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电影中的东方主义_蔡圣勤
试论李安电影“父亲三部曲”中的中西方文化艺术比较

试论李安电影“父亲三部曲”中的中西方文化艺术比较李安电影“父亲三部曲”包括《推手》、《喜宴》和《飲食男女》三部电影,分别探讨了三代中国人在面对家庭、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社会中的选择与困惑,同时也揭示了东西方文化与艺术的异同点。
首先,从电影的题材和表现手法上来看,李安的“父亲三部曲”明显融汇了中西方的元素。
例如,虽然三部电影的主角都是华人,但它们展示的生活场景和文化氛围却各异。
《推手》在美国展现了华人的生活与留学,这种异国情调和美式浪漫在电影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喜宴》讲述了一对同志的婚礼,既关注了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又关注了现代性和同性恋议题。
而《飲食男女》则以台北为背景,展现了一家人在现代婚姻家庭中的困境和挣扎。
其次,从文化价值观与艺术表现手法上来看,三部电影中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点也十分明显。
比如,在《推手》中,李安运用了西方电影所常用的手法,采用大量组合镜头和跟踪镜头,体现了其对欧美电影的借鉴和模仿。
在故事情节中,李安也强调了华人家庭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表现出一种与现代思想的对比效果。
而在《喜宴》中,李安大量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正统文化之中的礼仪、婚姻与家庭观念等,并向观众展现了现代社会中同性恋群体所面临的自我认同与爱情关系的冲突。
而在《飲食男女》中,李安则更为注重艺术表现手法,利用镜头语言隐喻这家人的情感纠葛和生活细节,呈现出一种静态雅致的东方审美。
最后,从整体艺术特点上看,李安的“父亲三部曲”在风格上具有很强的个性和独特性。
虽然这三部电影都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和艺术元素的融合,但其中最显著的一点是,李安对华人家庭与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沉浸,他的艺术特点更偏向于完整呈现生命的轨迹,以及折射社会与家庭关系的本质。
总之,李安电影“父亲三部曲”不仅是一部讲述华人文化困惑、女性阅历与男女情爱的影片,也是中西方文化艺术比较的一部重要作品。
从电影的题材、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上来看,李安的“父亲三部曲”巧妙地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元素,并揭示了其异同点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论李安电影的中西文化认同

论李安电影的中西文化认同一直以来,李安作为华人导演在国际电影界取得了巨大的声誉。
他的电影作品常常被赞扬为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探讨李安电影中的中西文化认同,并深入分析它们对于观众的意义。
首先,李安的电影作品呈现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深入了解。
例如,他的代表作之一《卧虎藏龙》将武侠文化与哲学思考相结合,展现了中国武术的精髓和传统价值观。
影片中的主人公们通过修炼武术来追求自由、责任和道德。
这一主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不仅贯穿了许多经典的武侠小说,也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内心平衡和精神境界的价值观。
此外,李安还在电影中探讨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复杂性。
他的电影《色,戒》根据曹禺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和背叛的故事。
影片背景设定在1940年代的上海,国共内战期间。
通过描绘战争时期人们的生活和爱情,李安成功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
同时,他也在电影中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内心变化和情感冲突,使得观众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然而,李安的电影并不局限于传统的中国文化,他善于将西方文化元素融入故事情节中。
例如,他的《喜宴》讲述了一个华裔移民家庭在纽约的婚礼故事。
