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区域稳定性问题

合集下载

区域稳定性问题

区域稳定性问题

根据我国经验,一般在Ⅵ度以上,Ⅸ以下的基本烈度区设 防,而在Ⅵ以下的基本烈度区不设防。
四、地基的地震效应
1.场地地质因素对烈度的影响 (1)岩土层类型及性质的影响 a.地基刚度的不同对建筑场地的烈度具有明显的影响
b.土层的厚度对震害也有明显影响 (2)地形条件的影响 在孤立突出的山丘、山梁、河谷边岸或悬崖陡壁边缘部 位,都表现为震害加大,烈度增高,而低洼沟谷则震害减小。 (3).地下水的影响
宏观液化的唯一鉴定标志就是该场地是否发生了喷水冒砂或
液化变形。不论喷水冒砂或液化变形严重,人们都可以肯定该土
层发生了液化,这就是宏观液化。 1)只有宏观液化才是实际有效进行判别的客观标准; 2)只有产生了喷水冒砂或液化变形,才有明显的工程意义。
1.液化的影响因素
(1).地震因素 a.产生液化的烈度阀值为Ⅺ度。当地震小于5级时,从 中国的地震文献中没有发现喷水冒砂纪录。震级5级时震中 烈度为Ⅺ度,据此估计,砂土液化的最低烈度是Ⅺ度。
(2)静力触探试验判别法
(3)等效均匀循环剪力法
六、软土地基震陷 七、地面脉动卓越周期的测试 八、工程场地的地震危险性评价
1.地震危险性评价的确定性方法
2.地震危险性评价的概率性方法
第4节
一、概述
水库地震
水库诱发地震是指水库蓄水后,改变了库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天然应力场, 使库区及其邻近地带的地震活动性明显增强的现象。
1973年提出能动断层这一术语代替活断层。美国核管理委 员会和国际原子能委员会规定,具有下列一个或几个特征的断 层,即可认为是能动的: (1)在过去3.5万年内,在地表或近地表处至少发生过一次 运动,或在过去50万年内发生过重复性质的活动;
(2)有足够精确的仪器测定的记录证明大地震活动与断层 有直接关系; (3)与由(1)和(2)的特征确定的能动断层有构造联系, 当已知能动断层运动时,它会预期伴随活动。 这一定义已在我国核安全局、国家地震局有关规定中采用。

工程地质学知识点

工程地质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1、概念(1)、工程地质学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以便科学评估,合理利用,有效改进和妥善保护地质环境的科学。

(2)、工程地质条件指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环境各项因素的综合。

(3)、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条件与工程建筑物之间存在的矛盾或问题。

(4)、岩土工程土木工程中涉及岩石、土、地下、水中的部分称岩土工程。

2、简述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1)地质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①影响工程活动的安全②影响工程建筑的稳定性和正常使用(2)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制约(工程活动破坏地质环境)(3)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人类开采矿产会对地质环境造成破坏,形成各类地质灾害。

地质环境影响人类工程活动,比如工程建设必须作地下水保护论证、渗漏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压覆矿产调查等等3、工程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哪些?①岩土类型及性质(地层岩性与性质)②地质构造(断层、褶皱、节理等)③地形地貌(平原、丘陵、山区等)④水文地质(地下水成因、埋藏、动态、成分等)⑤不良地质现象(滑坡、岩溶、泥石流等)⑥天然建筑材料(砂砾、石块等)4.工程地质问题主要包括哪些?①区域稳定性问题②地基稳定性问题③斜坡稳定性问题④围岩稳定性问题5.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是什么?(1)区域稳定性研究与评价一由内力地质作用引起的断裂活动,地震对工程建设地区稳定性的影响(2)地基稳定性研究与评价一指地基的牢固,坚实性(3)环境影响评价一指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总的来说就是研究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制约关系,促使矛盾转化和解决,既保证工程安全,经济,正常使用,又合理开发和利用地质条件6.说明工程地质在土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设计方案类型,施工工期的长短和工程投资的大小,影响基础建设7•何谓不良地质条件?为什么不良地质条件会导致建筑工程事故?对工程建设不利或有不良影响的动力地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它们既影响场地稳定性,也对地基基础、边坡工程、地下洞室等具体工程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不利。

