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成型专业课程设计教案资料

合集下载

材料成形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材料成形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材料成形技术二、课程目标:1. 理解材料成形的基本原理和工艺过程;2. 掌握材料成形工艺的基本方法和技术;3. 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5.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课程内容:1. 材料成形基本原理- 材料成形基本概念- 材料成形的基本规律- 材料成形的基本条件2. 材料成形工艺方法- 热成形工艺- 冷成形工艺- 精密成形工艺- 混合成形工艺3. 材料成形设备与技术- 常见材料成形设备- 材料成形设备选型与维护- 材料成形技术发展动态4. 材料成形工艺设计- 材料成形工艺参数的确定- 材料成形工艺流程设计- 材料成形模具设计5. 材料成形工程案例分析- 材料成形工程实例分析- 材料成形工程问题解决方法四、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实际案例,讲解材料成形的基本原理、工艺方法和设计技术。

2.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实习和实训,使学生掌握材料成形的基本操作技能。

3. 案例教学:选取典型工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实习报告等。

2. 期末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70%,考试内容包括材料成形基本原理、工艺方法、设计技术等。

3. 实践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10%,包括实验、实习和实训成绩。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材料成形技术》2. 教学课件:材料成形基本原理、工艺方法、设计技术等教学课件3. 实验设备:材料成形实验设备、实习设备、实训设备4. 教学案例:材料成形工程案例集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1-4周:材料成形基本原理2. 第5-8周:材料成形工艺方法3. 第9-12周:材料成形设备与技术4. 第13-16周:材料成形工艺设计5. 第17-20周:材料成形工程案例分析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材料成型课程设计网

材料成型课程设计网

材料成型课程设计网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材料成型基本概念,理解不同材料的成型特性及工艺流程。

2. 使学生了解材料成型技术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应用,掌握相关术语和原理。

3. 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成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CAM软件设计简单零件的能力,并能进行仿真分析。

2.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材料成型设备的能力,熟练掌握相关工艺参数的调整。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能够就材料成型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材料成型技术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3. 引导学生关注材料成型技术的发展趋势,树立环保意识,关注可持续发展。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材料成型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对实际操作和工艺流程了解不足,需通过本课程加强实践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使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能够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为后续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材料成型基本概念:介绍材料成型定义、分类及常用材料性质,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2. 材料成型工艺:讲解铸造、锻造、焊接、塑性成形等成型工艺的原理、特点和适用范围,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3. CAD/CAM软件应用:学习CAD/CAM软件的基本操作,设计简单零件并进行仿真分析,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4. 材料成型设备与工艺参数:介绍成型设备结构、工作原理,探讨工艺参数对成型质量的影响,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5. 材料成型质量控制:分析成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及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对应教材第五章内容。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教学设计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教学设计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教学设计一、前言材料成型技术作为机械制造专业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教学设计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材料成型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应用,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其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从而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掌握材料成型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熟悉常用的材料成型工艺,包括锻造、轧制、挤压、拉伸等;3.熟练掌握材料成型的数学和物理基础知识;4.大致了解材料成型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5.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6.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材料成型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1 材料成型工艺和其基本分类; 1.2 材料成型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1.3 材料成型的应力与应变分析; 1.4 材料成型中的材料流动与应变率; 1.5 材料成型的热力学和热物性。

2. 常用材料成型工艺2.1 锻造工艺及其应用; 2.2 冷、热轧制工艺及其应用; 2.3 挤压工艺及其应用; 2.4 拉伸工艺及其应用; 2.5 其他成型工艺。

3. 实验操作与创新设计3.1 典型成型工艺的实验操作; 3.2 材料成型过程中的应力与应变实验;3.3 材料成型过程中的温度与热变形实验; 3.4 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3.5 在已有工艺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创新设计。

4. 材料成型的数学和物理基础知识4.1 材料成型中常用的数学和物理模型; 4.2 材料成型中的数学理论分析;4.3 材料成型中的物理基础现象; 4.4 材料成型中的数学统计方法。

5. 材料成型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5.1 材料成型在工业制造中的应用; 5.2 材料成型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5.3材料成型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四、教学方法1.讲授理论知识,重点讲解材料成型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2.实验操作,重点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3.技能培训,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4.案例分析,重点展示材料成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成功案例及其经验;5.团队合作,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材料成形课程设计方案

