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体液的兴衰史
血液检查发展史

血液检查发展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血液检查成为了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血液检查,医生可以获取到关于患者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从而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本文将围绕血液检查的发展历程展开阐述,从早期的简单检查方法到现代的高科技检测技术。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人们对血液的认识相当有限。
古代医学家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尿液和便便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直到公元前5世纪,希波克拉底提出了“四体液”理论,即血液、黄胆、黒胆和粘液的平衡与健康有关。
这种理论为后来的血液检查奠定了基础。
在19世纪,随着现代医学的兴起,血液检查开始有了一些进展。
1828年,法国医生拉·纳塔诺(L.Navier)首次提出了使用显微镜观察血液细胞的方法。
这一发现为后来的血液检查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后,德国科学家埃尔斯伯格(C.Elsberg)于1842年发现了红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与贫血的关联。
20世纪初,血液检查迎来了重要的突破。
1900年,奥地利医生卡尔·朱斯特(K.Paul Ehrlich)提出了“血液细胞计数法”,通过对血液中不同细胞数量的计数,可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
这一方法成为了现代血液学的基石,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血液检查的科技含量也逐渐提高。
20世纪50年代,电子显微镜的出现使得科学家们可以观察到更加细微的血液细胞结构。
20世纪60年代,自动化血细胞计数仪的研发使得血液检查可以更加快速和准确。
这些技术的引入大大提高了血液检查的效率和精度,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进入21世纪,血液检查迎来了更加革命性的变革。
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为血液检查提供了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信息。
通过对血液中的基因进行检测,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遗传背景和潜在风险,从而更好地预防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
此外,微流控技术的应用使得血液检查可以更加精确地分析细胞和蛋白质的活动,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
简述津液的代谢过程

简述津液的代谢过程
津液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概念,通常指的是体内的液体,包括唾液、汗液、泪液等。
津液的代谢过程主要包括生成、运行、排泄等阶段。
一、生成:津液的生成主要与水谷精微的摄取和脾胃的运化有关。
食物在脾胃的作用下,被分解为营养物质,其中的水分和精微物质构成了津液的基础。
二、运行:生成的津液通过经络系统运行到全身各个部位。
脏腑组织、肌肉、皮肤等都需要津液的滋润来维持其正常的功能。
三、消耗:在正常生理活动中,身体会不断消耗津液,如呼吸、运动、新陈代谢等过程。
特别是在炎热的环境下,或者进行剧烈运动时,人体可能会大量出汗,导致津液的消耗增加。
四、排泄:津液中的废物和多余的水分通过尿液、汗液、唾液等途径排出体外。
尤其是通过尿液排泄,其中的废物通过肾脏的过滤作用被清除。