区域稳定性

区域稳定性
3区域稳定工程地质理论结合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岩土体介质条件及人类工程活动诱发或叠加的地质灾害对工程建筑物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分析评估不同地方现今地壳及其表层的稳定程度差异与潜在危险性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第2章 区域稳定性理论
2.1概述
区域稳定性:指在内、外动力作用下、现今一定区域地球表层的相对稳定 程度及其对工程建筑安全的影响程度。
(2)构造控制理论: 以构造稳定性分析评价作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核心内容,强调内
动力产生的构造活动性和构造块体稳定状态是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的主体。
(3)区域稳定工程地质理论 以区域稳定性工程地质评价为核心,将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分为构造 稳定性评价、地面稳定性评价和场地稳定性评价三个层次。
区域稳定性分级与分区理论 区域稳定性评价: • 全面研究分析一定地区地壳结构和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 结合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岩土体介质条件及人类工程活动诱发或叠加
区域稳定性研究的基本任务:
1)研究区域工程地质特征; 2)区域稳定性评价; 3)研究区域工程地质改造,并强调对任何重大工程项目都应该研究区 域稳定性问题。
区域地壳稳定性:地球内动力地质作用(如地震、火山活动、断层错动以 及显著的地壳升降运动等)对工程建设安全稳定的影响程度。
研究区域地壳稳定性的目的: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指标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指标 定性和半定量指标包括: (1)地质指标:地壳结构、深断裂、活动断裂、第四纪地壳升降运动速 率、叠加断裂作用; (2)地球物理指标:重力梯度、地热流值、静压力差值、地震应变能、 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
区域稳定性评价方法 评价步骤:
(1)收集分析资料; (2)野外调查研究; (3)室内研究; (4)评价和分区;

第四章 区域稳定性问题

第四章 区域稳定性问题

③正断层 在错动过程中,垂直断面走向的水平方向有所伸长。伴 随这类断层活动的变形(下沉)和分支断层错动,主要集中于 下降盘。与河谷平行断面倾斜的正断层,可以使拦河坝产生 比其它形式断层运动更宽的初始裂缝(下图)。一般说来, 这类断层的可识别程度介于走滑断层和逆断层之间,其影响 带宽度和对工程的危害程度也介于两者之间。
在基础理论、研究思维方法等方面的一些新进展。
1)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重点论述地壳稳定性分析、主要 地质灾害风险估算和地壳稳定性评价3个层次的基础理论。
2)研究思路和方法不断更新。主要论述系统的、多层次的研究思
路;动态的、发展演化的研究思路和多种方法相互补充验证的研究思 路。
第二节 活断层的工程地质研究
美国原子能委员会:
狭义上,是全新世一万年以内; 广义上,能动的断层,过去3.5万年内活动过; 过去50万年内反复活动过,与之有联系的断层; 有地震活动记录的断层。
在我国:分铁路1万年内; 核电站5万年内。

2.活断层的基本特征
(1)深大断裂反复活动的产物;
(2)具有继承性,反复性; (3)具有两种活动方式:
补充阅读:

(2)我国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的新进展 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是工程地质学中与地质力学和构造地质学关 系密切的一个分支学科。近10年来,随着国家大型工程建设的高速发 展,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 理论——区域地壳稳定性工程地质学。我们从两个方面介绍这门学科
在我国逆冲型活断层主要发育于西部地区。 受印度板块年速率约6cm的NNE向俯冲的推挤, 自南而北有喜马拉雅山南麓逆冲推覆断层,天 山南侧,天山北侧逆冲推覆断层等几个长达数 百公里走向近东西的逆冲型活断层,青藏断块 东界的北段,则有走向北东的龙门山逆掩推覆 断层;所有这些断层都是活动性强烈的发震断 层。

