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药杂质管理规程
原料药杂质控制策略

原料药杂质控制策略原料药的纯度和质量决定着制剂的质量,而杂质则会直接影响原料药的纯度和药效。
因此,药品的生产企业必须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原料药杂质控制策略,以保证药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首先,原料药的选用是保证杂质控制的第一步。
生产企业必须对原料药进行严格的认证和筛选,确保原料药的纯度高、质量好,且符合药典规定。
同时,还要对加工用的各种辅料和溶剂进行规范使用和科学管理,避免这些物质的杂质污染。
其次,对原料药的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的监控和控制,特别是在中间体的合成和纯化过程中。
生产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原料药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加强生产工艺的监测和控制,确保原料药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温度、压力、湿度等各项因素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减少可能产生的杂质。
第三,同样重要的是对原料药的检验和分析。
生产企业应该建立严格的杂质检测标准和流程,所有进口的原料药都需要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测和分析,确保其质量符合药品注册和审批的要求。
同时,在原料药的生产过程中,还应该定期对产品进行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检测,找出可能的杂质,并及时采取解决措施。
最后,生产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
在原料药的生产和质量控制过程中,生产企业必须要严格执行GMP和GLP等相关规定,确保所有工作环节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同时还需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跟踪和生产记录体系,及时记录和反馈产品质量信息,有效控制各类风险。
在现代医药工业中,杂质控制已成为企业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产企业应该全面落实各项杂质控制策略,加强对原料药的生产和质量控制,确保生产的药品质量一直保持在高水平上。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医生和患者的认可,并推动养老、医疗服务等事业的长足发展。
原料药中杂质的控制与案例分析--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药品质控RP-HPLC方法
上市后(仿制)药品
– 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 分析方法的最优化 – 分析方法的耐用性 新药研发 – 如何确定分离对象
抗生素室
基于实验设计理念的HPLC方法优化理论
JPBA,2009, 49(5): 1192–1202
抗生素室
洛伐他定和辛伐他定有关物质HPLC分析方法的优化
抗生素室
杂质分析方法的选择
方法互补原则
– 了解不同方法间的相关性
所有的分析方法必须进行验证
(validation)
抗生素室
药品质控RP-HPLC方法
上市后(仿制)药品
– 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 分析方法的最优化 – 分析方法的耐用性 新药研发 – 如何确定分离对象
抗生素室
所有的杂质在所选择的RP-HPLC
抗生素室
5. 发生在R3取代基的反应
O R1 HN N O O S CH2OCOCH3 COOH R1 HN N O S CH2OH COOH O R1 HN N O O S CH2 O
当3位碳上的取代基为乙酰氧甲基时,易脱去乙酰基,形成 脱乙酰基降解物。在加热、酸性等条件下,可进一步进行分 子内部环和,此时生成的主要降解产物为内酯。
8
0.100%
U2 9 10 8 U2 9 10
0.050%
杂质2、杂质4是与光照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杂质
抗生素室
如何合理的对原料药中的杂质 进行报告和控制?
依据合成/降解反应机理,鉴别可能杂质!
全过程跟踪杂质在合成工艺中的变化!
