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稳定性分析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区域稳定性问题

根据我国经验,一般在Ⅵ度以上,Ⅸ以下的基本烈度区设 防,而在Ⅵ以下的基本烈度区不设防。
四、地基的地震效应
1.场地地质因素对烈度的影响 (1)岩土层类型及性质的影响 a.地基刚度的不同对建筑场地的烈度具有明显的影响
b.土层的厚度对震害也有明显影响 (2)地形条件的影响 在孤立突出的山丘、山梁、河谷边岸或悬崖陡壁边缘部 位,都表现为震害加大,烈度增高,而低洼沟谷则震害减小。 (3).地下水的影响
宏观液化的唯一鉴定标志就是该场地是否发生了喷水冒砂或
液化变形。不论喷水冒砂或液化变形严重,人们都可以肯定该土
层发生了液化,这就是宏观液化。 1)只有宏观液化才是实际有效进行判别的客观标准; 2)只有产生了喷水冒砂或液化变形,才有明显的工程意义。
1.液化的影响因素
(1).地震因素 a.产生液化的烈度阀值为Ⅺ度。当地震小于5级时,从 中国的地震文献中没有发现喷水冒砂纪录。震级5级时震中 烈度为Ⅺ度,据此估计,砂土液化的最低烈度是Ⅺ度。
(2)静力触探试验判别法
(3)等效均匀循环剪力法
六、软土地基震陷 七、地面脉动卓越周期的测试 八、工程场地的地震危险性评价
1.地震危险性评价的确定性方法
2.地震危险性评价的概率性方法
第4节
一、概述
水库地震
水库诱发地震是指水库蓄水后,改变了库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天然应力场, 使库区及其邻近地带的地震活动性明显增强的现象。
1973年提出能动断层这一术语代替活断层。美国核管理委 员会和国际原子能委员会规定,具有下列一个或几个特征的断 层,即可认为是能动的: (1)在过去3.5万年内,在地表或近地表处至少发生过一次 运动,或在过去50万年内发生过重复性质的活动;
(2)有足够精确的仪器测定的记录证明大地震活动与断层 有直接关系; (3)与由(1)和(2)的特征确定的能动断层有构造联系, 当已知能动断层运动时,它会预期伴随活动。 这一定义已在我国核安全局、国家地震局有关规定中采用。
《区域地壳稳定性》PPT课件

典型的地形是:一边是断限区,一边是隆起区,两 者界线孑然分明.
c.水文地质特征: 活动断裂带的透水性和导 水性较强,因此当地形,地貌条件合适时,沿断裂带 泉水常呈现状分布,且植被发育.
2.资料鉴别: 历史地震和历史地表错断资料,记录,佐证,考
第二节 活动断裂工程地质研究
一、区域地壳稳定性问题 1.区域地壳稳定性问题主要有:活断层,地震具
有区域性,突发性,大灾难等性质,并且90%以上的 地震是由活断层所引起的.
2.活断层并一定诱发地震,主要分:粘滑地震和 濡滑地震,其中粘滑地震是发震断层,而濡滑地震 是非发震断层.
二、活断层 1.活断层定义:现今仍在活动的;近期曾经活动
4.区域稳定性及边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研究 区域稳定性重点研究抗震和抗断问题,关键
是找出控制区域稳定性的优势断裂和优势段,在 应用显微构造包裹体分析确定隐伏优势断裂和应 用概率分析法评价区域稳定性方面独具特色,实 现了抗震抗断的数值评价。在岩坡破坏机理和系 统分析和评价可靠度方面也得进行研究.
(1)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与分区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与地中海构造带交
(1)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重点论述地 壳稳定性分析、主要地质灾害风险估算和地壳稳 定性评价3个层次的基础理论。
(2)研究思路和方法不断更新。主要论述系统 的、多层次的研究思路;动态的、发展演化的研 究思路和多种方法相互补充验证的研究思路。
二、区域地球动力环境 区域地球动力环境稳定控制因素:地应力
第四章 区域地壳稳定性
•主要内容:
1.区域地球动力学环境条件 2.活动断裂工程地质研究 3.地震工程地质研究 4.诱发地震
第一节 区域地球动力学环境条件
一、区域稳定性 1.定义:指工程建设区域的现今地壳,由于天然或 工程因素引起的地应力变化,主要产生构造,火山, 地震等活动所造成的具有区域性地壳表层位移和 破坏的程度. 2.建筑措施: (1)区域地壳稳定性分析; (2)合理选址,避开火山,构造,地震等活动强烈 地区; (3)分析构造发育史,近期构造活动情况;
c.水文地质特征: 活动断裂带的透水性和导 水性较强,因此当地形,地貌条件合适时,沿断裂带 泉水常呈现状分布,且植被发育.
