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公开课教案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公开课教案

把握规律巧解实词——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教学目标】1、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讲练议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我们都知道,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占了19分,分值之多仅次于作文和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
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
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要教给个大家一些推断实词含义的方法。
【讨论交流】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用5分钟分组讨论一下课前预习的六组练习,看看你们对加点实词的推断是否一致,并注意归纳每一组的推断方法。
(特别说明:以下“想一想”的内容作为“课前预习”提前印发给学生,上课时直接讨论;“试一试”内容展示在课件上)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1、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2、掌握正确的推断方法。
【因例说法】一、字形推断法1、想一想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见幻灯片第一组①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财物)②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田地)③金就砺则利。
(磨刀石)④振长策而御宇内。
(马鞭子)你能推断出加点字的意思吗?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2、方法阐释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意思。
“贝”与钱财有关;“田”与田地或耕作有关;“石”与石头或坚硬有关;“”与竹子有关;“忄”与内心活动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饣”与食物或吃有关;“辶”与行走、行动有关;“刂”与刀或使用刀有关;“王”与玉有关3、课堂练习①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到,去)分析:“造”的义符为“辶”,与行走、行动有关,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可推断其意为“到,去”。
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教案

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教案1. 嘿,朋友!你知道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有多重要吗?就好比在黑暗中寻找那一丝亮光,找对了就能看清前路!比如说“沛公军霸上”中的“军”,你能想到它是“驻军”的意思吗?这要是不搞清楚,整篇文章可就理解歪啦!2. 亲,想轻松搞定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吗?这就像解开一道神秘的密码锁!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私”,可不是我们平常说的“自私”,而是“偏爱”呀!你要是搞错了,那可就闹大笑话啦!3. 哎呀呀,同学们!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难不难?其实不难!就像玩寻宝游戏,找到线索就能成功!比如说“朝服衣冠”中的“服”是“穿戴”的意思,你想到了吗?4. 朋友,你可别小瞧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这就好比在茫茫大海中找到正确的航向!像“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中的“福”,是“赐福,保佑”,要是理解错,那不就迷失方向了?5. 嘿!知道吗?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是打开古代文化大门的钥匙!比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中的“间”是“参与”,这要是不懂,怎么走进那精彩的古代世界?6. 亲,还在为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头疼?别怕,这跟走迷宫找出口一样刺激!像“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是“用箕畚”,搞明白了就能顺利走出来!7. 哎呀,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可有趣啦!就像探索未知的宝藏,充满惊喜!比如“愿为市鞍马”中的“市”是“买”,发现这个是不是很开心?8. 朋友,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重要着呢!这好比是建造大楼的基石,不稳可不行!像“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是“飞奔的马”,搞错了大楼可要塌啦!9. 亲,想在文言文世界里畅游吗?那得先搞定实词含义推断!这就像给汽车加油,没油怎么跑?比如说“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是“像狗一样”,明白了不?10. 嘿!别觉得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枯燥,它其实像精彩的冒险!像“潭中鱼可百许头”中的“可”是“大约”,这不就像发现了一个小秘密?11. 朋友,还不明白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这就像吃饭不知道用筷子,多不方便!比如“卒中往往语”中的“往往”是“到处”,搞清楚才能吃得香!12. 亲,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是走进古人心灵的通道!像“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是“嘱咐”,不明白怎么和古人交流?13. 哎呀呀,别把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想得那么难!它就像搭积木,一块一块弄清楚就成!比如“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是“没有”,是不是很简单?14. 朋友,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可是大本事!这好比是武林高手的秘籍,掌握了就能称霸!像“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中的“自非”是“如果不是”,学会了多厉害!15. 亲,还搞不定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这就像迷路找不到家,多着急!比如“录毕,走送之”中的“走”是“跑”,清楚了就能回家啦!16. 嘿!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有窍门哦!就像开锁找对钥匙,轻松打开!像“媵人持汤沃灌”中的“汤”是“热水”,找到了钥匙多爽!17. 朋友,知道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的魅力吗?这就像一场奇妙的旅行!比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是“借”,一路都是风景!18. 