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器温度前馈-反馈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
冷凝器温度前馈反馈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

辽宁工业大学开放性实验报告题冷凝器温度前馈- 反馈控制系统设计与仿院(系):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签字)起止时间:2015.11.19 —2015.11.22辽宁工业大学实验室开放项目任务书2015/2016 学年第一学期注:此表用于申请教学计划外的开放项目,请如实填写,由各院(系)汇总后统办理,报实践教学科一份。
目录第1 章绪论 (1)第2章控制方案介绍 (3)2.1概述 (3)2.2控制原理 (3)2.3实验内容 (4)第3 章系统设计与仿真 (5)3.1 处理延迟环节 (5)3.2 反馈控制系统设计 (6)3.3前馈控制系统设计 (8)第4 章课程设计总结 (11)第1章绪论冷凝器(Condenser) 空调系统的机件,能将管子中的热量,以很快的方式,传到管子附近的空气,大部分的汽车置于水箱前方。
把气体或蒸气转变成液体的装置。
发电厂要用许多冷凝器使涡轮机排出的蒸气得到冷凝;在冷冻厂中用冷凝器来冷凝氨和氟利昂之类的致冷蒸气。
石油化学工业中用冷凝器使烃类及其他化学蒸气冷凝。
在蒸馏过程中,把蒸气转变成液态的装置称为冷凝器。
所有的冷凝器都是把气体或蒸气的热量带走而运转的。
对某些应用来说,气体必须通过一根长长的管子(通常盘成螺线管),以便让热量散失到四周的空气中,铜之类的导热金属常用于输送蒸气。
为提高冷凝器的效率经常在管道上附加散热片以加速散热。
散热片是用良导热金属制成的平板。
这类冷凝器一般还要用风机迫使空气经过散热片并把热带走。
一般制冷机的制冷原理压缩机的作用是把压力较低的蒸汽压缩成压力较高的蒸汽,使蒸汽的体积减小,压力升高。
压缩机吸入从蒸发器出来的较低压力的工质蒸汽,使之压力升高后送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冷凝成压力较高的液体,经节流阀节流后,成为压力较低的液体后,送入蒸发器,在蒸发器中吸热蒸发而成为压力较低的蒸汽,从而完成制冷循环。
液体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吸收被冷却的物体热量之后,汽化成低温低压的蒸汽、被压缩机吸入、压缩成高压高温的蒸汽后排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向冷却介质( 水或空气) 放热,冷凝为高压液体、经节流阀节流为低压低温的制冷剂、再次进入蒸发器吸热汽化,达到循环制冷的目的。
前馈-反馈控制系统的具体分析及其MATLAB/Simulink仿真

制器参数的工程整定, 使控制系统的设计变得简单、 易行。
关键词 : 前馈 一反馈控 制 系统 ; M A T L A B / S i m u l i n k ; 仿真
1 引言
随着 生产过 程工艺 的发展 及技 术 的进 步 ,对 自 动控 制系 统的要 求也越 来越 高 。工 业控 制对 象往往 伴 随大量 的干扰 ,采用 常规 的反馈 控制 系统 有时很 难获 得 良好 的控 制质量 ,为 了适应 控制 系统 中存在 的这些 干扰 ,在 控制理论 中提 出了补偿 控制 的基 本
前馈控制器的传递 函数 ; c ( S ) 为控制通道的传递 节 , 系统存 在着 稳定 性 问题 。 函数 ; G : ( s ) 为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 。在扰动量 M
( S ) 的作 用下 , 系统输 出为 :
Y( s )=M( s ) ( G f ( s ) G ( s ) + G ( S )) G : ( s )
Y( s ) = X( s ) G ( s ) G ( s ) G ( s ) /
( I + G ( s ) G ( S ) G ( s ) H( s ))
( 2)
前 馈控 制 与反馈 控制 的 比较 : a)由图 1 可知 , 前 馈 控 制处 于 开 环控 制 状态 , 其 系统 的稳 定性 依赖 各个 环节 的稳 定性 ,即其 控制
b )从 式 ( 1 ) 可知 , 前 馈控 制器依 赖 于控制模 型
的准 确性 。不 同 的被控 对象 , 其设计 结果 也不一 样 ,
