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第2节考点分解思维建模考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专题01+文言实词的推断技巧

专题01文言实词的推断技巧★★考点解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指依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所谓“常见实词”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
所谓“在文中”,即指语境。
实词考查常有语境的限制,语境限制下的实词意义往往是确定的意义,这就需要考生具备依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该考点考查的重点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前四种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而词类活用除积累外,还要靠理解分析。
一般以考查一词多义为主,同时涉及对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的考查。
★★技巧点拨★★一、联想推断法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
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来推断。
见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其实,在《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见也是这种用法。
二、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
我们可以联系成语出类拔萃,其中的拔(超出)是我们平时较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句中拔的词义了。
再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三、成分分析法根据词语在文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专题07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古代诗文阅读(解析版)

巅峰冲刺江苏省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考点扫描专题07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古代诗文阅读【考点解读】江苏省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的考查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B级。
预测2020年高考,是江苏省语文卷的必考内容。
“常见文言实词”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只是考查文言实词知识,还要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大纲上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我们在复习时,要在掌握 120个文言实词的基础上,扩大文言实词的内容范围,了解更多文言实词的含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文章大都选自课外,考生未曾相识,全是陌生的文字,历年都是这样,这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即使有的考生碰巧读过所选的文章,也不会知道试题的,那可是国家机密。
这时,考生应当淡定,不要惊慌。
首先,要快速把几道试题阅读一篇,有个初步印象,然后带着试题阅读原文,再下来就是答题。
这样收效会好一些。
我们不提倡先读文本,再读试题,接下来答题。
这样,目标不能早明确,显得有些茫然,会造成思维反复运用,导致重复劳动,效果会差一些。
当然,这里还要考虑到每个考生不同的答题习惯。
总而言之,考生按照平时的答题习惯来运作就好,不必非要怎么着不可。
这里主要讲一下答题方法:(一)掌握文言实词。
高考一直都在考文言实词,只是近两年未考,是不是从此退出了?不会。
它仍然是高考大纲规定的主要考点之一,即使不直接考查,也会在文言文翻译题中得到体现。
今后可能用一种新题型来考查文言实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学好课文是基础,举一反三是关键。
你熟练掌握了120个文言实词,甚至熟练掌握了360个文言实词,如果不会举一反三,也不能在考试中正确答题。
文言文阅读 考点2 解释文言词语(含答案)

考点二解释文言词语设问形式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或相同)的一项是( )4.与例句中“x”字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解题技巧一、基本思路文言词语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中考以考查实词为主,对虚词的考查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几个常见的虚词上面。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虚词主要有“之”“其”“而”“以”“于”“为”“也”“乎”“夫”“焉”“乃”“然”“虽”等,多在多义词的辨析题型中直接考查,或渗透在文言句子翻译中隐性考查。
对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考点上。
1.通假字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
“通假”就是“通用、假借”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异体字——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2.古今异义词古汉语中有一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
3.一词多义指的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
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
一个词刚出现的时候只是用作一定的事物、现象、性质或行为的名称,但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它会逐渐获得一些新的意义,这样便形成了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
常见虚词(部分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为方便表述,一并解释)【之】①助词,的。
文言文阅读的应考策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文阅读的应考策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文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因而也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历年的高考来看,对实词的考查命题十分灵活,有时指定文中的若干个词,让考生解释;有时给出一个词的诸多意义,让考生选择合适的一项;有时列出若干句子,让考生比较句中共有的某个词,区分其不同的意义;有时还考查词类的活用或通假字等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①考查的范围是“常见的实词”,这与高考对文言文的整体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知道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是以在中学阶段所学的常见的实词为主,试题中不会涉及那些过偏过难的文言文中的词汇。
