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教案)
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教案

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教案1. 嘿,朋友!你知道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有多重要吗?就好比在黑暗中寻找那一丝亮光,找对了就能看清前路!比如说“沛公军霸上”中的“军”,你能想到它是“驻军”的意思吗?这要是不搞清楚,整篇文章可就理解歪啦!2. 亲,想轻松搞定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吗?这就像解开一道神秘的密码锁!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私”,可不是我们平常说的“自私”,而是“偏爱”呀!你要是搞错了,那可就闹大笑话啦!3. 哎呀呀,同学们!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难不难?其实不难!就像玩寻宝游戏,找到线索就能成功!比如说“朝服衣冠”中的“服”是“穿戴”的意思,你想到了吗?4. 朋友,你可别小瞧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这就好比在茫茫大海中找到正确的航向!像“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中的“福”,是“赐福,保佑”,要是理解错,那不就迷失方向了?5. 嘿!知道吗?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是打开古代文化大门的钥匙!比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中的“间”是“参与”,这要是不懂,怎么走进那精彩的古代世界?6. 亲,还在为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头疼?别怕,这跟走迷宫找出口一样刺激!像“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是“用箕畚”,搞明白了就能顺利走出来!7. 哎呀,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可有趣啦!就像探索未知的宝藏,充满惊喜!比如“愿为市鞍马”中的“市”是“买”,发现这个是不是很开心?8. 朋友,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重要着呢!这好比是建造大楼的基石,不稳可不行!像“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是“飞奔的马”,搞错了大楼可要塌啦!9. 亲,想在文言文世界里畅游吗?那得先搞定实词含义推断!这就像给汽车加油,没油怎么跑?比如说“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是“像狗一样”,明白了不?10. 嘿!别觉得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枯燥,它其实像精彩的冒险!像“潭中鱼可百许头”中的“可”是“大约”,这不就像发现了一个小秘密?11. 朋友,还不明白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这就像吃饭不知道用筷子,多不方便!比如“卒中往往语”中的“往往”是“到处”,搞清楚才能吃得香!12. 亲,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是走进古人心灵的通道!像“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是“嘱咐”,不明白怎么和古人交流?13. 哎呀呀,别把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想得那么难!它就像搭积木,一块一块弄清楚就成!比如“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是“没有”,是不是很简单?14. 朋友,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可是大本事!这好比是武林高手的秘籍,掌握了就能称霸!像“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中的“自非”是“如果不是”,学会了多厉害!15. 亲,还搞不定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这就像迷路找不到家,多着急!比如“录毕,走送之”中的“走”是“跑”,清楚了就能回家啦!16. 嘿!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有窍门哦!就像开锁找对钥匙,轻松打开!像“媵人持汤沃灌”中的“汤”是“热水”,找到了钥匙多爽!17. 朋友,知道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的魅力吗?这就像一场奇妙的旅行!比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是“借”,一路都是风景!18. 亲,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不难不难!这就像唱歌找对调子,顺顺溜溜!像“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的“反”是“同‘返’,往返”,找准了多好听!19. 哎呀,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很关键哟!这好比是下棋的布局,错一步都不行!比如“渔人甚异之”中的“异”是“对……感到诧异”,布局好了才能赢!20. 朋友,还怕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这就像爬山,一步一步往上,总会到顶!像“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是“用鞭子打”,坚持就能成功!。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教案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能正确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含义。
3.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够独立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方法准确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学会推断。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文言文阅读材料。
2. 课件:教学PPT。
3. 练习题:设计一些含有未知实词含义的文言文句子,供学生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复习已学的文言实词知识1.2 提问:在学习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2. 讲解文言实词推断方法2.1 方法一:语境分析法2.1.1 解释:根据句子中的其他词语和语境来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
2.1.2 例句: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理解方法。
2.2 方法二:词性分析法2.2.1 解释:根据实词的词性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来推断其含义。
2.2.2 例句: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理解方法。
2.3 方法三:语法分析法2.3.1 解释:根据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来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