材料成形课程设计方案

材料成形课程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材料成形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对材料成形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材料成形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材料成形的主要工艺和技术,了解材料成形的最新发展动态;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材料成形操作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材料成形设计和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材料成形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材料成形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材料成形的主要工艺和技术,以及材料成形的最新发展动态。

具体来说,第一部分将介绍材料成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材料的分类和性能,成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以及成形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第二部分将介绍材料成形的主要工艺和技术,包括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等,以及各种成形技术的特点和应用范围;第三部分将介绍材料成形的最新发展动态,包括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新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以及材料成形在工程领域的应用和前景。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来说,讲授法将用于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材料成形的基础知识;讨论法将用于讨论材料成形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案例分析法将用于分析材料成形的成功案例,使学生能够了解材料成形的应用和实践;实验法将用于进行材料成形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具体来说,教材将提供系统化的知识框架和理论基础,参考书将提供更多的案例和实践经验,多媒体资料将提供图像、视频等直观的教学资源,实验设备将提供实际操作和实验的机会。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背景与目的随着工业的发展,材料成型技术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掌握材料成型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工艺技能,是现代制造业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

而材料成型技术基础课程则是培养学生掌握材料成型技术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的重要课程。

基于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考虑,本次课程设计旨在:1.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掌握材料成型技术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2.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材料成型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3.通过项目实战,让学生能够熟悉材料成型技术实际应用场景,增强其综合素质。

二、课程内容1.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理论•材料成型工艺分类;•各种类型材料的成型原理;•成型工艺中的加热、冷却、应力等关键问题;•成型工艺流程及其控制等。

2.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操作•材料成型技术基本操作流程;•成型材料的选择及其处理;•成型工具的选择及其使用;•成型工艺的后续处理。

3. 项目案例实战•通过案例实战,让学生了解材料成型技术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课程设计流程1. 理论学习(1周)•学生通过教师授课、资料阅读、讨论等方式学习材料成型技术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教师通过出题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2. 实践操作(2周)•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材料成型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并进行讲解和解答;•教师通过考核实习成绩等方式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情况进行评估。

3. 项目案例实战(3周)•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一项材料成型技术项目实战任务;•教师通过对项目进度、成果等方面的考核,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估;•学生针对项目进行收尾报告,形成项目实践总结。

四、考核及评估方式为确保课程设计效果,教师将针对不同环节制定考核及评估方式:•期中考试:考核学生对材料成型技术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占总评成绩的30%;•实践操作成绩:考核学生对材料成型技术基础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占总评成绩的30%;•项目实战成绩:考核学生运用材料成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占总评成绩的40%。

材料成型工艺基础第三版课程设计

材料成型工艺基础第三版课程设计

材料成型工艺基础第三版课程设计
设计目的
本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掌握材料成型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
熟练地运用材料成型工艺技术进行实际生产操作。

设计内容
本课程设计包括三个部分:
1. 理论学习
学生将学习材料成型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各种成型工艺的
工艺流程、优缺点、设备和工具、原材料、加工要求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
•压力成型工艺:压铸、锻造、轧制、拉伸、挤压等。

•热成型工艺:热轧、热挤压、热锻造、真空熔铸等。

•冷成型工艺:冷轧、冷镦、拉拔、冲压等。

•其他成型工艺:注塑、挤出、层压、压裂、射出、喷涂等。

2. 实践操作
学生将通过实践操作,掌握各种成型工艺的具体实现方法和技能,
加深对成型工艺的认识和理解。

具体实践内容包括:
1。

材料成型基础课程设计

材料成型基础课程设计

材料成型基础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材料成型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原理;2. 学生能了解不同材料成型技术的特点、适用范围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3. 学生能掌握材料成型过程中常见质量问题及解决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材料成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 学生具备初步的材料成型工艺设计和优化能力;3. 学生能够熟练操作相关设备,完成简单的材料成型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材料成型技术及其在工业生产中应用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2. 学生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关注材料成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3. 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需求,采用案例教学、实验操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材料成型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培养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材料成型基本概念:介绍成型、材料成型定义,分类及其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常用材料成型技术:讲解金属成型、塑料成型、陶瓷成型等常用技术及其特点。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三节3. 材料成型原理:分析不同成型技术的原理,如压力成型、拉伸成型、注射成型等。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四节4. 材料成型工艺及设备:介绍成型工艺流程,设备结构及其操作方法。