2.资料鉴别: 历史地震和历史地表错断资料,记录,佐证,考
第二节 活动断裂工程地质研究
一、区域地壳稳定性问题 1.区域地壳稳定性问题主要有:活断层,地震具
有区域性,突发性,大灾难等性质,并且90%以上的 地震是由活断层所引起的.
2.活断层并一定诱发地震,主要分:粘滑地震和 濡滑地震,其中粘滑地震是发震断层,而濡滑地震 是非发震断层.
二、活断层 1.活断层定义:现今仍在活动的;近期曾经活动
4.区域稳定性及边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研究 区域稳定性重点研究抗震和抗断问题,关键
是找出控制区域稳定性的优势断裂和优势段,在 应用显微构造包裹体分析确定隐伏优势断裂和应 用概率分析法评价区域稳定性方面独具特色,实 现了抗震抗断的数值评价。在岩坡破坏机理和系 统分析和评价可靠度方面也得进行研究.
(1)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与分区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与地中海构造带交
(1)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重点论述地 壳稳定性分析、主要地质灾害风险估算和地壳稳 定性评价3个层次的基础理论。
(2)研究思路和方法不断更新。主要论述系统 的、多层次的研究思路;动态的、发展演化的研 究思路和多种方法相互补充验证的研究思路。
二、区域地球动力环境 区域地球动力环境稳定控制因素:地应力
第四章 区域地壳稳定性
•主要内容:
1.区域地球动力学环境条件 2.活动断裂工程地质研究 3.地震工程地质研究 4.诱发地震
第一节 区域地球动力学环境条件
一、区域稳定性 1.定义:指工程建设区域的现今地壳,由于天然或 工程因素引起的地应力变化,主要产生构造,火山, 地震等活动所造成的具有区域性地壳表层位移和 破坏的程度. 2.建筑措施: (1)区域地壳稳定性分析; (2)合理选址,避开火山,构造,地震等活动强烈 地区; (3)分析构造发育史,近期构造活动情况;
第二章区域稳定性理论.

名词回顾和解释
区域地壳稳定性(regional crustal stability)是指地球内动力地 质作用,如地震、火山活动、断层错动以及显著的地壳升降运动等对 工程建设安全稳定的影响程度。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中对区域地壳稳定性的调查内容主要有: ①地震与火山活动的历史与现状调查,确定主要地震震害分布、地 震震级与地震烈度; ②全新世地层的年代调查,根据阶地、特殊地层(泥炭、贝壳层、 钙积层)的埋藏深度和测年资料推算地壳上升或下沉速率; ③活动性断层的调查,依据调查与观测资料,推算断层活动速率; ④油气开采和回灌、地下水和地热开采与回灌,卤水开采和回灌,深 层废液深灌排放、水库蓄水引起诱发地震的震级、震中深度和地面 烈度分布,分析形成的构造条件; ⑤以地震震级与烈度为主要指标,以地震地面最大加速度、发震 (M>5)周期、断层活动速率、现代地壳升降速度等为参考指标, 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程度的分区评价和对工程建设安全稳定的影响 程度评价。
(1)“安全岛”理论:“安全岛”理论核心思想:在现 今构造活动性强烈地区,寻找活动相对微弱的“安全 岛”;而在现今构造活动性微弱地区,圈出活动性相对 较强的活动带。 基本思路与原则:利用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进行地壳 稳定性评价。
(2)构造控制理论:以构造稳定性分析评价作为区域地 壳稳定性评价的核心内容,强调内动力产生的构造活动 性和构造块体稳定状态是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的主体。
2.2区域稳定性基本理论
区域稳定性主要包括区域地壳稳定性分析和 区域稳定性分级分区等理论与方法。
2.2.1区域地壳稳定性分析原理 区域地壳稳定性分析是地壳稳定性评价的基础,主 要涉及稳定性条件和因素的识别,重点是分析影响地壳 稳定性的各种因素与标志,包括区域地质环境、地球结 构、构造格架、新构造活动、地震活动及地应力场等。 三个有代表性的理论: (1)“安全岛”理论; (2)构造控制理论; (3)区域稳定工程地质理论。
