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勇教授学术文献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孤本传奇《八义记》与明代“赵氏孤儿”改本戏文——兼及改本戏文形态及性质的再讨论

孤本传奇《八义记》与明代“赵氏孤儿”改本戏文——兼及改本戏文形态及性质的再讨论

2022年第5期第62卷(总299期)No.52022Vol.62General No.299孤本传奇《八义记》与明代“赵氏孤儿”改本戏文*——兼及改本戏文形态及性质的再讨论陈志勇摘要:“赵氏孤儿”戏文是明代剧坛上流传甚广的经典剧目,有富春堂、世德堂、汲古阁等多家坊刻改本流传于世,杭州人徐元的《八义记》亦是其中一种。

然清初至今,诸家曲目著录此剧多有讹误。

最近德国国家图书馆藏继志斋本《八义记》的再发现与回传,表明继志斋本即徐元所作。

徐本与明代富春堂本、汲古阁本在主旨、情节和文词上都存在较大区别,表现出鲜明的文人化倾向。

徐本的存在,不仅补上了南戏《赵氏孤儿记》向文人传奇《八义记》演进的关键一环,而且和其他三种明代坊刻“赵氏孤儿”所组成的文本群,成为再认知明代改本戏文形态和性质的代表文献。

关键词:《赵氏孤儿》;《八义记》;南戏;明人改本;文人传奇DOI :10.13471/ki.jsysusse.2022.05.005“赵氏孤儿大报仇”故事宣扬义士赴死、善恶有报,在我国古代民众中流传甚广。

元人纪君祥将之演绎为杂剧《赵氏孤儿》,同时还有无名氏的南戏《赵氏孤儿报冤记》(《南词叙录》著录)流行。

晚明时期,富春堂、世德堂、汲古阁等书坊将南戏《报冤记》进行改订、刊印,也受到广泛欢迎。

杭州人徐元编创的《八义记》也是同题材的一部重要戏文,吕天成《曲品》、祁彪佳《远山堂曲品》、沈自晋《古今入谱词曲传剧总目》皆有著录。

只是,从清初至今,对徐本《八义记》的著录、题称多有错讹,一些曲目、曲选、曲谱将其他赵氏孤儿曲段归于徐元名下,使得徐本的面目越来越模糊,徐本与其他《赵氏孤儿》改本的关系也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这种情况固然有徐本《八义记》不及其他坊刻本流行的缘故,但晚近以来学界认为徐本已佚,则是元代南戏《赵氏孤儿记》及其明代改本之间源流关系不清的主要原因。

最近德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明金陵继志斋本徐元《八义记》的再发现,不仅可以廓清过往对徐本《八义记》一些错误的判断,为系统梳理明刊“赵氏孤儿”戏曲的文本源流和故事嬗变提供了新的契机;而且以徐本《八义记》为案例来考察南戏向文人传奇演进的脉络以及明代改本戏文的文本属性,亦具有充分的文献价值和学术史意义。

对流行歌曲“斜开唱法”的理解和再认识

对流行歌曲“斜开唱法”的理解和再认识

对流行歌曲“斜开唱法”的理解和再认识作者:唐芳莫大尼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8期摘要:“斜开唱法”是南京艺术学院徐元勇教授首先提出的针对流行歌曲演唱的方法。

这种提法是以美声唱法(竖开)以及民族唱法(横开)为背景的前提下提出来的。

从演唱实际要求上,更接近民族唱法的横式演唱,这种演唱方法是我国学术界在流行歌曲演唱领域的一次理论创新,本文将围绕这一概念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流行歌曲;斜开唱法;发声技巧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3-0079-02一、“斜开唱法”的理论分析“斜开唱法”是我国著名流行音乐学者徐元勇教授于21世纪初首先提出的,是一套专门演唱流行歌曲(通俗歌曲)的声音训练方法。

这个唱法的提出使得学术界一片哗然,赞同声和争议声均有。

赞同声基本上是对流行音乐学者的创新精神表示肯定,认为学术界同仁对流行音乐的研究应该持有宽容态度,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对于“斜开唱法”本身而论处于一种顾左右而言他的状态;争议声往往决定这种提法,有标新立异、牵强附会之嫌,理论深度不够。

