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之夭夭》的读后感2

合集下载

浅论《桃之夭夭》中郁晓秋顽强的生命力

浅论《桃之夭夭》中郁晓秋顽强的生命力

浅论《桃之夭夭》中郁晓秋顽强的生命力《桃之夭夭》是一首富有旋律性和抒情性的古代诗歌作品,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所作,描写了桃花盛开的美景和桃花林中的幸福生活。

然而,在这首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位女子郁晓秋的顽强生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力量。

在《桃之夭夭》中,郁晓秋是诗人的精神领袖和代表,她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让人深受感召。

作品中实际上已经揭示出了她的一些经历和生活态度,在描写桃花林的美景时,诗句中也隐含着一些显然的暗示:“往来行径人,晚翠接荒城;”这句话看似是在表述桃花林中人们的活动,但是细节中却隐藏着郁晓秋不畏寒冬和艰苦生活的决心。

她并没有放弃,而是在这个荒凉的禁军港村中勤劳操劳,与自然相依相存,继续守护着自己的家园。

郁晓秋并没有享受到像《桃之夭夭》中所写的那样幸福美满的生活。

相反,诗句中也清晰表达出她的苦难和痛苦:“禁闼青苔臆,终南翠屏诡。

短亭病鹤哀,片月秋山邃。

”首先,她生长在禁军港村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这里环境恶劣,生活贫困,居住条件简陋,对于她的健康和心理健康影响巨大。

应该说她很有可能受到了很大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冲击和打击,但是在这样苦难的环境下,她却没有丧失信仰和意志,坚韧不拔地迎接生活的挑战,这种气质和品质在她的行为和言语中表露无疑。

其次,她身体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困扰也在作品中有所表述。

抒情诗的舞台是情感世界,其中表达的不仅涵盖美好,还可包容不那么美好的因素。

女子短亭病鹤哀,片月秋山邃这句话的内涵非常丰富,不仅是精神上的困扰和痛苦,还有身体上的难熬和苦痛。

但是,郁晓秋并没有被这些困扰和痛苦打垮,而是继续保持着她的坚定和顽强的意志,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综上所述,郁晓秋在《桃之夭夭》中体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仰,是一位非常令人钦佩的女性形象。

尽管她有着不如意的生活,但是她仍然坚信自己的身份和信仰,坚定地迎接生活的挑战,这样的品质和气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值得我们向她学习。

诗经桃夭的个人观后感范文

诗经桃夭的个人观后感范文

诗经桃夭的个人观后感范文诗经桃夭的个人观后感范文1此诗以比兴的手法充分写出了女子结婚以及婚后对她们美满家庭生活的愿望。

桃之夭夭同逃之夭夭的读音一样,但它们的意思却有着天壤之别,这也就产生了我对《桃夭》这首诗一点兴趣,其次对于当今时代出现重重离婚现象,更加吸引我的注意了。

第一段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把年轻女子比喻成桃花,桃花的绚丽多彩体现女子对于这次婚姻很是满意,笑开了花。

把美丽的女子比喻成桃花更加形象地地将女子的美丽给展现在读者的脑海里。

女子为何会对此次婚姻很满意?是因为女子愿意加到这家去,说明女子的梦中情人在这儿。

从这一段我想到这应该是在向往自由婚姻的吧。

在古代没有什么自由婚姻的概念,通常都是有一些个其他概念阻拦两队非常相爱的人,如门当户对类的。

非常相爱的两人却因某种条件而被拆散是一件多么痛心的事啊。

唐代诗人白居易从少年到青年一直与一位名叫湘灵的姑娘要好,可因母亲的不同意就这样分离了。

第二段的“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以桃树上结满硕大的果实体现家中儿孙满堂,吉祥之兆。

