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壳稳定性分级表
第7章区域稳定性

7.1 活断层 综合分类《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94) 断层分级 Ⅰ 强烈全新 活动断层 Ⅱ 中等全新 活动断层 活动速率 v(mm/y) v≥1 中或晚更新世以来 活动,全新世以来 活动强烈 中或晚更新世以来 1>v≥0.1 有活动,全新世以来 活动较强烈 V<0.1 全新世以来有微弱 活动 活动时代及活动性 地震强度M M≥7
7.3 砂土液化(Sand-Soil Liquefaction)
地震砂土液化机制 砂土: = tan 饱和砂土:=(-u0) tan = 0´ tan
孔 隙 水 压 力 u
剪 切 应 力
u
uN-1
uN 时间
2 N-1
2 N 时间
=[-(u0+u)]tan =(-u)tan
砂土液化防治措施
桩基法 桩基伸石土、砾、粗 中砂、坚硬粘性土≥50cm,其它非岩石 土≥2m。
深基础 基础底面埋入可液化深度以下稳定土层
中的深度≥50cm。
加密法
7.4 地面沉降(Ground Subsidence)
地面沉降: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而使地面发生降 落的现象。
7>M≥6
Ⅲ
微弱全新 活动断层
M<6
7.1 活断层
活断层识别方法与标志
遥感分析 1) 断层崖壁(陡崖)、陡坎; 2) 水系变化、河流弯曲、错动等; 3) 山脊错动、扭曲等; 4) 河流阶地的变化,洪积扇叠置或错动; 5)一系列的湖泊、洼地呈串珠状排列。 地貌学分析 地形陡崖、洪积扇叠置或错动;河流 ‘裂 点’, 河流、山脊位错。 地质学方法 断层面或破裂面;新火山岩体,温泉,湖泊分 布,植物异常。
7.3 砂土液化(Sand-Soil Liquefaction)
中国地震烈度 地壳稳定性判别表

烈度
在地面上人的感觉
房屋震害程度
其他震害现象
水平向地面运动
震害
现象
平均震害指数
峰值加速度m/s2
峰值速度m/s
Ⅰ
无感
Ⅱ
室内个别静止中人有感觉
Ⅲ
室内少数静止中人有感觉
门、窗轻微作响
悬挂物微动
Ⅳ
室内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觉,少数人梦中惊醒
门、窗作响
悬挂物明显摆动,器皿作响
Ⅴ
室内普遍、室外多数人有感觉,多数人梦中惊醒
0.51~0.70
干硬土上出现许多地方有裂缝;基岩可能出现裂缝、错动;滑坡坍方常见;独立砖烟囱许多倒塌
5.00
(3.54~7.07)
0.50
(0.36~0.71)
Ⅹ
骑自行车的人会摔倒,处不稳状态的人会摔离原地,有抛起感
大多数倒塌
0.71~0.90
山崩和地震断裂出
现;基岩上拱桥破坏;大多数独立砖烟囱从根部破坏或倒毁
0.63
(0.45~0.89)
0.06
(0.05~0.09)
Ⅶ
大多数人惊逃户外,骑自行车的人有感觉,行驶中的汽车驾乘人员有感觉
轻度破坏——局部
破坏,开裂,小修或
不需要修理可继续
使用
0.11~0.30
河岸出现坍方;饱和砂层常见喷砂冒水,松软土地上地裂缝较多;大多数独立砖烟囱中等破坏
1.25
(0.90~1.77)
比较均匀变化,缺乏梯度带。
M<5.5
Ⅰ≤6°
0.05-0.1
良好
稳定性较差
区Ⅱ
镶嵌结构,深断裂断续分布,间距大,地壳较完整。
存在第四纪断裂,断裂长度不大,第四纪地壳沉降速率0.1—0.4mm/a,缺乏第四火山。
武汉地区区域稳定性评价