区域稳定性分析共23页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劳斯霍尔维茨稳定性判据ppt课件

线性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可以根据闭环极点在S平面内的位置予以确定。假如单输入单输出线性系统由下述的微分方程式来描述,即 (3.58) 则系统的稳定性由上式左端决定,或者说系统稳定性可按齐次微分方程式 (3.59) 来分析。这时,在任何初始条件下,若满足 (3.60)
图3-32 根平面
表3.4列举了几个简单系统稳定性的例子。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线性定常系统,由于系统特征方程根是由特征方程的结构(即方程的阶数)和系数决定的,因此系统的稳定性与输入信号和初始条件无关,仅由系统的结构和参数决定。 如果系统中每个部分都可用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描述,那么,当系统是稳定时,它在大偏差情况下也是稳定的。如果系统中有的元件或装置是非线性的,但经线性化处理后可用线性化方程来描述,则当系统是稳定时,我们只能说这个系统在小偏差情况下是稳定的,而在大偏差时不能保证系统仍是稳定的。 以上提出的判断系统稳定性的条件是根据系统特征方程根,假如特征方程根能求得,系统稳定性自然就可断定。但是,要解四次或更高次的特征方程式,是相当麻烦的,往往需要求助于数字计算机。所以,就有人提出了在不解特征方程式的情况下,求解特征方程根在S平面上分布的方法。下面就介绍常用的劳斯判据和赫尔维茨判据。
s 3 + 2s 2 + s + 2 = 0
解 劳斯阵列表为 由于e的上下两个系数(2和2)符号相同,则说明有一对虚根存在。上述特征方程可因式分解为 (2) 若劳斯阵列表中某一行(设为第k行)的所有系数均为零,则说明在根平面内存在一些大小相等,并且关于原点对称的根。在这种情况下可做如下处理: a. 利用第k-1行的系数构成辅助多项式,它的次数总是偶数的;
根据上述讨论,可以将系统的稳定性定义为,系统在受到外作用力后,偏离了正常工作点,而当外作用力消失后,系统能够返回到原来的工作点,则称系统是稳定的。 瞬态响应项不外乎表现为衰减、临界和发散这三种情况之一,它是决定系统稳定性的关键。由于输入量只影响到稳态响应项,并且两者具有相同的特性,即如果输入量r(t)是有界的: | r(t)|<∞, t ≥0 则稳态响应项也必定是有界的。这说明对于系统稳定性的讨论可以归结为,系统在任何一个有界输入的作用下,其输出是否有界的问题。 一个稳定的系统定义为,在有界输入的作用下,其输出响应也是有界的。这叫做有界输入有界输出稳定,又简称为BIBO稳定。
图3-32 根平面
表3.4列举了几个简单系统稳定性的例子。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线性定常系统,由于系统特征方程根是由特征方程的结构(即方程的阶数)和系数决定的,因此系统的稳定性与输入信号和初始条件无关,仅由系统的结构和参数决定。 如果系统中每个部分都可用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描述,那么,当系统是稳定时,它在大偏差情况下也是稳定的。如果系统中有的元件或装置是非线性的,但经线性化处理后可用线性化方程来描述,则当系统是稳定时,我们只能说这个系统在小偏差情况下是稳定的,而在大偏差时不能保证系统仍是稳定的。 以上提出的判断系统稳定性的条件是根据系统特征方程根,假如特征方程根能求得,系统稳定性自然就可断定。但是,要解四次或更高次的特征方程式,是相当麻烦的,往往需要求助于数字计算机。所以,就有人提出了在不解特征方程式的情况下,求解特征方程根在S平面上分布的方法。下面就介绍常用的劳斯判据和赫尔维茨判据。
s 3 + 2s 2 + s + 2 = 0
解 劳斯阵列表为 由于e的上下两个系数(2和2)符号相同,则说明有一对虚根存在。上述特征方程可因式分解为 (2) 若劳斯阵列表中某一行(设为第k行)的所有系数均为零,则说明在根平面内存在一些大小相等,并且关于原点对称的根。在这种情况下可做如下处理: a. 利用第k-1行的系数构成辅助多项式,它的次数总是偶数的;
