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欣赏之想象丰圆 联想独特
古典诗词中的想象

古典诗词中的想象古典诗词中的想象古人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所谓想象,就是再现记忆中的印象或是对印象加以扩大或组合。
诗词创作要有独创性,必须有出人意表的想象。
一、赋予抽象事物以形体李贺《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而从客体听众的感受着笔。
而这些客体又非真正的听众,而是展开想象,描叙浮云、花朵、湘妃、霜娥、紫皇、蛟龙、吴刚等神怪、动植物听到箜篌声时的感受,以此来表现幽怨、高兴、兴奋、颓唐、缓慢、快捷等音乐语汇和节奏所造成的客观效果:当箜篌表现幽怨情调、节奏舒缓时,“江娥啼竹素女愁”、“芙蓉泣露”、吴质难眠;当箜篌表现愉悦、昂扬情调,呈现欢快跳跃节拍时,“老鱼跳波瘦蛟舞”、香兰欢笑、凤凰鸣叫;当乐曲急促而高亢时,则“昆山玉碎”、“石破天惊”。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
呢呢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 通过想象,给人乐声的总体美好感受。
二、使平凡的事物显得奇特黄庭坚《题竹石牧牛》野次小峥嵘,幽篁相依绿。
阿童三尺箠,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忽遣牛砺角。
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
诗中咏歌的是一幅《竹石牧牛图》。
途中描绘的是田园风光:一个牧童在放牛,旁边是一片竹林,竹林边还有一块石头作为点缀。
应当说,画面宁静又富有情思,表达了画家的田园之趣和对大自然的爱好。
但在黄庭坚的题画诗中,却变得突兀峥嵘,充满动态感和内在的角力:“阿童三尺箠,御此老觳觫”;诗人对绘画的欣赏也变成了担心和进一步的忧虑:不要让牛在石头上砺角,因为“石吾甚爱之”。
更不要在竹林中打斗,因为“牛斗残我竹”,甚至用游戏笔法“打猛诨入,打猛诨出”,别开生面。
三、虚构诗人心中的理想世界陶渊明《桃花源诗》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诗歌鉴赏想象联想

•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实用文档
•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雨前初见花间蕊, 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 却疑春色在邻家。
这两首诗后两句都供了读者自己想像的余地,请分别说明。 实用文档
赵师秀 《约客》
作者约客客不来,久久等待, 直到夜半,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 声。作者由对客人的等待想像出客 人不来的种种情况。全诗通过对环 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 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 而朱自清笔下田田荷叶,“像亭亭的 舞女的裙”,马路边昏黄的路灯, “是渴睡人的眼”(《荷塘月色》) 则是比拟联想;
实用文档
• 对比联想更是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如臧克家的《 有的人》 。
• 再如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 花开。”由雪花联想到梨花, 这是 形似联想。
冯至
实用文档
诗人
• ……
• • •
北,
•
• •
例二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
天堑变通途。
----(毛实泽用文档东《水调歌头·游泳》)
想像的第一个特点:
•
利用事物间的相通、
相近、相似或相反的关联,
丰富突出事物的形象性。
实用文档
请欣赏小诗:
•
桑恒昌
• • • • •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想象(2)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想象(2)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
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
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
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
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
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
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词前有一序,云:“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者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
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
余深然之。
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
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韩愈写的是听琴还是听琵琶,这段公案姑且不论,但苏轼认为此诗为“最善”,确实事实。
这首仿作的《水调歌头》等于是《听颖师弹琴》的注释和延续,想象力也更为丰富,如把韩诗的“呢呢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变成四句:“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
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将“划然銮轩昂,勇士赴敌场”亦变成“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都更细密,想象力更丰富。
唐代诗人通过想象,将无形的乐声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这类出色的诗篇自然不止方扶南说的上述三首,像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房给事》、《听安万善吹譬歌》,元《琵琶歌》、李绅《悲善才》等也均很出色。
2、使平凡的事物显得奇特现实生活中一些平凡事物,如小人物的生活、寻常事件和物件,如果用写实的手法加以表现,固然可以小中见大、朴实可亲,就像发生在读者的身边一样。
但是,有的作家却采取想象,让平凡的事物显得奇特,让小人物显得不一般,让读者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例如辛弃疾的这首《·灵山齐庵赋》: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
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
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
看爽气朝来三数峰。
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
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雨蒙蒙。
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辛弃疾在福建提点刑狱任上被弹劾落职,闲居于江西铅山,并由带湖移居瓢泉新居。
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古诗

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古诗
嘿,你知道吗,古诗里的世界那可真是奇妙无比呀!就说那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躺在床上,看到那洒在地上的月光,咋就联想到了寒霜呢?这想象力,简直绝了!好比你晚上看到外面的灯光,会不会联想到是小精灵在跳舞呢?哈哈!