总之,津液的代谢过程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脾胃的正常功能对于津液的生成至关重要,而津液的消耗和排泄则受到环境、体力活动、身体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医养生注重保持津液的平衡,以维护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四体液学说内容

四体液学说内容
四体液学说是一种生命哲学,认为人类身体由四种体液构成:血液、黄胆汁、黑胆汁和粘液。
这四种液体被认为分别代表四个性格类型:血液代表热情、黄胆汁代表好斗、黑胆汁代表沉思、粘液代表冷静。
四体液学说起源于古希腊,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哲学和文学等领域。
在中世纪,四体液学说成为医学诊断和治疗的基础,医生们通过观察病人的体质和体液来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科学方法的进步,四体液学说被证明是不可靠的,并逐渐被淘汰。
但是,它在历史上的影响和地位仍然不可忽视。
- 1 -。
气质体液说由来

恩培多克勒与“四根”说恩培多克勒(Empedokles,约公元前490~前430)是西西里岛的阿克拉加人。
他是民主派领袖,因酷爱自由,宁愿过简单的生活,而拒绝担任城邦的执政者。
他曾周游希腊各地,并用自己的知识为人们解除肉体和精神的痛苦。
他是一位杰出的医生,是“修辞学的创始人”。
作为一个自然哲学家和科学家,他曾做过实验证明空气是一种物质,从而揭示出一个看不见的物质世界的存在。
其著作有诗体的《论自然》和《论净化》,但仅留下了少量残篇。
在本原问题上,恩培多克勒提出了“四根”说。
他认为万物的本原不是某一种物质性的基质,而是火、水、土、气四种元素,它们是“化生万物的四个根”。
他把这四种元素看成是构成万物的永恒基质。
因为,这四种元素中的“每一种都有不同的作用,每一种都有特殊的本性,它们依次在时间的循环中占据统治地位。
没有任何东西在元素以外产生,元素也不消灭”。
他认为,一切具体事物都是由这四种元素结合而成的,事物的消灭则是这四种元素的分离。
不同性质的具体事物是由火、水、土、气四种元素按不同的比例相混合而形成的。
例如,肌肉的形成是由于四种元素等量的混合,神经由火和土与双倍的水结合而成,骨头是由两分水、两分土和四分火混合而成。
所以,在他看来,事物的形成不是由于质的变化,如一种元素转化为另一种元素,而是在量上发生的,是四种元素按不同比例混合的结果。
既然事物的产生和消灭就是四种元素的混合和分离,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动它们混合或分离的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恩培多克勒提出了一种外在动力观,即“爱憎”说。
“爱”是促使元素结合,形成具体事物的力量;“憎”是促使元素分离,导致事物解体的力量。
他认为这两种力量同四种元素一样是永恒的。
波克拉底在古希腊医生恩培多克勒(约公元前495-435年)“四根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气质的体液说。
他认为:人体含有四种不同的液体,即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
它们分别产生于心脏(血液)、脑(粘液)、肝脏(黄胆汁)和胃(黑胆汁)。
【古麻小科普】3分钟带你认识常用液体的前世今生

【古麻小科普】3分钟带你认识常用液体的前世今生1832年,英国医生托马斯做了一个大胆尝试将煮沸后的生理盐水和NaCO3注入到血管内成功救治了感染霍乱弧菌的患者!纳尼What原来液体治疗还有如此妙用从此液体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了近200年的发展液体治疗领域也在不断日新月进,那今天知麻堂就和大家一起熟悉下液体的今生前世吧!晶体与胶体的定义液体治疗的晶体液和胶体液究竟有哪些区别呢?让我们从定义上来了解下:溶质分子或离子均小于1 nm。
胶体:溶质分子或离子均大于1 nm并在100nm以下分子量在1000道尔顿(Da)以上。
晶体液的分类根据渗透压力的不同晶体液可分为:低渗晶体等渗晶体高渗晶体低渗晶体主要是指糖类液体以及低渗盐溶液其液体渗透压力显著低于细胞外液渗透压力比如5%的糖类大量输注会导致细胞发生水肿不过高钠血症的患者来点低渗盐溶液貌似效果也不错滴主要是指高渗氯化钠类似的高盐液体渗透压力显著高于细胞外渗透压细胞内的水份能被它拉至血管内快速恢复血管内容量还能快速补充丢失的钠离子等值得注意的是高渗盐溶液输注速度过快容易导致脱髓鞘发生这是非常严重并发症围术期液体治疗中高渗液体的应用也相对较少。