②考查的内容是“在文中的含义”,这就是说,在高考试题中命题者不会对某个或某几个实词进行孤零零的考查,而是要在一定的文言文语境中(即命题者在试卷中所给出的具体的文言文语段)来考查。
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切忌脱离具体的文言文语境,去死记硬背单个的文言实词词义,文言实词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具体含义,注意区别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
对文言文的考查主要涉及下面一些具体的内容:(1)古今异义词—a 词义的扩大(如:“好”,古代指女子相貌漂亮,现在则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b词义缩小(如,“臭”,古代表示各种好与坏气味,现在只表示难闻的气味)。
c词义的转移(如:“偷”,古义为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为偷窃,语义发生了转移)。
d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短浅,多用作自谦,没有贬义色彩,现在则指品质恶劣,属于贬义词)。
e词义的强化(如:“诛”,最初的时候只表示责备的意思,后来则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f词义的弱化(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后来则表示埋怨、责备语义弱化了)。
(2}单音词和复音词,(3)一词多义,(4)常见的通假字,(5)词类活用。
解答此类题目的基本对策是:(1)借助课本知识,积累文言知识,编织知识网络。
高中语文 文言文阅读 文言实词虚词含义用法 理解翻译阅读分析 考点 知识点 思维导图 语文高考必看

10/23
音节助词、句首助词、句中语气、句末助词。如:的、地、得、所 陈述语气、疑问语气、感叹语气。如呢、吗、吧、啊、罢
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唉、嘻 呜呼、嗟乎、 噫、吁、嚱
11/23
“以”字常作介词用,把、用、拿、靠、凭全通,若作连词来使 用,作用跟“因为”同 “于”字只能作介词,但其用法多的是,在、对、到、给、向、 同、自,诸君译时应三思
“也”是语气词,表示判断、疑问、感叹,用在句中表停顿,强化语气多“也”字
“亦”字常用语助词,了、吧、啊、啦相近似;亦然、必然句末表 感叹、命令加祈使
(欤、耶)语气助词在句尾,相当吗、啊、吧和呢;若作介词在句中, 与“于”用法不相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23
13/23
14/23
15/23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 思维导图
考点 知识点 重点 难点 清晰梳理 快速记忆
超实用 一看就明白 极易记忆
第一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第三节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法和用 法 第四节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第五节 文言文阅读分析综 合 第六节 文言文整体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

C、两个语素是相反的。
【例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出入:偏义复词,
进入。) 2019-10-20
感谢你的聆听
15
二、文言词汇的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 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 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
古今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也有少量的词, 几千年来,词义没有什么变化。如“人”、 “树”、“牛”、“山”、“水”等等。
2019-10-20
感谢你的聆听
18
(2)由感觉性质相通,从原意扩大到其它 感情相似的意义。
【例如】
①甘”。
《说文》:“美也。”“物之甘美者也,甜
也。”现在常用的意义除了指味美,味道甜之外,
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甘心情愿”。
②“苦”。
《说文》:“苦,苓也。”“苓”是一种苦
菜,表示味苦的意思。现在的“苦”,不仅有
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
来讲,“常用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
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
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
部分。 2019-10-20
感谢你的聆听
2
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 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 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 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
有以下四种类型:
2019-10-20
感谢你的聆听
17
(1)原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 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
【例如】
①“雏”。 《说文》:“鸡子也。”本义指小鸡。现在指幼 小的动物或幼儿,以及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 状。如“雏鸟”、“雏形”等等。 ②“皮”。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一文言文阅读31高考命题点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命题点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所谓“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是指在运用中出现频率较高,属常用词或次常用词;二是要弄清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五类。
综观近年来高考试题对本考点的考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文言实词主要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几种情况,但考查比较多的是“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2)考查的形式以选择题为主。
一般要求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其中“不正确的”一项。
对实词的理解在文言翻译中也有考查。
一、掌握五类常考的文言实词
(一)一词多义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义项,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
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
以“引”为例: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
④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④/②⑥/③⑤
C.①④/②③/⑤⑥D.①②/③⑤/④⑥。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①赵王扫除自. 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 台阶