根据上述讨论,可以将系统的稳定性定义为,系统在受到外作用力后,偏离了正常工作点,而当外作用力消失后,系统能够返回到原来的工作点,则称系统是稳定的。 瞬态响应项不外乎表现为衰减、临界和发散这三种情况之一,它是决定系统稳定性的关键。由于输入量只影响到稳态响应项,并且两者具有相同的特性,即如果输入量r(t)是有界的: | r(t)|<∞, t ≥0 则稳态响应项也必定是有界的。这说明对于系统稳定性的讨论可以归结为,系统在任何一个有界输入的作用下,其输出是否有界的问题。 一个稳定的系统定义为,在有界输入的作用下,其输出响应也是有界的。这叫做有界输入有界输出稳定,又简称为BIBO稳定。
地质课件-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

活斷層的判別標誌 ——參考標誌
航衛片上判讀的清晰線性影像,小比例尺 地形圖上標示的線形排列的溝穀、山脊、 陡崖等;
區域夷平面或高階地面上明顯的高程差異、 河谷階地位相圖上明顯的轉折、兩岸階地 發育明顯的不對稱性等;
地球物理或化學方法探測的線性異常;
區域構造應力場中活動性強烈的斷層段。
常用斷層活動性測年方法1
關於活斷層的定義,有不同說法。 GB50287:“活斷層指晚更新世(絕對年齡10~15
萬年)以來有過活動,今後還可能活動的斷層”。 修訂GB50287:“活斷層指晚更新世(10萬年)以
來有活動的斷層”。
2.8 區域構造穩定性-活斷層
活斷層的主要研究方法 遙感圖像的解譯判讀 地質地貌法 野外地質調查和測繪 斷層活動年齡的測定 古地震研究 地震資料的分析處理 活動斷層位移監測和測量
≥0.354g
工程場區內有長度 工程場區內有長度
小於10km的活斷層, 大於10km的活斷
但不是M≥5級地震 層,且有5級以上
的發震構造
地震的發震構造
近場區有5≤M<7級 中強地震或不多於 一次的M≥7級強烈 地震
近場區有多次M≥7 級的強烈地震活動
區域性重磁異常不 有明顯的區域性重
明顯
磁異常
2.8 區域構造穩定性-活斷層
2.8 區域構造穩定性-活斷層
活斷層的判別標誌——直接標誌
1、錯斷晚更新世以來地層的斷層。 2、斷裂帶中的構造岩或被錯動的脈體,經絕對年齡 測定,其最後一次錯動的年代,距今10萬~15萬年 者。
3、根據儀器觀測,沿斷層有位移和地形變(大於 0.1mm/a)者。 4、沿斷層有歷史和現代中、強震震中分佈或晚更新 世以來的古地震遺跡,或密集而頻繁的近期微震活 動者。
区域稳定性分析

工程场区——8km(5km)的范围 ,如存在活动断层要专
题研究。
第4页,本讲稿共20页
第三章 区域构造稳定性-稳定分级
稳定性好
稳定性较差
稳定性差
地震烈度
≤6
7~8
≥9
相应的加速度 现代活动断层
地震活动
重磁异常
≤0.089g 工程场区内无现 代活动断层
近场区无M≥5级 地震活动
无区域性重磁异 常
0.090—0.353g
活断层的主要研究方法 遥感图像的解译判读
地质地貌法 野外地质调查和测绘
断层活动年龄的测定
古地震研究
地震资料的分析处理 活动断层位移监测和测量
第8页,本讲稿共20页
第三章 区域构造稳定性-活断层
活断层的判别标志——直接标志
1、错断晚更新世以来地层的断层。 2、断裂带中的构造岩或被错动的脉体,经绝对年龄测定, 其最后一次错动的年代,距今10万~15万年者。 3、根据仪器观测,沿断层有位移和地形变(大于 0.1mm/a)者。 4、沿断层有历史和现代中、强震震中分布或晚更新世以来 的古地震遗迹,或密集而频繁的近期微震活动者。
技施设计阶段,继续进行活动断层监测、地震监测等工作, 以取得较长时段的、连续可靠的基础资料,掌握天然状态下 断层形变和地震活动的动态特征。
第3页,本讲稿共20页
第三章 区域构造稳定性-区域背景研究
区域构造背景研究三个层次
远场区——300km(150km)的范围 ,大地构造单元及
地震带情况;
近场区——20~40km(25km)的范围,对此范围内的区 域性断裂和地震带进行复核,判定对坝址可能有直 接影响的活动断裂,编制中等比例尺的区域地质图, 以及相应的构造纲要图等。
题研究。
第4页,本讲稿共20页
第三章 区域构造稳定性-稳定分级
稳定性好
稳定性较差
稳定性差
地震烈度
≤6
7~8
≥9
相应的加速度 现代活动断层
地震活动
重磁异常
≤0.089g 工程场区内无现 代活动断层
近场区无M≥5级 地震活动
无区域性重磁异 常
0.090—0.353g