再看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哇塞,庐山的瀑布在李白眼里竟然成了从天上掉落的银河,这得是多么神奇的联想和想象呀!就好像你看到天上的云朵,会不会想象成是各种神奇的动物在奔跑呢?
还有“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把大漠的沙想象成雪,把月亮想象成钩子,这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这不就跟你看到沙漠会联想到一片金黄的海洋,看到弯月会联想到一艘小船一样嘛。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可真厉害,能把春风想象成剪刀,裁剪出细细的柳叶。
这就好像你感受到微风拂过脸庞,会不会觉得像是温柔的手在抚摸呢?
古诗里这样充满联想和想象的例子太多太多啦!它们让我们看到了古人那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视角。
这些古诗不只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一个个神奇的窗口,透过它们,我们能领略到不一样的风景。
联想和想象对于古诗来说,那真的是太重要啦!没有它们,古诗哪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呀?它们让那些遥远的景象、情感变得那么生动、
鲜活,让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和古人一起感受他们所看到的、所想到的。
你说,是不是这样呢?。
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体会古典诗词的情感美

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体会古典诗词的情感美作者:林健来源:《新课程·中学》2012年第08期摘要:中国古典诗歌内涵丰富,很能激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
诗人艾青说:“所有意象、意境、象征都是通过想象而产生的。
”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想象,同样,诗歌的鉴赏也离不开想象。
想象、联想都是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不能强制统一的。
无论诗歌意境的建构,还是诗人情感的领悟,都需要学生展开想象、联想的翅膀,从生活经验中去寻找相应的形象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达成与诗人的沟通。
关键词:想象和联想;情感美;古诗词;教学《唐诗宋词选读》是一座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
在这里,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羁精神,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仁者光辉,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高歌,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酌低唱……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折射出唐诗丰盛热烈的光彩;小桥流水,杏花春雨,透露出宋词沁人心脾的韵味。
但如何引导学生走进并尽情徜徉于这一美丽殿堂,领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却是摆在我们语文老师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这一目标有别于以前历次的语文教学大纲。
突出“欣赏”“体验”,体现了中学语文文学教育思想的回归。
以往,教师囿于经验性的思维定式,认为学生的生活阅历与社会经验不足,理解古诗很困难。
因此,对诗歌的思想内涵及艺术特点的解读,往往采用指令性的,即直接告诉的方法,忽视甚至抑制了学生的个人感受与评价,这显然是违背新课标要求的。
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形象在最初的理解中,只是一些零散的印象,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把这些意象进行组合,创设一些有条理的生活图景和画面来,把自我融入诗歌中去,从而把握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好地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创造的意境,这是一种很好的培养欣赏能力的方法。
运用联想想象-鉴赏古代诗歌

运用联想想象鉴赏古代诗歌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学体裁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形象的语言,从各个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面貌,风土人情和诗人丰富多彩的心世界。
