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成型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材料成形原理》教学大纲

《材料成形原理》教学大纲

《材料成形原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材料成形原理学时:48学时课程类型:必修课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材料成形原理的理论基础、方法和技术的了解和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材料成形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常见的材料成形工艺流程,了解材料成形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并能够运用成形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内容1.材料成形原理概述a.材料成形的定义、分类和特点b.材料成形的发展历程和应用现状2.金属热加工a.金属熔融与凝固过程b.金属的铸造工艺c.金属的锻造工艺d.金属的轧制工艺3.金属冷加工a.金属的拉拔工艺b.金属的压力成型工艺4.金属粉末冶金a.金属粉末的制备和性能b.金属粉末冶金工艺5.塑料成形a.塑料的加工特性b.塑料注塑成形工艺c.塑料挤出成形工艺6.橡胶成形a.橡胶的性能和应用b.橡胶成形工艺7.复合材料成形a.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b.复合材料成形工艺8.其他材料成形a.陶瓷的成形工艺b.玻璃的成形工艺c.纸张的成形工艺三、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1.结合理论与实践,采用课堂讲授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问题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实验报告和项目设计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4.采用期末考试以及平时成绩的综合评价方式。

四、教学大纲具体安排第一周:材料成形原理概述-介绍材料成形的定义、分类和特点-分析材料成形的发展历程和应用现状第二周:金属热加工-讲解金属熔融与凝固过程-探讨金属的铸造工艺第三周:金属热加工-探究金属的锻造工艺-了解金属的轧制工艺第四周:金属冷加工-学习金属的拉拔工艺-探索金属的压力成型工艺第五周:金属粉末冶金-研究金属粉末的制备和性能-讨论金属粉末冶金工艺第六周:塑料成形-分析塑料的加工特性-学习塑料注塑成形工艺第七周:塑料成形-探讨塑料挤出成形工艺-进一步探讨塑料成形工艺第八周:橡胶成形-分析橡胶的性能和应用-探究橡胶成形工艺第九周:复合材料成形-了解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学习复合材料成形工艺第十周:其他材料成形-探索陶瓷的成形工艺-学习玻璃的成形工艺第十一周:其他材料成形-分析纸张的成形工艺-总结各种材料成形原理的异同点第十二周:案例分析与问题研究-讨论材料成形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研究和讨论第十三周:实验探究-进行相关材料成形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撰写实验报告第十四周:实验探究-进行相关材料成形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撰写实验报告第十五周:复习与总结-复习课程知识点-总结课程内容和学习成果。

《材料塑性成形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塑性成形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复习变形金属学在些基础上研究变形条件变形温度变形速度金属强度应力状态摩擦条件等对金属塑性和变形抗力的影响及提高金属塑性和降低变形抗力的措施目的在于在生产中以最小的能量获取最大的变形减小工序提高生产率同时又要获取性能良好的工件
>>教学大纲
《材料塑性成形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材料塑性成形原理
二、课程类别
了解变形条件对材料塑性与变形抗力的影响及提高塑性降低变形抗力的措施。
1、主要内容:
第一节塑性与变形抗力的概念
第二节金属的化学成分对塑性与变形抗力的影响
第三节变形温度、变形速度对塑性与变形抗力的影响
第四节应力状态塑性与变形抗力的影响
第五节超塑性
2、本章重点
成分、组织、变形条件对塑性与变形抗力的影响
3、本章难点:
3研究金属变形对变形体的机械性能和物理性能的影响,分析变形条件与组织、性能之间的关系,以便确定金属与合金的塑性加工规范(如变形强度、变形速度、极限变形量、加热速度、冷却速度)。
4讲述材料在塑性成形中的流动规律和变形特点,目的是求得合理的毛坯尺寸,使工件顺利成形,既节约材料又保证质量。
十、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1、主要内容:
第一节拉伸试验曲线
第二节压缩试验曲线
2、本章重点
拉伸试验曲线
3、本章难点:
拉伸真实应力应变曲线塑性失稳点的特性和真实应力应变曲线的经验方程
4、本章作业
教材Page 146 35、36
第七章材料塑性成形时的摩擦与润滑(2学时)
了解材料塑性成形过程中的摩擦状态及润滑方式
1、主要内容:
第一节材料塑性成形时摩擦的特点
4、本章作业
教材Page 143--144 1、3、4、5、6、7、8

《材料成型原理与工艺》教学大纲

《材料成型原理与工艺》教学大纲

《材料成型原理与工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MSEN3009课程类别:专业教学课程授课对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课学期:春季学分:3学分指定教材:应宗荣,材料成形原理与工艺,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一、教学目的: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和复合材料实质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材料成形工程领域,这些材料的成形原理,包括工艺原理和工艺过程都是极其相似的。