活断层的主要研究方法 遥感图像的解译判读
地质地貌法 野外地质调查和测绘
断层活动年龄的测定
古地震研究
地震资料的分析处理 活动断层位移监测和测量
第8页,本讲稿共20页
第三章 区域构造稳定性-活断层
活断层的判别标志——直接标志
1、错断晚更新世以来地层的断层。 2、断裂带中的构造岩或被错动的脉体,经绝对年龄测定, 其最后一次错动的年代,距今10万~15万年者。 3、根据仪器观测,沿断层有位移和地形变(大于 0.1mm/a)者。 4、沿断层有历史和现代中、强震震中分布或晚更新世以来 的古地震遗迹,或密集而频繁的近期微震活动者。
技施设计阶段,继续进行活动断层监测、地震监测等工作, 以取得较长时段的、连续可靠的基础资料,掌握天然状态下 断层形变和地震活动的动态特征。
第3页,本讲稿共20页
第三章 区域构造稳定性-区域背景研究
区域构造背景研究三个层次
远场区——300km(150km)的范围 ,大地构造单元及
地震带情况;
近场区——20~40km(25km)的范围,对此范围内的区 域性断裂和地震带进行复核,判定对坝址可能有直 接影响的活动断裂,编制中等比例尺的区域地质图, 以及相应的构造纲要图等。
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ppt

03
时域仿真法
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线性时变系统进行时域仿真。通过观察系统状
态变量的时域响应曲线,判断系统的稳定性。若系统状态变量最终趋于
零或稳定在某个固定值附近,则系统稳定。
PART 05
线性系统稳定性优化与控 制
系统稳定性优化方法
频域分析法
通过频率响应函数判断系 统稳定性,采用频域校正 方法如超前、滞后校正优 化系统性能。
根轨迹法
利用根轨迹图分析系统稳 定性,通过调整开环增益 或引入附加零点、极点改 善系统性能。
状态空间法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分析系 统稳定性,采用状态反馈 或输出反馈控制策略进行 系统优化。
控制器设计与实现
PID控制器
根据系统性能指标设计PID控制器 参数,实现闭环控制并优化系统 稳定性。
最优控制器
应用最优控制理论设计控制器,如 线性二次型调节器(LQR)或线性 二次型高斯控制(LQG),以实现 系统性能最优。
根轨迹法
01
02
03
根轨迹绘制
根据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 零点和极点,绘制根轨迹 图。
根轨迹分析
通过观察根轨迹的走向、 交点和与虚轴的相对位置, 判断系统在不同参数下的 稳定性。
根轨迹与系统性能
通过分析根轨迹与系统性 能指标(如超调量、调节 时间等)的关系,进一步 评估和优化系统性能。
PART 04
PART 03
线性时不变系统稳定性分 析方法
时域分析法
初始状态响应法
01
通过分析系统对初始状态的响应来判断稳定性,如系统的零输
入响应是否趋于零。
脉冲响应法
02
利用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观察系统对脉冲输入的响应是否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区域构造稳定性-各阶段要求
区域构造稳定性是指建设场地所在的一定范围、 一定时段内,内动力地质作用可能对工程建筑物 产生的影响程度。
各勘察阶段对区域构造稳定性工作的基本要求 规划阶段,在搜集、整编和分析区域地质构造资
料和区域地震资料的基础上,初步评价规划河流 或河段的区域构造稳定性。
第三章 区域构造稳定性-各阶段要求
放射性碳(14C)法——是一种基于放射 性同位素衰减的测年方法。
热释光(TL)法——结晶固体在其形成 和存在的过程中,接受放射性核辐射, 固体晶格贮存核辐射带来的能量,这 种能量在遇到外来热刺激后,又能把 能量释放出来,这就是热释光。
常用断层活动性测年方法2
电子自旋共振(ESR)法——用电子自 旋共振波谱仪来确定样品形成后所接 受的等效辐照剂量,可以推算出样品 的年龄。
第三章 区域构造稳定性—规范要求
GB50287对安评的相关要求1
