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参考]古琴曲《高山流水》赏析

合集下载

浅谈欣赏古琴曲《高山流水》之感想

浅谈欣赏古琴曲《高山流水》之感想

浅谈欣赏古琴曲《高山流水》之感想
作为一首古琴名曲,《高山流水》给人一种深邃博大、宁静悠远的感觉。

这首曲子以流水为主题,通过琴音的起伏、变化,完美地表现了流水从源头到终点的曲折道路。

这首曲子的弹奏技巧较为复杂,需要以大量的练习来掌握。

然而,正是这种繁琐的技巧和不断的演练,才使得曲子表达出内在的深意。

演奏的气息、音响的高低、强弱之间的关系,通过古琴的流畅的音韵来呈现出来。

在听这首曲子时,可以感受到一种深沉的静谧,仿佛古人把生命的意义凝结在了这湖水山泉之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深远的山林、清澈的溪流,以及自然风景的魅力。

从音乐的角度来讲,它还可以让我们慢下思考的脚步,带着一份平静,陶冶情操。

总而言之,《高山流水》是一首充满魅力的古琴曲,它通过琴音的起伏变化,完美地展现了一条从源头到终点的曲折道路,使人深感人生的奥妙。

[说明]高山流水音乐鉴赏

[说明]高山流水音乐鉴赏

高山流水音乐鉴赏《高山流水》系高自成先生编创并广泛流传的山东古筝名曲。

根据作者口述,此曲原为山东大板套曲中四首琴曲联缀而成,1955年作者遵照周总理的建议进行了改编,1960年定名为《高山流水》,该曲名为自然景物的描写,实则是表现了老百姓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和触景生情的感情抒发。

著名古筝教育家、演奏家,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原筝专业教授高自成先生,自1957年受聘到我院民乐系讲学,敬业执教,潜心于对下一代的培养和山东筝曲的创作、整理工作。

1986年出版了高自成编著的《山东筝曲集》。

如今高先生年事已高,他的敬业精神、朴素的工作作风、为人谦和之品质,却仍几十年如一日地煜煜生辉,深入人心。

笔者近水楼台,上大学期间得益于高先生的指教,学习演奏过许多首筝曲,受益非浅。

其中《高山流水》便是高自成先生编创的代表作之一。

这里通过高先生以往对乐曲的讲解,本人先前学习演奏积累的笔记、收集的资料以及演奏的感受、体会整理成文,与大家共享。

史书《吕氏春秋》最早记有古琴曲《高山流水》,引出俞伯牙弹琴觅知音,与钟子期最终结为知心朋友的感人故事。

这段故事,这段琴曲流芳百世,被人传颂着,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筝曲《高山流水》如今也有河南、浙江、山东流传的三种异曲同名的乐曲,都属以上三大流派中的代表作。

这三首乐曲,虽相差万千,但还是有其共性的,首先是从板体上承袭了传统的老六板、老八板的变体,取材于民间乐曲、戏曲、板头曲,最重要的也是通过弹奏而从中悟出《高山流水》以琴声寻知音、觅知音,传播人世间真情友爱的真谛。

山东筝曲《高山流水》,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析解。

出处:(高自成口述):此曲是山东大板套曲(小套曲)里“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首琴曲联缀而成。

早先曾以筝、琵琶、扬琴、奚琴以合奏形式演奏。

过去山东老家的艺人时常凑聚在一起,自弹自娱,弹到兴浓处,便自然而然地合在一起奏起来,称之为“对流水”、“碰八板”。

那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鉴赏《高山流水》

鉴赏《高山流水》

鉴赏《高山流水》音乐鉴赏本为对音乐作品的鉴别和欣赏,或者是认真地欣赏与回味音乐作品。

为人们的业余生活提供了丰盛的听觉盛宴。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是准确、深刻地欣赏音乐的基础。

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包括对音乐音响的辨别、感受和记忆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内心听觉能力,这些能力可以引起欣赏者的情感体验,使欣赏者伴随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产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将音乐作品的内涵在欣赏者的内心听觉中创造性地再现,给音乐作品恰当、理性的评价。

《高山流水》,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此曲原是古琴曲,后分为《高山》《流水》二曲;另有同名筝曲《高山流水》,与琴曲不同。