掌握这些材料的成形问题,对从事特定分支材料成形理论、工艺和应用研究的科研工程技术人员,借鉴其它分支材料的成形原理与工艺来发展成形新理论、开发成形新工艺以及移植成形技术等具有重要意义,本课程即以此为出发点,系统讲述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和复合材料四大材料的成形原理与成形工艺,使学生能用理论来阐明材料成形过程的本质,掌握材料成形的理论来解决实际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为今后从事材料生产和新材料研究、开发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材料的结构与成形性1、教学内容主要介绍材料的结构与特性、材料的形变和成形工艺性能。

2、教学要点了解不同材料表现出的不同结构与性能特点,不同的成形工艺性能,成形方法的特点。

第二章材料成形的流变学基础1、教学内容主要介绍液体的流动性特性,悬浮液流变学,流体在圆形流道中的流动分析、流体在流动过程中的弹性行为及流体流变性的测量方法。

2、教学要点重点讨论材料液体的流变学行为,掌握材料流动与形变的规律。

第三章成形过程中材料的固化主要介绍冷却凝固、传质固化、化学反应固化的特点、原理与基本过程。

2、教学要点认识固化,了解固化方式的机理与规律。

第四章材料在成形过程中的物理变化1、教学内容主要介绍材料在成形过程中的结晶与取向问题。

2、教学要点了解材料在成形过程中最基本的聚集态的结构变化及对材料制品性能的影响。

第五章材料在成形过程中的化学变化1、教学内容主要介绍金属成形过程中的化学冶金学,聚合物成形过程中的降解与交联过程中的化学变化特征。

材料成型原理-讲义

材料成型原理-讲义

提高,产生冷脆性;硫产生热脆性;氮产生时效脆性;氢会产生白点;氧是以氧化物的形式
存在与铁素体中的,会降低钢的疲劳强度和塑性;合金元素溶于固溶体,将使抗力提高塑性
降低。
(二)组织的影响
1)单相组织与多相组织的影响:单相组织(纯金属或固溶体)比多相组织塑性好。多相组
织由于各相性能不同,使得变形不均匀,同时基体相往往被另一相机械地分割,故塑性降低。
金。金属在超塑性状态具有极好的成形性和低的变形抗力,所以超塑性成形工艺已越来越多地 用于工业生产。超塑性成形工艺包括超塑性等温模锻、挤压、吹塑成形、无模拉丝和拉延等工 艺。图示为超塑性无模拉伸示意图,这种方法根据超塑性对温度及变形速度的敏感性,用一感 应线圈加热,控制拉伸速度,即可进行无模拉伸。
备注
时,便形成了一个原子间距的滑移量。同一滑移面上有大量的位错移到晶体表面时,则形成
一道滑移线。

→→
刃型位错移动时造成滑移的示意图;


螺型位错移动时造成滑移的示意图 临界剪应力
晶体在外力作用下开始产生滑移时,必须有一定大小的临界剪应力。许多实验证明,不 同金属取向的金属单晶体,在不同的拉伸应力作用下开始滑移,但这些应力在滑移面和滑移 方向上的分量(即临界剪应力)是完全相同的,这一规律称为临界剪应力定律。 影响临界剪应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金属塑性成形优点: (1) 组织、性能好。 (2) 材料利用率高,流线分布合理。 (3) 尺寸精度高,不少成形方法已达到少或无切削的要求。 (4) 生产效率高,适于大批量生产 金属成形方法分类: 塑性成形:体积成形:自由锻和模锻、挤压、拉拔、轧制。 板材成形:冲裁、弯曲、拉延、翻边。 特种成形:旋压、胀形、电磁成形、充液拉延。

材料成型原理教案

材料成型原理教案

材料成型原理教案教案名称:材料成型原理教学目标:1.理解材料成型原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掌握常见的材料成型方法和工艺流程。

3.能够分析材料成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教学重点:1.材料成型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常见的材料成型方法和工艺流程。

教学难点:1.对材料成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教学准备:教材、幻灯片、实物样品、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15分钟)1.引入材料成型原理的概念和目的。

2.分析材料成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提出学生对材料成型原理的认知问题。

二、材料成型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30分钟)1.解释材料成型的概念和作用。

2.介绍材料成型的基本原理,包括材料形状和结构改变的原理等。

3.分析材料成型的条件和限制。

三、常见的材料成型方法和工艺流程(30分钟)1.介绍常见的材料成型方法,包括压力成型、热成型、冷成型、注射成型等。

2.分析各种成型方法的适用范围和特点。

3.展示实物样品,辅助学生理解不同成型方法的应用实例。

四、案例分析(30分钟)1.基于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成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2.分组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3.学生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并进行讨论和补充。