影片中充满了西式的婚礼仪式和文化习俗,但情节仍然围绕着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展开。
这种中西文化的融合,展现了华人移民在异国他乡如何保留和传承自己的文化,并与西方文化相互融合。
李安的电影作品还常常关注全球化和文化冲突的问题。
他的《断背山》是一部探讨同性爱和社会偏见的影片。
影片背景设定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讲述了两位男性在当时社会禁忌之下的爱情故事。
通过对两位男主角的情感描写,李安直击社会对不同性倾向的偏见和歧视。
这部电影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冲突,也揭示了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文化与道德观念的差异。
总结来说,李安的电影作品展现了他对中西文化的独特理解和认同。
他善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元素相结合,并通过电影故事传递出深刻的思考和情感。
浅析李安东西方作品之异同

浅析 李安东西方作 品之异 同
文/ 袁 子 昱
摘 要 :李安电影长期 以来用它独特 的东西方两种 文化观念及其 冲突的展 示吸 引着全球 的观众 ,特别是 他的 电影 中 对于 东方文化究竟该走向何 方的探讨更是 让人深 思。本 文以其 东西方作品 为例 ,解析 了李安作 为导演在影 片中阐述的 东 西方的文化观念 ,同时更深入讨论了导演李安 自身的东西方 文化观念 已及 伦理 问题。 李安他 作为一 个台湾导演 ,在 自身 文化的认识方面有他的独到之 处,这种认识也表现在他 的东西方电影作品 中。他 的 东西方 的作 品分别从 不同角度逐级深
入 两种 不 同 文化 观 念 的 撞 击 , 以及 在 这 种 撞 击 中 东 方 文 化 的 归 属 问题 。 本 文 立 足 于 李 安 的 东西 方 作 品 ,在 解 析 了影 片 中 东 西 方 文化 观 念 的 同 时 ,还 结 合 导 演 的 生 平 经 历 进 一 步 解 析 了其 自身 的 东 西 方 文 化
西方 作品 《 理智 与情感》 《 冰风暴》 ,李 安都能巧妙运用 东西方 的文化 冲突碰撞 出的火 花来提 高作 品的艺术价值 ,同时利用其充满个人 风格 的 叙述 手法 来对中国传统 家庭伦理与西方 的现代家庭伦理的各种 冲突于矛 盾做了深入的艺术探讨 。 2 .1 不 同的文化语境决定东西方世界的家庭 伦理差 异 因为文化 、政治 、经济、 自 然等原 因,东方的家庭伦理 与西方的家 庭伦理各 自具有明显不 同的特征 。在传统 的东方的家庭伦 理中 ,家庭本 位始终是被强调的主题 ,但是在西方 的传统家庭伦理 中,个 人本位则 占 最重要的地位 ;东方的传统家庭 伦理其实是一种 以宗法为 中心的人伦关 系 ,而西方传统家庭伦 理则是一 种以契约 为中心的人伦关 系;维系东方 的传统家庭伦理的轴心是父子关系 ,而维 系西方传统家庭伦 理的轴心是
以李安国际获奖影片解析华语电影跨文化叙事

以李安国际获奖影片解析华语电影跨文化叙事作者:陈明华来源:《电影评介》2010年第16期[摘要]跨文化的语境之下,李安电影叙事在不同的文化冲突中并没有仓促给定优劣的结论,而是将这种矛盾和困惑自然地呈现在银幕之上,在华语文化与异质文化的激烈碰撞中反思华语文化的基因,以东方的文化视角处理西化主题的审美情感,将焦虑、憧憬和迷失等多重错综复杂的心理和现实冲突杂糅在一起。
既体现了一种文化自省意识,更兼具着一种文化包容的心态,积极探索了华语电影跨文化叙事的可能。
[关键词]李安跨文化自省包容在影像逐渐走向产业化之路的当下,在追求本土话语和身份认同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电影叙事呈现全球化的特征。
从电影题材确立、主题表达到角色的跨国选择,跨国消费引领着新时期电影创作的价值定位和叙事策略。
李安作为一个电影人物个案,其作品获得跨文化的广泛认同,是因为李安影片的跨文化特征是非常突出的,从《喜宴》、《推手》、《饮食男女》、《卧虎藏龙》到《断背山》,其影片时刻都关注着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
在跨文化的语境下,李安对跨文化的消费心理有着自己较为独到的把握。
西化的教育背景和跨国合作视野的拓展使得李安电影叙事在不同的文化冲突中并没有仓促给定优劣的结论,而是将这种矛盾和困惑自然地呈现在电影叙事之中,将焦虑、憧憬和迷失等多重错综复杂的心理和现实冲突杂糅在一起,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碰撞中,彰显华语文化的内蕴和特点,既体现了作为华语导演对华语文化强烈的自省意识,更兼具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化包容心态。
