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与中国的一些区别

合集下载

北美地区高校教师的职称与晋升.

北美地区高校教师的职称与晋升.

北美地区高校教师的职称与晋升本文在访谈和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就北美地区高等学校教师的职称和晋升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具体分析如下。

一、教师类别的划分北美地区高等学校教师的职称分为两个系列:一是学术系列,或称为教授系列,即强调教师要进行教学,更要重视科研,相当于我国的教学科研并重型的职称系列。

事实上,高校教师在职称晋升上只有这个系列,也只有这些人员才被称为大学教师。

他们的职称分为三个层次: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和教授(Full Professor)。

其中,副教授、教授为终身制,助理教授为合同制。

从助理教授到副教授允许在6年时间内完成,其中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3年,3年结束时,助理教授便可以提出申请,学院会委托学系对该申请人进行评审,通过评审即可以晋升为副教授。

如果第一次不成功,则需等到下一个第3年,即在第5年末提出申请,再由学系进行评审。

如果在这6年内不能晋升为副教授,那就必须离开学校了。

从副教授晋升到教授则没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只要达到要求就可以晋升为教授,如果不能晋升也可以继续从事自己的本职工作,只要不出现十分严重的过错,就可以一直在学校任教。

所以,在北美的不少高校中,有不少人到退休的时候仍然是副教授,此种现象不足为奇。

在教授系列之外,有的学校还设有少数讲座教授岗位。

但是,这与学校教师正常晋升的职称是没有关系的。

讲座教授并非终身制,它是极少数的教授接受加拿大联邦政府资助从事某一具体项目的研究,项目完成后,讲座教授的工作也随之结束。

资助的经费由讲座教授自由支配,数量相当可观,但只有少数教授能够享有这样的条件。

学校为了支持讲座教授的工作,通常会减少他们的教学工作量,一般每年为他们减少至少1门课程的教学。

这样,这些讲座教授就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题的研究中去。

此外,各种基金教授,这主要是指由各种基金组织支持的教授,其目的如同讲座教授,主要是完成某些科研项目。

美国大学职称

美国大学职称

·美国大学职称美国大学的工作员工粗略分为两类:教职员工(faculty)和行政员工(staff)中式四级制: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美式三级制: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公立大学的教职员工是州政府雇员,私立大学自筹经费,但教师职位同样两个系统:终身系统(tenure-track positions)非终身系统(non-tenure-track positions):非终身系统的职称有多种:兼职(Adjunct)、访问(Visiting)、研究(Research)、临床(Clinical)等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以及讲师(Lecturer)、导师(Instructor)、助教(Teaching assistant)等。

许多理工科以及医学、生化等学科,除了担负给学生授课的教师外,还有大量研究人员,这些人员基本上属于非终身系统,他们的职称常见的有资深研究员(Senior Research Scientist)、研究员(Research Scientist)、副研究员(Associate Research Scientist)或助理研究员(Assistant Research)等。

非终身系统情况复杂,这些都是合同制,即off the Tenure-Track。

终身系统职位基本分为三等: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这个系统中,助理教授是最资浅的入门职位,在终身系统内的助理教授并不是终身教职,而只是拿到终身教职的必经步骤(tenure-track),只有走过这一步,才有可能得到终身教职。

某些华裔学人在美国的大学担任的是助理教授职位,但在向中港台的大学或华文传媒介绍自己时,往往夸大说自己是终身教授,原因便是这个职位的确是在终身系统内。

助理教授不是终身教职,所以,任何人在这个职位上3-8年内如果不能升级成为终身教职的副教授(tenured position),在一般情况下就必须离开这个职位另谋高就,非升即走(up-or-out)。