五、总结与拓展(15分钟)1.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强调材料成型原理的重要性。

2.拓展材料成型原理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3.提出学生对材料成型原理的进一步学习方向和方法。

教学手段: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演示和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学习材料成型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学习态度。

2.课堂讨论: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讨论的内容,评估学生对材料成型原理的理解程度。

3.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材料成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材料成型原理教案

材料成型原理教案

添加标题
PPT演示:通过PPT展示材料成型原理的相关概念、原理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和掌握知识。
添加标题
实物展示:通过展示材料成型设备、模具等实物,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材料成型 的过程和设备。
添加标题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材料成型的整个过程,加深对理论知识 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实验操作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讲解材料成型的基本原理 介绍材料成型的工艺流程 介绍材料成型的设备 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和演示
案例选择:选择 具有代表性的材 料成型案例,如 塑料注射成型、 金属压力铸造等。
物理和化学变化 分析:引导学生 分析材料在成型 过程中的物理和 化学变化,如温 度、压力、时间 等因素对材料性 能的影响。
实验或模拟:通 过实验或模拟的 方式,让学生亲 身体验材料成型 过程中的物理和 化学变化,加深 理解。
提问导入:通过提出与材料成型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材料 成型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材料成型问题,如塑料瓶、金属板 等,让学生了解材料成型在生活中的应用。
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提问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教 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引入教学内容: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材料成型问题,自然地引入教 学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材料成型原理。
掌握材料成型的基本原理 和工艺方法
能够分析和解决材料成型 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掌握材料成型的相关技术 和工具
培养学生对材 料成型原理的 兴趣和好奇心
树立正确的科 学态度和价值 观,增强环保
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 新意识和实践
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 队合作精神和

材料成型原理大纲

材料成型原理大纲

《材料成型原理》教学大纲(Principle of Materials Forming)课程代码:31060220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学位课学时/学分:60/4先修课程:《金属工艺学》、《金属学及热处理》等适用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理论基础课程,着重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及专业基础理论知识阐明液态成形、塑性成形和连接成形等基本材料成形技术的内在规律和物理本质,突出共性,同时也兼顾个性,既包括过去教材《铸件形成理论》、《金属塑性成形原理》和《金属焊接冶金原理》的基础内容,又引入近代有关的新成果。

一、教学目标1、知识水平教学目标本课程的目的是阐明液态金属的性质、铸件及焊接件形成中的基本凝固理论,凝固过程中铸件与铸型的热交换特点,对铸件形成过程及金属结晶理论有深入的了解;塑性加工的力学基础,对变形过程进行应力、应变分析及力能参数计算,探讨变形过程的金属流动规律;研究在熔化焊条件下,有关化学冶金和物理冶金方面的规律,为制定焊接工艺、提高焊接质量提供理论依据,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2、能力培养目标本课程应着重运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来分析材料成型过程中的现象、实质以及力学性质,为进一步学习材料成型工艺系列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并利用此课程对学生进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综合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素质培养目标能艰苦奋斗,有踏实的科学精神、积极向上的学风和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知识的喜欢及对社会的奉献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液态金属的结构和性质,铸件形成过程中的基本凝固理论,对铸件宏观凝固组织的形成与控制以及金属结晶理论。

应力状态和应变状态分析,屈服准则、增量理论及其应用,力能参数计算方法的原理及应用。

焊接件形成过程中的基本凝固理论,焊接过程中内应力及冶金缺陷分析。

2、教学难点:铸件形成过程中的基本凝固理论及温度场。

《材料成型技术》教学大纲

《材料成型技术》教学大纲

《材料成型技术》教学大纲大纲说明课程代码:3335006总学时:48学时(讲课42学时,实验6学时)总学分:3课程类别:专业模块选修课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预修要求:工程图学、机械工程材料、机械设计、材料力学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本课程将理论与工艺一融为一体,首先对整个材料的加工过程作综合描述,进而引出材料成型所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并简要介绍其发展现状。

然后阐述材料成型所涉及的若干共性理论问题,包括液态金属的凝固理论、材料成型的热过程、塑性成型的物理、力学基础等,最后分别介绍了各种材料成型的工艺方法、过程分析、技术要点及相关的工艺设备和模具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材料凝固成型、塑性成型、焊接成型的理论和基本工艺。

对塑料成型、粉末成型、表面成型做一般了解。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每章布置作业,以巩固和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实验的主要内容是了解材料成型的工艺、工装(模具)。