一、出走与回归的“家”之寓言“家”在华语文化中似乎有着宿命般的依赖意识,但是这个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在由传统步入现代的过程中,在多元价值冲突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关于“家”权威地位的认同取向在新的文化价值理念的冲突中不断遭遇消解。
一方面,这种富有东方原型特征的叙事主题和叙事策略显然符合西方的审美和消费期待。
另一方面,对价值冲突的展示和文化出路的探寻同样也是华语文化圈无法逃避的抉择。
[李安,电影,东西方,其他论文文档]李安电影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和解
![[李安,电影,东西方,其他论文文档]李安电影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和解](https://img.taocdn.com/s3/m/036d9d1fa1c7aa00b52acbe6.png)
李安电影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和解李安电影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和解李安电影一直以其独特的东西方两种文化观念及其冲突的展示吸引着广大观众,他的影片不仅表达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更试图从中寻找文化之间的平衡点。
其早期作品“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便是很好的例证。
李安作为一个台湾导演,在自身文化认识上有其独到之处,这种认识也表现在他的电影中。
本文以“父亲三部曲”的第二部《喜宴》为切入点,分析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在当今世界中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观念的撞击和交融。
李安在1993年推出了《喜宴》,这是一部关于认同的问题喜剧。
与导演的前一部作品《推手》时常传递出一种隐隐的悲悯之情不同,《喜宴》则是以轻喜剧的手法铺陈,对东西方文化冲撞问题的关注与探讨更深一步,更关注深层观念上的差异,选取一个颇具宽容度的叙述视角,将西方式的同性恋故事与东方式的人伦大义错综对接,层层展开,揭示出丰厚的人文内涵。
影片中出现了两个鲜明对立的个体:父亲和儿子。
父亲的形象不仅代表了一个普通的家庭成员,而且作为一个符号承担起更加沉重的文化内涵,象征传统的东方文明中强大的父权力量,《喜宴》中的父亲尽管他一直处于叙事后景,但又切实主控整个叙事进程,代表一种潜在的、不可抗拒的东方伦理传统的压抑,在从台北到纽约的叙事空间里,他精神的影子无所不在。
台北的“越洋电话”、母亲的录音带“信函”、美国的相亲……都镌刻着父亲权威的阴影。
与其对应的自然是“儿子”的形象。
这里也包括《喜宴》中儿子的同性恋伙伴。
如果说父亲的形象指代了以父权为代表的传统的东方文化,那么儿子的形象必定代表了西方现代文明,他们接受了西方现代文化的渲染,体现了一种更轻快、更自由的生活理念以及在这种理念影响下的行为方式。
既然两代人的形象均被冠以深层内涵,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再仅仅是单纯的个体关系:两代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影响下形成价值体系的差异并产生种种摩擦,这些摩擦又无一例外源自两代人各自所属的不同文化背景。
从李安的“三部曲”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从李安的“三部曲”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李安是中国最著名的电影导演之一,他的作品屡屡探讨着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这篇文章将从他的三部曲《卧虎藏龙》、《断背山》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角度,探讨中西文化在这些电影中的碰撞、对话和融合。
起首,从《卧虎藏龙》来看,这部影片叙述了一个武侠听说,融合了中国古典武术与浪漫主义。
电影中的武侠风格充盈了中国文化元素,如剑法、功夫和道德观。
然而,导演李安并没有局限于中国传统文化,而是接受了西方电影的剧情结构、节奏和视觉效果,将中西文化机灵地结合在一起。
这种中西文化的碰撞不仅使影片更具观览价值,还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奇特性和宽容性。
与之相反,《断背山》则探讨了同性恋在传统美国社会中的冲突与融合。
李安将同性恋、家庭、宗教和社会观念等多个主题融为一体,呈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情感和生活逆境。
在电影中,西方文化中的传统和保守价值观与当代社会逐渐多样化的观念产生了冲突。
然而,通过主人公的情感历程和对家庭的坚守,李安也展示了不同文化间的融合与和谐。