英美关于职位、职称的称呼

英美关于职位、职称的称呼

英美关于职位、职称的称呼一、教授体系(一)美国教授体系美国的教授体制,显著的特点就是终身教授制度(tenure)。

一般能晋升为副教授,即意味着拿到了终身教职,也就意味着以后不会因学术考核而被学校解聘了。

美国的教授职称,分为教学研究型和纯研究型职称。

前者类似国内的教授体系,后者类似于研究员体系。

美国教授的教学研究型职称,主要包括四个阶段:1. 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

助理教授一般是三到六年的试用期。

试用期后,如果工作出色,经过评选可以晋升为拥有终身教职的副教授。

否则,卷铺盖走人。

目前随着博士毕业生的数量增加,而全美的助理教授岗位有限,因此助理教授职位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于是,出现了获得博士学位后,需要经历多站的博士后研究,方能达到一定的学术能力,去应聘助理教授的职位。

到此时,平均年龄差不多35岁上下了。

大约有一般的助理教授最终能够获得终身教职,不过在一些顶尖大学里,这个比例可能低至10%。

因此,在助理教授期间,是工作科研最为拼命的时候,也是学术论文的高产期。

经过这么六年左右的“煎熬”,很多人的头发都会逐渐变白,以及明显的掉发,甚至秃顶。

漫步在美国一流大学里,碰见的研究人员大多十有八九头发变白即是此理。

如果拿到终身教职的人,头发依旧乌黑,不外乎两种可能:一是染发了,二是该学者是出奇地厉害,可能二十出头就完成了科研及学术论文的积累,早早过了助理教授这个阶段。

2. 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

经过那水生火热的六年左右助理教授期,如果成功获得终身教职,那么可以晋升为副教授。

评判标准一般都是在助理教授期间有大量的学术成就,比如发表了影响力较大的专著,以及大量的学术论文,拿到了研究项目,对所在部门有突出的教学或服务。

该评判标准又因所在学校不同,所要求的标准和严格程度也不同。

一般副教授都是终身教职。

但是,也有人以副教授职位进行聘请后还没有终身职位的,这一般是从外部引入的人才。

美国的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与中国的一些区别

美国的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与中国的一些区别

美国的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与中国的一些区别近年来,我常到中国大陆和台湾讲学,接待单位总要介绍我的学术头衔。

在大陆,我通常被称为波士顿大学终身教授,有时还加上博导;在台湾,人们介绍我时,说是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副教授。

大陆的读者在此可能会有点困惑:怎么副教授也会是终身教授、博导?以下仅就所知,略作介绍。

目前在美国谋取大学正式的教职,通常要有博士学位。

取得文科的博士学位,通常需要6-8年。

当一个博士找到正式教职后,第一个头衔便是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这在中国没有相对应的职称。

这个教职是可以申请终身教授的,工作6年左右后,学校会做一次全面评定。

通过评定就成为终身教授(tenured professor),有了这个资格,只要不触犯学校有关纪律和国家法规,这位教授就可以在该校任教直至他自愿退休,因为美国目前没有退休的年龄规定。

由于授予终身教职等于给铁饭碗,学校的审核通常很严,要考核教学、行政、科研各方面的表现。

我所在的波士顿大学对科研的要求是,有一本美国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通过匿名审查的学术著作,若干篇论文(必须是西文的)。

2003年,我申请终身教职时,材料送给了世界各地的十多位资深教授审核,最终通过,次年我成为终身教授。

从1997年到波士顿大学任教到拿到终身教职,历时7年,其间的辛苦和压力一言难尽。

审核如果没有通过,下一年必须离开这个学校。

所以在美国大学任教,过终身教职这一关最为重要。

许多学校在授予一个教授终身教席时,会同时把他升为副教授。

而要申请正教授,还需工作6年,并拿出新的学术成果。

在波士顿大学取得正教授,不但要有相当多的英文出版物,还要取得国际学界的承认。

在美国,那些有博士项目的系,通常每个教授都可以带博士生,包括助理教授和副教授。

1997年我到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任教,最初的职称是助理教授,可以带博士生,是名副其实的“博导”。