《高山流水》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抒发了志在流水,智者乐水之意。

全曲共有九个小段,可分为起、承、转、合四大部分。

起:引子由缓慢的速度以散音奏出:这个引子音乐气氛静穆,接着旋律在宽广的音域内不断跳跃,变换音区,犹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

整个“起部”曲调节奏明朗,情绪活泼轻快,清澈的泛音犹如“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 ,抒发了在深山茂林息心静听流水琮时的愉悦心情。

承:绵延不断富于歌唱性的旋律,犹如点滴泉水聚成淙淙潺潺的细流。

这一部分用实音演奏,音乐进一步展开。

音乐写情多于写实,“其韵扬扬悠悠,俨若行云流水。

” 转:用大幅度的滑音,伴以“滚” 、“拂”等手法,如瀑布飞流,汇成波涛翻滚的江海。

“转部”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中旋律出现大幅度的上、下滑音,犹见“激流中之洄澜,飞溅之浪花。

”后一部分连续运用“拂” 、“滋”等复杂的演奏技巧,“盖右手滚拂略无停机,而左手实音动宕其中,或往或来无窒碍,缓急轻重之间最难取音” 。

《高山流水》赏析(精选五篇)

《高山流水》赏析(精选五篇)

《高山流水》赏析(精选五篇)第一篇:《高山流水》赏析《高山流水》赏析《高山流水》,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古琴曲。

它本只有一曲。

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落,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

它充分运用了“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进一步表现了流水中的澎湃,使全曲形象生动,气势磅礴。

刚开始听音域不断跳跃,感觉虚无缥缈,有时又重重低音时隐时现,我仿佛看到了一位长须白发的长者抚琴于天地山水之间挽一个高高的发髻,髻后的长发与琴声随风飘扬。

天地间布满大雾,面对雄伟的泰山和延绵的河流,雄伟而庄重,滚滚的流水,宽广浩荡,好似无边的大海一般。

仿佛天地之间就只有抚琴者一人。

而后,感觉从前面一段的音乐中跳了出来,反而声音变得清澈,开始活泼明朗起来,给人一种愉悦的心情,仿佛整个人都飞了起来。

而后还有一小串清脆的琴声。

仿佛泉水流过小溪一样。

而后琴声变得舒缓,与之前的景象不同。

仿佛自己侧立与溪旁,静静的欣赏这缓缓地溪流,感觉十分静谧安心。

仿佛自己也与这大自然合为一体。

忽然,曲调变得激昂澎湃,音调快速上升下降,感觉十分惊心动魄。

此时此刻,我仿佛看到那潺潺的流水一下子倾斜于瀑布、江河突然沸腾起来。

不停刮奏的水没有留下一点的空隙,本清澈见底的溪水顷刻间奔腾跳跃起来,从万丈高的山崖上直流而下,仿佛自己已处于飞瀑之间,那份壮观近在眼前。

一连串的高音过后,江水已不是那样的汹涌澎湃了,仿佛自己又到了林间小溪之中。

重回了舒缓和轻松。

所有的一切又归于平静。

但还是回味无穷。

不久,音调又继续转高,仿佛更大的瀑布又来临了。

激昂之情又油然而生,滔天的飞泻之声又起,跌宕起伏,久久不息,那最初的震撼又来到了我的眼前,久久不息。

尾声,情越动人,心又恢复了平静却仍置身于高山流水之间。

,不能自拔......这首曲子柔内有刚,静中有急,给人一种舒心,安定的感觉像是与世隔绝的仙境,不掺杂任何烦恼忧愁。

”本曲音调舒缓,犹如水花飞溅,高山流水,韵律和谐,好像身临其境。

古琴曲古琴曲《高山流水》赏析

古琴曲古琴曲《高山流水》赏析

古琴曲古琴曲《高山流水》赏析
《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

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

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

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

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

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

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

”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

古琴曲:《高山流水》赏析「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这是传世古琴曲《高山流水》留给人们的无尽感慨。