这一段描述出了我们中国古代多子多孙为幸福家庭的象征。

有“家和人兴百福至,儿孙绕膝花满堂”类的许许多多诗句。

这里应是对自由婚姻之后能够儿孙满堂的祝愿。

但由于现在人数过多的状况,我想现在的儿孙满堂是不太好的。

第三段“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以桃树上整整齐齐的叶子托出合家美满的情景。

这段体现婚后对合家欢乐,幸福美满的祝愿。

这段话使我想到了这种合家欢乐、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与当今许多因种.种原因分家家庭的对比。

当今结婚的大部分也算是自由婚恋,但又出现了大量离婚的现象,这是个心灰意冷的结果。

对于那些离婚的家庭,确实都是有种.种原因的,可不用分家总还是比较好的。

这一诗句不但可用于古代时对自由婚姻以及婚后和谐家庭的愿望,也可用于对当今婚后没有离婚的和谐共处的家庭的愿望。

愿此后所有婚姻越来越美满。

《逃之夭夭》读后感

《逃之夭夭》读后感

《逃之夭夭》读后感当我拿起《逃之夭夭》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到它会给我带来如此多的思考和感悟。

这本书以一个平凡的故事为载体,却传达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作者构建的世界中,与主人公一同经历着种种挫折和磨难,感受着生活的无常和残酷。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小人物,他的生活并不出彩,甚至可以说是平淡无奇。

然而,正是在这种平凡中,他却展现出了坚韧和勇气。

在逆境中,他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了奋起反抗,努力逃离困境。

这种乐观向上的态度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思考人生的意义。

通过主人公的经历,作者向我们展示了现实社会的残酷和不公。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注定要受到压迫和欺凌,他们的命运似乎早已注定。

然而,主人公的坚持和努力告诉我们,即使生活再艰难,也不能放弃希望和信念。

只有不断奋斗,才能改变命运,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除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这本书还让我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追求。

在追逐名利和金钱的社会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内心的声音,迷失了自己的初心。

主人公在逃亡的过程中,不断回顾自己的人生,思考着自己的选择。

他发现,真正重要的并不是物质的享受,而是内心的宁静和追求。

这种思考让我深深触动,也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总的来说,《逃之夭夭》是一本充满哲理和情感的好书。

通过主人公的经历,作者向我们展示了生活的真相和人性的复杂。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往往被物欲和功利所迷惑,忘记了最初的梦想和初衷。

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的追求和价值观。

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能够保持一颗纯真的心灵,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愿我们都能够像主人公一样,勇敢地追逐自己的梦想,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桃之夭夭读后感范文

桃之夭夭读后感范文

桃之夭夭读后感范文第一篇:桃之夭夭当代作家王安忆的作品中,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长恨歌》了,然而我却更喜欢她的长篇小说《桃之夭夭》。

书名使我很容易地联想到了《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诗句来,我被书中那个温暖坚强的女子感动了。

全书共分五章,每一章都引用了一句古诗,如“梨花一枝春带雨”“新剥珍珠豆蔻仁”读起来颇有安意如的感觉。

这部小说讲的是一个生命形式宛如桃花的女子郁晓秋从出生、成长、恋爱到中年不顾周围冷眼,像野草一样用旺盛的生命力顽强地灼灼其华。

先说她的母亲,全书用了一章来介绍,她是一个滑稽演员,嫁给了那个梨花影中的清秀少年郁子涵。

由于好吃引起的挪用公款,郁子涵被判刑了十年,两人离婚。

半年之后招人非议地生下了私生女儿郁晓秋。

在家里,母亲对她非打则骂,同父异母的哥姐对她特别冷淡。

因为身体发育早,很小就凸现出女人的味道,加上身世离奇,很多男孩子给他起外号“猫眼”“西施”。

在学校的时候,男生呢,明明受了她吸引,因为世俗偏见却要做得像鄙夷她;女生呢,想做她那样做不成,就改成不屑为伍。

她那充满青春气息的美丽和刺眼的“不安分”引来了周围人的排斥。

文革期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她被下放到农村,在一群哭得东倒西歪的女生中间,只有她不哭。