考核形式为笔试,总评成绩将参考平时作业(占5%)和实验情况(占5%)。

三、大纲的使用说明:大纲正文第一章绪论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本章讲授要点:了解材料成型技术的基本方法、基本问题和发展现状,了解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重点:成型技术的基本方法难点:第二章材料凝固理论学时:6学时(讲课6学时)本章讲授要点:了解凝固过程中的热力学计算方法,凝固理论在铸造、焊接工艺中的应用。

重点:热力学计算及在铸造、焊接工艺中的具体应用。

难点:热力学计算第一节材料凝固概述第二节凝固的热力学基础第三节形核第四节生长第五节溶质再分配第六节共晶合金的凝固第七节金属及合金的凝固方式第八节凝固成型的应用习题:课外补充4-6题第三章材料成型热过程学时:4学时(讲课4学时)本章讲授要点:了解材料加热热效率的计算方法,学会分析温度场。

重点:热效率的计算方法,分析温度场。

难点:分析温度场。

第一节材料成型热过程的基本特点第二节材料加热过程的热效率第三节温度场第四节焊接热循环习题:课外补充3-5题第四章塑性成型理论基础学时:6学时(讲课6学时)本章讲授要点:从金属学角度分析材料塑性变形对性能的影响,根据屈服准则分析材料的塑性变形力学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成型原理
(Principle of Material Forming)
课程代码:(07310070)
学分:6
学时:90(其中:讲课学时80:实验学时:10)
先修课程:材料科学基础,金属热处理
适用专业与版本:材料成型及其控制工程,2012修订版教学计划
教材:《金属材料成型原理》、雷玉成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8月第一版;《金属液态成型原理》,贾志宏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开课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课程网站:(选填)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需说明课程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
本课程是材料成型及其控制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主要任务是着重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及专业基础理论知识阐明金属液态成型、塑性成型、连接成型以及材料在成形过程中的化学冶金或缺陷产生等基本内在规律和物理本质,使学生掌握材料成型的主要分析方法和基本原理,理解材料成型过程中的组织演化及形态,揭示材料成型过程中影响产品(材质、零件)性能的因素及缺陷形成的机理,培养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和分析材料成型过程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和解决途径并对材料成型过程中微观组织结构分
析及研究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液态金属的性质、铸件及熔焊成型件形成中的基本凝固理论,凝固过程中铸件与铸型的热交换特点,深入理解铸件形成过程及金属结晶理论;掌握金属塑性力学的基本知识,理解金属塑性变形与流动的基本规律,了解塑性成形问题的基本解法,对变形过程能进行应力、应变分析及力能参数的计算,并能预测变形过程中金属流动趋势;掌握在熔化焊条件下化学冶金和物理冶金方面的规律,焊接过程中冶金缺陷分析,为制定焊接工艺、提高焊接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学习材料成型工艺、材料成型装备及自动化、金属材料综合性实验、铸造/焊接/锻造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等后续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需包括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内容,可以分项写,也可以合并写)
1.理解和掌握液态成型、塑性成型、熔焊成型三种成型的基本原理和内在规律,
能应用其基本原理和内在规律对金属材料在成型过程中的组织、性能进行分析,判断是否能获得所需的成型件。

2.理解与掌握液态金属凝固的基本规律,熟悉冶金处理方法对其产品性能的影响;理解与掌握金属在塑性成形过程中的应力与应变,金属流动的基本规律以及提高金属塑性成形能力的方法;理解与掌握材料焊接成型过程中化学冶金基本规律和缺陷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及防止措施。

3.能够根据成型基本原理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三)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1-4、2-2和4-4:
1. 毕业要求1-4. 掌握铸造/焊接/锻压方向专业知识,并将其用于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和求解。

2. 毕业要求2-2. 能运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判断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关键制约参数。

3. 毕业要求4-
4. 能对实验数据或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归纳总结有效的结论。

注:课外学时按相关专业培养计划列入表格
三、本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如课程不含实验,请将该项删除)
注:1.类型指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等。

