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历史 第13课 《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课件(20张PPT)

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
A.城市公民
B.城市居民
C.城市劳动者 D. 城市建设者
2.欧洲中世纪城市中,一个新社会集团取得了特殊的法律地位,
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状和城
市法的保护。这个“新社会集团”是( C )
A. 封建贵族
B. 教会教皇 C. 市民阶层 D. 封建领主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西欧进入中世纪,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封建庄园经济。
政治: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经济:西欧封建庄园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基础上形成的
生产力的发展
垦殖运动
①土地面积逐渐扩大; ②新开发的地区成为具有 独立司法权和行政自治权的地区。
(2)庄园瓦解 ①农奴离开庄园。 ②农民逐渐获得对自己剩余产品的支配权。
手工工场特点
《 毛 纺 工 场 》 卡 瓦 洛 里
生产关系——雇佣关系 生产方式——分工协作 经营特点——面向市场
中世纪的面包作坊
手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手工工场
手工工场的出现 手工业的发展(作坊)
手工 业者
脱离农业为 分工 手工作坊 市场而劳动 细化 得到发展
农民货币租地
在家为商人 手工生产
思考题: 材料一 在城市中,手工业者和商人享有新的契 约关系赋予的权利。 材料二 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 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不断提出自 己的政治主张。 (1)材料一中,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 份叫什么?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什么的保护?
城市居民; 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法的保护
手工业的发展
1、手工业方面出现的新变化
(1) 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 (2) 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 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 场而劳动。 (3) 商人投资手工工场,出 现了雇佣关系。
人教版:九上历史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知识梳理+同步练习

B.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C.封建时代的欧洲
D.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版权所有
18.16世纪在英国流传首歌谣:“一屋宽且长,织机二百张,织工二百人,排列成长行。……列坐检细毛,不敢辞劳苦。自晨至深夜,各得一便土。……染工八十人,齐将颜色陈。二十扦制匠,将呢折成匹。……”歌谣透露的信息是英国历史教学园地版权所有
知识结构图:
同步练习:
1.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尤其是11世纪以后,西欧农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各地纷纷开展什么活动,大量的林地、荒地、沼泽被开发,土地面积逐渐扩大?
A.大化改新
B.远程贸易
C.手工工场
D.垦殖运动
2.他自己没有土地或只有部分土地,主要靠租佃土地、雇佣农业工人进行耕作。”这里的“他”的身份是
A.雇工分工合作兴起
B.人文主义思潮流行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版权所有
C.哥伦布“发现”美洲
D.“三角贸易”开始
13.封建时代的欧洲,虽然处在教会神学的控制之下,但也孕育着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下列对欧洲封建时代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A.庄园经济流行
B.西欧城市重新兴起
C.西欧大学纷纷兴起
D.伯里克利建立津贴制度
A.背景
B.过程
C.内容
D.影响
5.下列史实与西欧中世纪晚期富裕农民无关的是
A.成为强化王权所需要的政治力量
B.掌握了生产、交换等环节
C.控制了乡村行政事务
D.是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
6.欧洲中世纪城市中,一个新社会集团取得了特殊的法律地位,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法的保护。这个“新社会集团”是
B.商人与工人
C.贵族与农民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精美课件(共50张PPT)

第五单元
小型手工作坊得到发展
13世纪,随着分工细化,小型手工作坊得到发展。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的发展
第五单元
垦殖运动
新垦区与旧庄园彼此不相干,就像两个不同 的世界一样。居民几乎全部都是自由农民,新垦 区的治理模式不是人的的依附关系,不需要交纳 捐税,他们只需缴纳一笔资金,尽可以获得耕地 和获得房屋的居住权。 新垦区对附近的庄园农奴颇具吸引力。1150 年道恩斯修道院有36人,100年后增加到1248人。 ——亨利〃皮朗 《中世 纪欧洲经济社会史》
形成雇工阶层,即自由劳动力
亡而争得自由。土地被佃户或接受工资的劳工所 耕种,这些劳动力自由寻找工作。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五单元
庄园的衰落和瓦解
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出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五单元
建立租地农场 ①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 买卖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一 起,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 ② 14世纪,领主出租直领地, 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 生产管理。 ③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 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 买其他佃户的地产等方式将土 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
社会变革,转型后的西欧以全世界为活动舞台,成为了世
界历史发展的持续引领者。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五单元
11世纪前后,西 欧社会相对趋于稳定, 人口持续增长。 1050-1350年间,欧 洲人口增加了3倍。 随着人口的大幅 度增长,原有的庄园 所拥有的土地己不足 以供所有人使用,庄 园中出现许多无地或 少地的人,流浪汉增 加。
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历史 第13课 课法国大革命(共计3张课件)

仑 帝 拿破仑帝国 国