但这个博导和中国的博导不同,国内的博导必须是正教授,而且不是所有的正教授都可以当博导。

要改啊:中外大学教授制度差异

要改啊:中外大学教授制度差异

要改啊:中外大学教授制度差异美国大学有两个系列的职位,一个是lecturer系列,一个是professor系列,professor系列主要有三个级别,assistant professor(助理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副教授),full professor(正教授)。

一般来说,在美国高校谋教职都必须有博士学位。

但也有例外,有时学校也会聘用博士生当老师,称之为instructor( sometimes lecturer)。

在拿到学位以后,instructor就成为assistant professor. Assistant professor是没有tenure的。

tenure means give life-time employment to,即终身聘用。

我的导师Susan今年就刚得到tenure,她非常开心,这意味着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因为一旦拿到了tenure,就不会被轻易解雇。

而assistant professor是得到tenure的第一步。

刚任职的助理教授在3年后要经历一个严格评审(critical review),其目的是根据3年来的表现、成绩和贡献来取决其是否在第五年还可以继续任教。

通过了这一关,就有资格在第五年后申请进入终身(tenure)并同时晋升为副教授。

申请终身制有两次机会(任教的第五和第六年);如两次申请都通不过,在第七年末就必须离开本校另寻出路,也就是说学校一般会给此人一年的时间来另找一份工作。

在大多数学校,associate professor这个职称是和tenure一起批准的。

也有例外的,有的人申请到associate professor but no tenure。

得到tenure也就意味着你从assistant professor成为了associate professor.担任associate professor五年后,可以申请full professor。

文档:英国德国美国中国教授等级划分

文档:英国德国美国中国教授等级划分

美国教授的学术等级排名- 英文版)特别说明:一般情况下,Assistant Professor 等级以上的都是被授予终身职位的,但其他职位不是。

而且不是助理教授级别以上的职位并不能保证能拿到全职40小时一周的工作。

这个帖子是按从高到低顺序排列。

Professor Emeritus (男) or Professor Emerita (女) 名誉退休教授(职称说明:一位对大学或在其学术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授会在退休时被授予“名誉退休教授”的称号。

有的学校缺老师的时候是会返聘退休的教授的,视情况而定。

)University Professor or Institute Professor or Regents Professor (a special title not used by all universities) 学院或协会教授(职称说明:这个一般不常见,有些大学会给对它们做出突出贡献的教授授予这种称号,但不一定非要等到教授退休。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usually a "Named Chair"; not used by all universities) 特聘或杰出教授(职称说明:这个也不常见,只有对大学或在其学术领域做出很多贡献的教授才会获得这种称号,有时一年评一次。

但特聘教授做出的贡献比名誉退休教授的要少。

)Professor ("Full Professor", a tenured rank; this title is used by all institutions) 正教授(职称说明:一位教授要在其学术领域权威性的期刊上发表很多文章,并经过学校一系列的考核才能成为正教授。

)Professor of Practice (also Associate Professor of Practice, and Assistant Professor of Practice; non-tenure positions for professionals without traditional academic credentials and/or career paths, but instead recruited for their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expertise) (没听说过)Associate Professor (generally a tenured rank; some institutions award tenure only to Full Professors但这种学术机构不常见.)副教授(职称说明:和正教授差不多,可能经验还不到,权威文章发的没有正教授多,才是副教授。

美国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的区别

美国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的区别

美国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的区别美国大学的教职分为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不像中国,有的教授不可以带博士或硕士,有的则可以带硕士,有的则可以带博士,常在介绍时说某某教授是博士生导师,以区别不能带博士的教授。

在美国可培养博士层次的大学中,助理教授不但可以带硕士,还可以带博士,助理教授就是博士生导师。

美国大学实行终身教授制,副教授和正教授都是终身教授,即Tenured Professor,助理教授属于考核期的教授,或者试用期的教授,英语是T enure-track Professor。

