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哲学知识框架
高二哲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二哲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哲学的定义与特点1. 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对世界、人生、价值等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和探讨的学科,通过理性和系统的思维方式来探究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2. 哲学的特点:哲学是一种普遍性的、理论性的思考方式,它具有持续性、全面性、系统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哲学思考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内容包括自然、社会、人类、宇宙等领域。
第二节:哲学的产生与发展1. 哲学的产生:哲学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是人类对世界和人生问题进行思考的结果。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文明都产生了各自的哲学思想。
2. 哲学的发展:哲学的发展是一个渐进和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古代的哲学思想到现代哲学,经历了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等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第三节:哲学的研究对象1. 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宇宙、自然、社会、人类、价值、精神、存在等各个领域,哲学的研究对象极为广泛,包揽了一切人类思维能够涵盖到的领域。
2. 哲学的研究方法: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逻辑推理、分析、综合、批判等方法,哲学研究的方法是以理性和系统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
第四节:哲学的基本问题1. 什么是世界本质问题:哲学关注世界和宇宙的结构、本质和规律,探讨世界的起源和本质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2. 什么是人生意义问题:哲学思考人生的意义、价值和目的,探寻人生的意义是哲学思考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3. 什么是真理问题:真理是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哲学一直在探讨什么是真理以及如何达到真理。
4. 什么是道德问题:道德问题是哲学关注的又一重要问题,探讨什么是好与坏、正义与非正义以及人类应当如何行为等道德问题。
第五节: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 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哲学与自然科学关系密切,哲学的基本问题与自然科学领域有重叠和交叉之处,哲学在一定程度上为自然科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2. 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哲学与社会科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哲学对于社会科学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框架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框架专题一哲学概论哲学概论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它统一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区别。
它们决定和体现了彼此,互不脱离。
哲学与具体科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而具体科学则以哲学为指导。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中的基本问题之一。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观点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两种形态。
唯心主义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专题二唯物论(世界本质、什么存在)唯物论的含义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而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世界物质性统一性原理说明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质都是物质的。
质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普遍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被消灭。
实事求是,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在认识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人的意识活动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能够动地认识世界,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的作用在于改造客观世界,正确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能够指导人们进行实践活动。
相反,错误的意识会对人们的能动性产生负面影响,阻碍改造世界的进程。
高昂的精神状态有助于调节和控制人体生理活动,而萎靡的精神状态则会产生负面影响。
物质决定意识,这是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也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物质与意识之间存在着辨证关系,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我们需要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尊重客观规律,这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我们需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这就是两个原理的要求。
哲学知识框架(完整版)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基础知识)知识点补充哲学是什么哲学源于生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知识概括和总结。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哲学与具体科学区别研究的范围(对象)不同。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为什么?(依据)①人们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哲学是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各自观点)两大基本派别么?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唯物主义方向;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复杂问题简单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片面、孤立、静止,否认内因的根本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现时代的思想智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夸大成第一性。
“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等。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夸大成第一性。
神创论、宿命论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时代精神的升华)。
哲学对时代有反作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高中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哲学知识点总结一、哲学基本概念1. 哲学定义:对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基本问题的探讨。
2. 哲学分支:- 形而上学:研究现实的本质和构成。
- 认识论:研究知识的本质、起源、范围和合理性。
- 伦理学:研究道德行为的本质和道德判断的标准。
- 美学:研究美和艺术的本质。
- 逻辑学:研究有效推理的原则和方法。
二、西方哲学流派1. 古希腊哲学:- 柏拉图:理念论,主张理念世界是真实的,物质世界只是理念的影子。
- 亚里士多德:实证主义,强调经验和观察。
2. 中世纪哲学:- 托马斯·阿奎那:结合基督教教义与亚里士多德哲学。
3. 现代哲学:- 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强调怀疑和理性。
- 洛克:经验主义,认为所有知识来源于经验。
- 康德:批判哲学,提出先验综合判断,区分现象界和物自身。
4. 当代哲学:- 分析哲学:注重逻辑分析和语言清晰度。
- 现象学:研究意识体验的结构。
- 存在主义:强调个人自由和责任。
三、中国哲学流派1. 儒家哲学:- 孔子:仁、礼的道德观念,重视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 孟子:性善论,主张人性本善。
- 荀子:性恶论,主张人性本恶,需要教化。
2. 道家哲学:- 老子:道的概念,主张无为而治。
- 庄子:相对主义和自然主义。
3. 法家哲学:- 韩非子:主张法治,强调法律的重要性。
四、逻辑与思维1. 逻辑基本规律:- 同一律: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保持自身的同一性。
- 矛盾律:同一事物不能同时具有和不具有某种属性。
- 排中律:事物的某种属性要么具有要么不具有,不存在中间状态。
2. 论证:- 演绎推理: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过程。
- 归纳推理: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
- 类比推理:通过相似性进行推理。
五、伦理学基础1. 道德理论:- 德性伦理学:强调个人品德和性格。
- 义务伦理学:强调行为的道德规则和义务。
- 结果主义:以行为的后果为评价标准。
2. 伦理问题:- 正义:公平和权利的问题。
高中政治哲学的知识框架

高中政治哲学的知识框架高中政治哲学必备的知识框架人生观1、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原理【原理】个人活动是社会总活动的一部分,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作用。
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对社会发燕尾服起促进或失去作用;反之,起阻碍或破坏作用。
社会条件和社会规律又制约着个人的活动。
【方法论】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反对脱离社会需要的自我设计,也反对否定个人活动的作用。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科学社会意识的促进作用。
3、人生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贡献的原理【原理】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
【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客观条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发扬顽强拼博的精神,立足本职,作出更大的贡献。
人生价值1、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在两个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居于首位。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和途径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首先要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其次形成人的劳动创造力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科学和文化水平;第三,发挥人们的劳动创造力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如生存条件、工作条件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等。
