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

合集下载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教案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教案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能正确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含义。

3.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够独立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方法准确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学会推断。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文言文阅读材料。

2. 课件:教学PPT。

3. 练习题:设计一些含有未知实词含义的文言文句子,供学生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复习已学的文言实词知识1.2 提问:在学习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2. 讲解文言实词推断方法2.1 方法一:语境分析法2.1.1 解释:根据句子中的其他词语和语境来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

2.1.2 例句: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理解方法。

2.2 方法二:词性分析法2.2.1 解释:根据实词的词性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来推断其含义。

2.2.2 例句: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理解方法。

2.3 方法三:语法分析法2.3.1 解释:根据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来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

2.3.2 例句: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理解方法。

2.4 方法四:成语印证法2.4.1 解释:利用成语中的实词含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含义。

2.4.2 例句: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理解方法。

2.5 方法五:课文迁移法2.5.1 解释:利用已学过的课文中的实词含义来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

2.5.2 例句: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理解方法。

3. 课堂练习3.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2 提醒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善于运用这些方法来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

4.3 鼓励学生课后多阅读文言文,提高阅读能力。

六、教学拓展1. 介绍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推断技巧,如:对称推断法、联想推断法、对比推断法等。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学生能够推断出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教学方法讲练议结合、学生合作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导入文言实词的把握对文言文阅读至关重要,如果能把一篇文言文中的实词全部疏通的话,那这篇文章你就读懂了百分之七八十。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呢?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诵读,形成良好的语感;另一方面我们要多做积累,充实我们的知识储备库。

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还有一些能帮助我们判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一)完成练习,探究方法1.安排学生分组阅读下列文段,完成练习。

(一)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桓公怒,欲倍其约。

管仲曰:“不可。

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A.以勇力事鲁庄公事:侍奉B.乃献遂邑之地以和和:和平C.北面就群臣之位就:靠近,引申为“回到”D.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亡:丢失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胁迫君其图之考虑曹沫投其匕首丢下桓公怒,欲倍其约通“背”,背叛(二)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

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

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

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文言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升文言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文实词推断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准确理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讲解实词推断方法。

2.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词的含义。

3. 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实词推断方法。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文言文实词推断的相关案例。

2. 准备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言文实词推断的重要性。

2. 讲解实词推断方法:a. 语境分析法:根据句子结构和上下文来推断实词意义。

b. 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实词意义。

c. 邻字帮助法:通过邻近字的含义来推断实词意义。

d. 成语联想法:运用成语中的实词意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意义。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答练习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实词推断方法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语境、语法、邻字和成语的运用。

6. 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实词推断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词推断方法、分析实例和课堂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了文言文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词的含义,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要加强练习,使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古代文化知识:讲解古代职官、地理、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实词。

2. 介绍古代诗词:通过学习古代诗词,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提高文言文素养。

七、教学实践1. 安排文言文阅读课:让学生阅读篇幅较长的文言文,运用所学实词推断方法,理解文章内容。

2. 组织文言文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言文表达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实词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3.能够运用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正确理解文言文。

二、教学内容1.文言实词的概念和特点;2.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3.文言实词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文言实词的概念和特点1.什么是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2.文言实词的特点文言实词的特点有以下几点:•词义稳定,不易改变;•用法规范,不易混淆;•语义丰富,含义深刻。

2.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从上下文推断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典故、典型、比喻等修辞手法,需要通过上下文来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例如:“夫人之相,与之俱出,入则安之,出则顾之,言则以之鼓之。

”(《论语·卫灵公》)其中,“夫人”指的是孔子的妻子,而“相”则是指“陪伴”的意思。

2.从词形推断文言实词的词形往往能够反映出其含义,需要通过词形来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例如:“夫人之躬,不为大妇人。

”(《论语·卫灵公》)其中,“躬”字的上面是“身”字,下面是“龙”字,表示“身体弯曲,像龙一样”,因此,“躬”字的含义是“谦恭、恭敬”。

3.从词义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往往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通过词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例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里仁》)其中,“戒”字的含义是“警惕、提醒”,与现代汉语中的“戒烟、戒酒”等含义不同。