坝高大于200m或库容大于100亿方的大(1) 型工程或地震基本烈度为七度及以上地区的 坝高大于150m的大(1)型工程,应进行专 门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对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及以上地区的坝高为 100~150m的工程,当历史地震资料较少时, 应进行地震基本烈度复核
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和地震动反应谱特 征周期调整表。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 特征周期区划图的比例尺为1;400万,设防水准为 50年超越概率10%,场地条件为平坦稳定的一般(中 硬)场地。两图均不应放大使用。
第三章 区域构造稳定性—区划图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采用四类场地划 分。使用时应根据工程场地的具体条件按表3-5-1予 以调整。
工程场区——8km(5km)的范围 ,如存在活动断 层要专题研究。
第三章 区域构造稳定性-稳定分级
第三章 区域构造稳定性-活断层
活断层对工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在工程的设计基准期内(一般为50~200年),活
断层错动(包括引起强烈地震的突然错动和无震蠕 滑错动)对工程可能产生的直接破坏。 由于活断层突然错动引发强烈地震动,其巨大动荷 载造成水工建筑物结构的破坏、库岸崩塌或滑坡、 软基液化失效等,影响工程正常运行。
可行性研究阶段,开展区域构造背景研究、断层活动性研 究、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水库诱发 地震危险性研究和预测等工作,综合评价工程场地的区域 构造稳定性。
初步设计阶段,对于地震地质条件复杂的工程,必要时开 展某些专题研究,诸如活动断层监测、重点库段的水库诱 发地震危险性预测和库坝区地震监测等,
5、在构造上,证实与已知活断层有共生或同生关系 的断层。
第三章 区域构造稳定性-活断层
活断层的判别标志——间接标志 1、沿断层,晚更新世以来同级阶地发生错位;在跨 越断层处,水系有明显的同步转折现象,或断层两 侧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物厚度有明显的差异。 2、沿断层有断层陡坎,断层三角面平直新鲜,山前 经常分布有连续的大规模的崩塌或滑坡,沿断层有 串珠状或呈线状分布的斜列式盆地、沼泽、冷泉和 承压泉等。 3、沿断层有明显的重力失衡带分布。 4、沿断层有水化学异常或同位素异常带分布。
活断层的判别标志 ——参考标志
航卫片上判读的清晰线性影像,小比例尺 地形图上标示的线形排列的沟谷、山脊、 陡崖等;
区域夷平面或高阶地面上明显的高程差异、 河谷阶地位相图上明显的转折、两岸阶地 发育明显的不对称性等;
地球物理或化学方法探测的线性异常;
区域构造应力场中活动性强烈的断层段。
常用断层活动性测年方法1
GB50287对安评的相关要求2
地震危险性分析应包括工程使用期限 内,不同超越概率水平下,坝、库区 可能遭受的地震烈度;坝址基岩地震 峰值水平加速度及反应谱等地震动参 数;以及合成基岩地震动时程。
其它大型工程可按现行《中国地震区 划图》确定地震基本烈度。
第三章 区域构造稳定性—区划图
“区划图”包括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中
第三章 区域构造稳定性-活断层
活断层的判别标志——直接标志 1、错断晚பைடு நூலகம்新世以来地层的断层。 2、断裂带中的构造岩或被错动的脉体,经绝对年龄 测定,其最后一次错动的年代,距今10万~15万年 者。
3、根据仪器观测,沿断层有位移和地形变(大于 0.1mm/a)者。 4、沿断层有历史和现代中、强震震中分布或晚更新 世以来的古地震遗迹,或密集而频繁的近期微震活 动者。
石英颗粒表面显微观测(SEM)法—— 对比所测样品中石英碎砾的溶蚀类型 和所占的比例就可以得到样品形成的 地质时期。
关键是取样和资料分析。
第三章 区域构造稳定性--地震安评
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作内容