抗生素室
杂质控制方法
直接测定
– 色谱法 »HPLC »TLC »HPCE »GC 间接测定 »溶液的颜色检查
新原料药中的杂质研究指南

新原料药中的杂质1. PREAMBLE 序言本文件旨在为化学合成的新原料药(这些新原料药尚未在任何地区或成员国注册)在注册申请时,对其杂质的含量和界定的申报提供指导。
本报导原则不适用于临床研究期间所用的新原料药。
本文件不涵盖生物/生物制品、肽、寡聚核苷酸。
放射性药物、发酵和半合成产品、草药以及来源于动、植物的粗制品。
新原料药中的杂质分两个方面阐述:化学方面:包括对杂质的分类和鉴定、杂质生成、规范中杂质的检查项目以及对分析方法的简要讨论。
安全性方面:对用于安全性研究和临床研究的新原料药批次中不存在或含量很低的那些杂质的界定的指南。
2. CLASSIFICATION OF IMPURITIES 杂质的分类杂质可分为下列类型:•有机杂质(与工艺和药物有关的)•无机杂质•残留溶剂有机杂质可能会在新原料药的生产过程和(或)储存期间有所增加。
这些杂质可能是已确定的或者是未确定的、挥发性的或者非挥发性的。
它包括:•起始物•副产物•中间体•降解产物•试剂、配位体、催化剂无机杂质可能来源于生产过程,它们一般是已知的和确定的。
包括:•试剂、配位体、催化剂•重金属或其他残留金属•无机盐•其他物质(例如:过滤介质、活性炭等)溶剂是在新原料药合成过程中用于制备溶液或混悬液的有机或无机液体,由于它们一般具有已知毒性,故容易选择控制方法(见ICH指导原则Q3C残留溶剂项下)。
不包括在本文件中的杂质为:(1)外源性污染物(不应该存在于新原料药中,可以用GMP来控制);(2)多晶型;(3)对映体杂质。
3. RATIONALE FOR THE REPORTING AND CONTROL OF IMPURITIES杂质报告和控制的说明3.1 Organic Impurities 有机杂质申报者应对新原料药在合成、精制和储存过程中最可能产生的那些实际存在的和潜在的杂质进行概述。
该描述应建立在对合成所涉及的化学反应、由原材料引入的杂质及可能的降解产物进行合理地、科学地评估的基础上。
药物(原料药和制剂)开发不同阶段杂质研究和控制策略

药物(原料药和制剂)开发不同阶段杂质研究和控制策略全面地了解和控制杂质是药品研发注册的一项重要期望。
在药物开发过程中,为获得确保患者暴露于杂质时的安全性的必要信息,对杂质(实际存在或潜在)的研究通常是阶段性的。
本文讨论了药物开发过程中杂质研究的阶段性目标、监管机构对于各阶段研究内容的期望以及各药企的常规做法。
化学合成原料药的杂质研究主要包括工艺杂质,如中间体、副产物、遗传毒性杂质、残留溶剂和元素杂质。
强制降解试验常用于研究原料药和制剂的降解杂质。
本文讨论了药物开发不同阶段开展强制降解研究的目的和程度。
1、化学原料药—工艺杂质1.1 有关物质在临床试验前首先需进行安全性研究,在这种情况下,有关物质(即与药物结构相关的工艺杂质或降解产物)通常可以控制在毒理学关注的最低阈值以下,或确认毒理学合格。
早期临床试验暴露时间短,并且试验过程中对受试者或患者监控严密,均降低了杂质引起安全性问题的风险。
早期临床试验阶段的杂质限度,通常根据毒理学研究过程中在受试对象上观察到的安全水平制定。
随着临床试验暴露量的持续发展和变更,杂质限度可能会随之变化。
一些公司在早期研究阶段选择使用ICH鉴定限和质控限。
Teasdale等人最近基于药物暴露于患者的总体毒性考虑,提出了更宽泛的限度要求。
药物开发创新与质量国际联盟(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for Innovation and Quality in 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简称IQ Consortium)工作组提出的鉴定限和质控限是ICH Q3的三倍,该限度可作为早期阶段质量标准的限度或作为内部警报限度。
对于提交注册或开发到3期临床阶段的药物,务必需符合ICH限度要求。
原料药合成过程中使用的起始原料、中间体、试剂、催化剂和溶剂均是明显的潜在杂质。
在合成路线中距终产品的距离(即步骤数)通常与潜在杂质被清除的可能性相关。
商业化的合成路线被确认后,需开展杂质清除和衍生研究,以确定工艺控制的关键点。
原料药杂质档案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规范原料药杂质档案管理,确保原料药质量可控,提高生产效率,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原料药生产、检验、质量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
