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教案)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教学设计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学案诸城市繁华中学于永珍【学习目标】掌握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降低阅读课外文言文的难度。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请根据提示的推断方法及熟悉的例子,推断课外文言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一、从字形结构进行推断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山中的云雾气。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脚3、生而眇.者不识日:4、贫民虽平价不能籴.:二、从读音入手进行推断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通“叛”,背叛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
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见项王:4、或至涂.而反.:三、从语法入手进行推断1、人恒过.,然后能改:名词活用作动词,犯过错。
2、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3、吾闻汝善树.人:4、是夜,天大雨,烈风雷电,先生起,衣冠..而坐:四、从结构位置入手进行推断1、(益州)民殷.国富:富足。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没有学问的平民百姓。
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4、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强化训练】推断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的含义。
1、欧阳公二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而教之:2、居一岁,入觐.,卒于京:3、中山先生主唱.三民主义:4、命李佑、李忠帅.兵三千为先锋:5、平原三月花.者,深山中四月花.: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7、世事混乱,以致忠不被用,贤不被以.:8、通五经,贯.六艺:【拓展延伸】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郑板桥开仓济民郑板桥曾任范县令,案无留牍,爱民如子。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板桥开仓赈济,或阻之,板桥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我任.之()(2)去.任之日()(3)上有谴.()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教案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能正确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含义。
3.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够独立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方法准确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学会推断。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文言文阅读材料。
2. 课件:教学PPT。
3. 练习题:设计一些含有未知实词含义的文言文句子,供学生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复习已学的文言实词知识1.2 提问:在学习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2. 讲解文言实词推断方法2.1 方法一:语境分析法2.1.1 解释:根据句子中的其他词语和语境来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
2.1.2 例句: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理解方法。
2.2 方法二:词性分析法2.2.1 解释:根据实词的词性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来推断其含义。
2.2.2 例句: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理解方法。
2.3 方法三:语法分析法2.3.1 解释:根据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来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
2.3.2 例句: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理解方法。
2.4 方法四:成语印证法2.4.1 解释:利用成语中的实词含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含义。
2.4.2 例句: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理解方法。
2.5 方法五:课文迁移法2.5.1 解释:利用已学过的课文中的实词含义来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
2.5.2 例句: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理解方法。
3. 课堂练习3.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2 提醒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善于运用这些方法来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
4.3 鼓励学生课后多阅读文言文,提高阅读能力。
六、教学拓展1. 介绍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推断技巧,如:对称推断法、联想推断法、对比推断法等。
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及推断方法教案教学目标:1 在特定语境中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 指导解题方法,学会知识迁移教学过程一考点阐释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常用但常错的实词(名、动、形、数、量词)在文中:在语境中理解实词的含义二指导解题方法例题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世为著姓。
祖父堪,蜀郡太守。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文多,故不载。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A衡少善属文属:写作B遂通《五经》,贯六艺贯:学习C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拟:仿照D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认为……奇属:shǔ名词类,辈. 例:《过秦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动词隶属,归属.《滕王阁序》时为九月,序属三秋zhǔ动词连接.《屈原列传》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写作. 《屈原列传》屈原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动词劝酒《赤壁赋》举酒属客奇:认为……奇词类的活用的考查也比较常见,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例,吾妻之美我者语境分析法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但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 ,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含义。