在这时,她也遇到了懂她欣赏她的何民伟。

回城之后,她的爱情并不顺利,一系列的阻挠,何民伟的变心以及听信那些身世和风骚传言,然后就分手了。

在这样的感情变故里,我们感受到的是她的失落,而不是绝望。

哥哥入狱,姐姐难产,母亲精神也垮了下来,婴儿需要照顾,这个家也依赖她。

她每一步都那么踏实,带给人灼灼的温暖。

后来家里安排她嫁给姐夫,从没有爱情基础到相濡以沫,那是怎样一条艰难而又纯净的人生道路啊!就像小说结尾写的那样:“就像花,尽力绽开后,花瓣落下,结成果子。

外部平息了灿烂的景象,流于平常,内部则在充满,充满,充满,再以种另外的肉眼不可见的形式,向外散布,惠及她的周围。

”这不正是《诗经》中所赞扬的“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吗?我想这大概也是王安忆给小说命名《桃之夭夭》的原因吧。

《桃之夭夭》的读后感2

《桃之夭夭》的读后感2

《桃之夭夭》的读后感2《桃之夭夭》的读后感2提要:性格决定命运,小说作者可能就是要说,在如此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就应该以简单平和向善的心去感恩资料来自《桃之夭夭》的读后感2作者:钱燕萍性格决定命运----赏析王安忆《桃之夭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经。

桃夭》《桃之夭夭》是王安忆2003年完成的一部作品,其名取自《诗经·国风·周南》中的《桃夭》一篇,是贺新婚歌,也即送新嫁娘歌。

通篇以红灿灿的桃花、丰满鲜美的桃实、青葱茂盛的桃叶来比对新婚夫妇美好的青春,并祝福他们的爱情象桃花般绚丽,桃树般长青。

而“桃之夭夭”则是被反复咏叹的一句,既比喻新娘的美丽,又比喻新婚的幸福,作者以此为题,也就奠定了整部作品的基调,参照《桃夭》的具体诗句也能够看出小说“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圆满结局。

小说首先写的是女演员笑明明,然后引出主角笑明明之女郁晓秋从出生到结婚生子的人生故事。

其中少女的成长是主题,在这过程中,少女必须不走歧路,少走弯路,在众人目光对于自己身体的审视下走上“宜其家人”的道路。

在从建国到文革后这以一大的背景下,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小说中,作者不断强调郁晓秋之所以能走上如此完满的道路,是因为她的“择善”之心。

“她似乎天生信赖人生,其实不是无端,她是择善,就不信会有太恶。

这股乐天劲使她的混沌变得光明,而不是晦暗。

”同时,整部作品对于俩母女热情、仗义、乐天的性格不吝赞扬之情。

瑞士着名心理学家荣格说过:“性格决定命运。

”这样的结论也正体现在《桃之夭夭》这部小说里,正是因为郁晓秋善良与择善的品性让她最终收获幸福。

这部小说的一大新颖之处就是每一章都以一句描写花的古诗为题,独具匠心。

王安忆说,这些都是她用心翻书找出来的。

如果把原诗一首首调出来看,便能发现与小说故事的发展脉络是相吻合的。

第一章为“梨花一枝春带雨”,这句诗出自白居易《长恨歌》。

诗经桃夭篇的读后感

诗经桃夭篇的读后感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人生不过一场场筵席,有聚有散。

聚时金樽美酒,觥筹交错;散时镜花水月繁花落尽,恍然醒悟后也不过是一场梦境。

人生一场,能陪着自己走到最后的有多少,筵席散后,留在主人身边的客人又有多少?
说到底,人最看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每一段旅程,都有不同的人陪伴,看夕阳西下,绮霞交映。

每一次相聚,都是久违的幸福。

每一次别离,何尝不曾心中苦涩……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阳春三月,桃花盛开,花海飘香,桃花林旁河水轻轻荡漾,万年不改,清风掀起层层粉浪,落英缤纷,飘花如雨。