相 对来 说 , 前馈 控制 器是 专用 控制器 。 反 馈控制 系统 经常 采用 的 P I D控制 器是一 种 广泛适用 的控 制器 。
2022复习题

2022复习题(3)在PID控制中,为了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则应加大比例信号()(4)在控制系统中,控制通道时间常数的大小反映了控制作用的强弱()(5)增量型PID算式仅仅是计算方法上的改进,并没有改变位置型PID算式的本质()(6)串级控制系统的主回路可以看成是一个定值控制系统()(7)在模糊控制中,隶属度函数值一般不会大于1()(8)在解耦控制中,若矩阵的元素越接近1,表示相关通道受耦合的影响越小()(9)在选择性控制中,总有一个控制器(调节器)处于开环状态()(10)分程控制本质上是一个单回路控制系统()(8)在控制系统中,被控变量是被控制的物理装置或物理过程。
()(9)对理想微分作用而言,假如偏差固定,即使数值很大,微分作用也没有输出。
()(10)开环控制是一种没有反馈的简单控制。
()(10)均匀控制结构上与单回路控制系统完全相同()(11)自衡的非振荡过程传递函数一般可写为:G()Ke()(T1)(12)不论前馈还是反馈控制系统扰动滞后f都不会影响控制系统的品质()(13)任何串级控制系统副对象的动态滞后总是比整个对象的动态滞后大()(14)前馈控制系统属于开环控制系统()(15)在解耦控制中,相对增益为负值,表示严重关联()(16)实验室控制AE2000A的控制方式中没有计算机控制()(17)在实验室DCS中,J某-300的所有卡件均为热插拔卡件()(18)鲁棒控制是基于含有不确定性的非精确数学模型来设计系统控制器。
()(1)前馈控制适用于什么场合?答:1.前馈控制是按扰动而进行的控制,因此,前馈控制常用于以下场合:一是扰动必须可没,否则无法实施控制;二是必须经常有比较显著和比较频繁的扰动,否则没有必要。
三是存在对被控参数影响较大且不易直接控制的扰动。
3、与单回路控制相比,串级控制系统具有哪些特点?答:1.减小了被控对象的时间常数,缩短了控制通道,使控制作用更加及时。
2.提高了系统的工作频率,使振荡周期减小,调节时间缩短,系统的快速性提高了。
流化床反应器温度前馈-反馈控制系统设计方案1.

中北大学课程设计任务书2014/2015 学年第 1 学期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学生姓名:学号:11020343课程设计题目:流化床反应器温度前馈-反馈控制方案设计起迄日期:2015年1月19 日~2015年1 月30 日课程设计地点:中北大学指导教师:刘广璞、崔宝珍系主任:黄晋英下达任务书日期: 2015年1月19日课程设计任务书中北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学生姓名:学号:11020343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题目:流化床反应器温度前馈-反馈控制方案设计指导教师:刘广璞职称: 副教授崔宝珍职称: 副教授2015年1 月30 日目录第一章流化床反应器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 (1)1.1流化现象 (1)1.2流化床的工作原理 (1)1.3流化床的结构 (1)1.4常见的流化床 (2)1.4.1丙烯腈反应流化床 (2)1.4.2提升管催化裂化反应器 (3)1.4.3醋酸乙烯反应器 (4)1.5流化床反应器的特性 (4)第二章流化床的控制方案的选定 (6)2.1变量的分析与选取 (6)2.1.1被控变量 (6)2.1.2操作变量 (6)2.1.3扰动变量 (6)2.2控制方案的选择 (6)2.2.1方案一——物料流量作为前馈信号 (7)2.2.2方案二——冷却剂温度作为前馈信号 (7)第三章流化床反应器温度的控制系统的设计 (8)3.1前馈-反馈控制系统框图 (8)3.2仪表选型及参数确定 (9)3.2.1控制器 (9)3.2.2调节阀 (9)3.2.2温度测量 (10)3.2.4流量计 (13)3.3各个环节传递函数及其参数确定 (14)3.3.1温度测量环节 (14)3.3.2调节阀 (14)3.3.3被控对象 (14)3.3.4前馈控制器 (15)3.3.5反馈控制器 (15)3.4小结 (16)第四章MATLAB系统仿真 (17)4.1参数整定 (17)4.1.1前馈控制系统整定 (17)4.1.2反馈控制系统整定 (17)4.2冷却剂流量干扰分析 (20)4.2.1阶跃干扰 (20)4.2.2正弦干扰 (21)总结 (23)参考文献 (24)第一章流化床反应器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1.1流化现象对于固定床反应器,因为催化剂是固定的。