实际上这里要求考生具备的是一种根据上下文推断词语含义的能力,在推断的过程中始终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贯:精通语法结构推断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一般从谓语的位置上判断较多。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活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断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文言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升文言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文实词推断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准确理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讲解实词推断方法。
2.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词的含义。
3. 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实词推断方法。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文言文实词推断的相关案例。
2. 准备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言文实词推断的重要性。
2. 讲解实词推断方法:a. 语境分析法:根据句子结构和上下文来推断实词意义。
b. 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实词意义。
c. 邻字帮助法:通过邻近字的含义来推断实词意义。
d. 成语联想法:运用成语中的实词意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意义。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答练习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实词推断方法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语境、语法、邻字和成语的运用。
6. 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实词推断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词推断方法、分析实例和课堂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了文言文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词的含义,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要加强练习,使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古代文化知识:讲解古代职官、地理、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实词。
2. 介绍古代诗词:通过学习古代诗词,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提高文言文素养。
七、教学实践1. 安排文言文阅读课:让学生阅读篇幅较长的文言文,运用所学实词推断方法,理解文章内容。
2. 组织文言文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言文表达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实词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3.能够运用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正确理解文言文。
二、教学内容1.文言实词的概念和特点;2.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3.文言实词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文言实词的概念和特点1.什么是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2.文言实词的特点文言实词的特点有以下几点:•词义稳定,不易改变;•用法规范,不易混淆;•语义丰富,含义深刻。
2.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从上下文推断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典故、典型、比喻等修辞手法,需要通过上下文来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例如:“夫人之相,与之俱出,入则安之,出则顾之,言则以之鼓之。
”(《论语·卫灵公》)其中,“夫人”指的是孔子的妻子,而“相”则是指“陪伴”的意思。
2.从词形推断文言实词的词形往往能够反映出其含义,需要通过词形来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例如:“夫人之躬,不为大妇人。
”(《论语·卫灵公》)其中,“躬”字的上面是“身”字,下面是“龙”字,表示“身体弯曲,像龙一样”,因此,“躬”字的含义是“谦恭、恭敬”。
3.从词义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往往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通过词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例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里仁》)其中,“戒”字的含义是“警惕、提醒”,与现代汉语中的“戒烟、戒酒”等含义不同。
3. 文言实词的应用1.词义辨析文言实词的词义往往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通过推断来正确理解。
例如:“君子不器。
”(《论语·卫灵公》)其中,“器”字的含义是“器重、看重”,因此,“君子不器”指的是“君子不看重外表”。
2.语法分析文言实词的语法结构往往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通过推断来正确理解。
例如:“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语境推断词语含义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常见文言实词的识别与理解。
2. 语境推断词语含义的方法。
3. 练习与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提高阅读能力。
2. 难点:学会通过语境推断词语含义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及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3. 练习法: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文言文阅读篇目。
2. 教具:多媒体设备。
3. 参考资料:文言实词词典、相关学术资料。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实词,巩固记忆。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二、讲解常见文言实词(15分钟)1. 举例讲解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和含义。
2. 强调重点词语,提醒学生注意。
三、语境推断词语含义(15分钟)1. 提供几个含有重点词语的文言文段落。
2. 引导学生通过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
3. 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四、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校对答案,讲解错误原因。
3. 针对学生错误,进行针对性辅导。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拓展文言文阅读范围。
3.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常见文言实词、语境推断词语含义、练习与巩固等环节,提高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六、教学案例分析1. 选取几个含有重点文言实词的文言文段落。
2. 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尝试推断出词语的含义。
3. 分析推断过程中的难点和困惑,共同讨论解决。
文言实词推断识记教案

《利用字形推断识记文言文实词词义》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借助字形进行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方法。
2.分类识记120个实词以外的,高考卷中经常出现的十个实词的常见词义。
教学重点:掌握借助字形推断词义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字形与词义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PPT课件、讲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朱熹先生曾经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读书需要灵动的思维,高三复习也是这样。