校园卡号:320100925591武汉地区区域稳定性评价2013.4.21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 (1)Key Words (1)前言 (1)目的任务 (1)区域概况 (1)武汉地区区域岩土体性质(地层) (2)一、志留系 (2)二、泥盆系 (3)三、石炭系 (3)四、二叠系 (4)五、三叠系 (6)六、白垩一下第三系 (6)七、第四系 (6)构造作用 (8)(一)褶皱 (9)(二)断层 (9)新构造运动 ...............................................................................................................................................- 11 - 活动性断裂 ...............................................................................................................................................- 13 - 地震............................................................................................................................................................- 13 - 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区域稳定性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第2章 区域稳定性理论
2.1概述
区域稳定性:指在内、外动力作用下、现今一定区域地球表层的相对稳定 程度及其对工程建筑安全的影响程度。
(2)构造控制理论: 以构造稳定性分析评价作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核心内容,强调内
动力产生的构造活动性和构造块体稳定状态是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的主体。
(3)区域稳定工程地质理论 以区域稳定性工程地质评价为核心,将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分为构造 稳定性评价、地面稳定性评价和场地稳定性评价三个层次。
区域稳定性分级与分区理论 区域稳定性评价: • 全面研究分析一定地区地壳结构和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 结合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岩土体介质条件及人类工程活动诱发或叠加
区域稳定性研究的基本任务:
1)研究区域工程地质特征; 2)区域稳定性评价; 3)研究区域工程地质改造,并强调对任何重大工程项目都应该研究区 域稳定性问题。
区域地壳稳定性:地球内动力地质作用(如地震、火山活动、断层错动以 及显著的地壳升降运动等)对工程建设安全稳定的影响程度。
研究区域地壳稳定性的目的: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指标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指标 定性和半定量指标包括: (1)地质指标:地壳结构、深断裂、活动断裂、第四纪地壳升降运动速 率、叠加断裂作用; (2)地球物理指标:重力梯度、地热流值、静压力差值、地震应变能、 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
区域稳定性评价方法 评价步骤:
(1)收集分析资料; (2)野外调查研究; (3)室内研究; (4)评价和分区;
《区域地壳稳定性》PPT课件

c.水文地质特征: 活动断裂带的透水性和导 水性较强,因此当地形,地貌条件合适时,沿断裂带 泉水常呈现状分布,且植被发育.
2.资料鉴别: 历史地震和历史地表错断资料,记录,佐证,考
第二节 活动断裂工程地质研究
一、区域地壳稳定性问题 1.区域地壳稳定性问题主要有:活断层,地震具
有区域性,突发性,大灾难等性质,并且90%以上的 地震是由活断层所引起的.
2.活断层并一定诱发地震,主要分:粘滑地震和 濡滑地震,其中粘滑地震是发震断层,而濡滑地震 是非发震断层.
二、活断层 1.活断层定义:现今仍在活动的;近期曾经活动
4.区域稳定性及边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研究 区域稳定性重点研究抗震和抗断问题,关键
是找出控制区域稳定性的优势断裂和优势段,在 应用显微构造包裹体分析确定隐伏优势断裂和应 用概率分析法评价区域稳定性方面独具特色,实 现了抗震抗断的数值评价。在岩坡破坏机理和系 统分析和评价可靠度方面也得进行研究.
(1)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与分区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与地中海构造带交
(1)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重点论述地 壳稳定性分析、主要地质灾害风险估算和地壳稳 定性评价3个层次的基础理论。
(2)研究思路和方法不断更新。主要论述系统 的、多层次的研究思路;动态的、发展演化的研 究思路和多种方法相互补充验证的研究思路。
二、区域地球动力环境 区域地球动力环境稳定控制因素:地应力
第四章 区域地壳稳定性
•主要内容:
1.区域地球动力学环境条件 2.活动断裂工程地质研究 3.地震工程地质研究 4.诱发地震
第一节 区域地球动力学环境条件
一、区域稳定性 1.定义:指工程建设区域的现今地壳,由于天然或 工程因素引起的地应力变化,主要产生构造,火山, 地震等活动所造成的具有区域性地壳表层位移和 破坏的程度. 2.建筑措施: (1)区域地壳稳定性分析; (2)合理选址,避开火山,构造,地震等活动强烈 地区; (3)分析构造发育史,近期构造活动情况;
地质灾害稳定性、危害程度判别和危险性分级表