三、管理职责1. 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原料药杂质档案的编制、审核、归档、保管和查阅工作。
2. 生产部门负责提供原料药杂质相关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检验部门负责对原料药杂质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质量管理部门。
4. 相关部门根据工作需要,配合质量管理部门做好原料药杂质档案管理工作。
四、档案管理要求1. 档案资料应完整、准确、规范,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原料药名称、规格、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等信息;(2)原料药杂质名称、含量、限值、检测方法等信息;(3)原料药杂质检测报告、检验记录、批生产记录等;(4)原料药杂质变更通知、工艺变更通知等。
2. 档案资料应按照以下要求进行整理和归档:(1)分类归档:按照原料药名称、规格、批号等进行分类归档;(2)编目:对每份档案资料进行编号,方便查阅;(3)保管:档案资料应存放在干燥、通风、防潮、防火、防盗的专用档案柜中;(4)借阅:查阅档案资料需经质量管理部门批准,并做好借阅登记。
五、档案更新与维护1. 档案资料应定期进行更新和维护,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档案资料更新内容包括:(1)原料药杂质检测结果的更新;(2)原料药杂质限值的调整;(3)原料药生产工艺、检验方法的变更;(4)其他需要更新和补充的信息。
3. 更新后的档案资料应及时归档,并做好相关记录。
六、监督与检查1. 质量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原料药杂质档案管理进行检查,确保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2.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立即进行整改,并及时上报公司领导。
3.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将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七、附则1. 本制度由质量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药厂原料管理制度

药厂原料管理制度一、总则为加强药厂原料管理,保障药品质量和国家药品安全,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药厂的所有原料及原辅料的采购、接收、存储、使用和报废等管理活动。
三、原料采购1. 原料采购应当遵循国家药品管理法规和标准,严格执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2. 原料采购需由具有采购资质的采购人员负责,并由质量管理部门进行审核。
3. 采购人员在选定原料供应商时应进行严格审核,确保供应商有生产许可证和产品质量合格证等必要资质。
4. 采购人员应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不得接受供应商的回扣或其他不正当利益。
5. 原料采购需按照相关程序进行报批,确保采购行为合规。
四、原料接收1. 原料接收需由受过培训的接收人员进行,严格按照接收标准进行操作。
2. 接收人员需对原料进行外观、包装、标识、数量、质量等多方面检查,确保原料符合要求。
3. 对于有质量检验要求的原料,接收人员需将样品送往质检部门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
4. 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原料,接收人员需按照相应程序进行处理,确保安全和质量。
5. 接收人员应当及时将接收情况报告给相关部门,确保信息畅通。
五、原料存储1. 原料存储区域应当设立标识,明确原料种类、批号、有效期等信息。
2. 不同性质的原料应当分开存放,确保不发生混淆和交叉污染。
3. 原料存放区域应当保持干燥、通风、防潮、防尘等环境条件,确保原料质量。
4. 原料存放区域应当设有温湿度监控设备,进行定期检测和记录,确保环境符合要求。
5. 原料存放区域应当定期清理,确保通道畅通,防止杂物滞留和安全隐患。
