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和判别指标表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表

区段编号II III危险性等级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地质灾害危险性小该区属亚热带半湿润山地季风气候,红河水系。
地形地貌复杂程度该区地形地貌复杂程度中等。
出露第四系残坡积层( Q4d l+el),下伏侏罗系中统和平乡组(J2h),岩土工程地中等。
出露新生界第四系残坡积层( Q4 d l+el),下伏侏罗系中统和平乡组质条件中等。
评估区内断层不发育,区域地质构造中等( J2h),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评估区内断层不发育,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区域地壳稳定性属墨江-江区段特征中等复杂,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区域地壳稳定性属墨江- 江城稳定区。
城稳定区。
地下水类型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地下水类型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水,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隙水,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杂,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扰动和破坏程度较小。
评估区地质环境条境扰动和破坏程度较小。
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件复杂程度综合判定为中等。
综合判定为中等。
区内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潜在不稳定边坡、现状区内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潜在不稳定边坡、地裂缝、地面沉地裂缝、地面沉降及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分布与发育,降及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分布与发育,为地质灾害不发育区;区内不良评估地质作用只要表现为坡面侵蚀和风化,现状危险性小,危害小。
为地质灾害不发育区;区内不良地质作用只要表现为坡面侵蚀和风化,现状危险性小,危害小。
场地整平挖方范围内挖方边坡在降雨情况下容易产生表层土体或强风化层失稳现象,诱发挖方边坡坍塌、滑坡,由于场地开挖深度较大,地工程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害性及危害性中等。
质工程建设时开挖,将产生开挖弃渣,若处置不当,降雨条件下可能灾预测产生小型渣体坍滑或坡面泥石流,可能对场地下缘道路、耕地掩埋等危该区域未设计工程建设活动,加之均远离拟建场地,害,其危害性及危险性中等。
工程建设挖方或填方施工均会破坏坡面植工程引发、加剧地质灾害或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及危害害评估危被,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破坏坡体应力平衡,导致坡体失稳,引发坍性小,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
3.5 区域稳定性

3.5.1 新构造运动 3.5.2 地震活动 3.5.3 区域稳定性分区
新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主要是指第四纪以来(200万年) 发生的地壳运动。(3大事件-人类、冰川、 新构造运动)
活断层的工程地质研究
活断层的基本特征
活断层的标志
返回
活断层的工程地质研究
活断层是指目前正在活动或在最近地质时期(全新世, 1万年)发生过活动的断层。
垂直岩层走向,地层对称重复,两翼地层不 能缺失; 确定地层新老组合关系,背斜新包老,向斜 老包新; 形态分析:轴面产状(直立、倾斜、倒转、 平卧),枢纽产状(水平、倾伏),平面形 态(穹隆、构造盆地); 一般向斜成山,背斜成谷-地形倒置现象。
褶皱形成时代
通过对区域的 角度不整合来确定: 褶皱构造运动发生 于不整合面下伏的 最新地层沉积之后, 上覆最老地层沉积 之前。
4:岩土工程(岩土工程勘察规范):1.1万年内有强烈地震活动 的Ft。
活断层重复活动周期:相邻两次发震的时间间隔即为 重复周期,一般通过古地震事件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年代数据获得。
活断层的基本特征
活动类型:以平移断层为主
活动方式:蠕动-缓慢滑动, <0.01mm/a,非弹性变形 错动-突然错开,能量突然释放,弹性变 形;常引发地震。 活动程度:活动强烈 1mm/a, M7
发震断层
全新世活动的断层中近期(过去500年左右)的地震活动中, 震级M5的震源所在断层,或在未来100年内可能发生M5级 的地震断层,称为发震断层。 鉴定要点:
1,第四纪Q以来,特别 是晚更新纪Q3(10万年)以 来活动过的Ft; 2,位于地球物理异常带 的地壳运动差异带;
3,历史上发生过地震。 震中 震源
中国地震烈度 地壳稳定性判别表

烈度
在地面上人的感觉
房屋震害程度
其他震害现象
水平向地面运动
震害
现象
平均震害指数
峰值加速度m/s2
峰值速度m/s
Ⅰ
无感
Ⅱ
室内个别静止中人有感觉
Ⅲ
室内少数静止中人有感觉
门、窗轻微作响
悬挂物微动
Ⅳ
室内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觉,少数人梦中惊醒
门、窗作响
悬挂物明显摆动,器皿作响
Ⅴ
室内普遍、室外多数人有感觉,多数人梦中惊醒
0.51~0.70
干硬土上出现许多地方有裂缝;基岩可能出现裂缝、错动;滑坡坍方常见;独立砖烟囱许多倒塌
5.00
(3.54~7.07)
0.50
(0.36~0.71)
Ⅹ
骑自行车的人会摔倒,处不稳状态的人会摔离原地,有抛起感
大多数倒塌
0.71~0.90
山崩和地震断裂出
现;基岩上拱桥破坏;大多数独立砖烟囱从根部破坏或倒毁
0.63
(0.45~0.89)
0.06
(0.05~0.09)
Ⅶ
大多数人惊逃户外,骑自行车的人有感觉,行驶中的汽车驾乘人员有感觉
轻度破坏——局部
破坏,开裂,小修或
不需要修理可继续
使用
0.11~0.30
河岸出现坍方;饱和砂层常见喷砂冒水,松软土地上地裂缝较多;大多数独立砖烟囱中等破坏
1.25
(0.90~1.77)
比较均匀变化,缺乏梯度带。
M<5.5
Ⅰ≤6°
0.05-0.1
良好
稳定性较差
区Ⅱ
镶嵌结构,深断裂断续分布,间距大,地壳较完整。
存在第四纪断裂,断裂长度不大,第四纪地壳沉降速率0.1—0.4mm/a,缺乏第四火山。
区域稳定性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第2章 区域稳定性理论
2.1概述
区域稳定性:指在内、外动力作用下、现今一定区域地球表层的相对稳定 程度及其对工程建筑安全的影响程度。
(2)构造控制理论: 以构造稳定性分析评价作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核心内容,强调内
动力产生的构造活动性和构造块体稳定状态是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的主体。
(3)区域稳定工程地质理论 以区域稳定性工程地质评价为核心,将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分为构造 稳定性评价、地面稳定性评价和场地稳定性评价三个层次。
区域稳定性分级与分区理论 区域稳定性评价: • 全面研究分析一定地区地壳结构和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 结合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岩土体介质条件及人类工程活动诱发或叠加
区域稳定性研究的基本任务:
1)研究区域工程地质特征; 2)区域稳定性评价; 3)研究区域工程地质改造,并强调对任何重大工程项目都应该研究区 域稳定性问题。
区域地壳稳定性:地球内动力地质作用(如地震、火山活动、断层错动以 及显著的地壳升降运动等)对工程建设安全稳定的影响程度。
研究区域地壳稳定性的目的: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指标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指标 定性和半定量指标包括: (1)地质指标:地壳结构、深断裂、活动断裂、第四纪地壳升降运动速 率、叠加断裂作用; (2)地球物理指标:重力梯度、地热流值、静压力差值、地震应变能、 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
区域稳定性评价方法 评价步骤:
(1)收集分析资料; (2)野外调查研究; (3)室内研究; (4)评价和分区;
工程地质区域地壳稳定性分析2-1

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地壳、岩石圈与软流圈
一、重力作用
重力作用是构造运动和近代地壳运动、形变的重要内动力源之一, 它的机制是重力均衡补偿。 重力均衡就是在岩石圈中的某一补偿深度上,其上部物质所造成的 地幔物质的上升或下降、地壳的变厚或减薄来补偿, 以达到均衡,这就是重力均衡调整。 设A、B为岩石圈内某一等深面上的两点,静压力分别为PA和PB 若 PA=PB 则两点间重力达到了均衡 若 PA≠PB 则两点间存在静压力差 △P=PA-PB (简称压强差) 这时就会产生重力均衡调整作用。
工程地质学的观点: 区域地壳稳定性是指在地球内动力作用下所进行的 地质、地球物理作用对地壳表层及工程建筑安全的 影响程度。
第2节 影响区域地壳稳定性的因素 地壳运动的动力源、地壳结构类型及地壳运动的不 同表现形式,均可构成影响区域地壳稳定性的因素 •重力 •热对流 •大陆裂谷 •地壳演化 •第四纪构造运动 •地震活动
第2章 区域地壳稳定性分析
第1节 区域地壳稳定性的涵义 第2节 影响区域地壳稳定性的因素 第3节 区域地壳稳定性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4节 区域地壳稳定性分级 第5节 评价实例
第1节 区域地壳稳定性的涵义