2.要求指必做、选做。

实验1. 合金流动性的测定
实验目的:了解流动性测定的方法;掌握影响合金充型能力的因素。

实验仪器及材料:流动性测定装置、电阻炉、铝合金、测温装置。

实验安排:教师介绍实验方法、装置使用步骤及安全须知;学生以4人一组,完成合金的熔炼、造型、浇注、螺旋形试样测定、结果分析。

实验报告要求:简述实验方法及步骤;测试数据及误差分析;讨论及实验的体会与疑问。

实验2.凝固过程温度场的测定
实验目的:掌握热电偶的使用,温度场测量方法及凝固特性分析方法。

实验仪器及材料:模具、电阻炉、铝合金、测温装置及记录仪。

实验安排:教师介绍实验方法、实验设备使用步骤及安全须知;学生以4人一组,完成热电偶的设计及安装、合金的熔炼、浇注、数据结果分析。

实验报告要求:简述实验方法及步骤;测试数据及误差分析;凝固特性的判定及讨论。

实验3.合金线收缩性能的测定
实验目的:掌握线收缩测定方法,熟悉铝合金线收缩规律。

实验仪器及材料:合金线收缩测定仪、电阻炉、铝合金、测温装置及记录仪。

实验安排:教师介绍实验方法、实验设备使用步骤及安全须知;学生以4人一组,
完成试样的造型及安装、合金的熔炼、浇注、数据结果分析。

实验报告要求:简述实验方法及步骤;测试数据及误差分析;线收缩规律的讨论。

实验4.焊条工艺性能试验,焊接气孔性能实验
实验目的:焊缝中的气孔是焊接接头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缺陷,使有效的工作断面减小,易造成应力集中,显著降低焊缝金属的强度和塑性,是影响焊接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1)从焊接化学冶金过程,研究产生气孔的原因;(2)掌握焊条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对气孔生成的规律(随氧化性的增强,出现CO气孔;随还原性的增强,出现氢气孔);
实验仪器及材料:(1)试板150×100(50)×10(㎜)若干;(2)FeS(硫化铁)、J422、J507、自制焊条若干;(3)硅整流焊机、榔头、铁钳、钢丝刷、钢皮尺等。

实验安排:(1)把试板装配点焊成T字接头,如图所示;(2)试板角接处要求除锈相同;(3)用成品焊条J422在钢板上试焊,电流以150A~160A为宜;(4)分别取J422、J507及自制焊条各一根,在角接处焊实验焊缝,要单面焊,焊速均匀连续,避免夹渣、焊偏影响实验结果;(5)稍待冷却,敲去熔渣,先仔细观察表面气孔情况,再用榔头打开焊缝,观察内部气孔情况。

注意观察气孔的形状特征、大小、数量及分布情况,并作好记录。

实验报告要求:(1)简述实验过程;(2)简述气孔(CO、氢和氮气孔)产生的原因;(3)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5.焊缝组织与裂纹分析
实验目的:焊缝中的裂纹是焊接接头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缺陷,是影响焊接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1)了解什么是裂纹,裂纹的特征和产生裂纹的机理,(2)探讨冶金因素和力的因素对产生结晶裂纹的影响。

实验仪器及材料:(1)试板150×100(50)×10(㎜)若干;(2)FeS(硫化铁)、J422、J507、自制焊条若干;(3)硅整流焊机、榔头、铁钳、钢丝刷、钢皮尺等。

实验安排:(1)把试板装配点焊成T字接头;(2)在一只T字接头上沾上薄薄一层水玻璃,而后均匀撒上0.05-0.1gFeS(硫化铁)用电吹风吹干待用,另一只T字接头原状,要求除锈程度相同;(3)采用J422焊条分别在T字接头上焊固定焊缝,要求焊速均匀连续,避免夹渣、焊偏影响实验结果;(4)稍待冷却,敲去熔渣,用钢丝刷清理干净,仔细观察试验焊缝上有无裂纹出现,观察裂纹长度,宽度。

然后用榔头敲开角焊缝仔细观察裂纹断面特征,均要作好记录。

实验报告要求:(1)简述实验过程;(2)简述裂纹的特征及冶金因素对产生裂纹的
影响;(3)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四、达成课程目标的途径和措施
1、把握主线,引导学生掌握材料成型的相关概念、基本原理与分析方法,利用微观结构表征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同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所得测试结果的特点,具备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对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和分析的能力。

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配合例题的讲解及适当的思考题,保证讲课进度的同时,注意学生的掌握程度和课堂的气氛;
3、采用案例式教学,结合工程实际和实验教学,对材料成型过程的组织演化、缺陷的产生进行演示、观察和分析,从而加深和理解相关知识点并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4、本课程有10个学时的实验,具体实验内容见“三、本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

五、考核方式
1. 课程考核方式包括期末考试、平时及作业情况考核和实验情况考核,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

2. 课程成绩=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0~10%)+期末考试成绩×(70~80%)。

成绩的具体构成如下:
七、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书名,主编,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金属塑性成形原理》,俞汉清、陈金德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

2.《金属塑性成形原理》,董湘怀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7月第一版;
3.
制定人:汪建敏审定人:徐桂芳批准人:杨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