这种融合不仅是对传统观念的颠覆,更是对多元文化宽容性的肯定。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则是李安的一部3D奇幻冒险电影,叙述了一个印度少年在漂流的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在这部电影中,李安将印度的宗教与哲学思想与西方的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呈现了一个奇特而又深邃的世界。
影片中展示的印度文化象征物、印度教的神话与西方科技的视觉效果相结合,形成了一幅奇异的图景。
这种中西文化的融合不仅为电影增添了魅力,更展示了印度文化的奇特性和印度人对于生活的奇特理解。
通过对这三部李安的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文化在电影中的冲突与融合。
李安擅长运用电影语言和视觉效果,将中西文化机灵地融合在一起。
他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展示了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更探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与宽容。
这种冲突与融合的观念是时代背景和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对多元文化时代的回应。
然而,电影只是文化冲突与融合的一个缩影。
李安电影中的中西文化冲突与弥合研究

李安电影中的中西文化冲突与弥合研究作者:刘允来源:《电影评介》2017年第13期李安作为一名首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华裔导演,他的成功就在于他真正的跨越了东西方文化语境,将两种异质文化巧妙撮合起来,完美诠释了中西方文化中的冲突矛盾与弥合、交融,让更多电影人看到了中西文化碰撞后的种种结果,树立了新融合文化意识标杆。
这种中西文化矛盾冲突中又有沟通与认同是极为难得的。
一、李安的多重文化身份与“中国思路”在众多华人导演中,李安无疑是一个标杆性人物,其视野与气质中无不透露着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文明的冲击与弥合,唯有他兼具了东方传统中的儒雅气质与西洋风格的洒脱不羁,也只有他拥有着开创不同题材电影的创作勇气,并取得了卓越的职业成就。
无论是从李安的生活经历还是从影轨迹来看,他都拥有着跨国界华人的多重文化身份,这让他拥有了多重文化个性看世界的独到眼光。
在李安心中,他是一个传统的中国人,因为他的创作生涯也发迹于中国。
而在他的思维意识中又流淌着西方文化的血液,正是这个年轻的移民国家给了他认识西方文化并交融和沟通中国文化去创作出更多拥有中西文化差异性、凸显他创作风格的电影作品。
所以,李安自己也认为,他曾经一度产生过“飘零的迷惑感”,一种对自身文化定位的迷惑感。
当然,曾经迷惑过的李安也在不断的电影作品创作过程中越来越明白,在自身多元文化的身份中找到了正确的答案,那就是运用他的多重文化身份,以东方文化特色这一依托来深刻借鉴西方的文化与技术,以此来抛弃后殖民心理所带来的文化虚无,同时也消除掉那些民族性的突显与张扬气质,平和地、自然地走中西方两种文化平等并行与对话的路线,让自己的作品具备一种崭新的、同时拥有中西文化冲突与弥合特质的世界性文本属性。
李安曾经说过:“我所关心的是人性共通的东西,比如家庭、文化、传统等等。
尤其是在我将这些问题放到异地来表现时,我相信这些共通的东西也会在中西文化交融氛围下产生更让人感兴趣的话题。
”[1]应该说,李安的多重文化身份主导了他对于电影创作的思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是一个国际人,他既不代表东方也不代表西方,而是代表一种全球化语境。
李安电影中的东方主义_蔡圣勤

收稿日期:2001207202作者简介:蔡圣勤(1966-),男,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语言教育专业硕士,荆州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现讲授《西方影视》课程及从事语言文化对比、教学方法论研究;周新(1964-),男,荆州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①2001年的奥斯卡评奖中,描写主流文化——罗马文化的《角斗士》(Gladiato r )荣膺最佳影片等5项大奖;斯蒂文-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 )当选最佳导演,他的力作充满意大利语的《毒品交易》(T raffic )赢得4项大奖;华语电影《卧虎藏龙》也获4项大奖,且顶戴最佳外语片的桂冠,体现了地地道道的文化多元性。
李安电影中的东方主义蔡圣勤,周 新(荆州师范学院外语系,湖北荆州434000)摘 要:后殖民理论的全球影响主要包含西方与非西方两方面,在西方,就是如何真实地去认识非西方世界,即如何在知识与权力这一矛盾统一的动态系统中去认识非西方。