笔者对于以上这种反响并不感到意外,因为“斜开唱法”这个名词的产生就显得很勉强,根据徐元勇教授在专著中谈到:“‘斜开’就是歪着嘴打开。

嘴向左或右单向的斜,口向一边打开,就是嘴歪向一边并打开……如果,两边嘴角分别同时向两边斜就正了,既双斜为正……·因此,正常、完整的斜开阐释就是:在歌唱时有意识地使劲让两边嘴角往两边展开,口张开向下用力,面颊着力于下颚骨、腮帮部位的一种发声方法。

①”这个表述其实有两个突出问题,首先,看了前半段表述后给读者的感觉就是“斜开唱法”就是斜着嘴、歪着嘴唱歌,先不说歪着嘴的情况下还能不能唱歌,光那个样子就不好看,像极了面瘫病人的形象;其次,表述的后半段又说到“双斜为正”,既然正了又何谈“斜开”呢?综合看该表述,整个“斜开”的动作,其实就是张大嘴巴或者说是咧开嘴巴的动作而已(至少在表述上是如此)。

《塑料工业》期刊入选“全国石油和化工期刊百强排行榜”

《塑料工业》期刊入选“全国石油和化工期刊百强排行榜”

塑㊀料㊀工㊀业2020年㊀㊀reinforcementofthermoplasticstarch[J].ChinaPlasticsIndustryꎬ2013(1):1-8.[5]薛灿ꎬ银鹏ꎬ董亚强ꎬ等.无机物对淀粉塑料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ꎬ2016(7):53-61.XUECꎬYINPꎬDONGYQꎬetal.Progressesoftheeffectsofinorganicsubstanceonmechanicalpropertiesofstarchplastics[J].PolymerBulletinꎬ2016(7):53-61. [6]郭斌ꎬ薛灿ꎬ银鹏ꎬ等.无机物对淀粉塑料阻隔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ꎬ2016(12):29-35.GUOBꎬXUECꎬYINPꎬetal.Progressesoftheeffectsofinorganicsubstanceonbarrierpropertiesofstarchplastics[J].PolymerBulletinꎬ2016(12):29-35. [7]殷海荣ꎬ吴阳ꎬ章春香ꎬ等.PLA纤维增强的HA/CS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力学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ꎬ2014ꎬ45(5):05132-05135.YINHRꎬWUYꎬZHANGCXꎬetal.SynthesisandmechanicalpropertiesstudiesofPLAfiberreinforcedHA/CScomposite[J].JournalofFunctionalMaterialsꎬ2014ꎬ45(5):05132-05135.[8]明星星ꎬ徐定红ꎬ张凯舟ꎬ等.长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J].塑料ꎬ2012ꎬ41(5):37-39.MINGXXꎬXUDHꎬZHANGKZꎬetal.Longglassfi ̄berreinforcedPPcomposite[J].Plasticsꎬ2012ꎬ41(5):37-39.[9]唐皞ꎬ姜海天ꎬ王礼建ꎬ等.聚乙烯醇纤维增强热塑性淀粉塑料的研究[J].塑料工业ꎬ2013(9):110-113.TANGHꎬJIANGHTꎬWANGLJꎬetalStudyonthepolyvinylalcoholfiberreinforcedthermoplasticstarch[J].ChinaPlasticsIndustryꎬ2013(9):110-113.[10]WANGDꎬXUYꎬLIXꎬetal.Mechanicalretentionandwaterproofpropertiesofbacterialcellulose ̄reinforcedther ̄moplasticstarchbiocompositesmodifiedwithsodiumhex ̄ametaphosphate[J].Materialsꎬ2015ꎬ8(6):3168-3194.[11]LIUZꎬDONGYꎬMENHꎬetal.Post ̄crosslinkingmodificationofthermoplasticstarch/PVAblendfilmsbyu ̄singsodiumhexametaphosphate[J].CarbohydratePoly ̄mersꎬ2012ꎬ89(2):473-477.[12]刘子芹.热塑性淀粉/聚乙烯醇复合膜的表面化学交联改性[D].吉林:吉林大学ꎬ2011:89.LIUZQ.Surfacechemicalcrosslinkingmodificationofthermoplasticstarch/poly(vinylalcohol)blendfilm[D].JiLin:JilinUniversityꎬ2011:89.[13]方志林.马铃薯交联淀粉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的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ꎬ2009:60.FANGZL.Studyonpreparationandphysicochemicalpropertiesofcross ̄linkedpotatostarch[D].Nanjing:NanjingForestryUniversityꎬ2009:60.[14]郭耀东ꎬ游新勇ꎬ王国泽.马铃薯交联淀粉的性能分析[J].商洛学院学报ꎬ2014(2):49-52.GUOYDꎬYOUXYꎬWANGGZ.Thepropertyanaly ̄sisofpotatocross ̄linkingstarch[J].JournalofShangluoUniversityꎬ2014(2):49-52.[15]孙小凡ꎬ王会ꎬ曾庆华ꎬ等.六偏磷酸钠制备食用小麦交联淀粉的工艺研究[J].粮食与油脂ꎬ2016(4):39-41.SUNXFꎬWANGHꎬZENGQHꎬetal.Studyonthepreparationofediblecross ̄linkedwheatstarchbysodiumhexametaphosphate[J].Cereals&Oilsꎬ2016(4):39-41.(本文于2020-09-10收到)㊀«塑料工业»期刊入选 全国石油和化工期刊百强排行榜 近日ꎬ在 2020年全国石油和化工期刊百强榜 遴选活动中ꎬ«塑料工业»期刊入选 行业期刊100强排行榜 精品期刊40强排行榜 学术期刊50强排行榜 !本次 2020年全国石油和化工期刊百强榜 遴选工作由中国化工情报信息协会主办ꎬ中国化工信息中心㊁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㊁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协办ꎬ旨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精神ꎬ配合推进中国科协㊁中宣部㊁教育部㊁科技部四部委启动的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 ꎬ引导石油和化工行业期刊适应媒体数字化㊁网络化㊁市场化发展趋势ꎬ打造行业领军期刊㊁品牌期刊ꎬ同时满足行业500多家期刊学习先进㊁交流经验㊁加强合作的需求ꎮ此次 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期刊百强 遴选活动ꎬ最终形成了全国石油和化工100强排行榜主榜名单ꎬ选取100强主榜前40名ꎬ形成精品期刊40强ꎻ并且在综合测评的基础上ꎬ根据期刊类别认定ꎬ还形成了学术期刊50强名单㊁技术期刊50强名单㊁综合期刊10强㊁数字期刊20强名单ꎮ«塑料工业»已连续被评为 中文核心期刊 ꎬ此次入选 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百强期刊 是对本刊质量的认可ꎬ也是对编辑部工作的鼓励ꎬ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ꎮ421。

