理论

川藏铁路建设工程中的工程地质问题综述

川藏铁路建设工程中的工程地质问题综述

川藏铁路建设工程中的工程地质问题综述提要:川藏铁路是中国境内一条连接四川省与西藏自治区的快速铁路,是中国国内第二条进藏铁路。

自晚清时期便开始相关的建设,对我国西藏以及整体经济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建设川藏铁路需要克服多种困难,被誉为“最难建的铁路”。

本文基于川藏铁路建设之中的困难结合工程地质所学内容,进行详细分析与介绍。

关键词:川藏铁路;工程地质问题;地基稳定性;斜坡稳定性;洞室围岩稳定性;区域稳定性1.引言川藏铁路西起西藏东至四川,穿越省份较多,且跨越我国几条重要河流以及多座山峰,中途地形差异也较大,包含四川盆地在内,因此。

该特点决定了修建川藏铁路的不易:川藏铁路的修建面对着全球最为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

【1】对川藏铁路建设之中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2.川藏铁路工程地质条件分析2.1 川藏铁路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川藏铁路途中含有蚀变岩、泥质岩、粘土岩、软土等不良地质。

蚀变往往直接影响岩石的工程地质性质。

弱化的蚀变岩会带来不利的工程地质影响。

许多类型的岩脉侵入围岩,它们的蚀变有时会形成较多的黏土矿物。

泥质岩具有可塑性、吸水性等物理性质,这些性质对工程建设有极其不利的影响,所以必须注重。

软土具有天然含水量高、天然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扰动性大、透水性差、各层之间物理力学性质相差较大等特点。

因此这些特点对于建设施工包括建成后的稳定性问题都会产生影响。

2.2 川藏铁路地形地貌川藏铁路地形较复杂,如下图所示,一方面川藏铁路路线较长,跨越多省;另一方面各省的地形情况不一样,例如西藏地区海拔高,而四川地势较低;途径多条河流,对建设的阻力也较大。

因此可知建设川藏铁路的地形地貌影响因素较多,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2.3 川藏铁路水文地质条件由于川藏铁路经过多条河流,地下水和地表水含量丰富,因此受到的相应约束较大。

建设川藏铁路这一行为将或多活动影响地下水场,而地下水场的变化就可能导致相应的岩石土层性质发生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见表1-3。)
表1—3 岩体质量分类代表性方案
分类 方案
R M R 系 统 R S R 系统
岩体质量指标计 算公式及方法
RMR=A+B+C+D +E+F 和差综合法
参数
A—岩石强度(点荷载.单轴压) 分数 15—0 B—RQD(岩石质量指标) 分数 20—3 C—不连续面间距(>2m—<3m)分数 20—5 D—不连续面性状(粗糙—夹泥) 分数 30—0 I II III
结构面的张开度 • 闭合:<0.2mm;微张:0.2—1.0mm; • 张开:1.0—5.0mm;宽张:>5.0mm;
1.2.2 岩体分类
1.2.2.1 岩体结构分类 • 按结构特征可将岩体划分为块体状(或整体状)结 构、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块状结构和散体状结 构等类型。
• 1.2.2.2 岩体的工程分类
工程应用分类是以岩体稳定性或岩体质量评价为基础的分类。 为综合性分类,目前主要考虑三方面因素的指标:即与岩石 工程性质有关的指标(力学性质)、岩体后期改造有关的指 标(岩体结构)和岩体赋存条件方面的指标(地下水或地应力)。 通常有:
RMR(宾尼亚斯基分类,Bieniawski);
巴顿的Q分类; 谷德振的岩体质量指标Z系统分类(1979)。
等级划分
很好 RMR 100—81 好 RMR 80—61 RMR 40—21 中等 RMR 60—41 很差 RMR<=20
(并联系统)
(T. Bieniawski,1973) RSR=A+B+C 和差综合法 (并联系统) (G.Wickham,1974 ) Q=RQD/Jn . J /J r a . J /SRF w 乘积法 串联系统 (Baton, 1974) Z=I . f . R 乘积法 (串联系统) 谷德振,1979


