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散文的创作心境
对散文的理解

有关对“散文”的理解
散文是一种相对自由的文学形式,它通常以描述、议论、抒情等方式表达作者对生活、自然、人性的思考和感受。
与小说、诗歌等文学形式相比,散文的语言更加朴实自然,不拘泥于韵律和节奏,更注重表达真情实感和思想深度。
散文的特点在于其“散”,即不受拘束的写作方式。
散文的题材广泛,可以涉及人生、社会、自然等多个领域,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表达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优秀的散文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如下:
1.真实自然:好的散文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语言质朴自然,不
矫揉造作。
2.情感真挚:散文中蕴含的情感真挚而深沉,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动。
3.思想独特:优秀的散文应该有独特的思想观点和见解,能够启迪读者的思考。
4.文字优美:散文的语言应该优美流畅,富有诗意和韵味,能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散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什么

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散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什么孙文心散文被誉为“美文”,被人们说成是形散而意不散,因此在解读散文时,要注意散文的这个特点,尽量读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同时注意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生活经历,这样能更好的帮助我们解读文章。
散文教学,从“教”的角度讲,关键是引导学生往“散文里”走,往“作者的独特经验里”走。
散文教学有两个要点:1.建立学生与“这一篇散文”的链接。
在语文课,阅读教学的课文,不仅是学习材料,而且是学习对象。
在日常教学中这种链接是通过“学案”来完成的,在学案中,我们会详细的介绍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以及和这篇文章有关的左右资料,帮助学生在分析文章前在脑海中建立一个有关的知识网,以便在解读的时候随时调用这些资料。
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们不仅要把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交代给学生,同时还要介绍一下社会的大的时代背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作者才会这样的彷徨无助,才会这样的夜不能寐,才会这样的不知进退。
只有交代清楚这些内容,学生才能理解,为什么作者会在这样一个夜晚,独自一人去荷塘散步,为什么会觉得“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所以这种联系时必要的。
2.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
学生的已有经验,笼统地讲,包括“语文经验”和“人生经验”,作者在“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也可以分为“语文经验”和“人生经验”这两个方面。
现在的学生一般生活都比较简单,他们不能体会作者那种复杂难平的心情,更无法理解那些远离故土,客居他乡的作家,对家乡一草一木的想念,那种有家不得归的无奈是他们无法深刻体验的。
就像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无论是南方的秋天还是北方的秋天,无论是阴雨霏霏还是阳光明媚,无论是潮湿阴冷还是秋高气爽,无论是落英缤纷还是红叶漫天……所有的这些都不抵作者心中故园秋天的一景来的让作者心动,让作者难忘,即使时隔多年,即使人世沧桑,也无法消除那份感怀,那份“相思”……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设定一个环境,让他们能够认真体会那份情感。
虚静涵养 心境服人

虚静涵养心境服人——谈贾平凹散文《静虚村记》的艺术魅力《静虚村记》是著名作家贾平凹早年的作品。
