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人口老龄化与老龄化社会

合集下载

论积极老龄化对中国老龄化社会的现实意义

论积极老龄化对中国老龄化社会的现实意义

摘要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推进,我国的人口得以控制,但是随着新生儿数量的不断减少,老龄化的趋势及弊端也在不断显现。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资源推进我国的发展,但是伴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我国的经济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未富先老、老年抚养比例的增大等问题,不仅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还可能使我国偏离这一快速轨道,甚至使我国陷入举步不前的困境。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依靠的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各种能源资源,但是老龄化的不断加重,会让我国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

再者,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制度发展还不完善,养老问题会给家庭和社会财政带来很大的负担。

由此可见,我国应在当前的人口红利时期尽快的实现经济转型,并重视老年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实行积极老龄化政策。

本篇论文的写作目的是期望对这一困难而极具挑战性的课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阐释,希望能对国家的富强尽绵薄之力,也愿所有的老年人能够乐得其所,老有所为。

本文主要分为六个章节,其主要内容如下:引言主要是将研究方法及国内外的文献进行综述梳理。

本文在对目前的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的前提下,运用文献资料法、数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还有宏观与微观的分析研究法对积极老龄化进行了相关研究。

第二章则主要探讨我国目前面临的现状及本身特殊性。

紧随人口红利的人口老龄化和巨大人口基数下迅猛的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目前老龄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我国老龄化进程中面临的少子特征、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等特殊性是与其他发达国家有差异的,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解决我国的老龄化问题。

第三章则对我国现行的老龄化人口政策进行深度的分析和研究。

庞大的基本养老保险金缺口及其原因、巨大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缺口及其原因、讨论目前试行政策的可行性等三个方面是本章论述的重点。

第四章则是对积极老龄化这一问题的研究。

积极老龄化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养老构想,本章便主要积极老龄化概念演变由来、国外对积极老龄化的研究、国内对积极老龄化的认知等几个方面,对积极老龄化的相关理论和发展进行详细概述。

人口老龄化资料

人口老龄化资料

人口老龄化资料联合国人口司发表的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全球人口将在未来45年间增加26亿,达到91亿。

报告同时指出,2050年全球人口的预期寿命将由目前的64岁增加到75岁,其中发达国家的人口预期寿命将由74岁增至82岁,发展中国家将从目前的65岁增加到74岁。

按照国际标准,人们通常把65岁以上的人口作为老年人口,并将这种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小于4%、在4~7%之间和高于7%的,分别作为人口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国家。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多数国家的人口发展都经历着一个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过程,因此多数国家人口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老年人越来越多,人口日益趋向老龄化。

经过几年的实践后,企业的拒缴率却在提高,提前退休严重,一些省份出现了养老保险金的拖欠,基金缺口有日益增正由此带来的经济和社会道德等方面的问题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把握好“人口红利”黄金期,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合理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是缓解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利影响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农村的经济基础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对社会保障的需求日益提高。

然而与城镇老人优越的养老保障相比,数量庞大的农村老龄人口在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绝大多数都只能依靠家庭的养老方式。

目前我国农村占主要地位的养老方式仍然是家在过去传统的农村生活中,由中国文化推演出的“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所维系的家庭伦理观念——儿女有义务赡养老年父母,因而,农民养老问题并不突出。

然而在现今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再加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家庭形态已由四世同堂型向小家庭形态转化,农村年轻人口为工作、生活之便利大量移居城市,老年人口则留在农村。

这就使农民养老保障需求日益增高。

将农民养老保障问题推置于农村改革的中心地位,发展和完善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已成为一种迫切需要。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养老保障制度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而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却在困惑中徘徊。

人口老龄化理论研究

人口老龄化理论研究

《人口老龄化理论研究》大纲
2023-10-26
目录
contents
人口老龄化概述人口老龄化理论基础人口老龄化研究方法人口老龄化政策与实践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策略与建议
01
人口老龄化概述
01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上升,从而引起社会经济和人口结构变化的一种人口现象。
生命周期理论
生命周期理论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该理论解释了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即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下降,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口的比重会逐渐增加。另一方面,该理论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思路,即通过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来应对人口老龄化。
生命周期理论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的定义
02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口数量逐渐增加,而年轻人口数量逐渐减少。
03
人口老龄化具有普遍性和同时性,即它不仅发生在发达国家,也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而且往往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
全球范围内,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趋势。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2050年,全球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10亿,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
深度访谈
组织老年人、家庭、社区等对象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他们对人口老龄化的看法和应对策略。
焦点小组讨论
观察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
参与式观察
对老年人个体或群体的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探讨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和解决方案。
案例研究
研究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04
人口老龄化政策与实践
该理论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结构会经历四个阶段,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传统社会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过渡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工业化社会阶段,以及低出生率、高死亡率的富裕社会阶段。