等渗液体目前临床工作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液体其液体渗透压与细胞外渗透压力相近这里需要多讲一句等渗不等于等张哦!液体的张力是针对红细胞膜做的设定当液体的渗透压与细胞外液相同且成份不引起红细胞形态和体积变化时为等张液体。
液体成份不能进红细胞内,引起红细胞内渗透压相对降低,使细胞发生皱缩,脱水,这种溶液属高张液。
若液体成分过多进入红细胞内,使细胞内渗透压随之增高,使之肿胀,充水这种溶液属低张液体糖类液体中葡萄糖会被代谢所以为有渗无张液体。
早在1874年Fagg医生成功配制了0.9%的氯化钠溶液用于临床治疗开创了液体治疗的新纪元0.9%NaCl又被称之为生理盐水但生理盐水并不生理大量输注生理盐水会导致高氯酸中毒促进肾血管收缩减少肾脏血流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增加肾损伤风险生理盐水中不含有钙离子、钾离子等造成机体内环境离子失衡1883年,第一代林格氏液出现所谓林格氏液即指复方电解质溶液以NaCl溶液为基础加入了钙离子、钾离子1932年,第二代林格氏液乳酸林格钠溶液横空出世成为液体治疗史上的伟大变革通过使用部分乳酸根替代氯离子有效避免了高氯酸中毒1940年~196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越南战争乳酸林格钠溶液挽救了大量战伤造成失血性休克的患者1979年,第三代林格氏液醋酸林格钠开始逐步应用于临床其优势在于避免了乳酸根对于休克患者乳酸值的干扰其渗透压力也更加接近于细胞外液使得细胞水肿发生率明显下降2005年,在醋酸林格基础增加了苹果酸有益于心肌,肾脏等多器官保护胶体的分类胶体分为两大类天然胶体和人工胶体天然胶体主要包括全血、血浆和人血白蛋白特别是人血白蛋白得益于其渗透压力较高扩容效果佳ICU中人血白蛋白应用较多而由于来源限制和过敏反应围术期应用较少人工胶体则分为明胶类羟乙基淀粉类右旋糖酐类右旋糖酐葡萄糖的聚合物微生物产生的一种类似淀粉和糊精的粘性物质根据其分子量分为高分子、中分子低分子和小分子不过右旋糖酐过敏发生概率高基本已退出历史舞台明胶类液体分为两大类琥珀酰明胶和脲联明胶琥珀酰明胶的代表药物我们临床常使用的佳乐施1955年首次报道小牛皮胶原经热降解后氨基酸被羧基替代后制成琥珀酰明胶别看琥珀酰明胶呈现出链状但由于分子本身带有负电荷分子之间相互排斥能增加分子的空间结构大大的加强了扩容效果对了琥珀酰明胶分子量在30kDa左右一定要记住哟脲联明胶的代表液体聚明胶肽1962年首次报道由牛骨明胶经热降解制成,呈球状结构分子量介于5~50 kDa明胶类液体的优势得益于其分子量较小对凝血和肾功能的干扰较小但是在血管内的维持时间也相对缩短动物来源也导致过敏率相对较高使用时初始速度不宜过快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羟乙基淀粉类液体提取于玉米没错就是玉米1965年第一代产品HES诞生1980年第二代HES出世HES分子量较大扩容效果强于明胶类液体但是经过临床试验证实可能对重症患者肾功能造成严重损害2000年第三代羟乙基淀粉类液体应用于临床分子量为130 kDa取代级为0.4能够在血管内维持4~6小时左右,过敏率较低也是全球唯一能够用于0~2岁婴幼儿的人工胶体在了解了液体的今生前世后想必对他们各自的特点有了一定了解吧那么下期让我们一同继续学习液体治疗的其他领域吧!来源:知麻堂。
希波拉底提出的体液学说

希波拉底提出的体液学说希波拉底提出的体液学说引言:在古代医学发展初期,人们对于生命和健康的理解十分有限,因此寻找一种能够解释人体病症以及促进健康的理论成为了重要的任务。
而在这个过程中,希波拉底的体液学说的出现,对于古代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希波拉底提出的体液学说的基本理论和影响,并结合现代科学的观点进行回顾和总结。
一、概述希波拉底体液学说:1. 根据希波拉底的理论,人体内存在四种基本体液(即体液):黄胆汁、黑胆汁、粘液和血液。
2. 这四种体液分别代表着四种不同的体液特点以及相应的人格类型:黄胆汁对应于胆汁质人格,黑胆汁对应于抑郁质人格,粘液对应于粘液质人格,血液对应于多血质人格。
3. 希波拉底认为,健康状态的维持依赖于这四种体液的平衡。
当体液的平衡被打破时,疾病就会产生。
二、对现代科学的影响和印证:1. 在希波拉底的体液学说提出之后,人们开始更加重视调理身体的方式,尤其是通过饮食、休息和运动来维持体内体液的平衡。
2. 而现代科学的研究则证实了希波拉底的部分观点。