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的调查、分析; 近场及场区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的调查、分析; 场地工程地震条件的勘察; 地震危险性的确定性分析; 地震动小区划。 地震危险性的概率分析; 区域性地震区划; 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和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地震烈度与地震动衰减关系的分析;
第三章 区域构造稳定性-活断层
关于活断层的定义,有不同说法。 GB50287:“活断层指晚更新世(绝对年龄10~15
万年)以来有过活动,今后还可能活动的断层”。 修订GB50287:“活断层指晚更新世(10万年)以
来有活动的断层”。
第三章 区域构造稳定性-活断层
活断层的主要研究方法 遥感图像的解译判读 地质地貌法 野外地质调查和测绘 断层活动年龄的测定 古地震研究 地震资料的分析处理 活动断层位移监测和测量
技施设计阶段,继续进行活动断层监测、地震监测等工作, 以取得较长时段的、连续可靠的基础资料,掌握天然状态 下断层形变和地震活动的动态特征。
第三章 区域构造稳定性-区域背景研究
区域构造背景研究三个层次
远场区——300km(150km)的范围 ,大地构造单 元及地震带情况;
近场区——20~40km(25km)的范围,对此范围内 的区域性断裂和地震带进行复核,判定对坝址可 能有直接影响的活动断裂,编制中等比例尺的区 域地质图,以及相应的构造纲要图等。
区域构造稳定性是指建设场地所在的一定范围、 一定时段内,内动力地质作用可能对工程建筑物 产生的影响程度。
各勘察阶段对区域构造稳定性工作的基本要求 规划阶段,在搜集、整编和分析区域地质构造资
料和区域地震资料的基础上,初步评价规划河流 或河段的区域构造稳定性。
第三章 区域构造稳定性-各阶段要求
放射性碳(14C)法——是一种基于放射 性同位素衰减的测年方法。
热释光(TL)法——结晶固体在其形成 和存在的过程中,接受放射性核辐射, 固体晶格贮存核辐射带来的能量,这 种能量在遇到外来热刺激后,又能把 能量释放出来,这就是热释光。
常用断层活动性测年方法2
电子自旋共振(ESR)法——用电子自 旋共振波谱仪来确定样品形成后所接 受的等效辐照剂量,可以推算出样品 的年龄。
第三章 区域构造稳定性—规范要求
GB50287对安评的相关要求1
坝高大于200m或库容大于100亿方的大(1) 型工程或地震基本烈度为七度及以上地区的 坝高大于150m的大(1)型工程,应进行专 门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对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及以上地区的坝高为 100~150m的工程,当历史地震资料较少时, 应进行地震基本烈度复核
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和地震动反应谱特 征周期调整表。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 特征周期区划图的比例尺为1;400万,设防水准为 50年超越概率10%,场地条件为平坦稳定的一般(中 硬)场地。两图均不应放大使用。
第三章 区域构造稳定性—区划图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采用四类场地划 分。使用时应根据工程场地的具体条件按表3-5-1予 以调整。
工程场区——8km(5km)的范围 ,如存在活动断 层要专题研究。
第三章 区域构造稳定性-稳定分级
第三章 区域构造稳定性-活断层
活断层对工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在工程的设计基准期内(一般为50~200年),活
断层错动(包括引起强烈地震的突然错动和无震蠕 滑错动)对工程可能产生的直接破坏。 由于活断层突然错动引发强烈地震动,其巨大动荷 载造成水工建筑物结构的破坏、库岸崩塌或滑坡、 软基液化失效等,影响工程正常运行。
可行性研究阶段,开展区域构造背景研究、断层活动性研 究、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水库诱发 地震危险性研究和预测等工作,综合评价工程场地的区域 构造稳定性。