(《史记·魏公子列传》)
②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拜官授职
(《指南录后序》)
③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修治,清理(《五人墓碑记》)
④欲为圣朝除弊. 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清除,废除,除掉,去掉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⑤爆竹声中一岁除. 。过去,逝去
(6)秋. 天. 漠漠向昏黑
古义:_秋__日__的__天_空__ 今义:_秋__季__
词义变化特点:_词___义__转__移__
(7)颜. 色. 不少变 古义:_容__颜__,__脸__色___ 今义:___色__彩___
词义变化特点:__词__义__转__移__
(8)怨. 不在大,可畏惟人 古义:_仇__恨___,__怀__恨__ 今义:_埋__怨___,__责__备__ 词义变化特点:__词__义__弱__化____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 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 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草菅人命”中的“草菅”, 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现象。所谓通假字,就是 指本应用某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 近的字去代替它的现象。(具体见后面“四、通假字:依据条 件,准确判断”)
(4)行. 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_外__交__使__者__ 今义:_出_门__所__带__的__包__裹__、_箱__子__等__ 词义变化特点:_词_义__转__移__
(5)今闻购. 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古义:_重__金__收__买_ 今义:_购__买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考点分解思维建模——洞悉高频考点,快速强技提能考点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技法1__掌握文言实词的五大知识点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
学好文言实词,首先要掌握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通假字和特殊实词这五大知识点。
一、多义实词:溯源辨流,紧扣语境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本”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就是“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本义为“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为“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如“孟尝君出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现象。
所谓通假字,就是指本应用某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它的现象。
(具体见后面“四、通假字:依据条件,准确判断”)掌握多义实词的方法有:1.巧记本义引申解(1)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本义和比喻义。
①手足..情深,焉能或忘。
本义:手和脚比喻义:兄弟②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本义:头和颈比喻义:某个集团的领导人(2)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试着寻求义项间的联系。
①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
台阶(《史记·魏公子列传》)②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拜官授职(《指南录后序》)③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修治,清理 (《五人墓碑记》)④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清除,废除,除掉,去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⑤爆竹声中一岁除.。
过去,逝去(《元日》)义项间的联系:“除”本义是“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修治、整治”“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精要点拨对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
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个人相随行走在路上。
本义:跟随、随从。
如“吾从而师之”。
引申义:①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②次要的,如“从犯”;③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叫从(cónɡ ),如“从弟”。
2.紧扣语境推敲解(1)试写出“黠”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
(《促织》)【答案】狡猾。
(贬义词)②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
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
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答案】聪明。
(褒义词)☞精要点拨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
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
[微积累]类义词①表示“庄稼收成不好、荒年”的有:凶、俭、歉、饥、馑。
②表示“责备”的有:让、过、望、谴、非、尤、咎、责、诛、折。
③表示“赞许”的有:多、称、誉、许、道、与、嘉、褒。
④表示“私下、暗暗地”的有:阴、潜、间、私、窃、微、暗、密、偷。
⑤表示“掌管”的有:典、当、知、守、掌、职、执、序、司。
⑥表示“去、到、往”的有:之、适、如、造、诣、徂、至、趋。
⑦表示“轻视、看不起”的有:小、易、轻、少、鄙。
⑧表示“代理”的有:假、行、权、摄、署。
⑨表示“等到”的有:及、至、逮、迨、洎。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独孤信,云中人也,本名如愿。
父库者,为领民酋长,少雄豪有节义,北州咸.敬服之。
信美容仪,善骑射。
正光末,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孤,由是知名。
以北边丧乱,避地中山,为葛荣所获。
信既少年,好自修饰,服章有殊.于众,军中号为独孤郎。
建明初,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
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带南乡守。
(节选自《周书·独孤信传》,有删改)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州咸.敬服之咸:全都B.服章有殊.于众殊:不同C.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带:兼任D.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迁:搬迁D[D项,“迁”的义项有“迁移、搬迁”“离散”“晋升或调动官职”等,在这个语句中最恰当的解释应为“晋升”。