我们现在知道饮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与身体的体液分泌以及人格特征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3. 不过,现代科学同时也发现,希波拉底的体液学说存在一些局限性。
我们现在知道疾病的产生往往还与遗传、环境和其他复杂的因素有关,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体液的不平衡。
三、希波拉底体液学说对于现代医学的启示:1. 希波拉底的体液学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现代科学否定,但它仍然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启示。
我们可以通过从细胞水平的角度研究人体内的体液平衡,并探索它们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联。
2. 希波拉底的体液学说也提醒着我们,维持身体健康不仅仅依赖于药物治疗,还包括饮食、休息、运动和心理健康等多个因素的综合调节。
结语:希波拉底提出的体液学说虽然在现代科学中并没有得到全面证实,但它仍然为古代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启示。
通过回顾希波拉底的理论,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体液分类说

体液分类说体液分类说体液分类说是指将人体内的液体按照其性质和功能分为不同的类别。
这种分类方法源于古希腊医学,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西医等医学领域。
在人体内,各种液体都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因此对它们进行分类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管理人体健康。
一、经典的四大体液分类法1. 血液血液是指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组成的红色粘稠液体。
在人体内,血液主要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各个器官,同时也承担着排除废物和维持酸碱平衡的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血液与心脏密切相关,因此称之为“心之使者”。
2. 黄胆汁黄胆汁是指由肝脏分泌出来的黄色粘稠液体。
它主要负责消化脂肪和吸收脂溶性维生素,并且可以促进肠道蠕动。
中医认为黄胆汁与肝脏密切相关,因此称之为“肝之使者”。
3. 黑胆汁黑胆汁是指由脾脏分泌出来的黑色粘稠液体。
它主要负责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和吸收氨基酸,并且可以调节肠道内菌群平衡。
中医认为黑胆汁与脾脏密切相关,因此称之为“脾之使者”。
4. 粘液粘液是指由肺部和其他黏膜组织分泌出来的黏稠液体。
它主要负责保护黏膜组织不受外界刺激和感染,并且可以促进呼吸道的清洁和湿润。
中医认为粘液与肺部密切相关,因此称之为“肺之使者”。
二、现代医学上的体液分类法1. 血浆血浆是指血液中除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成分后剩余的黄色透明液体。
它主要负责输送营养物质、荷尔蒙和免疫细胞等到各个器官,并且可以调节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平衡。
2. 淋巴液淋巴液是指从组织间隙中收集的无色透明液体。
它主要负责输送免疫细胞和废物到淋巴结,同时也可以调节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平衡。
3. 脑脊液脑脊液是指在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管内存在的无色透明液体。
它主要负责保护和支撑神经系统,并且可以调节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4. 胃肠道液胃肠道液是指在胃肠道内分泌的消化酶、胆汁、胃酸等物质。
它主要负责消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并且可以调节肠道内菌群平衡。