磁性NiO的制备及其选择性吸附性能

磁性NiO的制备及其选择性吸附性能
NiO 和 NiO-C 的 SEM 表征结果如图 2 所示遥
图 2 NiO渊a~c冤与 NiO-C渊d冤的扫描电镜照片
187
试验研究
工业水处理 圆园21-06袁41渊6冤
由图 2 可知袁制备的 NiO 微球是由许多不规则 弯曲的纳米片组装成的花状结构袁 呈现片状分等级 结构形貌袁平均直径约为 2 滋m遥 由图 2渊c冤可进一步 观察到袁花状 NiO 微球表现出有序尧高度均匀的层 次结构和多孔质地遥 NiO-C 则由大量无规则颗粒团 聚而成遥 2.3 N2 吸附研究
渊1.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建筑与材料工程学院袁湖北武汉 430205曰 2. 湖北省 BIM 智慧建造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袁 湖北武汉 430205曰3.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绿色能源材料应用研究所袁湖北武汉 430205冤
咱摘要暂 采用简单溶液法合成了分等级花状磁性氧化镍渊NiO冤微球袁研究了制备的花状磁性 NiO 微球对水中染 料刚果红的吸附效果袁并探讨了吸附机理遥 结果表明袁花状磁性 NiO 微球对刚果红的最大吸附量达 155.9 mg/g袁吸附 机理可归因于带正电荷的吸附剂表面与阴离子染料刚果红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遥 磁性 NiO 微球能通过磁铁快速从 溶液中分离袁且对阴离子染料具有良好的选择吸附性能遥
有机合成染料广泛应用于染料尧造纸尧纺织品和 塑料等行业的生产中遥 由于有机合成染料一般具有 毒性和难生物降解性袁 其产生的废水若不经处理直 接排放袁会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威胁也1页遥 目前尽管有很多方法可用于去除废水中的染料袁如 凝聚也1页尧电絮凝也2页尧膜分离也3页尧化学和电化学氧化也4页等袁 但相较于上述几种方法袁吸附法因其易于实施尧去除 效率高尧操作条件温和且能耗低袁应用更为广泛也5-6页遥 工业上常用的吸附剂主要有活性炭也7页尧沸石也8页尧粉煤