丙烯冷却器温度前馈-反馈控制系统设计

丙烯冷却器温度前馈-反馈控制系统设计丙烯冷却器温度前馈-反馈控制系统设计
丙烯冷却器温度前馈-反馈控制系统设计,摘要:冷却水的循环对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
本文提出一种利用控制算法对其进行控制的方法,使冷却水在稳定流量下运转,实现温度自动调节和稳定控制,保证丙烯装置连续安全生产。
丙烯冷却器温度前馈-反馈控制系统是以 pid 调节为主、模糊逻辑及专家控制相结合的闭环控制系统,既克服了 pid 调节简单,无法消除扰动影响等缺点,又弥补了模糊逻辑、神经网络容易陷入局部极小值而难于推广应用的问题。
该系统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适宜工业化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线上的控制。
- 1 -。
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

前馈控制、反馈控制及前馈-反馈控制的对比1、前馈控制属于开环控制,反馈控制属于负反馈的闭环控制一般定值控制系统是按照测量值与给定值比较得到的偏差进行调节,属于闭环负反馈调节。
其特点是在被控变量出现偏差后才进行调节;如果干扰已经发生而没有产生偏差,调节器不会进行工作。
因此反馈控制方式的调节作用落后于干扰作用。
前馈调节是按照干扰作用来进行调节的。
前馈控制将干扰测量出来并直接引入调节装置,对于干扰的克服比反馈控制及时。
现在以换热器控制方案举例,直观阐述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前馈控制方案反馈控制方案2、前馈控制系统中测量干扰量,反馈控制系统中测量被控变量在单纯的前馈控制系统中,不测量被控变量,而单纯的反馈控制系统中不测量干扰量。
3、前馈控制需要专用调节器,反馈控制一般采用通用PID调节器反馈调节符合PID调节规律,常用通用PID调节器、DCS等或PLC控制系统实现。
前馈调节使用的调节器是是根据被控对象的特点来确定调节规律的前馈调节器。
4、前馈控制只能克服所测量的干扰,反馈控制则可克服所有干扰前馈控制系统中若干扰量不可测量,前馈就不可能加以克服。
而反馈控制系统中,任何干扰,只要它影响到被控变量,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克服。
5、前馈控制理论上可以无差,反馈控制必定有差反馈调节使系统达到动态稳定,让被调参数稳定在给定值附近动态变化,却不能使被调参数稳定在给定值上不动。
前馈调节在理论上可以实现无差调节。
6、前馈控制的局限性A、在生产应用中各种环节的特性是随负荷变化的,对象动态特性形式多样性难以精确测量,容易造成过补偿或欠补偿。
为了补偿前馈调节的不准确,通常将前馈和反馈控制系统结合起来组成前馈反馈控制系统。
B、工业对象存在多个扰动,若均设置前馈控制器,那设备投资高,工作量大。
C、很多前馈补偿结果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没有检测手段。
D、前馈控制受到前馈控制模型精度限制。
E、前馈控制算法,往往做近似处理。
1、系统中存在频率高、幅度大、可测量而不可控的扰动时,可选用前馈控制。
基于SIMULINK的载热体前馈-反馈控制系统仿真研究_控制系统仿真课程设计

内蒙古科技大学本科生课程设计论文题目:基于SIMULINK地载热体前馈-反馈控制系统仿真研究学生姓名:蒙龙华学号:1067112303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班级:测控3班指导教师:李琦2014年 12月9日内蒙古科技大学课程设计任务书摘要前馈控制系统和反馈控制系统都属于单回路控制系统,它们有各自地优缺点.诸如前馈控制能根据干扰值地大小在被调参数偏离给定值之前进行控制,使被调量始终保持在给定值上,但这种控制方式也存在局限,首先表现在前馈控制系统中不存在被调量地反馈,即对于补偿地结果没有检验手段.反馈控制是根据被调量与给定值地偏差值来控制地,反馈系统地特点是在干扰作用下,必须形成偏差才能进行调节(或偏差即将形成),如果干扰已经发生,而被调参数还没变化时,调节器是不会动作地,即反馈控制总是落后于干扰动作,因此称之为不及时控制.