2.3.2 例句: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理解方法。
2.4 方法四:成语印证法2.4.1 解释:利用成语中的实词含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含义。
2.4.2 例句: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理解方法。
2.5 方法五:课文迁移法2.5.1 解释:利用已学过的课文中的实词含义来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
2.5.2 例句: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理解方法。
3. 课堂练习3.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2 提醒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善于运用这些方法来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
4.3 鼓励学生课后多阅读文言文,提高阅读能力。
六、教学拓展1. 介绍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推断技巧,如:对称推断法、联想推断法、对比推断法等。
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及推断方法教案教学目标:1 在特定语境中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 指导解题方法,学会知识迁移教学过程一考点阐释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常用但常错的实词(名、动、形、数、量词)在文中:在语境中理解实词的含义二指导解题方法例题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世为著姓。
祖父堪,蜀郡太守。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文多,故不载。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A衡少善属文属:写作B遂通《五经》,贯六艺贯:学习C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拟:仿照D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认为……奇属:shǔ名词类,辈. 例:《过秦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动词隶属,归属.《滕王阁序》时为九月,序属三秋zhǔ动词连接.《屈原列传》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写作. 《屈原列传》屈原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动词劝酒《赤壁赋》举酒属客奇:认为……奇词类的活用的考查也比较常见,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例,吾妻之美我者语境分析法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但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 ,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含义。
实际上这里要求考生具备的是一种根据上下文推断词语含义的能力,在推断的过程中始终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贯:精通语法结构推断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一般从谓语的位置上判断较多。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活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断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文言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升文言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文实词推断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准确理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讲解实词推断方法。
2.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词的含义。
3. 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实词推断方法。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文言文实词推断的相关案例。
2. 准备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言文实词推断的重要性。
2. 讲解实词推断方法:a. 语境分析法:根据句子结构和上下文来推断实词意义。
b. 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实词意义。
c. 邻字帮助法:通过邻近字的含义来推断实词意义。
d. 成语联想法:运用成语中的实词意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意义。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答练习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实词推断方法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语境、语法、邻字和成语的运用。
6. 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实词推断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词推断方法、分析实例和课堂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了文言文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词的含义,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要加强练习,使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古代文化知识:讲解古代职官、地理、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实词。
2. 介绍古代诗词:通过学习古代诗词,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提高文言文素养。
七、教学实践1. 安排文言文阅读课:让学生阅读篇幅较长的文言文,运用所学实词推断方法,理解文章内容。
2. 组织文言文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言文表达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语境推断词语含义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常见文言实词的识别与理解。
2. 语境推断词语含义的方法。
3. 练习与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提高阅读能力。
2. 难点:学会通过语境推断词语含义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及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3. 练习法: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文言文阅读篇目。
