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3)(含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布司马迁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
单于尝为书嫚①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
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
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陈胜等起。
于今创痍未瘳②”,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
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③。
至,留邸一月,见罢④。
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
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⑤郡,故特召君耳。
”(节选自《史记·季布乐布列传》)【注】①嫚:侮辱。
②瘳(chōu):(伤、病)痊愈。
③使酒将近:意思是,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
④见罢:意思是,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
⑤股肽: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单于/尝为书熳吕后B. 欲/以为御史大夫C. 上默/然惭D. 故/特召君耳(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是________②贤________③恐________(3)翻译文中画线词句。
①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②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4)概括选文所写的两件事,并说说季布的性格特点。
【答案】(1)C(2)这;才能;担心,害怕(3)①(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
②陛下因为一个人的赞誉就召见我,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让我离开。
(4)①匈奴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大恼,面对着樊哙的“勇猛”想要横扫匈奴,吕后欣慰至极,可是季布却义正言辞摆事实讲道理,勇敢指出樊哙的弊病。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心头赵汀生我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班主任,姓曹,四五十岁的样子,戴着副玳瑁眼镜,镜片形似鸡蛋,厚如陶瓷碗底,像有圈圈螺纹。
语文课若有偷看小人书做小动作的,不论在哪个角落,他总是先扶扶眼镜,注视片刻,轻咳几下,然后用教鞭敲着讲台,说:“这怎么行呢?”当时同学们大多有些怵他,背地里叫他“眼镜”。
我们班的自习课原本和其他班一样,没有老师,大家在教室里随意走动,交头接耳,很是自在。
后来“眼镜”将大半自习课用于自习语文,他总是坐在讲台旁批改作业,谁也不敢“轻举妄动”,教室里鸦雀无声,只有沙沙沙写字的声音。
一天下午,最后一节课是自习课,下课铃响后,曹老师从讲台旁站起来,扶了扶眼镜,压低嗓门说:“放学后我带同学们去游泳,会游泳的请举手。
”我们这个小山城溪河交错,深潭也很多,几乎每年都有学生在游泳时溺亡,老师和家长通常不许孩子去游泳。
但炎炎夏日里,游泳对孩子们,尤其小男孩,是极大的诱惑,常有人偷偷下河。
此刻,平日里颇为严厉古板的“眼镜”,竟要带大家去游泳,幸福来得实在有点意外。
教室里一下子喧嚣起来,那些预备下课后冲出去抢占乒乓球桌的男生,赶紧将攥在手里的自制光板球拍塞回书包。
选择去游泳的最后只有男生。
到得一处宽阔的河滩,曹老师叫我们站成一排,报了两遍数才让下水。
我与同学们打了一阵水战,又连扎了几个猛子浮出水面,见不远处河面上有两点亮光,抹去脸上的水珠一看,原来是曹老师正面对着我们站在水中,眼镜反射着太阳光,一闪一闪的。
我游到曹老师跟前,请他和我们一起去游泳,他摇了摇手说:“我还是不游吧,万一眼镜掉进河里,就什么都看不清了。
”我说这样泡在水里不动太冷了,他扶了扶眼镜:“没关系。
我眼睛不好使,你去告诉大家,不要离我太远,这样才看得见你们。
”太阳落下山去,渐渐起了风,柳枝拂着水面窸窣作响。
此时刚过端午节,河水还有些凉,水中的我们已感到了微微寒意,陆续往河岸游去。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87)(含解析)

语文中考阅读 100天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首联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处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答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中,“朝”和“夕”、“九重天”、“路八千”都包含有鲜明的对比之意,反映了诗人命运急剧变化的处境。
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忠心为国却遭贬谪的怨愤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感情及主旨的理解。
诗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了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2.请赏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答案】表面上写的是山高云深、大雪阻路,自己无法前行,实际上作者也是在挂念家人、感叹人生之路的难行,诗人借“秦岭”、“蓝关”之自然景色表述了自己的愁苦悲戚心绪,读来诗人顿生英雄失路之感。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句的鉴赏能力。
这两句诗即景抒情,既悲且壮。
诗人借“秦岭”、“蓝关”之自然景色表述了自己的愁苦悲戚心绪,同时也蕴含为上表付出的惨痛代价。
二、文言文阅读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庸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

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一、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无声的尊重》,回答1-5题。
无声的尊重冯雪珺①冬日的傍晚,我如往常一样加入候车队伍,等待公交车。
候车者五六人,有序而安静。
此时,一人牵着一狗,从远处走来。
暮色下,那身影被路边的灯光镶上一层金边,尤为醒目。
②渐行渐近,只见年轻男子高大魁梧,腰板挺直。
紧贴着他的德国牧羊犬配有专业的拉杆——这是导盲犬的标准装备。
哦,是一位盲人。
男子徐徐走向车站,在候车队伍的不远处停了下来。