导演李安的东方主义情结不仅表现在东方题材电影中,他所拍摄其它所谓主流文化片《冰风暴》等影片也体现了东方主义。
本文倡导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应打破各自的中心状态,最大限度地向异族文化汲取可利用因素,扩大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性实现跨文化的交流,以达到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文化整合。
关键词:李安;东方主义;跨文化交流中图分类号:J 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3889(2001)0420086204Or ien ta l is m of D irector L ee Ang i n H is F il mCA I Shen 2qing ,ZHOU X in(D ep a rt m en t of F oreig n L ang nag e ,J ing z hou N ora l Colleg e ,J ing z hou 434000,Ch ina )Abstract :T he global effect of Po st 2co lon ialis m m ain ly con sists of tw o aspects of W estern 2Cen ter and N on 2W estern Cen ter .In the W est ,the focu s is on how to recogn ize a “real ”non 2w estern cu ltu re ,i.e .how to recogn ize it w ith in the dynam ic system of con tradicti on of in tellectuals and au tho ritarian is m .T h is essay analyses on som e of L ee A ng’s fil m s such as T he Ice Sto r m w h ich has been con sidered to p resen t W estern m ain cu ltu re bu t o rien talis m is also show n .T he article also calls on that w o rld 2w ide 2cu ltu res confo r m ity shou ld be encou raged to accep t the difference and i m p rovab le essence from differen t cu ltu res by b reak ing the self 2cen tralis m of the nati onal cu ltu re .Key words :L ee A ng ;o rien talis m ;in ter 2cu ltu ral comm un icati on 一、东方文化题材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成功电影《卧虎藏龙》在美国的成功,仔细想来颇发人深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1207202作者简介:蔡圣勤(1966-),男,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语言教育专业硕士,荆州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现讲授《西方影视》课程及从事语言文化对比、教学方法论研究;周新(1964-),男,荆州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①2001年的奥斯卡评奖中,描写主流文化——罗马文化的《角斗士》(Gladiato r )荣膺最佳影片等5项大奖;斯蒂文-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 )当选最佳导演,他的力作充满意大利语的《毒品交易》(T raffic )赢得4项大奖;华语电影《卧虎藏龙》也获4项大奖,且顶戴最佳外语片的桂冠,体现了地地道道的文化多元性。
李安电影中的东方主义蔡圣勤,周 新(荆州师范学院外语系,湖北荆州434000)摘 要:后殖民理论的全球影响主要包含西方与非西方两方面,在西方,就是如何真实地去认识非西方世界,即如何在知识与权力这一矛盾统一的动态系统中去认识非西方。
导演李安的东方主义情结不仅表现在东方题材电影中,他所拍摄其它所谓主流文化片《冰风暴》等影片也体现了东方主义。
本文倡导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应打破各自的中心状态,最大限度地向异族文化汲取可利用因素,扩大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性实现跨文化的交流,以达到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文化整合。