描写的是陕西西安北郊未央区的一个自然村落,村子本名方新村。
贾平凹租住了其中的两间土屋,外间做饭、里间住人,是他们一家人当时的“家”。
贾平凹将方新村改名为静虚村,是有他的理由的。
“静虚”不是消极遁世,而是追求一种思想艺术境界更高层次的成熟。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荀子·解蔽》篇说:“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
”“不以所已藏害将所受,谓之虚。
”“不以梦剧乱智,谓之静。
”老子和荀子所讲的虚静,是告诉人们要虚怀若谷,广采博纳,要对世界上的事物有个全方位的把握。
这用来指导艺术创作,就是要创作者不追逐潮流,不赶风头,而要有自己的艺术前进步伐。
《文心雕龙·神思》里讲:“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沦五脏,澡雪精神。
”也旨在告诉人们能把生活修养成艺术。
贾平凹认为作到神行于虚,才能不滞于物;心静才能站得高看得清,胸有全概,犹如站在太空看地球。
[2]于是面对都市的繁杂,贾平凹更渴望回归到一种虚静当中去。
在文章的开头,贾平凹把这种渴望交代的一清二楚,“如今,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净的地方难,找繁华的地方容易,寻拙朴的地方难,尤其在大城市的附近,就更其为难的了。
”[3]一开始,就掺杂进一种哲学的味道在里面,使得文字不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一种寄托。
这是这篇散文的艺术魅力之一。
接下来,贾平凹就开始转移到交代静虚村的事件上来。
交代完毕之后,他又重新强调了内心的渴望,这时候,他是借用友人之口来的。
此时,他的观点已经杂糅进了自己对静虚村的感情色彩来,夸这个村子是一首古老的民歌,是一口出了鲜水的枯井,是一件出土文物,如宋代的青瓷,质朴,浑拙,典雅。
紧跟着的就是贾平凹对整个村子的白描,从村子的规模、事物、巷道形状、屋舍布局以及村民的生活习俗,他用他特有的句式和词语,完成对静虚村的介绍。
介绍完村民之后,很自然地过渡到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来。
散文欣赏方法

散文欣赏方法欣赏散文不能离开散文本身的特点,不能离开其创作规律,这是欣赏散文的基本原则。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散文欣赏方法,供大家欣赏。
散文欣赏方法(一)要了解作者的构思构思即作者在创作时,在立意、选材、结构、表达方式、写作技法、语言等方面的思考活动。
这构思的结果自然体现在作品中。
因此,我们在阅读欣赏每篇散文时要很好地领会和把握这些。
这样做的结果,会产生对作品整体性的认识,更会产生独到的感受。
散文欣赏方法(二)把握联想。
分析意境。
体会感情优秀散文的意境创造,常通过联想、想象来完成。
阅读欣赏散文,要很好地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联想、想象来创造意境的,并以此表现了什么主题.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读者要把握意境中一个个有机组合的形象,通过联想、想象,进入到散文描写的意境之中,这样才会产生较好的阅读效果。
在阅读欣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要很好地理解作者描写的景色是一种素雅的朦胧美,要把作者的心境与朦胧美联系起来.从而体会作者把自己的忧与喜完全融进这朦胧美之中。
作者在这里做到了情与景的统一.意与境的统一。
作者在创造意境时离不开想象、联想,包括对材料进行排列组合与调整.包括写作中各种手法、技巧的运用,比如:比喻、拟人、象征、夸张等都需要有丰富的想象、联想。
通过分析,读者就可以体会到意境的意与情。
散文欣赏方法(三)品味语言。
了解风格散文在语言上是很讲究的。
它的特点一是精,即精炼,包括准确、简洁、精粹:二是美,包括绚丽、平易、生动、形象等。
不仅如此,散文的词语讲究变化.具有节奏感。
长短句的结合,整句、散句的结合使用,造成了抑扬有致的抒情节奏。
形成和谐旋律,给人以音乐的美感。
散文所以具有艺术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语言的含蓄美与音乐美。
朱自清在《春》中对春草、春花的描绘,运用的语言就具有上述特点。
了解风格是欣赏散文的一个重要方面。
风格是作者个性的反映。
并带有时代烙印、地方色彩、民族影响。
散文表现作者个性强烈,风格多样化。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梦醒时分_心境