社会转型与人口老龄化

社会转型与人口老龄化

社会转型与人口老龄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范围内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的问题。

这一问题在整个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挑战。

人口老龄化所面临的挑战得到有效的解决,将会对社会结构、政策法规、文化传统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带来积极的变革,并为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铺平道路。

一. 社会转型与人口老龄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在不断地进行转型,其中包括人们的观念、行为、思想等方面的转变。

随着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人们的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也在逐步加强。

人口老龄化现象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结构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意味着社会资源的负担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社会对于老年人的保障、医疗以及照顾等问题在转型过程中也面临严重挑战。

二. 社会结构的变革人口老龄化会对社会的结构产生重大的影响和变革,由于社会转型过程中新生代的人口比例会显著增加,老年人口比例将会持续上升,形成人口结构的不平衡,对于整个社会架构产生了严峻的挑战。

在社会结构的转变中,社会将会经历一系列的变革,新生代会在社会中逐步承担更多的责任和角色。

同时,老年人口对于社会的影响将会逐渐减少,但是社会必须为老年人口提供更多的保障和照顾。

三. 政策法规的调整政策制定者在制定老年人保障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整个社会转型过程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当人口老龄化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的时候,制定者就必须研究和制定保障老年人的各种政策方案,以便为老年人口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

如何为老年人口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方案,是制定者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政策制定者必须适应人口老龄化这个趋势,把众多的资源导向保障老年人口,提供足够的福利和照顾措施,确保老年人口在社会稳定和发展中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四. 文化传统的变化人口老龄化对于文化传统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随着新生代的逐渐增多,社会文化传统也将随之变化。

在老年人口逐渐离去的同时,社会也将逐渐失去他们所贡献的经验和知识。

第二讲: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

第二讲: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

养老保障压力较大
• 在退休人员每年以6%的速度递增的情况 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以每年100 0亿元的规模增加。与此同时,目前我国 80%以上的劳动者基本没有养老保险。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1980年在 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供养比是13:1, 而到2003年,这个比例已经变成3: 1。预计到2020年,领取养老金的退 休者将超过1亿人,届时抚养比例将达到 2.5:1。
• 但同目前老龄化水平相近的韩国、新加坡、 智利、巴西等国相比,中国的人均CDP 水 平明显偏低。即使在2020年实现GDP 翻两 番的目标,中国人均收入仍属于现在中下 收入国家水平。但届时中国人口老龄化程 度已接近今天发达地区水平,仍是老年型 人口中的穷国。
5、地域差异大,农村养老问题严重
• 东部沿海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超 过8%,其中上海达到11.46%,早在1982 年既已进入老年型社会。而西部地区老年 人口比例均在5%以下,部分地区仍是典型 的年轻型人口结构。与此同时,各地区老 年人中的大部分分布于经济水平较落后的 农村。2000年中国8827.4万65岁以上老年 人中65.8%分布于农村,农村老龄化程度达 到10.89%,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及城市。
第二讲:中国的人口老龄化 与老龄问题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 李国武
本讲主要内容
第一节、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和成因 第二节、老龄化带来的潜在问题 第三节、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第四节、中国城市养老保障体系的现状及其脆弱性 第五节、中国养老保障体制的未来改革与选择
第一节、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和成因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来势迅猛,速度快 2、绝对数量大 3、高龄化趋势显著 4、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 同步 5、地区差异大、农村养老问题严重 6、“空巢”老人迅速增加

中国人口老龄化

中国人口老龄化
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 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分为三种 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 寡老人,另一种是有子女但与其 分开单住的老人,还有一种就是 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 的老人。
2014年养老难题的现状
就养老难题的现状,与发达国家 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挑战 有着特殊的背景。发达国家都是在 基本实现现代化后进入老龄社会的, 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 而我国则尚未基本实现现代化就提 前进入了老龄社会,属于典型的 “未富先老”。加之人口多、发展 差异大的基本国情,使得我国养老 问题更为复杂,解决的困难也更大。
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

4、建立和完善老年法规体系老年人权益保障法6章50条
未备而老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出现似乎很突 然,人力、物力、财力、认识和 制度等准备不足,养老保障制度 缺位严重,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滞 后,养老服务市场供给缺口巨大。 根据报道,中国大约有318万家 养老院提供120万张床位。这意 味着每1000个老年人只有816张 床位,远远低于西方国家平均5070张床位。根据国家民政部数据, 丧失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口已经达 到940万,其中城市有194万,农 村有746万。部分丧失自理能力 的人口大约为1894万人。为了应 对“未备先老”,政府需要倡导 和实现有准备的或者说有保障的 老龄化,加大基础养老设施的投 资力度,为未来的老龄化社会减 负。
表面看,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原
因比较简单,即出生率下降、人口
寿命提高。但是,受社会发展的客
观因素影响,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
老龄化的形成背景有一定区别。我
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既受到人口转
变的一般因素影响,也受到计划生
育的特殊因素影响。独生子女政策,