二月花。

开在二月。

四年时光流转飞逝,已经快要离开了,这段旅程结束,别离的日子很快就要到来……
冻结的四年时光开放在二月,灼灼桃花盛放在三月。

幸福会延续,理想会继承,精神会发扬。

二月花谢了,三月桃花开。

也许因为离开会心酸,也许因为延续会幸福,也许因为发扬会放心。

幸福,久违。

浅论《桃之夭夭》中郁晓秋顽强的生命力

浅论《桃之夭夭》中郁晓秋顽强的生命力

浅论《桃之夭夭》中郁晓秋顽强的生命力《桃之夭夭》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一首诗歌,在这首诗歌中,描写了一个美丽而短暂的桃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生机。

而在这首诗歌背后,也有着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郁晓秋。

郁晓秋是红楼梦中的一个角色,她的人物形象也正是体现了桃花一般的生命力和顽强。

郁晓秋的故事发生在红楼梦的后期,她是贾府的丫鬟,因为良好的家庭背景和出色的容貌而备受宠爱。

命运却对她并不友善,她不得不面对种种的磨难和不公。

郁晓秋面对的是家族的不幸,贾府的衰落使得她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充满阴霾和沉重的环境中。

她的童年时光并不是快乐的,而是充满了对家族衰落的担忧和忧虑。

这既是她心灵上的伤痛,也是她内心顽强生命力的见证。

郁晓秋面对的是爱情的挫折,她一直深爱着贾政,却因为贾政的身份和地位而无法得到他的真心。

她不得不默默的忍受着这份无法得到回报的爱情,她的内心也许是痛苦和无助的,但她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用自己的顽强和坚韧来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

郁晓秋面对的是宿命的安排,她无法改变自己的出身和家族的命运,她只能接受这一切,默默的生活着。

她并没有沉沦而是选择了面对,选择了活下去,活出自己的精彩。

这种坚韧不屈的生命力正是桃花一般的顽强。

郁晓秋最终的命运也是充满着无奈和悲哀,她最终嫁给了贾政的弟弟贾珍,并为贾珍生下了孩子。

她的命运却是悲惨的,她不得不面对种种的折磨和不公,最终因为疾病而早逝。

她的生命或许是短暂的,但她的生命力却是顽强的。

郁晓秋的一生充满了挣扎和痛苦,但她并没有被命运打倒,相反,她选择了活着,选择了面对,并且用自己的顽强和坚韧赢得了尊重和敬佩。

她的生命力和顽强正是桃花一般的活力所在,她的形象也是红楼梦中最为生动和贴近生活的角色之一。

在《桃之夭夭》中,郁晓秋这个形象也是给人们强烈的生命力的感觉,她的一生虽然充满了困苦和不幸,但她仍然选择了坚持和活下去,这正是她所体现的生命的顽强和活力。

在红楼梦这样一个充满了沉重和悲哀的故事中,郁晓秋的形象也显得格外的鲜活和令人动容。

桃之夭夭格致读后感

桃之夭夭格致读后感

桃之夭夭格致读后感
这片文章是作者描写自己家窗前的一棵桃树,这棵桃树是父亲亲自种植和养护长大的,所以才能看见现在美景。

整篇文章都是在回忆的过程,本是一棵不适合生在东北的桃树在父亲的精心呵护之下每年桃花盛开,果实满树。

细腻的语言描述着父亲,这是对父亲的怀念,也是父亲对自己的爱。

其实本是应该开心的事情但是最后因为父亲的离世而变得悲伤,桃树其实就是代表着父亲,父亲的死去也让桃树离不开的他的命运,最后是感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之夭夭》的读后感2《桃之夭夭》的读后感2提要:性格决定命运,小说作者可能就是要说,在如此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就应该以简单平和向善的心去感恩资料来自《桃之夭夭》的读后感2作者:钱燕萍性格决定命运----赏析王安忆《桃之夭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经。