文/郭华奶奶没有上过学,只认识一个字,就是她的姓氏“鲍”字,而且知道“鲍”字是由一个“鱼”字一个“包”字组成。
但若把“鲍”字拆开来写,她既不认得鱼字,也不认得包字。
因为没有文化,所以她很少看现代戏和电影,偶尔看一回,还常常将戏名记错。
譬如《六号门》,她总说是《六号门口》。
“文革”中有一阵学习小靳庄,人人唱戏,个个作诗。
奶奶被挤兑得没有办法,创作了她平生唯一一首诗,是歌颂“大跃进”的:大跃进,我知道,黑白天,不睡觉。
爷爷去世时,父亲不满周岁。
孤儿寡母,住两间破草房,租别人半亩地,吃糠咽菜过日子,没人瞧得起。
正因为如此,奶奶一生最珍惜的,是别人的帮助和尊敬。
几十年中,谁帮助犁过一回地,谁接济过一升红高粱,谁给父亲做过一双鞋,甚至哪一个有身份的人同她打过招呼叫过一声“菊嫂”,她都铭记在心。
奶奶渴望得到尊敬,她也最尊敬别人。
她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她平生只住过一次医院,竟然和同屋的病友住成了“亲戚”,多年来往不断。
我们村处在县城通往城西几十个村子的交通要道,下雨天,奶奶不只一次让不认识的过路人到家里来避雨,还要捧上一碗白开水。
对于乡亲们,凡她能做的,更是有求必应。
但不论给谁帮过忙,事后她从不提起。
我断奶之后便由奶奶带着,日夜不离。
五岁那年我生了一场麻疹。
那时正是大跃进的年代,母亲带着吃奶的弟弟去出河工,家里只剩下我和奶奶。
村里办起了公共食堂,不仅集体做饭,而且必须集合起来吃饭。
家里没有一粒粮。
其实,有粮食也做不成饭,大炼钢铁,早把饭锅给砸烂了。
我发着高烧,外边下着雨夹雪。
这个样子,我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走到食堂去吃饭的。
奶奶央求管食堂的,准许把我那一份饭打回家去吃。
对方坚决不答应。
奶奶没办法,只好回家用一件棉斗篷把我裹起来,抱着我向外走。
风雪迎面扑来,奶奶在风雪中边走边哭:“豁出去吧,孩子。
能活下去,是你命大,有个三长两短,奶奶跟你一块走……”当天下午我的病急剧加重,晚上已昏迷不醒。
请来一位老中医,老先生只说了一句话:“当死的治吧。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浅论

汪曾祺以情绪体验去追踪生活,组织画面,他特别注意以直觉、感觉的方式去把握审美对象。他的一些散文小品可以证明这一点,如《人间草木·槐花》一文,开头一句“玉渊潭洋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接着讲述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养蜂人的故事,最后以一段“玉渊潭的槐花落了”戛然收尾。一组简单的画面却包容了丰富而深刻的意蕴,给读者以某种情绪的感染,某种感觉的联想,某种生活的暗示。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我对异乡人的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浅论(三)
致力于散文文体的创新,建构自己的文体风格,打破散文题材和主题的单一、技巧和形式的单一、神韵和语言的单一,使散文以博大的“胸怀”,对各种文体的技巧并容兼包,寻求和创造不拘定格、富于弹性和主体感的文体形式,是汪曾祺散文的又一个重要特色。他的散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他的散文取材广泛,不拘一格,笔墨洒脱不羁,行文无拘无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矫揉,不造作,没有感情与语言的夸张,具有融合各种文体各种语气的高度适应能力和随手拈来、为我所用的机智,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广见博识和深刻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如《泰山片石》、《初识楠溪江》、《严子陵钓台》等游记散文,只要意有所至,笔势所趋,往往不惜打破文体技巧的藩蓠:借助于小说的叙述方式、诗歌的意象转换和韵律节奏、绘画的色彩、古典文学的旁征博引、民间的小考等等,从而使他的散文孕育出了新的具有更高价值的审美特征。首先,能体现汪曾祺文体创新精神的是叙述方式的新变。过去这类散文,由于它的“回忆”、“怀念”的性质,基本上采用的是一种纵向的思维和叙述模式,文章的布局谋篇大多循照着一种物理时空顺序。这种线式因果叙述,往往会使它同那种单纯按横的物理时空结构的“导游词”式的游记散文一样,而流于“流水帐”式的“叙家谱”。汪曾祺的散文,如《觅我游踪五十年》、《香港的高楼和北京的大树》、《四方食事》、《老舍
论沈从文西南联大时期的散文创作