良好的'客观条件为人们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基本保证。
在一定客观条件的基础上,主观能动性发挥得越充分,个人条件越成熟,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人生的价值也越大。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第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第二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第三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
高二政治必修4第六课哲学知识框架

第一部分:哲学的基本概念1.1 哲学的概念和特点哲学是研究宇宙万物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一种理论性、基础性的学科。
哲学以理论思维为主要方式,通过对世界、生活、思维等问题的探讨,寻求普遍真理和普适规律。
哲学的基本特点是理论性、抽象性和根本性。
1.2 哲学的科学性哲学作为一种学科,具有其科学性。
哲学是对客观世界、思维和实践进行系统的、理论性的、基础性的探索和研究,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1.3 哲学思维与普遍规律哲学思维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认识方式。
哲学思维寻求普遍规律和普遍真理,是对世界、思维和实践的抽象概括和理论诠释。
1.4 哲学的历史渊源哲学起源于古代希腊,经历了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
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有所不同,但都反映了人们对宇宙、人生和社会的认识和思考。
第二部分:哲学认识论2.1 哲学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哲学认识论是研究认识、思维和真理问题的学科。
它关心认识的起源、本质、发展规律和认识的目的等基本问题。
2.2 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是哲学认识论的两大基本立场。
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思维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认识论则认为思维是第一性,物质是思维的产物。
2.3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承认认识的局限性,认为真理是相对的。
2.4 辩证唯心主义认识论辩证唯心主义认识论则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活动,真理是主观认识的产物。
辩证唯心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的主观性和社会性。
第三部分:哲学的价值观3.1 哲学的人生观哲学的人生观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和评价。
哲学对人生的理解,涉及到生命、存在、幸福等方面的问题。
3.2 哲学的社会观哲学的社会观是对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评价。
哲学对社会的理解,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本质、发展趋势及改造。
高三政治哲学框架(知识体系)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一、生活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处处有哲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哲作和生活。
学1、概念: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综2、世界观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述二、哲学和方法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概3、哲学与述具体科学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联系)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三、哲学的唯物主义2、唯基本物主问题义和唯心主义1一、生活处处有哲学哲二、哲学学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综实质(本质):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物质决三述唯物、(主义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唯物,将世界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复杂问题简单化2、唯形式哲了。
例如:中国古代五行说。
概物主学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从物质的具体形态得出机械结论。
述义和的)实质(本质):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意识决定基唯心主义本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问形式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题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直接的唯心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23、备注2)主观与客观:纯主观、纯客观、主观的客观、客观的主观1、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一、真正的哲思想。
学是社会变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革的先导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高中哲学知识框架总结与归纳

矛 盾 观 法
抓住特点,把握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 矛盾普遍性(共性)与特殊性(个 走特色道路,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性)辩证统一关系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联系 影响的,在事物发展中,主要矛盾 既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抓重点, 决定事物发展方向(关键,中心, 抓中心,关键)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处 重点,主要,重点) ,次要矛盾对 理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会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 响。 矛盾有主次方面之分,主要方面决 既要全面看问题, 又要分清主流 定事物性质,矛盾主、次方面在一 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物
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类真正价 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奉献。
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的 关系
主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对 人们的行为具有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 值选择,以正确的价值观指导行动。
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是社会存在在不同人的头 脑中反映的产物,是在社会实践在基础上形成 的。
认 识 论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 的的归宿、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认识指导实践,错 误认识阻碍实践)
1 从实际出发,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3 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坚持真理, 反对谬误。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的发挥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 和内部的优化趋向 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着眼于 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要素联系起来, 优化组合。
发 证 展 观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进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解放思想,大胆实践 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要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促成新事 物的成长。 量变、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要重视量的积累, 不失时机的促 事物的变化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 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 成质变。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定阶段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 的必然结果。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曲折性的统一 树立信心,又要做好思想准备,接受考 验。 矛盾的统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两点论, 两分法。 承认矛盾、分析、揭露矛盾、解决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义: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与世界观:区别(含义、特点)、联系(研究对象相同、世界观是哲学形成的前提)世界观与方法论:决定与体现、互不脱离区别:研究对象、研究任务与具体科学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基本问题:思维(意识)与存在(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物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划分可知论、不可知论)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哲基本观点唯物基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进步性基本主义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局限性学派别马克思主义哲学唯心基本观点主义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产生的历史条件: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来源基本特征(第一次)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第一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马克思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主义哲学体系辩证唯物主义:辨证唯物论、唯物辨证法、辩证唯物认识论构成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毛泽东思想:精髓(实事求是)、活的灵魂最新成果中国化的重邓小平理论:主题、哲学思想(改革、科技)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三个代表”主题社会主义重要思想本质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主题、是的集中体现专题二唯物论(世界本质、什么存在)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固有属性:运动物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物质性统一性原理:自然界的本质、人类社会本质都是物质的质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