老龄化社会名词解释

老龄化社会名词解释

老龄化社会名词解释老龄化社会是指人口老龄化现象普遍存在的社会。

通常来说,老龄化社会是指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显著增加,同时出生率下降,人口结构由年轻居多向老年人居多转变的一种社会现象。

老龄化社会的出现与人口结构的变化密不可分。

一方面,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或地区,因为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人们的寿命普遍延长,导致老年人口比重大幅度增加。

另一方面,生育率的下降也是老龄化社会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人们追求更高的教育水平和职业发展,个人选择更多,生育率逐渐降低,导致出生人口减少,进一步加速了老龄化进程。

老龄化社会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老年人口比例显著增加,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加。

这意味着社会对于老年人医疗、养老等方面的需求大幅增加,需要提供相应的服务和保障。

其次,劳动力供给不足。

由于生育率的下降,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给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

再次,社会保障压力增加。

老年人口增加意味着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需求增加,社会保障制度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此外,老龄化社会还带来了老年人心理健康、老年疾病、护理服务等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解决。

面对老龄化社会,各国都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首先,改革社会保障体系。

这包括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护理服务的提供等。

其次,加大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关注。

通过加强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再次,鼓励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

通过创造机会,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和劳动,发挥他们的智慧和经验。

此外,还可以通过提高生育率、加快人口结构调整等措施,缓解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压力。

总的来说,老龄化社会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变化趋势。

面对老龄化社会,各国都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范围内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明显。

这一趋势给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人口老龄化的原因1.1 减少生育率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人们普遍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迟迟不愿意承担育儿的责任,致使生育率下降。

1.2 延长寿命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健康意识的提高使得人们的寿命延长,导致老年人口比例上升。

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2.1 养老问题由于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的减少使得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养老金支付难题和家庭对老年人的照顾成为突出问题。

2.2 社会医疗问题老年人的医疗需求较高,但医疗资源有限,导致医疗服务供需矛盾加剧。

与此同时,老年疾病和慢性病的增多也给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

2.3 人口结构失衡问题人口老龄化使得劳动力供应短缺,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和国家经济的不稳定。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解决方案3.1 建立完善的养老体系政府应合理调整养老金制度,提高退休年龄,逐步延长劳动人口的工作年限。