论沈从文西南联大时期的散文创作20世纪中期,中国发生了巨变,沈从文是西南联大时期的一位非凡的文学家,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沈从文的散文集“中国的精神”,直接反映了他的思想和观点,深刻地传达了当时中国学子的心境。
此次文章,将重点关注沈从文的散文创作,探讨其反映出的社会现实以及作者的精神状态。
沈从文的散文创作,一方面反映出激烈的危机意识,沈作品中的语言象征性而强烈,以强烈的社会讽刺和谴责,勾勒出一幅唉声叹气的世界社会态势。
他在《草草》一文中,痛责中国当时的腐朽制度,批判当局的腐败和无能:“中国究竟有救吗?当腐败的政府,贪婪的官僚,险恶的宗教还在这里统治,中国将永远无法振作。
它将徒劳地继续沉沦,而我们必须慢慢见证它的毁灭!”沈从文对中国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揭露,以及对未来的危机意识,都被贯彻在他的散文当中。
另一方面,沈从文的散文创作反映了中国精神时代的矛盾,以及学子艰苦生活的深刻情怀。
在《今夜》一文中,他在描写站街的情景时,以细腻的语言,非常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中国学子的心境:“街上的行人早已散去,一切都很安静,除了那缓缓而来的寒风,轻轻地拂过萧条的街,似乎带着学子心中的悲哀。
”此外,沈从文还勇于批判当时社会现实中人们失去理想的状况,因为他们失去了理想,而这些人们以理想来定义生活的意义,他希望大家能够重拾弃绝的理想:“让我们以年轻的热情,以革命的气息,以追求真理的意志,一起展开这样的旅程,走向光明,追求我们的理想和目标!”沈从文的散文创作是当时的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创作。
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生活中学子们在思想上、心理上和追求上的精神态度。
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批判中国社会的失败,同时他对理想的追求也被深刻地表达出来。
沈从文以他在西南联大时期所创作的散文,留下了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上令人瞩目的精神遗产。
席慕容散文《时光》

席慕容散文《时光》席慕容是一位著名的台湾诗人、作家、音乐人和文化名人,他的创作涵盖了诗歌、小说、散文、评论、音乐和影视等多个领域。
其中,他的散文作品被誉为经典之作,其中包括了《时间的礼物》、《十月路的秋天》、《晚来风急》等等。
而今天我们要谈的是他的散文《时光》。
《时光》是席慕容写的一篇散文,它描述了人生中无法避免的时光流逝,以及人们对于时间的不同理解和感受。
席慕容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为蓝本,借助文字表达出了时光带来的种种情感和思考。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篇散文是一篇关于人生哲学的佳作。
文章从“时光”这个词语出发,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和无法挽回。
他写道:“时间,像一条彩绸带,自人生的起点流淌向终点,这条绸带不停地卷轴着,荒野中到处留下人世沧桑的纹路。
绸带流淌的时候,看见的只有前方,回首望去,纹路被卷进了光阴的深处,再也寻不获。
”这段文字生动地表现了时间流逝的无情和不可逆转,深刻揭示了人们在时间面前的渺小和无助。
同时,席慕容也用他敏锐的洞察力,描绘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于时间的态度和感受。
他写道:“年轻人总是期许时间能快点经过,而人到中年,则愿时光悠缓行走;但当迈进晚年时,则想挽留时间的流淌,捉住时间的尾巴,带着它回到昔日的年华中再来一场人生的美梦。
”这段文字生动地刻画出了人们对于时间的不同态度和感受,深刻表现了时间在不同年龄段对人的不同影响和不同阅历的积累,以及不同年龄段人对于时间价值的深刻认识。
席慕容还通过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敏锐地剖析了时间对于个人的影响和启示。
他写道:“在时间滴答滴答中,我学会了追求内心的境界,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看人、看事物,走自己的路,而不受别人的影响。
时间无尽地流淌,感悟由热到凉再到温和的人生。
我依然从容地去面对这个世界,无论生活多么坎坷,我都能够保持我的梦想,一步一步踏实地前行。
”这段文字深刻表达了个人面对时间的态度和心境,体现了一个人成熟和领悟的状态。