2. 教具:多媒体设备。
3. 参考资料:文言实词词典、相关学术资料。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实词,巩固记忆。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二、讲解常见文言实词(15分钟)1. 举例讲解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和含义。
2. 强调重点词语,提醒学生注意。
三、语境推断词语含义(15分钟)1. 提供几个含有重点词语的文言文段落。
2. 引导学生通过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
3. 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四、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校对答案,讲解错误原因。
3. 针对学生错误,进行针对性辅导。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拓展文言文阅读范围。
3.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常见文言实词、语境推断词语含义、练习与巩固等环节,提高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六、教学案例分析1. 选取几个含有重点文言实词的文言文段落。
2. 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尝试推断出词语的含义。
3. 分析推断过程中的难点和困惑,共同讨论解决。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实词词义推断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教学目标:探究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几种推断方法,能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准确推断实词词义。
教学重点:实词词义的几种推断方法教学构想:1、实词重在积累,督促学生每周复习两篇课内文言文,120个实词分为12组,每天落实一组。
2、设计导学案,了解学情。
3、精选课内和高考真题作为实例,在练习中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讲练结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业检查2、明确复习目标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因而掌握实词至关重要。
应考对策:首先,必须通过一定量的诵读,增强语感;其次,要掌握一批常用实词的常用义项和用法;再次,就是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与技巧。
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几种基本方法。
二、探究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1、提前印发学案,学生完成练习。
2、讨论六组练习,归纳每一组的推断方法。
第一组:1、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
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
”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
”怒而责之。
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请推断词义: 弄璋弄瓦可以联系上下文,寻找有效信息:“我夫人有娠”(娠:怀孕)“果双生一男一女”“璋也弄,瓦也弄”——弄璋:生男,弄瓦:生女“弄璋、弄瓦”典出《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璋是好的玉石;瓦是纺车上的零件纺锤。
男孩弄璋、女孩弄瓦,实为重男轻女的说法。
(“璋”是好的玉石,顶端作斜锐角形,是古代贵族在举行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礼器。
给儿子“璋”玩,一方面是希望他有玉一般的品德,一方面又希望他成为贵族,可以“光宗耀祖”。
后来就把生下男孩子称为“弄璋之喜”;“瓦”是纺车上的零件。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教学设计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教学设计江苏省盱眙中学封士亮【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准确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考点导读—方法总结(考题导析—规律总结—方法点拨)—训练拓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文言实词的学习进一步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讲练议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二、请你猜测一下下面两个句子中的划横线的词的含义。
1、“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绳之”,你能准确解释“绳”这个词吗?2、“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
道济趋下阶,叩头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jí)之。
’”你能推断出“殛”的意思吗?答案:绳,制裁。
通过成语“绳之于法”可以得知。
殛,诛杀。
通过语境可以得知。
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
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掌握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一、通假分析法【因例说法】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2、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倍”通“背”,违背3、畔主背亲“畔”通“叛” 背叛4、被鹤氅衣。
“被”通“披”,穿着【方法阐释】通假分析法: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中运用相当普遍。
对于一个词,当我们用本义及其引申义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时,我们就应该想一下它是否借用为与其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另一个词。
【小试牛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
绩甚著。
(2023年高考全国卷)答:分析:振通“赈” ,救济2、熊鼎,字伯颍,临川人。
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一轮复习教案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轮复习教案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基本含义。
2.学会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3.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常见文言实词的积累与复习。