桃夭》《桃之夭夭》是王安忆2003年完成的一部作品,其名取自《诗经·国风·周南》中的《桃夭》一篇,是贺新婚歌,也即送新嫁娘歌。

通篇以红灿灿的桃花、丰满鲜美的桃实、青葱茂盛的桃叶来比对新婚夫妇美好的青春,并祝福他们的爱情象桃花般绚丽,桃树般长青。

而“桃之夭夭”则是被反复咏叹的一句,既比喻新娘的美丽,又比喻新婚的幸福,作者以此为题,也就奠定了整部作品的基调,参照《桃夭》的具体诗句也能够看出小说“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圆满结局。

小说首先写的是女演员笑明明,然后引出主角笑明明之女郁晓秋从出生到结婚生子的人生故事。

其中少女的成长是主题,在这过程中,少女必须不走歧路,少走弯路,在众人目光对于自己身体的审视下走上“宜其家人”的道路。

在从建国到文革后这以一大的背景下,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小说中,作者不断强调郁晓秋之所以能走上如此完满的道路,是因为她的“择善”之心。

“她似乎天生信赖人生,其实不是无端,她是择善,就不信会有太恶。

这股乐天劲使她的混沌变得光明,而不是晦暗。

”同时,整部作品对于俩母女热情、仗义、乐天的性格不吝赞扬之情。

瑞士着名心理学家荣格说过:“性格决定命运。

”这样的结论也正体现在《桃之夭夭》这部小说里,正是因为郁晓秋善良与择善的品性让她最终收获幸福。

这部小说的一大新颖之处就是每一章都以一句描写花的古诗为题,独具匠心。

王安忆说,这些都是她用心翻书找出来的。

如果把原诗一首首调出来看,便能发现与小说故事的发展脉络是相吻合的。

第一章为“梨花一枝春带雨”,这句诗出自白居易《长恨歌》。

一整章讲述的是笑明明作为演员的故事,写她遇到的人与事,如老大哥、郁子涵。

最后她与郁子涵成家,生下一对儿女,继而因郁子涵的不忠和他三反中牵连入狱而离婚,结尾处是笑明明招人非议地生下一个父亲身份不明的女儿,继而讲述以后的故事。

再回到章节的题目,“梨花带雨”原形容杨贵妃哭泣时的姿态。

后用以形容女子的娇美。

在这章当中自然是形容笑明明的美丽,全文一开始便写到“她长相是清丽的,疏眉淡眼,眼型很媚,细长的眼梢甩上去。

倒也不是吊眼,而是人称的丹凤眼,笑起来先弯下去,再挑起来。

嘴唇薄,上唇边略有些翘。

”直至后来笑明明的香港旅途受人追捧,所以将其比喻成“梨花带雨”是名副其实的。

而在白居易《长恨歌》里,原句完整是“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其后两句是“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由此确实能看出笑明明与郁子涵分离的命运发展。

第二章题为“新剥珍珠豆蔻仁”,取自元散曲《卖花声·香茶》,原句是“香茶细研片脑梅花粉,新剥珍珠豆蔻仁,依方修合凤团春。

醉魂清爽,舌尖香嫩,这孩儿那些风韵。

”写的正是十三岁前童年时期的郁晓秋,10岁左右的晓秋便已比同龄小孩发育快,于是针对晓秋的身世特点,市井小民将她身上显现出来的性别特质,用“风流”这两个字来命名。

但是“当她瞳仁慢慢从正面移到梢上时,就有一种风韵,一种孩子才有的风韵,完全不自知的美魅,天真的风情。

”这一时期的郁晓秋虽然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但因为年级还小,所以还是受到社会市井的优待,同时还享受了舞台,与玩伴们的友爱。

章末时,小玩伴本能的嫉妒之情结束了和晓秋的伙伴关系,这种类似的嫉妒之情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仍处处可见,这与晓秋本身的特质是分不开的,就如末尾写着“人和人就是不一样,有的人终身平淡无奇,有的人,极少数的人,却能生发出戏剧的光辉。

