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推断法教案

合集下载

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教案

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教案

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教案1. 嘿,朋友!你知道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有多重要吗?就好比在黑暗中寻找那一丝亮光,找对了就能看清前路!比如说“沛公军霸上”中的“军”,你能想到它是“驻军”的意思吗?这要是不搞清楚,整篇文章可就理解歪啦!2. 亲,想轻松搞定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吗?这就像解开一道神秘的密码锁!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私”,可不是我们平常说的“自私”,而是“偏爱”呀!你要是搞错了,那可就闹大笑话啦!3. 哎呀呀,同学们!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难不难?其实不难!就像玩寻宝游戏,找到线索就能成功!比如说“朝服衣冠”中的“服”是“穿戴”的意思,你想到了吗?4. 朋友,你可别小瞧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这就好比在茫茫大海中找到正确的航向!像“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中的“福”,是“赐福,保佑”,要是理解错,那不就迷失方向了?5. 嘿!知道吗?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是打开古代文化大门的钥匙!比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中的“间”是“参与”,这要是不懂,怎么走进那精彩的古代世界?6. 亲,还在为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头疼?别怕,这跟走迷宫找出口一样刺激!像“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是“用箕畚”,搞明白了就能顺利走出来!7. 哎呀,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可有趣啦!就像探索未知的宝藏,充满惊喜!比如“愿为市鞍马”中的“市”是“买”,发现这个是不是很开心?8. 朋友,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重要着呢!这好比是建造大楼的基石,不稳可不行!像“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是“飞奔的马”,搞错了大楼可要塌啦!9. 亲,想在文言文世界里畅游吗?那得先搞定实词含义推断!这就像给汽车加油,没油怎么跑?比如说“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是“像狗一样”,明白了不?10. 嘿!别觉得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枯燥,它其实像精彩的冒险!像“潭中鱼可百许头”中的“可”是“大约”,这不就像发现了一个小秘密?11. 朋友,还不明白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这就像吃饭不知道用筷子,多不方便!比如“卒中往往语”中的“往往”是“到处”,搞清楚才能吃得香!12. 亲,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是走进古人心灵的通道!像“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是“嘱咐”,不明白怎么和古人交流?13. 哎呀呀,别把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想得那么难!它就像搭积木,一块一块弄清楚就成!比如“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是“没有”,是不是很简单?14. 朋友,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可是大本事!这好比是武林高手的秘籍,掌握了就能称霸!像“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中的“自非”是“如果不是”,学会了多厉害!15. 亲,还搞不定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这就像迷路找不到家,多着急!比如“录毕,走送之”中的“走”是“跑”,清楚了就能回家啦!16. 嘿!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有窍门哦!就像开锁找对钥匙,轻松打开!像“媵人持汤沃灌”中的“汤”是“热水”,找到了钥匙多爽!17. 朋友,知道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的魅力吗?这就像一场奇妙的旅行!比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是“借”,一路都是风景!18. 亲,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不难不难!这就像唱歌找对调子,顺顺溜溜!像“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的“反”是“同‘返’,往返”,找准了多好听!19. 哎呀,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很关键哟!这好比是下棋的布局,错一步都不行!比如“渔人甚异之”中的“异”是“对……感到诧异”,布局好了才能赢!20. 朋友,还怕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这就像爬山,一步一步往上,总会到顶!像“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是“用鞭子打”,坚持就能成功!。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教案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教案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能正确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含义。

3.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够独立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方法准确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学会推断。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文言文阅读材料。

2. 课件:教学PPT。

3. 练习题:设计一些含有未知实词含义的文言文句子,供学生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复习已学的文言实词知识1.2 提问:在学习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2. 讲解文言实词推断方法2.1 方法一:语境分析法2.1.1 解释:根据句子中的其他词语和语境来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

2.1.2 例句: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理解方法。

2.2 方法二:词性分析法2.2.1 解释:根据实词的词性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来推断其含义。

2.2.2 例句: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理解方法。

2.3 方法三:语法分析法2.3.1 解释:根据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来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

2.3.2 例句: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理解方法。

2.4 方法四:成语印证法2.4.1 解释:利用成语中的实词含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含义。

2.4.2 例句: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理解方法。

2.5 方法五:课文迁移法2.5.1 解释:利用已学过的课文中的实词含义来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

2.5.2 例句: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理解方法。

3. 课堂练习3.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2 提醒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善于运用这些方法来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

4.3 鼓励学生课后多阅读文言文,提高阅读能力。

六、教学拓展1. 介绍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推断技巧,如:对称推断法、联想推断法、对比推断法等。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文言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升文言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文实词推断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准确理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讲解实词推断方法。

2.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词的含义。

3. 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实词推断方法。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文言文实词推断的相关案例。