2.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理解。
3.阅读训练与实战演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教学难点: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的具体含义。
四、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很多文言文,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文言文中的一些实词呢?今天我们就来复习一下这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并学会如何在文中理解它们的含义。
2.常见文言实词的积累与复习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常见文言实词。
请大家拿出教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些实词的基本含义。
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仁爱、忠诚、孝顺、恭敬勤奋、俭朴、谦逊、正直3.游戏环节我们来进行一个“猜词游戏”。
我将给出一个文言实词,同学们需要猜测它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猜对了的同学将获得一个小奖励。
游戏开始,第一个词:仁。
请同学们在心中默念它的含义,然后举手回答。
很好,这位同学回答正确。
仁在文中通常表示仁爱、仁慈。
第二个词:义。
4.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现在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常见文言实词的基本含义,我们要学习如何根据语境理解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请同学们拿出教材,我们一起来看一篇文言文。
请大家仔细阅读,并找出文中的实词,尝试理解它们在文中的含义。
文章:《论语·为政》同学们,请找出文中的实词,并解释它们在文中的含义。
例如:“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德”在这里表示道德、德行。
“居”表示处于、位于。
请同学们依次分享你们的理解,我们一起讨论。
5.阅读训练与实战演练现在,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我们将进行一些阅读训练和实战演练,以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阅读文言文《论语·八佾》,理解其中的实词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教案)教学园地11-05 2357: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教案)教学目标培养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水平。
教学内容与步骤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关键是读懂原文,准确地把握文意,而能读懂原文的最重要的条件是能正确理解文中实词的意义。
鉴于此,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对学好文言文和应试都大有裨益。
一、例题:1、贫民虽平价不能籴。
2、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祉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解析:会意字,上为“入”,下为“米”,整合可知。
解答:籴——买进粮食联想:粜——卖出粮食启示:汉字的形旁与字义有关再如:(1)用“贝”字作偏旁的字:购例:穷饿无聊,追购又急﹙购悬赏捉拿﹚结论用“贝”作偏旁的字大都与“钱财”有关⑵用“ 糸”作偏旁的字缢绡缒例句① 自缢于庭树《孔雀东南飞》②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③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退秦师》结论用“糸”作偏旁的字大都与“绳索、丝织品”有关。
⑶.用“王”作偏旁的字:瑾瑜璐例句:①.何故怀瑾握瑜《屈原列传》﹙瑾、瑜美玉,此处比喻美好品格﹚②.被明月兮佩宝璐《涉江》﹙璐美玉﹚结论用“ 王”作偏旁的字大都与美玉有关。
补充: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钅(金)、木、氵(水)、(火)、土”——与五行有关;“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与兵器有关;“马、牛、羊、豕、犭、鸟、虫”——与动物有关;“辶(走)、彳(行)、(心)、(言)”——与人的行为有关。
其它:禾----五谷、皿----器具、宀----房舍、冖----笼罩、求----毛皮、歹----死亡、月----肉、页----首、目-----眼、尸 ----身体、隹(zhuī)----鸟雀 ......二、例题:①金就砺则利②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③生而眇者不识日解析:从字形入手①“砺”,“石”旁。
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据上下词意“金”和“利”可知,“砺”:“磨刀石”。
②“昳”,从“日”,有光,联系“形貌”及”丽”,“昳” 可以理解为“光彩”。
③“眇”,从“目”从“少”,联系下文“不识日”,可推知为眼盲。
归纳:以形推义,联系语境汉字中的形声字占90%以上,大都可以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其词义(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形旁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
“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这里的文意不符。
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我们能够从汉字的字形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送东阳马生序》中写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苦时说:“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能否理解该句的关键是对“怠”字的掌握程度。
据造字法我们可知,“怠”是个形声字,从心台声。
其形旁“心”,本义为心脏。
从“心”的字的含义大多与人的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及人的道德品质有关。
知道了这些。
再联系“手指不可屈伸”一语和“弗”等词语,可推断出这里“怠”的含义是由本义“怠慢、轻慢”引申出来“懈怠”的意思。
再如《赤壁之战》中“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句中的“引”,是会意字,从“弓”“丨”,其本义是拉开弓。
这里若讲成“拉开弓”显然不通。
如果能联系“初一交战,操军不利”这一句(即:一开始交战,曹军的军队失利),其意思就显豁了:像拉开弓一样把军队拉开;但因为是失利,所以不可能向前拉,只能向后拉。
由于“向后拉”,再一联想,当然是“后退”“退却”了。
三、例题:①韦编三绝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③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④以为妙绝⑤佛印绝类弥勒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提示:从语法结构关系(句子成分)分析分析示范:① 断绝②主语“群响” ;“毕” 修饰“绝” ,状语;“绝” 当是谓语,动词,译为“停止”③ “与世隔绝的”④“到了极点”⑤“非常”⑥“渡过”例题①烟涛微茫信难求②楚王贪而信张仪③信义著于四海解析:①修饰谓语“难求”,作状语。