]【参考译文】独孤信,是云中人,原来的名字叫如愿。
他的父亲独孤库,是领民酋长,从小雄武豪迈有节操义气,北州的人都敬重佩服他。
独孤信容貌俊美,善于骑马射箭。
正光末年,他和贺拔度等人一起斩杀了卫可孤,因此而知名。
因为北部边境混乱,他移居到中山,被葛荣擒住。
独孤信年少,喜欢打扮自己,服饰的花纹和众人不同,军中称他为独孤郎。
建明初年,他出任荆州新野镇将,兼新野郡守。
不久晋升荆州防城大都督,兼任南乡郡守。
二、古今同形异义词:了解词义演变特点3.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词义,并说明其古今词义的变化特点。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词义变化特点:词义扩大(2)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词义变化特点:词义缩小(3)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词义变化特点:词义缩小(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词义变化特点:词义转移(5)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词义变化特点:词义弱化(6)秋天..漠漠向昏黑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词义变化特点:词义转移(7)颜色..不少变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词义变化特点:词义转移(8)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古义:仇恨,怀恨今义:埋怨,责备词义变化特点:词义弱化(9)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古义:遗憾,不满今义:仇恨,怀恨词义变化特点:词义强化(10)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古义:爪子和牙齿,这里是其本义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贬义词词义变化特点:感情色彩变化(11)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中性词今义:表示品德低下,贬义词词义变化特点:感情色彩变化☞精要点拨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意思不同的现象。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①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只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②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古义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③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
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
④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
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⑤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
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⑥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
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
4.(1)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那实际上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那个人③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的行动是……④(吴汉)及得召见,遂见亲信..:亲近信任⑤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平常人(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厚,讳宗元。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
遇用事者得罪..停蓄..,例出为刺史。
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
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①,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
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②相侔③,则没为奴婢。
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
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
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停蓄:深沉,文中形容文笔雄厚凝练。
②子本:子,子金,即利息;本,本金。
③相侔:相等。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遇用事者得罪..B.居闲益自刻苦..C.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D.悉有法度..可观B[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古今异义词考查的多是双音节词或者多音节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的区别。
A项,“得罪”在古代汉语中有“冒犯”的意思,如“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古今含义相同;“得罪”还有“获罪”的意思。
A项中的“得罪”就取“获罪”的意思,在此语境下古今含义不同。
B项,“刻苦”古今含义相同,都指肯下苦功夫。
C项,“泛滥”在现代汉语中,本义指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或比喻坏的事情不受限制地流行。
“泛滥”此处形容文笔汪洋恣肆,古今含义不同。
D 项,“法度”,在现代汉语中为“法令制度,法律”之义,但此处的“法度”特指“文章的章法技巧”,古今含义不同。
]【参考译文】子厚,名叫宗元。
贞元十九年,子厚由蓝田县尉调任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又升为礼部员外郎。
逢遇当权人获罪,他也被按例贬出京城当刺史。
还未到任,又被依例贬为永州司马。
身处清闲之地,自己更加刻苦为学,专心诵读,写作诗文,文笔汪洋恣肆,雄厚凝练,像无边的海水那样精深博大,而他自己则纵情于山水之间。
元和年间,他曾经与同案人一起奉召回到京师,又一起被遣出做刺史,子厚分在柳州。
当地习惯于用儿女做抵押向人借钱,约定如果不能按时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把人质没收做奴婢。
子厚为此替借债人想方设法,都让他们把子女赎了回来。
那些特别穷困没有能力赎回的,就让债主记下子女当佣工的工钱,到应得的工钱足够抵销债务时,就让债主归还被抵押的人质。
观察使把这个办法推广到别的州县,到一年后,免除奴婢身份回家的将近一千人。
衡山、湘水以南准备考进士的人,都把子厚当作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