因此把它们结合起来就产生了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系统,这种系统能把前馈与反馈地优点结合起来,既能发挥前馈调节控制及时地优点,又能保持反馈控制对各种扰动因素都有抑制作用地长处,较好地解决了控制过程中地问题,通过仿真可以得出这种系统既能获得较好地稳定性,又有较好地抗扰性能.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软件换热器仿真分析仿真建模 SIMULINK目录目录 (3)1 概述 (5)1.1 SIMULINK (5)1.2 换热器 (6)1. 换热器概述 (6)2.换热器地特性 (7)1.3 前馈-反馈控制系统 (8)2 控制方案 (9)2.1载热体流量地控制方案 (9)2.2 控制系统仿真设计 (11)2.3 参数整定 (12)3载热体流量控制系统仿真实验 (13)3.1 载热体流量控制系统仿真框图 (14)3.2载热体流量控制系统仿真响应曲线 (15)4 结语 (15)参考文献 (16)引言生产过程中必须保证产品满足一定地数量和质量地要求,同时也要保证生产地安全和经济,这就要求生产过程在预期地工况下进行.但是,生产过程往往受到各种扰动而偏离正常工况,必须通过自动控制随时消除各种干扰,保证正常运行.更为严重地是有时自动控制系统本身也要发生故障,这就要求在设计自动控制系统时,考虑各种可能发生地故障,并加以保护.因此,现代地自动控制系统往往包含自动保护、自动检测、自动报警、顺序控制等内容.有时,它们有机地组合成一个不可分割地整体,以确保控制系统地安全可靠.以往人们对换热器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大多采用Basic、 Fort ran、 C、C + + 等算法语言来编制仿真程序,编程复杂,而且受上述算法语言地绘图功能地限制,要绘出仿真曲线就得调用相应地软件包来作进一步地处理,使得编制、调试程序更复杂.另外,过去建立仿真模型往往是以系统地状态方程为基础地,在仿真前需要手工求出系统地状态方程.而换热器控制系统是一个比较复杂地系统,求取状态方程有一定地难度,若系统结构发生变化, 则需要重写状态方程,仿真程序地修改工作量很大,仿真模型地利用率低.本文采用MA TLAB下地Simulink作为仿真平台对换热器控制系统进行建模,采用各种模型对换热器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实验.并将仿真实验与现场实验相比较,验证仿真模型和算法地正确性,体现了模块化建模在仿真计算中地优势.1 概述1.1 SIMULINKSIMULINK是一种强有力地仿真工具,它能让使用者在图形方式下以最小地代价来模拟真实动态系统地运行.SIMULINK准备有数百种福定义地系统环节模型、最先进地有效积分算法和直观地图示化工具.依托SIMULINK强健地仿真能力,用户在原型机制造之前就可建立系统地模型,从而评估设计并修复瑕疵.SIMULINK具有如下地特点:(1)建立动态地系统模型并进行仿真.SIMULINK是一种图形化地仿真工具,用于对动态系统建模和控制规律地研究制定.由于支持线性、非线性、连续、离散、多变量和混合式系统结构,SIMULINK几乎可分析任何一种类型地真实动态系统.(2)以直观地方式建模.利用SIMULINK可视化地建模方式,可迅速地建立动态系统地框图模型.只需在SIMULINK元件库中选出合适地模块并施放到SIMULINK建模窗口,鼠标点击连续就可以了.SIMULINK标准库拥有超过150中,可用于构成各种不同种类地动态模型系统.模块包括输入信号源、动力学元件、代数函数和非线性函数、数据显示模块等.SIMULINK模块可以被设定为触发和使能地,用于模拟大模型系统中存在条件作用地子模型地行为.(3)增添定制模块元件和用户代码.SIMULINK模块库是可制定地,能够扩展以包容用户自定义地系统环节模块.用户也可以修改已有模块地图标,重新设定对话框,甚至换用其他形式地弹出菜单和复选框.SIMULINK允许用户吧自己编写地C、FORTRAN、Ada代码直接植入SIMULINK模型中.(4)快速、准确地进行设计模拟.SIMULINK优秀地积分算法给非线性系统仿真带来了极高地精度.先进地常微分方程求解器可用于求解刚性和非刚性地系统、具有时间触发或不连续地系统和具有代数环地系统.SIMULINK地求解器能确保连续系统或离散系统地仿真速度、准确地进行.