3. 文言实词的应用1.词义辨析文言实词的词义往往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通过推断来正确理解。

例如:“君子不器。

”(《论语·卫灵公》)其中,“器”字的含义是“器重、看重”,因此,“君子不器”指的是“君子不看重外表”。

2.语法分析文言实词的语法结构往往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通过推断来正确理解。

例如:“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
2. 文言文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a. 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线索推断实词意义。
b. 语法分析法:根据句子结构、词性等信息推断实词。
c. 常识运用法:运用生活常识、历史知识等推断实词。
d. 词义引申法:根据实词的本义,推断其在文中的引申义。
3. 典型例句分析:分析含有实词的典型例句,讲解实词推断的过程和方法。
十四、教学反馈
向学生提供教学反馈,告诉他们他们在文言文实词推断学习中的表现和进步。指出他们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鼓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继续努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与他们进行互动交流,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十五、教学资源补充
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可以提供一些补充材料,如相关的文章、视频、练习题等。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言文实词推断的知识和方法,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实践经验。鼓励学生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6. 总结讲解:总结实词推断的方法和技巧,强调灵活运用。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关注学生在实词推断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在后续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词推断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他们在学习文言文实词推断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
十二、教学改进
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适合学生的水平。
2. 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针对他们在实词推断中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指导。
3. 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际阅读中运用实词推断方法,增强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一些常见的实词推断方法。

2. 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速度。

3.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实词推断方法,自主解读文言文。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实词推断的定义及重要性。

2. 常见实词推断方法的学习与实践。

3. 实词推断在阅读文言文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文言文实词推断的方法。

2. 难点:如何运用实词推断方法准确理解文言文。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实词推断的定义、方法及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言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实词推断方法。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实词推断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言文实词推断的定义及重要性。

2. 讲解实词推断方法:a. 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

b. 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推断词义。

c. 词义引申法:根据词的本义推断其在文中的引申义。

d. 词义推测法:根据常识、成语等推断词义。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文言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实词推断方法。

4.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实词推断方法。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实词推断在阅读文言文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运用实词推断方法,解读一篇文言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实词推断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他们对实词推断方法的运用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运用实词推断方法解读文言文的能力,检查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词推断方法。

2. 在案例分析环节,教师应提供充足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实词推断方法,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和指导,确保他们能够顺利掌握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法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法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实词推断法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实词推断法的掌握和运用。

2. 教学难点:文言实词推断法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实词推断法的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言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推断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推断法。

四、教学准备:1. 文言文实例:准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言文段落。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言实词推断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文言实词推断法的理论知识:介绍常见的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如上下文推断、成语推断、语法推断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文言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推断法进行实词推断。

4.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推断法,对给定的文言文段落进行实词推断。

5.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总结实词推断法的要点。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运用实词推断法阅读文言文,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实词推断能力。

要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还要注重课内外结合,让学生在课后继续运用实词推断法阅读文言文,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对比现代汉语和文言文在实词用法上的差异,加深对文言实词推断的理解。

2. 文化讲解:讲解文言实词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七、教学实践: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言文实词推断的案例,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2. 课堂展示:让学生选取一个文言文实例,展示如何运用实词推断法进行推断。

八、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文言实词推断法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阅读文言文的实词推断情况,评估学习效果。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
讨论、回答
在解题基础上归纳方法
引领学生了解文言实词重要性
学生思考探究
在解题基础上尝试归纳方法
(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释加点字
【文过饰非】
【求全责备】
【前倨后恭】
例题展示:讨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义
1、“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2、“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3、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讨论、回答
在解题基础上归纳方法
朗读短文
讨论、回答
在解题基础上归纳方法
思考、回答
学生思考探究
在解题基础上尝试归纳方法
学生思考探究
在解题基础上尝试归纳方法
学生思考探究
例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元帅右监军权济南府事权:暂管
B.犹皆坐罢免还乡里坐:判处
C.悉诬台臣罔上罔:迷惘
D.丞相以为忤己忤:违逆
方法四:语法分析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
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
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
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
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五)讨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
1、①擒率五百人宵济,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
感悟汉字的博大精深教学重点掌握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掌握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教具媒体多媒体一字形推断法二结构互解法三语境情理推断法四语法分析法五联想推断法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内容学生活动内容设计意图可编辑精品导入
课题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 学生能够推断出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教学方法讲练议结合、学生合作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导入文言实词的把握对文言文阅读至关重要,如果能把一篇文言文中的实词全部疏通的话,那这篇文章你就读懂了百分之七八十。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呢?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诵读,形成良好的语感;另一方面我们要多做积累,充实我们的知识储备库。