2. 准备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言文实词推断的重要性。

2. 讲解实词推断方法:a. 语境分析法:根据句子结构和上下文来推断实词意义。

b. 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实词意义。

c. 邻字帮助法:通过邻近字的含义来推断实词意义。

d. 成语联想法:运用成语中的实词意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意义。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答练习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实词推断方法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语境、语法、邻字和成语的运用。

6. 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实词推断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词推断方法、分析实例和课堂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了文言文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词的含义,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要加强练习,使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古代文化知识:讲解古代职官、地理、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实词。

2. 介绍古代诗词:通过学习古代诗词,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提高文言文素养。

七、教学实践1. 安排文言文阅读课:让学生阅读篇幅较长的文言文,运用所学实词推断方法,理解文章内容。

2. 组织文言文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言文表达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实词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3.能够运用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正确理解文言文。

二、教学内容1.文言实词的概念和特点;2.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3.文言实词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文言实词的概念和特点1.什么是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2.文言实词的特点文言实词的特点有以下几点:•词义稳定,不易改变;•用法规范,不易混淆;•语义丰富,含义深刻。

2.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从上下文推断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典故、典型、比喻等修辞手法,需要通过上下文来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例如:“夫人之相,与之俱出,入则安之,出则顾之,言则以之鼓之。

”(《论语·卫灵公》)其中,“夫人”指的是孔子的妻子,而“相”则是指“陪伴”的意思。

2.从词形推断文言实词的词形往往能够反映出其含义,需要通过词形来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例如:“夫人之躬,不为大妇人。

”(《论语·卫灵公》)其中,“躬”字的上面是“身”字,下面是“龙”字,表示“身体弯曲,像龙一样”,因此,“躬”字的含义是“谦恭、恭敬”。

3.从词义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往往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通过词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例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里仁》)其中,“戒”字的含义是“警惕、提醒”,与现代汉语中的“戒烟、戒酒”等含义不同。

3. 文言实词的应用1.词义辨析文言实词的词义往往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通过推断来正确理解。

例如:“君子不器。

”(《论语·卫灵公》)其中,“器”字的含义是“器重、看重”,因此,“君子不器”指的是“君子不看重外表”。

2.语法分析文言实词的语法结构往往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通过推断来正确理解。

例如:“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
2. 文言文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a. 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线索推断实词意义。
b. 语法分析法:根据句子结构、词性等信息推断实词。
c. 常识运用法:运用生活常识、历史知识等推断实词。
d. 词义引申法:根据实词的本义,推断其在文中的引申义。
3. 典型例句分析:分析含有实词的典型例句,讲解实词推断的过程和方法。
十四、教学反馈
向学生提供教学反馈,告诉他们他们在文言文实词推断学习中的表现和进步。指出他们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鼓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继续努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与他们进行互动交流,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十五、教学资源补充
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可以提供一些补充材料,如相关的文章、视频、练习题等。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言文实词推断的知识和方法,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实践经验。鼓励学生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6. 总结讲解:总结实词推断的方法和技巧,强调灵活运用。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关注学生在实词推断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在后续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词推断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他们在学习文言文实词推断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
十二、教学改进
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适合学生的水平。
2. 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针对他们在实词推断中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指导。
3. 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际阅读中运用实词推断方法,增强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一些常见的实词推断方法。

2. 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速度。

3.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实词推断方法,自主解读文言文。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实词推断的定义及重要性。

2. 常见实词推断方法的学习与实践。

3. 实词推断在阅读文言文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文言文实词推断的方法。

2. 难点:如何运用实词推断方法准确理解文言文。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实词推断的定义、方法及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言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实词推断方法。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实词推断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言文实词推断的定义及重要性。

2. 讲解实词推断方法:a. 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

b. 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推断词义。

c. 词义引申法:根据词的本义推断其在文中的引申义。

d. 词义推测法:根据常识、成语等推断词义。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文言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实词推断方法。

4.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实词推断方法。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实词推断在阅读文言文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运用实词推断方法,解读一篇文言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实词推断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他们对实词推断方法的运用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运用实词推断方法解读文言文的能力,检查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词推断方法。

2. 在案例分析环节,教师应提供充足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实词推断方法,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和指导,确保他们能够顺利掌握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法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法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实词推断法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实词推断法的掌握和运用。

2. 教学难点:文言实词推断法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实词推断法的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言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推断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推断法。

四、教学准备:1. 文言文实例:准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言文段落。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言实词推断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文言实词推断法的理论知识:介绍常见的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如上下文推断、成语推断、语法推断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文言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推断法进行实词推断。

4.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推断法,对给定的文言文段落进行实词推断。

5.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总结实词推断法的要点。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运用实词推断法阅读文言文,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实词推断能力。