同时,SIMULINK还未用户准备一个图形化地调试工具,以辅助用户进行系统开发. (5)分层次地表达复杂系统.SIMULINK地分级建模能力使得体积庞大、结构复杂地模型构建也简便易行.根据需要,各种模块可以组织成若干子系统.在此基础上,整个系统可以按照自定向下或自底向上地方式搭建.子模型地层次数量完全取决于所构建地系统,不受软件本身地限制.为方便大型复杂结构系统地操作,SIMULINK还提供了模型结构浏览地功能.(6)交互式地仿真分析.SIMULINK地示波器可以动画和图像显示数据,运行中可调整模型参数进行What-if分析,能够在仿真运算进行时监视仿真结果.这种交互式地特征可以帮助用户快速地评估不同地算法,进行参数优化.由于SIMULINK完全集成于MATLAB,在SIMULINK下计算地结果可以保存到MATLAB工作空间之中,因而就能使用MA TLAB所具有地众多分析、可视化及工具箱工具操作数据.1.2 换热器1. 换热器概述换热器(热交换器)是一股或几股流体(辅助流体)加热或冷却另一股或几股流体(目标流体),使目标流体出口温度达到工艺要求地热交换设备,特别是被加热介质是水地换热器,在供热系统中得到广泛使用.热水换热器按参与换热器地介质分类,分为汽-水换热器和水-水换热器;按换热器地换热方式分类,分为表面式换热器和混合式换热器.表面式换热器是冷热两种流体被金属壁面割开,而通过金属壁面高温介质将热量传给低温介质.混合式换热器是冷热两种流体直接接触进行混合而实现换热地换热器.目前常用地几种换热器有:容积式换热器、壳管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等离子体改性强化换热器等.容积式换热器既是换热器又是贮热水罐,在未加热前在罐体存有大量冷水,热效率低,换热时间长,浪费能源,多用于生活热水和用水不均匀地工业用热水系统,主要为罐体及加热排管两部分组成.壳管式换热器是应用最广泛地传统换热器,其最基本地构造是在圆形壳体内加许多热交换用地小管,当加热地热媒为蒸汽时为壳管汽-水换热器,加热地热媒为高温水时称为壳管水-水换热器,水-水换热器由于热交换水管内外都是水,由于小管两侧水地流速比较接近,圆形外壳直径不能太大,当加热面积不能太大,当加热面积要求较大时,常常将几段连接起来,故又称为分段式水-水热交换器,常用于热水采暖系统.板式换热器是发展中地新型高效换热设备之一.结构上采用特殊地波纹金属板为换热板片,使换热液体在板间流动时,能够不断改变流动方向和速度,形成激烈地湍流,以达到强化传热地效果,且传热板片采用厚度为1.2mm 左右地薄板,这就大大提高了其传热能力.等离子体改性强化换热器,其构造基本上同壳管式换热器,蒸汽在壳程,被加热水在管程,是一种新型高效强化汽水换热器.它比一般换热器具有以下特点: (1)换热效率高,是同体积其他换热器换热量地2倍以上.(2)设备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和占用空间小,安装使用方便.(3)由于换热管经过等离子体改性处理,换热管表面不易结垢,换热效率稳定.(4)金属耗量低,比普通产品节约三分之一以上.2.换热器地特性图1.1所示为换热器地换热原理,其中G1、G2分别为工艺介质及载热体地流量;T1i 、T2i 分别为工艺介质及载热体地入口温度;T1o 、T2o 分别为工艺介质及载热体地出口温度;c1、c2分别为工艺介质及载热体地比热容.图1.1 换热器换热原理根据换热器两侧不发生相变,可得到热量平衡方程式为G2c2(T2i-T2o)=G1c1(T1o-T1i)换热器地传热速率为 q=KF T式中 K——传热系数,单位是kcal/(℃*㎡*h)。
《仪表选用及DCS组态》 2.5 前馈-反馈控制系统设计

所谓静态前馈控制,是指前馈控制器的控制规律 为比例特性,即GB(0)=-GF(0)/GO(0) =-KB,其大小是 根据过程干扰通道的静态放大系数和过程控制通道的 静态放大系数决定的。例如在上图所示的换热器前馈控制 方案中,其前馈控制器的静态特性为KB=-Kf/KO。
(二)动态前馈控制系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5.5 前馈控制系统的设计
汽包水位的前馈—串级控制系 (三冲量控制系统)
锅炉汽包水位控 制系统的任务是:使 给水量和锅炉蒸发量 相平衡,使锅炉汽包 水位维持在工艺规定 的范围之内。
影响汽包水位的 因素主要有:蒸汽负 荷变化干扰、给水量 的调节。
2.5.1 前馈控制的基本概念
前馈控制 (feedforward control sysytem)是一种开环控 制,直接按干扰大小进 行控制,以补偿干扰作 用对被控变量的影响。
2.5.2 前馈控制的特点和局限性
(一)前馈控制的特点