它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2000版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为中小学生推荐了一定数量供背诵的古诗篇目;从1993开始,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其目的就是要我们继承这笔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积累一定数量优秀的古诗词。
因为这对于我们了解历史,增强古典文学知识,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以及提高人文素质,都有很大的裨益。
于是古代诗歌鉴赏考查的应试技法的议论就多起来了,这不是正确的做法。
我们应该把重心放在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上。
因为诗歌是运用精炼和富有韵律的语言,最集中,最概括地反映生活的文学体裁,它是通过联想、想象,通过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作者的感受、愿望的。
联想和想象就是诗歌的艺术翅膀,诗人是借助它浮想联翩,“笼天地于形,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创造出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意境的。
创作诗歌如此,我们阅读诗歌,也必须展开联想和想象,来品味作品的诗情。
所以,在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时,联想和想象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运用,又是重中之重。
在鉴赏古诗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
是否善于运用联想想象,是否养成联想想象的习惯,以及是否具有联想想象的深度和广度是衡量学生鉴赏古诗能力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准。
一、理解诗句含义要运用联想想象。
要鉴赏一首古诗词,首先要理解每个诗句的含义。
由于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的,富有跳跃性的,仅理解诗句的字面义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运用联想想象,理解诗句深层的含义,也即“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如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下阕可分三层:第一层叙写周瑜英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字里行间流溢着词人赞美和羡慕之情,第二层叙写词人自感苍老,壮志未酬。
古典诗词中的4种想象艺术手法

古典诗词中的4种想象艺术⼿法古⼈云:“思接千载,视通万⾥”。
所谓想象,就是再现记忆中的印象或是对印象加以扩⼤或组合。
诗词创作要有独创性,必须有出⼈意表的想象。
⼀、追忆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番,拂⽔飘绵送⾏⾊。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催寒⾷。
愁⼀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惭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春⽆极。
念⽉榭携⼿,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泪暗滴。
这⾸词是周邦彦词的代表作之⼀,题为咏柳,实则是托物起兴,借咏柳以抒别情。
由今⽇相别转忆昔⽇相聚,再回到今⽇相别,然后⼜设想别后相思。
铺叙之中更觉委婉,更觉缠绵,其中“闲寻旧踪迹”和“⼜酒趁哀弦,灯照离席”点明这已不是⾸次送别,其中已暗含对昔⽇的追忆,这与第三⽚中的“念⽉榭携⼿,露桥闻笛”构成时空的两度转换,后者是明写,这⾥则是暗⽰。
既是追忆之景⼜是眼前实况,是以追忆之景来突显眼前的送别之景。
第三⽚中的“念⽉榭携⼿,露桥闻笛”两句⽤“念”字领起时空⼜作转换,由今⽇相别转忆昔⽇相聚,其中暗⽤杜牧“⼆⼗四桥明⽉夜,⽟⼈何处教吹箫”的诗意;结句“沉思前事,似梦⾥,泪暗滴”再来⼀番时空转换——由昔⽇再回到眼前。
全词结构严整,笔法多变,虚实交替,萦回反复,在层层铺叙中曲折尽情,含蓄⽽⼜深沉。
通过三度转换时空,将这段情事追忆得深情绵邈,婉转凄恻。
⼆、幻想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声望似⽔,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漏声断,⽉斜窗纸。
⾃许封侯在万⾥,有谁知,鬓虽残、⼼未死。
词上⽚写的是梦境。