③没有人招呼那盲人男子,候车队伍中为首的中年男子,瞬间收起手中正在阅读的书籍,已然大步走到盲人男子身后,其他候车人也陆续紧随其后,没有一丝骚动。
我身旁一个火红短发的朋克女孩,瞥了一眼导盲犬,想必是怕烟味影响到它的嗅觉,稍作迟疑便掐灭了刚刚点燃的烟,跟了过去。
④一个新的候车队伍,在一人一狗的身后排开。
陌生的人们在无声之中达成的默契,令我惊异。
⑤沉默依旧,直到公交车到来。
“您稍等一下,我这就……”司机刚要离开驾驶座准备搀扶盲人男子上车,被男子礼貌地回绝:“谢谢,不用。
”盲人男子执意在导盲犬的引领下,自行上车。
此时是下班高峰,车上已满是乘客。
然而男子上车后,人们迅速向后集中,在原本狭促的车厢里为他腾出了一小块空间。
⑥司机身后,坐着一位六七岁的小男孩,站在旁边的妈妈猛地拉起他,让出座位。
虽然妈妈举动突然,但男孩没有流露出一丝不悦。
导盲犬抬头看了一眼,便将主人引领到空座上,然后静静地趴在一旁。
这些过程,盲人男子全然不知。
⑦ “您好,您要去哪里?”“您好!我要去莫尔大街。
”“好的,陛下!”司机诙谐的回答惹得车内一阵欢笑,汽车载着欢乐的人们继续前行……⑧车上,人们都在默默地打量着憨态可掬的导盲犬:即使在急转弯的时候,它也摇头晃脑地努力保持直视前方的姿态,神情专注。
乘客中没有人试图靠近去抚摸它,或用手机拍照。
我旁边那位原先让座的小男孩,慢慢举起手中啃了一半的面包,想上前去喂它,被妈妈及时制止并悄声耳语:“它在工作,有自己的职责,不要打扰它。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97)(含解析)

语文中考阅读 100天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情感。
B.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D.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答案】C【解析】《雁门太守行》中为了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除了从颜色这个角度来写,还采用了侧面描写方法来表现。
如“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就是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所以,答案C是错误的。
2. 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谈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它妙在何处。
【答案】示例①: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首句描写了城头黑云密布低垂,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情景;次句描写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守军将士严阵以待,气氛异常紧张的情景。
示例②:这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
示例③:在色彩和形象上,首句与次句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渲染了紧张气氛【解析】不设统一答案。
诗句语言赏析主要从词语运用和句子手法两个角度去鉴赏如:先说出手法,再答出效果即可。
先说出词语的含义,再表述表达效果即可。
3.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或: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忠君报国的心愿)【解析】诗词赏析主要有三个角度之一:思想主题鉴赏,抓住意象特征,理解诗歌情感尤为关键。
二、文言文阅读:【甲】愚公移山(节选)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11)(含解析)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100天第12天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写出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优美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的句子【答案】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
解答好此题的关键是需要掌握句子翻译。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2,请展开想象, 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在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将诗歌的意境描绘出来即可,注意语句要流畅。
3,你认为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把握文章内容,从而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二、文言文阅读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4.根据句子的意思,用“/”划分句子朗读节奏。
(1)怒而触不周之山(2)故水潦尘埃归焉【答案】(1)怒/而触不周之山(2)故/水潦尘埃/归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2016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32)(含解析)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 100 天第33天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从练字角度赏析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妙处。
【答案】“破”写出国破家恨的悲哀,“深”字再现荒无人迹的凄凉,用草的茂密生长,来表现国家遭难,百姓生灵涂炭的现状。
【解析】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2.这首诗以《春望》为题,描述作者望到的景象。
【答案】国家残破,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
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
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解析】整体感知,理解诗句。
诗中一二联是作者所望,展开想象,加以描述,注意语句要通顺。
二、文言文阅读【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归有光《项脊轩志》3.为下列语句断句。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答案】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断句处一般为短暂停顿处或者语义相对完整处。
4. 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加点词语。