六、原料使用1. 原料的使用需按照生产工艺流程和配方进行,严格按照用量和方法进行使用。
2. 使用原料的操作人员需接受相关岗位培训,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3. 使用原料的操作人员应当定期接受健康检查,确保身体健康,不影响原料质量。
4. 使用原料需及时记录使用情况,并进行交接、验收等必要程序,确保信息准确。
原料药 杂质限度制定标准

原料药杂质限度制定标准
原料药中的杂质是指不属于预期药物成分的任何其它化学物质,它们可能污染了原料药,从而对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造成威胁。
因此,制定原料药中杂质的限度是非常重要的。
在制定原料药中杂质的限度时,必须考虑以下因素:
1. 杂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种类的杂质可能对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造成不同的影响。
因此,在制定限度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每种杂质的限度标准。
2. 杂质来源:杂质可能来自原材料、制造过程中的污染、包装材料等方面。
因此,在制定限度时必须考虑到杂质的来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杂质的产生和污染。
3. 杂质的毒性和对人体的风险:某些杂质可能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在制定限度时必须根据其毒性和风险确定其限度标准。
4. 国家和国际标准:制定限度时必须考虑到国家和国际上的相关标准和法规,以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符合规定。
总之,制定原料药中杂质的限度是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措施,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确定具体的限度标准。
- 1 -。
【要点解析】原料药中杂质分析技巧

【要点解析】原料药中杂质分析技巧杂质作为药品的一项关键质量属性,其研究是一项重要系统工程。
杂质谱分析对指引药品制备工艺的研发和优化具有指导意义,只有在全面杂质谱分析基础上,药品质量控制才能有的放矢;杂质谱分析也是杂质检查工作和建立合理可行检查方法的前提。
本文对化学合成原料药的杂质分析的一般原则、研究思路和实际工作情况进行梳理。
一杂质分析的法规要求CTD 格式申报资料要求药品研发企业对杂质分析必须具备以下分析研究:(1)列出产品中可能的杂质列表,分析杂质的来源;(2)对已知杂质给出化学结构并提供结构确证研究资料;(3)杂质情况分析:杂质名称、杂质结构、杂质来源、杂质控制限度、是否定入质量标准。
二杂质分类及应对策略1、有机杂质分析有机杂质分析是研究产品中实际存在的杂质和潜在杂质。
有机杂质潜在来源为工艺杂质及降解产物。
(1)工艺杂质工艺杂质包括起始原料、中间体、试剂、配位体、催化剂等。
原料引入的杂质(根据其合成工艺分析杂质情况,重点关注可引入后续反应的潜在杂质);副产物(结合工艺分析可能的副产物,清楚或了解及后续工艺中的去向,后续反应情况,重点关注可引入后续反应的副产物);合成过程中产生的降解产物(通过对药物中的活性基团和不稳定基团进行分析推测,药物的降解途径和降解产物)。
对原料药合成过程和储存过程中最可能产生的实际存在和潜在的杂质进行综述分析,评估原料引入的杂质情况,深入理解制备工艺,掌握杂质的由来、去向,科学分析工艺杂质。
(2)降解产物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包括结构特征分析、稳定性试验、强制降解试验。
强制降解试验的目的强制降解试验的目的如下:①了解待测药品对氧化、光照、酸、碱、湿、热等的敏感程度,潜在的降解途径和降解产物情况;②验证分析方法是否可行,是否为专属性的检查方法;③为药品的长期试验和加速试验放置条件提供依据;④为选择包装材料提供依据。
强制降解试验内容固体原料药样品应取适量放在适宜的开口容器中,分散放置,厚度≤3 mm;必要时加透明盖子保护(如挥发、升华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6.6.5原料药降解反应主要杂质的确认
根据原料药降解反应报告确认原料药中可能出现的主要降解杂质,并对降解杂质
进行汇总分析。