在美国大学,助理教授成为具有终身职务的副教授,一般需要6年时间,在这6年里,助理教授要申请各种研究经费,以便带更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一般更愿意带博士研究生,可以帮助助理教授出更多的成果和论文。

第5年底或第6年初,系里学术委员会要评估助理教授的各种业绩,包括讲了几门课,讲课的效果,学生给助理教授的评分,申请到了多少研究经费,带了多少硕士和博士,完成了多少研究项目,在研的顶目高多少,发表了多少篇期刊和会议论文,有没有出版教材和申请专利,有没有参与学校或院系的部分管理事务,有没有主持或联合主持过学术会议,有没有担任学术杂忘的审稿人,反映该助理教授学术水平的H-index的指数是多少等。

经过评议和投票,得多数票后,助理教授就可以晋升为副教摆,成为终身教授。

由此可以看出,助理教授在前6年要相当积极地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对自己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要求严格,无非是想让他(她)们帮着自己多出些成果和论文,这种现象被申请人们称为Push,直译就是推着你前进,或说要求严格。

Push好不好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人说Push 可以使你进步更快,早出成果,有人则说,Push太让人玩命,受不了。

对于有研究基础和能力的申请人,Push一下也可以,对于基础差的人确实开始不好受,这就自己细细掂量吧。

反正助理教授一般都急着招博士,尤其是来了就能上手的博士,更受欢迎。

美国大学教师体系各个职称的差别,如何称呼他们你get到了没?

美国大学教师体系各个职称的差别,如何称呼他们你get到了没?

美国大学教师体系各个职称的差别,如何称呼他们你get到了没?初到美国,每个人都会经历“cultural shock”阶段,一种完全不同的人际交往模式,稍不注意就会闹笑话,对于学生来说,最忐忑的就是——怎么称呼大学“老师”最妥当?在新学期开始,作为一名美国教师,估计最头痛的就是萌新们这样跟 Ta 打招呼“Hello,teacher”“Good morning, Corey teacher”...人家也只能强装镇定,尴尬一笑正确的操作方式是——在中文中,我们习惯称呼的“ xx老师”是一种尊称。

但是,有些学生在讲英语时会采用这种中文思维。

如果你把teacher 这么用,那你的 Chinglish 中毒已深啊。

那么,为什么不能跟老师叫teacher呢?实际上,teacher在英语中指的是职位,而不是称谓。

就像你是学生一样,但没人会称呼你为“韩student”,“孙student”是一样的道理。

简单来说,男老师可以直接称呼为Mr.xx,女老师则比较复杂,但是前缀通常仅限于Mrs、Ms、Miss。

还有更多!这只是简单的版本,如果你看到这里就自以为掌握了美国老师的称谓大法,那你就太天真啦!虽说称呼Mr, Mrs 在本质上是没错的,但有些老师不仅不会感到高兴,反而会生气。

同学A:我的老师告诉我们,除非我们称他为教授(professor),否则他不会回复任何邮件。

可是,他并不是博士,仅仅是硕士研究生学位啊,能够被称为教授吗...要这么傲娇吗?同学B:我在一封邮件中称呼老师为Mrs,并以非常恭敬的口吻问了一些学术问题,但是我没想到她会回答,你叫我Mrs,是不是认为我不够专业,不配当你的 professor?如果你对我有任何意见就直说,如果没有意见,请下次不要再犯此错误。

(问号脸)我发誓,我什么意思都没有。

正确的操作方式是——说到底,还是中国的称谓比较简单,各行各业都可以称为老师。

例如,实习生刚去工作单位报道,对于不知道职位的人称其为老师是没有错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我常到中国大陆和台湾讲学,接待单位总要介绍我的学术头衔。

在大陆,我通常被称为波士顿大学终身教授,有时还加上博导;在台湾,人们介绍我时,说是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副教授。