NGAL与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NGAL与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南通市社会民生科技项目(M S1*******)**[作者简介]王熙坚,男,汉族,生于1994年5月,安徽省宣城市人,硕士,研究方向:糖尿病肾病。

***[通信作者]戴厚永,电话:139********,E-m ai l :dai hy520@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J our nal of N ant ong U ni ver s i t y (M edi cal Sci ences)2020∶40(4)D O I :10.16424/j .cnki .cn32-1807/r .2020.04.018糖尿病肾病(di abet i c nephr opat hy,D N )作为糖尿病(di abet es m el l i t us,D M )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不仅是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病因,而且是D M 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D N 防治任重而道远,D N 早期生物标志物研究是近年的热点[1]。

传统上,尿微量白蛋白被认为是D N 早期诊断指标。

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部分患者尤其是1型D N 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经过数年后可转归为正常蛋白尿[2]。

部分D N患者在进展为终末期肾衰竭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没有蛋白尿或仅有微量蛋白尿[2-3]。

肾脏病理也证实部分D M 患者在蛋白尿出现之前即有肾组织病理改变[4]。

因此,尿微量白蛋白不一定是诊断D N 的必备条件[2]。

再者,尿微量白蛋白由于受运动、感染和发热等因素影响在实际应用中也受到一定限制,为此必须寻找新的D N 生物标志物。

新近发现肾小管损伤在D N 早期起重要作用,作为一种重要的肾小管损伤标志物,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 r ophi l gel at i nas e-as soci at ed l i pocal i n ,N G A L)在D N 中的作用受到关注,本文就N G A L 在D N 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药物分析文献综述

药物分析文献综述

2016-20 17学年第1 学期文献综述名称高效液相色谱法手性固定相分手性药物研究进展专业2016级药物化学学号161320217姓名李松子导师柯美荣指导老师林子俺时间2016年12月19日高效液相色谱法手性固定相分手性药物研究进展摘要手性(chirality)是指化合物的分子式和结构式相同,因分子空间排列不同导致两个分子互为镜像和实物的现象。

手性药物(chiral drug)是指药物分子结构中引人手性中心后得到的一对互为实物与镜像的对映异构体(enantiomer) 这些对映构体的理化性质基本相似,仅旋光性质有所差别。

目前在约2000种常用药物中有近500种药物以外消旋体的形式存在。

外消旋体药物中可能只有一种对映异构体有药效,其镜像分子却有毒副作用或药效相反或无药效:如左旋巴比妥酸盐抑制神经活动而右旋巴比妥酸盐却兴奋神经;右旋甲状腺素钠可降低血脂而左旋甲状腺素钠对心脏有毒副作用;抗菌药左旋氧氣沙星的药效高于其右旋体数倍对映异构体也对香料化学和农业化学方面有重要作用:如S-型的香芹酮有香菜味,而R-型却具有荷兰薄荷香味;农药溴氰菊酯的8个异构体中,(3R,1R,S)异构体的杀虫活性是(3S, lS,R)的70多倍。

手性药物的分离分析在生物和化学领域一直是研究热点。

色谱法利用固定相与外消旋体之间的作用力不同使流动相洗脱时各组分保留时间不同而实现分离的目的。

色谱法以其优良的识别能力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手性拆分方法,尤其在性药物的分离分析和纯度检测等方面。

常用的手性色谱分离技术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毛细管电色谱法(CEC)等根据侍分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选择合适的手性色谱非常重要。