现代控制第四章

现代控制第四章

试确定系统平衡状态,以及在平衡状态附近的稳定性。
x1 x2 0 x1 0 解: 1)找xe点 2 x2 a(1 x1 )x2 x1 0 x2 0 则xe 0 0
T
第四章 稳定性与李雅普诺夫方法
x1 x2 2) 线性化 x2 x1 ax2 0 1 则 A 1 a
第四章 稳定性与李雅普诺夫方法
4. 不稳定
如果对于某个实数ε 0和任一实数δ 0, 不管δ这个实数多么小,由S(δ)内出发的状态 轨线,至少有一个轨线超过S(ε),则称这种平 衡状态xe不稳定. 几何意义:(P160,fig.4 3)
练习:
第四章 稳定性与李雅普诺夫方法
图(a)、(b)、(c)分别表示平衡状态为稳定、 渐近稳定和不稳定时初始扰动所引起的典型轨迹。
第四章 稳定性与李雅普诺夫方法
2. 渐近稳定
如果平衡状态xe 是稳定的,而且当t无限增长时, 轨迹不仅不超出S(ε),而且最终收敛于xe,则称这 种平衡状态xe渐近稳定. 几何意义:(P160,fig.4 2)
第四章 稳定性与李雅普诺夫方法
3. 大范围渐近稳定
如果平衡状态xe 是稳定的,而且从状态空间中 所有初始状态出发的轨迹都具有渐近稳定性,则称 这种平衡状态xe大范围渐近稳定.
第四章 稳定性与李雅普诺夫方法
第四章
稳定性与李氏方法
§4-1 李雅普诺夫关于稳定性的定义
一. 平衡状态(xe )
设所研究系统的齐次状态方程为 X(t) f(x, t) 若对所有t,状态x满足X(t) 0,则称该状态x 为平衡状态,记为xe.故有下式成立: f(xe , 0 t)
第四章 稳定性与李雅普诺夫方法

工程地质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长春工程学院

工程地质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长春工程学院

工程地质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长春工程学院绪论单元测试1.工程地质问题主要包括哪些?()参考答案:地基稳定性问题;区域稳定性问题;围岩稳定性问题;斜坡稳定性问题2.不良地质条件是指对工程建设不利或有不良影响的动力地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参考答案:对3.工程地质问题是工程建筑条件与工程建筑物之间存在的矛盾或问题。

()参考答案:对4.工程地质学的核心理论是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理论。

()参考答案:对5.地质环境与人类工程活动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地质环境对人类工程活动的制约与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改造作用。

()参考答案:对6.工程地质条件是与工程建筑物无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

()参考答案:错7.土木工程中涉及岩石、土、地下、水中的部分称岩土工程。

()参考答案:对8.工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地质学方法、实验和测试方法、计算方法和模拟方法。

()参考答案:对第一章测试1.在矿物上边的条痕是指( )参考答案:粉末的颜色2.某种岩浆岩中SiO2的含量为45%—52%,则该岩石属于( ).参考答案:基性岩3.在胶结物中,强度最大的是( )参考答案:硅质4.关于矿物的解理下列何种叙述是不正确的?()。

参考答案:矿物解理完全时则断口显著5.碎屑岩常见的胶结方式有()。

参考答案:孔隙式胶结;基底式胶结;接触式胶结6.属于变质岩典型构造的是()构造。

参考答案:板状;片麻状7.红柱石是变质岩特有的矿物成分。

()参考答案:对8.大理石属于沉积岩。

()参考答案:错9.由外力作用导致岩石成分、结构、构造变化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参考答案:错第二章测试1.地壳运动是指由()引起的地壳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形与变位的运动。

参考答案:内力地质作用2.地质构造指缓慢而长期的()使岩石发生变形,产生相对位移,形变后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形态。

参考答案:地壳运动3.在底层没有倒转的前提下,地层层序法是利用()的原理,确定地层的排序。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概论总结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概论总结