4.6.6.6原料药长期/加速稳定性试验杂质情况确认
SMP-QC-01-022
根据原料药长期/加速稳定性试验检测结果,对稳定性试验中各次的杂质情况进
信噪比法:检测限的信噪比应大于3:1o
定量限的信噪比应大于10:1o
3)线性范围:一定要涵盖全部测定浓度,特别是面积归一化法。
4)准确性和重复性试验:针对已知杂质,采用杂质对照品法。
5)耐用性:应考察因素:被测溶液的稳定性、样品提取次数、时间、流动相的 组成和pH值、色谱柱、柱温和流速等。
SMP-QC-01-022
用加校正因子(超出0.9〜1.1)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进行检查。
(3)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大多数品种采用了这种方法对杂质进
行控制。
(4)峰面积归一化法:2010版化学药品中很少使用,在保证0.1%或0.05%、 甚至更低含量的杂质能被检出的情况下, 主成分浓度就会很高,如采用该法应考虑最 小组分和最大组分的检测响应是否在主成分的线性范围内。谨慎使用。
求杂质和主成分、杂质之间的分离度均要得到良好保证。
•关于系统适用性试验要求:拖尾因子
对于在色谱系统中峰形非对称的色谱峰规定该色谱峰的拖尾因子是很有意义的,
以保证色谱峰不会因拖尾严重,而导致杂质峰包裹在主峰中未被检出。
•关于系统适用性试验要求:灵敏度试验
通过配制灵敏度试验溶液(主成分浓度一般与报告限一致),并规定灵敏度试验
一张产品的HPLC图谱,作为该产品的杂质档案图谱。也就是产品的杂质标准图谱。
7建立了杂志档案标准图谱后,就可以把每批产品的杂质和档案图谱进行比较。
来考察生产工艺或贮藏条件对质量的影响。 如果,发现产品图谱中的杂质个数你档案 图谱多了一个或是少了一个(或更多),那么我们就要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 生产工艺波动,人员操作失误,还是其他原因。
4.5.3杂质分布一般与原料药的生产工艺和所用起始原料有关,从植物或动物组 织制得的原料药、发酵生产的原料药的杂质档案通常不一定有杂质分布图。
4.5.4应当定期将产品的杂质分析资料与注册申报资料中的杂质档案,或与以往 的杂质数据相比较,查明原料、设备运行参数和生产工艺的变更所致原料药质量的变 化。
4.5.5杂质档案类似于有关物质的图谱。一般是这样建立的:
4.3.3.2.1高效液相色谱法
•关于系统适用性试验要求:色谱柱
1大多为反相高效液相法,采用C18、C8、苯基等键合硅胶填料,以C18为最 常用;
2目前C18色谱柱类型也很多,不同基质、不同载碳量、不同封端处理方式、
不同纯度、不同粒径、孔径、柱长等,影响因素较多,方法研究时应注意粗放度考察;
3还有的采用离色谱法,采用离子色谱填料。
SMP-QC-01-022
1有关物质
-起始原料
-中间体、畐寸产物
-降解产物
-聚合物
-异构体
2多晶型杂质
(2)无机杂质
-无机盐
阴离子
阳离子
-重金属催化剂
-过滤介质、活性炭
(3)有机挥发性物质
残留溶剂
•按来源分类:有关物质(反应前体、中间体、副产物、降解产物等)、其它杂
质、外来物质。
•按结构分类:其他甾体、其他生物碱、几何异构体、光学异构体和聚合物。
对样品进行DAD检测。
4.6.6.3在进行含量选择性试验时,若发现关键起始原料、各步中间体及成品在
原料药含量测定的色谱条件下,个别物料无出峰时,则应考虑采用该物料的检测方法 对上述关键起始原料、各步中间体及成品进行检测,以确定成品中杂质的原源。
4.6.6.4原料药杂质情况的确认
根据原料药含量及有关物质检测方法验证报告中对原料药三批验证批号的杂质
行汇总分析,以确认原料药中可能出现的杂质。
4.667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收集到的原料药杂质情况,确认在原料药含量及有关物质测定方法规定
的色谱条件下,原料药成品中存在的已知杂质及未知杂质所对应的RRT,并确认原料
药含量及有关物质的检测方法能检出成品中上述的已知及未知杂质。
SMP-QC-01-022
4也有采用分子排阻色谱法,有的采用亲水改性硅胶;
•关于系统适用性试验要求:流动相
1在保证灵敏度的前提下,一般采用等度洗脱;必要时可采用梯度洗脱方式(如:
多杂质组分的分离,等度洗脱分离效果不佳;或杂质性质相差较大,等度洗脱时间过
长,损失灵敏度)
2流动相以挥发性流动相为好,一般情况下尽量不加离子对试剂。
SMP-QC-01-022
原料药杂质管理规程
起草人
日期
年 月曰
执行日期
2015年05月01
日
审核人
日期
年 月曰
颁发部门
质保部
批准人
日期
年 月曰
分发
部门
质保部()份质检部()份