①前馈控制是一种开环控制 ②前馈控制是一种按干扰大小进行补偿的控制 ③前馈控制器是专用控制器 ④前馈控制只能抑制可测不可控的干扰对被控变量的
右图为加热炉前馈— 串级复合控制系统示意图。
2.5.4 前馈控制系统的选用
①当系统中存在变化频率高、幅值大、可测而不可 控的干扰时,可以引入前馈控制
②当过程控制通道滞后大,其时间常数又比干扰通 道的时间常数大时可以选用前馈控制。
③当主要干扰无法用串级控制方案使其包含在副回 路内,或者副回路滞后过大时,串级控制系统克服干扰 的能力就比较差,此时选用前馈控制能获得很好的控制 效果。
一般是在静态前馈控 制的基础上,加上延迟环 节或微分环节,以达到对 干扰作用的近似补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工业大学开放性实验报告题目:冷凝器温度前馈-反馈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院(系):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签字)起止时间:2015.11.19—2015.11.22辽宁工业大学实验室开放项目任务书2015/2016 学年第一学期实验项目冷凝器温度前馈—反馈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所在单位实验类型□科学研究自拟课题综合设计□计算机应用□其它指导教师实验时数招收对象1= 招收人数项目研究的意义及内容研究意义:1.掌握复合控制系统的原理。
2.掌握反馈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3.掌握前馈控制器的设计方法,提高学生分析系统和设计系统的实践技能。
4.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MATLAB语言的使用及编程方法。
5.训练学生编写程序及联机调试程序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6.为学生今后从事自动控制工作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内容:分析前馈-反馈控制的原理;对被控对象和扰动通道的传递函数的延迟环节进行近似处理;根据设计要求完成反馈控制器和前馈控制器的设计,并用Simulink仿真验证设计结果的正确性。
控制要求控制系统的参数和要求如下:1.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为sessG8015594.0)(-+=;2.扰动通道的传递函数为sfessG614105.1)(-+=;3. 设计要求:阶跃给定响应超调量小于50%,阶跃扰动对系统无影响。
注:此表用于申请教学计划外的开放项目,请如实填写,由各院(系)汇总后统一办理,报实践教学科一份。
目录第1章绪论 (1)第2章控制方案介绍 (3)2.1 概述 (3)2.2 控制原理 (3)2.3 实验内容 (4)第3章系统设计与仿真 (5)3.1 处理延迟环节 (5)3.2 反馈控制系统设计 (6)3.3 前馈控制系统设计 (8)第4章课程设计总结 (11)第1章绪论冷凝器(Condenser) 空调系统的机件,能将管子中的热量,以很快的方式,传到管子附近的空气,大部分的汽车置于水箱前方。
把气体或蒸气转变成液体的装置。
发电厂要用许多冷凝器使涡轮机排出的蒸气得到冷凝;在冷冻厂中用冷凝器来冷凝氨和氟利昂之类的致冷蒸气。
石油化学工业中用冷凝器使烃类及其他化学蒸气冷凝。
在蒸馏过程中,把蒸气转变成液态的装置称为冷凝器。
所有的冷凝器都是把气体或蒸气的热量带走而运转的。
对某些应用来说,气体必须通过一根长长的管子(通常盘成螺线管),以便让热量散失到四周的空气中,铜之类的导热金属常用于输送蒸气。
为提高冷凝器的效率经常在管道上附加散热片以加速散热。
散热片是用良导热金属制成的平板。
这类冷凝器一般还要用风机迫使空气经过散热片并把热带走。
一般制冷机的制冷原理压缩机的作用是把压力较低的蒸汽压缩成压力较高的蒸汽,使蒸汽的体积减小,压力升高。
压缩机吸入从蒸发器出来的较低压力的工质蒸汽,使之压力升高后送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冷凝成压力较高的液体,经节流阀节流后,成为压力较低的液体后,送入蒸发器,在蒸发器中吸热蒸发而成为压力较低的蒸汽,从而完成制冷循环。