②政策:对内;对外。 ③评价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④覆灭的标志:
对内
评 价 拿 破 仑
对外
推行一些有利于资 本主义发展的措施
制定和颁布《法典》
巩固大革 命成果, 巩固资产 阶级统治
前期 后期
正义性:保卫法国
进步性:保卫和传播 资本主义制度
侵略性:奴役和镇压当地人民
争霸性:与英国争殖民霸权, 与俄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13课 法国大革命和 拿破仑帝国
1、背景三级会议的召开
国
3、开始:1789.7.14攻占巴士底狱
大 法国大革命 4、1789年《人权宣言》的发表
革
5、高潮:雅各宾派专政
命
6、结束:1794年雅各宾派统治垮台
和 拿
7、意义:摧毁·····传播·····
破
①性质:资产阶级军事帝国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主要讲述了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
本节课内容丰富,包括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农业技术的发展、城市兴起和大学的建立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西欧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发展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封建社会、农业技术、城市兴起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系统地了解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此外,学生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深入分析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农业技术的发展、城市兴起和大学的建立等方面的内容;掌握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程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解释历史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于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农业技术的发展、城市兴起和大学的建立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讨论: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
4.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历史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视频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用于更直观地展示历史现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历史笔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历史笔记一、课文概述1.1 课文名称:《清朝的兴衰》1.2 课文内容概要:本课主要介绍了清朝的建立、兴盛和衰落的历史过程,包括建立清朝的农民起义领袖--明末清军的建立、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经济繁荣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等事件。
教材通过历史事件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了我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
二、我对历史课的理解2.1 历史是发人深省的镜子,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和发展。
而清朝作为我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代,其兴衰更是令人深思。
2.2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祖先们的奋斗与付出,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下的社会和国家。
三、清朝兴起与繁荣3.1 清朝的建立:明末清军领袖努尔哈赤建立清朝,标志着明朝的灭亡和我国的统一统一。
3.2 康雍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位时期,国家经济达到了一个繁荣期,社会和谐稳定,文化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
四、清朝的衰落与挑战4.1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领导人洪秀全发动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对清朝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4.2 甲午战争:我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瓜分领土,清朝国力更加凋敝。
五、总结与回顾5.1 清朝的兴衰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过程,其中蕴含着许多原因。
只有深入挖掘历史,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我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5.2 通过学习清朝的历史,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的教训,珍惜当下,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我的观点与理解6.1 深刻认识历史的重要性,对我们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认识世界。
6.2 清朝的兴衰只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缩影,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珍惜当下,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就是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清朝的兴衰》的历史笔记。
希望通过深入学习历史,我们能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祖先们的奋斗与付出,也能更好地理解当下的社会和国家。