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还有一些能帮助我们判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一)完成练习,探究方法1. 安排学生分组阅读下列文段,完成练习。

(一)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桓公怒,欲倍其约。

管仲曰:“不可。

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1.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 以勇力事鲁庄公事:侍奉B. 乃献遂邑之地以和和:和平C. 北面就群臣之位就:靠近,引申为“回到”D. 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亡:丢失2.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胁迫君其图之考虑曹沫投其匕首丢下桓公怒,欲倍其约通“背”,背叛(二)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

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

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

”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

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于此人,不足久矣。

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

”其见抑也如此。

衣冠之士,并皆忌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

”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

——节选自宋孙光宪《北梦琐言》,有删改。

3.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章冠世,不跻大位跻:晋升 B.累有相示相:动作偏指一方,指“我”C.既启之而复卷之启:启发D.其见抑也如此见:表被动4.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别令收贮,然未一披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箱子;尘埃有学士才,非宰臣器才能为时所排排斥(三)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

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

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

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

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

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

”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

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

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

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

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

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选自后汉书《仲长统传》5.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 与交友者多异之异:认为……与众不同 B. 访以当时之事访:访问C. 统遂去之去:离开D. 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卜:选择6.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统过干,干善待遇对待干雅自多,不纳其言向来不矜小节注重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赴任,就职(四)晋侯觞客于柳溪,命其子婿驰射。

婿佳少年也,跨蹑柳行中,胜气轩然舞于颜间。

万首聚观,若果能命中而又搏取之者。

已而乐作,一射而矢堕,再而贯马耳之左。

马负痛而轶,人与弓矢俱坠。

左右奔救,虽支体不废,而内若有损焉。

晋侯不乐,谢客,客有自下座进者,曰:“射也,技也,而有道焉,不得于心而至焉者无有也。

何谓得之于心?马也,弓矢也,身也,的也,四者相为一,的虽虱之微,将若车轮①焉,求之不中,不可得也。

不得心则不然,身一,马一,弓矢一,而的又为一,身不暇骑,骑不暇彀②,彀不暇的,以是求中于奔驶之下,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走③非有得于射也,顾尝学焉。

敢请外厩之下驷,以卒贤主人之欢,何如?”晋侯不许。

顾谓所私曰:“一马百金,一放足百里,衔策在汝手,吾安所追汝矣。

”竟罢酒。

元子闻之曰:天下事可见矣!为之者无所知,知之者无以为,一以之败,一以之废,是可叹也。

作《射说》。

——元好问《射说》[注]①虱、车轮:纪昌学射,悬虱日日观望,当视虱如车轮,射技便大进。

②彀:拉弓。

③走:自称谦词。

7.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 再而贯马耳之左再:第二次B. 敢请外厩之下驷驷:马C. 以卒贤主人之欢卒:最终D. 天下事可见矣见:想见,料想8.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晋侯觞客于柳溪以酒款待马负痛而轶狂奔而的又为一箭靶衔策在汝手马嚼和马鞭2. 请各组同学上台板书答案,台下同学如有不同看法可上台进行修正。

3. 请上台的同学解释答案,具体是用什么方法或根据什么依据判定这些实词的含义。

并询问台下同学是否有不同的方法或依据。

4. 根据以上内容让学生们合作探究,请同学以以上练习为参照,归纳文言实词意义的推断方法。

参考:(1)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语境,比如上文练习中的“既启之而复卷之”,前文说到要看白居易的文章,开箱取文,后面又说将文章“卷”起来,可以判定此处“启”为“打开”之意。