意为“实在”②“信张仪”是一个动宾结构,因而推断“信”作“相信”讲③“信义”是句中主语,推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归纳:联系上下文,作语法分析即审察该实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以此来推断其意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烟涛微茫信难求”的“信”字,通过对语法结构的分析,可知它是用来修饰谓语“难求”的,显然是作状语。
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来充当,结合语境可推断出“信”字是“的确”“实在”(副词)的意思。
又如2000年全国高考卷第11题,要求判断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题面C项“自放驴,取樵炊爨”中的“樵”,给定的解释是“打柴”。
“樵”固然有“打柴”的意思,但它在句中已作了动词谓语“取”的宾语,而取在这里是“砍”“打”的意思,若再将“樵”释为“打柴”岂不扦格不通了?练习:1、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2000年全国)“樵”作动词“取”的宾语,当为名词,解释成动词“打柴”错误。
2、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
雨雪:下雪。
(2001年春季)“雨雪”是两个名词连用,“雨”活用作动词,“雨雪”即“下雪”。
3、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2004湖南)“和”接代词宾语“之”,当为谓语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和”应为“应和”。
4、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吏事”当为名词,作宾语,“不”修饰“闲”,表明“闲”为动词,故错。
当通“娴”,意为“娴熟”。
5、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辩:辩驳“多”当为谓语(可联系“山多石,少土”),“辩”处于宾语位置,不是动词,当解释为名词,“辩才”。
三、例题: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六国论》(“族”字义同“灭”字,“消灭”)4、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精通)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选择、选拔)6、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谏太宗十思疏》(谨慎)归纳:联系上下句,作结构推断(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
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再如:“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列传》)。
“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
“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练习:1、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可矜怜。
“顽鲁”的释义提供了四个选项: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蠢笨。
解析:句中“顽鲁”对“贤俊”,“贤俊”是“贤能而有才智”的意思,那么“顽鲁”自然是“愚昧而蠢笨”了。
2、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
行旅:旅行,游览解析:“行旅”与“人物”处于对应位置,借助“人物”可推知“行旅”当为名词,故错。
四、例题:人古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联想:第一册《劝学》(蚯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答案:用——因为启示:联想教材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如果平时熟读课文,并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实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根据课文中类似的例句来解释有关实词的含义,找到正确答案的可能性也就非常大。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
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
“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给的义项是:北—指败逃者。
依据《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人”、“北”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断答案也是正确的。
2001年第11题:C.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视。
“乘”被解释为“巡视”,不合情理。
因为“老弱女子”是平民百姓,根本不可能像官员们那样去“巡视”。
《涉江》中“乘鄂渚而反顾兮”的“乘”是“登上”的意思。
按“登上”之意来解释“乘”,“让老弱女子登上城墙”,与前面故意“令甲卒皆伏”相互呼应,这正是主人公田单用来麻痹敌人的一条计策,与文意完全相符。
练习:1、2004年全国(黑龙江、吉林):岁凶,汝旁诸县多盗凶:不吉利联想:《齐桓、晋文之事》“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凶——庄稼收成不好2、2004年福建: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用事:凭感情用事联想:《触龙说赵太后》“赵太后信用用事,秦急攻之”用事——掌权,实施变法改革3、2005年湖北: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鄙:粗俗联想:“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边境)“越国以鄙远” 《烛之五退秦师》(把……当作边境)鄙:边境五、例题: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不速之客,“招致,招引”“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日薄西山” ,“接近”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出类拔萃,超出启示:联想成语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拔”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抽出、拔出,二是高出、超出,其义项可分别见于成语“拔苗助长”、“出类拔萃”。
“攻取”义是由“拔出”义作了引申而来的,古时攻城必拔敌方军旗,拔下军旗即为“攻取”,再考虑上下文的语境,也可推断解释为“被攻取”是正确的。
又如1997年全国高考卷第12题,A项“善才绳之”中的“绳”字,该项给定的解释是“捆绑”,这个解释是否正确呢?如果我们能联想到成语“绳之以法”这个成语中的“绳”指“准绳”这里有“制裁”的意思,便可推测到“善才绳之”中的绳也是这个意思。
便可断定该项作“捆绑”讲是不正确的。
该题B项“先涕泣不自胜”中的“胜”,解释为“控制”,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联想一些带“胜”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