前一阶段,我们通过识记、练习系统学习了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
现在大家已经能够大致读懂文言文。
但是,我们在考试“过招”的时候,经常会发现一些熟悉的陌生面孔——经常出现,却不在重点掌握的实词之列的词。
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些拦路虎。
二、展示学习目标1.掌握借助字形进行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方法。
2.分类识记120个实词以外的,高考卷中经常出现的十个实词的常见词义。
三、讲授新课1.通过分析金文、小篆、楷书的字形说明“走”的本义是“跑”,而不是走。
从而得出启发:可以根据汉字形体推断和识记实词词义。
现代我们能见到的百分之八十都是形声字。
形声字的形旁体现了词义的大类。
2.讲一个笑话,明确“琵琶”和“枇杷”都是形声字。
“枇杷”从木,所以和植物有关,而“琵琶”从珡,所以和乐器有关。
3.“糸”为象形字,简化为“纟”。
本义它为“蚕丝”。
凡由“糸”组成的字大都与“丝”及“织”的行为有关。
课内相关句子:(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组:绳子(2)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栓住人从高处往下放(3)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缦:丝织品练习考卷中相关的句子:(1)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
(85)缗: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也指成串的钱,一千文为一缗。
(2)甫十岁孤,故吏归千缣賵之,已能让不受。
(河北衡水中学2016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缣:双丝的细绢。
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把握及其解题方法(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把握及其解题方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及其在句子中的运用。
2. 培养学生通过语境、语法等方法猜测和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解题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及其在句子中的运用。
2. 难点:通过语境、语法等方法猜测和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及其解题方法。
2. 运用举例法,分析句子中实词的用法。
3. 采用互动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文言文材料,用于讲解和练习。
2. 准备PPT,展示实词词义及其解题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言文实词词义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及其在句子中的运用,引导学生理解实词的用法。
3. 举例:分析句子中实词的用法,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实词词义。
4.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实词词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词义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实词词义接龙游戏目的:通过游戏,巩固所学实词词义,提高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
方法:学生分组进行接龙,每组派一名代表轮流说一个实词,下一个实词的词义必须以前一个实词的词尾开头。
2. 活动二:文言文实词词义猜谜大赛目的:培养学生通过语境、语法等方法猜测和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
方法:教师准备一些关于实词词义的谜语,学生分组进行竞猜,答对最多的小组获胜。
七、教学反馈与评价1. 课堂反馈:教师通过课堂提问、练习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词义的理解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文言文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实词词义解题方法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教案)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教案)教学目标培养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水平。
教学内容与步骤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关键是读懂原文,准确地把握文意,而能读懂原文的最重要的条件是能正确理解文中实词的意义。
鉴于此,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对学好文言文和应试都大有裨益。
一、例题:1、贫民虽平价不能籴。
2、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祉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解析:会意字,上为入,下为米,整合可知。
解答:籴——买进粮食联想:粜——卖出粮食启示:汉字的形旁与字义有关再如:(1)用贝字作偏旁的字:购例:穷饿无聊,追购又急﹙购:悬赏捉拿﹚结论:用贝作偏旁的字大都与钱财有关用糸作偏旁的字:缢绡缒例句:自缢于庭树《孔雀东南飞》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退秦师》结论:用糸作偏旁的字大都与绳索、丝织品有关。
.用王作偏旁的字:瑾瑜璐例句:.何故怀瑾握瑜《屈原列传》﹙瑾、瑜:美玉,此处比喻美好品格﹚.被明月兮佩宝璐《涉江》﹙璐:美玉﹚结论: 用王作偏旁的字大都与美玉有关。
补充: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钅(金)、木、氵(水)、(火)、土——与五行有关;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与兵器有关;马、牛、羊、豕、犭、鸟、虫——与动物有关;辶(走)、彳(行)、(心)、(言)——与人的行为有关。
其它:禾----五谷、皿----器具、宀----房舍、冖----笼罩、求----毛皮、歹----死亡、月----肉、页----首、目-----眼、尸----身体、隹(zhu )----鸟雀......二、例题:金就砺则利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生而眇者不识日解析:从字形入手砺,石旁。
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据上下词意金和利可知,砺:磨刀石。
昳,从日,有光,形貌及丽,昳可以理解为光彩。
眇,从目从少,下文不识日,可推知为眼盲。
归纳:以形推义,语境汉字中的形声字占90%以上,大都可以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其词义(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形旁为之,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
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这里的文意不符。
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我们能够从汉字的字形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送东阳马生序》中写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苦时说: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能否理解该句的关键是对怠字的掌握程度。
据造字法我们可知,怠是个形声字,从心台声。
其形旁心,本义为心脏。
从心的字的含义大多与人的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及人的道德品质有关。
知道了这些。
再手指不可屈伸一语和弗等词语,可推断出这里怠的含义是由本义怠慢、轻慢引申出来懈怠的意思。
再如《赤壁之战》中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句中的引,是会意字,从弓丨,其本义是拉开弓。
这里若讲成拉开弓显然不通。
如果能初一交战,操军不利这一句(即:一开始交战,曹军的军队失利),其意思就显豁了:像拉开弓一样把军队拉开;但因为是失利,所以不可能向前拉,只能向后拉。