生产设备部()份物资部()份 销售部()份综合办()份
财务部()份
变更记载:
修订号
执行日期
00
2010年06月01
日
01
2015年05月01
4.6.3研究范围:原料药相关物质检测方法选择性的确认、原料药杂质情况确认
及杂质变化趋势。
4.6.4研究依据:ICH指南12.8(Validationof Analyticalprocedure)及
原料药降解反应报告。
4.6.5研究时间:原料药生产工艺稳定后开始收集相关物质的数据,直至原料药
SMP-QC-01-022
•关于系统适用性试验要求:检测器
1一般采用紫外检测器:波长的选择更加关注杂质的最大吸收或最佳检测参数,
以提高杂质的检测灵敏度;
2难以兼顾各杂质可选择多波长检测;
3部分品种采用蒸发光检测器:谨慎选用蒸发光检测器,必要时对主要实验参数
进行描述。
•关于系统适用性试验要求:分离度
2010年版加强了对分离度的要求,通过分离度的限制来保证分离的重现性。要
对照溶液(0.05mg/ml)
灵敏度测试溶液(0.02mg/ml)
•混合对照品溶液(苏氨酸和脯氨酸)一分离度
规定:灵敏度测试溶液应显一个明显斑点, 混合对照品溶液中应显两个清晰分离
的斑点,供试品溶液除主斑点外所显杂质斑点的个数不得超过1个,其颜色与对照溶
液的主斑点比较,不得更深(0.5%)。
4.4原料药有关物质的分析方法
杂质的保留时间及分离度,应符合原料药含量测定方法中系统选择性的要求;对于无
已知杂质的原料药,其含量测定方法确定的色谱条件,除分离度外,应符合原料药含
量测定方法中系统选择性的要求。确认原料药生产工艺过程中从关键起始原料开始, 各步中间体在相同的色谱条件,生产过程中的杂质产生情况,确定最终产品中杂质与 关键起始原料及各步中间体的对应情况。若采用HPLC方法,则在选择性试验时,应
日
02
1.目的:为了加强原料药杂质管理,确保上市药品质量。
2.适用范围:本公司生产的原料药产品。
3.责任者:QC、QC负责人、QA负责人、质量受权人。
4.内容:
4.1杂质的定义及分类
4.1.1定义:任何影响药品纯度的物质均称为杂质。。
4.1.2分类:
•按化学特性分类:有机杂质、无机杂质、有机挥发性物质。
43322气相色谱法
•系统适用性要求
例1:壬苯醇醚(游离环氧乙烷)一分离度
例2:甘油(二甘醇、乙二醇与其他杂质)一分离度、重复进样精密度
4.3.3.2.3薄层色谱法
•优化方法,分离度试验和灵敏度试验
例1:司坦唑醇一与美雄诺龙分离度
SMP-QC-01-022
例2:苏氨酸(其他氨基酸)
供试品溶液(10mg/ml)
复检期止。当工艺发生变化后,新工艺产品的杂质必须和之前工艺典型产品杂质档案 进行比较和分析。
466研究内容
4.661根据原料药含量及相关物质的检测方法、原料药关键起始原料及各步中 间体检测方法,确定使用的检测仪器配置、试剂及标准品、测试条件、溶液配制。
4.6.6.2根据原料药含量测定方法验证中的方法选择性的研究,确认主峰与已知
•采用标准加入法,该方法可减少基质干扰,提高方法的准确度。
4.3.1.1残留溶剂检测的常见问题
1共出峰干扰
2热降解干扰
3基质效应的影响
4药品溶解性的影响
5溶剂介质的影响
4.3.1.2药物研发中残留溶剂研究存在问题:
1表述不全面或不准确
2对色谱图中出现的未知峰未进行研究
SMP-QC-01-022
3试验条件未进行考察
4.2杂质的检测方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查金属杂质
•毛细管电泳法:抑肽酶中检查去丙氨酸-去甘氨酸-抑肽酶和去丙氨酸-抑肽酶两
个特定杂质
SMP-QC-01-022
•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检查有机杂质的主要方法
薄层色谱法,作为液相色谱法的补充
气相色谱法:检查挥发性杂质
•热分析法:检查不同晶型的杂质(影响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
•拉曼光谱法、红外光谱法、X-射线粉末衍射
•生物检定法、酶联免疫试剂盒(抗生素残留量)
4.3杂质的控制
431残留溶剂控制
•标准起草过程中,应针对所用到的有机溶剂进行检查;
•建议采用了顶空进样方式和程序升温梯度洗脱的方法;
•应注意供试品溶液的配制,要求供试品在溶剂中溶解;
•方法学试验应进行回收试验,确认是否有基质干扰;
SMP-QC-01-022
HPLC的产品图谱,暂作为杂质标准图谱档案。
5结合生产使用的原材料,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降解物或生成的其他物质(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