初步设计阶段,对于地震地质条件复杂的工程,必要时开 展某些专题研究,诸如活动断层监测、重点库段的水库诱 发地震危险性预测和库坝区地震监测等,
5、在构造上,证实与已知活断层有共生或同生关系 的断层。
第三章 区域构造稳定性-活断层
活断层的判别标志——间接标志 1、沿断层,晚更新世以来同级阶地发生错位;在跨 越断层处,水系有明显的同步转折现象,或断层两 侧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物厚度有明显的差异。 2、沿断层有断层陡坎,断层三角面平直新鲜,山前 经常分布有连续的大规模的崩塌或滑坡,沿断层有 串珠状或呈线状分布的斜列式盆地、沼泽、冷泉和 承压泉等。 3、沿断层有明显的重力失衡带分布。 4、沿断层有水化学异常或同位素异常带分布。
活断层的判别标志 ——参考标志
航卫片上判读的清晰线性影像,小比例尺 地形图上标示的线形排列的沟谷、山脊、 陡崖等;
区域夷平面或高阶地面上明显的高程差异、 河谷阶地位相图上明显的转折、两岸阶地 发育明显的不对称性等;
地球物理或化学方法探测的线性异常;
区域构造应力场中活动性强烈的断层段。
常用断层活动性测年方法1
GB50287对安评的相关要求2
地震危险性分析应包括工程使用期限 内,不同超越概率水平下,坝、库区 可能遭受的地震烈度;坝址基岩地震 峰值水平加速度及反应谱等地震动参 数;以及合成基岩地震动时程。
其它大型工程可按现行《中国地震区 划图》确定地震基本烈度。
第三章 区域构造稳定性—区划图
“区划图”包括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中
第三章 区域构造稳定性-活断层
活断层的判别标志——直接标志 1、错断晚பைடு நூலகம்新世以来地层的断层。 2、断裂带中的构造岩或被错动的脉体,经绝对年龄 测定,其最后一次错动的年代,距今10万~15万年 者。
3、根据仪器观测,沿断层有位移和地形变(大于 0.1mm/a)者。 4、沿断层有历史和现代中、强震震中分布或晚更新 世以来的古地震遗迹,或密集而频繁的近期微震活 动者。
石英颗粒表面显微观测(SEM)法—— 对比所测样品中石英碎砾的溶蚀类型 和所占的比例就可以得到样品形成的 地质时期。
关键是取样和资料分析。
第三章 区域构造稳定性--地震安评
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作内容
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的调查、分析; 近场及场区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的调查、分析; 场地工程地震条件的勘察; 地震危险性的确定性分析; 地震动小区划。 地震危险性的概率分析; 区域性地震区划; 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和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地震烈度与地震动衰减关系的分析;
第三章 区域构造稳定性-活断层
关于活断层的定义,有不同说法。 GB50287:“活断层指晚更新世(绝对年龄10~15
万年)以来有过活动,今后还可能活动的断层”。 修订GB50287:“活断层指晚更新世(10万年)以
来有活动的断层”。
第三章 区域构造稳定性-活断层
活断层的主要研究方法 遥感图像的解译判读 地质地貌法 野外地质调查和测绘 断层活动年龄的测定 古地震研究 地震资料的分析处理 活动断层位移监测和测量
技施设计阶段,继续进行活动断层监测、地震监测等工作, 以取得较长时段的、连续可靠的基础资料,掌握天然状态 下断层形变和地震活动的动态特征。
第三章 区域构造稳定性-区域背景研究
区域构造背景研究三个层次
远场区——300km(150km)的范围 ,大地构造单 元及地震带情况;
近场区——20~40km(25km)的范围,对此范围内 的区域性断裂和地震带进行复核,判定对坝址可 能有直接影响的活动断裂,编制中等比例尺的区 域地质图,以及相应的构造纲要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