⑶靠近地表的岩体,其结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了外 营力对岩体的改造进程。这是由于结构面往往是风化、地 下水等各种外营力较活动的部位,也常常是这些营力的改 造作用能深入岩体内部的重要通道,往往发展为重要的控 制面。 总之,对岩体的结构特征的研究,是分析评价区域稳定性 和岩体稳定性的重要依据。
研究结构面最关键的是研究各类结构面的分布规律、发育 密度、表面特征、连续特征以及它们的空间组合形式等。
E—地下水(干燥—流动)分数 15—0 F—不连续面产状条件(很好—很差) 分数 0—-12
A—地质(岩石类型:按三大岩类由硬质至破碎划分四个等级。 构造由整体—强烈断裂褶皱分为四等),分数 30—6 B—节理裂隙特征(按整体至极密集分为6个等级,按走向 倾角与掘进方向关系折减)分数 45—7 C—地下水(无至大量) 分数 25—6 RQD—岩石质量指标 0—100 Jn—裂隙组数,无裂—破裂 ,0.5—20 Jr—裂隙粗糙度,粗糙—镜面,4—0.5 Ja—裂隙蚀变程度,新鲜—蚀变夹泥,0.75—20 Jw—裂隙水折减系数,干燥—特大水流,1—0.05 SRF—应力折减系数,表示洞室开挖中岩性和地应力对 围岩抗变形能力的折减,高者可达20(高应力状态 岩石 趋于流动),低者2.5(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 I—完整性系数,I=V2m/V2r Vm—岩体中纵波速 Vr—岩石中纵波速 f—结构面抗剪强度系数 R—岩石坚固系数(为岩石湿单轴抗压强度的百分之一)
• 结构面规模等级划分: • 按其对岩体力学行为所起控制作用,可划分为三个 等级,即贯通性宏观软弱面(A类);显现结构面(B 类)和隐微结构面(C类)。 •
类型 主要特征 力学性质 代表性结构面 层面,软弱夹 层,断层面或 断层破碎带 A.贯通 连续性好,延伸方向确定,破坏岩体的连续性, 性宏观 通常具一定厚度与方向 构成岩体力学性质作 结构面 用边界,控制岩体变 形破坏方向,稳定性 计算的边界 B.显现 硬性结构面,随机断续分 结构面 布,延伸长度米级-数十 米,具有统计优势方位 C.隐微 短小闭合,长度从毫米级 结构面 至厘米级,随机分布可有 统计优势方位 破坏岩体的完整性, 使岩体力学性质具各 向异性特征,影响岩 体变形破坏方式 影响岩块的强度和变 形破坏特征
第一篇 区域稳定及岩体稳定分析的几个基本问题
1.1 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
• 岩体( rock mass)通常指地质体中与工程建设有关的 那一部分岩石,它处于一定的地质环境、被各种结构面所分 割。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特征,它由岩体中含有的不同类型 的结构面及其在空间的分布和组合状况所确定。
结构面是指岩体中具有一定方向、力学强度相对较低、两 向延伸(或具有一定厚度)的地质界面(或带)。如岩层层 面、软弱夹层、各种成因的断裂、裂隙等。由于这种界面中 断了岩体的连续性,故又称不连续面。 结构体:结构面在空间的分布和组合可将岩体切割成形状、 大小不同的块体,称结构体。
• • • • •
构 节理(X型节理,张节理) 造 结 断层(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 构 面 层间错动带,羽状裂隙,破劈理。
• • • • • • • • • •
浅 部 浅 结 、 构 表 面 生 结 表 构 部 面 结 构 面
卸荷断裂 重力扩展变形破裂
卸荷裂隙 风化裂隙 风化夹层 泥化夹层 次生夹泥
各类原生和构 造裂隙,表生 破裂结构面 岩石的隐微裂 隙
• 结构面的形态:
• • • • 平直的:层理、片理、劈理 波状起伏的:波痕的层面、揉曲解理 锯齿状的: 不规则的:
• 结构面的密集程度:
• 线密度(条/m)、结构面的间距 K=n/L K=1/M1+1/M2
结构面的连通性(连续性、延展性)




工程地质之所以要将岩体的结构特征作为重要研究对象, 意义如下:
⑴岩体中的结构面是岩体不均一性和各向异性。只 有掌握岩体的结构特征,才有可能阐明岩体不同荷载下内 部的应力分布和应力状况。 ⑵岩体的结构特征对岩体在一定荷载条件下的变形破坏 方式和强度特征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岩体中的软弱结构 面,常常成为决定岩体稳定性的控制面,各结构面分别为 确定坝肩岩体抗滑稳定的分割面和滑移控制面。
1.2 岩体结构特征及主要类型 1.2.1 结构面的主要类型及特征
结构面的成因分类:原生结构面、构造结构面及浅表生结构面 沉积结构面:层理,层面,软弱夹层,不整合面, 原 假整合面,古冲刷面等。 生 火成结构面:侵入体与围岩接触面,岩脉、岩墙接触面 结 喷出岩的流线、流面,冷凝节理 构 面 变质结构面:片理,片麻理,板劈理,片岩软弱夹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