教材章节:第二章5. 材料成型质量控制:讲解成型过程中常见质量问题及解决方法,如收缩、变形、应力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6. 材料成型工艺设计与优化:分析工艺设计原则,介绍优化方法及实例。

教材章节:第四章7.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简单材料成型实验,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安排,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东大材料成型课程设计

东大材料成型课程设计

东大材料成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材料成型的基本原理,包括铸造、焊接、塑性加工等;2. 学习并了解不同材料的成型特性及适用范围;3. 掌握材料成型过程中常见缺陷的类型及成因。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材料成型原理,设计简单的成型工艺流程;2. 能够分析并解决材料成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材料成型工艺进行评价和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材料成型技术的兴趣,激发探索精神;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的结合;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与表达能力。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在掌握材料成型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学生和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课程的预期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为我国材料成型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1. 材料成型基本原理:包括铸造、焊接、塑性加工等成型方法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教材章节:第一章《材料成型技术概述》- 内容列举:铸造原理、焊接原理、塑性加工原理。

2. 材料成型工艺及设备:介绍不同材料的成型工艺及所使用的设备;- 教材章节:第二章《材料成型工艺与设备》- 内容列举:铸造工艺及设备、焊接工艺及设备、塑性加工工艺及设备。

3. 材料成型缺陷分析:分析材料成型过程中常见缺陷的类型、成因及解决办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材料成型缺陷及质量控制》- 内容列举:铸造缺陷、焊接缺陷、塑性加工缺陷。

4. 材料成型工艺设计:学习如何设计简单的成型工艺流程,并进行优化;- 教材章节:第四章《材料成型工艺设计》- 内容列举:工艺流程设计方法、工艺参数优化。

5. 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章节:第五章《材料成型实践》- 内容列举:铸造实践、焊接实践、塑性加工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成型专业课程设计《铝合金薄材冷轧工艺优化》专业课程设计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班级:机械0811班(材料成型2班)姓名:杨海亮学号:0806081219指导老师:吴运新老师目录一、《铝合金薄材冷轧工艺优化》题目内容 (2)二、轧机参数 (2)三、冷轧工艺制度 (3)1、M.D.斯通公式 (3)2、轧件合金参数 (4)3、道次分配 (5)4、润滑 (7)四、电机功率校核 (8)1、传动力矩 (8)2、静负荷图 (9)3、主电机校核 (10)五、冷轧车间工艺布置简图 (10)参考书目 (11)铝合金薄材冷轧工艺优化一、《铝合金薄材冷轧工艺优化》题目内容铝合金薄材冷轧工艺优化(轧制道次、压下量最优化分配)1)、合金牌号:1xxx系列合金、2xxx系列合金、3xxx系列合金、5xxx系列金2)、板宽度:1500mm3)、板厚度:4.5~6.5mm;成品厚度:0.15~0.45mm4)、轧机:单机架不可逆轧制;速度:小于1500m/min二、轧机参数根据轧板宽度为1500mm,选择轧机三、冷轧工艺制度1、M.D.斯通公式轧制力是指轧件对轧辊合理的垂直分量,即轧机压下量螺丝所承受的总压力。

后滑区内作用于微分体上的力示意图:考虑到冷轧是轧辊弹性压扁,而D/h一般足够大,在计算轧制力时可选用M.D.斯通公式。

M.D.斯通公式求轧制力具体步骤:(参考《金属压力加工原理》魏立群第5、6章节)(1)、根据公式X2=(e X-1)Y+Z2求X其中X=,Y=2CR(K-),Z=式中各参数意义:f为摩擦系数f=tanβ,β为摩擦角l`为考虑轧辊弹性压扁轧件与轧辊的接触长度为轧件平均长度,H为轧件进口厚度,h为轧件出口厚度C=,υ为轧辊的泊松比,E为轧辊的杨氏模量R即轧辊半径(D代表轧辊直径)K为平面变形抗力,一般冷轧时K=1.15σ,σ为轧件屈服强度(σ0.2或σs)为平均单位张应力,冷轧时带入Y 、Z 及其它参数整理得:······①(2)、根据公式求轧制单位压力其中,为考虑外摩擦影响的应力状态系数带入参数有:······②(3)、根据公式P=l` 求轧制力P其中B为轧件宽度,冷轧时轧件宽度基本不变,l`=可根据X的值求,带入参数有:······③2、轧件合金参数(1)、一般刚轧辊υ=0.3 ,E=2.2x104 kgf/mm2,轧辊滚面粗糙,摩擦系数f=0.09(摩擦角β≈5°)。