(1)无案牍之劳形劳:(2)每移案案:【答案】(1 )使……劳累(2)桌子【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对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管夷吾/举于/士B. 曾益/其所/不能C. 必/先苦/其心志D.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与例句中划线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A.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B.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C. 休祲降于天D.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3)下列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内心苦恼,坚持思考,然后才能有所作为B.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C.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振作起来。
D. 内心苦恼,平衡思虑,然后表现出来。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 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 文章先列举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C. 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D.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
【答案】(1)A(2)C(3)B(4)C【解析】【分析】⑴B项有误,句意: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停顿为:曾益/其/所不能;C项有误,句意: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
停顿为:必/先/苦其心志;D项有误,句意: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
停顿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中考阅读100天第 4 天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答案】枯藤、老树、西风,昏鸦。
【解析】树叶枯萎,刮西风是秋天的典型景物特征,“昏”即黄昏,与“夕阳”照应。
2、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答案】A【解析】“秋思”的意思是秋天对家乡的思念,3、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孤寂愁苦的感情。
【解析】“天涯”指很远的地方,这里指远离家乡的地方,“断肠人”是因思念家乡而孤寂愁苦的人。
二、文言文阅读《论语》十二章(节选)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4、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词语的意思(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3)吾日三省吾身(4)不逾矩【答案】(1)通“悦”愉快(2)生气,发怒;(3)自我检查,反省(4)越过,超过【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理解,做好此题,平时要加强积累,做题时要结合句子意思去理解。
5、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答案】(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2)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做好此题,要逐字逐句解释句中词语,尤其是重点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6、“吾日三省吾身”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的修养。
【答案】忠信习品德【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做好此题,要认真读语句,从句中摘录词语作答。
7、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答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复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知识和体会,从本句得到的启发是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复习,【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语句的理解以及从中得到的启发。
做好此题,要先理解语句的意思,结合意思谈体会。
三、现代文阅读(一)记叙文阅读捡来的手机(周广华)散步的时候,我在地上发现一部手机。
没等我反应过来,儿子已经蹦过去一把捡起来。
是款崭新的黑色手机,很漂亮。
四处看看,还真不好说是谁丢的,决定等失主自己打电话过来联系。
我觉得稀罕:“我还以为咱家只有丢手机的命呢。
”看着捡来的手机,儿子问:“要是没有人打电话联系呢?”似乎猜到他的心思,给他三条提议:第一、通过存在手机里的电话号码寻找失主。
第二、次日把手机交给老师,由学校处理。
第三、如果确实没人来找,这部手机就归他所有。
儿子歪着脑袋想想:“第一条可以考虑。
第二条无聊透顶。
我们班同学有次和他妈妈在外面捡到手机,也不理别人打电话过来,硬是等第二天带到学校交给老师。
联系到失主后,还要人家写感谢信。
开校会时校长拼命表扬,还说这是学校的荣誉。
绕来绕去就是为了让别人都知道。
第三条……”他没继续说,我也不问。
知道他心里的那个结:说起来全家前前后后丢了五部手机,都没能找回来。
最可气的就是儿子的那款苹果绿的手机,那是他的儿童节礼物,喜欢得不行。
用了还没半个月,落在出租车里,发现时那车都没走远,打过去居然关机。
倒是他对把手机交给学校的那番评论,出乎我预料。
很惊讶,也很欣慰。
果然,儿子有些想不通:“为啥别人捡到我们的手机都不还,我们捡到了却要还给别人?”我想都没想:“我也想不通。
我只是相信:人不能贪小便宜,贪小便宜的人肯定会吃大亏。
也赚不到钱。
我丢手机那次,打过去听到关机,气得我可劲诅咒那个拿我手机的人。
被人诅咒可不是件好事,除非你问心无愧。
做过亏心事,就算别人不知道,还有天在看着呢。
”儿子不再言语。
总算等到失主的电话,告诉他我们所在的位置。
很快就看见一个瘦瘦高高戴着眼睛的小伙子急匆匆地从远处奔过来。
估计是附近院校的学生。
看他急成那个样子,真替他庆幸他遇到的是我们。
儿子把手机递给他时,可能是没想到手机如此轻易地失而复得,他竟愣在那里不知所措。
好不容易缓过神,只知道冲着我们不停地说:“谢谢这位叔叔,谢谢这位阿姨,谢谢这位小弟弟。
”挥挥手和他道别。
直到我们走远,他还呆呆地站在那里。