这也是一种天赋,天赋予他(她)们强烈的性格,从孩提时代起,就拉开帷幕,进入剧情。

”第三章“千朵万朵压枝低”,出自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这一时期的郁晓秋经历了组织宣传队、进入重点中学建立腰鼓队的事,随着她的成长,对她身体以及身世的议论愈加多了起来。

“她从小到大,就是浸润在这种暧昧的含义里。

随她的长大,这暧昧里面又注入了敌意。

”章题“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

“压枝低”中用十分贴切的“压”和“低”两个字生动,形象地描绘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

郁晓秋的美丽是越成长越逼人了。

后一句“留连戏蝶时时舞”。

“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

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

就像这一章描写郁晓秋的性别之美也是从身旁男女的议论中侧面体现出来的,如宣传队里弹琴的男生赤裸的自我批评的表白,和工宣队对15岁的晓秋用的“女人”这一形容词两件事,就能体现旁人的眼光中看出郁晓秋的女性之美。

第四章“豆棚篱落野花妖”摘自明散曲《花影集》,这出处并不好找,所以也只能猜测它的意思,整章写的是郁晓秋所在初中下乡劳动,以及随后毕业分配下乡的经历。

“豆棚、篱落、野花”都不是上海城市里的风景而是乡间景色,十六岁到二十出头的郁晓秋越发娇美,而在这段时间里,晓秋也遇到了她的初恋何民伟,开始是类似同性关系的相处,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各自为伴的朋友便相互喜欢。

这章里,描写何民伟千里北上探晓秋,以及后来两人单纯又浪漫的相处的一部分是全书难得的正面的描写郁晓秋幸福时光的部分。

章节结束处,郁晓秋也被母亲“捞回”上海,开始接下去的命运。

第五章“插髻烨烨牵牛花”摘自陆游《浣花女》,小说的最后一章,也是年岁跨度最大的一章。

从郁晓秋二十出头到她三十二岁的时光,小说故事中有关晓秋的变故也发生在这一章,她与何民伟甜蜜相处谈及婚嫁,却到头来无法挽回的分手。

晓秋的哥哥入狱,姐姐难产而死,留下一子,她无微不至、视如己出,在姐姐的婆家她竟得到了家庭的关怀,后又与姐夫结婚,再添一个女儿,“她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农妇,在自然的、室外的体力劳作和粗鲁的爱中长成,生活的。

”这时的郁晓秋在别人眼中和自己的感受中都是幸福的了。

“插髻烨烨牵牛花”一句就是写把牵牛花当作头饰插到发髻上,光彩烨烨,是一个农村妇女最朴素的打扮,也是最美的打扮。

从这明丽优美的形象中,透露出《浣花女》女主人公对于婚姻、同时又是对于生活的无限喜悦之情。

就如同中年郁晓秋的形象及感受一样。

郁晓秋是小说的主角,一出生便是遭人非议的,父亲姓甚名谁都不知道,她的一生基本没有体会过什么母爱与家庭温暖,一直生活在流言与嫉妒当中,同性的朋友没有,兄妹姐妹情谊也没体会过,虽说与何民伟好好爱过一场,但也不欢而散,后来当了姐夫的填房,过起了日子。

但这样一个命运实对于郁晓秋本人,倒也没有多大抱怨,一一忍受了下来,并衍生出自己的幸福。

“简直很难想象,在这样粗暴的对待中,还能存有多少自尊。

可郁晓秋就有,这也是她的强悍处,这强悍同是被粗暴的生活磨砺出来的。

因这粗暴里面,是有着充沛旺盛的元气。

”从作者的描写当中得知郁晓秋她经得起,就是因为她自尊。

这就是所谓的“性格决《桃之夭夭》的读后感2提要:性格决定命运,小说作者可能就是要说,在如此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就应该以简单平和向善的心去感恩资料来自定命运”了,在多舛的命途当中晓秋总是乐天的选择好的态度来面对,如对待自己“无父”的问题上,晓秋“从小没有父亲的长大,也不觉缺了什么,有了父亲,说不定打他的人又多了一个。