大陆的读者在此可能会有点困惑:怎么副教授也会是终身教授、博导?以下仅就所知,略作介绍。

目前在美国谋取大学正式的教职,通常要有博士学位。

取得文科的博士学位,通常需要6-8年。

当一个博士找到正式教职后,第一个头衔便是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这在中国没有相对应的职称。

这个教职是可以申请终身教授的,工作6年左右后,学校会做一次全面评定。

通过评定就成为终身教授(tenured professor),有了这个资格,只要不触犯学校有关纪律和国家法规,这位教授就可以在该校任教直至他自愿退休,因为美国目前没有退休的年龄规定。

由于授予终身教职等于给铁饭碗,学校的审核通常很严,要考核教学、行政、科研各方面的表现。

我所在的波士顿大学对科研的要求是,有一本美国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通过匿名审查的学术著作,若干篇论文(必须是西文的)。

2003年,我申请终身教职时,材料送给了世界各地的十多位资深教授审核,最终通过,次年我成为终身教授。

从1997年到波士顿大学任教到拿到终身教职,历时7年,其间的辛苦和压力一言难尽。

审核如果没有通过,下一年必须离开这个学校。

所以在美国大学任教,过终身教职这一关最为重要。

许多学校在授予一个教授终身教席时,会同时把他升为副教授。

而要申请正教授,还需工作6年,并拿出新的学术成果。

在波士顿大学取得正教授,不但要有相当多的英文出版物,还要取得国际学界的承认。

在美国,那些有博士项目的系,通常每个教授都可以带博士生,包括助理教授和副教授。

1997年我到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任教,最初的职称是助理教授,可以带博士生,是名副其实的“博导”。

但这个博导和中国的博导不同,国内的博导必须是正教授,而且不是所有的正教授都可以当博导。

那么,在美国当“博导”容易吗?也不容易,因为招收博士的大学从比例上来说是不高的。

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起码有好几百所大学,绝大多数的大学都有艺术史教授,但只有5所大学有艺术史的博士项目,以规模而论,依次是: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波士顿大学、布朗大学、麻省理工学院。

在这一地区的不少著名大学的艺术史系都没有博士项目。

教授的工资待遇和带不带博士也毫无关系。

目前国内的学校对申请博士点通常比较积极,因为博导在国内是教授中一个级别,和待遇紧密联系,是博导的话,工资、住房、岗位津贴都会不一样。

如今,在大陆博士后也成了一种头衔,带博士后的教授自然也就不同于一般的博导了。

这大概也是博导和博士快速增加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在台湾和大陆会有不同的称呼方式呢?台湾的大学教授留学外国(特别是美国)的很多,职称体系也和美国很接近。

当一位会议主持人介绍我是副教授时,听众知道是怎么回事。

台湾也没有博导这样的职称。

可大陆的情况就很不一样了:取得博士学位,通常为3年;由博士至副教授,多为3-4年;如果再勤奋些,又3-4年就可成正教授。

由于大陆的副教授和美国的副教授学术资历差别甚大,所以两者是同称不同实的。

从美国副教授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国内副教授,即可见一斑。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终身教授”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写这些无非是想说明,各种职称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有不同的含意,简单的直译很容易导致误解。

过去德国的中学老师也称为教授。

而在英国的大学,一个系通常只有一个教授,其他的老师都是讲师(reader或lecturer)。

正是这个原因,英国的中国科技史巨匠李约瑟先生,至死都是高级讲师。

如果把英国大学的讲师当成中国大陆的讲师,那就很成问题了。

个人总结:
1.中国教授的含金量与美国的不一样,由于美国的副教授、教授评定的时间、要求更为严格,因此个人认为同等条件下,美国教授的含金量要相对高一些。

2.美国的终身教授,并不一定是指教授,既可能是副教授,也可能是教授,比助理教授高个等级。

但这并不妨碍终身教授的含金量,个人认为美国的终身教授在含金量上要等价于国内的教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