方法阐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

语境包括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

内部语境: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外部语境: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2)联想迁移法:根据课内已学知识,比如可以根据《六国论》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判定“劫”为“胁迫”意,可以根据《陈情表》中“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判定“矜”为“注重”意,《张衡传》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判定“就”为“赴任就职”意。

方法阐释:高考所考查的实词,一般秉承“课外材料课内考”的原则,也就是说给我们的文段是课外的,但是考察的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已有知识举一反三,来确定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3)结构分析法:比如“有学士才,非宰臣器”中“器”在这样一个对称的结构中,很有可能和“才”的意义是一致的,所以,可以判定其为“才能”之意。

方法阐释: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在对称的句式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利用这一点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4)语法分析法:比如“衔策在汝手”中“衔策”在句中充当了主语,应该是个名词,再根据语境可以推断为“马嚼和马鞭”之意。

再如“觞”“卒”“和”都可以如此解释。

方法阐释: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

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以及词语的搭配,可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5)字形分析法:比如“统过干”中“过”字,可以根据其部首“辶”推断其与行走、行动有关,再根据语境可解释为“拜访”,上文中“盈其箱笥,没于尘坌”的“笥”“坌”,“敢请外厩之下驷”的“驷”都可以根据其部首作出解释。

方法阐释: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意思。

比如:“贝”与钱财有关;“田”与田地或耕作有关;“石”与石头或坚硬有关;“忄”与内心活动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饣”与食物或吃有关;“辶”与行走、行动有关;“刂”与刀或使用刀有关;(6)成语词语印证法:比如“曹沫投其匕首”中“投”字,可以联系我们平常了解的典故“投笔从戎”判定为“丢下”意。

与此类似的还有“披”可以联系“披览、披阅”,“器”可以联系“大器晚成”,“的”可以联系“有的放矢、一语破的”,这些都可以根据我们已有的知识储备迁移,解答出来。

方法阐释: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

成语以及一些常见的词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

(7)邻词推断法:就是根据旁边的词来推断这个词的含义。

比如“盈其箱笥,没于尘坌”,可以根据“箱”和“尘”来解释“笥”和“坌”,又如“干善待遇”中,可以根据“待”字推断“遇”的含义。

方法阐释:古汉语中虽然单音节词居多,但是任然存在部分合成词,这些合成词往往是同义复词或是偏义复词,表达的意义往往是相同或是相对的,如果知道其中一个词的意义,那么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意义。

(8)通假代入法:比如“桓公怒,欲倍其约”中,“倍”可以联系其通假字“背”,作“背叛”解,很合乎语境;又如“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这里的“支”很明显应通“肢体”的“肢”字。

方法阐释:文言文中有许多通假字,有时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是相同或是相近的,有时通假字与本字的字形存在相似处,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我们可以结合语境运用声旁或字形找到通假关系,去推断词义。

(二)练习提升,归纳以上方法所适用的条件。

请同学分组(具体为1-3题第一小组,4-6题第二小组,7-9题第三小组,10-12题第四小组,13-14题第五小组,15-17题第六小组,18-20题第七小组,21-22题第八小组,23题第九小组)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看看可以运用哪些推断方法。

并思考一下,运用某一类推断方法时,这些实词有什么特点吗?也就是说,当考察的实词有什么特点或处于什么情况下时,我们可以适用某一类推断方法。

1. 岁凶,汝(汝颖,地名)旁诸县多盗。

2.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 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以上可以运用联想迁移法。

联系课内的“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行岁四年,舅夺母志”“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可以得出解释。

当考察的实词是课内曾经出现过的词语时,可以考虑是否就是课文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一起判断。

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一定要非常熟悉)4.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5. 至七月,乃扶病入觐6. 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以上可以运用字形推断法。

“造”的义符为“辶”,我们现在也有“造访”一词,联系下文可以考虑为“去、往”;“觐”的义符为“见”,我们现在也有“觐见”一词,可以考虑为“拜见”;“籴”为会意字,根据字形可以推断为“购买粮食”。

当考察的实词字形特征非常鲜明时,是形声字或会意字时,可以考虑运用字形分析法,根据其形旁或部分的字义解释该词)7.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8.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