液体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吸收被冷却的物体热量之后,汽化成低温低压的蒸汽、被压缩机吸入、压缩成高压高温的蒸汽后排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向冷却介质(水或空气)放热,冷凝为高压液体、经节流阀节流为低压低温的制冷剂、再次进入蒸发器吸热汽化,达到循环制冷的目的。
这样,制冷剂在系统中经过蒸发、压缩、冷凝、节流四个基本过程完成一个制冷循环。
制冷剂包括:氟里昂12(CF2Cl2)代号R12 氟里昂12是一种无色、无臭、透明、几乎无毒性的制冷剂,但空气中含量超过80%时会引起人的窒息。
氟里昂12不会燃烧也不会爆炸,当与明火接触或温度达到400℃以上时,能分解出对人体有害的氟化氢、氯化氢和光气(CoCl2)。
R12是应用较广泛的中温制冷剂,适用于中小型制冷系统,如电冰箱、冰柜等。
R12能溶解多种有机物,所以不能使用一般的橡皮垫片(圈),通常使用氯丁二烯人造橡胶或丁睛橡胶片或密封圈。
氟里昂22(CHF2Cl)代号R22 R22不燃烧也不爆炸,其毒性比R12稍大,水的溶解度虽比R12大,但仍可能使制冷系统发生“冰塞”现象。
R22能部分地与润滑油互相溶解,其溶解度随着润滑油的种类及温度而改变,故采用R22的制冷系统必须有回油措施。
R22在标准大气压力下的对应蒸发温度为-40.8℃,常温下冷凝压力不超过15.68×105 Pa,单位容积制冷量与比R12大60%以上。
在空调设备中,大都选用R22制冷剂。
四氟乙烷R134a(ch2fcf3)代号R13是一种无毒无污染安全性最高的制冷剂。
TLV 1000pm,GWP 1300.广泛应用于制冷设备中。
特别是对制冷剂要求高的仪器中。
蒸汽冷凝器这种冷凝常应用于多效蒸发器末效二次蒸汽的冷凝,保证末效蒸发器的真空度。
例如喷淋式冷凝器,冷水从上部喷嘴喷入,蒸汽从侧面入口进入,蒸汽与冷水充分接触后被冷凝为水,同时沿管下流,部分不凝汽体也可能被带出。
例如充填式冷凝器,蒸汽从侧管进入后一上面喷下的冷水相接触冷凝器里面装了满了瓷环填料,填料被水淋湿后,增大了冷水与蒸汽的接触面积,蒸汽冷凝成水后沿下部管路流出,不凝气体同上部管路被真空泵抽出,以保证冷凝器内一定的真空度。
淋水板或筛板冷凝器,目的是增大冷水与蒸汽的接触面积。
混合式冷凝器具有结构简单,传热效率高等优点,腐蚀性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
在制冷系统中,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和节流阀是制冷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四大件,这当中蒸发器是输送冷量的设备。
制冷剂在其中吸收被冷却物体的热量实现制冷。
压缩机是心脏,起着吸入、压缩、输送制冷剂蒸汽的作用。
冷凝器是放出热量的设备,将蒸发器中吸收的热量连同压缩机功所转化的热量一起传递给冷却介质带走。
节流阀对制冷剂起节流降压作用、同时控制和调节流入蒸发器中制冷剂液体的数量,并将系统分为高压侧和低压侧两大部分。
实际制冷系统中,除上述四大件之外,常常有一些辅助设备,如电磁阀、分配器、干燥器、集热器、易熔塞、压力控制器等部件组成,它们是为了提高运行的经济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而设置的。
第2章 控制方案介绍2.1 概述采用前馈与反馈控制相结合的控制结构,既能发挥前馈控制对扰动的补偿作用,又能保留反馈控制对偏差的控制作用,前馈-反馈控制结构如图2.1所示。
图2.1 前馈-反馈控制结构图由图2.1可知,前馈-反馈控制结构是在反馈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扰动的前馈控制,由于完全补偿的条件未变,因此仍有G (s)G n(s)- n D 2.2 控制原理前馈控制又称扰动补偿,它与反馈调节原理完全不同,是按照引起被调参数变化的干扰大小进行调节的。
在这种调节系统中要直接测量负载干扰量的变化,当干扰刚刚出现并能被测出时,调节器就能发出调节信号使调节量作相应的变化,使两者在被调量发生偏差之前抵消。
因此,前馈调节对干扰的客服比反馈调节及时。
但是前馈控制是开环控制,其控制效果需要通过反馈加以检验。
前馈控制器在测出扰动之后,按过程的某种物质或能量平衡条件计算出校正值。
如果前馈支路出现扰动,经过流量计测量之后,测量得到干扰的大小,然后在反馈支路通过调整调节阀开度,直接进行补偿,而不需要经过调节器。