由于向后拉,再一联想,当然是后退退却了。
三、例题:韦编三绝忽然抚尺一下,响毕绝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以为妙绝佛印绝类弥勒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提示:从语法结构关系(句子成分)分析分析示范:断绝主语响;毕修饰绝,状语;绝当是谓语,动词,译为停止与世隔绝的到了极点非常渡过例题烟涛微茫信难求楚王贪而信张仪信义著于四海解析:修饰谓语难求,作状语。
意为实在信张仪是一个动宾结构,因而推断信作相信讲信义是句中主语,推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归纳:上下文,作语法分析即审察该实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以此来推断其意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烟涛微茫信难求的信字,通过对语法结构的分析,可知它是用来修饰谓语难求的,显然是作状语。
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来充当,结合语境可推断出信字是的确实在(副词)的意思。
又如2000年全国高考卷第11题,要求判断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题面C项自放驴,取樵炊爨中的樵,给定的解释是打柴。
樵固然有打柴的意思,但它在句中已作了动词谓语取的宾语,而取在这里是砍打的意思,若再将樵释为打柴岂不扦格不通了?练习:1、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2000年全国)樵作动词取的宾语,当为名词,解释成动词打柴错误。
2、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
雨雪:下雪。
(2001年春季)雨雪是两个名词连用,雨活用作动词,雨雪即下雪。
3、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2004湖南)和接代词宾语之,当为谓语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和应为应和。
4、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吏事当为名词,作宾语,不修饰闲,表明闲为动词,故错。
当通娴,意为娴熟。
5、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辩:辩驳多当为谓语(可山多石,少土),辩处于宾语位置,不是动词,当解释为名词,辩才。
三、例题: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六国论》(族字义同灭字,消灭)4、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精通)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选择、选拔)6、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谏太宗十思疏》(谨慎)归纳:上下句,作结构推断(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
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再如: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列传》)。
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
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练习:1、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可矜怜。
顽鲁的释义提供了四个选项: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蠢笨。
解析:句中顽鲁对贤俊,贤俊是贤能而有才智的意思,那么顽鲁自然是愚昧而蠢笨了。
2、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
行旅:旅行,游览解析:行旅与人物处于对应位置,借助人物可推知行旅当为名词,故错。
四、例题:人古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联想:第一册《劝学》(蚯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答案:用——因为启示:联想教材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如果平时熟读课文,并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实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根据课文中类似的例句来解释有关实词的含义,找到正确答案的可能性也就非常大。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
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
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给的义项是:北—指败逃者。
依据《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人、北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断答案也是正确的。
2001年第11题:C.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视。
乘被解释为巡视,不合情理。
因为老弱女子是平民百姓,根本不可能像官员们那样去巡视。
《涉江》中乘鄂渚而反顾兮的乘是登上的意思。
按登上之意来解释乘,让老弱女子登上城墙,与前面故意令甲卒皆伏相互呼应,这正是主人公田单用来麻痹敌人的一条计策,与文意完全相符。
练习:1、2004年全国(黑龙江、吉林):岁凶,汝旁诸县多盗凶:不吉利联想:《齐桓、晋文之事》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凶——庄稼收成不好2、2004年福建: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用事:凭感情用事联想:《触龙说赵太后》赵太后信用用事,秦急攻之用事——掌权,实施变法改革3、2005年湖北: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鄙:粗俗联想: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边境)越国以鄙远《烛之五退秦师》(把……当作边境)鄙:边境五、例题: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不速之客,招致,招引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日薄西山,接近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出类拔萃,超出启示:联想成语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拔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抽出、拔出,二是高出、超出,其义项可分别见于成语拔苗助长、出类拔萃。
攻取义是由拔出义作了引申而来的,古时攻城必拔敌方军旗,拔下军旗即为攻取,再考虑上下文的语境,也可推断解释为被攻取是正确的。
又如1997年全国高考卷第12题,A项善才绳之中的绳字,该项给定的解释是捆绑,这个解释是否正确呢?如果我们能联想到成语绳之以法这个成语中的绳指准绳这里有制裁的意思,便可推测到善才绳之中的绳也是这个意思。
便可断定该项作捆绑讲是不正确的。
该题B项先涕泣不自胜中的胜,解释为控制,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联想一些带胜的成语。
如喜不自胜不胜其烦不胜枚举中的胜是尽的意思,都不是控制的意思,由此可推知控制是不正确的。
练习:1、1997年全国卷:善才绳之绳:捆绑绳之以法绳,制裁,依法处置2、1995年全国卷:在官清恪,未尝闻私恪,廉洁恪守不渝恪,谨慎而恭敬3、2004年高考辽宁卷:敌见,惊退。
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韩轨遂投城遁走投,投奔投笔从戎投,扔掉,舍弃。
启示:结合语境,纵横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例如:(1996年全国高考题)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题目中给的词义是:贾祸—消除祸患。
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错误的。
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
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
文段阅读(一)余病痞(肚子里生的硬块)且悸,谒医视之,曰:椎伏神(中药名,外形像竽)为宜。
明日,买诸市,烹而饵之,病加甚,召医而尤其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