此外,可以引入商业保险、企业年金等多元化养老模式,减轻社会的养老负担。

3.2 发展医疗资源增加医疗机构和医疗资源的投入,加大对老年人医疗服务的支持力度。

同时,应加强老年疾病的预防和健康管理,提高老年人的医疗水平和生活质量。

3.3 积极应对人口结构失衡鼓励年轻人多生育,提高生育率。

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

四、结语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通过建立完善的养老体系,发展医疗资源,积极应对人口结构失衡问题,可以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种种挑战,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加稳定和美好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人口老龄化结构导致老龄人口抚养比的不断 提高。
20
4、速度指标:
• 老年人口比的年平均增长率,老年人口 比达到某一水平所需要的年数。
5、长寿水平 • 高龄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高龄老年人
口比。 • 60—69岁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为
中龄老年人口,80岁以上为高龄老年人 口。
21
第二节
老龄化社会的内涵与特征
19
3、社会经济影响指标:
• 抚养比:负量了劳动力 人均负担的赡养人口的数量。
• 少儿人口抚养比:少儿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 的比。
• 老年人口抚养比: • 总人口抚养比: • 抚养比高,则劳动年龄人口人均负担的抚养
人数多,劳动力的抚养负担沉重。
——个体老化指个人从出生开始,经历发育、 成熟到衰退的一个缓慢的生理过程,人体细 胞、有机组织、内脏器官的功能都不断衰退 老化。
5
个体老化的特征:
1、年代老化——新年增岁;
2、心理老化——感知觉、记忆、智能等的衰 老过程;
3、生物老化——人体结构和生理上的衰老;
4、社会老化——年龄老化引起的社会角色的 变化;
能的发展水平,用以表示随时间推移,机体 结构和功能的衰老程度。 • 心理年龄:由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造成的认 得主观感受的老化程度。 • 心理年龄还包括智力年龄,表示一个人的智 力发展达到的某一年龄水平。
16
续前:
1、年龄结构类型指标——最基本指标。 • 年轻型人口:0—14岁少年人口占总人
口达40%以上。 • 成年型人口:15—59或15—64岁之间人
60岁以上人口
占总人口% 法国
10%
1850
15%
1939
年份 瑞典 1882 1950
英国 1925 1940
德国 1925 1954
*法:索维《人口通论》下册,商务印书馆,1982
13
续前:
——世界最老的19个国家 65岁以上占22%以上的国家 摩洛哥
占17%以上的国家 意大利、瑞典 占16%以上的国家 保加利亚、德国、 挪威、英国、法国、希腊、西班牙、日本 占15%以上的国家 瑞士、奥地利、 匈牙利、芬兰、葡萄牙、圣马力诺、丹麦
3、个体老龄化由生物学规律制约,是从出生到衰老直 至死亡的过程;人口老龄化不会伴随个人衰老过程死亡 或消失。
7
续前:
思考: 人口老龄化与个体老龄化有什么联系与
区别?
8
2、人口老龄化是一种过程,有别于人口结构中 的老年型结构。
——人口结构是人口的一种自然结构,即性别、 年龄结构,人口年龄结构分为年轻型、成年型 和老年型。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向老 年型转变甚至想高龄化发展的人口变动趋势。
30%的人口为老年型人口,介于二者之间的为 成年型人口。
18
续前:
• 人口年龄中位数:将总人口按年龄排列 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部分的年龄。年龄中 位数的上升或下降可以清楚地反映总人 口中年龄较长的人口所占比例变动情况。
• 年龄中位数低于20岁为年轻型人口,在 30岁以上为老年型人口,介于二者之间 为成年型人口。
5、功能老化——年龄老化导致的职业能力、 工作效率的减低。
6
人口老龄化与个体老龄化:
1、个体老龄化用日历年龄来表达,直接决定于时间推 移;人口老龄化以老年人口的比例增大来表示,时间推 移与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不一定同步。
2、个体老龄化的参照系数是生理年龄,生理年龄老化 是单向的、渐进的,不可逆转的;人口老龄化没有参照 系,其发展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人口老龄化不 是单行的,可以进一步老龄化,也可以逆转为年轻化。
2、国际上通常采用60岁或65岁及以上的老 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
3、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
到10%以上,或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
人口的比重达到7%以上,表明这个国家或
地区人口进入老龄化。
4
二、人口老龄化的含义
1、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老化,有别于个 体老化。个体老化是人口老化的前提。
14
续前:
世界人口老龄化分为几个阶梯:
第一阶梯为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如古巴、乌拉 圭、阿根廷等,这些国家已经进入人口的老 龄化;
第二阶梯为东亚一些国家,如中国、韩国、 新加坡等,老龄化的速度特别快;
第三阶梯为非洲国家,目前仍处于年轻型人 口阶段。
15
三、人口老龄化的指标体系
1、年龄的界定 • 年代年龄:年龄的大小。 • 生理年龄:达到一定年代年龄的生理及其功
11
续前:
——生产力的提高是出生率下降的最终决定力 量。 •生产力的提高,从根本上动摇了高出生率的 经济和社会基础; •生产方式的改变加速了经济结构变化,为低 出生率创造了条件; •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使死亡率下 降,为出生率的下降开辟了道路; •生育率下降。
12
5、人口老龄化最先开始于发达国家,但现 在已是一个世界现象。
第二章 人口老龄化与老龄化社会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口老龄化的科学含义和指标体系 第二节 老龄化社会的内涵与特征 第三节 中国人口老龄化和老龄化社会
2
第一节
人口老龄化的科学含义和指标体系
3
一、人口老龄化的定义
1、又称人口高龄化、人口老化,指老年人 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增大的状态和趋势,反 映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下降,中位年龄上升, 老年人口系数逐步提高的过程。
9
3、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老年人口的变化。 ——老年人口在整个社会总人口中所占的 比重增加。 ——是人口结构的变化。
10
4、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产力发展加速死亡率下降,导致人口老 龄化。 •物质生产的产量增加; •工业革命推动了加工业的发展,生活水平得以 提高; •生产力的提高加强了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死 亡率降低; •生产力的提高带来科技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 高,人均寿命延长。
22
一、老龄化社会的内涵
口占总人口的大多数。 • 老年型人口:60岁及以上占总人数的
10%或者65岁及以上占总数的7%。
17
续前:
2、程度指标: • 老年人口比:老年系数,指60岁或65岁及以
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 少儿人口比:少儿系数,少年儿童的人数占
总人口的百分比。 • 老少比:老年人口与少儿人口数之比。 • 老少比低于15%的人口为年轻型人口,高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