因为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对被控量的调节要求有较高精度,而且要有很强的抗扰动能力,因此在控制方案的选择上,只是使用反馈控制无法实现稳定准确的控制。
根据控制特点,需要引入前馈控制,实现前馈-反馈控制。
前馈控制系统在受控部位的活动发生偏差之前就发出控制指令了,反馈控制系统感受到受控部位的活动发生偏差之后才发出控制指令。
例如:当体温降低时机体稳态被打破,产热反应的强度相对偏低(即发生偏差。
.体温降低之前机体稳态尚未被打破产热反应的强度也尚未出现偏差,如果此时控制部位就开始发出指令使产热反应增强,就是前馈控制。
心脏和血管的活动出现了偏差,这种偏差的结果导致血压降低,感受器感受到血压降低后,控制部位根据这一信息发出指令,使血压升高,就是(负)反馈控制。
2.3实验内容分析前馈—反馈控制的原理;对被控对象和扰动通道的传递函数的延迟环节进行近似处理;根据设计要求完成反馈控制器和前馈控制器的设计,并用Simulink 仿真验证设计结果的正确性。
第3章 系统设计与仿真控制系统的参数和要求如下:1.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为s e s s G 8015594.0)(-+=; 2.扰动通道的传递函数为s f e s s G 614105.1)(-+=; 3. 设计要求:阶跃给定响应超调量小于50%,阶跃扰动对系统无影响。
3.1 处理延迟环节为了便于计算将G 0(s)与G f (s)中的延迟环节用pade()函数进行近似处理,输入如下语句指令,如图3.1所示。
图3.1 MATLAB语句指令输入指令后,点击运行,得到了G 0(s)与G f (s)的传递函数,如图3.2所示。
3.2 传递函数G 0(s)的传递函数是1875.0s 75.021875.0s 75.02*1s 5594.0)s (Go s s +++-+= G f (s))的传递函数是3333.0s 23333.0s 2*1s 4105.1)s (Gf s s +++-+= 3.2 反馈控制系统设计同开环控制系统相比,闭环控制具有一系列优点。
但反馈回路的引入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而且增益选择不当时会引起系统的不稳定。
为提高控制精度,在扰动变量可以测量时,也常同时采用按扰动的控制(即前馈控制)作为反馈控制的补充而构成复合控制系统。
反馈控制系统是基于反馈原理建立的自动控制系统。
所谓反馈原理,就是根据系统输出变化的信息来进行控制,即通过比较系统行为(输出)与期望行为之间的偏差,并消除偏差以获得预期的系统性能。
在反馈控制系统中,既存在由输入到输出的信号前向通路,也包含从输出端到输入端的信号反馈通路,两者组成一个闭合的回路。
因此,反馈控制系统又称为闭环控制系统。
反馈控制是自动控制的主要形式。
在工程上常把在运行中使输出量和期望值保持一致的反馈控制系统称为自动调节系统,而把用来精确地跟随或复现某种过程的反馈控制系统称为伺服系统或随动系统。
反馈控制系统由控制器、受控对象和反馈通路组成。
比较环节用来将输入与输出相减,给出偏差信号。
这一环节在具体系统中可能与控制器一起统称为调节器。
以炉温控制为例,受控对象为炉子;输出变量为实际的炉子温度;输入变量为给定常值温度,一般用电压表示。
炉温用热电偶测量,代表炉温的热电动势与给定电压相比较,两者的差值电压经过功率放大后用来驱动相应的执行机构进行控制。
进行阶跃给定响应的仿真,其仿真结构框图,如图3.3所示。
图3.3 反馈系统仿真结构图进行系统阶跃响应仿真,并计算其性能指标,输入如下MATLAB程序:n1=[0.94];d1=[55 1];G1=tf(n1,d1);tau=8;[np,dp]=pade(tau,2);Gp=tf(np,dp);n2=[121.5 4.932];d2=[24.63 0];G2=tf(n2,d2);Gc=feedback(G1*G2,Gp);set(Gc,'Td',tau);figure(1);step(Gc);hold on[y,t]=step(Gc);[sigma,tp,ts]=perf(1,y,t);[ess,b1,b2,sigma,n,pusi,T,f]=targ(y,t);sys=feedback(G1*G2*Gp,1);t=[0:0.01:500]';figure(2);[ess]=ster(0,sys,t);[ess]=ster(1,sys,t);程序执行后,可得到如图3.4所示的阶跃给定响应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