”“看过哥哥姐姐的父亲,更觉得父亲有没有都无所谓。

”与何民伟没有结果的一段,“但她也是满足的,已经觉得比她周遭的人都好了。

”“她就像那种石缝里的草,挤挤挨挨,没什么养分,却能钻出头,长出茎,某一时刻,还能开出些紫或黄的小花。

”郁晓秋是一个接近理想的人物,在挫境中坚强的成长起来,却出人意料地走出了一条艰难却纯净的人生道路,以泼辣而旺盛的生命力,顽强地“灼灼其华”,而这一切的能量就是源于她的自尊、单纯、热情、善良。

灼灼其华地闪烁着异常鲜亮的生命之光,让其他所有东西都黯然失色。

在整部小说中,对于情节起到重大作用的人不少于20个,但是其中有名有姓的却只有6个(笑明明、郁晓秋、郁子涵、何民伟、何民华、柯柯),其中“笑明明”这个名字还是一个艺名,只能算是半个。

在姓名的设置上,可以发现作者不到万不得已必须使用姓名的时候,绝不用姓名,如“老大哥”、“哥哥”、“姐姐”、“姐夫”、“余姚女人”、“宁波老太”等。

这其实可以归为小说角色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从他们身上能够看出当时社会的影子。

在这些人物当中,我最欣赏的是笑明明,其实从小说的刻画中不难看出她是不同时代不同命运的郁晓秋,无父的晓秋正是从母亲那继承了美丽与性格。

作者用一整章描写了笑明明,她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异类,有男子一样的豪情,敢闯敢拼,应招只身到香港,举目无亲,前途不明,但“她就是这么一个现实的人,并不怎么追究那永华电影公司是怎么回事。

追究又有何用?那几个人是骗子也罢,不是也罢,此时此地又于事何补!”笑明明同时还很仗义,对于迷恋自己但并无关系的郁子涵,“笑明明只是觉着他可怜,疼还疼不够。

因晓得邮路无有保证,所以将从香港回来后的积攒,统统交与他。

”笑明明是性情中人,郁子涵在后来突兀的闯进她的生活里,她毅然抛弃已筹备的婚事与他结婚,这样率性的女子终究太大意没有发现丈夫的不忠,但在结束关系的时候笑明明也斩的干干净净。

随后又不顾世俗眼光生下一个孩子。

变成母亲的笑明明不如第一章的角色来得正面,对郁晓秋的冷淡与打骂俨然让人觉得她成为了一个反面的形象,实际上,中年笑明明仍然是血性的人,在哥哥入狱时的一场痛哭和晓秋出嫁时用打骂表达不舍都能体现出来,“母亲不是伤感的人,总是要用凶悍来抵抗软弱。

”生命的磨练,笑明明也是一个无比坚强的人,这样的生命形态,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

小说中刻画的这两个相同的女性在最终的外貌上成为相似的模样,如郁晓秋,“在她的身上也再也找不出‘猫眼’、‘工场间西施’的样子。

”笑明明也是“眉眼是端正的,却很淡,所有那些娇俏的线条都平伏下去。

”两个女子都是妩媚的线条收紧了,因为面对命运坦然接受,只剩下岁月的端庄。

如最后一章“插髻烨烨牵牛花”的农妇,对生活感恩。

末尾也像诗句所出自的《浣花女》,成为一曲劳动的赞歌,幸福的赞歌,美的赞歌。

性格决定命运,小说作者可能就是要说,在如此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就应该以简单平和向善的心去感恩,终能收获幸福。

故事后的郁晓秋也一定会相夫教子,心怀幸福的在“宜其家人”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一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