地质灾害稳定性判别、危害程度和危险性分级表
1、地质灾害稳定性分为稳定性差、稳定性较差、稳定性好三级。
2、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按灾情和险情分为小、中、大、特大四级;当需要按三级划分时,可将大和特大均视为大。
3、下表适用于地质灾害调查和危险性评估。
表1 滑坡稳定性野外判别表
表5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灾情和险情)分级标准
注:①灾情分级——灾情采用“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
②险情分级——险情采用“受威胁人数”和“潜在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
表7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表
表8 地质灾害危性分级表。
城市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第3章城市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一、区域地壳稳定性因素二、区域地壳活动深部构造特征三、区域现代地壳活动性特点四、区域断裂活动特征五、区域地震活动规律及特征六、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七、区域地壳稳定性分级(区)及评价•区域地壳稳定性:岩石壳内,正在进行的地质、地球物理作用对地壳表层及工程建筑安全的影响程度,即是在地球内动力作用下地壳形变、断裂位错形成的地质灾害影响人类和工程建筑的安全程度。
•城市区域地壳稳定性:在地壳内动力作用下,城市所处区域由于现代地壳变形、断裂活动、地震活动、岩浆及火山活动等影响下,地壳相对稳定程度以及对城市工程建筑的影响程度。
一、区域地壳稳定性因素•1. 地壳结构和组成•2. 地壳的动力条件•3. 现代地应力场•4. 现代地壳变形•5. 活动断裂•6. 地震活动•7. 火山活动•1. 地壳结构和组成•地壳厚度、组成、分布及变化情况以及深大断裂及其分布、活动性等•2. 地壳的动力条件•地球重力场的变化,如重力梯度带、布格异常变化带、地热场的变化—高热流值带以及压强变化等。
•地球的重力场是重力势的梯度,可以通过重力测量、天文大地测量和观测人造地球卫星轨道的扰动来求得。
由于重力均衡作用,重力场可以反映地幔以及地壳、地幔边界的起伏状况,称之为地壳均衡。
•地球重力场:地球上由于物质密度各处存在差异,使得地球重力场并不均匀。
NASA“葛雷斯”重力探测卫星得出的地球重力分布图,红色代表高重力区域,蓝色则代表低重力区。
地热场•火山、热泉以及成矿热流体都表明地热是客观存在的。
地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同地区、不同深度的温度存在明显差异,研究认为:板块运动、地震,还有高山的隆升等等都是由地热的差异引起的。
•地热是由放射性元素衰变放热形成的,主要通过传导和对流扩散的方式向外传递,在此过程中出现矿物相转变、地幔对流、岩浆喷发等地质作用。
•3. 现代地应力场(构造应力场)•现代应力场特征、最大主应力、最小主应力及剪应力的分布、大小、方位变化等。
山东省潍坊市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与评价

山东省潍坊市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与评价万中杰【摘要】潍坊市位于沂沭断裂带北段东西地堑之间,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性强,开展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对潍坊市城市建设及远景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综合断裂、地震地质、构造应力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质灾害等方面的调查研究资料,以ArcGIS为平台,采用模糊数学评判方法,对潍坊市区域地壳稳定性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潍坊市以不稳定区为主,面积约8139.053km2,主要分布于沂沭断裂带两侧、端部、转折等部位;其次为稳定区,面积约4915.455km2,主要分布在北部平原区以及南部山区;不稳定区面积2328.811km2,主要分布在鄌郚-葛沟断裂和昌邑-大店断裂间中南部地段;较稳定区面积约1648.077km2,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部山区、断裂之间.【期刊名称】《山东国土资源》【年(卷),期】2017(033)009【总页数】6页(P62-67)【关键词】地壳稳定性;综合评价;模糊数学;潍坊市【作者】万中杰【作者单位】山东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山东潍坊 261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6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是考虑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岩土体介质及人类活动诱发或叠加的地质灾害等对工程建设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下,现今地壳及表层的相对稳定程度,以地球内外动力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1-3],是工程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在重大工程场地选址、国土资源规划、减灾防灾等地质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的中部,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经济区的重要交会处[4-5],是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人口密度大,有许多大型交通建筑,且沂沭断裂带从研究区中部穿过,纵贯全区,因而对其地壳稳定性进行评价研究,有利于城市的规划和开发。
该次在潍坊市城市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山东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山东省潍坊城市地质调查,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