这首雅韵超俗的琴曲,记述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感人故事。

俞伯牙是春秋时代晋国的大臣,著名的音乐家,善弹古琴。

荀子说:「伯牙鼓琴,六马仰秣。

」伯牙弹琴乐声美妙,连马也停食倾听。

荀子盛赞他高超的琴艺,是积学而得以成就的。

伯牙曾受教于成连先生,十分用功,苦练琴艺,但却难以真正领悟古琴的内韵和精神。

于是老师带他到海上的蓬莱仙岛中求访高人,尔后孑然离去。

伯牙孤身一人置身于波澜壮阔的大海之中,惊涛拍岸,海天一色,众鸟齐鸣。

伯牙感到心旷神怡,顷刻间灵感如涌泉般喷薄而出,他即兴奏起了《流水》一曲,山水灵动,韵致脱俗。

这才领悟到山川灵秀、天籁之音,正是自己最好的老师,从而成为了天下鼓琴高手。

伯牙初遇隐贤钟子期,两人说话甚为投机。

伯牙弹奏古琴,其意在高山,子期说:太美妙了,这首曲子所弹奏的正是高山的巍峨壮阔,这是仁者浑厚大气的胸怀。

伯牙又弹奏了另外一首琴曲,其意在流水。

子期说:妙不可言啊,此曲所表现的是流水的流畅灵动,波澜起伏,这正是智者所乐之水。

把琴曲幽微精妙的意旨一语道出,子期成为了与伯牙心心相映的知己知音。

然而不幸的是,子期很早就去世了。

伯牙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悲痛万分。

他来到了钟子期的墓前,割断了琴弦,双手举起这三尺瑶琴,将它用力地摔碎,从此终身都不再弹琴,因为在这个世上,再也找不到知音的人了。

正是所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明代兵部尚书戴金说:「亭载知音佳话,典羞势利小人。

」在我们人生漫长的旅途中,多少人和我们擦肩而过,然而举目四望,却多是势力之交、利益之交。

有几个人能和我们真正志趣相投、心息相通?想来真是难上又难。

纵使有几位知心的挚友,却又往往是天各一方。

「举世知音更有谁」,所说的正是人生愁苦无奈的悲怀。

相知有这样几种类别:「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

中外音乐鉴赏--《高山流水》

中外音乐鉴赏--《高山流水》

山东筝曲《高山流水》鉴赏一、前言幼时不懂古风音乐的韵味,甚至不知何为余音绕梁之感,却也能在听到老人收音机里传出《高山流水》琴音之时,知道这是好听的、美的。

年少时再在音乐课上听到这首曲子,才知道竟是古琴十大名曲之一,还是高自成先生编创的山东古筝名曲,原为山东大板套曲中四首琴曲联缀而成,1955年作者遵照周总理的建议进行了改编,1960年定名为《高山流水》,开始被广泛流传。

那时才开始懂得,原来一支真正有韵味的曲子,是真能流传百年,无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能感觉其美妙的。

而后知晓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千古佳话,更是对《高山流水》有了更高的推崇,遂决定今日选此作为此次的鉴赏曲目,希望能对这一曲《高山流水》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二、出处背景史书《吕氏春秋》最早记有古琴曲《高山流水》,其由来更是引人入胜。

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俞伯牙精通琴艺很会弹琴,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俞伯牙初次遇到钟子期是在汉阳江口,钟子期说自己也精通曲谱会弹琴,但俞伯牙看其打扮将信将疑,于是对钟子期提出很多专业的器乐问题试探他,钟子期不仅对答如流,还如数家珍般认真,为了更好的试探钟子期对乐曲的理解,俞伯牙紧拨琴弦,就地演奏了一曲,琴声刚落钟子期就赞叹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

”伯牙不漏声色又继续弹奏一曲,子期忘情沉醉其中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

”伯牙大惊,推琴而起,连连施礼告罪:“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貌取人,岂不负了天下贤士?失敬!失敬!”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异姓兄弟,并相约次年再次相聚,两人虽萍水相逢却一见如故,即由“知音”而结交为“契友”。

这琴,这曲,这故事,这人一直流芳百世流芳百世,被人们传颂着,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而今,筝曲《高山流水》也随着地域的特点被人们改变为很多个版本,比如:山东、河南、浙江等流传的三种异曲同名的乐曲,都属以上三大流派中的代表作。