关键词:李安;东方主义;跨文化交流中图分类号:J 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3889(2001)0420086204Or ien ta l is m of D irector L ee Ang i n H is F il mCA I Shen 2qing ,ZHOU X in(D ep a rt m en t of F oreig n L ang nag e ,J ing z hou N ora l Colleg e ,J ing z hou 434000,Ch ina )Abstract :T he global effect of Po st 2co lon ialis m m ain ly con sists of tw o aspects of W estern 2Cen ter and N on 2W estern Cen ter .In the W est ,the focu s is on how to recogn ize a “real ”non 2w estern cu ltu re ,i.e .how to recogn ize it w ith in the dynam ic system of con tradicti on of in tellectuals and au tho ritarian is m .T h is essay analyses on som e of L ee A ng’s fil m s such as T he Ice Sto r m w h ich has been con sidered to p resen t W estern m ain cu ltu re bu t o rien talis m is also show n .T he article also calls on that w o rld 2w ide 2cu ltu res confo r m ity shou ld be encou raged to accep t the difference and i m p rovab le essence from differen t cu ltu res by b reak ing the self 2cen tralis m of the nati onal cu ltu re .Key words :L ee A ng ;o rien talis m ;in ter 2cu ltu ral comm un icati on 一、东方文化题材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成功电影《卧虎藏龙》在美国的成功,仔细想来颇发人深思。
美国人虽然不以“搞平衡”见长,却在眼花缭乱且众说纷纭之中做出如此多元化选择①,兼顾了艺术与商业、主流与另类、传统与前卫、写实与想象、艺术与技术,还兼顾了东方与西方。
之前,李安导演了东方家庭三部曲:刻画太极武功的《推手》(Pu sh ing H and 1992)在柏林影展中获得国际影坛的肯定;介绍华人婚宴和中西文化冲突的《喜宴》(W edding B anquet 1993)获得“金熊奖”;特别是赞美饮食文化的《饮食男女》(Eat D rink M an and W om an 1994)使他在西方成为著名导演。
《卧》片着力表现了东方文化:无论是人物性格、环境布局、背景音乐还是对中国武术的诠释、尤其是男女主人公之间强烈又压抑的爱情,都充满了东方韵味,对于美国观众而言绝对是大开眼界的。
再仔细从文化表现的方面来分析就会发现《卧》片更是成功的。
美国观众看到了清朝时期中国人的面貌:服装、建筑、民间武术、侠客传奇,这满足了他们的猎奇心理;同时该片更注重对东方文化的诠释:以柔克刚、无为而治的武术精髓,淡薄名利、得道归隐的人生追求,以及想爱又不敢爱的爱情怪圈和重义轻情的传统操守,最后在玉娇龙身上还始终贯穿着个性的反叛和爱情的反叛,这些都是能够让美国观众被打动的重要因素。
总之可以看出,李安似乎・68・第15卷第4期V o l .15,N o.4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 ST ・Social Science Editi on 2001年11月N ov .,2001是专为奥斯卡而导演《卧》片的,这样看来《卧》片在美国叫座而不感冒于国内观众就是自然的了。
“M ak ing a m artial arts fil m in English to m e is the sam e as John W ayne speak ing Ch inese in a w estern.”[1]李安自己一语道破天机。
他描写东方文化,恰恰是站在西方的角度,是以西方“中心文化”为出发点的,而且是站在一个特殊的角度。
后殖民批评思潮的代表人物——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语系和比较文学系的爱德华・萨伊德(Edw ard Said)教授在《东方主义》一书中指出:西方是主体,东方是客体。