在用HPLC法分离手性物质时,可以通过改变色谱柱的流动相和固定相来改变改善HPLC的分离效果。

根据手性固定相的不同来源,可分为天然、半合成和全合成三大类。

本文介绍国内外近几年手性固定相拆分手性药物的研究进展,包括几种经典类型及一些新型手性固定相。

20年来我国文献学理论研究综述(1978~1998)

20年来我国文献学理论研究综述(1978~1998)

20年来我国文献学理论研究综述(1978~1998)谢灼华朱宁关键词文献学理论研究综述本文通过对1978~1998年我国文献学理论研究状况的介绍,阐述了主要代表人物的不同学术观点,并就有关文献定义、属性和文献学学科体系、范围及内容等方面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评述,分析和揭示了20年来文献学研究的特点和进展动态。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到1998年为止的20年间,可以说是我国文献学理论研究发展的昌盛时期。

1978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中国图书馆学会和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相继成立,一些为数不多的图书情报刊物先后复刊,大量新的图书情报刊物象雨后春笋般地呈现出来,这不仅为图书情报专业研究带来了盎然的生机,而且给文献学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学术阵地。

以往有关文献学的研究的最新成果大都散见在文史刊物或大专院校学报上,其研究者大多数是文史界学者,现在图书情报学界的学者在文献工作研究的基础上开始了文献学理论的研究,可见文献学的研究已步入了一个多视角、全方位的立体研究阶段。

1 有关文献学研究的概况文献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说它古老,是因为早在两千年以前自孔子《论语·八佾》中出现“文献”一词以来,就有汉代郑玄、宋代朱熹、元代马端临等为代表的历代学者对“文献”词汇作过种种解释和研究,这可以说是文献学研究的端倪和沿革;说它年轻,是因为1930年郑鹤声、郑鹤春合著的《中国文献学概要》问世后,首次以“文献学”冠为书名,标志着人们对文献的认识已从感性认识阶段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同时也标志着人们对文献的研究已进入系统的科学研究阶段和文献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正式诞生,其后1936年陈登原的《古今典籍聚散考》,进一步深化了文献的研究,考察了我国文献的兴衰聚散,则是中国文献史研究的滥觞。

〔1〕此后三、四十年间,尽管有关文献学研究的论著似断似续,如:50年代后期,玉欣夫教授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讲授文献课程时提出了融目录、版本和校雠学于一体的文献学学科体系的构想,而后又有杜定友、袁翰青等人相继发表过有关地方文献学和文献工作等方面的论文,1966~1976年文革期间,除少许有几篇与文献学相关的论文外,几乎是空白。

学科前沿文献综述

学科前沿文献综述

学科前沿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个学科的前沿研究也在不断涌现。

本文将就几个热门领域的前沿文献进行综述,以探讨当前学术界的最新进展。

人工智能领域一直备受关注。

最近,深度学习技术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深度神经网络架构,能够有效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泛化能力。

此外,强化学习和元学习等新兴技术也在人工智能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为智能系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也在不断取得突破。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为疾病治疗和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最近,研究人员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治愈了一种罕见遗传病,为基因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

此外,干细胞疗法、免疫疗法等新型治疗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医学领域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再者,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备受关注。

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

新型环保材料的研发、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技术正在逐渐成熟,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在环境监测和预警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人员也在探讨其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此外,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也在不断拓展,为人类行为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