清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其兴衰历程是我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习题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材分析: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以及这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预示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强大起来,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经济上的条件。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分析欧洲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的原因;2、能够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以及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3、通过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认识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4、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材料、观看图片,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奴隶社会的奴隶,亦即“他人之物”逐渐过渡到中世纪农奴,亦即“他人之人”,到中世纪晚期,演变为农村或城市的“自由人”,这也预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到来,感悟人的价值在不断追求自由中体现出来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教学准备:1、电脑、投影仪;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
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说课稿)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历史教材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西欧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发展。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到西欧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状况,以及这些发展对西欧历史进程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一课题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欧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状况,掌握相关史实和观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法,分析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状况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2.教学难点:分析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学生对复杂历史问题的理解和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展示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西欧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西欧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西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拿破仑战争
师:谈到拿破仑战争,我想有两个问题无法回避:一个是拿破仑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军事成就?另一个是军事天才拿破仑为什么最终会被打败?我们先来探讨第一个问题。
名言2:军队的力量与力学的动力相似,是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快速的行军,能够提高军队的士气,足以增加取胜的机会。
名言3:xx是xx人的首要xx。
学生思考名言的含义并讨论,从而对拿破仑有初步认识。
师:正因为如此,法国资产阶级最终选择拿破仑。1799年,在法国资产阶级的支持下,拿
破仑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上台以后,为加强资产阶级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通过学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人民群众推动法国大革命发展的史实,对学生进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通过对拿破仑战争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拿破仑战争性质的变化和作用的两面性,使学生认识到侵略战争必然失败,树立学生反对侵略,热爱和平的思想意识。
重点难点
一、重点:《人权宣言》基本内容;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及其评价。
由此可以看出,法国社会阶级矛盾已经十分尖锐,革命一触即发。
2、三级会议的召开(多媒体展示《三级会议》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三级会议召开时间、当时的国王,国王召开会议的目的及其结果。
3、革命爆发的标志——攻占xx
教师指导学生看小字,让学生有感情讲述攻占巴士底狱情景。问:谁是革命的主力军?进一步渲染革命气氛。了解法国国庆节的来历。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面临丧失的危险。法国大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来维护他们的利益。当时法国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西哀耶斯说:(法国)需要两件东西:一个头脑和一把宝剑。(出示材料)(法国)需要两件东西:一个头脑和一把宝剑——西哀耶斯
西哀耶斯自认他就是法国的“头脑”。那么,他心目中的宝剑是谁?拿破仑为什么能够成为“宝剑”?学生介绍所知道拿破仑的生平并展示拿破仑说过的一些名言。(出示材料)名言1:人生之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能屡仆屡起。
师:法国大革命一声春雷震撼了整个欧洲,欧洲的其他封建国家联合大举入侵法国,法国处于危难之中。法兰西儿女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高唱《马赛曲》,为国赴难。而这时国王路易十六却出卖国家,巴黎人民再次起义****了君主统治,成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次年,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
5、共和国诞生和处死国王(多媒体放音乐《马赛曲》片段和《处死国王》图片。)问: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的掌权派别是谁?我们又如何评价法国大革命?(多媒体展示《罗伯斯庇尔像》)
问:大家从中可获得什么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法国等级森严,下层受到上层压迫。)
师:在这个等级制度中,一、二等级是封建统治阶级,拥有特权,而第三等级生活困苦,资产阶级有钱却无权,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第三等级强烈要求改变现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获得政治权利。18世纪末,法国资本主义得到极大发展,手工工场兴盛。但是,法国国内封建土地所有制存在,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学生自由讨论,老师不强求结论统一,但在总结是应该对学生进行知道与引领。评价方法:阶级分析法、两分法。评价的标准:是否促进历史的发展。