亲,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不难不难!这就像唱歌找对调子,顺顺溜溜!像“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的“反”是“同‘返’,往返”,找准了多好听!19. 哎呀,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很关键哟!这好比是下棋的布局,错一步都不行!比如“渔人甚异之”中的“异”是“对……感到诧异”,布局好了才能赢!20. 朋友,还怕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这就像爬山,一步一步往上,总会到顶!像“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是“用鞭子打”,坚持就能成功!。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考一轮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教学设计学生需求分析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他们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实词,这为他们读懂古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古汉语的内容广泛且丰富,实词积累又无法穷尽。
因此,学生们还需要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一般方法,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方式,进一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为读懂文言文扫除障碍,同时,学生自主梳理探究的意识不强,也往往忽略古文背后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
教学目标制定1、总结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通过不同题型的真题演练,培养学生迁移运用能力;2、链接教材,巩固实词推断的方法,同时强化回归教材的意识;3、引导学生梳理探究,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总结文言实词词义推断的七种方法,并在回归教材中加以巩固。
难点:通过不同题型的真题演练,培养学生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环境与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室、希沃白板交互式课件教学步骤与过程(一)课堂导入《咬文嚼字》编辑部近日在沪发布了2023年十大流行语,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人工智能大模型、特种兵式旅游等词语榜上有名。
这些流行语的背后,不仅体现了语言本身的创造力,也反映了社会的变迁。
文言文是我们与古代先贤沟通的桥梁,是了解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然而,文言文中有很多实词的词义难以理解,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了障碍。
因此,今天我们将学习文言实词词义推断的方法,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读懂文言文,为你们与古人对话、走进古代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学习活动一:方法提炼请推测下列划线词语的词义,并说说你是如何推断的。
方法小结:字形推断法、邻字推断法、结构推断法、语法推断法、联想推断法、通假推断法、语境推断法(三)学习活动二:链接教材回顾选必下册第三单元,找找哪些字词可以运用实词推断法加以推断。
推断方法示例字形推断法邻字推断法结构推断法语法推断法联想推断法通假推断法语境推断法(四)学习活动三:真题演练请运用所学方法完成下面的试题。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教案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能正确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含义。
3.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够独立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方法准确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学会推断。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文言文阅读材料。
2. 课件:教学PPT。
3. 练习题:设计一些含有未知实词含义的文言文句子,供学生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复习已学的文言实词知识1.2 提问:在学习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2. 讲解文言实词推断方法2.1 方法一:语境分析法2.1.1 解释:根据句子中的其他词语和语境来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
2.1.2 例句: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理解方法。
2.2 方法二:词性分析法2.2.1 解释:根据实词的词性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来推断其含义。
2.2.2 例句: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理解方法。
2.3 方法三:语法分析法2.3.1 解释:根据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来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
2.3.2 例句: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理解方法。
2.4 方法四:成语印证法2.4.1 解释:利用成语中的实词含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含义。
2.4.2 例句: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理解方法。
2.5 方法五:课文迁移法2.5.1 解释:利用已学过的课文中的实词含义来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
2.5.2 例句: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理解方法。
3. 课堂练习3.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2 提醒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善于运用这些方法来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
4.3 鼓励学生课后多阅读文言文,提高阅读能力。
六、教学拓展1. 介绍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推断技巧,如:对称推断法、联想推断法、对比推断法等。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文言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升文言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文实词推断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准确理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讲解实词推断方法。