各个学科的前沿研究都在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跨学科合作,共同探索科学的未知领域,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希望本文的综述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考,促进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科学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音乐2019年第8期MODERNMUSIC徐元勇教授学术文献研究综述郑日可[摘㊀要]徐元勇教授现任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ꎬ是我国的音乐学家㊁流行音乐教育家㊁声乐艺术理论家㊁竖斜歌唱理论体系创始人ꎮ徐元勇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音乐史㊁中国传统音乐㊁流行音乐等教学研究工作ꎬ其极具创见力的学术思想在多研究领域皆有建树ꎬ为我国当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ꎮ[关键词]徐元勇ꎻ中国古代音乐史学ꎻ中国传统音乐ꎻ流行音乐ꎻ音乐教育ꎻ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J605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8-0160-03[收稿日期]2019-04-21[作者简介]郑日可(2001 ㊀)ꎬ女ꎬ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本科学生ꎮ(南京㊀210097)㊀㊀徐元勇教授是我国音乐学家㊁音乐教育家ꎬ几十年来在音乐学研究领域辛勤耕耘ꎬ成果累累ꎬ是界内不可或缺的知名学者ꎮ纵观徐元勇教授的学术成果ꎬ其学术研究领域大致可分为四块ꎬ分别为:中国音乐史学研究㊁中国传统音乐研究㊁流行音乐研究㊁音乐教育理论研究ꎮ本文主要针对徐教授发表的诸多文献ꎬ对他的学术研究内容加以整理ꎬ荟萃其理论精华ꎬ剖析其要义核心ꎬ更为详细地介绍他对音乐学术界做出的杰出贡献ꎮ一㊁中国音乐史学研究从其对中国音乐史学研究方式与研究特点来看ꎬ«谈中国音乐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ꎬ2017年第3期]一文可谓徐教授多年来对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一个小结ꎮ徐教授在该文中清晰地阐述了 中国音乐史 与 中国音乐史学 的关系: 中国音乐史是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对象ꎬ中国音乐史学是研究中国音乐史的手段与方法ꎮ [1]就研究方法而言ꎬ他还强调中国音乐史史实的改写必须以历史文字记载为依据ꎬ如此方能使得史学研究推陈出新ꎮ接着ꎬ徐教授就古代音乐史研究的 无声性 ꎬ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 有声性 两大特点展开讨论ꎬ总结出要依据古代乐谱ꎬ多方面对中国古代音乐史做出有声性的研究ꎬ而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也不能离开文献史料的支撑ꎮ二者相互贯通㊁相互作用ꎬ从事音乐史学的研究者ꎬ应当把握好这两大特点的关系ꎬ这样方不至于造成研究方向与思路的迷失或困惑ꎮ就史学学科研究特点而言ꎬ徐教授认为史料在研究中占主体地位ꎮ他表示系统地阅读与利用我国古代文献史料之手段与方式ꎬ是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的重中之重ꎮ早在十几年前ꎬ教授«百年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综述»一文将历代的史料文献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 二十四史 等所谓的 正史 ꎬ以及各种丛书㊁类书等ꎻ第二个方面的史料ꎬ是历朝历代的诸多文人撰写的大量稗史和野史笔记ꎮ通过两者的互补与参照ꎬ建立更为客观的分析与证明ꎬ对于历史补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价值ꎮ针对这两大部分ꎬ教授对唐代音乐的 正史 记述以及明清时期音乐的野史笔记存在情况加以总结归纳ꎬ作«唐代笔记小说中的音乐史料»«中国音乐研究的重要史料 清代笔记»与«音乐研究的重要史料 明清笔记»ꎮ二㊁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态度ꎬ徐教授表示: 