⽔⽂地质⼯程地质概论总结⼀、绪论1、常见⼯程问题:①地基稳定性问题②斜坡稳定性问题③洞室围岩稳定性问题④区域稳定性问题2、⼯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研究对象:研究地质环境与⼈类⼯程活动之间的关系,⼆者⽭盾的转化和解决⽅法地质环境:地壳表层和⼀定深度的地质条件的综合,指以岩⽯圈为主,在和⼤⽓、⽣物、⽔圈的相互作⽤中形成和演化的⼈类⽣活、⽣存和⼯程设施受其影响的周围的岩⼟介质⼈类⼯程活动:指采取⼯程措施进⾏能源、资源开发利⽤、⼯农业基础设施和⼈民⽣活设施的建设等有关活动,包括规划、设计、施⼯、开采和运⾏地质环境⼈类⼯程活动相互作⽤是否适合⼯程建筑,对建筑物稳定性造成的危害,消除危害的措施引起何种地质环境变化,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危害,保护环境的对策3、地质环境与⼈类⼯程活动的关系依存关系:⼈类⼯程建设不能脱离地质环境制约关系:⼈类的⼯程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地质环境的制约双向作⽤:⼀⽅⾯地质环境⼜会受到⼈类⼯程活动的影响,另⼀⽅⾯⼈类⼯程活动要受地质环境的制约4、研究任务①阐明建筑地区的⼯程地质条件②论证建筑物所存在的⼯程地质问题③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址④研究⼯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⑤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结构和施⼯⽅法的合理建议⑥为拟定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质作⽤的措施⽅案提供地质依据查明⼯程地质条件是基本任务,⼯程地质问题的分析、评价是中⼼任务5、⼯程地质与地质⼯程的关系⼯程地质学:⼯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学科,⼜是⼯程与技术科学、基础科学的分⽀学科,是⼀门研究与⼯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程建设服务的地质学科,属于应⽤地质学的范畴。

包括岩⼟⼯程性质、⼯程动⼒地质作⽤、⼯程地质勘察理论和技术⽅法、区域⼯程地质和环境⼯程地质等的研究地质⼯程是指以地质体作为建筑材料,以地质体作为⼯程结构,以地质体赋存环境做建筑环境建设起来的⼀种特殊⼯程,如地基、边坡、地下⼯程、钻井、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整治等。

岩石力学第四章 巷道围岩应力分布及其稳定性分析

岩石力学第四章  巷道围岩应力分布及其稳定性分析

pi
Cct g
1 1
sin sin
r a
1sin
Cctg
由厚壁筒公式:
r
p1
R2 0
r2
R
R02 r2
p1
R2 0
r2
R
R02 r2
r 2p
塑性区半径的确定:
1sin
R0
a
p pi
Cctg Cctg
1
sin
2sin
塑性区围岩应力分布规律:
当λ=1时,根据围岩变形状态,可将巷道周围岩体从周边开始 向深部分为4个区域:
λ不同时切向应力随角度变化的对应值
θ