最后,席慕容在文章中也强调了时间的珍贵和不可骄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 进 一 条 死 胡 同里 。
—
五 、 十 年 代 杨 朔 的 “ — — 事 ( ) — 理 ” 写 法 , 兴 盛 六 物 人 — 的 曾
一
时 , 到 理 论 家 的 备 加 赞 扬 , 乎 这 就 成 了 散 文 的 最 佳 形 受 似
式 。 于 是 后 人 刻 意 追 求 模 仿 , 丰 富 多 彩 的 生 活 , 妙 复 杂 把 微 的心灵和 情感 , 过简便 的技 术 性处 理 , 肢剪 而 嵌入 “ 通 被 物
维普资讯
第 2 卷 第 3期 1
Vo .21 1 No.3
许 昌师 专 学报
J RN CH G E HE OL E OU AL OF XU AN T AC RS C L GE
20 0 2年 第 3期
No. 3,2 0 0 2
—
人 — — 理 ” 框 子 , 愈 来 愈 走 向 极 端 。 其 结 果 就 完 命 和 独 特 的 审 美 个 性 , 终 使 散 最
文创 作 陷 入 一 个 停 滞 的 状 态 , 至 有 人 怀 疑 散 文 的 价 值 。 甚
梁 衡 在 《 前 散 文创 作 的 几 个 问 题 》 文 中 , 心 疾 首 地 说 当 一 痛 道 :这 种 精 巧 得 象 假 山 一 样 的 结 构 本 是 一 种 弊 端 , 却 被 “ 但
我 克 制 ” 作 品 才 能 显 现 出 “ 智 之 美 ” L 这 些 论 述 , 不 无 , 才 。l j 并
又 不 散 , 归 到 他 所 要 求 的 主 题 上 来 。 其 实 , 要 这 么 来 收 ’ 都 归 , 还 有 什 么 ‘ ’ 散 文 早 就 被 归 到 一 条 独 木 桥 上 去 那 散 ? 了 。 林 非 在《 文 创 作 的 昨 日和 明 日》 ” 散 中则 语 重 心 长 地 告 诫 人 们 :追 求 单 一 化 和 模 式 化 , 然 会 使 散 文 创 作 陷 于 僵 化 “ 必 和停 滞 的境 地 。 只 有 冲 破 单 调 和 模 式 的 多 样 化 的 趋 势 , 才 有 可 能 使 散 文 创 作 得 到 充 分 的发 展 和 繁 荣 。 ” 也 正 因 如此 , 几 年 来 , 文 界 提 出 了 为 散 文 “ 绑 ” 近 散 松 、
视为一种 长处 , 归到 一种 理 论上 去 , :散 是放 得 开 , 并 说 ‘ 但
“ 四” 后 , 西 方 自 由 思 潮 的 影 响 和 文 艺 美 学 的 熏 五 以 受 陶 , 文 创 作 出 现 了 可 喜 的 局 面 。但 也 有 相 当 一 部 分 散 文 散 家 , 然不忘“ 行于 所 当行 , 止 于所 不可 不止 ” 古训 , 依 常 常 的 孜 孜 以求 其 散 文 的 格 式 和 规 矩 , 此 来 对 抗 泰 戈 尔 “ 由 散 以 自 漫 ” 厨 川 白 村 “ 随 便 便 ” 散 文 理 念 。 李 广 田 在 《 散 和 随 的 谈 文 》 旗 帜 鲜 明地 指 出 :散 文 既 然 是 文 , 也 不 能 散 到 漫 无 中 “ 它 遍地 的 样 子 , 是 一 条 河 , 也 还 有 两 岸 , 有 源 头 与 汇 归 就 它 还 之 处 , 章 当然 也 是 如 此 。 郭 风 则 含 蓄 地 说 : 文 固 然 “ 文 ” 散 具 有 作 品 ( 体 ) 形 体 和 作 家 情 感 之 无 拘 无 束 的 自 由 组 织 和 文 的 运 行 —— 即具 有 这 种 性 格 ” 但 也 不 能 没 有 形 式 的 限 制 。 就 , 是 自由 如 云 吧 , 也 或 如 絮 , 如 缕 , 如 鱼 鳞 , 如 奇 峰 , 它 或 或 或 “ 出 现 云 的 形 状 , 见 无 形 ( ) 云 , 而 , 使 是 行 云 也 总 未 体 之 因 即 受 一 定 形 式 的 制 约 , 其 自 由有 限定 矣 ” 只 有 行 文 中 “ 则 。 自
谈 散 文 的 创 作 心 境
赵 颖
( 昌师专 中文 系 ,河 南 许 昌 4 10 ) 许 6 0 0
[ 摘
要 ]本 文就 现代 创 作 理论 和 传 统创 作 理论 的契 合 , 来论 证散 文创 作 的最 佳 心境 。认 为
散 文 家 经过 长期 的 生 活积 淀 , “ 于 所 当行 ” 所 感的 触发 开 始 , 历“ 于所 不 可不 止 ” 从 行 有 经 止 的静 心 运 思 的过 程 , 到 “ 所不 能 自 已” 达 有 的创作 境 界 。 以此 来探 讨 散 文 的创 新 和 突破 。 [ 键词 ]散 文 ; 关 创作 ; 心境 [ 中图分 类 号 ]10 [ 5 6 文献 标 识码 ]A [ 章编 号 ]10 文 0 0—9 4 (0 2 0 0 6 —0 9 9 2 0 )3— 0 9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