⼀开头就渲染了⼀幅有声有⾊的关塞风光画⾯,晓雪、清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战事风物,放在秋声中乱起的胡笳声、如⽔奔涌的遍地铁骑奔驰的动态中去摹写,显得苍劲⽽⼜壮阔。
下⽚写梦醒后的感想。
展开想象与联想,体味诗词的情味

展开想象与联想,体味诗词的情味作者:陈颂群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07年第10期【摘要】从形象入手,展开丰富想象,从内容入手,进行联想和比较联想,更容易体会诗歌的情味。
【关键词】形象;想象;联想要激起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就要让同学们展开想象与联想的翅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设身处地的体味诗中的情味,获得美的享受。
比如,读崔颢《长干曲》:“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通过想象,可以感受到主人公那活泼、爽朗,而又令人亲近的形象,这一对青年男女的友好相遇而引起的新鲜与亲切的感觉,从而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
读诗离不开想象,否则,兴味索然。
那么,读诗时该如何进行想象与联想呢?拿什么去想呢?首先,须从形象入手。
诗歌往往是借助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某种感情思想的,只有从形象入手,才能让我们体味诗中蕴藉的感情。
例如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写了些什么?它有些什么耐人寻味的情味呢?根据这首词对这个主人公的环境描写——“露浓花瘦”;外貌描写——“纤纤手”、“薄汗轻衣透”、“袜刬金钗溜”;动作描写——“慵整纤纤手”,“见客入来”而“走”,“走”而又“倚门回首”,“回首”而又“嗅”青梅。
神态描写——“羞”,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一个少女:她天真活泼,一大早就在一个“露浓花瘦”的院子里荡秋千,荡得罗裳都湿透,荡得两手都有些麻木,也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她感情丰富而又矜持,看见陌生人进来,就羞涩地赶紧跑开,为什么呢?因为她“袜刬金钗溜”了,金钗滑下来了,头发松散了,鞋子都来不及穿了,样子看上去很不庄重,于是赶紧跑,可是,偏偏又很想看看这位陌生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于是在含羞跑开时还要“倚门回首”,“回首”看时又不敢大明大白地看,却假装“嗅”青梅,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
这是一个多么活泼、美丽、好奇、矜持而又感情丰富的让人喜爱的少女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欣赏之想象丰圆联想独特薛若砺《宋词通论》评北宋词人周邦彦“想象丰圆”,说:“他的作风最善从虚幻处着笔。
”我认为还应补充说周邦彦“联想独特”,也擅长藉此以营构新美贴切的喻象。
钱鸿瑛先生进一步说:“清真确实想象丰富。
但清真词表现的是‘常人的境界’,不仅和李贺诗的牛鬼蛇神、诡谲奇异相距甚远,也不如梦窗(吴文英)某些词想象那样奇特。
周济以‘奇思’评梦窗,不可能移于清真。
”(《梦窗词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版)这是很中肯的。
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欣赏清真以丰富、圆融、独特的想象和联想表现常人境界的艺术。
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这三句出自周词《花犯·咏梅》。
周邦彦于元祐八年(1093)二月知溧水(今属江苏),至绍圣三年(1096)二月任期已满三年,词当为离任赴汴京前赏梅之作。
词题为咏梅,却在咏梅中融入词人自我宦途失意、离合无常的惆怅情怀。
全词云:“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
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
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共燕喜。
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
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
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
相将见、脆丸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
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
”上片由写眼前梅花回溯去年赏梅情景,下片词境又由过去回到现在,再跳到未来。
因此南宋黄昇《花庵词选》评此词:“此只咏梅花,而纡徐反复,道尽三年间事。