根据公式C=可求得 mm2/kgf轧辊的摩擦系数会影响轧制咬入、轧件成品质量,根据轧件与轧辊接触瞬间的咬入条件α<β,稳定轧制的充分条件αM<β,以及压下量与咬入角的关系式(式中R=190mm,Δh为压下量),可列出下表:最大咬入角α(°)摩擦系数f接触咬入时的Δh(mm)稳定轧制时的Δh(mm)冷轧(高度光洁并良好润滑)3 0.05 0.52 2.084 0.07 0.93 3.70冷轧(粗糙滚面)5 0.09 1.45 5.776 0.11 2.08 8.307 0.12 2.83 11.298 0.14 3.70 14.72由表可知,冷轧在滚面高度光洁并良好润滑时最大咬入角为3°~4°,最大压下量Δh<0.93mm,此时前2道次加工率会很低,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增加了生产成本。

因而取轧辊摩擦角β=5°,f=tanβ=0.09,接触时允许最大压下量(Δh)max=1.45mm(2)、根据课题要求,定铝合金坯料厚度为4.5mm,成品厚度为0.3mm,宽度B=1500mm,将以上参数带入X公式①,以及轧制力公式③有:由上公式知X、轧制力P的值只与H、h、σ、相关,假定冷轧第一道次压下率只有20%,即H=4.5 mm,h=3.6 mm,可绘出-X-σ曲线图红色实线表示轧件材料的屈服强度σ单位Mpa蓝色虚线表示轧制力的千分之一,即图中P的数值单位为KN由上图可知,P与σ呈正相关性,由于P≦120KN,则X≦0.515,σ≦348.47Mpa即,选择所轧材料的屈服应尽量低于348.47Mpa。

铝合金中7xxx系列属于超高强度,常温常态下硬度一般都大于348.47Mpa;而4xxx系列合金主要合金元素是Si,很脆;6xxx系列主要合金元素为Si、Mg,适合做挤压合金;故只可选1、2、3、5系列合金。

其中2xxx系列合金为硬铝合金,某些牌号在一定状态和温度下屈服强度会高于348.47Mpa,所以选2xxx系列时应再次验算轧制力,其他1、 3、5系列属于软铝合金,不成在屈服强度过高的问题。

根据以上验算,选5A02铝合金,查表知其σ=210Mpa。

3、道次分配(1)、等压下率分配5A02合金为软铝合金,其工业冷轧中间总加工率范围一般为60%~85%,道次加工率范围一般为20%~45%。

为了减少加工道次、充分发挥合金塑性、提高生产率,ε应尽量取大点,初定。

根据公式带入值H=4.5mm,h=0.45mm,算得n=4.5,取n=5,再根据公式可求得。

由等压下率分配可得道次分配如下:道次入口厚度(mm)出口厚度(mm)道次压下量Δh道次压下率ε总压下率ε`平均张力F(KN)轧制力P(KN)1 4.5 2.84 1.66 462.42 7073.232 2.84 1.79 1.05 291.69 6952.693 1.79 1.13 0.66 183.96 8183.004 1.13 0.71 0.42 115.92总压下率ε`=84.2%,需要进行中间退火5 0.71 0.45 0.26其中:平均张力,轧制力P根据公式①、③求得各道次轧制速度v······④(η为电机效率,取0.8)从上表可以看出,按等压下率分配时,前3个道次的轧制力约为最大轧制力12000KN的1/3,前2道的平均张力大于轧机允许最大张力120KN,第一道次的道次压下量1.66大于接触咬入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Δh)=1.45mm,故压下分配需要继续优化。

(2)、分配优化根据公式①、③可知,在保证一定压下率的条件下,可以通过调节轧制平均张应力的值来控制平均张力和轧制力的大小;为了稳定工艺、方便调整板型,中间各道次(第2、3、4道次)的轧制力尽量接近;Ⅰ、第一道次根据接触咬入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Δh)=1.45mm,取定第一道次压下量Δh=1.4mm;即ε=31.11%。