15°
30°
45°
60°
90°
λ
1
2p
2p
2p
2p
2p
2p
1/2
2.5p 2.36p 2p 1.5p
p
0.5p
1/3
2.66p 2.49p 2p 1.33p 0.66p 0
1/4
2.75p 2.55p 2p 0.8p 0.5p -0.25p
2、椭圆形巷道次生应力分布
③、弹性变形区:区内岩体处于弹性状态,区内各点应力高于原 岩应力,应力接触后能恢复到原岩应力状态。
④、原岩状态区:不受开挖影响,仍处于原岩状态。
当λ≠1时,塑性区的形状随测压系数λ不同而改变,此外塑性 区的形状还受巷道形状、围岩强度和原岩应力大小的影响。
影响塑性区半径的因素:
①、巷道所在处的原岩应力越大,巷道埋深越深,则塑性区范围 越大。
u
ua
u0
1
2E
pa1
1
3
4 co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3年提出能动断层这一术语代替活断层。美国核管理 委员会和国际原子能委员会规定,具有下列一个或几个特征的 断层,即可认为是能懂得:
(1)在过去3.5万年内,在地表或近地表处至少发生过一次运动, 或在过去50万年内发生过重复性质的活动; (2)有足够精确的仪器测定的记录证明大地震活动与断层有直 接关系; (3)与由(1)和(2)的特征确定的能动断层油构造联系,当已知 能动断层运动时,它会预期伴随活动。 在一定义已经在我国核安全局、国家地震局有关规定中采用。 6.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99年),根据第四纪构 造运动的研究,应力场的变迁和地质年龄的测定,把晚更新世 (距今10~15万年)以来活动过的断层定义为活断层。 7.美国垦务局在1976年勘察设计规范中,提出以晚更新世早期 (10万年)以来活动过的断层定为活断层。
(4).断层带的影响
建筑场地有较大的断层时,对地震烈度的影响是复杂的。 (这一问题有待于深入研究) 断层的隔震效应(减震效应或屏蔽效应)则已经被肯定。
2.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1).地震力seismic force
地震波传播时施加于建筑物的惯性力。由于地震波的垂 直加速度分量较水平的小,仅为其1/2~1/3,且建筑物的竖向安 全储备一般较大,所以设计时,在一般情况下只考虑水平地震 力。(水平地震系数也称地震系数) (2).振动周期与振动时间的影响 a 振动周期vibration period:建筑物地基受地震波冲击而 振动,同时也引起建筑物的振动。当地基土的卓越周期与 建筑物的自振周期相等或相近时,两者便发生共振 resonance,从而使振动作用力、振幅和时间大大增加,导 致建筑物的严重破坏。
3.水文地质标志:
(1)地下水位在断层两侧 有明显的变化;
(2).沿断层带温泉、地 热异常带呈带状分布;
(3).水化学成分异常;
4.历史地震标志
(1).沿断层带历史上 有发生地震的记录,震 中呈有规律的带状分布;
(2).沿断层带有发生地震断层的历史记录 (3).水化学成分异常;
5.其它标志
(1).根据大地测量所取得的地变形资料,表明断层有明显的 位移或蠕动,可用地变形速率表示。位移大于0.1毫米每年的 即为活断层; (2).地球物理场分布和变化异常 (3).断层错动,往往拌有小地震;
地震断层的特点和活动机制-----对活断层的研究有特殊意义。
活断层判别-------密切结合现场工程地质勘察,采用综 合分析的方法。
研究活断层常采用测年方法:
(1)r射线法 (2)热释光法(TL法); (3)14C测定法。 其他方法
三、活断层的工程地质研究
活断层的基本特征包括:
1.活断层的类型
(2)斜坡破坏效应:是指在地震作用下边坡失稳,发生崩塌collapse、 滑坡slide等现象。 4.地基失效foundation
effect;
地震时,软弱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会发生变化,使地基丧失承载能力或出现 残余变形,发生砂土地基液化、软土地基 震陷、导致建筑物突然下沉、倾斜,土石 坝则发生溃决、滑坡,这就是地基失效。
二、活断层的鉴定标志
活断层可从地质、地貌、水文地质、地球物理、地边 性测量等方面的标志进行判别。
1.地质标志
(1)第四纪地层,特别是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产生断裂错动、 变形、褶曲,砾石层中的砾石受剪断或压碎; (2)断层构造带松散、未胶结,构造岩成分新鲜; (3)沿断层带第四纪火山锥或熔岩作线状排列;
(2)振动时间vibration time; 地振动持续的时间越长,建筑物的破坏也越严重。土质越软 弱、土层越厚,振动的历时也越长。软土场地可比坚硬场地历时 长几秒~十几秒。
3.地面破坏与斜坡破坏效应
(1)地面破坏效应: 是指地震形成地裂缝以及沿破裂面可能产生较 小的相对错动,但不是发震断层或活断层。
2.活断层的长度与错距
在活断层区修建大坝和核电站等重要建筑物时,需要活 断层最大错距的资料;在地震预报、水库诱发地震和场地危 险性评价时,也需要了解地震震级与地表断裂长度和错距的 关系
3.活断层错动幅度的测量和平均错动速率的计算
错动幅度是指断层自某一时期以来的总错动量;平均错 动(或蠕滑)速率是断层单位时间内错动的距离。 测量活断层水平错距用得最多的方法是调查错断水系; 阶地、夷平面、古海岸线和古海蚀洞是测量断层垂直断距最 常用的地貌标志。
c.
(2)深源地震震级的确定: 因面波太微弱或几乎测不到面波,只能先计算出体波震级, 再用公式4-8换算出面波震级;
如震级已知,可利用公式4-6、-7计算任意震中距的工程场地的 最大地面运动位移振幅
(3)如果能够查清地震断层参数,长度和相对位移,可用经验公 式4-10~4-17确定震级。
2.地震震级与释放能量
(1)走向滑动断层主要是沿断层面两侧相对的水平运动,相对 的垂直升降很小; (2)逆断层在上冲时,上盘往往拌以多个分支或次级断层的错 动,断层线往往是波状起伏弯曲的,断层带宽。逆断层如重新 活动,确切的位置难以确定和预测,错动的不位往往也不固定。
(3)张性活断层的变形和分支断层错动,主要集中于下降盘;
地震震级与释放能量的关系可用公式4-18 确定。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每增加一级地震,能量释放增加约30倍。
三、地震烈度
earthquake intensity
地震裂度是指某地区的地面和各种 建筑物、构筑物遭受一次地震时, 影响和破坏程度。
1.基本烈度(区域烈度):
今 后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在一般 场地条件下,可能遇到的最大烈 度。 是根据百年以上的历史地震资料,用数理统计法整理出的较大区 域或地区的烈度。 一般由国家或省、地区的地震部门给出。
第2节
活断层的工程地质研究
一、活断层的定义
活断层active fault或称活动断裂,是指现今仍在活动,在 人类历史记载时期或近代地质时期曾有过活动,不久的将来 还可能从新活动的断层。后一种情况也可称潜在活断层。
目前,活断层的时间界限不很明确,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1.艾伦将活断层限定为10万年或1万年来有过活动的断层; 2.华莱士将时间限定为1万年或晚第四纪以来; 3.松田时彦将时间限定为第四纪或晚第四纪以来; 4.邓起东把晚第三纪活动过的断层也包括在活断层中; 5.美国核管理委员会则将3.5万年作为时间界限。
一般由设计部门给出。