三、不同体液之间的关系虽然不同的体液在人体内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体液说将人的气质类型

体液说将人的气质类型摘要:一、引言二、体液说的起源和发展三、体液说将人的气质类型1.胆汁质2.粘液质3.抑郁质4.热血质四、现代科学对体液说的评价五、结论正文:一、引言体液说是我国古代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体气质类型的划分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体液说进行简要介绍,并重点阐述其将人的气质类型划分的理论。
二、体液说的起源和发展体液说源自古代希腊医学,后传入我国,与中医理论相结合。
古代医学家们认为,人体内有四种基本体液:胆汁、粘液、黑胆汁和血液。
四种体液在人体内保持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三、体液说将人的气质类型1.胆汁质胆汁质的人性格急躁、易怒,行动迅速,精力旺盛。
胆汁质的人容易患上胆囊疾病。
2.粘液质粘液质的人性格温和、稳重,适应能力强,但容易懒惰。
粘液质的人容易患上消化系统疾病。
3.抑郁质抑郁质的人性格沉闷、消极,容易感到疲劳和忧虑。
抑郁质的人容易患上神经系统疾病。
4.热血质热血质的人性格活泼、开朗,善于交际,但容易情绪波动。
热血质的人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
四、现代科学对体液说的评价现代医学认为,体液说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在很多方面并不符合现代医学的认识。
例如,体液说对人体气质类型的划分过于简单,不能全面反映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然而,体液说在古代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医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结论体液说是我国古代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现代医学对其进行了批判性继承,但体液说对人的气质类型的划分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仁勇林永金科学月刊1994年1月今天西方医学已不谈「体液学说」(humorae theory),但是现代西医教科书上仍可看到melancholia 或blood dyscrasia等字眼,这些都是四体液说的遗迹。
希腊字molan即黑,cholia即胆汁,melancholia 指因黑胆汁过多而造成的疾病,即今日所谓的忧郁症。
dys即异常,crasia即混合,四种体液如不均衡便会致病,都可称dyscrasia。
四体液说约创立于2500年前的希腊,经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9年)和盖仑(Galen,公元130~201年)发扬光大,主导西方医学理论约二千年,直到十七世纪才开始式微,甚至到十九世纪,仍有部分保守的医学教授舍不得放弃。
以下我们将简略介绍四体液说的兴衰,并比较它与中医阴阳五行说发展的异同,或许由此能对传统中医的未来有所启示。
四体液说的起源虽然希腊神话说阿波罗每天驾马车戴着太阳由东向西跑,但许多希腊哲学家,并不满意这种说法,他们试图以自然的道理来解释复杂的宇宙现象。
泰利斯(Thales of Miletus,公元前639~544年)是希腊史上第一位哲学家。
他由推理及观察认为:水可以结成固体,也会蒸发成气体而消失在空中,而且许多生物都在水中活动,它们也许就是由水产生的,所以,水必定是构成宇宙的本质。
但泰利斯认为他的结论并非就是真理,并告诉学生:「这是我的看法,我的想法,你们要努力改进我的教导。
」这正是希腊哲学迷人的地方:提出学说,接受批评和改进。
泰利斯教育出一位勇于批评的学生亚纳西曼(Anaximes)。
亚纳西曼认为,人和动物都要呼吸空气才能活,而人死后肉体在空气中消失不见,只剩灵魂;火是稀薄的空气,水是浓缩的空气,水再浓缩就结冰,再浓缩就成石头。
所以,空气才是构成自然的基本元素。
另一些哲学家则以另一套推理,认为火才是自然的本质。
各种元素说被古希腊哲人提出讨论,于是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哲人兼医生恩培多克(Empedocles of Agrigetum)综合各家之说,形成「四元素说」。