运动中都遵循固有的规律规律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是物质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本是人脑的机能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质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意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活动有目的性、计划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四个特点)识意识活动有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意识的作用对改造客观世界正确意识会(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有指导作用错误意识会改造世界对人体生理活动高昂的精神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萎靡的精神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物质与意识辨证关系意识有能动作用:两重性方法论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客观规律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是什么是两个原理的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什么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方法论)怎样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做到把与结合起来,把同结合起来,反对、专题三认识论(怎样了解存在)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客观物质性:构成要素(主体、对象、手段)、活动过程及结果特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在改造自然、社会过程中实点社会历史性: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践(第一个特点是坚持了唯物论,第二、三个特点是坚持了辩证法)类型: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作用:对认识有决定作用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积极参加实践具有反复性:原因(认识主体、客体)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特点具有无限性:原因、体现具有上升性: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认识含义: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最基本的属性):真理只能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有条件的(空间):有自己的适用范围(某一领域、层面)是具体的(时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认识的来源:在变革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新问题、新要求)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决定实践的发展促进认识发展(新工具、提高认识能力)实践与认识原因认识的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辨证关系如何检验:把认识与结果加以对照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改造世界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真理或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专题四辩证法(思想方法、怎样存在)总特征(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概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论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具体主张的分歧、根本分歧(是否承认、)*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联系的含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世界是普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内容、方法论(用联系观点看问题)遍联系的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内容、体现(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体现、方法论(分析、把握条件,一切以为转移)区别:含义、地位、作用、功能不同原理相互依赖:离不开整体与部分联系相互影响:功能及变化联辨证关系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实现,达到效果系方法论重视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观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原理系统的整体性、有序性系统优化基本特征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事物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方法论内部结构优化的趋向;用综合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用联系观点看问题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与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动原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与静止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的关系方法论:反对不变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发展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内容、方法论(用发展观点看问题)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原因原理内容:共同作用、根据、必要条件、通过起作用方法论: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发展观原理内容:前途是光明的(原因),道路是曲折的(原因)前进性与曲折性方法论: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做好思想准备,克服困难含义;原理:从开始,是必要准备、必然结果;开辟道路量变质变方法论:做好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坚持适度原则矛盾的含义:对立统一对立统一规律原理(内容、方法论)矛盾的基本属性含义: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关系:同一以差别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为其制约同一性和斗争性作用: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原理内容: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普遍性承认、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解决矛盾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原理内容: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各有特点(三种情形)方法论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矛盾观意义:是的基础,是的关键主次矛盾原理内容辨证关系方法论:抓住重点;恰当的解决次要矛盾方法论:坚持两点论矛盾主次方原理内容与重点论的统一,反面辨证关系方法论:抓住主流;不能忽视次要方面对原理共性与个性关系;相互联结(寓于之中,矛盾普遍性内容也离不开);在一定场合可以相互转化和特殊性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辨证关系意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两分法(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分析方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树立创新意识,既要又要辩证法的革命原理内容:理解;辩证法的本质(批判革命创新的)辩证法与批判精神方法论:敢于;研究新情况,善于创新意识创新的内容: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方面的创新创新的作用: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民族进步的灵魂制度的变革(制度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文化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动力,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专题五历史唯物主义(存在意义、认识社会)基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存在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性质、变化)社会意识关系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二者发展不完全同步)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两重性)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二者关系(决定、反作用)社会社会基容经济基础(含义)和上层建筑(含义)的矛盾:二者关系历发展本矛盾解决:主要通过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规律社义基内容性质:非对抗性史本规律特点解决:通过改革(定义、根本目的、作用)社会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观本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社会发展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的总趋势社会发展在社会基本矛盾不断解决中实现社会历史的主体:人原理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内容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原因);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群众路线的地位:根本领导方法史的创造者方法树立群众路线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论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意义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价值的含义:对主体的积极意义价值与价值观导向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导向作用作用对人生道路和人生选择有导向作用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客观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价价值判断与社会历史性(含义、意义)、阶级性、差异性价值冲突值价值选择评价一般标准:遵循(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观标准最高标准: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利益作为正确选择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价值的创在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必由之路)造与实现实在统一中实现价值,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基础)现在砥砺自我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中走向成功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主观条件)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