四、课堂小结:
法国大革命中人民群众显示了伟大力量,结束了法国1000多年的封建同志,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另一方面震撼整个欧洲封建制度,并给予沉重打击,它的彻底性更为以后各国革命树立榜样,具有世界意义。
他们反而会否定你们。意大利各族人民们!法国部队将为你们挣断锁链:法兰西人民是全体人民的朋友;捏们应该以信任的心情来迎接他们;你们的财产、宗教、习惯将受到尊重;我们是向共同的敌人作战,我们只是对奴役你们的暴君作战。
教师:从上面材料中,你们能发现拿破仑早期战争胜利的奥秘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回答问题。
xx
课标要求
简述《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
了解法国大革命的过程的重大事件:攻占巴士底狱、法兰西共和国的建立、雾月政变、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正确评价拿破仑。理解掌握《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拿破仑戎马一生,亲自指挥的战役约计60次。在极盛时期,拿破仑几乎征服了整个除英国、俄国外的整个欧洲。(出示1812年欧洲地图)
拿破仑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军事成就?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材料思考。(出示材料)
士兵们!……你们没有炮,却赢得了这些战役;没有桥,却渡过了江河;没有鞋子,却还急行军,你们露宿,可没有烧酒,而且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没有面包。只有共和主义的军队,自由的士兵,才能经受你们所经受过的艰苦。……你们必须……尊重将被你们解放的人民。不这样做,你们将成其为人民的解放者,你们将会是为人民造成灾难的人。你们就不会是法兰西人民的光荣;
《人权宣言》共有17条。师:《拿破仑法典》和《人权宣言》有什么关系?拿破仑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出示材料):
我的英名并非建立在四十次胜利的战役上,也不是由于我使得万邦臣服。滑铁卢战役就足以抹煞对那么多胜利的回忆„„永不湮没的是我的法典„„由于条文简明扼要,我的法典远比以往任何法典更可行,更有效。———拿破仑
二、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概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理解《人权宣言》的内容,认识它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性文件;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课前收集整理有关拿破仑的主要革命活动并在课堂讲述,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2、拿破仑的对内对外政策
问:拿破仑分别采取了哪些对内对外政策?由学生看书并思考,概述政策内容。
对内:介绍《拿破仑法典》。师:《拿破仑法典》在制定过程中,经过全体大会多次反复讨论。大会讨论时,拿破仑亲自参与,有时还发表中肯的意见。下面让我们走近《拿破仑法典》。(出示材料)
材料一《拿破仑法典》分为总则和第一、二、三编,共有2281条。第一编是人法,是关于民事权利主体的规定,共509条;第二编是物法,规定了各种财产和所有权及其他物权,共195条;第三编是关于取得所有权的各种方法,共1571条。
教师小结:《人权宣言》提出自由和平等两大原则,它是反封建的旗帜,是法国革命纲领性
文件,最能体现资产阶级革命的要求,所以《人权宣言》的颁布标志着法国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它虽然主要代表资产阶级机的利益,但与此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追求。因此,《人权宣言》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超越时空影响未来和异域。从这种意义上讲,《人权宣言》是新社会的出生证明。
师:(随着影片片段解说)影片中充满自信和睿智,跃马在前者就是拿破仑.波拿巴,当年曾有人评价他“打个喷嚏就会使全欧洲感冒”,那么拿破仑是一个什么历史人物,他为什么有如此大的能量,他又是如何登上历史舞台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了解这段历史。
(板书课题:xx大革命)
二、学习新课:
1、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多媒体展示《法国社会等级制度》)
4、《人权宣言》的颁布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人权宣言》是由什么机构颁布的?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多媒体展示出示材料:《人权宣言》的1和17条)
材料一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民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提问:法国资产阶级为什么把自由和平等放在第一位?
材料二第十七条: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提问:这条规定反映了哪些人的利益?(学生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五、课堂延伸:
设想你是一名学者,分别于1789年8月以后和1804年两次到法国巴黎作为期一年的学习访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你能看到这两年法国社会有哪些变化?你能解释这些变化的原因吗?通过这两年法国的变化,你将怎样展望法国社会的发展前景?
6、xx专政
雅各宾派在法国危难之时上台,又一次挽救了法国。但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在以后出现了政策失误,很快又被处死。法国再次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谁又来拯救法国?
三、拿破仑和拿破仑帝国
1、拿破仑xx的背景
师:热月政变后,法国内部政局动荡,外有强敌压境。1798年底,俄、英、西班牙、土耳其等国再次组成反法同盟。反法联军从意大利、瑞士、荷兰、莱因地区四个方面进攻法国。
二、难点:对拿破仑及其对外战争的评价。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讲述法、情境设计法、讨论法多法结合。
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学生收集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的主要活动有关资料。(教师可以将远程教育资源网上的有关内容印发给学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电影《滑铁卢》片段,重现历史场景。)
综上所述,拿破仑绝对不仅仅是一介武夫,而是一个受到法国大革命思想熏陶的军事家。他用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去建设军大,并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传播到欧洲其他地方,帮助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获得解放,这是拿破仑早期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但是,从1812年开始,同样一个拿破仑,却不断遭到挫折,直至失败。1812年远征俄国失利,1813年莱比锡战役失败,1815年滑铁卢又遭到噩梦。这又是为什么呢?学生讨论4、我看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