2.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词的含义。
3. 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实词推断方法。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文言文实词推断的相关案例。
2. 准备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言文实词推断的重要性。
2. 讲解实词推断方法:a. 语境分析法:根据句子结构和上下文来推断实词意义。
b. 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实词意义。
c. 邻字帮助法:通过邻近字的含义来推断实词意义。
d. 成语联想法:运用成语中的实词意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意义。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答练习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实词推断方法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语境、语法、邻字和成语的运用。
6. 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实词推断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词推断方法、分析实例和课堂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了文言文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词的含义,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要加强练习,使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古代文化知识:讲解古代职官、地理、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实词。
2. 介绍古代诗词:通过学习古代诗词,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提高文言文素养。
七、教学实践1. 安排文言文阅读课:让学生阅读篇幅较长的文言文,运用所学实词推断方法,理解文章内容。
2. 组织文言文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言文表达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实词词义推断

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通过对文言实词词义推断的方法和技巧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推断规律,提高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本教案共十个章节,本节课为第一章至第五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文言实词词义推断的重要性。
2.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3. 提高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概述1.1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的意义1.2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的方法第二章:语境推断法2.1 语境推断法的定义2.2 语境推断法的应用第三章:语法推断法3.1 语法推断法的定义3.2 语法推断法的应用第四章:成语推断法4.1 成语推断法的定义4.2 成语推断法的应用第五章:常识推断法5.1 常识推断法的定义5.2 常识推断法的应用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举例介绍文言实词词义推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第一章内容,让学生了解文言实词词义推断的意义和常用的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第二章至第五章的案例,让学生掌握语境推断法、语法推断法、成语推断法和常识推断法的应用。
4.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词义推断。
5.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 课堂练习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维活跃度。
3. 长期效果:通过阶段性测试,评估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提升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教案、PPT课件。
2. 文言文阅读材料。
3. 参考书籍、网络资源。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各种词义推断方法的应用。
3. 加强课后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复习。
4. 教师应具备扎实的文言文功底,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解答和指导。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结构分析法6.1 结构分析法的定义6.2 结构分析法的应用第七章:形旁辨义法7.1 形旁辨义法的定义7.2 形旁辨义法的应用第八章:声旁推断法8.1 声旁推断法的定义8.2 声旁推断法的应用第九章:互文见义法9.1 互文见义法的定义9.2 互文见义法的应用第十章:总结与拓展10.1 词义推断方法的总结10.2 拓展阅读建议七、教学过程6. 结构分析法讲解: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结构分析法的定义和应用。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讲课稿课件

词义引申
一些实词在使用过程中, 词义可能会发生引申和变 化,需要了解词义的发展 演变。
文言文实词词义与现代汉语的联系
传承性
现代汉语中很多词语都源于古代 汉语,实词词义有着传承关系。
差异性
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一些 实词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意 思可能有所差异。
互通性
虽然古今词义有所变化,但很多实 词的基本意思仍然相同或相近,可 以通过现代汉语的理解来推测古代 汉语的词义。
05
学生互动环节
学生自行挑选文言文段落进行词义推断
挑选原则
选择包含多个实词的段落,难度适中。
推断方法
运用上下文、语境、语法等知识进行词义推断。
示例
《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可推断出“鲜美” 表示香气扑鼻,“缤纷”表示落花繁多。
分组讨论与分享
1 2 3
分组原则 按照座位或者自愿组合,每组4-6人。
难点二
古今异义现象。突破方法:了解古今词义差异,掌握古代常用义项。
难点三
生僻字、僻义词的识别。突破方法: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进行查 询,积累生僻字、僻义词。
课后作业与拓展阅读建议
课后作业
选取典型文言文段落,运用所学方法进 行实词词义推断练习。
VS
拓展阅读建议
阅读古代经典文献,如《左传》、《史记 》等,加深对文言文实词词义的理解和运 用。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讲课稿课 件