他认为,由实际观察,空气、水、火、土并不能互相转换,自然物质是由这四种元素,配以热、干、湿、冷等四种性质所组成的。
恩培多克将它推论到医学,认为人体也有相关的四种体液与这四元素和四性质互相配合。
在附图可看到四体液说的雏形。
起初希腊医学认为人有三种体液:血液、胆汁和黏液。
但为了和四元素说配合,就只好将胆汁分为黄胆汁和黑胆汁。
这和中医为了把四季和五行凑合,勉强自夏季分出仲夏出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这种四分法也非全凭空杜撰,而是有点科学原理的,例如:水有冷湿的特性,土则有干冷的特性。
而外伤会流血,呕吐会吐黄胆汁,消化道出血会解黑便(也许就是黑胆汁),感冒就会流黏黏的鼻水。
虽然这种联想有点牵强,但总比神话更有道理。
四体液说的兴盛使四体液说在西方医学风靡的两大功臣是希波克拉底和盖仑。
希波克拉底并没有留下著作,目前存在的《希波克拉底全集》和中医《黄帝内经》一样,并非成于一时一人,而是由不同时代的医家托希氏之名著书汇集而成。
该书强调,健康是各种体液和谐混合的结果,如果体液混合错误就会生病,而医疗要领就是使体液恢复和谐的状态。
希腊早期医学理论并非只有体液说一种,伟大的医家也非只有希氏一人。
和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一样,古希腊医学也曾有百家争鸣。
例如重视解剖的依拉西斯传图(Erasistratus,公元前330~250年)就不同意体液说,他认为人体器官的实质部位才是疾病的所在。
他发现肝硬化会造成腹水,他相信腹水是肝病的结果而非原因。
其它如灵气论派、方法论派、经验论派等,也都对医学有所贡献。
但如同汉朝独尊儒家、罢黜百家一样,罗马帝国的建立使体液说成为西方医学理论的主流。
盖仑这位深受罗马皇帝宠爱的希腊医师,对希波克拉底和体液说情有独锺。
盖仑将四体液说应用到临床,将人的脾气体质分为四类:黄胆质者勇敢精力充沛、黑胆质者固执忧郁、多血质者热情果断、黏液质者愚笨懒惰。
发炎也分为四种:来自血液之蜂窝组织炎、来自黄胆汁之丹毒、来自黏液之水肿、来自黑胆汁的癌瘤。
发烧也分四种:属血的持续热、属黄胆汁的三日热、属黏液的每日热、属黑胆汁的四日热。
盖仑虽也综合了各学派的理论,将其融入希氏的体系中,但也排斥许多不兼容的学说。
由于盖仑的地位和声望,四体液说遂成为西洋医学的主流,而其它医学理论则逐渐被遗忘而消失。
在一个药物与手术不发达的时代,许多主要的治疗方法也多依此原理。
例如:放血:将多余或不好的血放掉;泻吐:利用泻药或催吐药将不良体液排出来;节食:防止体内产生过多的体液;药物:黄瓜子性冷,可用来治疗血液过多的热病。
西洋中世纪的医学就在这套理论下停止前进,四分法不只被用在人体,更被配对至社会伦理和天文地理上,而形成了如中医阴阳五行般的巨大结构(见附表)。
四体液说的式微盖仑可说是希腊医学发展的高峰,此后的医家顶多只能注释或编纂盖仑或古代医学的学说而已。
就如《内经》和《伤寒论》主导中医二千年一样,西洋医学再也没有创出新机。
盖仑和希波克拉底得自临床与实验的医学假说竟成为取代事实的真理,直到文艺复兴之后,盖、希二氏的权威才开始有人敢去挑战。
文艺复兴约发生于十四世纪,也许是财富及商业的发达,也许是十字军东征打通欧亚文化的交流,也许是印刷术与造纸促进知识的传播。
总之,欧洲人开始致力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一向由教士僧侣所垄断的学术权威开始受到质疑。
医学界也开始对四体液说质疑。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瑞士的帕拉西沙(Paracelsus,1493~1541年)和意大利的维萨留斯(A. Vesalius, 1514~1564年)。
帕拉西沙扬弃医学传统,不用拉丁文著书立说,而使用当地的日耳曼方言。
据说他在瑞士巴塞尔(Basel)大学教书时,第一件事就是当众将盖仑的书烧掉,并说:「诸位,让我们重头再来,将所有教科书的权威烧掉,回到大自然的书本上。
」他极力批评体液说所使用的放血、泻吐等疗法。
由于过分反对传统权威,他在巴塞尔大学教了一年书,就被保守人士请出校门。
但帕拉西沙的影响力,却散播到学院之外。
大约同时代,意大利帕都亚(Padua)大学的一群年轻学子也注意到传统解剖学的错误。
他们重读希腊文的原著,恢复盖仑和希波克拉底动手实验和仔细观察的精神,而非无条件照单全收其理论。
这群学子中最著名的是维萨留斯。
他二十五岁时任帕都亚大学解剖学教授,三十岁出版一本图文并茂的《人体架构》,勇敢地指出传统解剖教科书的错误,并强调实体解剖比教科书更重要。