无论是在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学习㊁对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的分析㊁对我国古代乐谱的整理和研究过程中ꎬ还是对于明清音乐历史的探究中ꎬ都要结合民族音乐学以及研究课题进行思考ꎮ笔者在研读其有关中国传统音乐的文献中发现ꎬ徐教授对俗音乐史尤其是明清俗曲深有研究ꎬ其多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明清俗曲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及研究ꎮ如文献«界说 明清俗曲 »中对明清俗曲进行了科学的界说:061明清俗曲 是今人给予的称谓ꎮ是在我国明㊁清两个时代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诞生的一种新型的文学㊁音乐艺术形式ꎮ [2]又从形式㊁体裁以及乐曲结构等方面阐述了其独立㊁特殊的形式与内容ꎬ并在文中从明清俗曲所流传的文献及其价值㊁明清俗曲的文学与艺术成分㊁明清俗曲的音乐结构与音乐风格㊁明清俗曲的特点等多方面大致按照历史线的顺序展开了叙述ꎮ解答了长期以来各学术界对明清俗曲概念认知模糊与使用混乱的疑惑ꎮ对事物的认知与研究应当从本质出发ꎬ在明确界定了明清俗曲这一概念后ꎬ当即追本溯源ꎬ探寻明清俗曲历代的发展缘由ꎬ因此ꎬ徐教授做了«论明清俗曲兴盛发展之缘由»一文ꎬ表示明清俗曲的兴盛发展ꎬ有其特殊的政治㊁历史㊁经济和文化的等多方面的缘由ꎬ阐述明清俗曲是: 明清时期哲学思潮㊁社会风俗㊁生活态度的产物ꎬ是民风㊁民俗与时尚的真实写照ꎮ [3]并通过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ꎬ应用大量的史料来阐释明清俗曲发展的原因及过程ꎮ从明清俗曲所属分类角度来看ꎬ长期以来ꎬ我们对于明清俗曲与民歌的分类模棱两可ꎬ其两者的关系也一直难以清楚描述ꎮ目前学术界明清俗曲的概念与其研究仍从属于传统民歌的范畴ꎬ由此徐教授希望把明清俗曲从民歌中分化出来ꎬ加以研究ꎬ以结束我们长期对明清俗曲的认知模糊ꎬ由此作文«论民歌与明清俗曲之异同»ꎬ文中对明清俗曲与民歌二者的渊源关系及异同性做了详细解释ꎬ把 明清俗曲 从 民歌 中单列了出来进行研究ꎬ是对 民歌 俗曲 等概念产生100多年来的一次再认识ꎬ是从一个独特的视角ꎬ深入明清俗曲概念的全新研究ꎮ除明清俗曲流变研究外ꎬ徐教授对中国传统音乐乐谱研究的成果也颇具规模ꎮ所研究乐谱文献内容包括:«敦煌琵琶谱»«三教同声»«借云馆曲谱»«霓裳续谱»«白雪遗音»«小慧集»«续小慧集»等ꎮ三、流行音乐研究徐教授不仅是我国流行音乐 竖斜歌唱 理论体系创始人ꎬ更是在这一学术领域发表了诸多极具创见力的文论ꎮ«论中国流行音乐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一文对现今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和论述ꎬ教授指出:中国流行音乐建立在中国文化的根基之上ꎬ具有丰富的民族内涵ꎬ为国人广泛接受㊁喜爱ꎮ其作品主要由中国人创造ꎬ其文化㊁风格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进步ꎮ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趋势的导向ꎬ体现了构建流行音乐体系的当务之急: 学习流行音乐者ꎬ或把流行音乐作为事业的人也越来越多ꎮ加之ꎬ社会文化生活对于流行音乐有序㊁正面接受的需求ꎬ越来越显现出流行音乐专业训练的价值与意义ꎮ [4]流行音乐的兴起ꎬ已经成为社会必然现象ꎮ只有通过更加系统性的学习ꎬ才能够使流行音乐更加艺术化ꎬ使之更具有美学意义ꎬ为更多人所青睐ꎮ在流行音乐快速发展的环境和社会需求下ꎬ为通俗唱法正名便显得尤为重要ꎬ由此ꎬ徐教授在«为 通俗唱法 正名»(«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一文中对 通俗唱法 概念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做了详细论述ꎬ还从全新的视角发表了对流行音乐进入高校进行系统专业教育的看法: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与文化的不断进步发展ꎬ近年来各大音乐学院引进通俗唱法ꎬ然而其学术地位并没有受到广泛与高度的重视ꎮ既然作为一门学问ꎬ那就需要有相应的严肃性ꎬ就需要给予其明确的地位ꎮ学院中这些专业学习流行演唱的学生ꎬ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思考ꎬ亦能逐渐融入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之中ꎮ顺应时代ꎬ他们将为通俗演唱法㊁通俗歌曲制作㊁通俗歌曲理论研究等注入全新的活力ꎮ«论高等艺术院校通俗歌曲演唱的专业教育»一文可谓徐教授多年教学实践的观点汇总ꎬ该文围绕高校流行音乐学科建设及教学理论体系建立这两个中心来论述ꎬ分别从高校中流行音乐的教学目的与要求㊁教