我国《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1987)》规定:
1)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一般采用基本烈度作为设计烈度; 2)对于一级挡水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和遭受震害的 危险性,可按基本烈度提高一读。但应按规定报请有 关部门批准。
3)对于次要建筑物(如,仓库或辅助建筑物),设防烈 度可以降低一度。但基本烈度为Ⅶ度时不降。 根据我国经验,一般在Ⅵ度以上,Ⅸ以下的基本烈 度区设防,而在Ⅵ以下,Ⅸ以上的基本烈度区不设防。
四、地基的地震效应
1.场地地质因素对烈度的影响 (1).岩土层类型及性质的影响 a.地基刚度的不同对建筑场地的烈度具有明显的影 响 b.土层的厚度对震害也有明显影响 (2).地形条件的影响 在孤立突出的山丘、山梁、山脊、河谷边岸或 悬崖陡壁边缘部位,都表现为震害加大,烈度增高, 而低洼沟谷则震害减小。 (3).地下水的影响


地基土的卓越周期;取决于地基土的性质,松软地基周期长, 坚硬地基周期短。(可用仪器测定或经验公式计算)
建筑物的自振周期 own vibration period; 取决于建筑物所用 的材料、尺寸、高度及结构类型。柔性建筑物周期长,刚性 建筑物周期短。(可用仪器测定或经验公式计算) 据统计:1、2层结构物约为0.2秒;4、5层结构物约为0.4 秒;11、12层可达1秒。建筑物越高自振周期也越长。
断层的危险度是指活断层未来实际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危险水平或程度
第3节
1.地震的类型
地震的工程地质研究
一、地震基本概念 earthquake
(1)自然地震(构造地震tectonic fault earthquake) (2)火山地震volcanic (3)陷落地震collapse (4)人工诱发地震 earthquake) earthquake 断层地震
4.地震重复间隔和逼近时间计算(活动周期)
断层活动和沿断层发生的地震是有节律的,有时活动, 有时平静,表现出某种周期性。 活断层有突然错动和缓慢蠕动两种基本方式;蠕动可 层活动度和危险度的评定
日本活断层研究会根据活断层长期平均滑动速率,将活断层 分为四级;
考虑长期平均滑动速率、同时还考虑地震重复间隔的综合定量指标
3.地震波seismic
(1)体波body
纵波longitudinal 横波transverse
wave
wave wave S P wave; wave
wave
(2)面波surface
瑞利波 Rayleigh 勒夫波Love
wave
wave;
wave
4.地震形成机制
地震地面运动可由加速度acceleration、速度和位移幅度来表 示。 (1)地震地面运动强度:表示某一给定地点发生地震地面运动量的 大小。(用峰值加速度和峰值速度表示) (2)频谱特征:地震动不是简单的谐和振动,而是振幅和频率都在 变化的振动,可看作随机振动或无规律振动。


等震线isoseismal line、
烈度区等。
根据震源的深度

分为浅源地震shallow-focus earthquake(60公里)、 中源地震intermediate-focus earthquake(60~300公里) 深源地震deep-focus earthquake(大于300公里)
2.地貌标志
(1)两大地貌单元长距离直线相接;
(2)夷平面解体; (3)深切的直线型河谷或沉陷谷地,断层陡坎,断层三角面新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