但传统权威却容不下这位诚实的年轻人。
维萨留斯的老师西维斯(J. D. Sylvius)责备维萨留斯太过鲁莽。
西维斯虽然看到他的指陈证据确切,但为了维护盖仑的权威,只好推说人体结构已随着时代而改变了。
例如,他说股骨弯度之不同乃是时髦的窄裤管所造成的。
有趣的是,当清末民初西洋解剖学传入中国时,也有中医为了维护《内经》的解剖学错误,竟睁眼说瞎话,认为中国人和洋人的脏腑不同。
维萨留斯因忍受不了保守权威的批评,愤而离开帕都亚大学,放弃解剖学的研究。
但他并不孤独,仍有许多人继续解剖学的探讨与订正,例如发现耳咽管的欧士塔其(Eustachius)和对生殖解剖颇有贡献的菲洛比(Fallopius),都是当时在帕都亚完成维萨留斯未竟之业的学生。
由于这些人的发现,使得人体结构的探索成为后来医学热门的科目。
解剖学与细胞学取代了体液说虽然新解剖学的确动摇了旧医学的权威,但因解剖并未带来立即的疗效,所以不曾马上取代盖仑的医学理论。
但无疑的,文艺复兴后的解剖学革命的确开创了现代西洋医学的先机。
第一,它使医师由书本理论的空谈与钻研,转向实际人体的实验与观察。
第二,它瓦解了传统的权威,医生开始亲自动手去找寻答案和证据,而非轻信书本或权威的解释。
所以虽然体液说没有马上被推翻,但随着新解剖学的建立而来的两条研究路线,却是打倒体液说的致命伤。
这两条路径是:一、由正常人体解剖的心得,医师进而从事病理解剖。
解剖重视的是可看得到的结构病变,而非体液说所看不到的异常功能,所以实质器官便取代体液,而成为病变的原因和位置。
例如,十八世纪帕都亚大学教授马加尼(G. B. Morgani),将700个病理解剖的心得写成《疾病的位置与原因》,不再如以前的教科书,只以全身体液失调来讨论疾病,而是以局部器官的病理变化,与病人临床症状相比对。
二、十七世纪末,生物学家在显微镜下发现小生命的世界,而大体解剖学也研究到了一个阶段,于是大家将注意力投入显微镜中。
1838年许旺(T. Schwan)具体地提出细胞理论。
他认为,所有生物都由细胞所构成。
当时被称为医学教皇的渥寇(R. Virchow)将这一观念应用到病理研究,1858年出版了《细胞病理学》。
细胞不仅是正常生理的单位,也是病变的单位。
由于渥寇的声望和地位,流传了两千年的体液生理和病理学终于被细胞理论所取代。
但新理论权威的建立,必然伴随着新的盲点。
细胞理论的过度盛行,曾使十九世纪科克(Kock)和贝玲(Behring)所提出的体液毒素和抗毒素理论受到当时医学权威的怀疑和排斥。
直到二十世纪中期,当抗体、神经传递物和内分泌的发现之后,体液说才再度以另一面貌,为西医的权威所接受。
你们要努力改进我的教导由四体液说和阴阳五行说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医学理论形成的过程中理性与非理性的两个层面。
一、从科学的层面来看,二者皆是科学家企图从纷乱的自然现象中,理出头绪。
他们想要了解,表面现象背后的规律与本质是什么?复杂的人体是由什么基本的物质所构成的?为什么会生病?当纷乱的现象整理出头绪后,就形成抽象的理论,这是人类的思考模式。
理论有助于科学进一步的研究,在理论架构的指引下,医师进行所谓的「理性观察」,才能将错综复杂的病情有条不紊的归纳出来。
但是当理论逐渐变成权威之后,它也就成为阻碍进步的包袱。
二、从非理性的层面来看,我们发现中西医学走向不同的发展。
随着四体液说的没落,西方再也看不到无所不包的「宏大理论」或「全能大师」。
虽然西医尊称希波克拉底和盖仑为医学之父,称渥寇为医学教皇,但除了对历史的好奇外,现代医学生再也不读他们的原著。
西医每年都有众所注目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大师出现,但是他们只能在其钻研的领域中有所成就,而且其学说注定在几十年后被修正或遗忘。
再权威的医学教科书,十年二十年后一定会改版,否则就没有人去念。
西医似乎重拾起泰利斯说的那句话:「这是我的看法,我的想法,你们要努力改进我的教导。
」反观中医,仍在其宏大理论的光晕下自我陶醉。
仍有不少现代中医师「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草」。
阴阳五行和经脉理论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即使现代分子生物学和量子物理学的出现,都可纳入这套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伟大架构中,仍有学者不断出书写报告,宣称他们由最新的科学研究中,再度发现《内经》和《伤寒论》中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