要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还要注重课内外结合,让学生在课后继续运用实词推断法阅读文言文,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对比现代汉语和文言文在实词用法上的差异,加深对文言实词推断的理解。

2. 文化讲解:讲解文言实词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七、教学实践: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言文实词推断的案例,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2. 课堂展示:让学生选取一个文言文实例,展示如何运用实词推断法进行推断。

八、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文言实词推断法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阅读文言文的实词推断情况,评估学习效果。

文言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教案教案标题:文言实词推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文言实词的概念和特点。

2. 学会运用上下文信息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

3. 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文言实词的相关教材和例句。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文言实词的概念和特点,并与学生共同探讨实词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

二、讲解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0分钟)1. 教师通过示范,解释上下文信息对于推断文言实词意思的重要性。

2. 教师提供一些文言实词的例句,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信息推断实词的意思。

三、合作学习(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文言实词进行推断。

2. 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分析上下文信息,推断实词的意思,并记录下推断的过程和结果。

四、展示和讨论(10分钟)1.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推断过程和结果。

2. 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提供反馈和建议。

五、巩固练习(10分钟)1. 学生个人完成一些文言实词的推断练习题。

2. 学生互相交换答案,进行讨论和纠正。

六、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一段文言文,尝试推断其中的实词意思。

2. 学生将推断的结果写下并与他人分享。

七、总结和评价(5分钟)1. 教师总结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和技巧。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思考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日常阅读中多注意文言实词的使用,并尝试推断其意思。

2.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文言实词的例子和用法。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于文言实词推断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和推断结果可以作为评价学生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专题复习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学案)
考纲精研:
《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有两种考查形式:
一、选择题的形式: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二、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实词的含义。

要求: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是做好此类题的关键;但同时要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技巧,可以做到由已知推断未知,由课内推断课外。

技法精点:推断文言实词词义六法
1、本义引申法
2、字形猜想法
3、结构互训法
4、语法定性法
5、联想推断法
6、语境分析法
一、本义引申法
本义------指词的本来的意义(即这个词最初的那个意义)。

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词义。

它们和本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二、字形猜想法
1、想一想:1、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2、冀得一归觐.
3、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2、常见偏旁部首类推规律:
“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
“阝”与地名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有关;
“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
“月”与肉有关;“王”与玉石有关;“目”与眼有关;“页”与人头有关。

3、试一试: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2)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3)彀士十万人
(4)迨诸父异爨,东西多置小门。

(5)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三、结构互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1、想一想: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3)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4)通五经,贯六艺
(5)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8)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9)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10)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11)忧懈怠, 则思慎始而敬终
2、试一试:(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徒高谈虚论徒:只是
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堪:胜任
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纠:纠正
D、本为羁旅羁旅:寄居
(2)解释加点的词: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
....累世不见也
四、语法分析推断
根据字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充当
谓语大多是由充当
定语是由充当
状语是由充当
1、想一想:
(1):烟涛微茫信难求
(2):楚王贪而信张仪
(3):左右欲刃相如
(4):拜住(人名)袖其疏入谏
(5):时权豪之家多尚奢丽,续(羊续,人名)深疾之
2试一试:(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至孝:极为孝顺。

B.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祷请:向神灵祈求。

C.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访问:咨询,打听。

D.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行旅:旅行,游览。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躬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五、联想推断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同时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1、高考示例: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2011年广东卷)
联想:《诗·邶风·静女》:“洵美且异。


2、联想教材语句
想一想;
(1)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交通:
(2)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彼垝垣(《氓》)乘(3)判断正误: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鄙:粗俗
会里人郑俶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

会:聚会然:然后
试一试:
绩曰:“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

”使者怒,欲并劾绩,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胜:能承受
B.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夺:强迫
2、联想合适成语
想一想: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成语: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成语:
二年正月,泽至开德,以孤军进,都统陈淬言敌方炽,未可轻举,泽怒,欲斩之,诸将乞贷淬,使得效死。

泽命淬进兵,遇金人,败之。

《宋史》成语:
试一试:(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焉成语:
(2)、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成语:
(3)、常德军乱,夜纵火而噪。

(董)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且问乱故。

乱者曰:“将军马彦直夺吾岁请,吾属将责之偿,不为乱也。

”槐坐马上,召彦直斩马前,乱者还入伍中。

成语:
(4)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06年湖南卷)成语:
(5)、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成语:
( 6)、敌见,惊退。

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韩轨遂投城遁走。

成语:
(7)、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

(05年辽宁卷)成语:
六、语境分析推断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试一试:1、项王至阴陵, 迷失道, 问一田父。

田父绐曰:“左。

”左, 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绐:
2、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

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

”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

”怒而责之。

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冯梦龙《古今谭概》)
弄璋:
弄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