在进行重大工程建设时,区域地壳稳定性是 影响工程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和评价是我国工程地质 工作着伴随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在工程实 践中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 20世纪60年代初,谷德振、刘国昌在进行区 域工程地质研究和大型工程规划、勘测时, 首先提出了区域地壳稳定性的概念。
一、区域地质构造
中国地质图
区域地质构造是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基础。 分析区域地质构造的目的在于查明:地质历史过程 中区域构造的活动性特征,以判定区域地壳活动的 程度。 区域地质构造是指一定地区范围内地壳浅层的沉积、 变质和火成岩体的构造形变及其特征,包括褶皱、 断裂和其他类型的构造及其具体性状和空间展布, 是大地构造、地壳演化和断裂活动的反映。
厦门地区地表稳定性评价分析

厦门地区地表稳定性评价分析摘要:根据岩土分区、布格异常、地壳厚度、地壳升降速率、断裂活动性、叠加断裂角、大地热流值、温泉、地震能量、地质灾害评价指标,通过模糊数学计算结果,厦门地区地表稳定性分区划分为:相对稳定区(a)、相对较稳定区(b)、相对较不稳定区(c)、相对不稳定区(d)。
关键词:地表稳定性;评价分区;评价结果1 地表稳定性评价的意义在广大范围进行小比例尺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中,往往以构造稳定性评价为主,即以研究内动力地质作用及其有关灾害为主,不考虑地表稳定性,随着研究地区范围的缩小,不考虑地表稳定性,就无法走向实地应用、不能较好地进行稳定性分区。
闽南地区区域构造稳定性区划,通过单因素判别法和综合判别法,厦门地区隶属于沿海区基本稳定区(ⅱ)范围内。
本文是在区域地壳稳定性区划的基础上对厦门地区地表稳定性进一步区划。
2 厦门地区地表稳定性评价分区地区地表稳定性表现突出,岩土分区、活动断裂、地质灾害、软土震陷和沙土液化等评价指标,其重要性通过扩大这些指标的权重分配值予以体现。
厦门区域内评价单元按5公里×5公里矩形地理格网共划分74个基本统计单元,列为待评区。
2.1 稳定性定量评价指标选择依据必要条件,影响厦门地区地表稳定性定量化评价指标有12项:f1指标——岩土分区(得分0-10)f2指标——布格异常(得分0-10)f3指标——地壳厚度(得分0-10)f4指标——地壳升降速率(得分0-10)f5指标——断裂活动性(得分0-10)f6指标——叠加断裂角(得分0-10)f7指标——大地热流值(得分0-10)f8指标——温泉(得分0-10)f9指标——地震能量e(得分0-10)f10指标——地质灾害(得分0-10)f11指标——软土震陷(得分0-10)f12指标——沙土液化(得分0-10)2.2 十二项评价指标权重分配按照定量化评价要求,各指标应满足满分总得分为10原则,依据各指标对地区地表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及必要的计算分析,12项评价指标权重分配如表1,评价指标权重总和应为100%。
城市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第3章城市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一、区域地壳稳定性因素二、区域地壳活动深部构造特征三、区域现代地壳活动性特点四、区域断裂活动特征五、区域地震活动规律及特征六、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七、区域地壳稳定性分级(区)及评价•区域地壳稳定性:岩石壳内,正在进行的地质、地球物理作用对地壳表层及工程建筑安全的影响程度,即是在地球内动力作用下地壳形变、断裂位错形成的地质灾害影响人类和工程建筑的安全程度。
•城市区域地壳稳定性:在地壳内动力作用下,城市所处区域由于现代地壳变形、断裂活动、地震活动、岩浆及火山活动等影响下,地壳相对稳定程度以及对城市工程建筑的影响程度。
一、区域地壳稳定性因素•1. 地壳结构和组成•2. 地壳的动力条件•3. 现代地应力场•4. 现代地壳变形•5. 活动断裂•6. 地震活动•7. 火山活动•1. 地壳结构和组成•地壳厚度、组成、分布及变化情况以及深大断裂及其分布、活动性等•2. 地壳的动力条件•地球重力场的变化,如重力梯度带、布格异常变化带、地热场的变化—高热流值带以及压强变化等。
•地球的重力场是重力势的梯度,可以通过重力测量、天文大地测量和观测人造地球卫星轨道的扰动来求得。
由于重力均衡作用,重力场可以反映地幔以及地壳、地幔边界的起伏状况,称之为地壳均衡。
•地球重力场:地球上由于物质密度各处存在差异,使得地球重力场并不均匀。
NASA“葛雷斯”重力探测卫星得出的地球重力分布图,红色代表高重力区域,蓝色则代表低重力区。
地热场•火山、热泉以及成矿热流体都表明地热是客观存在的。
地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同地区、不同深度的温度存在明显差异,研究认为:板块运动、地震,还有高山的隆升等等都是由地热的差异引起的。
•地热是由放射性元素衰变放热形成的,主要通过传导和对流扩散的方式向外传递,在此过程中出现矿物相转变、地幔对流、岩浆喷发等地质作用。