”对时间和空间界限的跨越和打通,既扩大词的境界和容量,又使词的意脉圆美流、浑化无迹,即已充分显示其想象力之灵动、自由、丰圆。
而词中为梅花绘形传神的若干笔墨,也体现出词人丰圆的想象力与敏锐的联想力。
如“露痕”三句,描写梅的雪白花瓣上留有点点露珠的斑痕,就像梳洗刚罢的美女,脱尽了脂粉,显出她洁美无比的本色。
这一拟人化的想象多么优美和富于韵味。
又如“更可惜”三句说:尤其令人爱惜的是,那一树树梅花高高地挺立在冰雪世界中,厚厚的雪压在枝丫上,就像熏香竹笼上覆盖着白色的丝棉被。
这里从雪压梅花联想到香熏素被,喻象既状梅之形色,又传其暗香,堪称新颖美妙,可见词人联想之敏锐、细腻。
但全篇最丰圆的想象却在收尾。
“相将见”二句,紧承上文写梅花飞坠。
词人想象即将又到用青绿脆圆的梅子佐酒的时候,而自己早已离此地而去,正飘泊在烟波迷茫的江上。
这里纯从想象处着笔,将梅花的开落、结果,与自我的飘泊之感和落寞情怀融合起来描写,自然而巧妙。
清代先著、程洪撰,今人胡念贻辑《词洁辑评》卷四,指出姜夔的名句“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暗香》),其思路即是从清真“人正在、空江烟浪里”化出。
谭献《谭评词辩》卷一评:“‘相将见’二句,如颜鲁公书,力透纸背。
”接下去的“但梦想”三句说,那时正在江上扁舟之中的我,只能在梦中想象那一枝梅花斜映水中,姿影是多么潇洒!这里化用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句,但词人纯用想象之笔虚写,更注重神似,加上长短参差的句式显得更自然洒脱。
从章法上看,这两句作为结拍,呼应着起调的“梅花照眼”,结构天成,浑然无迹。
这又可见周邦彦的想象丰美圆融,又绵密细致。
薛若砺《宋词通论》赞“相将见”到“斜照水”四句:“纯是一种虚象。
如‘镜花水月’,不着一点端倪,却将一枝清幽皎洁的梅花,写得光艳照人。
美成词品,以此等处为最高洁劲健。
后来只有白石,差可步伍,而却无其圆融。
”评赏精美。
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这三句出自周词《六丑·蔷薇谢后作》上片。
此词叹息春光易逝,伤悼蔷薇凋残,以寄寓华年不再、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清代黄苏《蓼园词选》评:“自叹年老远宦,意境落漠,借花起兴。
”把它看作是词人晚年之作。
词的上片云:“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
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
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
钗钿堕处遗香泽。
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槅。
”整个上片写花谢。
先从客里光阴虚度落笔,再写惜春、留春,写到落花遗香四散飘零。
其中“愿春暂留”三句意思说:我知道春天是不能久留的,所以只求春天暂时停留片刻,但春毫不理会我的心情,它就像鸟儿飞去了,瞬息即逝,了无痕迹。
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评这三句说:“十三字千回百折,千锤百炼。
”周邦彦仅用十三个字就表达出他的希望、侥倖、失望、痛惜、留恋等曲折、委婉、丰富的情意,达到字少意丰的惊人程度,所以说“千回百折,千锤百炼”。
而从想象的角度看,词人以“过翼”即飞过的鸟比喻春天逝去的迅速,十分恰切,又形象新鲜,体现出敏锐的艺术联想力。
“过翼”二字出自杜甫《夜》:“村墟过翼稀。
”但杜甫是实写飞鸟,周邦彦却是用它作喻象比喻春归。
点化前人诗句又赋予新的意蕴,正是他的长技。
“夜来风雨”二句说:昨夜的风雨摧残了蔷薇花,她们就像楚王宫里的倾国佳人一样被葬送了。
邦彦在这里飞腾幻想的彩翼,把花拟人化,比做楚宫的美女。
“钗钿”句以下继续从“楚宫倾国”展开想象,说凋谢的蔷薇花瓣好像佳人的钗钿,落在哪里就把香泽留在哪里。
这一句连同上句,从艺术思维的角度看,是联想中的联想;而其所用的修辞手法,则是将喻体坐实后继续引申而成的“曲喻”。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释》评曰:“‘翼’、‘迹’二韵,力破余地,词家赋送春者,无此健笔。
‘楚宫’三句,哀艳而有缥缈之思。
”指出周邦彦想象的哀艳、虚幻、缥缈,是很有见地的。
长条故惹行客。
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这三句出自《六丑·蔷薇谢后作》下片。
上片写花谢,下片即写谢后。
词云:“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
静绕珍丛底、成叹息。
长条故惹行客。
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
残英小、强簪巾帻。
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
漂流处、莫趁潮汐。
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词人清早起来,步入东园,但见原来姹紫嫣红、蜂飞蝶舞的园里冷清寂静,绿叶成荫,一片暗碧。
他静静地绕着无花的蔷薇,叹息着花的凋谢,春的消逝。
“长条故惹”三句说:蔷薇长长的枝条仿佛故意要惹动游客的愁绪,勾住衣服像有许多话要向我诉说,流露出依恋难别的无限情意。