• 引言 • 文言文实词词义基础知识 •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 典型实例解析 • 学生互动环节 • 课程总的
课程背景
介绍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课程背景, 包括文言文在语言学习中的地位和作 用,以及当前学生在文言文实词词义 推断方面的困难。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第一章:文言文实词推断概述1.1 文言文实词推断的意义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含义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1.2 文言文实词推断的方法结合上下文语境利用词类活用规律参考成语、古籍等资料第二章:词类活用推断实词2.1 动词的活用动词的时态、语气、态态活用动词的宾语、补语、状语2.2 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比较级、最高级形容词作名词、动词的用法2.3 名词的活用名词作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的修饰语、宾语、补语第三章:上下文语境推断实词3.1 上下文语境的定义和作用上下文语境对实词推断的重要性利用上下文语境推断实词的方法3.2 具体语境下的实词推断实例举例说明如何利用上下文语境推断实词分析不同语境下的实词推断技巧第四章:成语、古籍参考推断实词4.1 成语对实词推断的启示成语中的实词含义利用成语推断文言文实词的方法4.2 古籍对实词推断的参考价值古籍中的实词用法和含义利用古籍资料推断文言文实词的方法第五章:综合练习与拓展5.1 综合练习题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实词推断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讲解和解析5.2 拓展阅读材料提供一些拓展性的阅读材料学生自主阅读,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第六章:词义引申与转移推断实词6.1 词义引申的概念解释词义引申的含义和特点强调词义引申在文言文实词推断中的应用6.2 常见词义引申实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词义引申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词义引申的推断方法第七章:反义词、同义词推断实词7.1 反义词在实词推断中的应用解释反义词的概念和作用举例说明如何利用反义词推断实词7.2 同义词在实词推断中的应用解释同义词的概念和作用举例说明如何利用同义词推断实词第八章:通假字、异体字推断实词8.1 通假字的概念和特点解释通假字的定义和识别方法强调通假字在文言文实词推断中的重要性8.2 异体字的概念和特点解释异体字的定义和识别方法强调异体字在文言文实词推断中的重要性第九章:词序、成分省略与实词推断9.1 词序变化对实词推断的影响解释词序变化的概念和作用举例说明如何利用词序变化推断实词9.2 成分省略对实词推断的影响解释成分省略的概念和作用举例说明如何利用成分省略推断实词第十章:文言文实词推断实践与应用10.1 实践题目设计与分析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实词推断题目引导学生独立解答,培养其文言文阅读能力10.2 应用拓展与讨论鼓励学生将实词推断方法应用于课外文言文阅读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实词推断的心得与经验第十一章:文言文实词推断策略与技巧11.1 实词推断的策略介绍常见的实词推断策略,如语境分析、语法分析等强调策略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11.2 实词推断的技巧介绍一些实用的实词推断技巧,如联想记忆、词根词缀分析等强调技巧的实际运用和效果第十二章:文言文实词推断练习与评估12.1 实词推断练习设计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实词推断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评估和反馈12.2 实词推断评估方法介绍一些评估实词推断能力的方法,如答题正确率、解题思路等强调评估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第十三章:文言文实词推断案例分析13.1 实词推断案例选取选取一些典型的文言文实词推断案例分析案例中的实词推断方法和策略13.2 实词推断案例讨论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分享实词推断的心得和经验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教训,提高实词推断能力第十四章: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设计与实施14.1 教学目标设计明确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强调培养学生实词推断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14.2 教学过程实施设计具体的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评估等第十五章: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反思与改进15.1 教学反思对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找出改进的空间15.2 教学改进策略提出针对性的教学改进策略强调持续改进教学,提高学生文言文实词推断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文言文实词推断的教学教案,包括实词推断的意义、方法、实践应用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握规律巧解实词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教学目标】
1、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讲练议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都知道,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占了15分,分值之多仅次于作文和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
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
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要教给个大家一些推断实词含义的方法。
【讨论交流】
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用5分钟分组讨论一下课前预习的六组练习,看看你们对加点实词的推断是否一致,并注意归纳每一组的推断方法。
(特别说明:以下“想一想”的内容作为“课前预习”提前印发给学生,上课时直接讨论;“试一试”内容展示在课件上)
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
1、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
2、掌握正确的推断方法。
【因例说法】
一、字形推断法
1、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见幻灯片第一组
①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财物)
②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田地)
③金就砺则利。
(磨刀石)
④振长策而御宇内。
(马鞭子)
你能推断出加点字的意思吗?