儿子心情很好,拉着我们有说有笑,还不时模仿那丢手机的小伙子语无伦次的样子。
快到家时,儿子忽然不好意思地说:“其实,刚捡到手机那会儿,我还在想:要是没人打电话过来联系就好了。
”我牵紧他的手:“不管怎样,你真的很棒。
你比好些成年人都做得好。
最起码,你不仅善良而且不虚伪。
”正是因为怀有世俗的心态,所以能够懂得高贵。
8、填写下列表格,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
【答案】A.惊喜B.对为了受表扬而还手机的行为很不屑;但想不通为什么一定要还手机。
C.把手机还给失主D.不好意思。
【解析】要从文章中摘录相关信息,抓住关键语句“儿子已经蹦过去一把捡起来。
是款崭新的黑色手机,”“第二条无聊透顶”“儿子有些想不通”“快到家时,儿子忽然不好意思地说”进行概括。
9、如何理解第⑤段中“语无伦次”的含义和作用。
【答案】“语无伦次”是说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层次。
这里指小伙子没想到他的手机这么轻易的失而复得,所以激动地说话都失去了条理。
(儿子看到小伙子这么激动,也明白了还手机给失主的意义,更说明“我们”的做法是正确的。
)【解析】“语无伦次”本义是说话没条理,联系语境可知是小伙子拿到手机后很激动,10、“你比好些成年人都做得好。
最起码,你不仅善良而且不虚伪。
”中“善良”和“不虚伪”所指的内容分别是什么?【答案】“善良”指的是儿子能够明辨是非,及时把手机还给失主;“不虚伪”指的是儿子能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不隐瞒自己的私心,也不为了别人的表扬去做好事。
【解析】要想找到文中词语的指代内容,一定要联系上文内容,联系文章可知“善良”是还手机,“不虚伪”是敢于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11、“正是因为怀有世俗的心态,所以能够懂得高贵。
”该如何理解?【答案】世俗的心态指的是发自内心的、最真实、朴质的想法,即使有的想法显得有些自私、但最终能够坚持正确是做法;“高贵”的意思是达到高度道德水平,这里指不计较个人利益,做了该做的事,给别人带来帮助。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想法真实,最终选择正确,才能真正与人为善,更理解帮助他人的意义。
【解析】“世俗的心态”是不虚伪,表达最真实的想法,“高贵”是能不贪心,归还手机。
12、假如你捡到了别人的手机,你会选择怎样做?【答案】假如我见到别人手机,如果知道是谁的,我会直接还给人家,如果不知道是谁的,我会等待失主打电话,然后归还。
【解析】要态度明确,言之有理,13、文中“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案】“我”是一个善于教育孩子的人。
【解析】本题考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儿子捡到手机后,“我”能对其正确引导,借机对孩子进行教育。
(二)说明文阅读中国墨①古代文人曰:“有佳墨者,犹如将之有良马也。
”墨在“文房四宝”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好的墨锭常被冠以“金不换”的美名。
2007年,乾隆的御墨在拍卖中拍出448万元的天价,“中国墨”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②为什么墨的价值如此昂贵呢?这源于它制作工艺的复杂与考究。
墨其实是一种“烟”,是一种以油烟、松烟等为原料纯手工制成的黑色颜料。
它的制作,首先要点燃桐油、猪油等各种油类或松木取烟;再在烟中加入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药材等,和成烟料团;然后将烟料团放入铁臼中捣练三万次左右,或用铁锤锤击一万次左右,制成墨团;最后把墨团放入墨模中,合紧锤砸即可制成松烟墨或油烟墨的成品——“烟墨”。
③烟墨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书画作品的神采,由于制作原料的差异,松烟墨色乌光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
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墨,只有着色的画偶尔用松烟墨。
墨的浓淡更是影响作品艺术效果的直接要素。
浓墨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不浮,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
苏东坡尤喜浓墨,对用墨的要求是:“光清不浮,湛湛然如小儿一晴。
”认为用墨光而不黑,失掉了墨的作用,黑而不光则索然无神气。
淡墨介于黑白之间,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
涨墨是指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墨趣。
④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手工制成的烟墨几乎..被现代的墨汁所取代。
现代墨汁以炭烟、胶料、添加剂等为主要原料,机械加工而成。
它制作工艺简单,生产量大,方便使用和保存。
但这种用现代技术化学合成的墨汁固定胶着,创作的艺术作品缺乏层次变化和透明度,没有呼吸的空间,使东方美学的追求有所缺失。
⑤由于人们对墨的喜爱,“墨”已经超过了它作为一种书写工具的内涵,成为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从字形上看,“墨”字上“黑”下“土”,表明墨是用黑灰制成的;后来,“墨”因它的颜色而有了“黑色”的意思,明代魏学洢《核舟记》中就有“其色墨”的句子;“墨”又因用它创作的艺术作品的形式,引申为“诗文或书画”。
“墨客”指的就是善于书写作画的文人,他们的作品被称为“墨迹”,珍贵的字画则被称为“墨宝”。
⑥成语“胸无点墨”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学问,“惜墨如金”形容绘画写作诗文的态度极其严谨,从不轻易落笔,“舞文弄墨”常指玩弄文字技巧,而“孟母三迁”更是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内涵演化到极致了。
14、文章介绍了中国墨的那些特点?【答案】①墨的制作过程(或:制作工艺)②墨的选择和应用③现代墨汁制作和特点④墨的意义的演变【解析】要抓住关键语句“源于它制作工艺的复杂与考究”“烟墨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书画作品的神采,”“现代墨汁制作工艺简单,生产量大,方便使用和保存”“墨”已经超过了它作为一种书写工具的内涵,成为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进行概括。
15、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由于制作原料的差异,松烟墨色乌光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
【答案】示例:作比较。
比较松烟墨和油烟墨的不同特点和使用范围,突出说明墨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书画作品的神采。
【解析】把松烟墨和油烟墨的不同特点和使用范围做了比较,突出墨的选择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