学形式与方法㊁教学具体实施内容㊁考核标准与要求这几方面展开叙述ꎮ文中指出歌唱艺术教育不局限于艺术教育ꎬ更是一种文化教育ꎮ通俗歌曲演唱的教学需要艺术的专业性ꎬ其人文性亦不可或缺ꎮ指导学生演唱歌曲的声音技巧并突出其文化内涵等各方面知识ꎬ才能使这门新兴教育得以健康发展ꎮ161郑日可:徐元勇教授学术文献研究综述㊀㊀除上述流行音乐理论研究相关文献外ꎬ徐教授在通俗歌曲的演唱指导与作品分析方面更是有所建树ꎬ其主要分析的歌曲有:王力宏演唱的«唯一»«Kissyougoodbye»㊁沙宝亮演唱的«爱你»㊁姚贝娜演唱的«日月凌空»㊁信乐团演唱的«离歌»㊁胡扬林演唱的«香水有毒»㊁周杰伦演唱的«菊花台»㊁谭维维演唱的«当时»㊁庾澄庆演唱的«新不了情»等等ꎮ四㊁音乐教育理论研究徐元勇教授自担任南师大音乐学院院长以来ꎬ在音乐教育学科建设方面为当代音乐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ꎬ他的教育思想ꎬ荟萃了多年教学的精华ꎬ并在我国社会文化生活发生着日新月异变化与发展的同时ꎬ深入思考并积极创新改革教育体制ꎬ其主要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篇文献中ꎮ«综合性师范大学音乐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探索»(«艺术百家»2015年第6期)首先指出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在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ꎬ当下音乐人才的培养需从社会文化发展㊁国家教育思想㊁就业人才市场等实际情况出发ꎬ创建一个全新的定位ꎬ重新审视教育办学的优缺点ꎬ找到更加适合人才发展的道路ꎮ接着ꎬ文章主要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和做法㊁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㊁创新人才培养教材建设及施教措施的改革等几方面进行详细阐述ꎮ«构建主流文化精神中高校 非遗 音乐教育模式»(«人民音乐»2015年11期)一文首先指出了构建高校 非遗 音乐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精粹贯彻到高校教育㊁社会科研之中ꎬ创办本民族特色的专业与大学ꎬ增强民族凝聚力ꎬ是打造国际一流专业㊁大学的迫切所需ꎮ研究者㊁教育者有使命㊁有责任对 非遗 项目的深度挖掘㊁灵活运用㊁系统传播㊁提炼知识献出力量ꎮ接着教授对此观念存在问题㊁ 非遗 纳入高校教育的价值及具体实施策略和具体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ꎬ并在结尾点出构建此模式的意义:将 非遗 音乐等民族音乐纳入高校教育之中ꎬ有助于改善目前大部分音乐院校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要教育模式的现况ꎬ有助于建立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中的话语权ꎬ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文化自信ꎮ«西方音乐学构架中的我国音乐理论教育»(«人民音乐»2002年第8期)首先提出在西方音乐学构架中建立与我国音乐教育现状相适应的教育体系之必要性:就当下而言ꎬ在学习借鉴西方理论体系的同时ꎬ我们亟须根据我国音乐发展历程㊁音乐文化㊁音乐生活ꎬ建立适合我们理论学习与研究的教学体系与机制ꎮ文中还从音乐教育中音乐学课程的由来㊁课程设置情况及音乐学方向研究人员所具备基础能力等多方面展开了阐述分析ꎮ结㊀语徐教授在诸多学术领域都发表了其集独特性㊁严谨性与创造性为一身的文章ꎬ作为一名 以学为业 的音乐学家与教育研究工作者ꎬ徐教授深谙 学海无涯 之学问ꎬ长期以来为音乐界默默耕耘ꎬ用心浇筑每一篇文章㊁每一部著作ꎬ为音乐研究事业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ꎬ为当代音乐发展留下了宝贵的学术财富ꎮ理无专在ꎬ而学无止境也ꎮ徐教授胸怀好学之心ꎬ至今仍然勤恳地奋斗在音乐教育的最前线ꎬ是吾辈积极学习的楷模!注释:[1]徐元勇.谈中国音乐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ꎬ2017(03):82 163.[2]徐元勇.界说 明清俗曲 [J].交响ꎬ2000(03):38 42. [3]徐元勇.论明清俗曲兴盛发展之缘由[J].交响ꎬ2003(02):13 17.[4]徐元勇.论中国流行音乐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5ꎬ40(06):21 25.(责任编辑:张洪全)261当代音乐 2019年第8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