•3. 现代地应力场(构造应力场)•现代应力场特征、最大主应力、最小主应力及剪应力的分布、大小、方位变化等。
山东省潍坊市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与评价

山东省潍坊市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与评价万中杰【摘要】潍坊市位于沂沭断裂带北段东西地堑之间,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性强,开展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对潍坊市城市建设及远景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综合断裂、地震地质、构造应力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质灾害等方面的调查研究资料,以ArcGIS为平台,采用模糊数学评判方法,对潍坊市区域地壳稳定性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潍坊市以不稳定区为主,面积约8139.053km2,主要分布于沂沭断裂带两侧、端部、转折等部位;其次为稳定区,面积约4915.455km2,主要分布在北部平原区以及南部山区;不稳定区面积2328.811km2,主要分布在鄌郚-葛沟断裂和昌邑-大店断裂间中南部地段;较稳定区面积约1648.077km2,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部山区、断裂之间.【期刊名称】《山东国土资源》【年(卷),期】2017(033)009【总页数】6页(P62-67)【关键词】地壳稳定性;综合评价;模糊数学;潍坊市【作者】万中杰【作者单位】山东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山东潍坊 261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6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是考虑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岩土体介质及人类活动诱发或叠加的地质灾害等对工程建设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下,现今地壳及表层的相对稳定程度,以地球内外动力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1-3],是工程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在重大工程场地选址、国土资源规划、减灾防灾等地质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的中部,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经济区的重要交会处[4-5],是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人口密度大,有许多大型交通建筑,且沂沭断裂带从研究区中部穿过,纵贯全区,因而对其地壳稳定性进行评价研究,有利于城市的规划和开发。
该次在潍坊市城市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山东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山东省潍坊城市地质调查,2015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
稳
定
区
Ⅲ
块状结构,深断裂成带出现,长度以大于百公里,地块呈条形、菱形,地壳破碎
发育更新世和全新世以来活动断裂,延伸长度大于百公里,存在近代活动断裂引起的6级以上地震,第四纪地壳沉降速率大于0.4毫米/年,存在第四纪火山、温泉带
25~500
区域性异常
梯度带BS-
2.0~3.0
6.0~7.0
Ⅷ~Ⅸ
0.2~0.4
70~900
比较均匀变化,
缺乏梯度带
<5.5
≤Ⅵ
≤0.05
良好
基
本
稳
定
区
Ⅱ
镶嵌结构,深断裂连续分布,间距大,地壳比较完整
存在第四纪断裂,长度不大,第四纪地壳沉降速率0.1~0.4毫米/年,缺乏第四纪火山
11~240
51~700
地段性异常
梯度带BS-Leabharlann 0.5~2.05.5~6.0
Ⅶ
0.1~0.15
适宜,但需要抗震设计
中等适宜,须加强抗震
和工程措施
不
稳
定
区
Ⅳ
区域性异常
梯度带BS
>3.0
≥7.25
≥Ⅸ
≥0.4
不适宜
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和判别指标表
稳定性
地壳结构
新生代地壳变形、
火山、地热
迭加断裂角
布格异常梯度BS
(10Sms″Km2)
最大震级
基本烈度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工程建设条件
稳
定
区
Ⅰ
块状结构,缺乏深大断裂或仅有基底断裂,地壳完整性好
缺乏第四系断裂,大面积上升,第四纪地壳沉降速率<0.1毫米/年,缺乏第四纪火山
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