根据最大张力(F)max≤120KN,可求得,取,则可算得F=114KN,X=0.55,P=10305.39KN,v=4.16m/sⅡ、第二道次在保证平均压下率和接触咬入的条件下,改善润滑条件,使f=0.07,取Δh=1.4mm,即ε=45.2%。

此时根据最大张力(F)max≤120KN,可求得,取,则可算得F=118.8KN,X=0.681.,P=10461.52KN,v=4.03m/sⅢ、第三道次在保证平均压下率和接触咬入的条件下,取Δh=0.64mm,即ε=37.6%。

此时根据最大张力(F)max≤120KN,可求得,为使轧制力与第二道次接近取,则可算得F=82.8KN,X=1.017,P=10518.96KN,v=5.79m/sⅣ、第四道次在保证平均压下率和接触咬入的条件下,取Δh=0.4mm,即ε=37.7%。

此时根据最大张力(F)max≤120K N,可求得,为使轧制力与第二道次接近取,则可算得F=109.7KN,X=1.539,P=10552.73KN,v=4.38m/sⅤ、中间退火第四道次轧制完成后,轧件的中间冷轧总加工率,由于压下率过大,需要中间退火,以消除加工硬化,提高轧件塑性,避免轧件出现裂边或断片。

查表知3A21铝合金冷轧板的开始再结晶温度为320°C~325°C,再结晶终了温度为515°C ~520°C,采用空气炉加热退火,温度设为515°C ~520°C,加热时间为30min。

Ⅵ、第五道次成品厚度h=0.45mm,即Δh=0.21mm,ε=31.8%。

此时根据最大张力(F)max≤120KN,可求得,,则可算得F=114KN,X=2.052,P=8430.8KN,v=4.22m/s优化分配参数总表如下:道次入口厚度(mm)出口厚度(mm)道次压下量Δh道次压下率ε总压下率ε`平均张力F(KN)轧制力P(KN)速度V(m/s)1 4.5 3.1 1.4 114 10305.39 4.162 3.1 1.7 1.4 45.2% 118.8 10461.52 4.033 1.7 1.06 0.64 37.6% 82.8 10518.96 5.794 1.06 0.66 0.4 37.7% 109.7 10552.73 4.38总压下率ε`=85.33%,需要进行中间退火5 0.66 0.45 0.21 31.8% 114 8430.80 4.224、润滑润滑采用乳化液润滑,由80%~85~的机油、10%~15%的油酸、5%的三水乙醇胺配成的乳剂与90%~97%的水搅拌成。

其中水主要起冷却作用,机油为润滑油,油酸即为油性剂,增加矿物油的润滑性能,又能与三水乙醇胺反应形成胺皂,起着乳化剂作用,以获得稳定的乳化液。

四、电机校核1、传动力矩要确定主电机功率、必须首先确定传动轧辊的力矩。

在轧制过程中,在主电机轴上,传动轧辊所需力矩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MΣ=M/i+M f+M0+M d式中:M—轧制力矩使轧件产生塑性变形i—轧辊与主电机间的传动比M f—附加摩擦力矩,作用于轴承、传动机构等位置M0—空转力矩。

克服空转时的摩擦力距M d—动力距,克服加速、起动等时刻的惯性力矩组成传动辊的力矩的前三项为静力矩,即M c= M/i+M f+M0(1)、轧制力矩M的计算按轧件对轧辊的作用力、轧制力矩M=2 P·a式中:a—力臂 a=ψlψ—力臂系数,冷轧板带时取0.33l—接触弧长度,即M=2P*0.33*······⑤(2)、附加摩擦力矩M fM f=M f1/i+M f2M f1=P/2×f1×d1×4=P×d1×f1,为轴承中的附加摩擦矩P—轧制力,f1—轴承摩擦系数滚动轴承 f1=0.003~0.01,为换算到主电机轴上的摩擦力矩η1为传动机构(减速机、齿轮机座)的效率,齿轮传动时η1=0.96~0.98即有:······⑥(3)、空转力矩M0空转力矩:是空载转动轧机主机列所需力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