这三句又是纯从想象处着笔,以虚幻的拟人化手法描摹无花的蔷薇枝条对人的依恋,从而反衬人对花的爱怜和追惜,令人读之深感缠绵悱恻,情辞凄惋,韵味深长。
袁行霈先生说:“唐代诗人储光羲的《蔷薇歌》里有一句‘低边绿刺已牵衣’,周邦彦加以发展,蔷薇之有情不仅表现在‘牵衣’上,更表现在‘待话’上。
仅仅‘牵衣’,不过是扣住蔷薇带刺的特点来写,而‘待话’二字则进一步把蔷薇的神情写了出来。
”(《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版)赏析精细。
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粘地絮这两句出自周词《玉楼春》。
词云:“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
当时相候赤栏桥,今日独寻黄叶路。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
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粘地絮。
”此词写词人与情人分别之后,旧地重游而引起怅惘之情。
我们先简要串讲词意,再着重赏析最后两句。
上片“桃溪”句引用刘义庆《幽明录》所载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女的典故,比喻由于轻易与情人离别而产生的追悔之情。
“秋藕”句化用谢脁《在郡卧病呈沈尚书》诗“秋藕折轻丝”和孟郊《去妇诗》“妾心藕中丝,虽断犹牵连”,说如今与情人情断恩绝,好比秋藕,一旦折断了,就无法接续了。
三四句说: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初与她在赤栏桥旁约会时相亲相爱的情景,如今只剩下我孤独一人在这散满黄叶的路上徘徊,寻觅往日的踪迹。
这两句用今昔对照的手法抒写他内心的痛苦。
下片笔宕开写景,借景抒情。
“烟中列岫”两句说,我举目四望,只见在烟霭缭绕中,远处排立着无数青翠的山峦;夕阳的余辉,照映在空中飞雁的背上,反射出一抹就要黯淡下去的红色。
这里用阔远静穆的山野景色映衬其处境的孤独,又用雁背上逐渐黯淡的夕晖象征其心境的怅惘、惨淡。
末尾两句,是词人以联想所得并精心营造的两个比喻,意思是:我的心上人就像被骤风吹散飘入江天的彩云,而我对她的思恋之情正如雨过后粘在泥土上的柳絮。
前一个比喻,形象地表现情人飘然而去,了无踪迹,又令人想见她那美丽、轻灵的身影;后一个比喻,把抽象的情具象化:柳絮的迷濛纷纭是词人怅惆紊乱心情的写照;而它粘着地上则影射着词人的苦恋粘结心中无法解脱。
可见这两个喻象多么生动贴切。
在周邦彦之前,从未有人以“风后入江云”比喻情人的倏然而逝,也未有人以“雨余粘地絮”比喻人的恋情的缠绵胶着。
因此,这两个比喻是新鲜独创的。
周邦彦又巧妙地把这两个生动贴切、新鲜独创的比喻组合成工整的对句,使它们强烈对照,产生极大的感情的张力,给人以深沉浑厚之感。
对于这两个美妙的比喻,前人曾击节赞赏。
明代潘游龙《古今诗余醉》评:“‘人如风后’二语又妙如神矣。
”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上言人不能留,下言情不能已,呆作两譬,别饶姿态,却不病其板,不病其纤。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赞曰:“寓情味于对偶句中,‘江云’、‘雨絮’,取譬尤隽。
”坐看人间如掌,山河影、倒入琼杯这是周词《锁阳台》的两句,词云:“白玉楼高,广寒宫阙,暮云如幛褰开。
银河一派,流出碧天来。
无数星躔玉李,冰轮动、光满楼台。
登临处、全胜瀛海,弱水浸蓬莱。
云鬟香雾湿。
月娥韵压,云冻江梅。
况餐花饮露,莫惜徘徊。
坐看人间如掌,山河影、倒入琼杯。
归来晚,笛声吹彻,九万里尘埃。
”上文说周词想象丰圆,联想敏锐,但所表现的都是常人之境界。
周词中也有表现神仙境界的浪漫之作,显示出周邦彦瑰奇缥缈的艺术幻想,此词即是一例。
全篇写登高赏月。
上片设想自己登临传说中的天宫白玉楼和月里的广寒宫阙,看见暮云像悬挂空中的帷幕,刚刚被揭开。
于是一道银河,便从青天流泻出来,银河是在天上流的,词人却想象银河流出碧天,泻落到人间来。
这两句的想象与幻想比一般诗人超越一层,语言清新流畅,又有气势,应属佳句。
接着写无数星辰和洁白如冰轮的圆月在运行动,把光辉洒满所有的楼台。
这里“躔”,星辰运行的位次。
“李”,星座名,见《史记·天官书》。
玉李,是对李星的美称。
“登临处”三句说:我登上天上宫楼所见到的美景,都胜过海上那一座座仙山。
这里“瀛海”,疑指传说中的海上三仙山之一的瀛州。
“弱水”,相传浮力很弱,连芥子或鸿毛都不能浮载的水。
古籍所载多处,这里指传说中的蓬莱仙山周围的水。
蓬莱,传说中海上三仙山之一。
过片“云鬟”句化用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形容月中仙女嫦娥的云发被香雾沾湿了。
“月娥”二句,词人继续展开幻想,以虚为实,实写虚幻景象,说嫦娥美丽的风韵胜过寒云笼罩下的江梅。
“压”,胜过,压倒。
“况餐花”二句,又想象嫦娥在月宫里不食人间烟火,她吃的是桂花,饮的是仙露,尽情地欢乐留连。
“坐看”两句说:他同嫦娥一道在月宫中俯视人间,只觉广袤的人寰只有手掌一般大小,而地上的山河倒影,又映现在美玉制成的酒杯之中。
“归来晚”三句说:我同嫦娥交游,到夜深才回人间,我高兴得吹笛给嫦娥听,笛声悠扬美妙,穿越九万里太空和尘埃,响彻天上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