这三首乐曲,虽相差万千,但还是有其共性的,首先是从板体上承袭了传统的老六板、老八板的变体,取材于民间乐曲、戏曲、板头曲,最重要的也是通过弹奏而从中悟出《高山流水》以琴声寻知音、觅知音,传播人世间真情友爱的真谛。

中国十大名曲高山流水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赏析之一高山流水]

中国十大名曲高山流水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赏析之一高山流水]

《中国十大名曲高山流水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赏析之一高山流水]》摘要:其中琴曲《流水》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抒发了智者乐水之意,先是跌宕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春秋时期,晋国人俞伯牙琴艺高超。

一天夜里,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情不自禁弹起琴来。

忽听岸上有人叫绝。

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

见是个樵夫,伯牙不信他会识谱弹琴,于是提出许多有关器乐的专门问题,可樵夫对答如流,如数家珍。

但是伯牙还有怀疑,于是紧拨琴弦,弹奏一曲,想考考樵夫。

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伯牙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二人相见恨晚,引为知音。

分别时两人约定,第二年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

到了第二年,伯牙如约赴会,等了很久,还不见钟子期,后来才知钟子期已于几个月前因病去世,伯牙顿时“五内崩裂,泪如泉涌,傍山崖跌倒,昏绝于地”。

大哭之后,伯牙在钟子期坟前抚琴吊唁。

哀曲奏毕,伯牙想,从此再无知音,琴瑟又对谁弹?于是便用力一摔,将琴砸得粉碎,这就是历史上广为流传的“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后人有诗赞叹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 《高山流水》曲便取材于上面的故事,并有多种谱本。

其中琴曲《流水》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抒发了智者乐水之意。

第一段引子部分。

旋律在宽广音域内不断跳跃和变换音区,虚微的移指换音与实音相间,旋律时隐时现。

犹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无定。

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泼的节奏,犹如“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琴曲:《高山流水》欣赏
《高山流水》系古琴曲。

据《神奇秘谱》所载《流水》的解题:“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

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者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

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落,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

据《荀子·劝学篇》、《吕氏春秋本味篇》中记述我国春秋时期,伯牙投师成连先生学琴,成连带伯牙到东海蓬莱山去实地领略“移情”功夫,伯牙在大自然的环境中观察体验后,琴艺大进,成了著名的琴师。

而钟子期对音乐有很高的鉴别欣赏能力,伯牙弹《高山》,钟子期说“巍巍乎,若泰山。

”伯牙弹《流水》,钟子期又说:“洋洋乎,若江海。

”伯牙便说:“善哉,子之心与吾心同。

”两人一位善弹,一位善听,遂成为知音。

现在流传的《流水》多为清代琴家张孔山所传。

它充分运用了“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进一步表现了流水中奔腾澎湃的效果,有“七十二滚拂流水”之称。

《流水》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流水的各种动态;有淙淙的山泉、潺潺的小溪、滔滔的江水。

用真挚的感情,热情地歌颂了祖国的壮丽山川。

全曲共有九个小段,可分为起、承、转、合四大部分。

起:引子由缓慢的速度以散音奏出:
这个引子音乐气氛静穆,接着旋律在宽广的音域内不断跳跃,变换音区,犹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

整个“起部”曲调节奏明朗,情绪活泼轻快,清澈的泛音犹如“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抒发了在深山茂林息心静听流水琮时的愉悦心情。

重“情”的表达。

此派风格清丽柔和﹐代表了江南的特色。

《鼓琴八则》﹐重要琴论。

包括﹕得情﹑如歌﹑按节﹑调气﹑炼骨﹑取音﹑明谱理﹑辨派。

对弹琴的艺术修养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

逐条论述﹐颇有独到见解。

浦城祝凤喈(桐君)极为推崇是谱﹐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评定重刊。

琴曲集。

六卷,共收录琴曲二十八首。

最初见于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书中有苏景所阐述的律吕正谱<<梁祝>>,还有戴源所撰写的<<鼓琴八则>>及例曲数首;整个琴谱所收录的28首琴曲中的变音均悉数改掉,因而为近代多数琴家所不取。

格清丽柔和﹐代表了江南的特色。

《鼓琴八则》﹐重要琴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