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
2、方法阐释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意思。
“贝”与钱财有关;“田”与田地或耕作有关;
“石”与石头或坚硬有关;“”与竹子有关;
“忄”与内心活动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饣”与食物或吃有关;“辶”与行走、行动有关;
“刂”与刀或使用刀有关;“王”与玉有关
3、课堂练习
①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到,去)
分析:“造”的义符为“辶”,与行走、行动有关,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可推断其意为“到,去”。
译文:谭君本人直接到袁世凯居住的法华寺去。
②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砍)
分析:刖,的义符为“刂”,与刀或使用刀有关,联系所带宾语“左足”,可推断其意为“古代的一种酷刑,把脚砍掉”。
译文:厉王认为卞和是个骗子,就砍掉了他的左脚。
(诳:欺骗,迷惑)
③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雕琢,加工玉石)
分析:“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推断为“雕琢,加工玉石”。
译文:楚文王于是派玉匠雕琢那块璞玉而得到了一块宝玉。
(玉人:加工玉石的工匠;璞:没有雕琢加工的玉石)
二、通假推断法
1、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见幻灯片第二组
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通“早”)
②赢粮而景从。
(通“影”,像影子一样)
③秦王方还柱走。
(通“环”,环绕)
④卒起不意。
(通“猝”,突然)
2、方法阐释
文言文中有许多通假字,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往往是相同或是相近的,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我们可以运用声旁找到通假关系,去推断词义。
3、课堂练习
①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通“背”,违背)
译文:违背自然规律而胡作非为,那么天也不能使人吉利。
②众皆伏泰之义。
(通“服”,佩服)
译文:众人都佩服孙泰的义气。
③或至涂而反。
(通“途”,道路)
分析:“涂”与“途”读音相同,“涂”是“途”的通假字,“途”的意思是“路途”“道路”,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涂”的意思是“道路”。
译文:有的人走到半路就返回。
三、结构推断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1、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见幻灯片第三组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被任用)
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攻破)
③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尽,竭尽)
2、方法阐释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在对称的句式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利用这一点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3、课堂练习
①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余——赢,剩余,多余)
译文:不能让家里有多余的钱,不能让外边有剩余的财物。
②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
(弃——捐,丢弃)
译文:礼义被抛弃,廉耻被掼在一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
③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戴——腰,腰佩,腰戴)
译文: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
四、语法推断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1、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见幻灯片第四组
①将军身披坚执锐。
(作宾语,形容词作名词,坚,坚硬的盔甲;锐,锐利的兵器)
②范增数目项王。
(作谓语,名词作动词,使眼色,用眼睛示意)
③左右欲刃相如。
(作谓语,名词作动词,用刀杀)
2、方法阐释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
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以及词语的搭配,可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3、课堂练习
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分析:“明”作主语,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为“眼力、视力”。
译文:眼力足够用来看到秋天动物毫毛的末端,却看不到一车子的柴草。
②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穈,粥)
分析:“寝”是不及物动词,带有宾语,为使动用法,意为“使……就寝”。
译文:他的妻子马氏脱下自己的衣服换下常母的湿衣,拿稀饭给她吃,拿被褥安排她就寝。
③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
分析:“多”带上了宾语,活用为动词,意为“赞美,赞赏”。
译文:到他离开东阳回到家乡,数年说话时不谈荣誉耻辱,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
五、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借助熟知的成语、词语推断词义)
1、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见幻灯片第五组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欲盖弥彰——明显)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
(望而却步——后退)
③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毫厘不爽、屡试不爽——差错)
2、方法阐释
高考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或者我们熟悉的成语、词语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已有知识举一反三,来确定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3、课堂练习
①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
联想: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秋毫,比喻细小的东西)
译文:于是他杜绝交游,对各种馈赠,一点也不收受。
②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联想: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善,交好,友善)
译文:他(王生)向来与郭生交好,登门拜访郭生。
③城之不拔者二耳。
联想: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廉颇蔺相如列传》(拔,攻取)
译文:城邑没有被攻下的的只有两座了。
④孙膑期曰:“暮见火举而齐发。
”
联想:不期而遇(期,约定)
译文:孙膑(和那些弩手)约定说:“晚上见到燃起火把就一齐射箭。
”
六、语境推断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方法阐释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
内部语境: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
外部语境: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综合演练】
薛潭学讴①
薛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①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