西方关于东方的学问,是西方这个主体企图征服东方这个客体的产物。
西方对东方的描述,不管是在学术著作中还是在文艺作品里,都严重扭曲了其描述的对象。
东方世界经常被野蛮化了,被丑化了,被弱化了,被女性化了,被异国情调化了[2]。
李安东方题材的影片,视角的处理是处于比较矛盾手法。
既有东方主义所述的“丑化”,如对《推手》中朱师傅的描写,也有对东方的赞美,如《饮食男女》对厨师的绝活技艺刻画。
打动观众审美感情,归根到底要依靠作者的审美感情。
“导演是影片的作者”,“他的一系列作品应有总主题、总动机与总风格。
”[3]李安的风格仅在上述东方主题的影片中存在吗?二、渗透在西方主流文化电影中的东方主义(一)东方文化在“主流文化”中的艰难抗争以拍摄东方人家庭称著的台湾出生的导演李安,在好莱坞导演的第二部影片是关于西方美国人家庭的“纯主流文化”①电影《冰风暴》(T he Ice Sto r m1997)。
李安在他的“东方家庭三部曲”里,表现出自己在把握家庭题材上是一位高手,这是好莱坞制片商把这部《冰风暴》以及此前的《理智与情感》(Sen se and Sen sib ility1995)交由他执导的基本理由。
美国制片公司竟然敢起用一个华裔导演来执导象《冰风暴》这种以美国60年代为题材、充满文化诠释空间的电影,颇让人感到惊讶。
那部倍受赞誉的《理智与情感》,李安作为导演的功劳被作为该片编剧与主演、著名的才女演员爱玛・汤普逊遮掩了,人们把影片的成功更多地归之于汤普逊的编剧才华。
但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该片所有的宣传都以女主角爱玛为焦点,刻意淡化了“影片的作者”——导演为华裔这一点。
(当然,想想看,如果一个美国导演拍张爱玲或者梁晓声的小说,华语观众也会觉得不放心吧!)一方面是所谓民族主义情结,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西方话语霸权和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对东方文化的耽心或恐惧。
对于这种跨文化的诠释电影的挑战,李安自己曾经这样描述:“故事本身已经深入我的肺腑,拍电影最重要的是触动观众,而让人感动的元素是普遍性的,没有文化与国界之别。
”[4]但他太乐观了,以美国南北战争为题材的《与魔鬼同骑》(R ide w ith the D evil)的票房就很不理想。
一位才华横溢的华裔导演,毕竟难敌美国社会的主流观点。
在执导了这部《冰风暴》后,李安导演于影片居功至伟的作用不得不被充分肯定,其中原因恐怕多少跟戏份很重的四位少年演员的出色表演有关,因为显而易见,没有导演对他们演出卓见成效的调教、驾驭,少不更事的小演员们不可能有如此丝丝入扣的卓越发挥,更别说很好地统一在影片中的鲜明整体表演风格了。
(二)东方文化在西方话语中得以施展的主客观原因1.“影展政治”的需要:后殖民话语的胜利李安在国际影坛出头如此之快,与“影展政治”密切相关。
政治哲学近年来对于后殖民主义思潮的讨论,不得不使理论界、批评界关注拥有庞大人口且曾为西方殖民地的东方。
“妖魔化”东方的文本已司空见惯。
重视东方及介绍与研究东方文化已成为政治的迫切需要。
根据了解国际影坛生态的人士指出,柏林影展主席德哈根是国际影坛上“炒作”中国电影的专家。
张艺谋、巩俐都是他一手捧红的。
发掘李安,更是他的得意之作。
[5]重视东方加强了他在国际影坛上的声望。
《理智与感情》和《冰风暴》的成功在于他继续着自己熟悉并擅长的家庭主题,而且是从一个“外来者”的角度去看待欧美文化,这就给影片带来了一定的客观性并注入了新意。
实际上,李安在这两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被赋予的主动性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基本上就是被动的。
好莱坞需要借助的只是他的理解力和领悟力,以及某些表现手法和技巧,却不需要他的个人化理解和感悟。
从根本上说,他还是没有话语权力。
说白了,他就是一个工具、媒介和手段,他是一种“别样”的视角,是好莱坞人借以顾影自怜的一面镜子。
他始终是作为一个“外来的中国人”被定位的,是受到权力中心系统所排斥的。
好莱坞利用他终究是为了自身力量的扩张,给本国电影人萎靡不振的梦工厂带来一丝活力,打着“东方导演”的幌子去攻占更大的世界电影市场,特别是华语地区。
2.东方文化自身的魅力:超强的凝聚力和超强的同化能力・78・①“纯主流”是相对于介绍东方文化的其他作品而言,见Gayatri C Sp ivak.Can the Subaltern Speak?[A].In M arxis m and the Interp retati on of Culture[C].U rbana:U niversity of Illi o is,1988.292;另见张法.论后殖民理论[J],教学与研究,1999.1.李安的“三部曲”透发着他对中国家庭文化的深刻认识,反映出他浸淫其中,擅长表现中国家庭内外复杂、微妙的人伦关系,是位再中国化不过的东方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